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倍受广大教师的关注,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符合自主合作学习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活动,需要其自读书,自探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又与其他教学要素发生联系,产生互动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担任不同的角色,合理的分工,密切的合作,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这个大理念的指导下,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当我们全面审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却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现状分析:
一、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不做必要的指导,不管不问。这样的小组合作讨论时,就会出现如下现象:课堂上,教师刚一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学生马上闹哄哄地乱作一团。大家七嘴八舌,没有一点秩序。从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讨论得十分热烈。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认真的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如何进行合作学习一无所知,因此也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或你争我抢;有的为谁先发言争吵不休;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想,沉默无语,讨论合作与自己无关,使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甚至有些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机会谈天说地,离题万里,所谈论的内容与要求讨论的问题相距甚远。
二、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不好“度”。表现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各需要多少时间等等。正因为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做准备,以至于合作学习时造成了1.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2.合作学习要么因时间不充足而夭折,要么因时间过长在合作后无所事事,出现了打闹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小组长一人的见解囊括了全组成员的见解,在听到的汇报中,仅仅是组长个人的看法罢了。久而久之,其他同学也就丧失兴趣,不再参与到这种没有意义的讨论中了。
四、有些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自己践行新课改的一个幌子,尤其是在有领导听课时,在课堂上“蜻蜓点水”式的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匆匆而过,主观上并没有想让“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带来哪些收益。
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渐渐褪去了它的光彩,有些课堂已经找不到了它的影子。在经历了“尝试”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中,教师们开始产生了诸多的困惑:是新课改的理念有偏颇?还是我们在实践中不得法而走了弯路呢?是就此放弃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还是继续探究寻求到“小组合作学习”最佳途经,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组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它把部分学生由教学中的旁观者,转变为了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其过程既有行为互动,又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又有情感传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丁培忠老师在对《新课标》进行解读时强调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思考。经过了独立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能在合作小组与组员交流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只有在处理好个体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达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目的,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出现的“人云亦云”和浮于问题表面的现象。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要“适度”。
恰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为学生阅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因此,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点,小组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会产生目不暇接的感觉,一时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目标定得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就会丧失合作学习的兴趣,二者都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随时随意进行的,教师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非常重要。什么样的时机适宜学生合作学习呢?
1.当教学内容出现难点,依靠学生个体难以解决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
2.当问题看似平常,却能引发学生的热情,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只有联系课文内容或相关资料作深入思考,再通过讨论,才能体会文中的情味时要适时地引导合作学习。
3.在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决方式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使认识更清晰,才能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时,适时引导合作学习。
四、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典型的合作学生小组,通常为两人或四人。要求学生根据情况轮流发言,发言时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发言人回答不全面时,组内其他同学可以给予适当补充。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不能听而不想,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进行辨别,要学会容纳他人的不同观点,要学会求同存异。
五、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指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新问题的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阻碍小组学习的顺利开展。比如:当某些小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地讲述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当某些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除了检验他们完成的质量外,还要开展一些备用活动,以免影响其他组讨论等。总之,小组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当社会只有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绝不能因为教师个体的驾驭不当而偃旗息鼓,我们教师所要探究的恰恰是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小组分工合作中个人的责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1、独立思考
为防止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避免个别优等生口若悬河的“一言堂”,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
2、有序讨论
①选拔一些优秀的小组长
可以当堂课指定、采用轮换制、组员选举等,进行必要的有效培训,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感到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从而实现平等互动的生生关系。
②给予充足的合作时间
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②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③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⑤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⑥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探索如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⑴多以鼓励为主,体验成功。
对于小组成员的激励,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对于小组的激励,可开展评比“红星小组”“最佳合作小组”“最默契小组”等活动,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内出现学生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
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合作的方式也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确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革呆板、沉闷的教学,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新的、更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真正推进课程改革。
2.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的研究;(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3)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关系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5)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四、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相关调查,进行结果统计分析,弄清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原因,寻求矫正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2.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在小组合作评价实际操作中比较不同评价方式,不同评价时间、地点,不同评价强度,同一评价对不同评价对象等对评价效果的影响,筛选最佳评价标准和机制,努力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追求评价的最佳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分析研究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用他山之石来拓展研究视野,优化评价过程。
4.个案研究法: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题研究推进的前提条件。学校通过强化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等,力促教师形成新时代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学校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优秀的实验教师倾斜。
4.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5.指导小组成员每周深入实验班的听课、评课,及时向教研室和年段分管领导反馈实验情况,并在年段会、教研活动会上向所在年段、教研组教师通报实验的现状,广泛收集教师意见,让全体教师为课题的推进出谋划策。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阶段性研讨会,对课题研究进行交流、小结与反思,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控改进研究工作。
6.编辑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实验教师通过学案去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并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七、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成员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周明乾 副组长:万 雄
成 员:任意宏 刘勇 周光明 万鹏 龚德林 李进 李国相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周明乾、万雄、任意宏、刘勇、周光明、王彦军、王爽、敖金材、方敏、金芳
八、课题研究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实验班级:一年级到八年级
实验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学科
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实验学科的任教教师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课题研究的前期论证,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元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元月——2012年3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成果推广(2012年3月后):在全乡学校所有班级中推广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扩大实验班级范围,最终达到全乡参与的目标。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建构一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和机制”。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4.课题研究成果集。5.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6.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
附:2010—2011学第一学期实施计划
2010年10月: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课题研究的启动动员,组织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评价的基本要求。实验教师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料,为实验的实施做好准备。(其中:学校向实验教师发放学习材料和召开实验教师培训活动)
2010年11月中旬前:各实验班级进行学生科学分组,教师对学生进行动员、宣传,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并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初步尝试。
2010年11月开始底:课题研究指导小组的成员听取实验班教师的课,收集实验教师的意见,形成文字材料,将实验开始期存在的问题反馈分管领导、教研室,教研组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2010年12月底:召开第一次课题研究教师的交流、研讨会,领导小组成员、指导小组成员、实验教师参加会议。
2010年12月以后:针对第一次研讨活动所提出的改进策略,实验班教师加大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力度,指导小组的成员加大听课力度。召开半期小结会议
2011年1月份:进行学期小结,完成阶段性小结报告。通过比较法,分析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成绩,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班级班风建设情况。
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和精神所在缺乏研究性学习,趋于形式,未能深入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主体性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1.教师方面
(1)教师角色没有转换,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力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在环境上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但是教师依然在讲台上按原有讲授方式在教授,学生依旧在“各行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一种摆没,花架子,最终失去了其功能。
(2)教师教学策略简单,影响了合怍学习的内聚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一人自编、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即便学生参与发言也是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在教师设计好的轨道上走,大大阻碍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教师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准备不足,课前课堂预测不足,使得很多教师普遍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但教学方式仍没变,花大价钱买的新布料,做的还是旧款式,效果不大。
(3)缺乏教学智慧,未开发学习工县,不能满足小组合作学习需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事先没有生成可供小组学习者讨论与交流的问题,既没有明确的、有价值的主题,也没有“问题单”或“问题生成单”来引领。仅关注小组讨论和代表展示,更主要的是缺乏任务驱动的内容、方式和时问的分配和设置。
(4)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有的教师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的教师一味按学生水平分组,公平竞争失去基础;有的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自由组合,且美其名日:“给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其主要表现为组长由教师临时指定,没有建立合作规章或“公约”,未明确组长的职责,也未明确组员的分工与职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不知所措,组员观望和等待,其结果是各行其是,合作学习难以进行。
(5)小组内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随意化现象严重
教师依然关注少数个体学生评价,忽视小组整体评价;依旧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技能、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仍然重视课堂随机评价,忽视即时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仍旧那么注重外在行为评价,忽视学生心灵评价。
(6)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没有讨论价值
很多布置给学生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合作学习没有素材。课堂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虽然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是学习过程缺乏内涵,其结果是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7)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但教师却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给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己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全体成员的所获是靠别人喂给自己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2.学生方面
(1)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
其突出表现是:有的善于表现的学习优秀学生“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不顾小组存在只表现自己见解,不顾全大局,不顾同学感受。有的学习表脱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呆坐观望;即使轮到他参与,仍然是推委推托,消极应对。还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扰他组,影响合作质量。
(2)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
由于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作学习“公约”和规范,只顾形式,不顾实质,导致怪象多多,效能低下。其主要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各不顾各的“ 放羊”现象,组员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3)小组划分不均衡和组内分工不明确
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按座就近组合、或自由结伴组合,这违背了小组合作的组建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学习效果自然大受影响。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沦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毕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在是机械照搬罔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缺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过程,其结果是没有实施多长时间就宣告失败和终止研究。笔者认为。建构高效能的具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仪要遵循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要求,而且要符合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特征。所以,在具体行动策略上,应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教师应该把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学会倾听、谈话和沟通,从而更加了解学生的需要。因为,只有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够“因材施教”,找到更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内容、合作者的组合形式等等。这样才可能使课堂的多种学习要素有机整合成为一种动态的有效课堂。
2.均衡的小组划分和明确的组内分工
在划分小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教师既不能完全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另一方面,小组的划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适时调整和改换各小组成员,以避免学生在合作能力的形成上的思维定势以及避免各小组之问产生恶性竞争和小团体冲突。
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明确个人的责任。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小组配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维纪员。小组长承担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指导和培训小组长主持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发言离题的同学,小组长要给予提醒,违纪的要能给予批评:记录员承担记录小组各成员意见的任务: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阐明见解;维纪员负责控制小组噪音,维持小组纪律,协调讨论和交流的进行。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可以通过小组得分来量化管理,使小组成员充分意识到: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任何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与小组息息相关。
3.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强调“合作”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只有在自己形成了独有的思考之后,才可能进行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合作学习”才能得到实施。否则只能泯灭个性思考的“火花”,滋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在准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他们的“思考”有了初步的成果后,才进行交流。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策略 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引进多元评价机制,落实各层级的学习责任,体现生生是“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使学生学习责任化、评价多元化,确保新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能。(1)健全“五级”学习评价机制,全面落实学习责任
对每位成员的学习有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还有班级学科代表评价,再加上学科教师评价,实现“五级”学习评价,监督和保障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以课文阅读情况评价为例,评价A同学的阅读情况,就有他的学习同伴、小组内语文学科长、小组长、班级语文科代表和学科教师等五个评价主体实施效果评价。这种做法,有利于明确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学习责任、角色与职责,能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的学习责任,建立一种学习责任“牵制”的有效评价系统。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引进激励机制,培养合作交往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公约”是学生和教师所遵循的法则和要求,与全体学生共同商议后形成,主要对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如何生生互动、如何师生交往等方面作出基本规范和要求,并要求如何参与、互动、交往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能。要研究多样化评价方法,激活学生学习内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要。要采用即时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做到课堂学习的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小组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使学习任务或活动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即单独的学生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或是依靠学生认同的集体奖励激发其合作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合作”变为“我要合作”。让学生学会帮助、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展示。
(3)引进“契约”学习评价机制,照顾学习表现差的学生,缩小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在心理、生理、习惯、能力等方面都仔在很大差异。在每个班级中,都仔在一定数量的学习表现较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要精心呵护和格外关注,要采用个性化指导方案,与他们建立朋友式关系,在适当时机与他们签定学习“契约”,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补上所缺知识内容,让他们树立信心,跟上全班“队伍”,逐步缩小全班同学的学习差异。
(4)学习成绩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维护“差生”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
小组评价有利于维护小组尊严,培养合作精神,促使每位成员为团队荣誉而努力。小组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小组合作结果的评价.更应包括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评价。为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合作结果评价既可由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学生小组讨论后产生。可以根据合作“公约”制作小组问评表格,使小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作出更加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小组更加振奋精神,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3.问题生成策略
情境化问题设计是有效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开展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问题探究价值的基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途径,始终让学生在问题生成、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不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学生就像“拔河”没有绳子,即使有科学的合作“公约”和制度,也难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秩序和质量,所以,问题生成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主要策略,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1)使用“问题生成表”,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对于“问题生成表”的内容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可采用不同的设置方式。对低年级学生要设置内容详细、便于操作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要设置内容相对复杂、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要从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逐步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后,对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入“问题生成表”,以备小组讨论解决或生成小组问题。
(2)小组讨论生成问题,填写“小组问题生成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当学生个体在小组长引导下,生成问题后,要组织组内成员讨论和交流,对简单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在有限时间内对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填入“小组问题生成表”,以备小组之间讨论解决或生成班级问题。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引发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生成高质量问题 小组展示问题可以按传统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方式,由发言人代表小组来参加讨论和交流,发表小组生成的一致性意见,最后生成班级共性问题。对全班生成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使问题引向深入,指向高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帮助性解决问题策略。
4.问题训练策略
问题训练是对文本所含问题进行操作性训练,目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问题训练既可以设置小组训练问题,也可以设计成面向学生个体的训练问题。问题训练不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或重要组成部分。
(1)科学设计“问题训练单”
“问题训练单”内容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学生所困惑的共同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没计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训练时间、训练量、训练难度要根据学生能力适当把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时间及时“投放”给学生,每个小组在小组长和学科长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尽量提高准确率和合格率。
(2)课前小组生成“问题训练单”
“问题训练单”的设计任务,可以交给小组来生成,鼓励学生通过认真而系统的结构化预习后,大胆地生成有效的训练问题内容。生成时间和方式可以多样化和灵活化,既可以在课前生成,也可以在自习课,还可以在问题解决课生成。课前生成的问题训练内容要统一设计成纸质文本,将在课堂上生成的小组训练问题展现在黑板上,以便全班同学学习和训练。
(3)强化单位时问内训练速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论对纸质“问题训练单”,还是电子文本“问题训练单”,或者是其他形式的“问题训练单”,都要对学生进行训练方法指导,如何有效回顾知识,如何快速实现知识迁移,如何有效思考问题,如何作出快速反应,如何提高书写、计算水平等,在学习实践中,逐渐提高所有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训练速度,提高单位时问内的训练质量,全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小组展示训练问题,引发小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探究科学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问题训练展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指各个小组在单位时间内进行训练后,将训练结果进行展示。要遵循精练、简要、不重复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描述性展示。不论是问题解决成功的展示,还是问题解决失败的展示,都要让学生或小组在问题展示中得到体验学习。
5.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观念,是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的发展。在分组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差,以优助差。在教学设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为此学习任务可分割为不同层次的小任务,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为完成学习任务做 出贡献。同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
7.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
一方面,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和思考为主,在了解的基础上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和强调,哪些小组讨论离了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新问题应该怎样加以引导和设计,学在交流时闪现的创新意识和独特见解应该怎样给予欣赏和利用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的小组讨论完全离题或无起色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点,对一般的讨论善于捕捉重点和注意点,并不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基本要求
一、明确目标: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二、科学分组:做好学生培训工作,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并能履行职责。
三、认真备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要优选和具体分解合作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认真制定学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创设氛围: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想要合作的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五、把握难度:合理把握训练时间、训练量、训练难度,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避免走过场。
六、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生发言、学生欣赏、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七、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八、引导思考: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鼓励每位成员积极参与,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九、调控秩序:调控好课堂秩序,控制好小组讨论的音量、时间、参与面,各教学环节要紧凑、有序。
十、完善评价:做好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维护学困生的尊严,并适时做好当堂检测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基本要求
1.分工:小组长负责小组学习过程的组织工作,小组成员能够履行各自的职责,听从老师和小组长指挥。
2.倾听:专心听同学发言,不要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边听边想,记住值得肯定的要点,听出彼此不一致的地方。3.发言:独立思考后再发言,发言要先举手,围绕中心问题,言简意赅,耐心解释,以理服人。说话声音控制要合理,听(看)到讨论停止的命令要迅速保持安静。
4.评论:在评论的时候态度要诚恳,先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再指出错误的一面,然后更正或补充。评价自己时要评出自己的错误所在,并指出努力方向。
5.议论:根据学习任务积极提出自己的设想,汇总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及理由,及时进行提炼概括。
6.互助:虚心、主动请教同学,并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帮助同学时,要向同学说清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7.团结:要有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强。
8.坐姿:听课时,坐姿要端正,老师在讲台讲课时面朝黑板。
合作技能“七字诀”
(一)(第一阶段)小组合作欢乐多,你说我说收获多。
明确任务再分工,有序合作很关键。
独立思考很重要,主动参与勤动脑。
依次表达音要轻,说话完整扣主题。
倾听发言要专心,边听边想边思考。
肯定别人有诚意,思量之后提建议。
反思自己要在先,比较借鉴有进步。
大胆设想共献策,服从集体留个性。
全体同学齐努力,各个问题被解决。
合作技能“七字诀”
(二)(第二阶段)
听取发言要专心,注视对方动脑筋。
说明紧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
求助别人要有礼,得到帮助表谢意。
反思自己有勇气,肯定别人得诚心。
自控守纪勿喧哗,依次发言从多数。
帮助同学要热情,耐心周到把难除。
说服别人把理表,态度诚恳不嘲笑。
建议大胆有设想,人人献策大步闯。
协调组员共商量,指正让步齐向上。
合作技能“七字诀”
(三)(第三阶段)
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
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
求助别人要诚心,注视对方稍欠身。
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
自控发言尽量轻,服从集体留个性。
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谊浓。
说服旁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
建议之前多思量,分工合作效果好。
协调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争第一。
小组合作技能公约
学科话语要养成,表达精练扣中心 学会倾听不插嘴,注视对方负责任 支持对方露微笑,点头称赞多鼓励 帮助他人双进步,话语幽默多激励 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 帮助同伴有热情,诲人不倦解疑难 反思自己要全面,诚实认错学榜样
提出建议多动脑,积极创新献策略 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显特色 合作沟通求大同,交往合作力发展
合作学习公约
结构自学奠基础,互学互导同进步。同伴互助齐参与,训练评价争优先。研究讨论共学习,合作学习出成果。人人发言机会等,掌握学法求效益。
第四篇:高效小组合作策略研究
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表面上看好似学生代替了老师,老师轻松了。其实不然,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没有让老师轻松,反而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人员分配。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它建构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要敢于打破常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即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政治课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既可以定期进行组间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进行组内某些角色的对换或轮换。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培养
1、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的见解。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4、学会组织。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5、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自评、组与组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为保证个人责任的落实,合作学习十分强调以小组所有成员成绩的总和作为组际间评价的标准。小组合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活动方式;活动秩序;组员参与程度;结果汇报水平;对其他组意见补充情况;学习效果;组与组之间交流情况等等。同时,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可以设立如“比比哪组红花多”、“看谁先到摘到快乐果”、“今日之星”等等形式,充分发挥各小组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体现。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核心的作用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方法;需要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需要教师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授人以渔”,指点出迷津;需要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唯其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反思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参与活动不积极。有时教室气氛很不活跃,组员间没有进行合作的意识。小组成员对接到的学习任务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独立完成,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只有表面,没有内容。
很多情况下合作学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合作不深入,学生所讨论的话题都是这节课的新知识点、难知识点。学生对话题了解甚少,不够深入,活动之前没有激活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导致了在讨论时无话可说,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或者小组成员随心所欲,经常跑题,甚至用中文激烈讨论起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达不到预期目的。
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能帮助学生发挥自主性,但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全面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语言表达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加强势,发言的机会明显多于其他同学,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于一切语言活动都漠不关心。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不能预想到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给他们留了不切实际的时间,让学生走马观花一样,把他们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合作学习,有时甚至还是一头雾水,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供给别人观看的一个过程。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教师要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精心设计组织小组活动,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有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认识,并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做好精心准备,才能真正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精选)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就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课题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涵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三、研究目的
(1)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合作学习起源于西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已经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一游戏一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在我国,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晚,但现在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到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能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的机会,对于成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成员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成员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成员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
五、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围绕“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进行研究:
1、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3、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评价,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能正确评价自己,也能对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进行全面评价,从而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计划能全面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响应新课改的号召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以及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逐渐认同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无可回避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和追求。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顺应时代的召唤发展潮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本课题研究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益的不但是学生得到了全面素质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得以不断地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我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自己形成充满个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实践能力。
3、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可以博采众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
4、自己有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满腔的研究热情,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近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使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为新课改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研究方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的基本过程:
1、本次研究的时间是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2、研究实施过程:
(1)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具体研究方案(4)评价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