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总结呼玛县教师进修.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总结 呼玛县教师进修校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教育环境,使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提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养成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自觉地站在时代前列,努力成为新时期人文建设的典范,志向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守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
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等等。这些是教育教学
沿着正确路线前进的保证。
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小学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
来。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来看,都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定了本课题为“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目前很多省份把新时期师德建设问题列入“十一五”课题研究范围。很多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学校已开始研究这方面的课题。
我们立项计划分三个阶段来研究此课题:第一阶段(2006年,进行师德现状分析(包括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认识、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影响师德建设的各方面因素、师德建设的机制、师德建设的现状等。第二阶段(2007~2008年7月,进行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包括师德的内涵、师德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德建设机制、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系统等。第三阶段(2008年下学期,总结阶段。预期在研究成果中把“新课程对师德的要求”和“师德评价系统”作为创新和突破点。形式为论文、研究
报告等。
按照立项书中的研究计划,已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
2006年召开了由教研室主任、教研员,实验基地校长、主任参加的开题会。会上课题主持人作了开题报告;研究了人员分工:小学教研员主要在小学进行考察、研究,中学教研员在中学进行考察、研究,各实验基地校长、主任积极配合教研员开展工作;确定了课题实验基地为全县初中、小学;课题主持人作了课题研究动员。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求研究人员在网上学习有关新时期师德内涵的文章,使研究人员全面、深刻地认识新时期师德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师德在新课程下丰富了哪些内容,教师具备怎样的师德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共同学习了《谈新时期师德内涵》、《新时期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直面新时期新教师师德建设》、《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师德内涵》等文章。
为了从本地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全面地了解师德现状,我们编写了课题研究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共320份,按教师数的比例发到全县初中、小学,收回问卷307份。家长问卷共800份,按学生数的比例发到县镇初中小学家长手中,收回问卷781份。调查面为实验校的教师和家长数的70%。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形成了
调查报告。
教师问卷选择题包括教师的工作乐趣、教师的职业观、学生观、教师集体观念、教学观念等方面内容。问答题是“你认为当前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怎样消除这些
影响?”有一半以上教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家长问卷选择题包括教师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了解、关心、爱护程度,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程度,是否有体罚及变相体罚现象,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教师群体在家长心中的印象,从总体上教师最需加强哪方面的师德修养等。对问答题“谈谈您对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有82名家长表示“好”“很好”“感谢教师”;191名家长表示没有意见和建议;209名没答此问题;299名家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问卷中我们得到的教师们的信息是:职业观上,推动教师们奋斗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责任感。学生观上,教师们最重视的是学生们的成长进步,最注重要改变的是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给师生沟通造成的障碍,最承认的是使自己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是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最好途径。在教师集体观念上,教师们把思想狭隘,不懂得集体成员间相生相成的道理看成是阻碍团结协作的最主要因素。教师们认为影响教师形象的最主要因素是,有一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懈怠,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任;事业心不强,不求进取,保守,不研究教育教学,得过且过;为挣钱而补课;利用家长关系, 搞不正之风等。
在家长问卷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家长们对教师整体的职业道德给以积极的肯定,最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学习成绩的孩子公平对待、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新教育理念等问题。有些家长在问卷上写上了名字,表现了对此研究的热
情,使课题组成员受到很大鼓舞。
教师和家长们提出了加强制度落实、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合理的评价系统和用人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对贡献大的教师给以一定的价值认
定等加强师德措施的建议。
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覆盖面大,适合对师德问题这样一个涉及社会的大问题的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是认识方面的内容,用问卷的方法易于思想表达;被调查者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不受别人干扰,并自由地表示意见,比较真实;在编写问卷和发放、回收过程中我们都作了认真的管理,避免了时间仓促而不够真实和因拖延而减弱严肃性。联系问卷和目前国际国内大的师德形势,课题组成员写出4篇关于师德现状方面的论文,形成了一份调查报告。
在研究中得出的经验主要是要计划周密,要群策群力,要认真学习,首先课题组成员要学习在先,领会在先。
存在的问题是对实验校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实验的组织。今后还要加强课题组成员教育理论和研究理论的培训,以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
2006年11月26日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探讨新课程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和师德的评价系统。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新课程理论和师德建设理论。应用价值在于通过此项研究使师德被教师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建设中的诸种关系。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从确保新课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使师德建设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相统一,相谐调,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诸种关系。
三、研究内容、方法、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
课题要论证以下观点(1)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
(2)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是全方位的,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3)新课程要求师德在传统的理想师德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教师的意识和行为都应适应新课程的方向;(4)搞好师德建设必须有良好的机制和科学的评价系统。
计划采用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此项研究。
第一阶段(2006年)立项;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师德现状分析(包括对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认识、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影响师德建设的各方面因素、师德建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师德建设的现状等)。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8年7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实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包括师德的内涵、师德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德建设机制、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系统等)。深入教育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普遍开展探讨、教育、发现典型、形成阶段性研究理论。第三阶段(2008年7月——12月)总结。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课题主持人:刘占革;课题组成员:闻桂敏、王翠梅、卢桂丽、何冶清、李翠菊、高伟。
五、预期成果:
此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为论文、研究报告等。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一)关于教师角色的概述
1、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
2、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研究成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性
1、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新课程中政治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传统政治教师角色及其局限性
1、传统政治教师角色
2、传统政治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1、新课程运作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3、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三)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1、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2、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学生品德的塑造者
4、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5、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开拓者
6、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者和思考者
三、新课程下政治教师角色转换的实现
(一)教师要走进新课程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观
2)教学观
3)学习观
4)知识观
5)人才观
2、要积极尝试新角色
1)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2)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3)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二)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
1、思想道德修养
2、理论修养
3、心理素养
4、信息素养
5、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三)建立教师角色转化发展的制度
1、加强教师培训
1)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
2)开发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有效机制
2、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1)形成教师发展的共同目标
2)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3)促进教师的合作实践
3建立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王万红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建构性;强调教师角色的改变、文化的重塑,构建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学习。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理念,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我校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我校在上海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相互合作下通过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建立开放的校本研修制度、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一、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
著名教育学家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把学习的实践界定为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学校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看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在学校中要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要确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来源于其成员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其中每个个人的愿景。它是建立在其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和追求的目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群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应该建立在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学校的实际与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的关系,让学校发展目标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让教师得到发展,在教师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所以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各层面的教师建议,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
(一)集思广义 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我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金点子活动,让教师从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与学、学生辅导与学校德育、学业成绩评估、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校舍办学设施及其他资源、学校文化十方面来分析学校的优势、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字字句句流露出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体现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与勇气。同时,教师发现在学校的规划中有自己提到的内容,有自己建议的影子,就更容易接受改革,更愿意按照规划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们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形成并认可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全体教师充分沟通与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敬业型”教师——是指能“跟着走”的教师,有工作热情,善于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工作策略;肯投入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注重梳理知识网络和知识点;愿意与同事做工作交流与探讨,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践行学校办学思想。“成熟型”教师——是指能“自己走”的教师,能经常研究教法、学法并学以致用;善于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把握,按照教学目标自如地驾驭课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动与同行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探讨,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思路和策略被同行认可,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经验交流中生成成熟的见解;关心学校和谐发展并有实际表现和具体行动。“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带头走”的教师,能坚持在工作中反思,充满哲学思考,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带头人;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文环境,营造催人奋进的舆论;在行为上实现“四个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知识型向学者型转化、创新精神向创新人格转化;将学习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经常生发并及时捕捉智慧的灵感,构成系列经验并且在各类刊物发表;全部教学过程与学生个体和群体自然地发生心灵碰撞,师生心理相通相融;主动承担并愿意带领同行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坚持对其他教师的良好帮带、持之以恒。学校这个分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的设计既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需求,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个人规划 融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为一体
我们要求教师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 “个人愿景”与学校的“共同愿景”融为一体。让教师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教师先对自身进行定位,再根据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了个人发展的目标。下面来看一下我校一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
某位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基本情况:1992年参加工作,任教数学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多个市、区级个人奖项和荣誉称号。
其优势:(1)学习能力: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2)师德修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及教师与同事间的关系;(3)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新,对于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对于其他版本的各类教材比较熟悉,擅长运用多种教材中的优势材料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4)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科研氛围;通过科研活动能够不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
不足:(1)学习能力:学习不够主动,常常到需要用时才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水平:尚未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3)教育科研水平:虽然在教育教学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但教育科研研究深度、力度还不够。
发展计划:(1)通过发展突破自我,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一名有思想、敢创新、勇实践的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2)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成为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的教师。
该教师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对于自身的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从而提出了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这是出自于学校教师发展目标中要“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又强调突出体现自身特点,提出要成为“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与“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教师”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间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的互动平台。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学校需要改变教研组传统管理模式。传统教研组结构单一,按照工业模式建立和运作,具有事务化和形式化倾向,教研组越来越像“行政”组织,其主要工作是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般的听课、评课等。为使教研组适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科技教研组。教研组层面下,语数英学科又以不同的年级分成几个备课组(校本研修小组)。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学校给教研组更多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教研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例,采用“同课异构”研讨模式,先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最后汇总教学中的得与失。
我校音乐备课组以《常回家看看》为课例,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比了三位教师对课堂导入的教学策略的不同演绎,研讨课堂导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体现教师课堂的智慧与思想,鼓励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数学组佘瑛、徐炜进行了三年级《周长》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节课虽然结构上完全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给教师怎样使用教材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在“同课异构”研讨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氛围,这种学习目的就很难实现。“同课异构”研讨还促进了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学校课题和教师教学需要建立子课题,坚持课堂教学、教学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研究、科学研究一体化。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个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学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最后组织教师进行理性的会诊,从而形成一个课题。以研究课、互观课的形式,交流、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语文教研组的“语文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数学组的“设计有效的计算练习”研究课题等,都将研究方案、教学案例发布于网上,引发教师交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实施策略,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浓郁氛围的研究,同时也让教师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教研组计划的制定也能够紧紧围绕学校四年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来展开,并且将工作不断细化,措施明确。仅以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计划为例一窥共同研究的魅力。
语文教研组2010学年教研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研工作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解读《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坚持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着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主要目标:
1、强化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三类课程得到有机整合。
2、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创建研究型教研组,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3、落实课程三维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4、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与措施
1、常规工作(1)加强理论的学习
○每位教师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利用校园网,进行心得体会交流,推荐优秀文章。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每个年级的阶段要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市教委关于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精神,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增强课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市、区、学校的网上教研活动。(2)聚焦课堂,提升水平
教师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通过常规的互听课和研究课来互相学习。听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课重点为在备课组活动中明确的知识点、训练点等落实情况。结合语文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课堂观察任务分为三类: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对学生表达的关注。
听课前,组长将课堂教学的详细教案以及教材分发给每位教师。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发观察任务。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学生表达的关注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文本表达的关注。
听课时,各备课组、各听课人员带着自己的观察任务来听课。
听课后,评课前,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总。随后,各观察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与执教者进行互动。
同时,教研组将结合上海市、新区的语文教学动态,以“关注表达”为主题开课堂教学研讨。主要是从“关注教材表达”与“关注学生表达”两方面开展研究。
○根据研究主题,请语文专家进行一次专题讲座。
○围绕研究主题开展3次教学研讨。(低中高年级各一次)语文教师的课改计划的目标措施制定、案例撰写都紧紧围绕“关注表达”这个主题。
○围绕教学五环节,重点抓好备课和质量监控两个环节,落实课堂的有效性。a.一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少于二次,重点放在备课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在各种形式的听课活动中检查备课的有效性,重点注重评价后的反馈,落实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b.完善单元测验检查制度,注重备课组每个单元成绩的上报、分析与反馈以及了解单元测验的批改、订正等情况。
c.每学期对教师的单元测验卷的批改,学生的订正情况、家长知晓情况等进行检查一次,并与教师及时反馈。
○每学年举行两次关于教师基本功的比赛。(下水文、钢笔字、板书、朗读等)
2、重点工作
(1)加强备课组长队伍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加强与备课组长的交流与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备课组长会议,进行各备课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升备课组长的能力。
○备课组活动以分析教材为主,重点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各单元教学“五个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使每个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活动之前,由主讲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填写好《备课组活动教材分析记录表》。主讲人坚持“六个讲”:讲教学的三维目标、讲教学的“五个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讲教学的设计、讲有效教学的策略、讲练习设计、讲教学的预期效果。组员共同讨论备课,修改教案,做到组内教师人人清楚。
○行政领导深入到备课组,及时了解各备课组活动情况,给予备课组帮助和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年级:王万红 二年级:倪 蕾 三年级:宋惠龙 四年级:倪 蕾 五年级:张 华
(2)关注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注平时的单元测验:
单元卷由组内教师轮流出,出卷教师在出卷前认真回顾单元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练习题型。备课组长把好第一关。
每次单元测验后在一周内完成阅卷、订正工作,并及时记录学生的成绩。单元测验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对完卷情况作分析,尤其是年级内的不合格学生,要分析其原因,商讨对策。
备课组长及时做好年级单元测验情况分析,并上报教研组。教研组及时做好整个学校单元语文测验的情况分析。
教务处和教研组将不定期抽查单元卷的阅卷、订正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监控:
每月有质量监控,具体安排如下 9月: 五年级 全面抽测 10月:四年级 作文 11月:所有年级 全面抽测 12月:一年级 单项抽测——拼音
五年级 单项抽测——作文
1月:所有年级全面抽测(其中四年级参加新区质量抽测)关注班级学困生,努力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认真分析班级学困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辅导措施,切实提高补缺补差的实效。同时结合每月的质量监控,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缺失点,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
配合教务处,成立命题小组,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 注重语文作业的设计:
○针对语文作业以简单、机械抄写为主的现象,加强作业的设计。语文的作业布置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高年级必须有一本课堂小练习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将课堂的口头表达落实到笔头。
特别关注四、五年级,力争在新区的质量监控中取得好成绩,力争合格率达到100%。分管领导深入五年级备课组,关注毕业班工作。力争在五年级毕业考中打个翻身仗。
3、特色工作
(1)继续扎实地开展免考工作
总结免考制的优势与不足,推广“免考”制,在三、四、五年级实施免考制,扩大免考受益面。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编写作文专辑《小荷》。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师论文大赛,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
(4)配合教务处、学生处继续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本学期,将针对一至三年级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能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同时又坚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非常具体,针对性强。强调团队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还对行政领导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提出要求,这在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很少见到的,体现了作为校本研修最基层团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学校依托市级龙头课题《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开发》的研究,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教师智慧共生的过程。
跨学科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实施过程分为选择项目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开展活动阶段、形成作品阶段、汇报成果阶段这五个基本阶段。学习活动方式通常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学校依照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共开发了近30多门校本课程,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项目学习活动中,从组织学生开展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开始,进行征集“校园环保广告语大赛”、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法查找的环保相关资料,分析信息,探讨一些现有的环境问题,根据资料进行环保小报的制作,再到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宝服装展示” 等大型宣传展示活动,到最后身体力行,自我反思,整个活动体现了社会性、自然性和自我性的统一。
跨学科项目学习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理念、策略、做法等迁移到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合作、开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提问权、结论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学校专门汇编了《学科教育整合教案与案例经验集》。“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与教学资源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类课程起到了整体引领作用。学校努力把项目学习思想整合在这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三类课程中,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其中自主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如:基础型课程的延伸课程——思维训练、校本英语、语文大观园、神奇珠算、名著伴我成长、蒙学诵读;教育资源技能化的课程——十字绣、科普气象、数码摄影、硬笔书法、礼仪主持、京剧脸谱、校园音乐剧、少先队鼓号礼仪;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微型课程——走进“塘一”书画苑、考察张家浜水文站、我为世博场馆做导游、地铁沿线风光的游览解密等。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一些既具有现代社会特点又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并能积极参与的限定拓展型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学校文化活动——学科节(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德育节庆;班队活动——入学仪式、入团入队仪式、十岁生日、毕业典礼、读书俱乐部;自我服务——我爱我家、心情絮语、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劳动——大手牵小手;社区服务——红领巾气象站、走近名人;社会实践——春秋游、看影剧等。学校还尝试适当增加基础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在学科基础上的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下面是学校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的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见下图)
由于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开发需要学科教师间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合作过程,学科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得到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整合、设计、开发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四、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相互学习交流,教师的个体智慧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于是学校尝试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实现教师知识信息的共享。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既是教师成长记录、自我激励手段、学习工具,又是评价方式。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尝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促成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教师在无穷无尽的虚拟空间里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开阔眼界,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饶有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解、充实甚至研究;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并促成教师个人知识的提炼和优化,直至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种包含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网络平台,我们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
下面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络结构图:
其中“校本研修”栏目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涉及到相关文件的学习、提供各类的学习信息、各类培训记录、显现案例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涉及教师个人信息与发展规划、荣誉夹、教学资源、观课议课、学习心得、案例研究、培训记录、论文论著、个人空间等九个方面。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基本情况、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每年的荣誉夹进行编辑;把教学资源(“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进行整理、上传;通过自学师德修养、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四项必修课程、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学校组织相关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或案例的形式,完成学习;校内互观课能及时以网络形式点评,作为研修内容之一;外出学习记录(包括听课)及时在网络上呈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现,供备课组、教研组共享;还包括网上教学案例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教研组组织问题沙龙,进行网上论坛等系列化学习、交流和共享。学校“校园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丰富,分为“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方便教师检索,可以按任意关键词查询相关教学资源。互动窗口中被点评或赞扬,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被同伴关注,当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不是纯技术的操作,也不是追赶潮流的时尚,而是利用网络的优势,让教师们从中体验实现自身成长的快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以教师自我教学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的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使教师的反思、学习和探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使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优化、完善、丰富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载体。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倡导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均要开放;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利用网络不断地、经常性地为自己“充电”;三是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强调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机,唤起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启动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克服可能出现的“懈怠”或“心理拒斥”现象,将自我驱动和人际互动统一起来,构建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师智慧的生成,其重要内容是自我激励、情感整理,主动定标和增强自身的注意力与创造力。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充分地挖掘自身具有的强烈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和形成顽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真正达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的境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文化,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性的专业探究,从而真正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倡导的理论视角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要素至少应包括自我超越、合作文化、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五个要素。学校清醒认识到,当前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只是一个架构,要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推动教师及学校发展的批判性平台,形成学校文化,则还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通过结合现实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深刻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地领悟它生成的思想内核,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培育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尚须进一步改变,相互之间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并且愿意去冒险和接受挑战。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学校管理。
2012.2 11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模式的改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模式的改进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涉及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师奖惩等,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与聘用工作的制度化,这些都促使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聘任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
一、对教师评价理论和模式的基本认识
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致力于教师评价的研究,一般说来,教师评价制度可归纳为发展性、管理性、放任性和判决性四种教师评价模式。这四种教师评价模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不同的评价风格,通常被不同类型的学校所采用。有时候,这四种教师评价模式彼此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学校在采用某种评价模式时,常常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在某些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四种教师评价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关系,就会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不言而喻,放任性教师评价模式和判决性教师评价模式是最糟糕的教师评价模式。而管理性教师评价模式虽被广泛地应用,但也同样暴露出它的缺陷,譬如,过分注重组织目标,格外突出等级地位,十分强调学校领导的权威,较少承认教师个人的作用和自主发展。有人批评说,教育改革形势变化迅速,管理部门制定的组织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应该经常得到修改或调整。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否则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顺应管理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强调教师个人在学校组织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承认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与组织的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是在与管理性、判决性、放任性的教师评价模式的比较和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从原来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转变为以教师未来发展为目标的教师评价制度,并由原来较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多地关注过程、提倡观摩,交流和设定新目标。
在学校所有的管理环节中,人的因素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研究的,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体系,应该是既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判,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的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正是我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正在尝试和思考的问题。二,我校现行教师评价基本体系和实践
我校现行教师评价的基本体系,是以2002年6月教代会审议通过的《期末综合考评办法》为主框架,该《办法》设定了考评的原则、方式和程序等,《办法》明确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将日常过程考评和期末终结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并采用个人总结述职、群众民主测评及考核小组考评相结合的形式。为了使评价体系更具岗位针对性,同时也便于操作,学校分别制定了教师和行政人员《期末综合量化考评细则》,细则按德能勤绩四大板块,针对教师的职业岗位特点,将最重要的工作点梳理成40条,根据不同工作点的重要程度、频度大小及其在整个工作中的份量分别赋分。40条基本覆盖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基本功,主要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实绩以及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等方面内容。
在系统评价推行之初,我们即认为,《办法》和《细则》既是一套评价标准,更是系统的组织目标,它应该为教职工所熟悉、认同,并且成为工作的指南。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尤其是《细则》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让教师广泛参与讨论,并通过教代会审议确定,这更增强了《办法》和《细则》在教师评价和教学管理中的权威性。《办法》和《细则》提供的仅是一个教师评价的基本平台,其实际的运行还需要诸多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实施的主渠道,二是信息的收集、梳理和反馈,三是相应的制度建立。为此,我校建立了三次教学检查制度,作为评价实施的主渠道,由教务处牵头,教研室协助执行,三次教学检查分别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各有侧重,期初侧重检查教学计划及备课情况,期中侧重作业、备课、学生家长评教等,期末综合检查。针对过程评价信息的采集,我们设计了一份量表,将40条按评价内容分解到相应的职能处室,主要有教务处、办公室、教研室、政教处,由各职能处室负责日常的记录和统计,期末汇总。此外,我们还配套建立了教学常规要求、集体备课、定期反馈等制度。在我们的管理体系中,教师评价体系起码可以辐射联动到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奖惩及分配制度等诸多管理问题。为了加强管理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全面监控,我们同步实施广泛的集体随堂听课制度,为了增强评价过程的交流沟通,促成教师的反思,我们适时组织“师生评教实话实说”活动和教学恳谈活动。
在评价的综合阶段,我们采用个人总结述职、同事评议测评及考核小组考评相结合。应该说,个人总结述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参与评价的意识,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也是对教师自我分析评价作用的认可。同事间的评议测评,扩大了评价交流的渠道,体现了评价过程中的民主性。而恳谈制度,作为评价反馈的主要机制,虽费时费力,但对增进沟通和认同,对促进教师成长更有价值,也更具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并深入推广。三,改进教师评价的尝试和思考 教师的工作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如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因素、多变化,可比因素不易确定;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教育成果的集体性等等。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教师评价到底如何取向并建立相应体系是个难题。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学校领导的主观印象,或只凭学生成绩及只凭群众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运用现代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弊端。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务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对教师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不仅要使评价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而且要使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
按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观点,教师评价应具备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反馈矫正功能,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在评价的形式和方法上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就此,我校在执行现有评价体系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地思考并尝试着改进教师评价的具体方式方法和途径。
1、提倡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指出:提倡教师自我评价是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的典型表现。教师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有密切的联系。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信息,对其进行判断和反思并寻求提高和改进的可能。学校一贯强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程的完整性,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积极鼓励教师承担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的组织以及校本教材、校本实验实训的组织等等,并要留有资料,自我总结,自我鉴定,给教师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教师自我评价克服了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成绩等评价方式的一个共同缺陷,就是在教师评价中将教师排斥在外。这种优势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谁最了解教师,教师的工作背景是怎样的,教师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是什么,教师想从评价中得到什么,只有教师本人对此了解得最清楚。
2、统一的评价标准应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在我们以往的考评中,常常会听到有些老师抱怨,为什么某某就比我好,为什么我的教案这样写不好,为什么我的书面作业一定要布置那么多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否适合每一个被评价对象。“教学有法却教无定法”,教师实施教学是个性化的工作,但这往往被人忽视。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教师对评价感到困惑和不满的重要原因。在我校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尤其是三次教学检查中,对于不同的老师,我们适当地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班级及本人的教学风格、等教学背景,无法定量、定性的,不急于确定,而是通过交流恳谈等形式,寻求大致认同的方向。在尝试过程中,我们也感觉,教师评价不能将教师整齐化一,相反,要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通过评价了解教学中的差异,判断其方式与对策,选择合理性。在实践中,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应该通过不断的尝试而建立,并在多样的教学背景中检验其适用性,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应取得平衡。?
3、多渠道沟通,让评价促进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不应该只是组织单方面来进行,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手段。应在提倡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同时,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家长和同事评价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家长和同事都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和提高会产生积极影响。沟通总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渠道,为此,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策划相应的活动,比如:
1、集体性随堂听课,由教研室牵头,教学指导与评价委员会成员组成,分成若干个大学科组,不打招呼,随机集体听课,并实行听说评一条龙,评定结果与综合考评挂钩,评定不合格的随堂课,及时反馈,组织重听。旨在引导教师在乎日常的教学,而不仅仅是公开课教学,同时能为正确地评价教师提供依据。
2、师生评教实话实说,每学期,学校有重点地选取部分班级,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大家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按老师的说,学生也可以直面老师,提出意见,提出表扬,提出建议,家长也可以从家长的角度与老师和孩子们沟通。所以,要为学生、家长和同事评价创设积极参与的氛围,但同时要引导教师端正对他人评价的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的改进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
3、教学恳谈,每个学期的中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将学生评教记录汇总,针对记录中学生对具体老师所提出的集中性的意见,学校安排相关人员与教师本人进行恳谈。就意见进行沟通,听取教师本人的认识和感触,是好的地方提出表扬,总结经验,是不好的地方指出需要反思,并给出整改方案,并建立“教学管理恳谈记录卡”。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新时期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不再只是教师的工作,还应该成为教师的事业。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对教师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管理和鉴定,教师评价必须适应并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教育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不可避让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