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1、你认为本课程应该重点涉及哪些内容? 在学习了本课程三个星期之后,我认为本课程重点应该涉及初中、高中教学中几个基本的实验的实验过程、原理等的介绍,以及与其相关的课后习题等,最好还能涉及一些竞赛的习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更熟练并且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初中生和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和物理课程的兴趣。
2、根据你所掌握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谈谈你对“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
我认为,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可以起到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助于理解等作用。如在初中物理第一课的教学上,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原理是“摆的等时性原理”,我觉得,将这个实验放在初中物理课堂的第一课上来讲就说明了其重要性,以及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将此实验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接触的第一个物理实验方法——摆的等时性原理,以及第一个定理——摆的等时性原理,即摆球摆动的周期只和摆线的长度有关。诸如此类的实验,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将其搬到课堂上来,因为,实验是物理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没了实验科学家就不会发现那么多造福人类的定理,我们需要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即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实验比起“做题”更重要。可是如今的中学课堂上对于实验则是能省则省,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予以改正,否则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物理学科中的诸多原理。
3、根据上海课程标准要求,写出上海市初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内容。上海市初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让学生获得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和历程;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收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初中基础性课程部分:
1、用天平测质量
2、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测定物质大密度
4、用弹簧测力计测理
5、用DIS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6、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7、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8、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9、用电流表测电流 用电压表测电压
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1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12、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1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15、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初中拓展型课程部分
1、用DIS研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2、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4、斜面机械效率的测定 初中探究型课程部分
1、利用简易激光发生器测量物体位置和形状的微小变化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弦乐器音调和弦的长度、紧张程度的关系
4、白炽灯、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5、视网膜上的像 高中基础性课程部分
1、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2、用DIS测定加速度
3、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4、用DIS验证斜面上力的分解
5、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6、用DIS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7、用DIS实验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用DIS实验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9、用单分子油馍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0、用DIS实验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11、用DIS实验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12、用DIS实验研究小灯泡的U-I图像
13、用DIS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
14、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高中拓展型课程实验
1、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2、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
3、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
4、用DIS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5、验证楞次定律
6、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7、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王珏 物理师范 150111998
第二篇:中学物理课题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
1、研究的目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材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进行这种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有考试制度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轻学生素质的培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扭转目前这种不良局面。我进行这项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之路,尽我应尽之责,做我们应做之事。
2、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这里我所指的社会生活包括指现代家庭生活。现代家庭生活中处处时时都离不开现代家电,而现代家电样样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微波炉,消毒柜,抽油烟机,再到DVD、计算机、MP3等,无不如此,因此,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密切联系它,要做到这一些,老师必须要有意识,有计划,有准备。在教案中要有内容,在课堂上要有体现,在课后要有作业,另外,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3、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材的不断调整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被淘汰。
(2)、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课历来都深受学生的欢迎。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好物理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和激情,此时如果能正确有序地引导他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则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学好各学科的信心的增长。(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形成初中物理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的成果报告,包括能切入到社会生活中所有典型个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使后来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4、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探索出一条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生活的有效途径。
2、寻找一些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成功方法。
3、通过这项研究,来证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养成把学物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习惯。
5、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及理性认识
1、以生活中的物理引趣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物理。物理教学中以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话、很枯燥,获得知识的面有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其过程为: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学生汇报展示成果。例如在教学《热机》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热机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所用燃料、燃料的利用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分组去索取生活中的其他燃料。这样由于前置知识比较充足,在课堂上学习感觉就比较轻松,学习兴趣也特别的高。
2、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经历过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题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趣事、生活实例作引例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连通器”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2003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有这样一个问题:香港陶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香港陶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除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又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引导同学门回忆“冬天,天气干燥,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粘住梳子”。通过这些实例,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两个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教师准备两个塑料挂衣钩,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能不能把两个挂衣钩拉开?他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可能不能把两个挂以钩拉开,接着教师马上介绍“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合在一起,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个挂衣钩拉开。只要在挂衣钩上刺一个小洞,放气,就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接着在黑板上板画解释“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用能顺手拈来的物品动手实验,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
3、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物理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对物理现象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体验往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有了体验才有记忆和理解。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利用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既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密度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时,向学生介绍“空调应装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而北方用的暖气则需装在离地面较低的地方”。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课内容时,通过利用木筷子、耳塞、玩具电子琴等工具让学生体验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通过骨传导这种方式“听到”声音的,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神奇。又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我在一个较深的水槽里装满水,水中放了一些橡胶小鱼,我让一位同学通过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圆筒往水面看,并用“鱼叉”刺水里的橡胶小鱼。同时,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位同学做实验的情景显示给全班同学看,观看的同学会发现叉鱼的同学总是刺中鱼的上方。我于是引导同学们回忆“到游泳池游泳时,站在岸边,看着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冒险下去,因为,水实际上的深度比看起来深多了”这些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难点
在教学中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虽然已经分析得比较够透彻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解题时出现张冠李戴或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例如学习功率这概念时,我首先播出一段录像,展示两位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把两堆相同的砖块搬到二楼,通过比较两人搬运砖块所用的时间不同和相同时间内搬运砖块的多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与做功的多少无关。又让他们算出两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得出“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这就使学生较轻松掌握教学的难点。又如在学习压强时,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杠的图片,另一幅是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舒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后再拿出一个装着重物的背包,让一位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例都有助于创设物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生活环境中探讨、运用物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有关热学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学生知道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地铁的站台上,都有一条黄色的安全线,候车时乘客要站在黄色安全线外。”接着教师马上提出“打开的窗户外面,一阵风吹过后,窗帘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 错误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他们单凭日常的观察和直觉的经验理解,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概念不相容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正误的对比,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这种创设的纠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不少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可以运动”,“物体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块更大,因为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沉到水底”等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误区,然后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通过实验推理排除错误的观念,后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例如:为了纠正部分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更快”这个错误的观念,先让学生将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张16开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下落,结果较重的硬币下落得更快;然后把一元的硬币粘在16开的白纸上,再让单个的硬币与粘有硬币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一同下落,结果还是硬币下落得更快。又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铁块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水中行驶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比在水面漂浮的小木块受到的浮力小吗?”这样,通过实际中的实验,因势利导,结合实际进行矫正,使学生认识到:只凭生活经验得到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如能以一种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理念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这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案例:《声音的特性》、《平面镜成像》、《生活中的透镜》等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品德素养,促进科学世界观形成的需要。离开了物理实验,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很难完成的。要想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验技能以及对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实验教学的能力。加强物理实验和教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物理教学及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在实验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意愿和为其努力的目标。
本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工作与学习起指导与帮助作用。作为一名已经走上教学岗位的中学物理教师,必须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掌握必备的实验技巧,具有一定的实验素养和从事实验教学研究的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的教学工作。因此,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在职教师必须在实验、技能、教学方面不断学习和提高,开展和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工作。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2、掌握实验教学的教法
3、了解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4、了解计算机辅助实验和一些虚拟实验软件的应用
5、探索实验能力的评价方法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概述,物理实验教学技能,演示实验的要求与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与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物理课外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信息化。
本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在第三章演示实验的要求与教学技能训练里包括了运动位移、时间关系和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摩擦力和平跑演示实验、静电演示实验、电磁综合演示实验、阴极射线管、稀薄气体放电演示实验/光路的演示与相差分析。在第五章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与教学技能训练里,包括了重力加速度测定方法的研究、碰撞与动量守恒研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伏安法测电阻和小灯泡功率实验、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设计与实验、用油膜法测量分子的大小实验、透镜成像与干涉、衍射教学研究。
(四)教学建议
1、培训对象:适于高级中学物理教师选修。
2、学时数:30学时。
3、教材:自编教材。
4、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
5、考核要求: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或一篇实验教学设计。
6、课程类别:专业课。
二、教学纲要
第一章 物理实验研究概述(3课时)1.1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目的
1.2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3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第二章 物理实验教学技能(4课时)2.1 物理教学实验的类型及作用 2.2 演示实验教学技能 2.3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技能 2.4 随堂实验教学技能
第三章 演示实验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技能训练(6课时)3.1利用斜面、小车等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 3.2 摩擦力和平抛演示实验 3.3 静电演示实验 3.4 电磁综合演示实验 3.5 几何光路的演示实验 3.6 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第四章 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与教学技能训练(7课时)4.1 重力加速度测定方法的研究 4.2 碰撞与动量守恒研究 4.3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研究
4.4 伏安法测电阻和小灯泡功率实验 4.5 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设计与实验 4.6 用油膜法测量分子的大小实验 4.7 利用双缝干涉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第五章 中学物理课外实验研究(3课时)5.1 中学物理课外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5.2 中学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实施原则 5.3 中学物理课外实验
第六章 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4课时)6.1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评价的要求 6.2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
6.3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类型、方式、方法 6.4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命题要求及改革 第七章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信息化(3课时)7.1物理教学演示中的信息化 7.2物理实验中数据采集的信息化 7.3物理实验数据分析的信息化
三、参考文献
[1] 张德启,李新乡,陶洪,王崇光,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2] 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 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代虹,刘桂荣,多媒体手段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4),200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陶洪,物理实验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 马雄,王黎智,马力等,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类维平,物理实验教学技能[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9] 罗星凯,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 李春密,孙佩雄,杨志祥,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研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第四篇:优秀中学物理实验论文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以下三点:
一、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
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 1
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的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
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操作。如学生通过做《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它仪器自选,测定标有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重要过程。教师要组织好物理实验,获取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篇: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
大店中学
冀军平
浅 谈 中 学 物 理 实 验 教 学 法
大店中学
冀军平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物理实验的重大突破,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那么在中学阶段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基础,而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这样就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兴趣、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科学的实验素养的培养。
一、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例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节中,吹纸实验时:取两张白纸,让其自然下垂并保持平行,往两张纸中间吹气。观察到的现象:两张纸往中间靠近。这样使得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对于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意识的培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
大店中学
冀军平
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无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等等。从小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好习惯,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所以实验教学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熟悉浮沉现象,但事实上学生往往有许多生活经验会干扰学习,从而影响科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有关问题才能澄清模糊认识,真正建立科学的概念。具体操作可这样进行,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受到浮力。接着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下沉呢?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中情况又会是怎样呢?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上呢?以上问题都是针对生活现象及学生的困惑提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学生思考和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合成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重要过程。我们教师要组织好物理实验,获取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综上所述,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而在实验教学中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习惯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