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 谈初中文言诗词教学要点
品《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 谈初中文言诗词教学要点
宿豫区第一初级中学
张光裕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创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地进行诗词课堂教学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解析了两节古诗词教学课堂实例,从古诗词的字词教学、诵读品味、情境创设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文言诗词
教学
要点
古代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学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但是,传统的古诗词“字字解释、句句过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倍感枯燥乏味、生涩难懂,今天有幸听了本学区两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课堂上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文言诗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希望。
一、重视文言诗词字、词训练。
文言字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一大难点,特别是公开课中很难“出彩”,很多上公开课的教师都会淡化甚至绕过这个环节。然而,文言字词的教学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邢福义先生指出:“理解汉语,特别是阅读古籍,最主要的障 碍不是语法。”①(而是文言字词)。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很明确文言字词教学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重要性、长期性和困难性。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同样对文言诗词字词教学都很重视。郑老师做法比较“传统”: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小组讨论解决疑难,然后以多媒体课件出示注释加以勘误,最后用学生接力翻译的方式完成通篇文言的翻译。这种模式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但是也在很多简单句子翻译上浪费了时间。所以,郑老师这节延时了10分钟的课,有很大部分原因在此。马老师则采用了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学生在诵读文章时对于不懂的字词采取个人查阅——小组合作解决——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学生提问,教师点拨。这种模式在实现师生互动中节省了课堂时间,但是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要求都比较高。由于一般的文言诗词篇幅比较短小,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采取言文合一模式进行字词教学:就是把疑难字词放在文章中进行理解,在师生共同、快乐地品味诗词内容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免枯燥地讲解疑难字词,使学生学习、品鉴古诗词过程成为一种对古代文学艺术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师生共创设诗词情境。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文言教学中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文言诗词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不仅对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很有好处,而且还能把学生带入诗词所描绘的美景中,真正做到“引人入胜”。郑老师在诗词情境的创设中更胜一筹,在用苏轼《水调歌头》导入时,就以古曲音乐渲染了诗词的诵读,使学生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出心灵上的感慨。同时教师辅以诗一般的语言,创设还原了诗词的中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文的感悟。
三、科学使用多媒体课件。
适当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再现情境,使诗词直观化,对于学生理解诗词语言,形象思维的培养都有帮助。运用多媒技术创设古诗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审美情操,体会到诗词语言的魅力。
两位老师在多媒体课件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有着共识,所以都不同程度使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本课的教学。郑老师的多媒体运用是“点到为止”,仅在导入新课的苏轼另一首词《水调歌头》、解决生字词和布置作业三个环节使用到。而马老师则在新课导入、字词释义、文章的理解都设置的多媒体教学。诚然,在马老师的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诗词中抽象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形象化、具体化了。使学生对诗词的内容理解不再困难。然而,我们从另一面来理解,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教学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或者过于“写实”,反而会对学生的文学水平、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障碍。例如:课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教师出示了多媒体课件:月,月光把树木影像印在池 塘水面上构成的一张图片。这张图片的展开,虽然让学生对这种景色有了直观的理解,但是却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美的意境再创造。“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这一张图片的表达也有误区,因为地面上本无积水,怎么又有池塘与水面呢?因此,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多媒体的表达要切合诗词内容。
四、培养文言诗词审美能力。
两位老师在课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并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以读引学生“入胜”。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一种由口至心的体验过程。在“读”中,我们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字音与停顿,同时,还能够体会字词句义。读得越多,就越能够把握住文言文诗词的特点与规律,就会跟随着诗词到达作者的广袤深邃的精神世界。两节课上学生经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不仅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而且在读中边诵读、边意会,在读出诗词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掌握了思路,体味了情感。
2、鉴赏、体味古诗词之“美”。
文言文的诗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两位老师不仅对诗词中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同时,对诗词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都进行了剖析。在“审美”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 修养。因此,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引导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最高追求。③
参考文献:
①《漫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者:邢福义 出处:《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2年2期;
②:《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作者:凌忠
出处:《教育科学论坛》 2009年3期
③:《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卢永萍 出处:《青海教育》 2008年1期
附:
课堂实录一:
《记承天寺夜游》
执教者:宿迁市宿豫区陆集初级中学 郑海燕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会唱《水调歌头》吗?请举手呵。生:(很多学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会唱这首歌呐。大家真的很厉害呀。咱们来一起唱一遍,品味一下作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所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吧。
(音乐响起)
师生:(同唱《水调歌头》)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生:苏轼!
师: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外一首精美的词《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新课学习:
(一)了解作者,字词与阅读训练。师:同学们说说你们所了解的苏轼吧。(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发言)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了解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生平。通过屏幕,看谁能尽量多地了解他。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生平简介,学生读记)师:现在我们先来欣赏这首精美的词。(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大家听过后,感觉这首词有什么特点?
生:很短,很精美。但是还不能全明白词中写的是什么。师:那么,就让按照文言学习的方法,先来解决文章中字的读音 吧。
(学生分组根据注释和查工具书解决文章中字的读音,教师纠正)
师:好了,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的读音了,现在大家就来自由诵读这首词,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情感来。
生:(自由读文章)
师:(指名读,并表扬学生字音、节奏读得准)生:(再次齐读文章)
师:大家读得都很好,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现在我们来共同解决文章中的一些字词的注释。
(学生小组讨论理解:“户、念、寝、步、盖、欣然、遂、相与、交横、但”等词)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些词的注释)师生:(共同理解)
师:好,字词的问题我们解决了,现在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借鉴,共同来把文章翻译一下。
(师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一句原文,一句译文,来对照翻译一下文章。(指名一个小组朗读: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二)分析课文,理解文章。
师:文章中第一、二、三段分别交待了哪些内容?
生:第一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段写景;第二段抒情。师:好!大家分析的很正确。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现在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境。
生:(齐读文章)
师:这首词读后加以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我们共同来找一找,评一评文中精美的句子。
生:(读找,体会)
师:作者写这首词是具体的心境呢?大家来说一说。生1:作者被贬之中抱怨和自我排遣的心境。生2:作者在欣赏美景时心胸开阔,淡泊名利的心态。生3:作者被贬后豁达的心胸,他无论遇到什么的困难,都能够安闲自得。这样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师:大家说得都太好了。综合上面三位同学所说的,就是作者的写这首词时的心境了:作者在被贬不得志的时候,虽然有些许抱怨,但是他的心胸开阔,安闲自适,能够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能在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呵。现在我们就还着作者这种心境再次一齐来朗读这篇美文。
生:(齐读课文)
(三)扩展阅读: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苏轼被贬之后其它的一些诗词。(出示多媒体课件:《念奴姣•赤壁怀古》、《定**》)师:从这些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遇 到挫折时那种宽广的胸怀,豁达的胸襟。所以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要心态放宽。心态放宽了,美景无处不在。
(四)布置作业: 师:背诵、体会这篇文章。
课堂实录二:
《记承天寺夜游》
执教者: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马树红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发了预习资料,资料中设计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堂检测。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一起参与新课预习)
一、《水调歌头》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词,《水调歌头》。(教师出示多媒体:文配图《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作者是谁?
生:苏轼。
师: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被贬密州,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另外一篇优美的词《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二、新授课:
(一)结合预习资料,学习生字、词,为理解课文作好准备。师:请同学们拿出预习资料,我们一起来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生字、词。
(学生分组,教师巡视,解决生字、词障碍)
师:现在对于我们阅读文章已经没有字、词“拦路虎”了。那么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欣赏这篇美文吧。
(二)学生自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诗词的方法:
1、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
3、读出节奏。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读读看。
(教师指名学生1朗读课文)
师:大家说她读得好不好啊?(生答:好)是的,第一遍就读得这样好,难得。当然,她在朗读中也读错了一个字的读音。大家说说是哪一个字?
生:“交横”的“横”。
师:在朗读诗词的时候,停顿的方法很重要,什么时候停顿?怎么样停顿?都是有讲究的,既有符合诵读习惯,又要符合诗词意境的表达。停顿的方法主要有:主谓停顿、动宾停顿、偏正停顿和并列停顿。
(教师范读部分语句,用斜线标志停顿位置)
师:现在我们分组来逐句理解这首词,并试着译成白话文。(学生分组活动,翻译文章。教师随堂更正)
师:刚才每一组同学的译文都很好。现在我们请部分同学逐句译 一下。
师:我们已经理解的句意,现在我们再一起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文章写了些什么。
(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师:文章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共赏月下夜景。
师:苏轼为什么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呢?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师:我们把三段文字概括一下。第一段是写什么?(生答:写事)第二段写什么?(生答:写景)第三段与什么?(生答:抒情)。
师:大家回答得太棒了。师:写景中哪一句最美?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教师出示多多媒体课件:月,树木,池塘)(板书:
写景
月色 抒情
1、对朝廷的怨恨;
2、贬谪的凄凉;
3、排遣自我忧郁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词,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齐读课文)师:作为现代人,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生1:遇到困难没什么,只要想得开就会过得开心。生2:您的豁达的心胸值得我们学习。
生3:没想到你在贬谪中还能在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师:大家理解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背诵这首词,随着苏轼一起月下夜游承天寺。
(师生一起背诵文章)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公开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2、通过揣摩和频度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品读、讨论、点拨,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境。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课文。
2、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猜一猜:五湖四海一美人,十五六岁玉清纯,十八十九得了病,一到三十便断魂。(打一自然物)
然后让学生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经常成为迁客骚人的倾诉对象,或思乡,或伤己,或念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月下美景的?
二、展示预习成果
1、生字
解()衣 藻荇()遂()至 未寝()2.承天寺简介
3、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4.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基本成诵,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听读课文
五、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六、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详解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七、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随苏轼同游承天寺: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你是通过文中的什么景物观察到的?﹙用原文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作者“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领悟苏轼“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 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八、背诵比赛 如何高效地背诵文言文
1.背诵文言文的口诀:先理解,后记忆,多回顾,效率高。2.帮你支一招----教你一种背诵文言文的方法----“三抓”背诵法。
3.“三抓”背诵法:此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以达到背诵目的的方法。
九、课堂反馈
月夜,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对月光有何独特的体验?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注意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十、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十一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十二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潇洒、达观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诵读: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老师范读
.5’
2、同学齐读1.5’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过渡语设计: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吗?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2)超级连接二:
积水空明(此何时?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3)超级连接三: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点明时间,秋夜,地点,承天寺,再加上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渲染出清凉幽静、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而添加语增添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地点,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10’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2)师: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老师查到了一点资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多媒体展示:
师: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那么“闲”字还该这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3)师: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困窘的时候还能有闲情雅致,这样的“闲人”又能有几位呢?文中说“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中告诉我们?(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很难发现。)(多媒体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师:苏轼一生历贬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师: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和,更在于他的豁达而洒脱的人生观。也让你我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
情语:“闲”
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10’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不同的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课教案
苏轼
研究问题:推敲关键词,从简洁的语言中品味复杂、曲折的情感。教学目标:
1、品读“月色之美”
2、悟读“闲人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啊,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伤己、念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长,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篇“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上节课,我们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现在先检测检测大家的预习情况。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先一起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文章大意,现在进行抢答比赛,句中红色字的意思,看谁答得又快又准。大家掌握得不错
现在我们再次齐读文章,这一遍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读懂文意。
二、走入美景
1、现在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标题,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标题。从标题中大家得到了什么信息?
这是一片游记文章,地点承天寺,时间夜晚。记的事件是夜晚在承天寺游览。
2、既然是游览的文章,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要写一篇游记文章,你肯定会写到什么?——景色。对,一定会有写景,那么苏轼夜游的景色如何呢?现在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读音和节奏。来,我们现在一起把写景的这一句读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从这一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庭院中有积水,难道是庭院中有池塘,或是刚下了雨吗? 再读句子 请同学翻译
积水实际上上月光照射下来的
什么样的月光才会给人这样的一种感觉?
月色空明灵、皎洁,澄澈透明。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如。
既然水不是真的,那怎么又会有纵横交错的藻荇(水生植物,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呢?——是竹子和柏树倒映下来的影子。也就是月色太空明了,洒在地上好像是一泓清澈透明的积水,还能倒映出竹子、柏树的影子。
那既然前面都是比喻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后面半句怎么不一起用比喻句,比如说“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这样更一致啊!大家看一看原句好,还是改了的这句好?
我们说怎样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不断地朗读。我们先一起对比朗读这两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你当时在庭院中散步,突然看到庭院中有一泓积水清澈透明,紧接着,还看到水中还有藻荇纵横交错
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错觉。好奇。梦幻的感觉,是不是穿越了,走到一个什么仙境中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结果,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微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声,抬头一望,看到天上又一轮明月,还看到竹子和柏树,这个时候你突然明白过来,哦,原来是月色洒在地上,倒映出来的竹柏的影子。
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惊喜,恍然大悟。——那么这种感觉是通过文中哪个词表现出来的呢?——概,原来是。但是改了之后的句子有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请大家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屏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生:庭下如积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横,(喔!)盖竹柏影也。加上你填的语气词,你能不能朗读一下这个句子呢,把这种情感的曲折读出来。我们看这一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短短的一句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更把苏轼欣赏美景的这种情感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现在,再次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注意读出这种空灵的意境,顿悟的惊喜。
重点朗读盖,加长语气
三、走进情感
看到这样空灵的月色,如此令人陶醉的美景,作者不禁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什么意思啊,请个同学起来翻译一下呢? 面对美景,苏轼为何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感慨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我们说要读出感情,要去抓什么?——关键字或词。这一句中,我们要抓住哪个字或词?——闲人。什么意思?——清闲的人。苏轼说他们两个是清闲的人?你认为是这样吗?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依据,他们是否是清闲的人?现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次齐读文章? 现在请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交流,他们闲在哪里?结合下面注释,清闲就是怎么样——没事可干,无所事事。去文中看看,他们没什么事做体现在哪些地方?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 念无与为乐者——大家都有忙的事,都觉得没有一起分享乐趣的人。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闲;赏景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闲。月色入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平时晚上看到月亮照进门里,你会欣然起行吗?——不会。因为我们一天忙于学习、工作,劳累了一天后都想要早点休息,虽然当时可能会有一点欣喜,但也不会又起来赏月。但是苏轼看到月亮照进来,是这样的高兴,感觉好像是老朋友来了一样欣然相迎,可见他平时是怎样的清闲、无聊、门庭冷落。
苏轼可是个大才子,怎么会这么清闲呢?这个呢,我们要结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被贬黄州。我们看一看,当时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几遭杀身之祸。后来获释后罪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文”,不得随意外出,无住所,无薪俸,生活贫困,只能租城东荒地自己耕种,在坡边自筑茅屋(故称“东坡居士”)。
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这样的一种清闲下,你觉得苏轼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但是苏轼愿意做这样一个清闲的人吗?——不愿意。苏轼非常有才。看一看苏轼如何有才。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虽不是苏轼的最强项,但他的理论水平很高,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并且,苏轼还非常有抱负。
21岁高中进士:“奋厉有当世志”;
38岁人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可见,苏轼不仅有才,并且很有抱负、志向和建树,但是他现在主动清闲了吗?——是被迫清闲。所以,苏轼说他们是闲人,只是对自己和张怀民的一种——自嘲罢了。我们再一起朗读这一句,体会苏轼的自嘲,被贬谪的悲凉,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苏轼有抱负不得施展,面对自己的这种遭遇,苏轼落泪了吗?怅惘了吗?迷茫了吗?悲天悯人了吗?——没有。
你们怎么看出来他没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苏轼的心境,心情,还有苏轼眼中所呈现到的的景色是否和他的遭遇一样。
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文章,感受苏轼在这样的遭遇下心境如何,感受苏轼眼中的景色是否和他的境遇一样。
欣然起行——虽然他的平时比较孤独,无聊,但是看到月亮像老朋友一样来邀请他,陪伴他,他是欣然相迎。
念无与为乐者——虽然大家都有自己忙的事,只有他这样闲着,但是他认为能出去赏月,还是一种乐趣。
他虽然清闲,但是看到月色入户,他是高兴地,觉得是一种乐趣。
并且,我们再想一想,如果你处于苏轼这样的境地,你在比较冷(注意十月十二日是阴历,换算成阳历就是11月份了,差不多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了)的夜晚,你看到月亮,你会觉得月亮怎么样——清冷、凄凉、落寞。看到竹柏的影子可能也觉得怎么样——幽深冷寂。
而苏轼眼中的月色是——空灵澄澈,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景,是一种清丽、淡雅的意境。
我们现在再回到这个闲人上来,苏轼能有这样的心境,能眼中能有这样的美景,你们认为仅仅是因为他是清闲的人吗?
闲人其实还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这样的境遇下有这样一份心境去赏到这样的美景?——闲情逸致的人。
月色其实夜夜都有,竹柏也处处都有,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啊? 苏轼就是苏轼,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有他的一份闲情雅致。其实苏轼的一生非常不顺利,他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我们看一下他被贬谪后的生活。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贬官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都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苏轼?——乐观、豁达,开朗、洒脱、胸襟开阔。
是的,在苏轼被贬的文章、作品中,我们难以看到刘禹锡似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悯,他用达观、豁达的心境的心态面对。苏轼之所以垂名青史、家喻户晓,不仅在于他的才能、他的政绩,还在于他的乐观、豁达的心境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苏轼,苏轼的一生虽屡遭贬谪,屡遭不幸,但其实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无论在什么样的遭遇下,都能有一份清闲,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他身边的美景,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找到他心中的那一轮皎洁、空灵的明月,作为他精神的寄托。其实,不管是苏轼这样的大才子,还是我们寻常人,我们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困难,遇到迷惘、失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你有事用什么样的心境面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轮明月陪伴着你,给你力量,让你愤然前行呢?现在,请大家以“我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为题”,写一小段感悟。当然,这一轮明月可能不仅仅是天上的那一轮圆月,还可能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一片叶、一条河、一块石、一捧土。只要是给你精神寄托的东西,都可能是你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其实老师的心中,也有一轮明月。这轮明月是在严冬才傲然开放的花,是在雪中才显得更加洁白的花,是经过风袭霜冻后才暗香流露的花。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不受到风雪的影响,它在风中怒放,在雪中挺立。在我失意的时候她给我慰藉,在我孤独的时候她给我陪伴,在我彷徨的时候她给我方向,在我无助的时候她给我力量。
我想,不管是我们同学们心目中的。。。,还是老师心中的梅花,希望我们心中永安有这样一轮明月,不管前路多么曲折,我们也要鞠一捧月光,永驻心头。让我们再次齐读文章,让我们在苏轼那里找到更多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记住“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用豁达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用闲适的心情是创造诗意的人生。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