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通过课题评审,被确定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一般课题,课题编号为GS【2011】GHB011。课题负责人:范多宝;课题组成员:张燕、金世佩、张艳、徐世乾、张小丽、杨超。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特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对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高中生进行学习需求调研,现将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2)学习需求:是指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为满足自身生产、生活以及发展需要,并在学习动机驱使下所做的一系列反应;本课题所探讨的历史学习需求指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基于自身生活及学习的需要所需要做出的反应。(3)高中历史教学:本课题所涉及的高中历史教学,特指2010年在甘肃省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4)实践:本课题所涉及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学习理论研究现状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人本主义四种。我国的燕国材、莫雷与冯忠良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是学习过程的研究,注重用外界的刺激来控制学习过程,强调反复练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主张用外部的奖惩即积极的强化控制学习,但该理论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主观条件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理解、积极思考与认知的作用,重视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但它过分强调认知中的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非智力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首先,学习就是理解,是潜能的发挥。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其次,学习就是学会如何学习,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
我国学者燕国材提出的智力(I)与非智力(N)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对认知观和人本观整合的初步尝试。这一理论强调把学习过程建立在人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20世纪末,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莫雷提出的双机制学习理论则是行为主义联结观与认知主义认知观整合的一次尝试。莫雷把学习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型学习是指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即一般的学习),第二类型的学习则指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
1998年,冯忠良又提出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整合的学习接受-建构学说。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即接受经验的学习,但经验的接受是通过主体经验的媒体进行能动反映即主动建构实现的。学习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客体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起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2.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研究概况
许多研究者不仅从理论层面,也从实践层面进行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此同时,有关历史学习的研究也倍受重视,总的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外的历史学习比较研究。在《历史教学问题》期刊上曾刊载过相关的文章,如陈其的《美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李稚勇的《从英美历史学科能力目标看我国能力目标(要求)的确定》和《关于法国学校历史~人文社会科课程结构变革的思考──兼评“哈比改革”》等文章。
(2)历史学习策略方法的研究。如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叶小兵《论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赵亚夫《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等论文从史料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3)历史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如周百鸣的《略论历史教学中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余祖孝的《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浅谈》从学习兴趣、动机、情感等方面论述了历史学习影响因素。
(4)历史学习现状研究,主要包括历史学习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刘军《高中生历史课程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分析》和姚晓慧的《 高中生历史学习困难与对策研究》等文章。
(5)历史学习评价的研究。陈伟国、何成刚编写的《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一书中从中学生历史学业成就评价、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学历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中学历史教科书评价和历史高考命题及其评价六个部分对历史教学评价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赵亚夫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中学历史教育评价的体系化》中也进行了关于历史学习评价的研究。
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历史学习研究的内容,还为广大一线老师提供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借鉴。
三、新课程教学需要学习理论研究的指导
随着历史新课程实验和校本教研不断深入推进,创建高效课堂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普遍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学习理论的指导。
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但是老师们对这一理论的了解也比较少,不够深入,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目前的历史教学和训练,大部分是凭借经验进行的。学生的历史学习也主要是机械记忆、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这不仅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效率比较低下,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国内外学习理论,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历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以及历史学习效率,是历史新课程实验深入推进的迫切要求。本课题研究就是为改变这一现状要做的一份努力。
四、研究目的、内容、意义
1.研究目的:结合历史教学和学习的特点,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学习理论,在其指导下,提出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和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2.研究内容:
(1)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
(2)高中学生历史学习需求调研。
(3)学习理论指导下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4)历史教学策略运用的对比实验研究。设立实验班和对比班,分析论证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3.价值预期:
(1)结合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对国内外的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开拓学习理论研究的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将国内外学习理论转化为历史教学和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为历史新课程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3)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对中外历史学习理论、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策略进行文献研究梳理;(2)调查法:设计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学习需求调研问卷,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抽样调查;
(3)对比实验法:选定实验班和对比班,对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效果进行实验和评估。
(4)案例分析法:重点选择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其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跟踪研究,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复习考试等方面的案例。
2.研究步骤
(1)2011、6—8月 制定和完善研究方案,进行中外学习理论研究,研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2)2011、8—10月 进行高中生历史学习需求调研,研究基于学习理论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3)2011、10—2012、6 进行学习理论指导下历史教学的对比实验。(4)2012、6—8月 课题成果总结。主要参考文献:
[1]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孙莉.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5]贾荣香.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6] 朱 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吕新强.百年来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2).[8]杨化刚.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6).[9] [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 by 著,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0] [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 by 著,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4).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简单的说就是觉得历史学科学与不学一个样。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更新备课方式。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入课件。(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5.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制定计划表格、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过程所需的费用合计约500元;研究期间研究人员的生活所需费用合计约5000元;其他相关费用约500元。此次研究所需费用总计为6000元。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化探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化探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本文从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及其课堂教学方式三个层面介绍。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死记、硬背、呆板、沉闷的情况,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不够,教学目标达标率低,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研究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基于此,本人拟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的面相予以论述,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教育观念认知
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1]
(二)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2]。
二、教师观念和角色
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 ,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实现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新课改后我们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要想让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就“一见钟情”,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能否“修得正果”,教师的领“入门”是关键。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业务能力,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作为中介,力图传达历史的人文内涵,同样的历史教材,有的教师都能把一堂课上得情趣横生、高潮迭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有的教师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了生机,缺乏活力,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缜密思考,真正摆脱教材的传统模式,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系统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演讲答辩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出新,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科学情境,注重探究引导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记住历史结论,而应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善于挖掘历史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口”,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历史地图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6]。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三、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二十多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像这样的一些专题史,与通史比较,因为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即告知学生在历史上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3]。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可以设计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
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
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
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问题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4]。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关注、关切、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发出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郑碧丽.映日荷花别样红——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年回顾[J].历史教学问题,2003,(6).[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2).[3]赵飞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2,(12).[4]方艳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5]唐岸映.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9).[6]郜丽.浅谈如何适应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1年11月号.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
课题编号:QJG125—01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鲁青山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题题型比重的不断攀升,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史料出发,利用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重视史料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比较熟悉,它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如划课本,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体现不够。结果造成我国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这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列为当前中国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具体做法例如: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史料的运用,进而了解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最终形成学习者对历史的认识结论,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通过典型史料的引用和运用示范,可以使学生知道,历史学独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客观资料的发掘、了解和掌握,更在于对已有资料的判断、分析和运用,进而构建个人对历史的解释体系。
所以说,史料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价值,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我国中学历史科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说理的方式阐明事理,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带有说教的因素,有时教育效果可能会不甚理想。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总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认知的问题,更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
因此,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