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实验的地位与中学实验教学管理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实验的地位与中学实验教学管理
庆阳一中王子顺
中学实验是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训练实验技能和培养科学素养的必要方法,是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是中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中学教育认识的返朴归真,让中学教育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中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它在中学教学中的功能,决定了中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中学实验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基础
实验是理科的基础。通过实验,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启迪智慧、提高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树立辩正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演示,做好中学实验,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2中学实验是中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中学实验本身就是理科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理科的任何一部分内容(包括定律、理论)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中学实验(事实)、思想(逻辑,方法论等)和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可见,中学实验内容本身就是学生要学、教师要教的基本内容。第二中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理科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学实验是中学理科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第三中学实验是培养中学生中学实验技能的有利保证:中学生从对教师在课堂上作的实验演示、实验操作的示范的观摩和他们自己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可以从中学到中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可以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实验素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不做实验的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
1.3中学实验是实现中学理科教学课程目标的基本方法
(一)中学实验是中学理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再现以便让人们反复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中学实验是中学的学生学理化生、教师教理科的基本方法: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在了解科学家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试想要做到这一切,能离开中学实验吗?能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
1.4中学实验是实现中学理科教学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
整个实验过程是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动手体验的过程。在思考、引导下得出了概念,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实验课的管理是提高实验开出率的重要保障
2.1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验教学是学校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学校仪器电教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服务,学校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如下:
(1)、开学初,教处务、实验室积极与各学科教研组协调,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演示、分组实验计划安排,分发给相应的教师手中。以确保能按时,按量安排实验工作。(2)、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各科任教师,必须在计划日期内认真填写实验申请单。演示实验提前一天、分组实验提前三天通知实验室。实验教师根据申请单中的实验内容为教师准备好质量可靠的器材、用品,以确保实验的效果。(3)、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演示实验在教案“教具准备”和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分组实验应有单独教案。对重点、难点实验要预做,确保实验效果。(4)、坚持实验考核制度,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全部实验报告,期中期末考试应包括实验内容,要注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建立实验教学的档案材料(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实验课程表、实验教学日历、学生名单等),由实验室负责人及时统计、整理,并于学期开学前上报电教中心。(5)、积极参加学科教研组实验教学研究,自制、创新一定数量的教具用于教学。(6)、应定期地或不定期地组织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熟悉和了解各种仪器使用性能和特点,掌握对一般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知识。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造物质条件,是提高实验开出率的重要保障
2.2学校加大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
增加实验室的数目,保证每个班级都能随进度及时地开展实验。按大纲规定的课时数与每周五天工作制来计算,学校的实验室数与班级数之比为1:5,保证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实验课都能在实验室进行。并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的即将实施,这个比例还在逐步降低;学校增加了对仪器设备的投入,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仪器,基本上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保证每2人一套仪器。对于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不仅保证教师教学的需要,而且,对于能改为边教边实验的,也应保证每4人一套仪器。对于课外实验和学具制作所用的基本仪器和部件,学校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配备,以保证其顺利开展,确保了实验开出率100%。
2.3,增加实验员的数量,提高了实验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由于新课程中,中学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要求和方式的变化,对实验员也就相应地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要求实验员熟悉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教材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的准备员、管理员,更应是一个实验的研究员、新实验的开发者,发展自己成为中学实验的专家;学校要求管理员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的新的实验设备开展创新的实验研究,学校建立一套严格的中学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发放、监察、使用和管理制度;对开放实验室,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建立了具备如高压电源、危险性物品、放射性材料的管理以及发生伤害的应急性措施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4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首先应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理科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那么,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但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则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
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过去的学生实验只限于教科书规定的几个实验,新课程则要求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实验室活动,为此,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开放实验室,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实验,自己探究,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有利于课外实验和学具制作活动的开展。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科学探究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教学活动,必须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但从我校实验课结果看,学生做分组实验时,每组人数都在4人以下,有的二人,大多数人都能动手机会,使学生不在是旁观者。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除了学校充实了仪器设备外,与教师改变实验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校都按照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提出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的实施。例如,建立各活动小组,提出探究课题;根据不同的探究课题做不同的实验;将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并按照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
2.5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例如,有些学生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几十个实验。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具有简便、直观、原理单一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用日常器材做实验,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即使是发达国家,在实验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仍然将学生身边的各种器材列入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提出并制定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6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引进中学实验中
重视现代新技术在中学实验中的应用是新课程的新要求。如将计算机引入实验室,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要加快中学中学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要将现代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引入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丰富理科课程资源。我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3、实验课教学的规范做法
3.1抓好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开出率
教学仪器的配备,就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而要使实验教学坚持下来,第一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第二要解决方法问题。思想观念不解决,就坚持不了实验教学,方法问题不解决则做不好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知识包括仪器的用途、结构、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步骤与合理的操作顺序等常识,还包括数据处理、结论的得出等。操作技能,包括仪表读数、仪器组装调试、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素质则包括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等。在课堂上讲解实验,至多能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是根本谈不上的。而技能和素质则是学生学好科学、促进相关学科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这甚至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观念问题解决之后,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实验方法上,我坚持以下几点:(1)、每一个实验都提前做好准备。对学生,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要求课前进行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好实验所用的表格。使学生对实验心中有数,这就避免了在实验课上占用部分时间去做准备的弊端,从而赢得较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作为教师,课前则要对所用器材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调试,该修的修,该换的换,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在学生动手前,教师先做示范,亲手做一遍实验,把握实验步骤的难点与关键,认真测出数据,推算出误差范围,做到心中有数。(2)、在实验课上,总是先做好示范,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给同学们讲清楚,在学生实验时加强巡视,随时掌握实验进度,统计完成情况,督促对现象和数据的记录,推广好的方法等。课后,则特别要帮助实验失败的小组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尽快安排他们补做实验。这里最重要的是“及时”,唯有此才能保证每个实验的成功率。(3)、要留给学生有继续研究的余地。要求大家在认真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上,争取人人动手,重复练习,多次操作,通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实践,以期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某次研究串并联电路的实验课上,当多数组完成基本实验后,可进行各组间连接并联电路的比赛,这时各组都认真地准备起来,气氛紧张而有秩序。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加快实验操作进程,由于串并联电路的连接过了关,在以后进行的实验操作考试电路串、并联,测电压、测电流、测电阻、小灯炮的功率的考试中,就不用担心了。从而,很快带动了一系列的实验能够顺利完成。
3.2实验室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我们的实验教学就要让学生从单纯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转化为从设计实验、选择和制作仪器入手进行自主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改实践证明: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勤奋务实、不折不挠的学习态度;三是有利于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一句话,中学实验室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乐园”。使学校实验的的开出率明显提高。
3.3实验室变成教师教学创新的备课室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其魅力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学生刚接触理科学习时,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着眼,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着手,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着力,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用任务驱动或行为引导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做中学”,积极地构建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综合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学习的时空得到全面的拓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如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分析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如何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纠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预防事故的发生?如何为学生提供必要学习资源?如何组织学生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等等。中学实验室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工作室”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保障了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要求。
3.4 实验室变成学科文化建设的“科技馆”
在理科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中学实验室不同于普通教室,是理科教学的专用场所,因此实验室是理科学科文化建设的一个主阵地。学校通过对旧仪器收集、对“土方法”的整理、对学生创意作品的陈列、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结合摆实物、挂图片、列展板、建档案等手段来丰富学校中学实验室的教与学资源。例5.把一些学生儿时玩过的玩具、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家里常备的电器等有计划地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下高中实验教学的一些看法,一己之言,请大家指正。
第二篇: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开拓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教育科研,都是崭新和具有前瞻意义的课题。因此,紧紧把握新课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反思和总结,认真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具有突出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教师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充电、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从更新理念、培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成效、对课标与教材的反思、教学实施与资源开发、进一步推进课改的意见等方面回顾与总结过去四年多来的工作。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基于民族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本源的变革,必须具有民族性、文化性。鉴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努力实现三个基本融合: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的培养方法,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相融合。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是在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让教师在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创建模式,避免因为仓促上马形成混乱或空白区间,造成教学的错位。同时我们在新课程的管理上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切实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法。
二、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1.参加国家、省、市、县级的培训
在四年多来的新课程实施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上岗培训,组织当年准高
一、高二任课老师参加省、市、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有关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切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和实际的教学中去。
按照教育部关于新课程实验全员培训,不培训不上岗的规定,2006年底至2010年,我校教师利用寒暑期积极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培训。
2.组织的培训与研讨
我校除了组织高中教师参加省和市的新课程培训外,各学科还在省、市、县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和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在过去四年多里,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专题教研,以教研公开课或研讨课为依托,校内名师和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引领,分别开展了实验活动课、教学观摩课和复习研讨课的专题教研,增进学校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期望通过课例和交流,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教学问题能达成共识。
三、实施新课程的成效
1.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福建省教研室对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开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我们统筹安排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其中,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必修学分,满足学生发展差异的选修学分),明确提出要防止盲目加快进度,提早结束课程,拉长高考复习时间的倾向。
2.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新课程实施的伊始,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设定的“必修”、“选修”两大课程的结构模式,严格遵循课程的计划节数来编排课程计划,同时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设了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形成与国家课程计划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为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我校地理、语文学科在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精神,研究制定教学实施计划,不断进行课改实验。现在,均有代表性的模块教学,既形成较成熟、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有较显著的教学成果。
但由于受外部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各学科高考方案公布后)和学校的师资和生源所限,高中高考科目的九个学科的必修课都能按课标的要求开出,而选修课基本上是按高考必考的内容开设,高考不考的选修课内容基本上没有开设。
3.研究和尝试学分认定和新的学习评价模式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莆田市对模块的学分认定提出的要求,我校积极探索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评价模式和学分认定方式。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各学科必修、选修模块、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方案。向学生明确如何选课、各科模块如何评价、评价项目是什么、如何获取学分。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研制本校学生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网络版操作和管理系统。
从目前学校对模块学业水平评价来看,由于新课程将选择课程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将课程实施安排的权力交给了学校,将模块学业水平评价的权力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象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重视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也重视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全面地评价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这样的评价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有待于在新课程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4.重视教学质量监测
作为学业质量管理的一项措施,为及时总结新课程实验中教学的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学校校级领导亲自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
5.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重新定位课程的概念,课程再不只是教材上的固定内容,一切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课程的资源。我校各学科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如: 我校语文组、地理组等开发的校本课程。
6.以校本教研推进科组建设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角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只有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我校倡导“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科组以典型课例为线索,以专题研讨为核心,以教师的原有经验为研究基础,以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以参研教师的自我领悟、自我构建为目的,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四、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来说,教师们最担忧学生能否通过新课程模式的学习,顺利通过三年后的高考;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所形成的两个极端:太开放与太保守都给新课程的教学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具体的说,我校新课程实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数教师思想和愿望上都能紧靠新课改的精神,但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重视非常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仍只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悟的特点,压抑学生的个性,包办学生的学习,甚至从“教”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等问题。
2.在教材理解与运用方面,新教材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普遍表现为难度大,容量大。对于这些新教材,普遍的反映是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加上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较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习惯用旧教材的处理方法,不断扩展、延拓、加深,造成了课时的严重不足。
3.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自主导致了茫然,合作变成了“合座”,探究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应者寥寥,学生有活动没体验。怎样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变成真正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值得探讨。
4.近几年,由于教师的流动,补充了一批没有高中教学经验的新毕业教师,这些教师虽然了经过了短暂的培训,接受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但他们既不了解原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又不了解新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时,缺乏将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作为教学的视角。而部分高中教师虽然有高中教学的教学经历,但对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同样显得陌生,加上刚开始高考科目和内容尚未明朗,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也束手无策。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经验的高中教师匮乏,也严重影响了某些选修课的开设。
5.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存在随意性和单一化的倾向。新课标规定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有些教师还是单凭一张试卷定成绩;有些教师虽然也考虑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因素,但又因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相关材料的积累,使过程性评价流于表面化和随意化,缺少信度。过程性评价往往重视了学生的显性交流,却忽视了学生的隐性交流,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表现,的确是新课改中值得关注、总结和探索的事情。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积极参与进行新一轮的高中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使全校教师对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加深理解,在宏观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揭示新课程改革中突显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高中新课程教学案例的研究。对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案的设计,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个案的分析、研讨,使全校教师掌握理想的教学方向引导策略和实效性强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方法,探讨针对性强的教学实效策略,为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3.探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必选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知识衔接问题。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重点介绍如何理解必修、选修教材及其关系,特别是对教学实施中各个环节的把握,在微观层面上对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对方案,解决新课程体系中的难点问题。同时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
4.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研讨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指导性意见。就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剖析,对改革实施中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反思,结合我校各学科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努力方向。
5.加强高中的教学质量监控。教研室要加强各学科教与学的调查研究,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分专题深入研究,并对问题进行跟踪。切实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问题。要加强教与学的信息及经验交流。收集完整的教学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
第三篇: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新课程实验在我校已实行了一年,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新课改,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回顾近一年来的新课改实践,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走进课改,更新了教育理念;实践课改,丰富了教研内涵;收获课改,提升了办学品位。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学校各种课改实施方案的引领下,边进行理论研讨,边进行实践探索,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课改实验活动。
一、新课程实验实施
1.走出去学习兄弟的先进经验,请进来让专家引领指导。
为了扎实稳步的推进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学校派相关人员到新课改试验区去学习。2010年4月由校长带队,一行五人赴宁夏育才中学、六盘山中学、宁夏六中,深入课堂、教研组、年级组,实地交流学习,主动请教学校各层领导,积极学习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搜集相关资料,是一次非常有成效的学习,推动了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2010年9月,派担任高一教学的32名教师到榆中恩玲中学等学习听课,学习他们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做法,收获不小。
邀请专家进学校、进课堂指导。先后三次邀请州教科所领导和县教研室主任召开新课改座谈会、高中新课改教学模式或手段培训讲座。州教科所专家走进高一年级课堂听课,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对好的做法给予肯定,对遇到的困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的办法。2010年11月和2011年3—4月邀请永靖中学、临夏中学、土桥中学部分骨干教师来校指导,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2.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实验培训
不失时机的抓住省州县的每一次培训机会。2010年7—8月份为期12天的“甘肃省2010年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培计划’网络远程培训”中,15位校委成员和5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按培训要求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经考试合格全部拿到了培训上岗证。2010年8月,高一年级的十二备课组长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10年3—12月份从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的一系列培训,做到了一个不少、一次不缺,培训了28人次,收获较大,对有效实施新课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7月,我校有63位教师参加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培计划’网络远程培训,高
一、高二的24位备课组长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目前,我校的科任教师全部参加过新课程实验培训,基本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3.充分发挥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
为了让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准确把握教材,集思广益,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我校实行年级学科备课组制度。高一年级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探讨教学方法为主要活动内容,高二年级以研究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型学习为主要活动内容。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
4.组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了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求、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成立了“梦源文学社”、“笛子协会”、“播音主持协会”、“合唱团”、“志愿者社团”、“英语角”、“时政宣传”、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兴趣小组等16个学生社团,专人负责,制定计划,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定期活动,积极性很高。经两次全校活动展示,效果良好。2011年4月20日,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吕世虎教授任组长的省级专家调研组来我校对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进调研,我校的七个学生社团进行了汇报演出及成果展示,得到调研组的认可和好评,本学期第14周,将组织第三次社团展示活动,这也是我校实施新课改工作的一个亮点。
5.学校组织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一是加强三操的规范化训练,实行大课间活动,班级有口号,团队有面貌。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三个行为习惯培养”、春季运动会等。
6.研究型学习
针对我校学生、场地、器材、师资的实际,制定了《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和《临夏县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在开展研究型学习时,立足课本,从小问题入手、从简单问题开始,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将学生进行编组,在科任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组织有关的展示活动。例如测定自行车的速度,了解韩集地区植物种类、探究五山池黄酒的制作工艺等等,先由教师给出提纲、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器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开展活研究活动。一年来,高一年级共完成21个研究型学习课题,尽管研究的问题小,研究的手段简陋,研究的层次浅,但毕竟我们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7.新课程实验研讨会 为了及时解决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的把握教材体系、教材重点、教学的难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推广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好做法,学校与2010年11月、2011年5月召开了两次新课改研讨会,大家广泛交流了教学重存在的问题,就知识结构凌乱、课时紧、容量大、探究活动组织困难、有些问题不适合学生实际等进行了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信心。
8.积极开展“五课”教研活动
我校每学期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五课”教研的资料,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五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大比武,每个教研组选派两名教师参加,分文理科进行评比。参赛教师先在教研组内说课,然后编写教案,由教研室统一安排上课,再由教研组组织评课,再由科任教师修订教案、并填写课后反思,交教研室。最后有教研室总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共全体老师学习。
9.研讨教学方法
在班额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怎样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学校教研室给高
一、高二备课组下达任务,分别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教法的研讨,每个组只研究一种教法,要求组内教师每人上一节课,经过充分研讨,最后达成共识,以文字形式上报教研室,再由教研室向全校推广。
二、教师专业成长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的提出了“一年苦恋基本功,三年站稳讲台,六年成骨干、挑大梁”的总体批阅目标。
1.岗前培训
新教师报到后,由党支部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教育他们要敬岗爱业、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由教导处对他们从上课、辅导、作业批阅、复习、考试等方面进行教学常规方面的培训,由教研室对他们从如何备课、如何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的选择、如何上课、如何说课、如何写课后反思、如何评课方面进行培训。然后教导处安排他们上课,由教研室、教导处参加听课,进行评讲,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新老教师结对帮扶
为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一贯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做法,组织拜师大会,让青年教师鞠躬拜师,并签订协议。新老教师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到目前,我校已经安排了14批对子,现在尚有4批、51名青年教师接受指导。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课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给新教师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课,新教师第一学期在教研组内上过关课,第二学期开始上公开课,第三年教研室安排他们上基本功汇报课,并组织有关人员听课、打分、评比。对基本功汇报不过关的教师,延长培训期。
4.骨干教师示范课
充分发挥本校省、州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都组织一次骨干教师示范课,供青年教师学习。要求青年教师听课后写出感受和值得学习的做法。5.精读教材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本学科高中阶段的教材,精读所教学段的教材,每学期初,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初本学期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迫使他们认真、仔细的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为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6.几点具体要求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15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完成一篇1500字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每两周至少听一节指导老师的课,每学期至少上10节多媒体课,每学期至少完成三套高考试题。积极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参加省州级优秀论文、课件的评选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
三、校本教研 1.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为理念。本学年,教研室让各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临夏花儿》《弟子规》《临夏县发展小水电的区位优势分析》《厨房里的热学》《米酒的制作工艺》《中学生英语生活会话三百句》《饮料的成分和作用》《我心中的花儿》《韩集地区标本采集与制作》《临夏县建制沿革话变迁》《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等31篇校本课程。正在撰写的有12篇。
2.专题讲座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场全校性的校本课程报告会,李昌华老师做了《临夏县发展小水电的区位优势分析》,马国鹏老师做了《弟子规解读》,马家元老师做了《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二”、“三”对做人与做事的启示-先秦部分》。近期将安排何龙老师做《临夏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陶永霞老师做《临夏花儿》、孟显芳老师做《英语学习方法指导》三场报告。教研室将这些经过试讲的校本资料整理,考证,最后形成适应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3.校办刊物
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要求每一位教师至少完成一篇论文,先在教研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学校,有教研室组织人员进行评选,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我校的刊物《县中教研》。另外,我校自1988年创办的学生刊物《蓓蕾》坚持至今,每学期出版一期,现在以办到92期。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如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如何“做”有成效
上传: 王青华
更新时间:2012-4-8 10:47:12
江苏如皋市新民初级中学(226500)郭其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和巩固的.结合多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学生实验想“做”有成效, 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目的要明确
要想做好实验, 明确实验目的是关键.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对自己能“动手做”实验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甚至是一种渴望, 这往往成为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 能很好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 无论做什么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目的明确了, 学生才知道这一节课要“做什么”、“怎么做”等等,才能围绕目的展开实验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实验室氧气的制取实验,目的要求如下: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围绕此目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氧气, 需要用到哪些化学药品, 产生的氧气用什么方法收集,依据是什么,等等.给学生提出明确且具体的目标,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 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观察.作为化学教师, 绝不能让学生在没有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完成实验, 如果那样的话,即便实验过程很精彩的,但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失败的.学生不知道做实验的目的,只是跟在教师后面看了一通热闹, 这样的实验又有什么作用呢.尤其是教学初期,学生刚学习做实验, 只有让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 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才有成就感, 才会产生兴趣, 也才会更好地学习化学.如果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目的性, 将来要学好化学就难了.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很重要.二、实验器材的作用要熟悉
实验中,各个器材的作用在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有所了解.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心中对实验器材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在做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和集气瓶等.学生对这些仪器的外形、实验装置操作原理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注意氯酸钾的纯度, 不能混入易燃物质,否则会发生爆炸;收_____集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否则,试管将会破裂;停止制取氧气后, 应该先移导管, 再移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 使试管炸裂等)要有清晰地了解.让学生在实验前了解实验器材的作用, 才能在实验中完整地连接仪器,才能防止在实验中对仪器造成损坏或一些事故的发生.三、观察对象要明确
初中生往往对科学很是崇拜, 很渴望自己能够亲自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是, 对于化学还是很陌生的中学生, 要完成观察任务, 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观察什么呢? 观察反应物的形状、颜色、状态、气味.读书有三到, 观察也应该有三到:心到、眼到、鼻到.也就是学生观察途中要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还要用心思考.其次, 在观察过程中不能只注意主要现象, 而忽视一些细微现象;最后, 要观察生成物的形状、颜色等等.往往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细微的容易忽视的现象.学生开始学做实验, 没有经验,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科学家的发现往往是从一些细微观察中产生的, 并举一些例子, 如镭的发现等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更加全面.科学地听、科学地做,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学生实验中动用了这些感官, 认真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 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 同时观察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习化学这门功课的兴趣, 如此良性循环,学习就不难了.四、实验结论填写要实事求是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 才算真正获得了知识.教师要针对实验教给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如,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本实验的反应物是什么?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实验现象的总结.在做实验记录时, 教师要根据表格的说明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填写, 尤其是细微的容易忽视的实验现象.实事求是是关键.很多学生喜欢照搬书上的东西, 其实科学在于发现.如果对待科学仅仅是注重学到的知识, 那么科学就永远不能创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出结论或者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分析,甚至于可以再做一次实验, 让“发现”更加合理比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嗅到一种刺激性的气味,而氧气是无味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课上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讨论探究,通过查资料、找文献的方法寻求答案.总之,方法不限,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究出结果.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二者结合反应会有氯气生成.实验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出难点, 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改进方法,克服困难, 对于细微现象切不可糊里糊涂一带而过.比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最终会思考出解决措施.如,减少二氧化锰的用量,或者用氧化铜代替二氧化锰, 或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教师还可以根据改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再实验.尽量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五、实验后的再分析要做到位
实验结束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再分析.比如氧气制取实验结束后,我们还可以用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来做其他的实验;再比如加热铜绿, 假如对装置进行整改,还可以用来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收集氧气的装置可以得出氧气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用它还可以收集哪一类性质的气体.除了用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外, 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制取氧气, 其装置和收集方法是否要做相应改变等.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思维,渴望做好下一次实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造能力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实验的能力和习惯,动手能力增强了, 得到的将是“渔”而不是“鱼”, 这样的课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古人云:学是为了不学, 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实验课才是“做”有成效的课.转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第三完小
于红彬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教学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只有将教学管理落实到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上来,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通过近几年的锻炼和学习,我认为教师是新课程发展的关键,只有带好教师这支队伍,才能完成祖国赋予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怎样带领建设好这支队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让教师认清形势把握方向。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清楚新课程要落实的目标——素质教育,他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每个学生的生存为本、以每个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本。只有明确新课程的目的和目标,我们教师才能把握教育教学方向,提升教育教学素质。
二、重视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有了新的理念,才能有创新。本学期我校在中心校的领导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和校本学习,积极鼓励教师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提倡教师写教后反思、学后反思,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从而,使我们的教师新理念能准确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重视研讨、推进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的推进中,学生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强化教师的教学实践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强化教师从我做起,把握高效课堂的重心、中心。
1、要知道教师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我校利用教研组学习时间,开展集体备课,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题目做,然后相互交流,在我们的共案中进行修整,从而更加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理和自学。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同时学校要指导教师写出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案、学法指导及教学反思。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体发展。
2、在教学中要突破教学新理念,不管怎样教学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我校为使高效课堂在我校稳步推进,强化引导师生要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道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让学生明确树立学习观,只有学生真正、自主、主动去理解,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人能代替,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为学生提供参考,为学生学习提供方法的借鉴。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要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启发、讲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4、要知道新课程中我们各自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具有多角色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互促互进的学习者。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做事,只能在学生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要永远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做好导演,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面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头脑思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师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以教材为载体、为引发点。教师要精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楚三为主,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只要我校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进退,我相信高效课堂会在我们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使我们学校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