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13: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百鸣 朱世光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百鸣

杭州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朱世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以古鉴今、据往知来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是应该主动去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依据

1.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更新、创新的时代。江泽民主席站在时代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都有赖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性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2.使用新大纲新教材教学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高中历史教学新大纲(试验修订版),这是供培养21世纪人才使用的。21世纪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掌握的 知识,远比前人丰富。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终身学习,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教学目的中的重要内容。新大纲新设置的“研究性课题”,旨在加强培养学生上述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否则,怎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呢?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性教学,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由书本记诵式学习向体验式、思考型学习转变,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高中历史新教材课型增多,如增加了阅读课、活动课;每节课后的练习题题型多样,有材料解析题、选择题、讲图题、选择题、制表题等,同时在练习题之外每一章增加了“阅读与思考”,其目的是促使师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

法,加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进入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所进行的“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能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杭州的一次讲座中讲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却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缺乏创新精神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笔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你对历史课有什么 希望、建议、要求”的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建议历史课应能联系现实,研究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希望历史教学的形式多样,比如开设专题讲座、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历史演讲比赛等,使学生思维碰撞;建议教师多指导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历史考试能形式多样,比如开卷考试、写历史小论文、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等;喜欢开放性、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不喜欢死记硬背的考试;要求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等。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之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教学为“导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创设各种条件,使历史课堂成为情感的、灵动的、开放的课堂。历史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元的,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回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科学的引导和指导,要始终自然地渗透德育和科学的理性,在教学中无论是提倡趣味性或创新意识,其前提都是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如学生通过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对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2.问题性。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设置问题,如教学“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节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19世纪70、80年代世界历史大背景,剪辑中法战争若干镜头,让学生观看典型事例录象,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地区 出现的危机为什么叫新危机?新危机“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新危机?中法战争的结果为什么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说明了什么?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3.开放性。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讲求知识体

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历史教学有很大不同。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探究性教学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在现有认知水平与将要 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使他们产生疑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策略的程序可以为: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问题→讲解问题→归纳总结→思维训练。现以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洋务运动”一节为例,来看问题探究教学策略的运作。提出问题创设一种适宜的问题情景,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洋务运动一节课的教学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

(1)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

(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自学教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教师可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讨论问题只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才能有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学习得更深刻。这一节课的讨论题可以是:(1)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你的理解,谈谈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说明理由。(2)你认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3)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学生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引导,适当点拨,引发争论,使教学达到高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讲解问题讲什么问题?教师应该讲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学生自学教材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讲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重点讲评价历史事件的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生产力标准,一个是实践标准。

归纳总结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促使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构成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思维训练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问题探究教学策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这节课的思维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可以是洋

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归纳总结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方法。

2.课题研究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从新大纲的22个研究性课题 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帮助选择的课题或者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呢?下面结合我省“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谈谈课题研究教学策略的运作程序。

知识铺垫中学生仍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学生搞课题研究就会缺乏基础。除了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在立项课题的实验基地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历史选修课,如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中西方审美情趣比较,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查阅检索文献资料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历史科研方法等,以此来为学生搞课题研究作知识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

研讨辩论围绕着文化传统和文化比较等许多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搜寻处理相关资料,学生结合实际学习思考分析后,每位或每组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在研讨课上纷纷发表见解并进行辩论,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有的学生对文天祥的一些事迹是气节还是愚忠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对中西方历史上形成的成语谚语习俗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辩论,有的学生对妇女地位问题从历史变迁、生产力发展变化原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研讨课气氛热烈,从而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

选择课题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帮助学生搜寻整理选题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选择好研究的课题已是成功的一半。实验基地学生选择的历史研究课题有很多,如:“西湖三杰”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与文化,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看司马迁如何刻画历史人物与有关启示,透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看科教兴国战略,等等。在学生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课题题目太大,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课题立论的依据不足,对课题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等等。对于学生在选题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积极加以指导,要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不断帮助学生调整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

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计划依据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在老师的协调下成立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民主推举一位同学负责,课题组内进行适当分工,当然也有同学独立进行一项课题研究的。拟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方式、步骤、进度,搜集信息的范围和方式等。教师提供或提示部分参考资料和渠道,如参考书目、历史学习网站、实地调查点、社会调研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

指导实施研究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小组成员调查、访问、参观,查阅资料,筛选信息,选取有效信息用来提炼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程序

及方法,对学生撰写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

组织答辩交流,进行过程评价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其不足则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引导修正。如在我们组织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生论文答辩交流会上,“'西湖三杰'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课题组的同学谈了他们研究“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的目的,回顾其研究过程、概况以及课题研究的感受,并且提出在杭州兴建“西湖三杰”纪念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议。然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你们认为古代爱国与忠君关系怎样?你们研究这个课题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哪些体验感悟?有哪些建设性的建议或对策、措施?教师们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认真评价,在表彰学生研究成果的同时,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特别是研究的态度、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启发。评价应注意发现学生研究学习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表扬,同时,教师还必须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引导,纠偏导正。

第二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沙建飞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12年第11期

摘要:“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其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讨论系数条件,到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解法,再到探究得出一般形式的配方法求根,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做类似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形成能力;也有利于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探究性教学;实践;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继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表达式之后的教学内容,其重点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的基础上,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关键在于求根公式的合理得出,一般情况下,这是个教学难点.如何能让学生探究得出,如何让学生觉得得出的过程比较合理,或者说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探究平台,成了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注意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与方程各项前的系数密切相关的,因此,探究也就从系数开始入手.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下面的探究作准备,另一方面其实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找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特殊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加以排列,符合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按照这一思路,上述四种情况呈现在黑板上时,就应该按照上述顺序,否则难度会出现波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结果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做不到这两点,本节课就不能称之为探究式的课堂,本课中最有魅力的部分也将成为灌输式教学.最后,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一定有实数解的讨论则是在上述基础上的一种衍生,在此不再多述.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即将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质疑。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科学的助产士。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意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以“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为例,以往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讲述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政策的评价上,而对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没有或很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先后粉墨登场,执掌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呢?它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联系?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看到它们之间特殊的因果关联性,并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而诸如此类的探讨正是探究学习和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又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评价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问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问题、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多极化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教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从自主质疑到自由思疑是探究学习的必然过程。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法国大革命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资产阶级的队伍比较大并且阶层分明,形成了金融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等阶层,它们虽同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各阶层在革命中的利益和要求不一样,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便轮番掌握政权,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迭起,一浪胜过一浪,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采取的措施也越来越超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本来要求。但“……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恩格斯)所以,热月政变和拿破仑统治时期保留下来的革命成果,基本上还是革命初期即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取得的那些主要成果。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初期本来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历史使命,即推翻封建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资产阶级解决掌握政权的问题,以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是由于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所造成的,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再如,关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评价问题,卖国求荣是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但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政府也进行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努力和斗争。教学中切不可以简单的阶级标签而加以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价,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探究。

课堂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平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之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其次,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第三,要树立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观,注重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有所长,通过因材施教、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为学生创造不同学习的类型,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差异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发现自己的价值。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实际上,合作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只是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合作。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缄默使人愚钝,争辩使人聪慧。学生对所提问题经过自由思考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质疑、自圆其说,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深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作用、戊戌变法的性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辨)论会。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第四篇:高中历史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原则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必要性原则模式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并在最后设计了22个研究性课题。为了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同步,并检测教改效果,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注重“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又不拘泥于“双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表明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在主观题的设计上,注重研究性、开放性试题,其特征是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无论如何解答,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规律性。评卷标准也对标准答案作了较大的松动,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可以得高分,得满分。目的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化,最新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逐步推广实施,极大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并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的产物,均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习”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习”,强化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高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我们依据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以下的原则

1实施研究性学习须体现的原则

1.1要体现创造性教育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而高中生,是中小学生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他

用心爱心专心

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如何能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应明确,高中的学习还是以打基础为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的必修课,但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教师如能把研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教学很好地结合互为补充,使其相得益彰,则更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2要体现过程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尽管研究性学习也看结果,也追求研究成果,但它更看重过程,更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思维方式以及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相对于能否出研究成果,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多少则不宜有太具体的目标。历史研究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一些结论,可能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尤其是通过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搜集研究、思考总结等活动,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方法和能力。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可见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过程的本身。

1.3要体现开放性原则

不仅仅理解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收获上的开放、扩大,还应包括营造适于创造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实施的开放性环境。从学习目标上看,除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外,还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性。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的研究专题和材料来自于不同的渠道,有课堂的和校外的,有图书馆的和互联网上的,也有来自于社会调查的,等等。从学习方式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有独立的个体活动,也有合作的小组活动,还有多种形式的集体交流活动。从学习结果上看,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各不相同,研究结论也无预定的标准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1.4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由于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倡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在自由选题、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下,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或传统观点,并把研究内容引向关注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课堂类和课题类搞研究的模式。

2.1课堂类

是指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课也承认了它的主导地位,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专题研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是学生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只有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研究性学习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如:在课堂举办“历史小论坛”、“演历史剧本”、“历史小论文写作”等活动,让学生上台当老师,上台演讲,交流研究心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类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的特征,一是教师是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整理出相应的历史问题、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分析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则要求学生评价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对你和周围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可以在习题训练中尝试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如1999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2003年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习题训练中,适时进行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次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二是在这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为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出相关的“奇谈怪论”、“神思仙想”。这些问题未在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研究之列,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文革”这一课时,学生对“大跃进”、“文革”对中国社会的破坏认识较偏激,甚至怀疑它们使新中国建国初三十多年成就变得一无是处。对之教师并没有作太多的理论分辨,而是让学生查找建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状况,就学生所持的几个关键论据作了数字上的质疑,让学生理解实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又有学生提出:没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入侵,中国能否自然地渡过到资本主义?历史事实是确定的,但敢质疑、假设才能更好了解历史真相,在这一问题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列出一系列问题,古代中国有没有对外殖民的可能;殖民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会对外殖民侵略或重新被殖民侵略的可能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2课题类

是指以历史学科领域内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专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类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归结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交流总结三大步骤。课题内容,可以来源于教材内;也可以来源于相应的教材外部;还可以来源于非历史学科领域,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强,在研究某些历史课题时,往往要涉及其他学科。选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地方资源拟定;学生也可以结合时事拟定课题。研究方法大

致有:文献研究式、调查研究式、比较研究式等。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可分为:历史小论文、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历史资料汇编等。在课题研究前,先采用集会讲座、兴趣小组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门。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由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和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内容。利用每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寻、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寻找知情人土,访查先驱足迹,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的精神。最后,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如:《对龙泉窑青瓷的研究》一课题时,学生以文献调查为基础,拟定研究方案,通过参观博物馆,去大窑等古遗址的实地考察,了解青瓷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又动手做青瓷制品。不仅使学生获得真切、生动的资料,而且在资料的整理中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过程(此课题获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课题二等奖)。通过课题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了学科知识,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知识,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有利于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如: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畲族民俗风情》等课题,就涉及地理、生物、人文知识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综合性课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以时政热点为研究课题: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中东和平等。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加强应用性研究,密切联系实际,把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活学活用,确保课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课堂类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再由课题类加强学生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能力;最后又渗透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只要决心长期尝试,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

3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目前许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研究性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高考,笔者认为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妨碍反而能有利于备考复习。但在活动中须注意,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责任在于明确探究的任务,指导学习的方法,将“反思”引向深刻,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历史现象引导到历史思考,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理启智”的目的。第二,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

诚然,历史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师生刻苦勤奋的努力以及合适的内容、方法、习惯的点拨诱导,积极探求“研究性习”活动,那么历史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①《专家解读研究性学习》2003年

②《教育研究札记》耿申

③《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指导策略》严乃超

④《历史教学》2003年10期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个案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个案探究”教学策略是指师生围绕中心问题(个案)进行历史探究,通过“确定探究主题——提供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合作探究问题——交流总结整合”等环节,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性.这一教学策略以其主体性,具体性,开放性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发展.关键词:个案探究 历史资料 主体性

一,“个案探究”策略的提出和操作模式

历史课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早就成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不是历史本身的过去形态吸引不了学生呢 不是的,与中学历史课不受学生欢迎相对应的是历史剧,古装剧的大流行.笔者以为历史课不受学生欢迎有教材编写和考试制度方面的原因.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问题也很突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那种划书背书式的教学法虽已很少见,但普遍存在着轻视历史过程,侧重理论分析的现象,初听起来似乎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但实际上学生经过备考的反复训练,这些貌似分析理解的内容最终却异化为千篇一律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意义……把生动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这既是历史学科的悲哀,也是历史教师的悲哀.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正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能力呢 答案显然不是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历史学习能力,增进学生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变革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如果要在课堂上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只能是依托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同时这种面面俱到的讲述势必不能深入具体,教学就只能是抽象干巴,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个案探究”的历史教学策略,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确定中心问题进行个案探究,依托教师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进行历史分析和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分析中的主体地位.中心问题只有一个,这就保证了分析能具体而深入,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料,就能保证历史教学能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本身的面貌.“个案探究”历史教学策略的一般实施程序是:确定探究主题——提供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合作探究问题——交流总结整合确定探究主题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探究主题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这一探究主题即探究的历史“个案”.在探究主题的确定中既要考虑学生探究的可行性,又要兼顾问题的可探究性,即探究的问题尽量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能较好地概括教学内容本身,同时探究的主题也不应该是教科书结论的简单重复.提供历史资料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资料由教师提供,教师根据探究主题选择能说明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础.在历史资料的选择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历史资料应尽量多样化,文字,图片,声音,录象……通过多媒体的历史资料来展现历史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二是历史资料应尽量多面化,即能够反映历史问题的各个侧面,在有些开放性问题探究中,要有能反映不同观点的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 一般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设计小组探究的形式,但学生在解读历史资料前教师必须针对主题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作为学生阅读史料的指南,避免散漫无归.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指导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合作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问题是运用历史资料对主题和个案进行分析,分析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谈话法,教师问学生答是多数教师掌握的较好的谈话法,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问难,辩论,学生向教师提出生成性的历史问题.总结整合交流 在个案探究环节后,教师要对这一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整合,由于“个案探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究式”的课堂教学策略中打破了教科书的体系,很多情况下又往往比较琐细,因此有必要通过总结和整合,为学生重建历史问题的知识网络,形成“大历史”的宏观视野.二,“个案探究”历史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个案探究”策略着眼于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即依托于教师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每堂课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个案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一)运用史料突出历史的具体性.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性不能停留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讲故事”,“说过程”的形式,而应该用史料凸现历史的具体性,通过史料把抽象的历史分析具体化,展示“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通过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养成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从而为课外自学提供能力基础.案例一:高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确定的探究主题是“我们选择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首先呈现三则史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有位名叫萨拉·古德的8岁女孩向矿山委员会提供了如下证言:“我是高沃媒矿的矿坑通风口值班工人.工作并不累人,但我必须在没亮光的情况下值班,我很害怕.我早晨4点钟,有时3点半就起来,5点半以前出门.我从来不入睡.有时,心情愉快时,我就唱歌,但不是在黑暗中;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不喜欢待在矿坑里.有时清晨上班时,我非常瞌睡.我上主日学校,朗读”阅读使人充实“.……我希望上学,不想待在煤矿里.”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当女工的“幸福”

我被推荐给一家有名的工厂.我从来没有打扮得如此漂亮.我唯一愿望就是要有漂亮衣服.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只花20克来泽我们就能买肉,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波普 《一个女工的青春》(1909)

材料三:工人们随着工厂汽笛的鸣声而上,下班.他们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老是在场的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工作是音调乏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雇主自然把他们的工资帐单看作是一笔应该尽可能降低的开支.因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的,更喜欢雇妇女和孩子,因为妇女和孩子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且更服从命令.——《欧洲史》

通过三则史料,学生很具体地感受到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二)重视个案探究中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课堂中学生热闹地“参与”,而是看书和思考,注意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不多讲,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重视“引导,发现,探究,总结”.案例二:高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确定的探究主题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首先组织“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 ”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通过这种设计,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被激发起来了,屈辱的岁月激起了师生对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顺着这种历史情感,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就十分成功.讨论后学生听邓小平录音,在录音的基础上思考: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解决统一问题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此外他还考虑了什么问题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围绕主题有图片,音乐,文字,录音等多媒体的史料,使历史得到还原,展现了历史的具体和生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探究的热情.这一案例通过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三)注重史料和问题分析的开放性.历史内容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是客观事实,不能任人装扮,但“历史”又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所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因而课堂教学不是把现成的问题答案,历史结论提供给学生,而是挑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问题,引起讨论.学生有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外钻研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分析的开放性是促使课外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案例三:高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确定的探究个案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与分歧”.教师围绕这一问题提供一些课外的史料,设计四个问题.如第二个问题三则史料.材料一:《德黑兰宣言》:我们三国表示我们的决心,我们的国家在战争方面,以及在随后的和平方面,都将共同工作.关于战争方面,我们已决定了将德军消灭的计划.……关于和平方面,我们确信:我们的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我们怀着希望和决心来到这里,我们作为事实上的朋友,精神上朋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这里分手.材料二:斯大林关于欧洲第二战场给丘吉尔的信“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丘吉尔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罗斯福对他儿子说:“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材料三: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曾说,“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

思考: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的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这说明了什么史料的提供和问题的设计既反映出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协作,也折射出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分歧,运用了基本知识,分析讨论这些问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了深入的理解,看到了法西斯同盟的各个侧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全面而实事求是地理解历史.此外,“个案探究”的教学策略还应十分注重教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和关注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不是把问题答案提供给学生,而是挑动学生的思维,产生问题,引起讨论;不是去关注与现实生活无关的问题,而是通过教学彰显学生对历史和生命的体验.四,关于“个案探究”策略的两点思考

(一),史与论的关系

“个案探究”策略的内涵有二:一是“史料教学”;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通过“史料教学”的过程来实现的,所以“史料教学”是核心.“个案探究”教学策略立足于史料的运用,通过生动丰富的历史资料的运用把历史课还给历史,而不是把历史课变成政治说教,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历史结论和历史启示.“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历史问题的解决基于对史料的尽量是穷尽的占有和研究,但这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而在选择史料时不可避免地根据历史结论的需要去选择史料,一定程度上是“以论带史”.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克服这个问题:

1,任何历史结论的产生都有史料依据.史料在前,结论在后,历史观点是从史料分析中获得的,把“论从史出”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先呈现与主题有关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历史资料,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讨论,获得相关的历史认识.2,恰当地选择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使这一问题尽量能容纳正反两方面的史料.如上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一节中,选择的探究主题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与分歧”,这就基本上能容纳相反的两类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平面,而是具体的,复杂的,多面的.(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从主体性教学理论来说,师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主体,但其表现形式有差别,在教学不同环节中的地位也不同.在“个案探究”教学策略中,教科书涉及的许多历史内容依托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中心问题的探究依托于学生的史料阅读和问题讨论.教师是历史资料的搜集和选择者;是课堂中探究主题的确定者;学生历史理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个案探究”教学策略中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的搜集显然是学生不可能完成的.而教师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和选择必然制约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规定了学生的思考方向甚至是历史结论.既然如此,我们所追求的学生主体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实质性体现 显然难于触及主体性学习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案探究”教学策略只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修补和改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还有待于国家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下载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合集5篇)

    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

    小学体育探究性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小学体育传统的教学中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究的热情。新课程改革了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就是教师备课的出发......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合集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等建构自主探......

    怎样实践探究性教学(5篇模版)

    怎样实践探究性教学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很好的统领课堂的能力,以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敢于参与,敢......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期待是梦境掠过的思念,乍寒还暖;期待是清风抚摸的瞬间,扰人心田;期待是泪水滴落的刹那,丝丝恼人;期待是阴霾里的笑靥,扣人心弦; 期待是擦肩的邂逅,美妙难言;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

    初中历史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探索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探索实践 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予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使命,这对已经进入注重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