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是理科重要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演示实验既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又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演示实验作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措施,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但高中化学的实验机制及实验方法上存在较多影响机制,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实验目的。故本文则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及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演示实验 改进 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高中的学习课程中,化学课程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大多教师与家长的观念陈旧,仍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为节省教学时间,简化甚至忽略实验,只在黑板上将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论进行概括,通过灌输式教学或给予学生大量刷题来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为此,学生只能对其进行表面的学习,并不能深入化学的精髓,缺乏思维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加上很多学校缺乏化学实验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器材资源进行整理时,易将实验器材丢失或损坏,满足不了实验需求,从而导致课堂实验难以顺利进行。
二、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1.改进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成功率
在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一演示实验中,将1支大试管中塞入一个带干燥管的胶塞,将其用铁夹固定于铁架台上。同时在干燥管中垫入一层玻璃丝与石棉网,并放入少量的晶体高锰酸钾,将适量的浓盐水注入后立即塞紧胶塞,通过小片硬纸片将干燥管口盖住。教学内容中,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的方程为:2KMnO4+16HCI=2MnCI2+2KCI+ 5CI2+8H2O。而由于干燥管中投入吸干煤油的金属钠后,金属钠会发生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最后生成氯化钠固体。若在这时向干燥管中加入金属钠,钠就会在氯气中燃烧。这个演示实验不需要在试剂上事先使用广口瓶对氯气进行收集,同时还不需要将金属钠放入燃烧匙中,通过酒精灯的加热即可。对实验操作的简化,可有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又如,在乙炔的可燃性演示实验中,是通过玻璃导管将乙炔气体进行导出,并对其进行验纯与点燃,并观察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乙炔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探究并推测出烃中碳含量的多少,碳含量越高则说明燃烧越不充分。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玻璃导管较细,在气体导出时气体导出量较少,在燃烧的观察中黑烟并不太明显。为此,学生难以深刻的理解实验现象。故可对该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将一块冰放置于石棉网上,在冰上加一小块的电石,将其点燃,待产生气体时让学生观察其现象。
2.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演示实验的互动效率
在处理乙酸乙酯水解的演示实验中,通过气味的变化来说明酯的水解程度,这种演示方法不仅缺乏科学合理性与说服力,还降低学生参与实验的参与度。为此,在这项演示实验中可对其进行改进:可选取三只试管,并向试管内分别加入6ml的蒸馏水、6ml的稀NaOH 溶液及6ml的稀硫酸,将三只试管同时放入70℃至80℃的水溶中后学生便可明显的观察到第一只试管酯层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而第二只试管的酯层消失速度很快,第三只试管的酯层消失时间较为缓慢。通过直观明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可明显的观察实验的结果,对酯在不同环境下水解的速度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及认知。
3.精心设置实验过程,加深知识的渗透程度
在进行NaHCO3的热稳定演示实验中,教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并且缺乏实验的层次性。而学生对两种钠盐的认知还未全面,在进行实验时,难免会出现观察结果不明确等情况。为此,可对该实验进行改进:选取两只大小不同的试管、一个单孔橡皮塞、一个双孔橡皮塞、两支长度不同的玻璃?Ч堋=?实验装置组合好后将适量的NaHCO3放入小试管中,并在大试管中放入一定比例的NaHCO3进行加热环节,学生便可直观的观察到放入NaHCO3的小试管中出现白色的浑浊物体。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渗透,并在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4.创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这一演示实验中,教材内容的演示步骤是先将铝箔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后,再置入装有氧气的气瓶中,观察铝在氧气只燃烧的现象。该实验步骤简单,但成功几率并不高,且最终的观察现象并不明显,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实验的目的。为此可对其进行改进:在一张滤纸上涂上一层胶水,并在滤纸上均匀的散上铝粉,待晾干后剪取部分用酒精灯点燃,并快速将其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这样学生便可直观的观察到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并加深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对部分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学习兴趣,在对化学演示实验的观察中提高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并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创新分析[J].新课程,2017(15).[2] 郭可银.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及创新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02).(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
——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
3、5二十字”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化学“
3、5二十字”教学策略》是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高中化学教学特点,确立的以“学会学习”为主旨,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3”即落实“三维目标”: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落实过程与方法教育目标;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5”即坚持“五个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二十字”即二十字教学环节:定向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反馈提高。本教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教学策略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本教改的背景及意义: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习是人们求生存的必备技能。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然而,现实的教育却不容乐观,教育的功能大多仅仅停留在传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地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将这些答案与方式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更多地是单
一、封闭的思维方式,仅追求知识存储的量。学生只是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上,重复和再现所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做法还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压抑,个性发展无从谈起,素质和能力都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使世界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世界,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一变幻的世界。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化学学科积极地参加教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仍不平衡,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有较大的市场。在部分老师身上仍然存在以下现象: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存有两个极端:一是厌学;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用功,埋头做题,起早贪黑,效率极低。在这些现实问题的督促下,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去探讨去完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学习途径。
本教改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作先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导学机制,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思维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暴露思维缺陷,反馈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型主要有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运用二十字教学策略,并有所侧重。
课型一:新授课
化学新授课主要有概念理论新授课 和元素化合物新授课两类。
1.概念理论新授课
基本模式:“定向自学—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高中化学知识中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很多,有的形成了独立的单元,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等等;有的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如有机化学中的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羧酸、酯等概念。因此,概念理论新授课这种课型非常普遍。在进行概念理论新授课的教学时 应主要采用“定向自学—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
定向自学: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或其它材料)、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自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思考的过程,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固然是主要的,但绝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要控制合理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如让学生用双色笔标出重点和难点等),要加强辅导,在巡视中留心学生的疑点,使后续的讲解更有针对性。
问题探究:“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问题探究的前提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围绕某一概念或理论精心创设问题或问题组,创设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贴近学生的实际,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启发性、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切忌“假、大、空”。问题探究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或问题组或图片或投影或实验或材料等等。关键是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如《苯的同系物》概念的学习可提供如下问题:
① 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② 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③ 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苯的同系物?
④ 列举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苯的同系物。
展示交流:定向自学和问题探究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讲解,要放手组织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同位商量、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路、观点和认识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呈现在同学面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展示交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与技能层次,更在于落实新课程所确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通过展示交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自我,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欣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在团体的互动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教师在巡回指导中要注意捕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高后续讲解的针对性。
精讲归纳:所谓精讲,就是讲学生所需。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是适时启发点拨,释疑解难;二是抓住要害,讲深讲透。归纳是精讲的延伸、巩固与深化。
巩固训练:以小结、练习等形式检查落实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情况。
2.元素化合物新授课
基本模式:“定向自学—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元素化合物部分描述性知识较多,适合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规纳总结、迁移应用。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化学性质的教学时,要特别突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既要重视教材中现有的实验,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针对性实验,既要重视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更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实验探究的方式主要有:
(1)先实验后探究
如铜与硫酸反应的探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①把铜片分别加入盛有浓、稀硫酸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②对两试管同时加热再观察现象、再得出结论。
③对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把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该反应的产物。
(2)先探究后实验
如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可进行以下探究然后实验验证。①溴乙烷是否是电解质?将其加入水能否电离出Br?②如何将溴元素转化成Br-?
③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溴元素的存在。
(3)边实验边探究
如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成分的探究性实验-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三明市教科所化学教研员吴德伟详细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往研究是多以学生在阶段学习后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教学目标,以单一的知识掌握来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与以往从教师层面进行的研究相比较,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师生之间寻找协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入手,创设课堂民主氛围和教师对课堂纪律控制的统一,激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使个别学生、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本课题的研究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方面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同时通过学习研究提升实践。帮助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化学教育生活。
(1)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拟采用重点、抽样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调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化学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并形成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
研究思路 在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采用课堂观察、教师教学策略问卷调查和学生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对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写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具体方案;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研讨、改进、总结,初步构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采取行动研究法,从自身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在行动中研究、制定、验证并不断修改完善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形成有效教学的“一般标准”和“最优标准”;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案例研究,观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对教学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为了营造“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课题研研氛围,课题研究成为上课、说课、评课的主线,即上一节与课题有关联的探究课,说与课题关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围绕课题的达成度进行群体的评课,形成高中化学学科“三个子课题”策略体系,为提高三明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促进高中化学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议。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08年5月开始至2010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文献搜集整理,学习、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有效教学观。对教师现有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建立课题组。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建立课题研究基地校,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4月)实验阶段。
1.通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解,确定研究子课题,明确研究教师分工,展开课题研究。
2.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定期召开研究主题会、研究课例会、课题研究沙龙,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等资料,不断小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案。
3.按上述研究方案在每一学期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4.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过程材料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编辑论文、课例集、教师成长个案集、个人教学档案集、备课集、教法学法设计集等,推广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天时——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市区高中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学校内部教学评价功能,推动了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学校文化;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对于新课程中进一步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形成热潮。
地利——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均是一级达标中学,三所中学目前进一步落实了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基于“模块”下的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正成为教科研的重点。三所中学位于市区,对于开展本课题研究有着“地理”意义。
课题申报单位——市教科所,领导、教科室老师均具有丰富课题管理、指导能力,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随时能得到他们的技术支持。
人和——本课题组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学术背景良好,研究经验丰富,组成结构合理。其中大多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亦是教育硕士),年龄结构也比较均衡。
本课题的参与者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成员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对于本课题研究,热情高,能保证各阶段和最终成果的完成,保证课题健康进行。
课题经费来源:市教科所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加强课题管理。实验校也将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提供子课题部分经费,实现双赢目标。
通过培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化学课题研究,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这次培训对于我市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化学课题研究
的 实施策略 文/曹智华
所谓化学课题研究,是指教师或学生提出化学问题,通过调查、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化学问题当作课题或专题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全方位体验的活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到课题探究的中间过程,最后到课题的完成,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力求通过学生亲身地选题、实验、思考、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是协从,而不再是神圣的“先知先觉”者。选择的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长可短;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进行,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图表,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课题研究作为问题解决的方式之一,在创造性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已经得到广大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广泛研究,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模式的论文纷纷发表,特别是有些一线的教师已经在课题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可以说课题研究方兴未艾。上述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课题研究本身有着其独特的生长点: 1.课题研究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年增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服从他人的指使,渴望独立,追求自尊。而课题研究恰好强调的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普遍喜欢课题研究这样的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课题研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渴望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希望对每一个他不懂得的问题探个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题研究活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4.课题研究,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能够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生动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测→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学习理念。
6.课题研究可能要遭遇挫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受考验。因此,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等等。
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进行分类,我们认为,化学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实验探索类 2. 实验验证类 3. 动手制作类 4. 现状调查类 5. 专题信息类
6. 情景模拟类,等等。
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们曾经在氧气、水、氢气、二氧化碳、溶液、卤素、硫化氢、碱金属、铁、原电池等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课外小组活动中也曾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师生都感到受益匪浅。现在就把我们的作法和实践后的体会进行总结,供老师们研究参考的同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地得到深入和发展。
一 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 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可能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所选定的课题必然具有以下的两个特征:首先,就是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声音代表着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其次,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我们认为,选择研究课题,以下的策略可供借鉴: 1.钻研教材,挖掘研究课题
现行的教材看似浅显易懂,但内容高度概括,知识前后联系复杂,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许多化学问题,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这些化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寻找并挖掘出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研究课题。钻研教材不仅仅是要熟悉教材、熟悉大纲,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悟出教材编写体系的思路,熟知化学学科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化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模式;既要注意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又要运用新视角,不局一格,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自如的驾驭知识和教材。
2.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不能只由教师给学生提出,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大胆地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其实,学生中存在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做有心人,不仅要善于积累学生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一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中,出现了催化剂的概念。为了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讲清楚,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我们用以下的步骤做了这个演示实验,其实验记录见表1所示。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催化剂的概念,并反复强调了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只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这一要点。我自以为这样的设计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想到下课以后,就有学生对“催化剂”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2)催化剂倒底参加不参加化学反应?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3人)。在学生提问的启发下,师生共同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详见案例)。再比如:有一名刚上初三的女生,她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材全一册课本的趣味实验中,看到“晴雨花”的实验,觉得很有趣,老在想这个纸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并在课后询问老师,想做做这个实验。她利用中午时间到实验室做了该实验,并将纸花挂在窗户外边晾晒。但是,直到下午上课时间纸花就是不变色,情急之下将纸花带回了教室,放在了自己的位子里。第二天,该学生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份实验报告,详细记录了她们实验的过程,并对变色现象做了解释。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使该学生提出并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3.学习交流,搜集研究课题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教育已经由以往理念性的炒作转变为实际操作手段和策略的研究,一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活动课程设计方案见诸于各类教育期刊或互联网上。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搜集整理成研究课题,再结合自己、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从99年至今,我们从《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杂志以及一些化学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它们充实到课堂教学或活动课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4.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研究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与化学学习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积累起来,然后设计成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在学习了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激励学生用生活中易得的塑料制品或其它器具,来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等等。篇幅所限,高中教材其它章节不再一一列出。
二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策略
研究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研究;指导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建议教师的指导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 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进行课外活动,都应该将这一方面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当师生共同确定好研究课题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1)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2)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4)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有必要的话,还要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的划分,各成员的职责,课题研究的进程计划,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以及研究结果的汇报形式等等。2. 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为单元来进行的。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不太会合作,或者说合作意识比较淡漠,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参与。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加以指导。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参与其中,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主动参与研究目标的确定,共同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与老师、同学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和小组的其他人员一样,是深刻的,全面的,他就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会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一位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2)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传统的教学活动学生也有参与,但参与的不是教学的全过程,往往是其中的个别环节,而且往往是在教师讲完了以后才参与,这样,教与学很容易脱节,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而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思维就会受到抑制。(3)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 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这一原则。因为,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对好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实,应该特别注意鼓励那些成绩和能力落后的学生,激励他们进步。(4)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
没有教师指导的参与就可能出现混乱局面。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不能任由学生自愿组合。
三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本案例真实记录了我校2001届初三学生在学习《空气 氧》一章时所做的一次研究课题的情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刚上初三的学生,如何从他们所想的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名称:
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并用其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作催化剂
(一)课题的选取与实验计划
在初三化学的第一章中,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由此我们联想到,是否可以从用高锰酸钾制氧得到的废渣中回收二氧化锰,而它还可以在用氯酸钾制氧的实验中起催化作用,于是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制完后,把残渣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毫升水,用玻璃棒搅拌,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2)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并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3)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待蒸发皿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
(4)称出与制得的二氧化锰同等质量的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再称同等质量的氯酸钾与两份二氧化锰分别加热,看看制氧的速度是否一样。
(5)也可以在同时测一下不经二氧化锰催化的氯酸钾的制氧速度。
(二)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小组成员:
初三(7)班 李怡寒 王秋雯 朱 宜 2.实验预习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用此方法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可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将上述残渣中的二氧化锰分离出来:
①把高锰酸钾制氧后的残渣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②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③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3.实验过程和记录:(1)实验目的
①从实验的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化学药品。②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酒精灯、蒸发皿、天平、量筒、试管、试管夹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其它: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一包、滤纸、种类相同的纸。(3)实验记录:2000年10月6日 第一次:
我们称取了2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这次做出的残渣不太纯),残渣颜色为黑色,残渣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将其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大部分为墨绿色液体,而在烧杯壁上有少许紫红色液体(未分解完全的高锰酸钾的溶液)。残渣在水中仅有一部分溶解,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
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及未溶物质过滤,滤液颜色为墨绿色,滤液中含有锰酸钾还有少量未分解的高锰酸钾,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紫红色(可能为高锰酸钾)和棕黄色,沉积物是二氧化锰。残渣中锰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使流失在滤纸上的二氧化锰尽量少。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蒸发。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蒸发皿内的物质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棕黄色的,为二氧化锰,质量0.8克,是原高锰酸钾的40%。
问题1: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颜色不同呢? 问题2: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密度也不同呢? 问题3: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中是不是还含有什么物质呢?是什么呢? 我们又称取了三份2.4克的氯酸钾,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制得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给它们分别加热,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93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49秒;
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4秒;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不够纯,因此,回收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差距较大。以后的实验中应注意,另外还应注意:残渣溶液的颜色和制得的二氧化锰的颜色倒底是什么。但却切身体会到了催化剂的威力。第二次:
我们称取了1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这次做出的残渣比较纯,残渣颜色为黑色,残渣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将其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大部分为墨绿色液体,而在烧杯壁上的紫红色液体变少了,但还有。残渣在水中仅有一部分溶解,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
问题4:这次已经注意让残渣更纯净了,为什么还会有紫红色液体出现?
猜想1:附着在烧杯壁上的少许紫红色溶液会不会是因锰酸钾溶液和二氧化锰受热,而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呢?
(后经我们查书得知锰酸钾在中性溶液或酸性溶液中会迅速歧化得到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也许会影响得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及未溶物质过滤,滤液颜色为墨绿色,滤液中含有锰酸钾和很少量未分解的高锰酸钾,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棕黄色,沉积物是二氧化锰。残渣中锰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使流失在滤纸上的二氧化锰尽量少。
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蒸发。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蒸发皿内的物质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深棕色的,是二氧化锰,质量0.3克。是原高锰酸钾的30%。我们又称取了三份0.9克的氯酸钾,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制得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给它们分别加热,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试管口出现氧气需222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5秒;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1秒;
附: 经如下计算,从高锰酸钾制氧的残渣中提取出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应为原高锰酸钾质量的27.5%。(根据原子量的计算)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式量:MnO2 = 55+16x2 =87 2KMnO4 = 2(39+55+16x4)= 316 87/316 = 27.5%(近似值)
我们提取出的二氧化锰与此值很接近,证明我们回收的二氧化锰还比较纯净。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比上次所用的残渣纯,因此,回收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更接近了。关于所制二氧化锰的颜色为什么不同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查找有关资料。另外,我们对此实验还有一些设想:如果将残渣多提纯几次会不会使制得的二氧化锰更纯净? 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废弃药品中回收有用的药品,以及如何自己做好实验计划、报告,策划整个实验。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查资料的能力,也增长了知识,从中受益匪浅。
第四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2009新品)
新课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
8碟240元
【内容简介】为了配合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社精心研制开发了本系列节目。
本系列片中的实验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并参考人教版等主流版本教材内容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高因此实验覆盖全面、适用性强,适用于高中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需要。片中的大部分实验设计巧妙,追求超
中 越与创新,不但强调现象的真实性、可视性,而且注重引发兴趣、启发思考,力求反映新课程的要求和当代化科学成果,提升对知识、现象的理解。
在实验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还使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视频技术手段和设备器材,通过特写、显微摄像、学 定格播放、控制播放速度等电视手法,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可视性更强,超越了课堂现场实验演示的效果。第一碟 1.粗盐的提纯
2.萃取与分液
3.配制100毫升1mol/L氯化钠溶液
4.氢氧化铁胶体制备、丁达尔效应 5.离子反应
6.钠的性质(切割、燃烧、与水反应)7.铁与水蒸气反应
8.铝与酸、碱溶液的反应 9.过氧化钠的性质
10.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11.焰色反应
12.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 13.三价铁离子的检验
14.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15.硅酸的制备、硅酸钠的性质
1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17.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18.氯离子的检验
第二碟 1.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
2.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3.氨的实验室制法
4.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5.钾在空气中燃烧
6.钾与水的反应
7.新制饱和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反应
8.新制饱和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9.溴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10.镁与沸水的反应 11.镁、铝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12.钠与氯气反应 13.测定铝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14.观察八水合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的热效应
15.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16.乙醇与钠的反应 17.锌铜原电池
18.水果电池
19.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0.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碟 1.甲烷和氯气反应所需条件的对比实验 2.石蜡油分解实验及其分解产物的性质实验
3.葡萄糖跟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4.碘酒与淀粉作用
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6.蔗糖的水解及其产物的验证 7.铝热反应
8.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9.淀粉的水解
10.蛋白质的性质
11.维生素C的还原性
12.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 13.聚乙烯塑料加热熔化实验
14.聚氯乙烯的性质 15.几种纤维的性质实验
16.合成氨 17.碳酸氢铵溶液跟饱和食盐水的反应
第四碟 1.水的净化——混凝法
2.玻璃中碱性物质的检验
3.电镀
4.肥皂的性质
5.肥皂的制取
6.几种洗涤剂的性质比较 7.水溶液中离子的颜色
8.硫酸铜跟氨水的反应
9.氯化铁溶液跟硫氰化钾溶液反应 10.碘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11.碘单质的升华
12.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3.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
14.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的反应 15.硫代硫酸钠溶液跟稀硫酸的反应 16.温度与碘化钾被氧化的关系
17.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作用
18.过氧化氢跟三氧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作用 19.草酸溶液跟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锰混合作用 20.淀粉溶液跟唾液、稀硫酸作用
第五碟 1.重硌酸钾溶液在不同酸度时的颜色
2.三氯化铁跟不同浓度的硫氰化钾溶液反应
3.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化
4.相同条件下镁条跟盐酸和醋酸的反应 5.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比较 6.相同条件下醋酸、硼酸分别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7.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
8.实验测定酸碱反应曲线 9.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
10.三氯化铁溶液的配制 11.沉淀的溶解
12.沉淀的转化
13.铜锌硫酸原电池
14.氯化铜溶液的电解 15.氯化钠溶液的电解
16.铁的吸氧腐蚀 17.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第六碟 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2.苯甲酸的重结晶
3.用粉笔分离色素
4.乙炔的实验室制法、乙炔的性质 5.苯与甲苯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6.溴乙烷的取代反应、消去反应 7.乙醇的消去反应
8.乙醇的氧化反应 9.苯酚酸性的检验
10.苯酚的取代反应
11.乙醛的银镜反应
12.乙醛跟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13.乙酸、苯酚、碳酸酸性强弱比较
14.乙酸乙酯的水解
15.蔗糖、麦芽糖的性质
16.酚醛树脂的制取和性质
第七碟 1.蓝瓶子实验
2.水的电解与氢氧混合气爆鸣的微型实验
3.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微型实验
4.污水处理——电浮选凝聚法 5.纸上层析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6.渗析分离实验 7.蒸馏
8.从海带中提取碘 9.利用废旧泡沫塑料制燃气、燃油
10.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第八碟 1.乙酸乙酯的制备及反应条件探究
2.氢氧化铝的制备
3.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
4.几种有机物的检验
5.植物中某些元素的检验
6.比色法测定抗贫血药物中铁的含量 7.饮料的研究
高中 化学
新课程高中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 高三化学总复习(2010新品)
VCD 10碟350元
【内容简介】本系列片参考化学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及高三复习的一般规律组织编制,以说课的方式,把多年奋战在高考一线的名特优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复习、备考经验及其独到的教学策略、方法系统地展现出来。片中内容覆盖面广,并按照高考复习的顺序进行编排,有专题复习的建议,也有经典例题的示范讲解。对于广大高三教师来说,可以同步参考片中的复习方法,也可借鉴名特优教师的备考经验。总之,这是一套难得的高三复习参考资料,对教师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第一碟: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二碟:化学用语 溶液
第三碟: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四碟: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电解质溶液
第五碟: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复习(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复习(下)第六碟:专题复习常用的有机物及其应用 第七碟:专题复习化学实验基础
第八碟: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第九碟: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十碟:有机化学基础
新课程高中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人教版)
化学
【内容简介】本系列片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进行编制,通过名特优(名师、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
高教师)教师的同步说课,把其备课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系统地展现出来。
中 说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说出“教什么”,而且着重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并结合学生的差异情况,由点到面地提供一些教法上的建议。为了能够让广大教师对说课的内容听得清,看得见,学得会,对化于切实可行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说课教师本人所拥有的独特教学手段在说课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了示范。学
新课程高中化学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人教版)一年级 必修①、②
VCD 10碟350元
第一碟:必修① 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二碟:必修①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碟:必修①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碟:必修① 第四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五碟:必修① 第四章:硫和氮的氧化物、氨 硝酸 硫酸 第六碟:必修②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
第七碟:必修② 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八碟:必修② 第三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九碟:必修② 第三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基本营养物质 第十碟:必修② 第四章: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新课程高中化学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人教版)二年级 选修③—⑤
VCD 10碟350元
第一碟:选修③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碟:选修④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三碟:选修④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碟:选修④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五碟:选修④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六碟:选修⑤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七碟:选修⑤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一节 脂肪烃
第二节 芳香烃 第三节 卤代烃
第八碟:选修⑤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醇 酚
第二节 醛
第三节 羧酸 酯
第四节 有机合成
第九碟:选修⑤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 油脂
第二节 糖类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第十碟:选修⑤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 第二节 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中新课程培训 化学
VCD 6碟228元
【内容简介】本培训教材聘请了全国知名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共同研制开发而成,是目前最权威、最全面、最实用的高中新课程培训课程。通过本系列课程的培训,旨在帮助广大教师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并且能够把新方法、新理念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
本教材由课程标准解读、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两大模块组成。
课程标准解读模块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王磊教授对新课程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教学与评价策略模块由知名学科教学专家、北京三十五中高级教师支瑶老师在总结实验区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的理念、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讲解。
第一碟: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第二碟: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二)第三碟: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三)第四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
(一)第五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
(二)第六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
(三)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化学
VCD 6碟150元
【内容简介】本系列片依据国家新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编制,精选名校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例,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专家点评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就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教学情境设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问题进行解读。
本系列片所选课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及课改精神,课后教材编委及教研专家的点评,生动精辟,不是就课论课,而是对教学中各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从理论高度进行综合提升。精彩的教学现场呈现与反思,发人深省的教学细节分析,不失时机地提升教学智慧,为广大教师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因此本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订购热线:*** 010-80300096 货到付款!
第五篇: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研究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
课题结题报告
高一七班:
田俊涛
段雨轩
尹方怡
黄朝晖
李佩瑶
任豪
薛江波
一、理论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既要有科学的思维,文学的理解,数学的方法,又要有操作的程序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钻研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1.实验初探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1)组织全体成员学习物理教学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2)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探究的素材,设计指导的方案,准备必要的硬件设备。
2.实验发展阶段
2013年2月———2013年4月
(1)组织开题报告会。对方案论证和评审,领导动员,课题组成员介绍前期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互相切磋。
(2)指导选题。指导学生在拟定的素材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设计、准备材料、了解实验过程、达到的预期,或根据教材的某一个问题确定探究实验。也可以是依据学生在自己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实验。课外实验活动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生活实际进行小实验。
(3)组建课题组。课内活动小组一般以学生的座位就近为原则兼顾学生能力水平做适当的调整。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在人员人数上视情况对个别组织适当调配。每个教师担任2—3个小组的指导工作,保证小组的探究活动合理有序的进行。
(4)活动的开展。发动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问题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5)活动的阶段性小结。在活动开展一端时间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活动,学生在实验活动的基础上撰写有关小结文章或感想。
(6)课题组中题小结。对工作进行回顾与检讨,调整方案积累素材并撰写中期课题报告。结题工作: 2013年4月
3.评估鉴定。评估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阶段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学校与专家评估相结合。
三、实施的方法:
1、积极的引导;
2、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
3、指导学生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鼓励学生亲手做自己设计的实验;
4、重视实验过程,不过分强调实验的严密性;
5、学会总结分析,评估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6、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在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积极开展互相交流,相互合作。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善于用语言、文字、图表、实物和简单的实验来表达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实施物理探究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2、实验活动小组的组织:
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研究小组时,如在课堂上进行的,我们一般按教室里学生就座的座位为准组织小组,如是在综合活动课或课外活动中,可以问题或兴趣为为核心,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 2 — 4人的小组,人数一般不宜太多,多了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无所事事,甚至反而干扰活动的进行。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选择探究的课题。
3、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
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的好坏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同样对那好高骛远或因知识和能力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以适当的疏导,使学生不因问题过难或过复杂而失去探究活动中的乐趣。
五、物理探究实验的自评结论:
1、通过实验说明了探究性实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2、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兴趣,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作用。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了自主的用探究的、实验的方法去研究物理问题。
4、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5、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6、通过实际的操作说明了探究性实验活动在现行的条件下,在大家的努力下是切实可行的。
六、问题和不足:
1.我们感到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探究性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大面积的在课堂全面推开,课后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所以迫切希望使用新的教材和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2.要在课堂上大量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要靠课后或课前的老师或同学自备自制一学期搞数次还可,多了老师和同学在准备费的时间太多,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设法解决。指导教师:孙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