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

时间:2019-05-12 23: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

第一篇: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将会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进行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方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光靠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1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采取措施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会读、乐读、爱读、博读的阅读氛围,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更加开放。教育家洛克认为当一个孩子自己心里想做、很高兴、很愿意去做时,就是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1.2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对各个学龄段的课外阅读量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教师要尽可能的立足文本,适当的引导小学生走出课堂,对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

1.3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

文学巨匠巴金曾经提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伟大学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为当今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不断感染和熏陶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她们的道德水平变得更加高尚。阅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比与那些道德高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中受到熏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拓展阅读教材的选取都是编委会经过严格筛选得到的作品,在小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过程中,会对他们的道德情操进行熏陶,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

2.提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2.1立足文本,丰富阅读内容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认为:“要想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不要鼓励学生仅读一门学科的内容,要兼收并蓄,广读祷览。”阅读是提高小学生其他能力的前提条件,阅读的范围越广,孩子的思维能力越敏捷,表达能力越自然灵活,可以达到提高其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其更好的塑造道德情操。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鲁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并且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资料提前讲解给学生,并根据拓展阅读的需求,对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进行深入的解剖,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对鲁迅先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个深入的了解,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的黑暗给予揭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在兴趣方面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我们所采用的教材已经被广大学生所熟知,有些文章他们基本上已经在课前熟读好几遍了,这样一来会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兴趣,自我感觉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可语文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时,有这样一段内容:“请转告他,我最近非常忙。但是,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请他进来。”从这句说可以看出高尔基内心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尔基对孩子们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在这样的感悟之下,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其独自进行思索,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思考“小男孩会不会去找高尔基呢?”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互相探讨、共同分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拓展阅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预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2.3创设条件,营造扩展阅读氛围

小小的幼苗要想茁壮成长,一般需要合适的空气、土壤、阳光和水分,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要想健康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激发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其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沐浴在拓展阅读这个大的氛围之下,不断的吸收着新鲜的空气,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进行《走进传统文化》、《夸夸我们的家乡》等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扩展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东莞专题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站的浏览,来对其中的图文并茂进行拓展阅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祖国的人情风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这样一来,小学生既能够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而且还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结合当前的教学任务,来为学生设计一套灵活地教学内容,严禁一成不变地模仿和照搬,要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并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肖燕

摘要:

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建立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阅读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词 阅读空间 语文素养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君不见,“一言堂”、“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风依然很盛,语文教学仍局限在一堂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上依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行为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最终教学目标。

一、拓展阅读空间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更具个性化,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空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新时代的产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拓展阅读空间是向人本的回归

基础教育改革所明确的“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宗旨,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尊重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教育回归人本的强烈呼唤。

2、拓展阅读空间是对学生的解放

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3、拓展阅读空间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建立开放的阅读课堂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少,高耗低效现象尤为严重。因此,要自觉地摒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以讲为主的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自主阅读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学习的特点出发,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即要把语文课上成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阅读课。

1、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题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读来完成,语文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新课程标准提倡给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无所不在!读的方式有很多,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表演读等,还包括背诵、复述等等,都是读的范畴,所以,读是理解,感悟是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1)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朗读模式,朗读的形式应个别读为主,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朗读才可发挥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爱上语文,了解语文。

(2)朗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

传统的朗读教学,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同学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好能读熟、读背。”至于为什么读?为什么重要?教师却不去探究,学生却一头雾水,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在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对同一内容独特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加鼓励,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才使学生对语文的“大”有所理解。

2、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要处处发现美理解美,对美的体验就是对语文的喜爱,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就是对语文美的多方面挖掘,《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抓住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

(1)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就是激情,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早润物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细品味,找出其中语文的美,体验语文,感受语文。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就是要在学生的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人字形”线路不理解,我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图,这一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就是又对语文文字美的一种宣泄吗?(2)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在知道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3、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这时的教师再也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人,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们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同时课内外对应,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学习语文,不光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这说明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构建 “大阅读课”课型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推荐—指导—阅读—汇报”的程式,可构建四种“大阅读课”的课型:

①互荐读物的阅读超市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文章、书籍,进行读物推荐。

②指导方法的阅读欣赏

在推荐读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

③自主安排的阅读空间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按照阅读要求,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进行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④读有所获的阅读汇报

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学、读中思,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以及通过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社区实践生活中阅读

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①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哪些字写得不规范、哪些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

②让学生晚上收看电视节目,第二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做一个能言善辨的“评论家”;

③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

④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3、在写作同步中阅读

写作活动,是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活动形式,意在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开展练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自办作文小报、语文小报、红领巾信箱等活动,来历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1)阅读积累日记

阅读积累日记是每天所阅读的文本资料加以记录。要形式灵活多样化地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写成日记,或整理在卡片上,然后制成活页用线穿起来;也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将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分门别类珍藏起来,待写作文的时候,到里面按类别查找。

(2)阅读分层书评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可确定不同的书评要求。如二、三年级可以以摘抄式评说为主;四年级作巩固式书评摘抄,学写感想式书评;五六年级可以写感悟式书评为主,学写评价型读书笔记。

(3)阅读小报编辑

内容可为学生的优秀作品(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优秀作文等)、有关语文基本知识等,小报力求学生全员参加,要由学生共同编辑,充分地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和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意识,认真研读,发现文本之秘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只有全面实施开放性语文授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才能顺利施行,才能花开有获,硕果累累。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界经常争论的话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小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性的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式,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具备上述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作了一下小结: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向语文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积极心理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强大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四)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什么是“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四篇: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利用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驾驭母语,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普遍关注和深入探究的话题。走进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走出文本积累、运用与创造,超越文本形成、发展与内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并借此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的社会流行病,可能已经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依据。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语文课成了“快餐”。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毫无意义。难怪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是一群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于其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的。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是我们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时代即将到来。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之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宏观阐述;又从“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等内容进行微观解说。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完全吻合。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母语文化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并伴随语文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改革氛围下,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畅游美丽的母语世界呢?“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是其必经的三部曲。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语文文本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直接体验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走进案例,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某教师在上《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基调之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教师在整个引导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高尔基的《海燕》,全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景中进行刻画。作品的氛围经过层层渲染后推向了高潮,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要用欣赏与多元解读的眼光看待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既然我们要运用这些案例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必须以欣赏与研究的眼光去对待选用的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自身对案例研究不透,对案例的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说能够运用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个教学案例,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母语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质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案例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空间,把书读薄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只依靠课堂中几个案例学习就能学会语言表达与运用是不可能的。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文本,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扩大他们学习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读薄。

(一)课内走出文本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选择一些延伸练习,以加强课内知识的反馈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见多识广,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竹影》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竹类艺术品推介会”活动,帮助学生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二)课外走出文本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余地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这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读书、看报、听广播;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超越文本,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阅读的解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走向大语文,走向大社会,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一)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走进文本,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又走出文本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还要迁移运用到大语文大社会中去。如在学生学完《云南的歌会》后,就在周末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云南的其他民俗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资料、图片阅读后,仿照《云南的歌会》的写法进行归类整理,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的一种民俗习惯。了解完云南民俗之后,还联系自己家乡实际,出谋划策,立下宏愿,为家乡民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共同文化而努力。这样,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

(二)要拓展学生视觉空间,召唤学生感悟母语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懂;还要走出文本把书读薄;更要超越文本,把书读会,才能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习母语,靠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在美丽的母语世界里尽情畅游,感悟母语带来的无穷魅力!

第五篇:改变教学理念提高语文素养

改变教学理念提高语文素养

——镇海区2003年中考语文评估分析

区教研室张兆虎

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卷同去年相比,无论从题型、题量,还是题目的难度来说,都保持了相对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命题者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和中考考纲说明,联系我市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实际,不出难题、怪题、偏题,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部分题目紧跟全国中考改革的形势,有创新精神,增加了开放型的题量,特别是话题作文,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尽管对少部分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但绝大多数考生还是有话可说,比较准确地考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实水平,也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和考生的好评。下面就我区今年中考的实际情况作一下简单的评估分析。

一、总体情况

今年我区参加中考的考生共有3206名,比去年增加了261名,经过区教

研室抽调力量,统一阅卷,我区中考语文的平均分为87.02,略低于去年的87.75,合格率为86.32%,优秀率为31.88%,比去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其中,合格率在90%以上的有6所学校,几近一半,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全区各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蛟川书院的合格率为100%,平均分为100.3,优秀率83.42,再创新高。虽然上一学期,我们经历了“非典”的干扰,考生人数又增加了这么多,但是,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应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具体分析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还是由五大块组成,分别为听记题、填空题、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和作文题。下面,我就根据这次阅卷的情况,作一

下具体的分析。

1、听记题

本次中考的听记材料为一篇人物小通讯,题目是《永远99分》。从考

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抽样10本,共298份试卷,平均得分为8.45分。

听记题满分为10分,共有4个小题,得分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为3、2、4、1。其中第1小题为选择题,错的同学比较多,关键是在听的时候没有听仔细,不少学生把(B)选为(D)了,把“许多作品”几个字理解为所有的作品,都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外宾,所以导致失分。

第4小题是道问答题,也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或多或少地被扣了分,主

要原因是在回答时没有能够抓住要点,或者语言表达不清楚,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在平时进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还缺乏能力的培养和严格的训练。至于学生在答题中所出现的一些错别字,这也是应该在平时加以注意的。

2、填空题

同去年一样,今年的中考语文填空题应该说难度不是很大,也有一道

加分题。其中诗词部分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有5分,古文占2分,乡土教材占1分,现代文占2分。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比较低,我们抽样90份,平均得分只有6.2分,主要还是错在错别字上。还有就是漏写,比如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中的“海燕”给漏了写的同学就有不少。“赤壁之战”的“壁”写成“璧”,“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写成“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写成“竟”等等,说明学生平时对错别字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上加以注意。另外,乡土教材中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这一道文学常识题也有部分学生给扣了分,实在有点儿可惜。

加分题是一道拓展型的题目,要求写出两个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可能这道题目我们在中考复习的时候,曾经作过强调,有不少学校也做过练习,所以加分题得分率是比较高的,90份试卷中平均得分为1.47分,其中得满分的有43人。满分率为48%。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1、错别字仍然比较多,像“三顾茅庐”的“茅”字,不是少了一撇,就是写成“毛”字;“草船借箭”的“箭”,干脆就写成宝剑的“剑”了。

2、人物错位。比如,有同学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写成是周瑜三顾茅庐,也有的写成曹操三顾茅庐等等,闹了笑话。

3、取三国故事,但不是成语。如:六出祁山、火烧连营、单骑救主等等。另外,还有把歇后语误作成语的,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是要扣分的。明年的中考,填空题还是有的,可能难度会稍微增加一些,特别是对

一些古诗词中的名句,需要理解它的含义,不是简单的会背诵就行了。根据今年各地中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来看,整合题也似乎颇有可能,因此,希望有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中考复习中,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3、现代文阅读题

本次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一共为三个语段,分别是议论文、说

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选自教科书第五册第12课的《杂感两篇》,题目是《最先与最后》,抽样调查87份试卷,平均得分为8.51分,得分率为77.4%。说明文的题目是《保护湿地》,抽样调查120份,平均得分为6.14分,得分率是61.4%。记叙文也是选自课外的,文章的题目是《帽子的故事》,抽样调查119份,平均得分7.4分,得分率仅为56.9%。

从以上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的确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

弱环节。学生反映最怕的是现代文阅读,拿到题目有时候感到无从下手,答题以后,明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分数扣起来却很厉害。我们从阅卷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主要扣分的原因有以下几处:

① 错别字比较多。比如,把“处世金针”的“世”,写成“事”;“过

度开发利用”的“度”写成“渡”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错别字的纠正。

② 对某些字、词还不够理解。比如,“难堪”一词的解释,有许多学

生都给扣了分;就连课文里出现过的,老师平时也解释过的,像“不耻最后”的意思,也有不少同学理解错误。

③ 答题不够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比如,第11小题,三个“不为”,有的同学只写了一个或两个;第17小题,要求学生回答保护湿地可以采取

哪些措施,学生的回答过于笼统,而且不能利用原文来进行回答,扣分实在有点可惜。有的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没有把握好回答问题的角度,同一种意思翻来覆去地要讲上好几遍,结果,想要表达的意思仍然没有表达清楚,这样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另外,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一些考生可能比较紧张,造成审题不够

仔细,答非所问的现像也时有发现。比如,第21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文意,写出文章末段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有的学生答成省略的作用了,也白白地给扣了分。

4、文言文阅读题

今年我市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题仍然由两个语段组成,其中一段选

自第五册教材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另一段选自《列子·说符》,共7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和文言文翻译等方面掌握的程度,应该说,难度不是很大。

《捕蛇者说》共3个小题,满分为8分。从90份试卷的抽样调查来看,得分情况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平均分为5.94分,得分率是74.3%,其中得满分的有30人,占了三分之一。

课外选的那段文言文,抽样调查87份,情况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

总得分率仅为59.2%,而且,很少有拿满分的同学。

主要扣分的地方有下面几处:

① 第23小题对四个字的解释,学生把握得不是很好。比如:把“汪

然出涕曰” 的“涕”(眼泪)误解为鼻涕和眼泪,或解释为流泪;把“吾将哀而生之乎”的“生”,没有正确写出它的使动用法:把“而乡邻之生日蹙”的“日”,应该解释为“一天比一天”,而误解为“每天”、“天天”或“一天又一天”;把“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的“是”,误解为判断词。② 第25小题要求学生回答,“蒋氏的话通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

现实”?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没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没有点出赋税严重或苛政厉害,只是笼统地写了一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种情况都要给扣去一分。另外,错别字也比较多,例如:把“赋税”写成“复税”,把“苛政”写成“科政”“苛征”,把“民不聊生”的“聊”写成“了”、“潦”,把“厉害”写成“历害”、“利害”等等。

③ 第28小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大部分学生把“向者”错误翻

译成“一向”、“以前”、“从前”等,没有从整个句子的语言环境去理解,把“岂能无怪哉”的“怪”,理解成“责怪”,而且,在翻译中把“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给翻译成“狗看见你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却穿了黑的”闹了笑话。

④ 第29小题实际上也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回答从这则小故事中

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领悟,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段古文,所以,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比如:做事要实事求是啊,不能以强欺弱啊,不要黑白不分啊,不要是非颠倒啊,等等,这与参考答案完全是大相径庭的。

5、作文题

话题作文似乎成了这几年中考作文的主打产品了,和考前猜测的一样,今年我市中考语文的作文,又是话题作文,话题为“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见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字数不少与500字。

命题者的意图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希望通过作文,来达到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阅卷的情况来看,本次作文选材的余地比较大,比较贴近学生的生

活实际,特别是作文话题前的提示语,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很少有学生写的文章离题、跑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有些文章构思精巧,内容详实,谋篇布局合理,文采优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作文的优秀率比去年是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抽样调查了几百份试卷,平均分都在37—39分之间,优秀率(40分以上)也几近三分之一。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这次阅卷中,我们发现三类卷也比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题材陈旧,结构雷同,思想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而且卷面不整,书写模糊、潦草,错别字多,有部分学生的作文语句也尚欠通顺,有不少语病。更不应该的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绝个别考生的作文,明显地模仿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某篇优秀中考作文,这种现象希望在今后的阅卷中不再出现。

三、几点思考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

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训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初中语文教学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更有其非常重要的独特地位。

这一点从新课程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来:在初中阶段,只有语文,每周课时,三个学年都安排了5教时,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联系近几年中考阅卷的情况和我们镇海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本人

有以下几点思考,给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参考:

1、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即: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要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改变以前的那套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以前所说的听说读

写能力了,还包括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等,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要改进老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通过教学调研和平时的推门听课,我发现,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所采取的还是老的那套教学方法,也就是以教师为主,从头一讲到底。虽然有部分教师也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但是,语文课总的看来,学生还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我在以前几年的中考评估分析中也曾经指出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实际上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几年不变,还是固定的模式,从头至尾一讲到底,不管学生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学生在下面听课,不打瞌睡才怪呢!再加上我们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基础又差,又不想学习,这样,要真正把语文成绩提高上去,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桩事!

记得我们在读初中时候的一位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70%以上是要靠自己学的,而只有培养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他才会多去下工夫,那么,我们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以适应学生不断增强的求知欲望呢?当然,正常的课堂教学常规还是必需的,尤其在初一起始年级,一进中学的校门,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常规教育,包括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勤记听课笔记、注意书写规范、多做知识积累等工作,教师要多检查,多表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一种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我想,语文成绩肯定是能够上来的。

3、教师要继续加强学习,重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学习,吃老本,那是万万行不通的。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在大多数领域,你多少总要懂一点,也就是说,要是一位杂家。

明年9月1日起,我区也将实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行新教材。新教材的课文三分之二以上,是我们以前所完全陌生的,这就给我们教师的备课、上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都要抽空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研室也决定,从本学期起,将对全区初中教师进行一次有关新课程标准的通识培训。

2004年的中考,估计也会有一些大的变动,试卷增加一些开放型、整合型的题目,是完全可能的,作文也不一定仍然是话题作文的老面孔,因此,我希望我们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继续努力,争取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镇海区教研室张兆虎

2003.9.1.

下载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反思

    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利用“阅读点心”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报告 四年级语文组一、课题的提出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昭平县马江中学 林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塘镇蒸北中学张伶俐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 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第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特点,人为强化语文政治因素;第二是......

    借拓展阅读的翅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借拓展阅读的翅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湖滨九年制学校------孙福军 语文素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通过这次在线研讨,我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教师素养的机会。我深深懂得,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