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时间:2019-05-12 22: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篇: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2007年下学期我校开始了《初中生书册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初中生进行书册阅读,对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一、阅读文学经典,认识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们早就认识到阅读对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说,学习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北宋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认为读书是学习的根本途径,而学习又是事业的先导。阅读之所以能认识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因为阅读的对象是各类书刊文献及有关资料。而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中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因而阅读就是从人类几千年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中,从这些一代又一代人所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中,获取信息,占有知识,吸收丰富的营养,认识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人们既可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吸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也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还可以透过信息海洋清晰地感受到当今世界脉搏的跳动,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中学生如果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而不扩大阅读面,不读或少读课外书,获取知识的面必然狭窄,视野就不会开阔,更不可能感受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外读物纵横古今,横贯中外,浩如烟海。只有靠课外广泛的涉猎,才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书读得多了,就能使中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才能从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中汲取养料,以利于其成长成材。

二、感悟语文魅力,培养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在现行的教育中,我们往往重视教材,重视讲解,而忽视了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就形象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只有在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提出的观点。然而我们既没有继 承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只是片面地“讲作文”,而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作用。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更说不上热爱语文了。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乏味和最不受欢迎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三、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课外阅读着力于运用,其极强的实践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有着难以替代的特殊功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是众多语文实践中重要的一种方式。课外阅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充分条件。从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出发,从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开放视野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要求着眼,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实施既要重现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大阅读策略。在这一大阅读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课外阅读又被赋予了崭新的特别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如此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发现”作者和自我的过程,是阅读者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精神,使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不只是对文章原意的解读和还原,它是阅读主体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体味、去探究,是调动全部生命力去融注全部人格的“整体震颤”。要使语文阅读具有实效性,达到课程目标有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整体 语文素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外阅读为实现这一新的“体验”理念提供了前提。我们不难注意到,语文课外阅读正是充分体现了“体验”的学习特点。

阅读过程就是一种运用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品味书册阅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课外阅读是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的良师益友。

第一,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也生活在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必然会渗透到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去。要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他们的抗诱惑能力,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和指导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思想进步的书报。例如,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名人传记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报道,让他们从中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品德,让英雄志士的形象感染他们,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体现为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热爱、欣赏和追求等,它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富有实践能力的人。这样的审美情趣可以从课外的文学、美学、音乐、绘画等书籍的阅读中得到培养。这些书籍,可令中学生领略到柔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艳艳的娇花、翩翩的蝴蝶、弥漫的雾和飘洒的雪等优美的、生机盎然的、变幻奇妙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欣赏到属于个人的心灵美、形体美,属于人际间的语言美、服饰美、人情美等社会之美,这些美从多方面培养了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 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2008年9月

第二篇: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考试为方向标,忽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果从狭义的范围来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主要场所。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多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记、背,课堂气氛较为沉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虽然不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培养,但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和谐、宽松的课堂中学生更愿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主动学习。而枯燥、被动的课堂气氛却会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增大。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学生的学习带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语言、作为等方面来影响学生。如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多采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诗句、对联来引导。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全面了解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对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习惯等进行研究,在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尤其是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如在《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在学习安恩的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她穿着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学生就提出问题:“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引导学生由此问题出发而探究安恩的形象,学生对安恩关爱动物、重视生命的善良情感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且以“灌输“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探究中构建知识。要实现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

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作为语文教师,虽然我们要受各种考核制度的限制,但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来追求短期的效果,而要树立大语文观,树立学生发展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在课堂中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学改革中,不能急于一时,要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作为课堂模式改革的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提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活动就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需要而设计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从基础知识出发通过各种比赛来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如在七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造句比赛、成语接龙、成语故事大比拼、文学名著常识竞赛等,在比赛中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如过年写对联、节日写祝福语、活动中的开场白、导游词、文学名著推荐语、各类广告语等,教师可借助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出发,写出真情实感,在结合事件描写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构建发展平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将语文学习限于课堂内,忽视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也没有提供较好的平台让学生来展示自己。

其实,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在喜欢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语文、应用语文。首先,教师可借助网络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如借助QQ空间、班级群空间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可将学生的成果展示上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要注重以小群体的形成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建赛诗会、办班刊等方式来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提高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创造,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界经常争论的话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小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性的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式,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具备上述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作了一下小结: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向语文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积极心理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强大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四)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什么是“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四篇: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利用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驾驭母语,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普遍关注和深入探究的话题。走进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走出文本积累、运用与创造,超越文本形成、发展与内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并借此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的社会流行病,可能已经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依据。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语文课成了“快餐”。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毫无意义。难怪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是一群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于其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的。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是我们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时代即将到来。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之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宏观阐述;又从“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等内容进行微观解说。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完全吻合。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母语文化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并伴随语文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改革氛围下,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畅游美丽的母语世界呢?“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是其必经的三部曲。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语文文本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直接体验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走进案例,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某教师在上《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基调之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教师在整个引导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高尔基的《海燕》,全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景中进行刻画。作品的氛围经过层层渲染后推向了高潮,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要用欣赏与多元解读的眼光看待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既然我们要运用这些案例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必须以欣赏与研究的眼光去对待选用的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自身对案例研究不透,对案例的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说能够运用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个教学案例,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母语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质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案例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空间,把书读薄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只依靠课堂中几个案例学习就能学会语言表达与运用是不可能的。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文本,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扩大他们学习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读薄。

(一)课内走出文本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选择一些延伸练习,以加强课内知识的反馈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见多识广,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竹影》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竹类艺术品推介会”活动,帮助学生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二)课外走出文本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余地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这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读书、看报、听广播;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超越文本,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阅读的解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走向大语文,走向大社会,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一)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走进文本,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又走出文本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还要迁移运用到大语文大社会中去。如在学生学完《云南的歌会》后,就在周末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云南的其他民俗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资料、图片阅读后,仿照《云南的歌会》的写法进行归类整理,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的一种民俗习惯。了解完云南民俗之后,还联系自己家乡实际,出谋划策,立下宏愿,为家乡民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共同文化而努力。这样,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

(二)要拓展学生视觉空间,召唤学生感悟母语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懂;还要走出文本把书读薄;更要超越文本,把书读会,才能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习母语,靠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在美丽的母语世界里尽情畅游,感悟母语带来的无穷魅力!

第五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教师那种“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划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再如教学《纸船》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假设冰心奶奶决定再一次修改《纸船》,她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欢迎大家畅所欲言。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男同学说道:“我觉得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抛”字太随便了,表现不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同学们争先恐后,有的建议换成“放”字,“放”显得比较庄重,动作也很轻柔,情感韵味很浓;有的则争辩道:“抛”比“放”有力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而且“抛”这个动作有发泄的味道,作者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一腔思念之情啊!后来一位同学的发言让大家折服了。他说:“其实“放”字也能表现出深情,如果是在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上的话。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天风很大,海浪很急”的太平洋上。作者乘的不是一叶扁舟,而是又高又大的远洋海轮,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而且是用力抛。大家想想,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在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这种智慧的火花让我惊叹不已。

总之,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课堂上老师放下的是绝对权威的“架子”,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鼓励与热诚的赞美;学生丢掉的是害怕答疑的种种顾虑,取而代之的是探讨的争论与热烈的掌声;避免的是内容上的“生吞活剥”,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1、师生共搭展示平台,锻炼学生的口才。每节课前的三、五分钟,我为学生提供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机会。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介绍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描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讲一个成语故事、介绍一则名(格)言、介绍一位自己崇拜的人、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等等。讲解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地得到登讲台当众讲话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初中生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我班有一个学生王平性格内向,成绩一贯不好,没少被老师家长批评指责,沉默寡言的他变得越发自卑了。自从开设“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以来,每一次他都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开始他也是畏畏缩缩的,但几次的锻炼,他变得落落大方,甚至还在学校举办的演讲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走上讲台。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猎狐”、“外星人”“综合性学习”等,尽可大胆放手,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创设互帮互助、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幻灯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学生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如刚刚上完“一起长大的玩具”这一内容,学生就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做实验,自制玩具,小组绘制展示了墙报“童年的游戏”,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老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小考、作文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作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1、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学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经常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2、课文阅读与仿、续写练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其实,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文本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如学习《孙权劝学》、《伤仲永》两篇课文后,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我和学生一起谈论生活在老师身边最感人的事例;讨论“雪地捕鸟”片断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仿写了“摸鱼”、“钓虾”等动作描写;师生共同完成《寓言三则》的学习后,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编自演了小寓言《大树和小草》、《船与帆》;当同学们正流连忘返于春的美景中时,我相机行事,启发他们动手、动脑,根据春雨、春草的特点,各造一个比喻、拟人句,尝试着写一首七言绝句;同学们正惊叹于《大自然的语言》如此丰富奇特时,我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回顾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挖荠菜》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倾诉和父母思想感情上的隔膜,课后,他们访问了自己的长辈,以《某某童年的故事》为题写了篇随笔。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阅读了叶圣陶、鲁兵续写的故事,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也为本文续补故事情节,想象和夸张的色彩越浓越好;当同学们沉醉在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时,我又启发学生仿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用语言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声音或一首乐曲,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探究过程中,我提出:如果当时于勒一眼认出眼前向他买牡蛎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时,那么他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动呢?;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我要求学生撰写一副对联来概括这种变化,学生乐于参与,创作出“有钱便是福星,无钞即为瘟神”的好联。这些片段训练中既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作文能力,正是“花叶并茂两相宜”。可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以仿写、续写的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五、转变作文评改课“老师唱主角”为师生共同评改作文

“文从改中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事。中小学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教师也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关于怎样进行作文的评估,新《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新课标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价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的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方面。所以,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开放,发挥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努力克服过去“教师一人评阅,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文评讲课也由学生唱主角,我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配角,如在评讲《母爱》这篇习作时,任意抽取一篇作文,由学生读、讲、评、议,最后学生总结,让学生尽情地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不仅充分调动了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努力做到文从字顺,每次作文均由学生在班小组中公开读给大家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然后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听,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使语言通畅,文字简洁、精炼,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益处甚多:

(一)同学之间要互评作文,必然就要认真阅读甚至研究别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点评的过程时又不断领会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二)通过互评,学生还能及时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某些不足或毛病,培养纠错能力,并当堂及时交换意见,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及时互评作文,大大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评判的时间,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

(四)能有效地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很快地上升,为其奠定终身学习的素质。“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如是说。寻求一种方法,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设定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可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仍然越俎代庖,津津乐道于“满堂讲”,勤勤恳恳,一头埋进作业堆,岂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因此说,要解放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教师自己想法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放了,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高效率。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尝试,深入探索研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愿继续“上下而求索”。

下载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论初中生书册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利用“阅读点心”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报告 四年级语文组一、课题的提出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昭平县马江中学 林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塘镇蒸北中学张伶俐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 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第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特点,人为强化语文政治因素;第二是......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通过这次在线研讨,我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教师素养的机会。我深深懂得,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魔域一条龙 WWW.GM543.COM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摘 要:就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关键词: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要全面提高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闫利敏 摘要: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新概念。什么是语文素养?通俗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江苏省邳州市新桥中学黄传洲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