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探讨新课程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和师德的评价系统。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新课程理论和师德建设理论。应用价值在于通过此项研究使师德被教师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建设中的诸种关系。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从确保新课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使师德建设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相统一,相谐调,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诸种关系。
三、研究内容、方法、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
课题要论证以下观点(1)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
(2)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是全方位的,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3)新课程要求师德在传统的理想师德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教师的意识和行为都应适应新课程的方向;(4)搞好师德建设必须有良好的机制和科学的评价系统。
计划采用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此项研究。
第一阶段(2006年)立项;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师德现状分析(包括对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认识、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影响师德建设的各方面因素、师德建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师德建设的现状等)。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8年7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实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包括师德的内涵、师德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德建设机制、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系统等)。深入教育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普遍开展探讨、教育、发现典型、形成阶段性研究理论。第三阶段(2008年7月——12月)总结。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课题主持人:刘占革;课题组成员:闻桂敏、王翠梅、卢桂丽、何冶清、李翠菊、高伟。
五、预期成果:
此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为论文、研究报告等。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
v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 吴正宪 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看点在哪里?)既看学生,又看老师; 既看结果,又看过程;
既关注预设目标,又关注生成目标。看学生——关注学的过程——重视学的结果。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1)学生投入了多少热情?
(2)学生是否有了兴奋与喜欢,渴望与需要?(3)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活动建立了自信?
2、学生是否感受、体验、经历了数学思考的学习过程?(1)面对不同问题情境,能否从数学角度去观察?(2)面对不同问题的挑战,能否从数学角度去思考?
(3)面对不同的数学知识,能否从数学思考方法的角度理性地认识数学规律?
3、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1)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学生能否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3)学生能否倾听,接纳他人的意见?(4)学生能否主动反思、接纳他人的意见?
4、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1)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
(2)学生获得了哪些学习数学知识有效方法和策略?(3)学生能否在学习活动中借助身边资源解决问题?(4)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潜能是否得以发展? 看教师——关注教的过程——重视教的结果
1、教师是否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 是否创设了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
既关注学生的行为投入,更关注学生认识投入和情感投入,关注个性。
2、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1)关注教师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方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3、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思考、探索、创造的学习环境?(即现实的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
4、教师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1)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的教学机智。(2)对预设外事件,教师有无关注的意识。(3)对预设外事件,教师有无处理的策略。五个想法。精心地预设生成; 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性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删选生成; 巧妙地应用生成。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1
[ 2007-4-7 19:22:00 | By: 海阔天空 ]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的数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两点:
⑴全面全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在数学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发展到何种程度。
⑵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和教学措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施教。笔者认为,评价一堂数学好课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面向全体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我的做法:每次课后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将练习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由于练习层次上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课上评价学生的角度也多种多样,可对学生智力、技能、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评价。如表扬“你今天算得又快又正确!”“你上课听的真仔细!”等等。
二、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从活动中学习”即做中学。反对任授新知,而是以学生个人的实践经验为学习知识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的自发活动及本身的兴趣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凡四多”,即
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 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为学生创造: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数学课程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优秀老师经验介绍:一位小学老师在讲授元、角、分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课。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物品,用标鉴标上价钱,并给物品编上号,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售货员进行购物游戏。商店购物活动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特点。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着眼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除了与教师交往还与同学交往;学生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括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能力多方面的发展。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一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上,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的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应充分挖掘孩子的内在魅力,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堂好课,应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授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关注学习过程,巩固知识注重学用结合,能力培养着眼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上好一堂好的数学课
[ 2007-4-7 19:05:00 | By: 海阔天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带给教师带来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将通过教师们对新课标准的讨论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首先.,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
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其次,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
(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
(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
(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第三,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其次,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第三,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第四,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的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第五,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个性,能够主动的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当然,一堂好课应有其重要特征,是无可争辨的,只是上述几点不是必备条件,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使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总之,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上面我所讲的一些,也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应当把它们联系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来。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式》(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获得好的评价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抓住评价也就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呢?
首先,要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考试内容又比较呆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改革以加德纳的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评价方式上主张多元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都主张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它们认为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过程往往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决方案等技能组成;电子作品制作也可分为设计,组织,内容,演示等多项指标。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能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都能尝到成功的味道,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的确改变了过去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推出了诸如故事之星、博学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创意之星、小孝星等,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登上光荣榜和领奖台。
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堂课的目标要从三个方面设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的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改进功能,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要重视考试成绩
在现阶段,考试仍然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主要举措,任何教育改革,如果忽视考试的作用必定会失败。所以我们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反对的是唯分数论,但不是不要学生的成绩。
第四、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当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和忧虑;当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和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和感激。”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我们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师生关系--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王芳君 研究单位: 临泽县鸭暖乡中心小学
课题组成员: 宋小琴
关系至关重要。
特别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其身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尊心强、可塑性强。这时的初中学生已经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学生的先决保障,也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1)重建新型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
(2)重建新型生关系是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实现的基石;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师生间融洽的沟通,增加师生间的了解和互信,使学生做到自信和他信,是教育与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4)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需。(5)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概念的界定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谐师生关系体系在两个放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
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师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和谐共处,才能形成良好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学习,使广大师生提高重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更爱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是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通过研究学习,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重建新型师生关系。在课题研究、实践中,逐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倡导阳光高效课堂入手,重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的师生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阳光评价机制的建立研究。2.“心语信箱”师生交流机制的探索研究。3.班级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学生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适时开展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选取适
4.加强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5.创新德育活动。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保障条件
1.学校有省级二类标准实验室和仪器室;
2.有两个各拥有30台微机的网络教室、18个多媒体教室、两个多功能演示厅,以“三网”、“四室”为主框架的信息技设施非常完善;
3.有专门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教师图书室; 4.有十余种数学教研刊物和丰富的各类资料; 5.课题组教师全部拥有个人电脑。
七、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1.制定《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实验人数。
2.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加强课题研究的先期理论学习。
(二)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评价
卢龙县双望镇应各庄小学黑英林
科学课评价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课改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约束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科学课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在科学课的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现代教学评价思想认为,目标的判定是必不可少的,带有决定性意义。在研究“如何评价”之前,必须先 弄清要“评价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评价。小学科学的评价目标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仅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方面。这些因素的拓展就不是原先的教学评价能完全体现的,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和科学课评价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比如:了解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及保存形式;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主要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方法和过程;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等。
2.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制作、创造的能力。如学习《垃圾》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会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会自然降解;收集家里一天中的垃圾并称出重量,估算我镇及苏州市的每天生活垃圾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利用的垃圾处理方
式,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地完成收集一天垃圾的任务;能否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能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担忧,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等。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态度。比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与探究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真正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
二、评价时机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
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应该参与评价,充分依靠这些评 价主体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仍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当评价发生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及时恰当处理,进行总体把关,及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参考使用。
2、学生评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1)、参与评价:教师必须尽力创造条件,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例如:在学习苏科版自然十一册《光的颜色》一课中时,学生通过做用镜子斜放在水里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的实验发现,书上的彩虹的光谱图和
我们做出的不相符合,我就鼓励他们质疑书本,并通过选用不同形状的镜子,不同的液体,镜子斜插不同的角度等实验来验证结果。
(2)、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价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3)、学生互评: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但互评时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划等级或打分数上,这样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谈化等级和分数,强调自我的反思,以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关系。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
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还是家长评价,都要努力体现学生个性,做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评价方法多样化
(1)科学知识和技能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查。
(2)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现场作业、课堂提问和观察记录、作品制作、活动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面谈、随访为主。
(4)“行为习惯” 评价的方法多采用现场观察、行为记录、作业分析。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在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如果资料不充足或者主观意识太强,那么评价的基础就不牢。取得评价资料之后,要对评价资料处理、分析和利用,评价结果的数据不能过分要求精确,而且必须贯穿于评价工作的全过程。
五、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应寻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多元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不能有效地达到科学教学目的,因此,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和平时评价的权重,有些内容如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应参考平时评价。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5分或80分作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作评价。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纵观全局,用准确、简洁的质性描述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
(3)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以评语为主。
评语不仅起到点评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真正“活”起来,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尽管科学课的评价尚处于实验探索之初,但我们要看到科学课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改革现在的科学评价方法,实行新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