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等建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能有效实现新课程凸显人格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现对此课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谈一些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4-0089-02
随着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给老师带来了挑战。那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应对,怎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近两年来,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在进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性思考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创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及有利条件
笔者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研究的主要形式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来,它是指教学过程是以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以个人独立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建构主义理论原则、新课标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的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也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学习作了明确规定:“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理解力。”从高中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来看,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从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学科特点来看,学校教育设施完备,如较多的历史音像资料可提供给学生欣赏;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有较强的查阅、搜索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
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条件、教师的研究能力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立足于课堂内,扩展于课堂外。
立足于课堂内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辩论式”、“问题讨论式”等方式。这里主要介绍“自主学习”方式,其流程是:鼓励预习、深入探讨、点拨感悟、自主建构学习。鼓励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难点、疑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格外注意,从而避免在听课或讨论时舍本逐末。同时,在学生的感知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探讨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习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的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如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讨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在反馈探究结果时,如果学生的观点或结论是正确的,教师除了充分肯定外,更重要的是要论证他们的观点为什么说是正确的,要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肯定;如果不完整或是错误的,除了指出其不足和错误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校正。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点拨,还要引导学生重新尝试,使学生从自己的不断尝试中得出经验教训。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有学生提问: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对这一质疑,笔者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国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及民主传统),以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等方面进行讨论。经过共同努力,使问题得到圆满解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建构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与核心。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对材料的搜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如上《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自主建构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局部、整体)等。对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当今现实进行探究,自主建构奥巴马执政举措与罗斯福新政的类似点。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归宿。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流程多次循环使用,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目的。
扩展到课堂外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从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观念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课堂外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并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锻炼。课堂外探究式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研究性学习课题是课堂外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和表演历史剧,等等。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课题实践中,笔者在不同阶段,采用观察、检测、问卷等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期末测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反馈。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课前能够进行预习的学生达90%以上。有6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预习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大胆提问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分工明确,讨论深入,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得比较好,学生学期考成绩比以前明显进步。这说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历史成绩。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创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经验的印记,有的或许并不完美,通过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正好能弥补一些缺憾,学生的需求、灵感、智慧可以启迪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获得师生的双赢,达到教学相长。
四、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教师应认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成为规范程序化的教学行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会和谐共赢。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学生学习要遵循教学规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能力固然重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性思维?怎样将课堂教学与课内外探究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值得教师们深入思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养,要不断地再学习,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
总之,新课程下教学模式创新,既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又是一个教学模式问题。要让新模式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衬、2002.[2]王占才.用建构主义理论反思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3]姚承智,范承岁.“自探精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1,(2).[4]胡双林.例说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2010,(4-5).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思考:通过一堂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得到些什么?除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外,是否应该考虑更加长远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这样的机会也来了。
一、审视课程改革解析教学价值
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第三篇:新课程下德育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下德育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仓定志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现在的小学生,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展现怎样的精神面貌成为近几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倡导“尊重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育人宗旨,紧紧围绕“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学校、九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发挥名校优势,放大名校效应”战略的指引下,学校各项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为依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基础文明教育为基本内容,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势开展诚信教育,培养现代文明和现代公民意识,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营造诚信校园文化,塑造现代师生新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竞争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社会的道德环境和公民基础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当前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而诚实守信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创建诚信校园,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组织保证。
学校建立创建“诚信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分管德 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具体的创建领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党支部、工会、教导处、学校督导室、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职能部门负责条块的创建工作。学校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项目。
2.制度健全。
制定完善章程,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通过各种守则、公约、誓词,向社 会公开承诺,形成“重信用,讲信誉”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实行民主议事制,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校长廉洁自律报告制以及社会监督制度。把“尊重的教育”与“规范的教育”融合起来,并确定每年的3月份为“诚信教育月”。
3.措施有力。
(1)诚信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诚信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中鲜明突出地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引导全体师生深刻领会“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将立人、立业、立市、立国的道理贯通起来,将诚信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与师德师 1
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明确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通俗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得到师生们的普遍认同并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诚信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澜,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说谎话、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制定诚信管理细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育方式如春雨润物。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定学生品德等第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准则。
(3)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多层次道德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校园处处盛开诚信之花,各部门根据实际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全校师生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树立诚信意识,形成“人人讲诚实,个个守信用”的良好风气。
(4)诚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把“诚信教育”作为开放式教育,避免封闭在校园里孤立地进行;努力争取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印发《诚信承诺书》《诚信宣言》以及在各种新闻媒体搞集中宣传等途径,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校、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健康和谐的氛围。
(5)诚信教育与行风建设相结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印发评议表、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和教师的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我们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公布学校对教师的八条行为规范,请家长配合监督,打造诚信教育的形象。在今年九月份,我们还向我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发入师德情况了解表,以便真实地了解我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此举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3.资源整合。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教育学生服务,充分利用校内阵地,发挥互联网、电视台、广播、板报、画廊、标牌、红领巾监督岗等德育功能:广泛利用校外阵地,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密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开展社区咨询服务,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4.活动体验。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诚信教师和诚信学生的创建活动,把“敬业爱生、坦诚待人、履约 践行、廉洁自律”作为诚信教师的创建目标;把“文明守纪、团结进取、诚实做事、尊师爱校”作为诚信学生的创建目标。组织师生进行诚信大讨论、专题大辩论、自我大设计等活动。学生通过争夺“诚信章”评选“诚信之星”“形象代言人”等专题教育活动,深刻体验、感悟并逐步掌握诚信立人、诚实做事、诚实学习的行为准则。
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让诚信与我同行”演讲比赛,师德师风培训会、道德修养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对教师自身的诚信建设。我们还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姜德明和特级教师郑立舟给全体教师作师德讲座,姜德明同志身残志坚、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和郑立舟同志的爱人陈秀凤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教师的心,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进,弘扬正气,树立新时期教师的高尚形象,做一个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好教师,争创师德模范。
5.考评记载。
建立学生个人诚信记录簿,记载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开设“个人目标”、“家长 期望”、“导师寄语”、“突出表现”、“家长反馈”栏目,对“遵守纪律”、“热爱学习”、“参与活动”、“诚实友爱”、“讲究卫生”等方面,每周进行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家长参评,每学期综合评定,强化学生自我诚信管理的意识,培养自我诚信管理的能力。
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少先队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认为少先队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方式突显了少先队教育形式的独特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把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少先队的特色活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胆的尝试。
1.探究家乡风土人情,开发校本课程《爱我盐城》。
我们的家乡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自汉武帝盐渎县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多年来我校一直积极开展“可爱的家乡”、“我是盐城人”、“走进社区”、“家乡的特产”、“奇妙的五谷树”等少先队系列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把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起来,从分析校情、市情出发,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了校本课程《爱我盐城》,进行“探究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盐城的昨天与今天”的课题研究。《爱我盐城》分上、下篇,上篇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沿海风光、湖荡秀色、风景佳处、文物古址、祠堂故居、革命史迹。下篇也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特产风味、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名人轶事、盐阜英烈、人物春秋,每个单元各设3课,共36课。让队员们自由组合,提出和选择学习的主题,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最终队员们确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比如:《我骄傲,我是盐城人》、《丹顶鹤的故乡》、《走进“泰来神”》、《盐城街道的变迁》、《走近“小康村”》、《聚焦传统佳节》、《奇妙的五谷树》、《家乡的柳编》、《英雄故里陆公祠》。队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参加《盐城街道的变迁》的刘新队员在日记中写到:“刚担任迎新队队长的时候,我的心里还真没底,虽说我当了几年的班干部,管理班级我在行,可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以前没怎么搞过呀!好在队员们都特别支持我、信任我,大家一起出点子,想办法,让我觉得再难也得坚持下去。在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冷静地处理问题。”参加《聚焦传统佳节》的李婷玉在谈活动体会时说:“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很拔尖,队员们都羡慕我,我也有点沾沾自喜。但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我平时不太爱看书,知识面太窄,许多有关中秋节的知识我都不知道。不过现在不同了,为了研究中秋节,我翻阅了好多资料,还学会了上网搜索,我知道了怎样整理和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校园周边环境”系列调查》组的指导老师戚洪祥在大会交流时说:“在选定这个课题时,我起初认为,孩子们去搞这样一个涵盖了很多数学知识的课题太难了。但孩子们高涨的热情,使我这个刚开始以为什么都要我包办的指导老师,渐渐地被孩子们的自主意识,自由探究的氛围排除在外,孩子们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我的帮助了,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讨论、摸索、实践,后来居然获得了成功,这真让我感到万分的惊喜!”
2.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发校本课程《星海晨帆》。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如何培养队员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我校将每年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定为“科普活动周”,在校内举办大型科普展览和系列讲座,精心组织全体队员开展科技小制作、科普小发明、小论文等科普竞赛,定期组织队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每周开设一节科技课,寒暑假期间组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在广泛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课程《星海晨帆》,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科技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盐城市副市长徐恒菊同志欣然为《星海晨帆》作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归纳了本教材的三个特点:示范性,开放性,探索性。这本书共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科苑星座、竞技平台、热点讲坛、实验集萃、科普基地,共23课。
三、整合少先队社团资源,构建少儿俱乐部文化。
少先队社团是队员围绕某种志趣而组织起来的活动团体,它服从于队员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社团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志趣以及较强的凝聚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充分发挥社团的这一优势,以队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不断开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使社团真正成为队员体验的舞台,探究的基地。我校少先队活动不断深入的同时形成了几个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1.少儿科学院。
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苏北首家少儿科学院,制定了少科院章程,聘请了驻盐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少科院的顾问,在全校的三千名队员中层层选拔,产生了少科院院长和小院士,年级推荐小博士,并让全体队员都成为少儿科学院的学员。我们还在少儿科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特地从南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张淑仪教授担任少科院的名誉院长,请来了省物理学会副会长徐龙道教授、南京林业大学著名鸟类专家周世锷教授等专家担任名誉顾问,并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定期请专家为我校学生作科普专题讲座。广大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建了“气象研究小组”、“航模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电脑机器人研究小组”等十多个科研所,落实了“四有”、“三赛”、“两营”、“一角”。全面开展“体验求知、体验探索、体验创造”三体验活动,“四有”即科技活动周周有、发明讲座月月有、“科技节”年年有、“创造袋”人人有;“三赛”即每学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项比赛;“两营”即科技夏令营和科技冬令营;“一角”即班班拥有“创新角”。我校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让每位队员都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少科院各研究所中适合自己的岗位,自主参加各种类型的体验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我校在近几年的青少年科技大赛中,学校先后几十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教师中有二十多人次获得全国、全省“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学生在省内外各项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校“灵通队”在全省和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并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佳绩。我校少儿科学院小院士、省“十佳少先队员”孙贤达在“海尔杯”科技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当选为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候选人。
2.丹顶鹤少年文学社。
丹顶鹤少年文学社是我们学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团体,它是在六年级的“少年文学社”与四年级的“小书虫俱乐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总社下设六个分社,设理事若干。根据学校 “积极推进新课程,整合校级兴趣活动,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品牌”的要求。我们专门成立顾问委员会,整体规划文学社发展蓝图;策划文学总社活动,指导文学社网页制作。
我们还建立了“丹顶鹤文学社网站”,主要功能是推动文学社日常活动,展示文学社活动成果,辐射文学社指导效应,连接校内外教育资源。主要栏目为社区广场、读写擂台、读写航标、社区沙龙。在文学社逐渐走向成熟时,我们还创办了丹顶鹤少年文学社社刊。
丹顶鹤少年文学社中有许多同学,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小小年纪就已经收获不少文学成果。总社长陈汉洲酷爱写作,善于想象,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23万字的童话小说《隐身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文学社活动丰富多彩,紧跟时代步伐,如抗非典期间,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火热的生活中,我们文学社的小社员们,经历着参与着,感受着,也感动着„„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为此,文学社组织了“向非典开战”主题征文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社员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非典”时期生活现象,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征文,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
3.苗苗环保小分队。
苗苗环保小分队是我校以环保为研究内容的一支小分队。他们最初只是以保护绿色为基本活动内容,比如:利用业余时间,保护校内、外的一些绿色植物,植物节号召全体队员植物、种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入,一系列小课题的研究,不断拓展这支小分队的活动空间,使这支小队也更具特色,《盐城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环境保护报》等分别对苗苗环保小分队的先进事迹作了报导。
4.少年警校。
自1990年开始,“少年警校”在我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警校的小警察平时能接受严格的训练,取得合格的证书后,便正常参与“精神文明岗”的值周工作。节假日,他们还活跃在街头巷尾,开展交通法规、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我们不断开掘警校的综合实践资源。⑴成立国旗护卫班;⑵组建交通法规安全知识宣传队;⑶调查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的状况;⑷参观110接警中心等。
5.蓓蕾艺术团。
我校的蓓蕾艺术团是一个集声乐、器乐、舞蹈、曲艺、戏曲等二十几个专业队,享誉市内外的大型校园文艺团体。自9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提高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生活”为宗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目前,艺术团的管弦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准,各个专业队在历届比赛中屡获大奖,许多经典节目被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拍成录像作为资料保存。在盐城市第一、二、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该团共获得了一个特别奖、12个一等奖,为全市最好成绩;2001年该团为队员刘韵举办了全市唯一的小学生钢琴独奏音乐会;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春满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艺术团选送的音乐童话剧《寒号鸟的衣裳》、舞蹈《牧童》均获二等奖,合唱队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表彰为优秀合唱团队;2003年该团队员臧倩文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少年A组冠军;杜剑队员在首届全国少儿艺术风采全国总决赛中获器乐一等浆,近几年来,艺术团先后为省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讨会、我校新区的落成庆典汇报演出的三台大型儿童文艺晚会《花开新世纪》、《春天的童话》、《金秋飞歌》均在盐城电视台播放,其中,《春天的童话》专场演出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评为群众文艺活动优秀活动项目奖。多年来,蓓蕾艺术团广泛深入农村、厂矿、部队、敬老院、福利院进行慰问演出,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献词、社会各界的宣传服务,先后为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考察访问团进行汇报演出,也为增进中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给德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校的德育工作会更加出色,明天定会更加辉煌!
(仓定志盐城市第一小学)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丁文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线教师,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尽管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实施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一、接触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学生方面:存在着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不足。初中历史课不正规,初三学生不学历史,中考没有要求,造成学生知识基础欠缺。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学生能力水平有欠缺。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好一些的学生也是一张杂乱无序的草稿纸,而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通史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很大,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模块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问题。它是以模块为架构、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为体系,因此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对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而言,一时间也很难适应和把握。
3.教材方面:编写体例新颖,古今结合,纵横联系,材料丰富,是岳麓版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教材按新课标精神编写,但不少地方没有体现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教材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连贯和统一;学术概念多,表述模糊;不少地方还缺乏条理性,整体内容太多等等。例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些概念,教材没有对它们予以适当的解析;对“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关系没有很好的处理,表述模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把主要的过程作出交待,给人散乱的感觉。政治模块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内容涉及旧教材5个单元,大约16课完成,现在新课程编写在一课书内,接近旧教材半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所有相关历史事件一件没有减少。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面对这样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作为备课组长,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在处理教材时,不求面面俱到,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如必修Ⅱ中的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就可以少讲或让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如必修Ⅰ的第一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第二单元就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同样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差别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别?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步依据重点难点分布,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及其所需时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在学习新课前,先提醒和通知学生,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3.对课堂历史播报进行调整。课堂历史播报是为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调整过程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学生自由选题的做法,把它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二是教师做好课前指导。对学生做的播报课件进行审阅、指导学生修改并且控制播报的时间和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编写学案,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5.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同时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
通过改变观念和调整措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三、体现新理念——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为基本理念。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在这里,我以一节课为例,说明我们在实践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面的努力。
2007年11月9日我校接到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的任务,为此准备一节新课程教学的复习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复习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们选择确定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标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组里张娜老师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
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从接到研究课的任务到最终确定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短短两周的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区教研中心姚岚老师、曹卫东老师、唐长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备课组全体老师总动员,找书籍、查资料,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并设计学生学习的相关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授课人张娜老师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于11月19日进行了一次试讲。这次试讲,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是从本质上看,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浅显的、缺乏价值的。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课程”应该理解为整个教学环节,而并非课堂45分钟,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并非限于45分钟时间内,“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
于是,我们将全班48名学生依据不同性别、兴趣和能力,共分成10个学习小组。其中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治的陈述组及评价组各4个,对于四国民主政治的共同点和对17—19世纪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探究的归纳组2个,每组4-6人不等。4个陈述组成员各有角色和岗位,有主讲1-2人,电脑设计制作1-2人以及素材搜集者1-2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4个评价组专门审查评估所对应的4个陈述组,并提出质疑及得出评估结论。归纳组要结合四国的总体情况做出概括总结。教师作为总设计、总导演、参与者、评价者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45分钟之前,编制学生研究小组、组织辅导学习小组搜集资料、探讨问题、交流汇总,制定评价标准;之后是课堂学习展示;课后进行学生反馈反思。
11月23日,在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上,我校张娜老师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一课获得好评,这一教学方式的探索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在合作学习尝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和水平,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
创造令我们感动和赞叹。这一切让我们看到:新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样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平台。
以北京市的研究课为基础,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尝试和推广小组、班级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按照课程学习的需要分配学生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尽管我们的一些作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我们将稳扎稳打,不断总结,逐步改进,力争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探索与思考
新世纪高中矫 彬
摘要: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本文从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实施的效果及问题等方面对备好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作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 ;备课新思维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这改革潮流面前,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
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一次到友校听课,听高一历史课,4位教师上的都是《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听课老师听到的4节课几乎是一个样:一样设计,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听课老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4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4位老师事前集体备课了。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这实际走上了教学极端——思维抄袭,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我们历史组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集体备课’的方法在一些学校早已得到广泛运用,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几大益处:集思广益、发挥个体优势、资源共享、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集体备课的形式很丰富。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新课程教学结构,要做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向导,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集体备课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以上要求我们历史组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三维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备课中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是备课的基础.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基础;二是了解学生的历史常识;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备课是教学“预设”的过程。高中历史教材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历史课程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等,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历史教材要把三个层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即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定格在教案中,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主宰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真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在学习的一开始,教师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如在学习宋辽、宋金、宋夏、宋元关系之前,让学生浏览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的背景及内容有助于提高兴趣帮助学习;另外可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这部知识。兴趣提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安排课代表讲要求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列表格、画图表等)来表达自己对这段知识的理解,这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改变从原来的不喜欢到喜欢,不热爱到热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进而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
其次、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课堂必须依靠教师营造有一个充满情趣、充满适宜、充满张力的环境,使师生的身心都得以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个性得以自然地张扬。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创设一个个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提供探究的空间。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途径:联系生活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诗歌渲染气氛,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提出问题任务等如在学习《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节时,上课伊始播放李白的《蜀道难》,进行渲染气氛,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接着进行唐诗比赛,通过比赛教师指出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唐朝的科技艺术的成就,体会它的辉煌,并且深化展开讨论,对唐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讨论意识,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始终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呈现浓厚的民主氛围。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已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再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性,教师首先的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如讲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有效管辖,可结合当前的热点西藏分裂势力和台独以及中美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在学习儒家思想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国外信息,说明儒学在世界的影响。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与现实进行联系,有学生上课积极说出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要及时表扬,学生有了成功感对历史的兴趣大增。其他同学也不程度不同地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明显起来了。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和蔼、赞赏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
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
(三)作业试题的设计: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创新作业的设置,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它既可以为教师减负,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我组对作业的布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性,针对性,内容精练。布置什么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须要合理把握重难点内容精练,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布置作业。在数量上要有弹性,难易上、数量上要合理的的调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有效缓解差生的心理压力,也能提高优等生探求能力。
2.趣味性,开放性。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可采取画图、列表、画路线、上网查资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设一些开放性试题,紧密结合现实,兴趣增强,质量也会提高,通过作业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能力,同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并且结合现实,使学生的思维时代性强
3.合作性。“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这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实施的效果及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我组在近期的教学取得一些效果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合作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在合作、互动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
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合作 互动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课堂教学所使用时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网络资源;不同版本教材;引用的历史材料;乡土资料。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惟有如此,备课组成员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集体备课也才能落到实处。
3、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兴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的过于精致,实效性不强,花费时间过多;一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课堂效果不好。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认为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参考文献: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主编:杨九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