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A)1--3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B)1--10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B)1--14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C)1--28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A)1--30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A)1--40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C)1--48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D)2-104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A)2-128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C)3-168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D)4-179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B)
A.被动适应论
4-186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D)3-152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D)2-135
A.合作教学 B.编程教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16.在课程发展史上,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学者是(B)5-212
A.麦克尼尔
B.博比特与查特斯
C.拉格
D.拉尔夫·泰勒 17.“泛智课程”属于(A)5-215
5-223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B)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B)5-225
A.人本主义哲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结构心理学 D.有机发生学原理 20.“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D)5-236
A.情境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B.班级教学模式和小组活动模式
C.单学科模式和多学科模式
D.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 21.提出“副学习”概念的学者是(B)5-248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阿普尔 22.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即(A)5-261
A.“自由原则”和“合作原则”
B.“个性化原则”和“小组合作原则”
C.“创新原则”和“活动原则”
D.“活动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3.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B)6-278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D.课程计划制定者 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D)6-294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测验和测量的时期A 7-315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A)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D 7-327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C)8-337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表述上比较全面的是(D)8-341
A.学校管理者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教师和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 8-357 30.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D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2-77)答:(1)学校应试图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 的学习经验?(3)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4)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3-146 答:(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组织 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4-206 答:(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6-304 答:(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8-351 答:(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 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2)教师和学生分 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 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3)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 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1-53 答:(1)“课程作为学科”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合。它的 缺陷在于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强调内容,对学习者的 经验重视不够。(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 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 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 来,也忽视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3)“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 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这种定义消除了课程 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课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5-254 答:(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2)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 要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课程开发与实施者要明确隐 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与设计。(4)课程开发 与实施者要有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 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2-142 38.以下是罗杰斯的一个学生所报告的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安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思想,并联系实际谈谈此种教学模式对现实教育的意义。答:(1)材料体现的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2)“非指导性教 学模式”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 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最后达致改变自我、实现自我。(3)“非指导性 教学模式”对于反思我们现实的教育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重视师生 的各种“非课堂”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作用,重视师生的平等关系及课堂良好 心理气氛的建设,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重视学习过程。
第二篇:2013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D A.内在驱力 C.认可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B A.行为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B A.知识、技能、技巧 C.知、行、意 业教育等”,指的是 B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B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A.“因素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B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 C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B.“泛智课程”说 D.功利主义课程论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D.德、智、体
B.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B.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B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 B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A.教育平等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B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B.教育的高质量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B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B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
B.《教育过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B.布劳迪 C.塔巴 D.杜威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D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C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C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D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C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建构的艺术 D.折中的艺术 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C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 B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 B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林哈德和葛笃德》 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D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B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技术理性 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 B
A.斯宾塞 B.艾斯纳 C.朱熹 D.杜威
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自由发展 D.一般发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
A.家庭 B.社区 C.课堂 D.第二课堂 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C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会不好变通和调整。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有价值问题,教师以平等身份与 学生讨论,创造良好氛围。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 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浊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编制三个方面来看,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下列基本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
三、综合化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答: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答: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答: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主张学生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能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缺点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第三篇:2014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 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 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 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 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 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 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 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 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 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 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 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 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 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 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 4-207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C.自主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 5-212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C 5-216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B 5-224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B 5-231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C 5-242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C 5-246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B 5-261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C 6-275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A7-31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D 7-317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B 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C 7-329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D 8-337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C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8-348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 8-355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2-103 答:(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要学习新知识的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
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177 答:(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4-190 答:(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
性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3)学习者是知识与
文化的创造者。(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6-293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
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3)教学过程是教养
和教育的统一。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340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 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
结构。(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5)提高课程改
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1-54 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
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 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5-265 答:(1)留级制度会带来很多教育问题:留级制度给被留级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了学生的成就动机;留级带来很大的教育浪费。
(2)降低学力水准暂时适应了差生的需要,却使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一部
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
其结果是学生基本上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能力分组只有具备两个前提才有意义:第一,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是不可改变的。第二,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并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目前的教育学、心理学发展水平根本做不到这两点。能力分组是一种人为地使儿
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6-274 /279 答:(1)此材料所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2)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观点:1.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经验课程”。2.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
进的过程”。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4)课程创生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1.增进对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变革等内涵的理解。2.引起老师和学
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经验及成长的重视。3.增进对教师和学生
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的角色的认识,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
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A.《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编制》
B.《课程》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A.《潜在课程论》 C.《现代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C.教材
B.学生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教学的直观性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C.斯腾豪斯
B.艾斯纳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A.发现式学习C.合作学习
B.讲解式教学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一般发展 C.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A.创造性发展 C.人格的完善
B.潜能的发挥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C.展示
B.显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 C.布鲁纳
B.赞科夫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A.课程要素 C.课程结构
B.课程组织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 C.整合性
B.顺序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A.要素课程 C.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A.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变革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 C.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C.质的评价
B.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A.文化性 C.多元性
B.国际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A.理性知识 C.感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 C.灌输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
1-5 BBBBA 6-10 BABBB 11-15 ADBDC 16-20 BADAD 21-25 BCCAB 26-30 DCBAB
二、简答题
31.(1)人是主体(1分),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2分)(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1分),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2分)。32.(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1分)(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1分)(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分)(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1分)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分)上述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仙姑制约的起作用。(1分)33.内涵:
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1分)学术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2分)特征:
(1)学术性;(1分)(2)专门性;(1分)(3)结构性。(1分)34.特点:
(1)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1.5分)(2)影响具有持久性;
(3)影响既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4)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35.(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
三、论述题 36.定义: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2分)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2分)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注重直接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37.学科课程的特征;
(1)以科学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来源(1分)(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1分)经验课程的特征;
(1)以学习者的经验及需要为课程目标的来源(1分)(2)重视学习者的创造性(1分)(3)重视学习者的整体经验(1分)(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1分)两者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分)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1分)
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1分)
联系实际部分;(3分)只要谈到学科课程或经验课程的现状,就酌情给分。
四、材料分析题 38.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的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2分)内涵: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2分)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分)价值:
(1)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1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分。(2分)
(2)充分跳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分。(2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2分)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观察,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跟有效地利用。(2分)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第 7 页
共 7 页
第五篇:自考课程与教学论2013年7月答案
密 ★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A.内在驱力 C.认可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塔巴 C.泰勒
B.惠勒 D.坦纳
B.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B.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A.知识、技能、技巧 C.知、行、意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A.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认知弹性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B.“泛智课程”说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A.教育平等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B.教育的高质量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A.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B.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
B.《教育过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C.塔巴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C.哈里斯
B.查特斯 D.泰勒 B.布劳迪 D.杜威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B.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A.实践的艺术 C.建构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D.折中的艺术
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要素主义 C.改造主义
B.永恒主义 D.自然主义
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 A.杜威 C.施瓦布
B.斯宾塞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 A.《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B.《爱弥儿》
D.《林哈德和葛笃德》
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C.朱熹
B.艾斯纳 D.杜威 B.实践兴趣 D.技术理性
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全面发展 C.自由发展
B.个性发展 D.一般发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 A.家庭 C.课堂
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C.苏格拉底
B.孔子 D.亚里士多德 B.社区 D.第二课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P39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P153-154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P204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P321-323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340-343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278-279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P340-343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P228(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