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综合05年高考物理学科复习教学建议
2005年高考物理学科复习教学建议
一、成绩分析
2004年上海市高考物理学科平均分约为92.34分,我区部分学校高考物理学科从2004高考复习情况及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克苦奉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建议
结合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不要把本质上培养科学素质的物理学搞成“解题物理”。实际上难与不难,只是一步之遥,会者不难。近年高考改革不断出新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希望教师在每次期中、期未考后,仔细分析学生失分原因,让每一位参加考试学生明白失误的病因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相当部分学校加物理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下,有的在10人左右。建议教师在进行小班化教学中,在形式与方式上改进,而不要沿袭大班教学的方式。
3.把握好教学进度。不少学校实际上没有完成预定的进度,部分原因是讲解教辅书上习题时间过多,而真正进行师生交流、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如何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急需研究达到。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在课中是否解决了学生存在的错误观点和质疑,而不是题海战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解决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问题的重要途径。
4.加强实验。要把实验教学重视起来,特别要让学生体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原理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结合起来考虑,明确每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既要有科学方法又要有体验,如果实验没做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迁移了。高考改革目前在考试形式制约下、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趋势是:一是利用课程标准所列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重新组合、推陈出新;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和器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论获取的方法上;三是适量编制设计性实验和物理学史上科学家用过实验。
5.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抓住70%基础题,难度在0.6。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特别重视与实际生活结合,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具有“物”的基础。同时,注重道“理”的来龙去脉。对核心知识要结合教材及其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真正融会贯通。要注意数理分析,如图形问题,要会用作图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特别是高三阶段的心理负担。通常摆在加试物理学生面前的习题册、教辅书不下三至五种,叫其如何做得完?于是,教科书放在次要地位甚至丢到脑后去了。敦轻敦重?显而易见。
6.2004年高考试题无疑是一个风标,其教学导向价值宛如一发千钧,教学的重心稳住了。衍接自然,顺理成章。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打开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少教师对a比较重视,也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对于b正在引起重视,但往往一笔带过。对于c则比较忽视,围绕这一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手段相当贫乏,甚至缺失。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也是实现上述目标c的一个有效途径。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还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素材来展开教学。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网络(特别是本区信息网、教研网)的资源价值。
7.加强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和提出质疑,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8.要从整个高中阶段来审视和实施教学过程,在高
一、高二阶段就要让学生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与场所,如开设物理选修课、组织课外物理兴趣小组、举办物理学系列讲座等。
9.高三阶段,首先要“摸清家底”,师生双方均应进行。教师在复习与教学之前要进行诊断性摸底工作,如访谈、练习等,探明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物理状况要有自知之明,对所做过的高中阶段的试卷和实验报告进行清理,将以前的“欠帐”还清。其次要掌握“整体结构”,建立物理知识框图。科学、合理、美观的知识结构图表,可以使人产生兴趣与赏析,便于记忆与贯通。这项工作要让每一位学生去做,教师尤其要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整理、归类、比较和鉴别。其三要确定整体计划和复习教学梯度。整体计划要求根据本校学生情况,拟定复习重点和步骤,一般按“疏理-专题-综合”进行,要根据复习教学梯度,进行多种方式的复习课设计,而不是单一“讲评”形式,如“串联”、“并联”、“实验”、“编题”等。
10.积极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群策群力攻克教学难关的有效措施。去年我区部分学校选编了阶段性复习测试卷供全区共享,也组织了区内期中、期末监控测试,很遗憾部分学校没有全部参与。建议全区统测后,抽取部分试卷统一阅卷、评卷,进行质量分析,讨论改进教学的对策。
闵教所高中物理教研员惠锦兴
2004年8月30日
第二篇:06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情况介绍和复习建议0
06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情况介绍和复习建议
湖州二中 杨家恒
今年我省高考理科综合阅卷点设在杭州师范学院,本人有幸于6月10日至18日参加了这次阅卷工作,在阅卷结束时物理阅卷组大组长召集各市部分教师开了一个总结会,下面我就总结的内容及个人的理解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一、网上阅卷情况介绍
1、什么是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为依托,以实现考试评卷公平公正性原则为最终目的一种新的阅卷方式。它结合多年来传统人工阅卷丰富经验和现代高新技术,采用试卷和答卷分离的方式进行,客观题由计算机自动判分,主观题由不同的阅卷教师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上对考生答卷的电子图像分别进行评分,最后再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核分和成绩校验。
2、网上阅卷的流程
(1)在印制试卷时,将试题与答卷部分分开,所有主客观性试题的作答区域都印制在答题卡上。
(2)考生在答题时,客观性试题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主观性试题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内作答。
(3)阅卷时,用高速扫描仪或专用阅卷机快速扫描答题卡。客观性试题部分计算机自动按照标准答案给分,主观性试题部分按题切割成一个个图片,由两个阅卷教师在各自的计算机上根据评分标准分别进行评分。当两个阅卷教师所给的分数差小于规定的误差值时,计算机自动取两人的平均分作为该考生这道题目的最终得分;当两个阅卷教师所给的分数超出规定的误差值时,服务器将自动将该考生该题的答题图片随机分发给第三个评阅此题的阅卷教师。
(4)所有考生的全部答题都评阅完毕之后,计算机自动合成每个考生的最终分数。为了控制阅卷教师个人阅卷的稳定性,服务器会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该阅卷教师已阅过的答题请阅卷老师重新阅对。
3、网上阅卷的优势
(1)网上阅卷将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科学的“多评制”,一卷二评、三评、甚至四评,有助于阅卷教师更好地把握评分标准,提高阅卷质量。(2)网上评卷引入有效的误差控制机制,可以实时控制误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阅卷公平、公正、准确的控制目标。
(3)网上阅卷改变了传统的考务管理方式,采取了试卷和答卷分离的方式和客观题、主观题统一答卷的形式,简化了答卷回收、存放、装订等环节,提高考务工作的效率,有利于答卷的安全保密,提高了工作效率。
(4)全过程采用计算机管理,减少了传统阅卷方式的人工登分、核分、合分等诸多手工环节,极大地提高了阅卷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保密性。
(5)可以更及时有效地监控教师的阅卷质量和阅卷进度,直观地了解每一位阅卷员、每一个阅卷小组的阅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保证阅卷员掌握标准的一致性,确保对阅卷的管理力度。(6)考生的各种答题信息和阅卷信息全部详细存储在计算机系统内,可以建立阅卷教师档案,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分析,进一步提高命题、阅卷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该机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合理的控制一评、二评的完全独立评阅,并通过三评和终评作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公平公正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阅卷质量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22题分析,本题分两小题,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11分,共17分。均分7.8分左右。
第一小题分析,本小题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对于双缝干涉原理、现象及实验的理解,把实验与干涉原理结合,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本小题的典型错误是漏选和错选。其中A、B、C三项的选择率比较高,可能的原因是这三项用到的知识为课本上出现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而C、E两项则需要对双缝干涉现象做进一步分析,所以选错的比例较高。关于本题C选项似乎有点超过高中考纲的要求,因为高中教材中讲双缝干涉是用激光来做实验,所以不需要单缝。只有在学生实验中才出现如题目所示装置,但课本中并没有介绍单缝的作用。
第二小题分析,本小题考察了各电学仪器的使用、电压表原理、电路设计、实验误差等相关知识,较全面、灵活地考察了考生对电学实验的理解。解决本题所需要的知识比较综合,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由于考题在设计时去掉了很多因素,诸如电路的调节、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等,所以题目指向性明确,考察的重点也更为突出。
电路的典型错误:
① 电阻错选
② 使用多个电阻、③ 电键乱用(多电键或电键无效)④ R1采用分压接法 ⑤ 将电阻与毫安表串联 ⑥ 将伏特表与毫安表并联 ⑦ 将毫安表与电阻并联
⑧ 用另一个伏特表测量伏特表电压
⑨ 一些细节上的失误,如将毫安表画成安培表,电阻只用R表示等。
内阻表达式典型错误:
① 把U当成电动势E或在计算中使用了电源电动势E ② 符号乱用,如用A表示电流I ③ 计算中使用了电流表内阻RA ④ 把伏特表内阻当成4000Ω代入计算 2、23题分析,本题16分,均分9.3分左右,本题立意“三体现” :一为体现基础性,考查基础知识和规律;二为体现出重视物理模型构建:声波的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后的反射,声波反射具有镜像对称性;三为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声波反射测量距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典型错误:
① 物理模型构建不正确,如直角三角形路径、折线路径、空中爆炸路径等
② 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如t理解为光速与声速时间差、理解为光的干涉、误为声波做匀加速运动
③ 数学基础不扎实,如勾股定理写错,计算出错
④ 书写不规范,如没有物理公式、步骤不完整、不用规定字母表示物理量 ⑤ 笔误失分,如勾股定理表达式漏写平方或开方 3、24题分析,本题19分,均分11分左右,这是一道力学综合题,它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运动过程分析不清,把皮带先加速后匀速直接看成了一个过程;用相对运动方法求解,但并不能真正弄清相对运动原理;学生做题目规范性较差,将给定符号错用;能够画出运动速度——时间图象,但并不能弄清各块面积关系。4、25题分析,本题20分,均分5分左右,本题来自演示实验,突出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新课改,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典型错误:
① ε的理解有误,错当作介电常数或电场强度
② 电容器带电量理解有误,以为一块极板所带电量为电容器所带电量的一半 ③ 以为导电小球上下运动过程完全等效,受力分析相同,运动时间相同; ④ 总电量计算有误,以为Q总n4q
三、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试卷特点评析
2006年理科综合试卷结构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物理120分、化学108分、生物72分。整张试卷体现了基础性、能力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特征,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本着高考选拔性考试原则,考查学生对理、化、生三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突出了这三科的实验性自然科学的特点。
选择题与去年一样仍为不定项选择题,但新颖度与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实验题能力要求仍较高,试题的计算量不大,整体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试题的知识点分布与去年基本相同,计算题最后一题有两小题,增加学生得分机会。整卷不偏、不怪,不刻意追求情景新颖,注重试卷的检测与评价功能,试卷难度适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
1、突出了用“力和运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力和运动观点”、“能量观点”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科的基本方法,今年更注重的是“力和运动观点”,整卷占50多分,体现了命题更注重基础性。
2、试题情景设计和设问有特色:如题21从熟知的导线切割磁感线出发,设计的过程能够检测学生有序分析问题的能力,题25设置了演示实验情景,沟通了实际问题和物理习题之间的联系。另外,题25的(1)问其实是提醒学生要考虑导电小球的重力,增加了试题的效度。
3、注重联系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如题16、17和23都有一定的科技背景,题24有生产实践背景。
4、注重多种能力考查:(1)计算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能力:如题23将运动学知识与波的知识综合;题24考查了力与运动知识的综合,两个不同运动过程的分析和综合;题25情景涉及的运动过程比较复杂,试题不仅考查了力和运动、电容器、匀强电场知识的综合,更考查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突出实验能力考查:题22(1)考查了对课本实验的拓展与变式,体现了“探究式”做与“传统式”做的差异,点中了实验教学的弱点,难度比去年增大;题22(2)在注重考查实验方法迁移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根据电表与所给电阻的参数进行估算———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检测了学生实验设计的基本思维过程。
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23求解时要求学生根据光波与声波的相似性,将光的反射定律迁移到问题求解中。
四、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试卷体会
今年物理试题与2005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但在理综试卷中,它的区分度还是较高的。由2006年理综试卷可以体会到:
1、夯实基础知识是根本
现有的高考模式,物理考查所占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所以不会有太多的偏、难、怪题出现,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考查考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夯实基础,注重课本。”例如:2006年的考卷中,14题“核反应方程”的问题,15题的“光的本性”的问题,16题关于“卫星”的问题,18题的“热学”问题,19题的“受迫振动”问题,都是比较容易的题目。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要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高中物理的各个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力争在应试中,提高解题速度。17题,“滤速器问题”看起来是与现代科技相联系,实质上是考生所熟知的速度选择器问题,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题目,只要考生“注重课本,注重基础”就不会是难题。
2、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关键
2006理综卷中,涵盖了物理的多个基本规律的考查,20题借助于力学中人们熟知的起跳问题考查了考生能量与动量的问题,21题能量与电磁感应的综合也是考生所熟悉的。23题是第一个计算题,声波的反射和波的传播规律相结合,是较容易的一道题。24题是传送带问题,试卷中借助传送带来考查物理知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该题与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规律结合,便于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考生不容易得满分。25题是实际问题模型化,利用物理模型分析问题,与电场的知识相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考生由于时间和知识所限,不易得分。
3、紧抓物理实验不放松
实验能力的考核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22题第一个实验———双缝干涉实验,只需考生记住实验原理、器材、目的等问题即迎刃而解,较易得分。第二个实验———测电压表的内阻,考查了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等高层次的能力,倡导学生创新,较难,有一定的区分度。考生只要“重点实验不放松,基本实验不放过”还是能拿高分的。
五、复习建议
基本观点——从目前的情况讲,对命题方向甚至是内容的把握应该并不难,难在如何有用、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
1、教师选题要有方向
(1)把握实验题命题的趋势
过去“拼盘”式的命题方式,虽然许多实验均有可能考到,但这种命题方式很难考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如果试卷的立意是以能力考查为主的话,显然在基本实验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变化的“深挖洞”式题目比多个实验的低层次问题拼凑起来的“广积粮”式题目更合理。中学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前者的命题立意可以引导教师提升中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能力导向,因为教师更注意实验方法、思路的迁移。——个人感觉,教师在复习时个体差异最大的是——实验复习。学生在能力上差异最大的也在实验设计方面。
思考:示波器可不可能考?折射率的测量可不可能考? 关于实验复习,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大有拓宽前景和能力层次低的实验可以少花一点力气。
例如示波器的实验,要考的话大多是识记能力(除非实验考试的主角是力学实验的拓展与变式时)。
另外,还可以从赋分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测折射率实验应该有拓展的可能,但试卷不太可能在光学这一知识点上赋这么多分。(既能拓展又值得赋这么多分的实验内容在那里——电学实验)
2、教师解决难点、重点问题要有方法
例如:实验复习要完成从注重操作训练到注重设计训练的转化.策略:实验的拓展与变式
①进行实验设计的总体原则是精确性,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器材造成损害,且成功率高;可操作性,实验应便于操作和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方法:问题立意,原理先行,发散思维,评价方案——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
3、教师选题要有结构
最近几年全国的高考试卷特别多,有物理和理科综合,同是理科综合,不同的省份用不同试卷,还有新旧教材试卷,还有上海高考试卷,由于试卷多,就会有各种式样的题,所以也会有各种高考趋势、热点分析,我们要有一个立足点——把握主次,分析概率大小,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做像高考题的题。不要做“追着影子跑” 的人。
(结构的全面性,结构的层次性——例如力与运动,动量与能量,电场与磁场,转化与守恒及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能量转化分析、守恒条件分析等必定是考试的重点。要高效地完成对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检测,则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或一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与多场(重力场、电场、磁场)结合的问题情景就是一个合适的情景。)——对题目的合理组织就是教师的“家珍”——构造知识集成块(功能包)。
4、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知识缺陷、能力水平)研究高考命题规律——定向,用力有重点;
思考习题结构——避免复习中不应有的“盲点”;
训练解题方法(甚至基于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情况——复习更有针对性。
一个教师就是在“观上”与“察下”中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致谢
在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所有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文子娟老师。论文开题时文老师给了我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正是在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我对第三方物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论文的写作中文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使本文得以顺利完成。文老师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闽江学院的老师们,在学习期间给予我的教育和培养,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另外,感谢给予我的帮助的同学、朋友,感谢我的父母,我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第三篇: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工作建议
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工作建议
高三物理第一轮的复习已基本结束,学生已形成基本的、一般的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的、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才能在该阶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结合省市研讨会及县、兰州市模拟、省一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二轮复习中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二轮复习中教师方面的问题
1、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指导。教师没有明晰的后期备考思路,没有针对不同班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可行策略和学案。
2、资料问题。选择的资料的蓝本可能不够科学和切合学生实际。
3、教师自身问题。主要表现在处理资料和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对教材整合不够;习题质量不高;例题组织性不强,目的性、中心性不突出。由于以上的问题,使得二轮复习会出现以下倾向:
1、无限加深
2、滥做习题
3、机械灌输
4、盲目指导
5、阻碍个性、抹平层次
6、学生大脑疲惫,缺乏体验、小结。解题能力下降
7、教师无备课时间
8、讲练不合9、习题以量制胜
10、方法繁多,精要缺失
(二)、二轮复习中学生方面的问题:经一轮的复习,学生知识不成体系,方法不成套路,能力不高,形成平台区,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即为“高原反应”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负效应,尤其综合之后,自信心尤为
不足。
二、复习建议:
(一)抓住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而且时间也不允许。因此复习的重点是抓住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是高考每年必考内容,从考题逐渐趋于稳定的特点来看,2009年对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的考查重点仍会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还是应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注重多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3、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分析近十年来的高考物理试卷可知,这部分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约占13%,年年都考。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1)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2)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3)利用牛顿定律及能量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全电路欧姆定律结合左右手定则及双杆模型仍然是今年考查的热点。
5、图象问题:《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图象、描述图象、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图象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年年必考,所以正确运用图象,是备考的重要课题。
6、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电学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2)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3)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二)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专项训练。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以下两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有学生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丢分,甚至还有些学生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得有用信息。)这些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忽略了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
(2)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零”(因弹力和摩擦力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到最大值”;“两物体在追击过程中速度相等时间距最大或最小”;“用绳拉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重力单独提供向心力”等都是一些常见的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行成一种潜意识。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的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达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每次考试阅卷时,老师们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了了几句就完事。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者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字母和方程书写要规范,解题步骤要规范齐全,结论的正确表达等等。
(1)必要的文字说明应有: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方式进行说明。
② 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 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
④ 写出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 说明计算结果中正负的物理意义。
⑥ 对题目所求、所问的要有明确的答复。
(2)解题中的方程书写要规范:
① 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② 要用字母表达式,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③ 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例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R=mv/qB ,而应该写成mv2/R=qvB等等。
④ 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可能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而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3)解题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① 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② 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结论不必证明。
③ 重要的中间结论的字母表达式要写出来。
(4)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① 注意延用习惯用法,要和教材中的一致。
② 尊重题目所给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另立符号。
③ 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达一个物理量,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
④ 用好角标。
(5)题目答案的规范表达: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注意带单位。④如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至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
四舍五入。
⑤ 如果题目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三)精读课本,不留死角。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底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虽然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看懂、看透,绝对不能 留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
(四)瞄准中档题。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精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占50%左右(高考难、中、易的比例大致为3:5:2),因此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物理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对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几部分内容针对性的做题(例如:原子核、机械波、天体运动、磁偏转、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等);也可以找一本有详细解答的资料,对上述几部分内容针对性地去看资料中是如何求解的,力求提高复习效率,在该学科上少失分。
(五)注意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查漏补缺是第二轮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同学们可以在每个专题复习结束时,对本专题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的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领悟解题思路。从知识和应试心理两方面分析,及时补救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给自己提个醒。
1、动员学生上“岸”
2、帮助学生把书看薄。
3、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4、从哲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综合中的平衡,懂得取舍,学会放弃。
5、向规范、识记、经验要30分
6、不钻牛角尖,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
分析、推理能力是关键。应避免两个倾向:即偏难,忽略基础和空洞,忙考试,忙进度,忽略主题;宜少讲多练,强调落实;分层教学,针对中层,注重基础,抓准得分点,提高应得分数。
第四篇:2016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评析与复习教学建议
2016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评析与复习教学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树祥
2016年是3+1高考的最后一年,物理试题明显变易,从而为新旧高考的衔接做好了铺垫。2017年是3+3高考改革的元年,新的高考内容减少,难度降低。但新旧高考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对运用数学、语言、图像有逻辑的推理、演算、陈述,对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是相同的,特别是今年将“说明、计算、逻辑推理、结论描述”计入分值,对学生的文字叙述和做题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试卷评析
1、回归基础,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基石,所以今年的高考着重于对基础的考查。考题中识记类题目和简单基础类题目明显增多。好几道考题直接源于教材,如第3题电磁波按照频率的排列顺序就来自于高二第二学期基础性教材的第17页,第10题研究放射性元素射线性质的实验装置题目来自于高二第二学期基础性教材的第28页,还有第1题、第13题、第21题也是直接来自于教材;另外2、4、5、6、8、9、11、22等题目,只要掌握了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另外,试题注重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考查,而不是考查通过题海战术顺练出来的所谓解题能力。如第17题,如果没有对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的准确理解而只是死记老师总结的关于摩尔质量、分子质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几个公式是不可能选出全部正确答案的。第18题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套用一些老师给出的所谓“串反并同”的解题口诀,很容易会出现错选A的结果。
2、考察全面,突出重点
考试手册物理科要求对各块知识内容分布为:力学部分约占40%,电磁学部分约占35%,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约占25%,上述三部分内容包含相应的实验,实验部分分值约占整卷的20%。选做题为“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或“人造地球卫星”,分值为4分。今年高考,基本符合要求,其中力学题有4、7、14、15、16、20、22、23、25、26、31,热学题有12、17、29、30,电学题有3、5、8、11、13、18、19、21、27、28,光学题有2、9,原子物理题有1、6、10,力电综合有24、32、33,大部分物理知识点都有涉及,但分值上,也是按照要求重点放在力和电上,约占总分的75%,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约占25%。在力和电中,又把着力点放在了功和能上了,第7题涉及风力做功,及功能关系,第13题涉及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问题,第24题要运用动能定理计算带电小球运动到最高点过程中受到的电场力,第25题要应用动能定理计算出变力,第26题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最后三道大题31、32、33都要涉及做功和动能定理,使功和能的题目能明显偏多!
3、分析综合,数理结合
高考不仅考查物理核心概念的内容,而且要考察这些概念的联系,特别是考查综合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高考中,在问题情境设计上,有些题目设计了多个物理过程的组合,如第23、24、32题,有些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又综合运用文字、数据、图像等形式来增加信息的广度,考查学生从丰富的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物理思考或推理的能力。如第15、19、25、29、32、33。如对第32题,首先你要通过图线1找出位置0.3m处的库仑力,然后再根据题中数据和库仑定律计算小球B带电量;再根据图像分析0.3m处合力向左,库仑力向右,可以计算出该位置外加电场的电场力,进而计算外加电场电场强度;在0.4到0.6m出合电场是匀强电场,电场力做功的公式计算两位置电势差;最后一问,必须进行过程分析,它既有第一次的从0.2m到0.4m的减速直线运动,又有第二次的从0.16m处开始的先非匀变加速直线运动,到后面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时必须求出每个过程电场力做的功,最后再通过动能定理得到结果。另外,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所以每年的高考都要考查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今年第8、15、19、20、25、29、32、33涉及函数图像,第15、25、31、33涉及函数方程,第23、24涉及几何图形,第18涉及极值问题,第24题涉及正弦定理等等
二、复习教学建议
1、针对考纲,回归课本 要认真研读《上海市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对五本课本(四本基础课本和一本拓展课本)全面看书不留死角。要做到胸中有要求,心中有教材。教学中,要使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对物理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适用条件等做全面的分析。同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电场和磁场复习中,要对电场线和磁感线,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电场力和磁场力进行类比学习。另外,既要让学生看书,也要让学生把配套的练习部分再做一做。
2、提出问题,梳理知识
在复习时可根据高考要求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前阶段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拟定一些启发性较强的思考题,使学生重读课本时重点明确,重点突出。如分析分子动理论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分子非常微小,我们如何来测量分子直径?怎样测量?测量油膜的面积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什么?(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那么在已知物质质量m,密度ρ,摩尔质量M,物体体积V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时如何求分子质量,分子体积,分子直径和分子数?(3)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怎样的状态?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是什么?是不是温度升高了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变大?对单个分子说内能和温度有意义吗?(4)分子势能在宏观上与什么有关?在微观上呢?怎样改变分子的势能?在宏观上物体的内能与什么有关?等
另外,引导学生注意建立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与双基相联系的典型题目。建立知识网络可采用(1)分析目录法:课本上每一张目录可以构成本章基础知识的框架,目录的自然节可以合并成几个知识点,每一张的标题往往就是这一章知识的总纲;(2)尝试回忆法:复习前先不看书,试着回忆这一章的内容,看这一章讲了哪些基础知识,有哪些基本思维方法,有哪些技能技巧的要求,有哪些典型题目,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最终形成一个知识网络;(3)画知识网络法,对每章内容的梳理总结不能只停留在尝试回忆上,而应结合尝试回忆用各种形式的图表画出知识网络图.很多复习资料在每章内容前后都有一个知识网络图,一般这个图都比较简单,可以参考但不可照搬,要使自己独立的画出
3、实验复习,重在原理
对物理实验,我们只要明确了原理,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半,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原理。如学生实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本实验的原理就是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由单摆周期计算公式可得 g42lT2lg得出的,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很容易就得出器材:需要有单摆及挂单摆的铁架台,需要测摆长的米尺,需要测周期的秒表。也很容易想出实验步骤,即先安装仪器,再测量摆长和周期,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g,理解了原理,知道了摆长是什么,自然注意事项中就知道摆长的测量必须为摆线的长度加摆球半径,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测几组取平均值等等。当然,在复习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把每一章中的实验先随本章内容一起复习,但在复习的后期最好从不同的角度把分散在各个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知识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如根据实验要求,可将实验分为基本仪器使用类、验证性实验类,测量性实验类、研究性实验类,在进行归类后,要注意总结出每一类的共同点及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加深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也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在练习题中要注重实验原理的拓展整合与方法的迁移、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基本仪器的使用等;还要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对应着一个实验要求可设想多种方法等等。另外还需要再到实验室,用一节课来熟练几个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要注意做题时的过程分析,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的养成,要培养学生们认真审题,规范做题的习惯,对综合题,对解题列式中,所用到的未知量和解题过程中临时设定的中间量,要写明假设。要明确研究对象。把哪个物体做为研究对象时,一般写为“对谁------”,要写清物理过程。物理计算题若有几个过程组成,则在文字说明中应写清楚,如“由-----到-----”等;要写清列式依据,应简要写明是根据什么原因,使用什么规律来列式求解的,如“对A物体,由动能定理得------”,另外,要合理利用模拟题。到高三后期,各个区县的模拟题,统考题及各个学校的交流题象小山一样的压来,对这些试题,我们可以抽出一部分题限时间,认认真真地做,而对其他模拟题只要挑一些重要的题型来做即可,前者是为了增强考感及提高速度性,后者则是针对性的提高。
第五篇:111010110110生物综合科高考复习建议
生物科高考复习建议
2009年高考是我省第一次进入新课程改革的高考,而且是我省第一次的自主命题的高考。受到各界的关注。09年的高考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新课程高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倡导研究性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于2010年高考来说,仍然是我们备考的指向,如何在有限的备考时间中提高备考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复习针对性
高考命题测试的选材遵循的原则是“依据大纲,不拘于大纲”。就生物学科而言,命题测试的指导思想可以这样定位:“由知识立意转向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其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就生物试题而言,强调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考查理解力是主体。
基础知识是载体。如何掌握基础知识?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把握?必须非常关注的是我省高考理综学科中生物部分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有对相关知识要求以及要求的程度(如Ⅰ代表了解的层次要求,Ⅱ代表理解的层次要求)和实验要求的细目表。
第Ⅱ层次的内容应当作为重点内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理科综合模式的生物试题由于受试卷结构和题量的限制,决定了其考试的性质是抽查性考试,而不是单科考试的全面测试。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重点复习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复习时以新课程四个模块为重点(必修模块
一、必修模块
二、必修模块三和选修模块三),根据福建省《考试说明》中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力求对每个知识点的知识做到熟练的掌握。并适当进行必修三模块中的知识进行适当的综合。
二、把握能力结构
理综生物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那么,主要考查哪些能力呢?生物学科对能力结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1.表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分析综合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实验和探究能力———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能够设计合理的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事实,正确进行科学研究。
(1)能理解《考试说明》中所列16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和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以上五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也体现了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级加强的。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二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三、用生物学观点指导复习
生物学科中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
1.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生物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6.生物科学发现史,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大家在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把知识点归纳、整合起来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复习提纲。从历年来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四、夯实基础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
1.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2.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3.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总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法则、定律、过程、事实)、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路、记忆、理解、应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这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
五、重视教材的应用
1、关注教材中图解,新教材插图数量翻一倍。认真分析教材中插图,可以帮助有效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图表如:能量流动图、遗传系谱图、食物链图、物质循环图、中心法则、神经调节图、负反馈图、细胞分裂图等。
2、关注教材中的思考题以及课后的拓展题,可以促进我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3、关注教材中各种曲线的变化、如:数学方式有:酶促反应曲线、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曲线、种群增长曲线、生长素作用曲线等。分析曲线变化所反映的生物学含义,并且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4、关注教材科学发展史
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经常是命题的很好素材,要加以关注,充分了解。从科学发展史中体会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从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中,体会生物的正确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5、模型构建在复习中的运用
课文中生物研究的方法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模型构建法。课文中有三种模型的构建:物理的模型;数学的模型以及概念的模型。应当加以利用。
6、概念图和流程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概念图和流程图,能简明扼要的将许多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的记忆,也更有利于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是新课程教材中新出现的一种题型,也应当加以关注。对一些重要的章节或者内容比较多的章节,构建概念图能起到很好的复习和加深记忆的作用。
六、加强实验复习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6个,其中验证实验有11个,探究性课题有4个,调查实验有1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求考生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要以实验带复习,要自己设计新的组合实验,同时,要重视综合实验题,要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08年《考试说明》内容范围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凸显探究性学习,2010年介入程度,将可能进一步加强,高考生物学科试题将会越来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通过考改支持并促进新课程的改革。
七、关注生物科技发展、生产和生活实际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则是其真实体现。近几年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
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
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生物学、干细胞技术、艾滋病、非典型肺炎(SARS)、生态农业、禽流感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八、盘点知识、注重总结
高考复习通常分三轮,第一轮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综合训练。三轮进行完毕,一定要在高考前大约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查漏补缺。主要目的将所复习内容进行一次盘
点,看是否有遗漏点、遗忘点和难懂点。针对盘点情况,遗漏点尽快补习、遗忘点重新复习、难懂点重点突破。
人体大脑既有记忆的功能,也有遗忘的功能。记忆分为暂时记忆和永久的记忆。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学习才能形成永久的记忆。且不可片面地认为,考前突击记忆,即“临时抱佛脚”就能够应对高考。那种的记忆属于暂时记忆,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理科综合考试大的思考量的情况下,暂时记忆会很快消失。只有踏踏实实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对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的积累和训练。才是成功的基石。
力争做到生物高考热点我会,高考冷点我懂,高考难点我知道。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好的思路记下来,易错的题记在“错题集”上。要寻找相关题型解题的捷径。只要常总结、多积累,一定会有高考的最后辉煌。总之,生物学科总复习应对考试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总结、提炼和运用。
不管什么技巧和方法,要坚信一点,只要对自己有效,那就是好方法。最后,请记住,复习时要扎扎实实,进考场时要轻轻松松,以扎实的功底,平常的心态,充足的自信去应对高考,这才是决胜的法宝,成功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