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思考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历史;多媒体;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117―02
1前沿
教育教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如何从教育教学角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并不断反思的课题。
2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基于对知识接收途径的敏感程度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听觉型”和“视觉型”。其中,“听觉型”学生对听到的信息敏感;“视觉型”学生对看到的信息敏感,各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更能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将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并茂,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
历史学科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研究,资料繁多,结论又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分析、推理得出。多媒体课件存储信息大,调用资料速度快、灵活性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
如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无可代替的优势,已被教师广泛接受。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体现课改精神。
3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
搜集资料,整合内容,确定主题 科技发展与网络普及使教师备课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备课时上网查阅相关课件、教案、学案、设计、图片、文章、视频等课程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实际,首先抓住主题“统一”,确立教学线索:“统一之由”“统一之策”“统一之路”“统一之望”。研究大量的资料后,筛选保留“七子之歌”,有关香港、台湾、澳门的图片,香港、澳门回归时的视频,余光中《乡愁》的音视频,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的典型图片,并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课本,据教师提示的关键词,归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的过程,并准确掌握其特定含义;
2)学生依据图片、文字材料,归纳出香港回归的三个步骤,合作探究回归的原因、意义;
3)合作探究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
4)结合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体会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
设计教学,呈现材料,适当使用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的导入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对课的导入有过一段经典诠释:“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本?课课前播放“七子之歌”,一张张有关香港、澳门历史和现今发展的画面交替呈现,熟悉的歌声、歌词把学生深深吸引,然后配上教师旁白。接着出示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学习目标。
除了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么做外,在环节过渡时也可以合理创设情境。如为更好过渡到“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环节,设计多媒体课件,徐徐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配以音乐《思乡曲》)。深情的朗诵,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们强烈的思乡情怀和期盼统一的强烈愿望。
2)动态地图,生动形象。讲述历史,当然不能忽视历史地图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挂图、投影地图等或因粗略,或因难以显示动态变化进程,显得呆板而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选用动态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处理能够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把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讲到“统一之由――港澳台分离的历史”时,用小动画的形式演示香港、澳门、台湾三地一步步被割让、割占、租借、与祖国分离的过程。由于这部分内容本节教材没有涉及,而是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又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必要知识准备,因此,动态化展示方式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既生动直观形象,又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
3)视频展示,情境再现。设置历史教学情境,是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教学录像的应用是历史情境教学的首选方案。如能将录像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固化于教学课件内部,实时播放,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到“统一之路――一国两制”的首次实践时,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录像资料片段,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的激情一刻,重温洗雪百年屈辱的喜悦。伴随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感动自豪之情达到高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分析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水到渠成。
4)看图说史,以图引思。图片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形象的历史。教学中适时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时政图片,会再现历史,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本节课在讲到“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时,展示师生共同搜集的有关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的典型图片:遍布各地的台资企业、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访问大陆、“三通”实现……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感悟祖国统一的必然。一张张图片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达到“借图说理”“以图启智”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的应用策略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己也曾走了一些弯路,上课一味依赖多媒体课件,无论什么课型、什么内容、多长时间,都是从头到尾点课件,不再板书,不再写纸质教案,不再在黑板上圈圈画画。课堂容量虽增加了,但调查发现,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有时还没看清、没理解,投影片就闪过去了;找不到重点,知识体系建不起来,上完一节课往往感到很茫然。
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只有恰到好处才是“中庸”。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服务于历史教学,而不是主宰历史教学。用与不用、何时使用、用什么样的媒体、用到什么程度等,要看具体情况,也就是必须搞好多媒体教学与学科间结合的取舍关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进行取舍。
突破教学重难点宜用多媒体 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可以只把教学内容中某些重点、难点设计成独立的情景片段,把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解决。如教学“梨园春秋”时讲到京剧的“特点”,枯燥、难懂,理论性强,教师不好讲,学生没兴趣学。于是笔者让学生边观看网上下载的《京剧的特点》微课,边体会文本介绍,干巴巴的理论形象逼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把知识变抽象为直观感受,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某些生活、文艺内容教学宜用多媒体 比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文艺”“19世纪以来世界文艺”等内容时,搜集筛选展示典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文艺作品的高雅,引导学生挖掘不同时期文艺作品特色所折射出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及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状况,感受历史之厚重。
复习课宜用多媒体 复习课涉及内容比较多,学生已经学过,只不过比较零散,需要条理化,教师板书串讲费时费力;使用思维导图,将复习内容制成幻?羝?,逐级显示,将大量的知识网络化,便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
使用多媒体不要忘了板书 板书体现着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一堂课全部知识的浓缩,也是逻辑思维的呈现,更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媒介。教师可以用关键词写写简化的板书,既节省了部分时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利用板书可以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便于消化所学内容。随着教师的一笔一画,师生在进行心灵和思想的对话。
注意材料的适度 无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问题的设置,都要适度。如教学“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艺”内容,有的教师选用众多的图片、音像资料、文字材料制作了四五十张幻灯片,课上从头到尾播放欣赏。本来是想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不仅没有上完课,有的学生光去注意画面、视频情境了,忽略了课本文字内容,也没有了回味消化时间。5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有效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选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让其服从于教学目标,因此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更好地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篇: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发挥媒体优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速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多媒体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育。
经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烦躁,因而懈怠下来。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让学生感到精力充沛,乐此不疲。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只能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事物升华为动态事物,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伴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用图片一步一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真正领略了颐和园的建筑精美,感受颐和园的风采。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马上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材包括的内容广泛多样,涉及面广而大,而多媒体则刚好能把课文内容那些难以看到、听到的事物,通过声音、图像凸现出来。教师用很多时间
难以讲清的问题,一经多媒体演示,学生会霍然开朗,缩短教学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难点,增大了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西沙群岛海底成群结队的各式各样的鱼,再向学生展示岛上群鸟嬉戏,万鸟齐飞的状观景象,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富饶”的含义。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对于“为什么要把船一字排开,且要两面面受箭”这一问题,若光凭教师讲解,学生想象很是费力,且有50%的学生理解模糊。如把这一过程用课件展示,教师只需适时稍加点拔,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记忆深刻,同时进一步显示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快捷、有效的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重锤敲打”,这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因为这些词句、段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学的细一点,实一点,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精妙独到,段落层次安排的匠心别具,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和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能从中了解圆明园建筑宏大与精美及八国联军的强盗本性,从中受到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轻松扫除学习障碍,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紧紧握在手中,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大量节省时间,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更大效益,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四、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在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带有个性的回答。
1、大胆想象。“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例如教《我爱大海》一课,利用多媒体感受大海万千变化的壮观景象,去想象大海变幻莫测的情况。学习《20世纪的10大发明》这课,利用多媒体具体认识这些发明,启发学生想象21世纪的重大发明。
2、积极求异。儿童总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课文《蝙蝠和雷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雷达的工作原理,再把蝙蝠的功能与雷达进行对比之后,提出“还有那些动物使人类得到了启示?”这样引导大家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大脑越用越灵活。
3、丰富联想。
联想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长城》中,要求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我把有关长城的图片制成课件,学生对着图片读课文再进行联想。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思维,达到了训练目标。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介体于语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多媒体进入课堂,在教师精心的组合安排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刘艳丽 性别:女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
单位: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谢庄小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谢庄小学 电话:*** 电子邮件信箱:1243986763@qq.com 邮编:236000
作者:邢兰氏 性别:男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
单位: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谢庄小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谢庄小学 电话:*** 电子邮件信箱:1243410770@qq.com 邮编:236000
【内容摘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运用了电、光、形、声的现代科技成就,不受微观和宏观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将事物分解和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速效性、创设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管进行学习、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降低学习难度,缩短学习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避免不分题材,过于滥用和教师“一言堂”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 多媒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语文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逐渐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学媒体是贮存和传递语文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信息的材料、工具和设备。因此,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和过程,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效各异的学习材料,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功效。
一、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多媒体、借助它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能再现课文场景,展示写作实物场景、教学形象化、音像鲜明,能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能充分展示课文中涉及的多种景物、人物形象和古今中外的历史,变文字叙述为生动逼真的情境画面,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和教师讲解事物的细微特征。为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直观感受,也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课文的领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在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几句话:“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对周总理革命一生,战斗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但光凭老师的口述很难把这样几句话的意思说清楚。于是我制作了两组影片。一组是周总理接见劳动模范、知识分子代表、解放军指战员的情景。另一组是周总理和外国朋友亲切交谈及出国访问的场面。投影一展示,立即吸引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显示了总理的形象,也促使了学生对总理怀念之情的产生。这个教学难点也就得到了较好的突破。
二、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于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充分运用了电、光、形、声的现代科学成就,不受微观和宏观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将事物分解和综合、大小互化,从而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又能把为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使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演化成栩栩如生的运动状态图景和人物形象,使抽象的概念以可观可感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把本来是干巴巴的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变换成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音像和画面,教材的内容情境得以图文并茂地再现。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便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理智活动,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如《瀑布》一课,尽显了瀑布“声响、声彩、形态”之美。单凭口头讲述是难以让学生体味这种美的。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就会取得理想效果。
(1)借助录音感受音响之美。
诗的第一节即“先声夺人”,写瀑布之声:“好像叠叠的浪涛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缺少山、水生活体验的学生对“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是难以感受的,在教学中,播放出这两种声音的录音,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两种声响的不同“浪涌岸滩”表现了奔放,洒脱之美,“风吹松林”蕴含宏大、磅礴之美。这样就可使学生对瀑布声响的伟大之势有了切身体会。
(2)借助影片感受色彩之美。
诗的第二节作者化动为静,描绘了瀑布的颜色和光彩。随着画面的展开,作者产生“这般景象没法比喻”的感想。为什么无法比喻?这是学生背诵第二节,老师放事先准备的影片,当学生看到雪白耀眼的瀑布在高高青山的映衬下,鲜明壮美,气势逼人,学生不由惊叹:真壮观啊!真美啊!这种情景的设置,使学生移情入画,可以充分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
(3)借助录像感受形态之美
诗的最后一节描写瀑布形态,结尾处用“如烟、如雾、如坐”巧妙设喻,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时,可选择科教片《黄果树瀑布》中瀑布飞流直下的画面,连续播放几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直泻撞击飞溅的无数细小水珠,在阳光下升腾飘舞,轻盈“如烟”,雾随风扩散、弥漫,瀑布“如雾”般朦胧,细小水珠风中四散散落下,飘洒“如尘”。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深刻领悟了瀑布的形态之美。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由于运用录音、投影、录像多种教学媒体,不仅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瀑布的声响、色彩、形态之美有了深刻感受和体会,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之美,同时领悟到祖国的山水之美。这样不仅在愉快氛围中完成的任务,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语文的情趣。
三、利用多媒体的速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无疑增多了课堂信息和传递的渠道,提高了单位时间传递和反馈信息的容量,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科学测试证明,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视觉占了83%,听觉占11%,两者配合起来可达94%,而视听结合,对知识的记忆可达75%,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调动学生以视听为主的多种感官感知教学内容,就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另外,通过多种急哦阿雪媒体可以对教学内容中那些难以看到、听到的事物,凭借声响、图像显现出来,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的事物演示出来,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少语文教例也同时证明,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用较少时间取得较大教学效果。
譬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棵时,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用投影片显示疾病的方位,通过人物神态画面,将“讳疾忌医”、“病入膏肓”、“防微杜渐”等几个成语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一般学生只需40分钟就做到了能讲会背,程度好的学生只需30分钟,程度差的学生也只需一节课的时间,而以往教学需要3课时左右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再如教学《核舟记》一课,可以采用录音和投影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时,首先反复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第二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第三遍结合个别朗读校正语音语调,然后使用投影片,解决重难点。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对船中东坡、佛印、鲁直三人的神态形象的描述,学生容易混淆,教师映出核舟的画面,让学生一切观察画面,一边对照课文描写语句加以领会。最后采用复合式活动投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快速记忆,背诵课文。通过采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仅用四五分钟就能背诵这一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四、利用多媒体的创设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感染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创设性,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形象,这样融图像、语文于一体,生动活泼地展现出课文中所表现的场景和情景。烘托出课文的气氛,可以把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善于思考和想象,而且还有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讲课前老师边放音乐,边指着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投影片,饱含深情地说:“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敬爱的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千家万户为此痛苦:总理啊,您不能走,不能走!”多媒体一下子把学生带人新创设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之中,悲痛之情油然而生。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感情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但要想充分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一下几点:
一、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或“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和音乐,可以使语文课更生动、形象,但若把语文课上成了近似美术、音乐的欣赏课,教师在课堂是只顾播放预先制作的课件,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点难点的板书,那就本末倒置了。教学活动更多地要让学生实在地和有感情地写,其他活动的形式都是次要的,更不能代替学生读写本身的具体实践过程,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二、避免不分题材,运用过滥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通过语言文字的精彩描述,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因此说:“不是任何文章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不分题材,运用过滥,教学效果会收效甚微。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与“景”水乳交融的境界......教学中只让学生展开联想,去细细的品味,细细的体会,可能比用多媒体演示效果更胜一筹。
三、避免教师“一言堂”,误用多媒体
当前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常发生教师说着没完没了,荧屏演示让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到学习效果和质量。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应把学习的参与权、主动权让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思维灵活的学生、允许他们自己设问和主动发问;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把教师讲的重点和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结合,自我消化,自我解决。这样才能把“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速效性、创设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正确设计、选择、使用多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更新了全凭教师口讲加板书的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和情趣,而且也是改革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科学化及加强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实践也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来看,都是单纯的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上述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必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四篇: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欠发达地区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
实践与思考
摘要: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制约,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配备不足,校园网或网络教室等硬件设施较少,但电信业务和国际互联网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运用互联网优化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本文结合语文新课改精神和自身实践,论述了欠发达地区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张语文教师应主动适应课改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扩展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搭建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而有效优化语文教学,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同时还提出了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语文
教学
互联网运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和学习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信息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它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大部分古今 中外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每个上网的学习者都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一超大型的图书馆,并可以获得各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语文新课改精神和自身实践,就欠发达地区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欠发达地区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许多中小学都配备了不同模式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尤其是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中小学内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设施已基本普及。然而对于我们边疆贫困地区来说,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刚刚起步,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学校少、档次低,就我市而言,有校园网的学校只有一两所,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平均200多名学生才有一台计算机。由于经费困难,短期内要使我市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配备达到其他地区的标准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即便在经济 欠发达地区,虽然许多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却舍得花钱为子女购臵必要的学习用具。近年来,随着电信业务和宽带网工程建设的扩展,安装电话和购买家用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连网的家用电脑也越来越多,尤其在县城及其以上地区,有子女在中小学就读的家庭拥有电脑更为普遍,这就为教师利用互联网优化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即使在乡镇以下地区,由于近年来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大多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虽然暂时无法与宽带网联接,但均可拨号上网。因此, 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外延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生物、物理、音乐、艺术等,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和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蓄积丰厚的知识素养,具备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但贫困地区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少,而互联网能使教师从封闭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了解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和发达地区的人们共享最新、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互联网还为上网者搭建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在网上可以向名师请 教,与同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欠发达地区外出培训和进修机会很少的情况下,互联网不失为一种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尽快熟悉网络常识,掌握上网技巧,广泛浏览、涉猎,了解本学科及跨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学会快速查找和下载所需资料,成为一个熟练的教育信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
(二)利用互联网扩展语文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观要求教学内容要充满时代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语文学科更是富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但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而网络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尤其是课外学习资源,填补新教材有意留下的空白。一是互联网中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网站,如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初中语文教学网、中学语文中高考资源网、人民教育出版社、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尤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和语文出版社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其主要内容为课标教材、单元教学支持、教育研究的资料、课程内容的补充资料、课程介绍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实际上就是中小学教材的拓展和延伸。这些网站里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网上还有大量的免费图书馆,许多图书可以阅读和复制、粘贴,其中的电子图书还可以下载存储在计算机中,阅读起来非常便捷,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可制作成一个小型的电子图书馆,作为贫困地区中小学图书馆藏书不足的一种补充,根据本人经验,诚信度较好的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E书网、亦凡公益图书馆、书生之家电子图书馆等。即便是收费图书馆里的图书,与昂贵的纸质书相比也是很划算的。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浏览本地网站,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动态等,获取编写乡土教材的素材,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教育场所,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都喜欢上网,因此,语文教师 正可以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设计,安排学生上网,将上网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百度”、“Google”、“搜狐”等常用的搜索引擎,并善于使用恰当的搜索词汇,增强搜索的准确性和快捷性,同时能对信息的信用度作出一定的判断,学会选择和整理信息,通过这一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利用互联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课外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互联网对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适合课外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因为互联网开放、互动、多元、综合的特点与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环境要求相一致。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设计探究主题,让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寻找答案。如初中语文自读课《换个角度》,本人认为这篇课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作文创新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教师应利用好这个素材做足文章,以“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方式还有哪些”、“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等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互联网做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又如《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涉及到恐龙灭绝的千古之谜,正象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争论不休。针对这两篇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恐龙灭绝之谜”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要求学 生上网搜索有关恐龙灭绝的信息,由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利用“Google”搜索网输入“恐龙灭绝之谜”进行搜索,就会发现一个“科技之谜---恐龙灭绝之谜”的文章标题,点击就进入了“北京科普之窗-科技之谜”网站,里面关于恐龙灭绝之谜的文章就有数篇,除此之外还有《月球从哪里来》、《月亮上的神秘之光》等关于月球的文章,学生不但了解到恐龙灭绝之谜的多种说法,阅读关于月球的文章又是对《探索月球奥秘》、《月亮上的足迹》等课文的补充,而另外那些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又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犹如打开了一个知识的宝库,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点击相关链接,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不断深入和扩展阅读面。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知识占有量,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又亲身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深刻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了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利用互联网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青少年有青少年关心的话题。一篇让人感兴趣的文章、一件引起共同关注的事、一首好歌、一幅好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可能成为学生乐于谈论和交流的焦点。如果教师不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隔阂。因此,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共鸣,教师的亲合力就会加强。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交互方式为人们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互联网的交流可以营造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互联网上的聊天、论坛、交友等形式,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心理顾忌,尤其是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网上却能谈笑自若,所以网络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就此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邮箱互发电子邮件、节日贺卡,交流感想,探讨问题,培养情感,这不仅增进了沟通和了解,形成平等、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且在活动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互联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驰聘、遨游的广阔天地,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是一柄双刃剑,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得当,做到适时、适度
互联网对优化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过度夸大它的作用,而要视教学需要而定,做到适时、适度,也就是说不是每所学校或每篇课文都需要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也不现实。比如说,教《〈物种起源〉导言》,老师却花了近一个教时来展示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许多跟“物种起源”相关的素材,如“达尔文学说与新达尔文涵义”、“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等。给人的感觉,这是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生物进化知识的生物课,并不是语文课,由于教学内容的移位,使“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这些真正的语文目标反而旁落了。这就属于“滥用”,是不可取的。教师使用网络资源应该适度,布臵给学生的任务就更应该慎重。一般情况下,每周布臵一次,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布臵一次比较适中,这样做便于学生在周未上网,以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在运用的对象上,至少应是县城以上的小学高年级以上中小学生。比较适宜的对象是五至八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因为一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已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二是这一时期的教与学任务相对较轻,教师和学生都能腾出一定的空余时间和精力;对乡镇及其以下学校,只提倡教师用拔号上网形式学习和查找资料。
(二)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互联网信息浩繁,而且良莠不一,真真假假,如果学生缺乏辨别力就会患上“信息污染综合症”,甚至上当受骗。因此要提醒学生,查找资料要有针对性,防止“迷航”。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用一些极富诱惑性的标题吸引浏览者,实际上大多是些垃圾信息,让浏览者白白浪费时间。对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查找资料要专一,要做到 心无旁骛,不要点击与资料无关的链接。除课文提供的网站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信用度较高的健康网站,并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可在班上举办上网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上网心得。
(三)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监控
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在上网的过程中容易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警惕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对学生上网要提出严格的约束条件,要求学生上网要以学习为目的,不能痴迷于网络游戏,严禁“网恋”,更不能涉“黄”。笔者曾用“激将法”对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几个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我对他们说:网络游戏大多属竞赛性的,每个游戏者都想要不断提高自己游戏分数或级别,这种竞争意识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竞争意识应该体现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而不应体现在虚幻的网络之中。沉迷于网络游戏,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网络游戏是胆小鬼的避风港,是地地道道的“黄粱美梦”!尽管你在游戏中获得成千上万的“金币”,或成为“金甲神人”,但在现实中你依然身无分文,手无缚鸡之力!只有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顽强拼搏,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同时还列举了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自杀的几个典型事例警示他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严格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和浏览的内容,从而把青少年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总之,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和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结合实际,适时、适度、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服务语文教学,让互联网成为提高自身素质、拓展课程资源、改变教与学方式、加强师生交流的有力工具,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总编/刘芳,主编/万福、于福建,中国和平出版社
3.《现代教育技术学》主编/胡礼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主编/靳玉乐,中国人事出版社 5.《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语文课程标准》,河北省远程教育网
第五篇:浅谈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浅谈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摘要] 作文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入,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其在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拓展写作思路、优化习作评改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 多媒体 作文教学 优化
作文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以往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是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某种情景,很难激起学生的想象,学生写作起来常常会感到很困难。而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入,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多媒体组合优化作文教学,粗略的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积累大量素材,做好写作准备
内容是作文的生命,没有内容的作文品读起来味同嚼蜡。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往往老师口若悬河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依然空洞乏味。那么如何丰富作文的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就成了写作很重要的一环。而在我们农村小学,图书少,学生的阅读面窄,搜集素材的条件有限。多媒体的运用,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农村学生家中条件有限,我就常常根据学生的需要,从网络上搜集大量的写作素材,提供给学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补充学生的写作素材。
如苏教小语第五册的习作“设计动物名片”,请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名片,要想设计好动物名片,就要对喜欢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而农村学生最常见的莫过于猫、狗、鸡、鸭、鹅等,学生对这些动物熟悉,但并不一定喜欢。有很多同学喜欢大熊猫、孔雀......,这些动物学生大多只在电视上见过,也就谈不上了解,设计名片就更难了。为此,我把学生喜欢的动物统计一下,再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和这些动物相关的资料,并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设计名片的时候,就有了可以参考的资料,名片设计的也就丰富、新颖多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写,才能写出佳作。写作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的强大内动力。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媒体能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并能使一切动起来,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定的情境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思维的活动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一系列生动的情境,如“生活情境”“图画情境”“实物情境”等等,来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变得喜欢写,并能在习作中表达出真切的情感。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老师单调地讲解,学生很难一直注意听。如苏教小语第六册习作4看图作文的教学,如果单单依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别提激
发学生的兴趣了。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书中提供的第二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再请学生给画面配上旁白和对白。配得好的,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配音可以展示在计算机上。经过口头训练,再请学生来进行表演,寓教于乐,使对话描写不再难。
三、贴近现实生活,拓宽写作思路
小学生因其年龄较小、阅历浅,生活空间有限,写作时常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写。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其写作思路。而多媒体手段的利用能再现现实生活,将学生平时熟视无睹的生活情景,无法看到的一些人、事、物、景,搬到屏幕上。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多媒体,按认知规律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地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
如苏教小语第五册的习作3,要求学生观察图画中的景物,添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完成习作。按顺序写景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尤其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习作,很难按顺序把景写好,通常会导致习作条理零乱、层次不明。为此,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这幅画展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喜好将画涂上颜色,这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的就是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接着提示学生观察、思考。为强调观察顺序,利用课件由远及近、由近及远闪烁景物,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
在观察完各部分后,请学生给这幅画添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说
说这个动物在做什么。同学们发言都很积极,但从发言内容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同学们只能简单说出某某动物在干什么,语言干瘪,不够生动。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局限,我选择了同学们都喜欢的喜羊羊,利用课件的超链接让动画片中的喜羊羊跃然屏幕,引导学生想象,“喜羊羊会在画中的什么地方?”“它在想什么、做什么?”“是为羊村找食物吗,它不怕灰太郎来抓它吗?”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自觉地使用拟人手法将喜羊羊刻画得生动有趣。接着让同学们用同一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很多同学都能采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得生动有趣,配上优美的景色描写就成了佳作。这样利用多媒体将习作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使学生的语言立即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将多媒体的运用贴近多姿多彩的生活,寓习作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融观察、想象、表达于一体,这样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四、鼓励集思广益,优化习作评改
学生写作文不容易,教师批改作文更难。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批改一次作文,要浪费很长的时间,而发给学生后,学生只关心得分(等第),甚至根本不看评语。尤其当老师点评较典型的习作时,很多同学因为没看到作文,加之不是自己的,并不在意如何去修改,使作文更完善,因而批改、点评作文所收到的效益甚微。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在作文评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讲评过程中营造出个性 的修改氛围,鼓励学生集思广益,不断完善习作。学生只有不断地再思考,再创作,其作文水平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可以根据点评需要,利用文本的形式,将学生习作展示出来,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先鼓励学生寻找需要修改的地方,再讨论如何修改最好。学生自主、探讨修改后,对于没有找出,而需要修改的地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提醒,设臵交互链接,在集体讨论之后,立刻显示一篇修改后的习作,对比修改前后的习作,效果明显。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试的学习方式。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点评时,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的课堂氛围,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精当点评,更有益于擦亮学生创作的火花。
综上所述,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世界,为作文教学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但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孤立的,它要和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必须恰当,不能滥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新课程标准指
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仅仅是一堆材料的堆积,一些图片的展示,要把它和现实生活、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说、会写,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