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简要分析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新课改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分别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探讨了中学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物理教材中,很多实验的安排和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习潜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如何把这些设计合理、构思新颖的实验与课本中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成了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样, 只有加强实验教学, 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一、利用实验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在帮学生建立概念之前必须使他们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过程通常以形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中学物理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将概念经过具体、抽象、再具体的过程就成为了实验教学的基础。例如,初中有很多估测题目,力学有有关质量的估测、压强的估测等,为了得到具体的概念,可以进行“常见物品的质量估测”实验。这种方法是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也学到了将形象物体转化为物理抽象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物理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思维发展的实验程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浅入深的有序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教学的流程,帮助学生思维 正确发展。有了问题才能够展开探究,也就有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带到一个个有层次、有阶梯问题中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判断等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层次。
正常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在中学实验教学中,有可能按照认识规律来编制实验教学的程序,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人们常说:“问题是创造的起点,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实验与思维活动,就能使思维按层次展开。例如,高中学生学习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用以下实验来训练学生的思维:¹用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连接有一个灵敏电流计的线圈,观察产生了什么现象。用一通电线圈代替上述的条形磁铁,在插入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现象?把通电线圈放置在连接有灵敏电流计的线圈内,改变通电线圈的电流大小,重新观察发生的现象?在一个匀强磁场内放置一个弹簧线圈,改变线圈的面积,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以上的程序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结论。这一设计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三、通过科学探究探索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出可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去发现,这样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方位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学生创建物理情景,教师更能够掌握学生信息,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物理知识和出现误解的原因。随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经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
四、动手动脑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思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实验中动手动脑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培养这种能力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设问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确保每个同学都是实验中的一员。
2、要确保学生能将动手和动脑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仅知道实验的操作过程,更应该掌握实验的原理。以促使学生动手和动脑联系在一起。
3、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五、分析、归纳、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每一个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必须要有理论的支持,反之每一个物理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需要学生将探索、发现和实践检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经过短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一些设计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规律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用归纳的方法找出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再改变实验条件进行验证:使单摆的摆长分别为0.25 m和1 m,分别测出它们各自的周期。从记录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长有什么关系?再任意取几个不同摆长的单摆,测出它们各自的周期。根据这些数据验证你的上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了一种实验研究的方法。
六、通过设计性和验证性试验的训练,逐步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性试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验目的自己进行设计的实验,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实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的选题要有探索意义。设计性实验的课题可大可小,小的如一道实验练习题,大的如科研训练课题。无论何种规模,都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的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能学习科学的方法。课题的难度应逐步加大,并因人而异.例如:设计一个电路,调节变阻器能使电路中一个灯泡变亮,另一个灯泡变暗?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2)要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学习一些设计的思路、并着重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在设计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例如,设计测量固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先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再深入分析各种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和特点。
(3)要让学生在实现设计方案的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在实施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不应当包办代替。有时可以让学生碰些钉子,让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受到锻炼。例如,学生从理论上提出了用放电法测电容器的方案,但在实践上有时会发现电流衰减太快,不成线性关系;用整流电源时,合上开关前后电压表读数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都促使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案,并总结实践的经验,直至成功。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成果,使多数学生受到教益,成功者也得到鼓舞,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作用。参考文献: [1] 孙枝莲,张军鹏.物理实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调查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20(1):20-23.[2] 许桂清,张军鹏,许江霞,等.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学习现状调查及自我评估表的应用初探[J].大学物理(教育专刊), 2006,18(4):34.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本资料由查字典物理网 整理提供,更多物理学科知识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一、教学方法及其构成要素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场合意义不同。在一种情况下,人们把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切手段、途径都叫教学方法。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这时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学原则,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有时又等同于教学手段。例如,人们把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视听教学法、讲授法、读写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等统统叫做教学方法,但它们实际上不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虽然在客观上没有什么把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分得清清楚楚的教学,甚至也不存在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但我国教学论采取的是一种分析的方法,把教学的各个方面分别孤立出来加以研究。比如我国教学论中所指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演示法、观察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等等。而西方的教学论并不划分什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范畴,因而有程序教学、设计教学、范例教学这样的综合教学研究方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方法呢?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教学工具或手段,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方式或动作,而是一系列的活动,并且是有目的的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成因素
既然教学方法是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教学方法中找出一些基本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七种:
(1)自学。自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构成因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自学包括阅读、思考、推理、记笔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非常重要。
(2)问题(提问、启发、质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种由学生提出,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往往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实验。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和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实验生动、直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它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实验。
(4)讨论(议论、辩论、问答)。讨论是一种师生双边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构成因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因素。讨论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讨论还能充分暴露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增加教学的针对性。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有效地展开矛盾和适时地解决矛盾,并注意将话题保持在问题上,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讨论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或两种形式结合。
(5)讲授。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解说,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生动、深刻的归纳小结或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讲评或释疑。讲授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它的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学生比较被动,不能照顾个别差异,习得的知识不易保持。
(6)演示。演示是指在教学中出示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以便学生形成表象。演示与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的物质技术方面的联系最为密切。演示能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分为静物演示和动态现象演示。前者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后者包括实验演示、活动图像演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动态现象的演示方式越来越丰富。
(7)练习(作业、训练)。练习是教学方法中最普遍的构成因素。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这是为了巩固某一种知识而设计的练习,它既是一种必要的、少量的机械模仿,更是经过变形、变式、变换后的概念、原理和规则的训练。为了巩固和深化知识,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反复的和综合的练习。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某种智力或能力,培养学生的某种科学思维方法,通常采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练习或训练来达到定向发展的目的。
3.教学方法基本构成因素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由于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教学法也就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也不会一成不变,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因素的。基本构成因素各自独立,自成一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2)双因素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构成因素组成。如实验讨论法由实验和讨论两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3)多因素的。这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构成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4.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是要有客观基础的,绝不能凭教师的主观意向来决定。教师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本人的特长和经验,并针对所要解决的矛盾的特殊性等,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依靠教师的语言,并辅以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由讲授和演示这两个因素构成,但不是仅有这两个因素,还有实验、练习、问题、讨论等其它因素相配合组成。采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教学由演示配合讲授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的现象,按照教师指引的思路积极思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从中学到一些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讲授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演示,或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并掌握物理知识。
演示讲授法是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既用于传授新知识、也用于巩固旧知识;既可以描述物理现象、叙述物理事实、解释物理概念,又可以论证原理、阐明规律。讲述的内容越系统,理论性越强,采用此方法的机会越多。
2.实验法
把观察、实验这种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法。这里的实验不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而是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实验法的特点是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实验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法使学习者亲自经历了认知的全过程,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实验中观察的事物、现象会在学习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用实验法教学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它阅读文献、网上查询,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由讨论问题、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这三大要素构成。讨论法的功能取决于这三个要素的优化程度和相互组合的状态。因此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讨论问题的提出。
讨论问题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在确定问题时应注意:①针对性。讨论的问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所讨论的问题既要体现教学的难点、重点,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②争论性。确定的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感到有讨论的必要,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思考。③两难性。确定讨论问题时,选择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来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摒弃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结论。
(2)讨论过程的控制。
讨论一般有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和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等几种方式。集中讨论的特点是问题集中,讨论过程容易控制,但由于班级人数多,发言机会少,学生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分组讨论能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讨论的过程不容易控制,可能出现开小会现象。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起控制和引导作用,要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讨论,对学生的离题现象或理解上的偏差予以提醒。要防止放任自流的讨论方法,同时也要防止使讨论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3)讨论结果的处理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说明其正确在哪里。类似的,也要阐明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错在哪里。还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4.探索发现法
探索发现法是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的,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突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希望学习者能象科学家一样的思考,象科学家一样的发现问题。探索发现法的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讨论方案、实验探索、总结结论、变式应用。下面是应用探索发现法进行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从演示实验入手。教师把可变低压电源、小灯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串联在电路上,合上开关后小灯泡发亮,由电流表读出电路中电流的示数。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个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2)进行猜想提出假设。根据已学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常识,大多数学生能提出改变电源电压或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来改变电路电流的假设。教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3)讨论方案。通过假设和验证,学生已经明白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教师进一步指出这节课就是用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用实验讨论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在初中物理还是第一次,难度较大。教师可从复习“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入手,启发学生进行类比。通过讨论,学生设计出“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和“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基本思路,教师予以肯定。教师继续提问:在电路设计中如何固定电阻而改变电压或者固定电压而改变电阻呢?接下来同学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和设计,学生都能明白设计原理,在实验中知道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为实验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实验探索。接下来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改变了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后讲结论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物理规律。
(5)总结结论。让各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然后指定学生进行归纳,教师点评,并板书要点,进而得出物理概念或规律。
(6)变式应用。就是围绕实验得出的概念或规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叙述,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其内涵完全揭示出来。
探索发现法和实验法虽然都有实验因素,但使用目的和方法并不相同。实验法一般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验证性实验,而探索发现法则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假设和设计方案,因此探索发现法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依靠教师)更突出。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的,它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它是一种在教学中主要依靠多媒体计算机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较少,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
比如“动量”课题的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如下:
课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在火车站的停车仓库有一辆机车头正在帮各类货运车箱归位。机车头在单节货运车箱后面将其推动到一定的速度就停下来,而货运车厢则继续运动下去直到它刹闸或碰到其他车厢。当然在轨道与车轮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但摩擦力很小,我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学习者的第一个任务是了解动量,要求学生考虑“什么是动量?”“动量跟速度有什么关系?”“动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动量概念,课件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验模拟,来验证一些假设是否正确,要求用对或错来判断。这些假设如下:
质量一定的车厢速度增大时动量也增大。
质量一定的车厢动量总是一定的。
动量大的车厢比动量小的车厢行进得远。
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等于质量与位移的乘积。
速度一定的车厢动量总是一定的。
实验1:给货运车厢选择一定的质量;选择一定的速度(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然后由计算机模拟车厢继续运动的情况:动量的值显示在车厢上方,车厢下方是路程标尺(以米为单位),在0刻度处,机车头停止运动,货运车厢继续运动下去,直到向右跑出屏幕。
实验2: 货运车厢质量与实验1中相同;改变车厢速度的值(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其它同实验1。
实验3: 重新选择货运车厢质量;速度的值与实验2相同(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其它同实验1。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计算机要求学生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动量。2.动量和速度、质量、位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之后,计算机给出反馈信息,并小结动量概念、动量公式、还进一步强调动量与位移无关。在学生没做完这三个实验以前,计算机不允许学生判断假设,直到他全部完成这三个实验才可以回答对或错,计算机允许学生多次实验和多次修改答案,最后提交。如果学生全部判断正确,可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
学生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动量守恒。这时的情境与任务一中的情境基本相同,只不过多了一辆原来就停在轨道上的车厢(学生也可以选择几节连在一起的车厢),被机车头推动的车厢会撞上停在轨道上的那节车厢。学生可以选择两个车厢的类型、载重,可以改变被机车推动车厢的速度,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来研究碰撞过程中车厢动量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任务二的设计思路与任务一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不仅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结构的现代教学观。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模拟始终代替不了真实,模拟是真实实验的有效补充。只有当实验在课堂无法完成或达不到教学效果时,使用模拟才是有效的。
四、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也就是说,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各自的局限性。把某一种方法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过份地强调其作用,或把某一种方法说得一无是处,过份地贬低其作用,都是不正确的。表5-1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比较,表5-2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特性比较:
表5-1 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
职
能
效
果
方
法
掌 握 知 识
掌 握 技 能
握 验 法 力
掌 方
实 能
形
象
思
维
抽 象 运 用
维
思
能 力 创 造 力
能
讲授法
好
较好
较好
差
一般
较好
较好
一般
实验法
较好
好
较好
好
好
一般
一般
较好
讨论法
较好
较好
较好
一般
一般
较好
较好
好
探索发现法
较好
较好
好
较好
好
较好
好
好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
好
较好
好
较好
好
较好
好
好
表5-2
教学
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特性
特 效 果方 法
性
教
学
进
度
水
平
师
生
交
互
程
度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课
堂
气 氛 状 况 教 师质
素
要
求
学
生
学习
效
果
讲授法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在我国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习需求的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的教学方法,而是向着几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活动式的、多主体的、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对每一种教学方法深入的学习,这里我们分别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中学物理常用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的主要特征
讲授教学法主要是教师运用科学、严谨、生动的教学语言,讲述物理课程的知识内容,讲授内容涉及广泛可以灵活引用生活实例、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提出问题归纳分析、结合利用各种演示实验、实物教具等,在教学中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讲授教学法,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将书本知识经过处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向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突出知识学习中的重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在讲授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讲授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讲授的内容要严格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为一门课程,物理教学的内容首先要按照教学标准的规定,所以在讲授之前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为有效实施 1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力这一章涉及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胡克定律、力的分解及平行四边形法则。在讲力的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力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知道力既可以按照其性质来分类,也可以按效果来分类和命名,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能在给定的具体问题中,正确地找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正确地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会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讲授所涉及的内容也要按教科书的规定具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师讲述语言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表述准确,还要生动形象,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2)讲授法中的启发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可以运用提问、举例、比喻、点拨等手段,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积极地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师新颖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己的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3)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讲授内容要有层次性,讲授必须与板书紧密结合,板书设计要布局合理、字迹清楚、对讲授内容起到一定的固化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规律以及物理公式的确切含义,适用范围和条件。
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方法并不意味着一节课都由教师来讲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注意观察或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实验观察的指导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使学生接受和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奠定基础。
二、讨论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关键内容,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 2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讨论题目,经过全班或分组讨论,教师释疑、指导或精讲、总结,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深入领会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相互传递信息,交流看法,实行民主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认识上的深入和提高,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既适用于讲新课,也适用于习题课和复习课,甚至也可用于实验课.
对讨论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题目要具有代表性
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的知识中心和教学中心,所以题目应有代表性,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题目表达应准确明了。教师所确定的题目要尽量难易适中,不能过于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否,无法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正理解程度。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以保证讨论活动能顺利地进行。教师所提问题的表述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白需要干什么,有些问题如果所含的内容太多,可以将一个大题目拆分成为一些成系列的小题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学习活动。
2.讨论过程的教学设计
上课之前对教学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必须要进行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对讨论过程作出总体规划。如怎样引入主题,如何启发学生,讨论应分步骤进行,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的归纳和总结及教学要点的分析与评价,都要事先做好计划。
其次是对问题的正确答案的充分把握,同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各种答案和可预见的错误以及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要有充分准备和估计。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3.讨论方式的灵活多样
讨论本身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围绕讨论的题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 3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己的长处,教师只是适当地进行组织和引导。
讨论形式可以全班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可以是学生的主动发言,也可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大家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以加深理解,澄清糊涂观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能考虑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讨论活动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多个学习群体,并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其中的一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讨论的结果可以被全班同学所共同拥有,学生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提高,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进步。
三、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形式。
中学物理实验通常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作业四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进行物理实验这种特殊的物理环境中,由于教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能使学生最直接地获得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1.演示实验
这种实验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物理知识的讲授而进行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有很多演示实验能直接地将知识传递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演示过程是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演示的重点可以是物理现象,也可以是物理过程比如法拉第电磁定律的演示实验,从教师或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观察电流计的指数大小与实验动作快慢有关,教师可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磁通量变化与感生电动势大小的关系。可以利用仪器进行实验,也可以使用模型进行展示以达到形象、具体、真实的目的。由于演示实验有很强的示范性,所以教师的操作一定要规范,为使实验现象明显,效果突出,课前对实验仪器及实验过程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准备和操作,课上演示时要随时观察所出现的现象,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 4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对重要的现象进行重点观察和反复观察,实验指导要尽量具体,加强实验效果的反馈,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边教边实验
这种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一边由教师讲授,一边由学生进行的简单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直接观察,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为了搞好这种实验,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讲解和实验的配合,仪器的准备和检查,实验的方法步骤等等,在教学中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检查、组织和帮助。
3.课外布置的小实验
这是物理教学中实验环节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建议,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愿完成,不做硬性规定。这类实验大多比较简单,所需器材容易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独立观察和操作,密切联系实际的习惯和作风,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这类实验也可由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去完成。
4.学生分组实验
这是物理实验这一教学形式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巧,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规定的实验项目。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分组实验项目不算多,又大多是验证性和训练性的,可以说是实验教学中的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因此,各个学校都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出全部实验.这对于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自然不成问题.对于实验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则要求能尽量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发扬拼拼凑凑精神,力争开出全部,至少大部分实验。当然,对于上述实验条件很好的学校,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项目,尤其是在高年级,可以增开一些探索性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从整体来说,对实验教学要有明确要求,严格训练,把实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对各个年级和每一类实验能力的培养,都要具体安排,不论是验证性的、训练性的、测定性的,还是探索性的实验,都应起到各自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仪器的选择、操作和读数,5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实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结论的分析。作为较高要求,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增加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观测的实验内容,把实验作为模拟性科研,充分开阔思路,探索研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示范与独立完成相结合。教师作出必要的示范,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完成实验报告,真正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有的实验还可以只由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行选择器材,确定实验步骤,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第二节 探究式教学
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4.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二、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
1.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使用精神。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中以实验导入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中以实验导入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实验课教学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导入方法。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和新的课题之间创设合理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加之自身的思考和动手最终掌握新的规律以及方法。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魔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3、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4、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5、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4)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
(5)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第五篇:中学物理实验拓展
一位物理学家到某中学与学生交流,一位学生问他: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哪杯水先结冰?
结论:原来冷却过程主要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内部的对流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开水先结冰。
实验一:点亮的辉光球
实验器材:辉光静电球 日光灯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辉光球通电后,看到静电撞击在玻璃上
第二步:用手接触辉光球,看到静电汇集成一束
第三步:用手抓住日光灯管的一端靠近辉光球,发现日光灯管发亮
第四步:改变手抓住日光灯管的位置,日光灯管发亮长度改变
实验原理:
辉光球通电后,能产生静电,玻璃是绝缘体,静电撞击在玻璃上被反弹回去;人是导体,用手接触辉光球后,辉光球内的静电可透过玻璃进入人手,再经过人体流过大地。
日光灯管也是导体,有静电流过时会发光,用手抓住日光灯管靠近辉光球时,静电透过玻璃流过日光灯管再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日光灯管发光。
注意事项:辉光静电球和日光灯管均为玻璃制品,实验过程中需轻拿轻放,打碎后玻璃划伤自己。
实验二:单机电动马达
实验器材:电池一节 铜导线 强磁铁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强磁铁吸在电池的负极,将铜导线折成心形,底部折成环
第二步:心形铜线套在电池上,尖端与正极接触,环与强磁铁接触
第三步:松手后,铜导线转动起来
实验原理:
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池底部的强磁铁能产生很强的磁场;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开始转动。
注意事项:铜线直接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铜线中电流过大,容易过热,单机电动马达不可长时间工作。
实验三:烧不坏的手帕
实验器材:手帕 酒精 打火机 镊子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手帕浸入到酒精中
第二步:用镊子夹起手帕,待酒精不滴时,用打火机点燃手帕
第三步:手帕燃气熊熊火焰,待燃烧完全后,观察手帕完好无损
实验原理:
手帕是纯棉制作,燃点比较低,在正常情况下很容易点燃;
浸了酒精的手帕含有一部分水,酒精燃烧时,水蒸发会带走燃烧产生的热量,手帕达不到燃点,所以无法燃烧。
注意事项:酒精极易燃烧,做实验过程中,点燃手帕前确保手帕上的酒精不再滴落;点燃后的手帕要原理酒精和其他易燃物。
实验四:扎不爆的气球
实验器材:图钉 硬纸板 气球 打气筒
实验步骤:
第一步:把气球压在一个图钉上面,气球爆炸
第二步:把图钉插在硬纸板上面制作一个钉子板
第三步:气球压在钉子板上面,气球安然无恙,加大力度,气球不爆
实验原理:
将气球压一个图钉上面时,气球的受力面积为一个图钉尖的面积,非常小,导致压力比较集中,压强比较大,气球被扎爆破;
当气球压在钉子板上时,气球的受力面积是很多图顶尖的面积之和,压力也分散在每个图钉尖上,压强比较小,气球不容易被扎爆。
注意事项:气球爆炸时,容易将图钉崩开,为避免图钉被崩开时伤及无辜,实验过程中可用胶带将图钉固定在桌面上。
实验五:浮沉子
实验器材:口服液瓶 矿泉水瓶 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口服液瓶中装适量的水
第二步:将口服液瓶倒过来口朝下放入装水的矿泉水瓶中,盖上瓶盖,口服液瓶
漂浮在矿泉水瓶上部
第三步:手用力捏矿泉水瓶,口服液瓶沉入水底;松手后,口服液瓶又浮了起来
实验原理:
口服液瓶在水中受到两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
未捏矿泉水瓶时:重力等于浮力,漂浮;
捏矿泉水瓶,又有一部分水被压入口服液瓶:重力大于浮力,下沉。
注意事项:口服液瓶中的水大约装半瓶(需要自己调整),以保证刚放入时,口服液瓶漂浮;按压矿泉水瓶后,口服液瓶沉底。
实验六:非牛顿流体
实验器材:马铃薯淀粉 水槽 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马铃薯粉和水按照2:1的比例混合匀浆
第二步:用手轻轻的按在匀浆上,可以轻松得把手按到底部
第三步:用力捶打在液体上,液体没有溅出,而且瞬间变硬
实验原理:
非牛顿流体的黏性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突然承受手的巨大压力时,非牛顿流体黏性迅速增加而变硬。
注意事项:马铃薯粉与水的比例大约为2:1,具体情况需自己调整,水多或水少都达不到效果。
实验七:反应迟钝的球
实验器材:空心球 钢珠 蜂蜜
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钢珠填满小的空心球
第二步:将小空心球放入大空心球中,并向大空心球中注入适量蜂蜜并密封
第三步:将大空心球从斜面顶端释放,观察到神奇的现象
实验原理:钢珠的惯性大,蜂蜜的惯性小,放在顶端时蜂蜜先滚;蜂蜜先滚在前,钢珠滚在后,蜂蜜等钢珠;珠超过蜂蜜滚在前,蜂蜜滚在后,钢珠等蜂蜜……
注意事项:大、小空心球要适合:小空心球的直径约为大空心球的3/5;
蜂蜜适量:将塞满钢珠的小空心球装入大空心球后,倒入蜂蜜到大空心球的一半。
实验八:反重力球
实验器材:空心球 强磁铁 塑料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两个空心球中各放一个强磁铁
第二步:塑料管装入适量的水,将一个空心球放入管内,封闭塑料管两段
第三步:将另外一个空心球吸引在塑料管外侧,倒置塑料管,外侧空心球沿管向
上运动
实验原理
由于磁铁的作用,塑料管内外的两个小球吸引在一起;
管内小球在管底部时,受到水的浮力而向上浮,同时带动管外部的小球向上滚,看上去外部的小球自动向上滚。
注意事项:强磁铁不要太大,否则管内空心球无法带动管外空心球向上运动。
实验九:吞吐鹌鹑蛋
实验器材:锥形瓶 烧杯 鹌鹑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鹌鹑蛋放在锥形瓶口,鹌鹑蛋比瓶口大,无法落入瓶中
第二步:将锥形瓶放在热水中一段时间,然后放入冷水中,发现鹌鹑蛋被满满吞
入瓶中
第三步:再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发现鹌鹑蛋又被锥形瓶吐了出来
实验原理:
将锥形瓶从热水中拿入冷水中时,瓶内气体遇冷收缩,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将锥形瓶从冷水中拿入热水中时,瓶内气体热胀,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将鸡蛋压出瓶子。
注意事项:如鹌鹑蛋不小心被吞入瓶中,可将锥形瓶倒过来口朝下,放在热水中浸一会,鹌鹑蛋会重新回到瓶颈处。
实验十:能量的传递
实验器材:塑料槽 强磁铁 钢珠
实验步骤:
第一步:每隔一段距离,在塑料槽内固定一个强磁铁,固定三个
第二步:在三个强磁铁的同一端都放入3粒钢珠
第三步:用一个钢珠靠近最前面强磁铁未放钢珠的一端,观察最后一个强磁铁上的钢珠被快速射出
实验原理:
钢珠被吸引撞击在第一个强磁铁上,并将能量传递给磁铁另一端的钢珠,这样依次传递;传递过程中,磁铁的吸引力使钢珠传递的能量逐渐增大
注意事项:最后一个强磁铁弹出钢珠速度非常快,所以做实验时不要把轨道对准同学,以免误伤。
实验十一:电动陀螺
实验器材:电池一节 铜导线 强磁铁 铁架台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一个圆形磁铁吸引在铁架台的横杆上
第二步:将圆形磁铁吸在干电池负极,在电池正极固定一个磁铁柱和两个钢珠,电磁陀螺
第三步:将电池放在盘子和铁架台的磁铁之间,用铜导线接通电池的正负极,电
池陀螺转动且不倒
实验原理: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池底部的强磁铁能产生很强的磁场;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导线被握住转不动,电池转动。
注意事项:铜线直接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铜线中电流过大,容易过热,电动陀螺不可长时间工作。
2.激光顺水流到手里
水的折射
安全贴士:雷射笔使用时,注意不要直视,以免对视力造成损伤。
雷射笔使用完毕后,要放在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
.制作反重力的水
水的表面张力附着在网格中,创造出一个“膜”,形成密封的状态。当牙签戳进去的时候,水会包围牙签,但因为牙签可以被水穿透、密度也比较小,所以会浮到最上方。
1、穿透土豆的吸管。
这个实验借助了空气的力量,通过空气的作用力将土豆扎穿。我们将吸管的一端用手指堵住,吸管内空气的唯一出口就是扎入土豆的那一端,吸管内空气体积在插入土豆的那一瞬间变小,对周围的压强将增大。
但这个力不足以大到可以推开手指和吸管壁,只能从相对比较薄弱的土豆中冲出去,所以我们就能够用吸管将土豆穿透。
2、平衡鸟。
平衡鸟之所以会平衡,是因为添加回形针后,重心由鸟身体中部前移到鸟嘴巴,也就是说整只鸟实际的重心在嘴尖这点的下方。
把鸟嘴巴放在手上,就像一个篮子挂在手指上一样,鸟就能够稳稳的被托住。
平衡木运动员,能在平衡木上完美展现各种高难度的体操动作,也是因为运动员能很好掌控自己的重心,所以能够达到平衡状态。
3、奔跑的铁环。
在本实验中,我们拉长橡皮筋然后松开下面,由于弹性橡皮筋向上收缩恢复原状,铁环与皮筋之间有静摩擦力,会随着皮筋一起上升。
而我们用手遮挡住逐渐变短的皮筋,从视觉看上去好像是铁环在自己上升。
4、智取纸币。
将纸币用手指快速敲打下来,是运用了惯性的原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是会让物体保持静止或者迅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抵抗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
在快速抽取时,当纸币移动的加速度大于摩擦力能提供的最大加速度时,硬币和瓶子的移动速度相对落后,重力加上惯性,因此就不会移动。
5、轨道怪坡。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重力。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的重心都有向下运动(落下或滚下)的趋势,让它的重心不断降低。
而本实验中,当两个操纵杆平行的时候,小球重心与两木杆平行,所以小球由木杆高处往低处滚动。
当木杆较高处慢慢分开时,小球在木杆开口最大地方,重心比木杆最低处更低。所以小球趋向于向木杆开口更大、重心更低的方向滚动,形成“怪坡”现象。
6、悬空硬币桥。
本次实验,运用了一个基本力学原理:力矩。力矩在物理学里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支点转动的趋向。
硬币受到向下的重力以及下一层硬币的托举力,而且下一层硬币最右侧边缘成为该硬币的支点。当未悬空部分的硬币力矩小于悬空部分的力矩时,硬币就会掉下来。
当在该枚硬币上面继续叠放一枚硬币后,增大了未悬空部分的力矩,使得这枚硬币不会掉落。
以此类推,如果将整个U型结构看成一个整体,悬空部位的硬币的力矩小于未悬空部位的力矩,所以整个U型结构能有一部分可以悬空而不掉落。
7、纸币妙扣回形针。
当轻轻拉动纸币两端回形针会滑到一起,但是这个时候回形针还在纸币上。如果再用力一拉,回形针会克服它夹紧的力。
由于是突然别在一起,回形针的弹力就把3个回形针弹出去,它们就能串在一起了。
生活中你把钥匙放入钥匙扣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会有咔嚓一下的弹力。
8、迟钝的硬币。
这个实验要归功于牛顿第一定律。牛顿说过,运动中的物体习惯保持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习惯保持静止状态——除非有外力施加在它们身上。因此硬币想做的事情就是“赖着不走”。在这个实验中卡牌受力瞬间被移开后,硬币失去了承载物,而此时硬币几乎不受力,在惯性作用下“赖在原地”,后在重力作用下掉落杯中。
9、投石器。
当我们压住初级版投石器的筷子时,力被存储到了弯曲的杆子中间,当我们松开手,杆子恢复成直线所产生的力,就会把物体投射出去。
当我们压住升级版投石器的筷子时,皮筋发生变形,变形储存了能量,这种能量使得皮筋有恢复成原来状态的趋势,这种能量称之为弹性势能。当我们松开手,皮筋释放弹性,所产生的力使得物体被投射出去。
10、马德堡半球。
刚开始我们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无须用力就会分开,这是因为球内球外都有大气压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相互抵消,平衡了。后来我们用针筒把球中的空气抽出,球内空气压强减小,球外的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所以我们很难拉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