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1、中小学教材具有权威性,具体性,典型性。

2、根据教材分析的范围大小,可将其分为整体分析和章节分析。章节分析:1.分析章节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及作用;2.分析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能力;3.分析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4.分析章节内容中具体知识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方式。

3、分析中学物理教材要以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物理学科的特征。我国的课程标准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做了规定和描述。

4、物理教科书是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为了完成物理教育的目的、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选择相关内容,经过学科专家和物理教育专家对物理知识结构的再加工,按一定顺序编排,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适当方式呈现的物理知识体系。

5、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面向教学系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研究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的活动过程和系统工作方法。其入口就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共同组成教学设计过程最基本的要素)

6、教学设计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1.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工作的对象;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材结构的论述有三种观点,1.教材的组织构成;2.学科的知识结构;3.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结构。

8、新课程提倡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和资料的收集、猜想和假设、检验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不同版本教材共性有三,1.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强调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学生实验,而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并加强对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发觉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

9、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宗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10、物理实验不仅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由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两部分组成。

11、分析物理教材应该且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物理教材;2.结合学生情感和兴趣特征分析物理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分析中,教室要重视观察思考和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以其有趣的故事、现象、实验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插图(尤其是一些漫画)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于因果兴趣和逻辑兴趣。

12、教材的风格代表教材的个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

1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14、教学式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观点,对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所安排的程序化操作步骤的系列。

15、教材分析示例: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首先,牛顿运动定律在后续力学如曲线运动等要用到;其次,它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如电学中的受力分析等都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第三,本章的实验是引导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最后,牛顿运动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不难看出,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章节。

16、教材分析示例: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要求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及本质,明确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瞬间对应关系等;3.牛顿第三定律,要求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方面进一步认识;4.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要求掌握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通过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建立解题思路,能够对超重现象、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等。难点:本章中要从力的角度研究加速度,并且加速度与力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瞬间对应关系,对此学生难以理解形成难点。为此教学中要借助物理场景突破难点,如利用物理情景: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先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从受力情况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受力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为进一步化解难点,将原本应该以知识内容呈现的改为以例题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分析来理解物体的平衡、超重和失重问题。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精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性质(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规律、能量、实验操作技能等。

2、过程与方法观察、科探究、信息处理、信息交流、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实践、信心、科学态度、责任感。

课程内容: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科学内容:(3大主题)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每一级主题都设若干次主题,这些主题综合融入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准确的分析物理教材不仅是正确选用适合本地区的物理教材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教学工作的基础,还是物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

物理教材分析的涵义: 物理教材分析是物理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物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重点、难点以及蕴含的教育因素等进行挖掘和剖析的过程。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介绍:义务教育课标物理教材版本共六种,分别是:彭前程

人教版,廖伯琴 沪科版(司南版),束炳如 沪科粤教版,阎金铎 北师大版,刘炳升 苏科版,吴祖仁 科教版。

安徽地区常用版本是的有人教版和沪科版,人教版共三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沪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共两本。不同版本教材结构、内容的共性特点:(1)教材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改变了纯理论的叙事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传递各种科学和生活信息的直观形象模式。(2)教材结构均作了较大的调整。

(3)删掉了传统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开放性、实践性课题。

(4)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

(5)教材均设置了STS栏目,介绍并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

(6)教材在内容的选取、知识技能的呈现和探究课题展开上均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最新的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两种版本物理教材的结构特征:

1、组织结构: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第二章 光现象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六章 电压 电阻,第七章 欧姆定律,第八章 电功率,第九章 电与磁,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沪科版: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力与运动,密度与浮力,压强,机械与人,小粒子与大宇宙

栏目设置:人教版:阅读指导,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我还想知道,小资料,动手,脑学物理,科学世界。沪科版:设计与制作,观察与思考,作业,观察,实验探究,探究点拨,信息窗,拓展一步,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动手与动脑。不同版本中学物理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版本教材都能够具体详尽的表现新课标的理念,其共性是主要的,又各具特色。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都能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知识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加强过程和方法的引导,突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设计,体现新的科学文化观,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积极的大胆尝试和女里努力,渗透STS教育思想,注意教材内容选择和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等。

但不同版本教材在篇章安排上不尽相同,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部分知识内容的处理方式各有优点,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层次不一。总体来看,人教版继承性强,适合农村或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使用;沪科版创新之处诸多,比较适合城市或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使用。

物理课程标准在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新课标和教材之间的是“源”与“流”的关系。课标 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材是具体化了的课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深入分析,才能弄清楚和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从而正确的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课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比较教材,有合理的删选取舍。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1)物理学是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

(4)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5)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在物理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1、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2、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物理教材

4、结合学生情感和兴趣特征分析物理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分析教材

二、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分析教材

三、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析教材

1、教材的整体分析

2、教材的局部分析

四、从学生认知角度分析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章节分析:

一、教材章节的地位与作用

说明学习本章前学了什么内容,与本章的关联,本章的主要作用及对后续内容学习的作用。

二、教材章节的内容及呈现方式

综述本章的章节安排,共几节,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和所用到的栏目和方法。

三、教材章节的重点、难点

分析说明那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并说明依据。重点内容是如何展开的,难点是如何分解的。

四、确定章节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说明本章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专题研究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专题一: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一、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了准备工作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教师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熟悉和掌握所用的教材,为此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只有对教材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好的教学方案,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创造出高效课堂。为此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的重要性

•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重要来源。• 分析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素养

1、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2、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增长专业知识、促进教学修养的过程。

• 3.挖掘教材的隐含知识和隐含价值 • 4.提升教师基本功

三、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方法

• 从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

• 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知识目标、重点和难点 • 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因素

• 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 • 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 教材分析的前提是阅读教材,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泛读、通读、细读、精读。

一、泛读有关资料,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

1、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 •

2、大学物理、初(高)中物理教材 •

3、有关期刊杂志等 •

二、通读整个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

•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初中或高中物理教材。

• 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 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

三、细读每一部分教材,进行整体分析

•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篇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二三章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①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

• • • • • • • • • • • • • ②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③该部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中有哪些重要的实际应用; ④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⑤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因素; ⑥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四、精读每一节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分析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分析教材。精读做到以下几点:

①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

②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物理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③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

④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和方法以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

四、某一节课教材分析的一般内容

1、出处:教材是那本教材哪一章哪一节

2、地位和作用

3、风格特点

4、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逻辑结构

• 具体分析时,要从整体到局部依次进行,具体内容: • 1.知识的逻辑结构

• 知识的逻辑结构指教材整体或教材某章节的重点知识和方法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方式。

• 分析知识的逻辑结构的方法:

一、要阅读教材,找出主要知识点,如概念、规律、重要实验等,并将所有的知识点编号

二、按它们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每一个知识点用一个方框表示,作用相近或重要程度相近的知识点并列安排;

三、之后在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之间画箭头,箭头方向从前概念指向后续概念,从背景知识指向扩展知识。最后整理成体现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图。

5、分析需要调整、补充的地方

6、分析挖掘拓展教材的隐形知识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

1、先备知识与技能 •

2、心理特征

3、认知特点与能力

三、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由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应用的广泛程度、对培养能力的作用以及教学要求和学 2 生的基础诸方面综合而定的,一般说来都是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和基本研究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教材的能力因素分析,应该成为确定重点知识的一个依据。

• 例如,从电磁感应实验不仅可以得出电磁感应定律,更重要的是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难点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知识,是由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通常出现在学生的认识障碍之处。• 知识本身需要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需要学习的知识结构相差太大,不容易引起同化顺应过程;感性认识不足或原有的感性认识不全、不正确,对理解新知识造成干扰,形成知识的负迁移等,都会成为教学的难点。

四、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

• 知识与技能分析就是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不同层次对教材涉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

• 通过知识分析,明确编者意图,教材所选内容的特点,作用与地位;了解教材的体系及逻辑结构,进而明确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难点;同时挖掘思想教育、科学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等因素。•.知识的应用

• ①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其知识不仅是解物理习题,还包括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前沿中的应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 ②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突出怎样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切忌大讲特讲生产环节和技术细节,要突出物理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分析

分析并挖掘该节教材包含了哪些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因素,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讲清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和方法以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过程与方法分析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物理学的发展史料为线索,运用物理学发展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与挖掘、总结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进而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 物理学方法论因素指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有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

• 常规方法:观察、实验、逻辑思维、数学方法 • 非常规方法:直觉、猜想、灵感 •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关键地方: • 知识点建立时;(速度概念建立)• 知识点纵向引伸时;(从速度到加速度)• 知识点横向扩展时;(速度到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光速)• 知识点应用时。(向心加速度,车辆转弯时的路面为什么里低外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分析挖掘该部分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关注学生的情 3 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主要是一种心理分析,主要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心理分析的内容包括:

•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记忆(智力因素)• 意向过程:兴趣、情感、意志(非智力因素)• 个性特征:能力、性格(非智力因素)• 价值观:

•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一般有两个途径:

• 一是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安排、教材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等方面是如何考虑和适应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

• 二是分析学生在物理学习的具体环节中的所蕴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教学要求。• 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的作用:

1、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因,提高教学效率;着重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2、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3、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4、还可以通过心理分析,弄清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学习难点。

五、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效果。

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自主-讨论模式、探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法

教学策略:概念转变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图示策略、分层教学策略

六、分析教学用具

七、分析设计具体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

2、新课引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成功地引入课题,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迅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引入”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一般来说, 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入课题:(1)利用演示实验;(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3)讲述物理学史或物理学家的故事;(4)“以旧带新”;(5)提出不足;(6)反向提问等.3、新课教案(简案)

4、例题、检测题教学分析:

5、补充例题:

6、小结作业:课本配套习题分析: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专题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教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在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问题和需求,选择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过程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定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设计就如同一张行军图,没有它,就不能实现性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行军,同理,如果教学不按照一定的设计和计划进行,就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 反映教学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 由于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均有各自特殊的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对于中学物理教学, 除应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外, 还应依据我们对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的认识, 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 结合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 发挥周围物理环境的作用来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认为,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原则不应照搬教育学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或只加一些实例、说明,应该把教育学原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提出和切实贯彻的中学物理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初步提出以下五条, 即:(1)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物理学这类自然科学的教学时, 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与表达, 还是实验或练习题的内容、数据等等, 都应当是正确无误的.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正确的应用术语.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阐述, 一定要注意用语要正确, 表达要确切。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原则;(3)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的原则;(4)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5)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统一的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感性经验为依据, 而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来设计和规范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以减少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 增加自觉性.正是为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又必须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 给出教学流程, 明确可操作的方法.2、整体设计和要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没有要素分析的综合是肤浅的, 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只有要素分析, 没有综合, 必然是孤立的, 并且缺乏整体功能.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 又需要以要素分析为依据进行综合优化, 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3、规范性和创造性相兼顾的原则

教学过程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只有规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新思想、新理论的运用又必须另辟蹊径 创造是对规范的完善与发展, 二者是可以兼顾而统一的.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是一个新课题,必须有所创造。

4、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并重的原则

教学过程由教学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二者的中间联系过程三者构成.因此教学设计既要重视静态设计(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又要重视动态设计(教学过程的生成和发展), 使二者在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中向前推进.5、教师和学生交互协调的原则

教学过程既是施教过程, 也是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促进两者的交互与协调, 但交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为此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物理学与技术、社会和生活的研究;

4、选择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自主-讨论模式、探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法

教学策略:概念转变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图示策略、分层教学策略

5、利用和开发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体的应用

6、制定测评工具

7、教学反思及修改

专题三:中学物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案例

一、关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物理学发展的源泉,也是实践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纳入内容标准提出了基本要求,物理实验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关键地作用,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1、演示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明显和直观、要安全可靠确保成功、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切忌弄虚作假,要有启发性

2、学生分组实验

基本仪器实验训练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过程:准备阶段、操作阶段、总结阶段 探究性实验: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3、随堂实验。

实例分析: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

二、关于物理概念的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进而掌握物理规律, 发展认识能力, 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

任何一门学科, 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 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 形成学科的体系与结构, 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纵观物理学内容, 大体可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因为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例如, 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 那就无法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一系列物理概念作为基础, 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例如, 若没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等一系列概念, 就不能形成电磁学;同样, 若没有光源、光线、实像、虚像等一系列概念, 也就无法形成几何光学.所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 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2、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教学实践表明: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 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没有搞好.在教师方面, 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意让学生多做练习, 而不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的现象;在学生方面, 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题, 而

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必然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 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 怎么还谈得上知识的灵活运用呢? 事实上, 能否使学生逐步领会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如力、功、能等等, 达到教学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一章节的学习, 而且会影响对整个物理学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3、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 或者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 要运用物理学方法, 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把新事物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 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还往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概念.形成初步概念以后, 还要从与其它概念的比较、分析中, 从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中, 从学习有关的物理规律中, 从反复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中, 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 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 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二、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许多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明显定量的性质, 也就是说, 概念可以用一个可测量的量来表示, 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阻、电压等, 这类概念称为物理量.以速度为例, 它是反映物体某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这一属性的, 然而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只有用一个量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例如:某人某时步行的速度是 5 m/s 向东, 这就能准确地反映出这个人走的快慢和方向.由于物理量有确定的量的性质, 因此总是可以跟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7

3、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物理量的分类。按照它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性质来分, 可分为:

1、状态量和过程量.状态量是描写状态的物理量.研究对象的状态一定,它就有确定的量值.如速度和位置坐标是从运动学角度描写物体状态的物理量;动量、能量(动能和势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写物体状态的物理量;压强、体积和温度是描写气体状态的参量, 也是状态量.状态量往往可以用态函数来表示.过程量是描写过程的物理量.力学中的位移、功、冲量, 热学中的热量等等都是过程量.一般说来, 不同的过程, 具有不同的量值.2、性质量和作用量.性质量是描写物质或物体的某种性质的量, 如密度、劲度系数、比热容、电阻、电场强度、介电常数、磁感应强度、电容等等.作用量是描写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量, 如力、力矩、功、冲量等.3、矢量和标量.有些物理量它们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是矢量, 如力、速度、加速度、动量、电场强度„„.矢量的叠加应遵循几何学法则, 即平行四边形法则.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是标量, 如时间、质量、功、能、电势、电流„„.标量

4、相对量和绝对量.凡与选择参照物或坐标系有关的物理量都是相对量, 如位移、速度、动量、动能、势能、功、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等.凡与参照系的选 择无关的物理量都是绝对量, 如各种普适恒量, 再如在两个惯性参照系符合伽利 略变换的条件下, 力、加速度、质量等等.5、物理量按国际单位制又可以划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基本物理量是人们根据需要而选定的.基本量不是用其它物理量来定义的.基本量的数目应该是能融洽一致地和明确地描述物理学中所有各量所必需的最小数目.目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有七个, 即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它们的计量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和摩尔.导出物理量是以基本物理量为基础、按照某种定义或根据有关公式推导出来的物理量, 因此一切导出物理量都可以用基本物理量的组合方式来表达.在力学中, 所有的物理量都可以由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量导出;在电学中,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量, 再加上电流这一基本量, 就可以导出所有的电学物理量.还有些物理概念, 虽然没有直接的定量性质, 但在表述和研究它们时, 往往离不开定量的描述.例如,“机械运动”这个概念, 实际上表示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 这里归根到底仍然涉及位置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正是由于组成物理学的基石———物理概念大多具有定量的性质, 因而研究物理学, 就必然离不开数学和实验测量

四、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在众多的物理概念中, 有为数不多的概念是基本概念.所谓基本概念, 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它们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 它们反复出现在许多定律中, 并经常运用, 而且最有生命力.(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首先应从具体的事例出发, 即通过联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列举各种事例及进行必要的实验等等, 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 使之对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有必要的感性认识, 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表象, 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其次, 概念的形成, 并不是感性材料的堆积, 而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因此, 在学生已有足够数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就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抽象,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 去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以达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所以在概念教学中, 既不能只提 8 供形成概念的事实依据而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 也不能只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演绎”.不同的概念, 它们的引入和建立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在中学阶段, 建立物理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成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常用的抽象方法有以下三种:(1)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本质属性)像前面谈过的机械运动、平动概念, 就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小孩形成“人”、“房子”等概念时, 就运用了这类抽象的方法.所不同的是, 形成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概念时, 事物的共同特征比较直观, 容易理解, 而物理学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不那么容易琢磨, 需要有足够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做基础, 更加注意通过分析、比较, 认识所列举的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以及容易混淆的两类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别, 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2)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 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如密度、速度、比速度、比热容、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等, 这种类型的抽象, 特别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用得很多, 而学生常感到困惑.我们应当通过一些重要物理概念的教学, 教会学生这类抽象方法.(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

质点、刚体、理想气体、检验电荷、纯电阻等等, 是把研究对象本身理想化;无摩擦的表面、绝热容器等等, 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等等, 是把物理过程理想化.理想化方法就是对所研究的事物突出起主要作用的性质或条件, 完全忽略其它性质或条件而进行的一种科学抽象, 它反映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呈现所包含的主要矛盾.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之一.2.物理学中的概念组成一个体系.各个概念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一个理概念往往既是前面概念的发展, 又是后面的概念的基础.因此, 抓住新旧概念的逻辑联系展开, 也是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之一.具体的方法有:(1)推导法.就是依据概念之间的联系,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例如, 由速度、速度增量、加速度等概念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等等.(2)类比法.借助类比来引入和建立概念的例子很多, 如类比水压引入电压、类比光波讲物质波、类比重力势能研究电势能等等.(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 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讲授物理量的内涵时, 教师除了应用语言文字把它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定性地给予表达以外, 还要由定性分析进入定量分析, 给出它的定义式.用数学公式定义物理量最严密、最精确、最概括.定义式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例如, 加速度的定义式、分别是 C量度公式, 不是决定条件式等等.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分清物理量的量度公式和它的决定条件.(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 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哪些对象.例如, 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属于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在概念教学中, 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要逐步使学生了解它的外延, 使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的观点是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教学中, 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 9 系, 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加深和扩展对所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也有助于逐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通过比较、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 就能使学生分清不同概念所反映的不同本质属性, 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不清.这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在电学中, 电势、电势能、电动势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 学生只有认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三个概念.(五)、学会运用概念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 在运用过程中, 学生对概念在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 以便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完善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学过“密度”这一概念后, 可以向学生提问: 质量是 1 kg 的钢球, 切去 500 g, 其密度是否变化? 或许有学生回答: 质量减少一半, 密度也是原来的一半了.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否与其质量的大小有关? 通过分析, 让他们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 从而加深了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的理解, 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再如, 学生只有运用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解答 一定量的练习题以后, 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的实质及其定量含义.五、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 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的办法有: 1.运用实验.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 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的教学时, 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第二信号系统”, 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注意, 事例要恰当和典型, 语言要简练生动, 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学生确已熟知的事例, 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不可捉摸.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从已有知识出发, 通过逻辑展开, 把新概念自然地引申出来, 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良好物理环境.例如, 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为依据, 由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增量)→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像这样步步深入地引出加速度,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使知识系统连贯,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不断深化,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 通过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实或故事, 通过有启发性的提问, 运用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录像、参观等方式, 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教学中, 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 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将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讲得很清楚, 但对学生来说, 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 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 还应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或实例分析出发, 紧扣它的物理意义, 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 得出它的定义式.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 使学生理解该定义式怎样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反映它的物理 10 意义, 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对比是常用来认识几种事物的质或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概念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 来分清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 对比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交流电与直流电、电动势与电压、干涉与衍射、热量与比热容等等.(三)、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 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 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 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 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 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 勇于提出问题, 勤于思考, 扩大认识范围, 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 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例如, 最后应当指出,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包括物理概念在内, 都有一个过程, 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 物理概念教学也要注意它的阶段性, 不能一开始就企图讲深讲透, 那样效果反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应该做到既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的要求, 又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 逐步加深扩展, 切不要使之僵化.实例分析:摩擦力

三、关于物理规律的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 基本概念是基石, 基本规律是中心, 基本方法是纽带。可见物理规律是构成物理学科体系的核心要素,所谓物理知识的应用, 主要是指运用物理概念, 特别是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现象、解决物理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也主要是在观察、实验、探索和分析物理现象, 理解、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中, 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 我们应当在抓好物理概念教学的基础上, 认真抓好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二)物理规律的特点

1、物理规律反映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物理规律表现为某物理状态下或某物理过程中相关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所遵从的关系,通常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方程等

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各种要素有物理概念来表征,而且这些物理概念常常具有定量性质的物理量,并总是与测量及数学表示相联系,所以物理规律也是物理概念之间的一定关系的语言逻辑表达和数学逻辑表达

例如, 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由质点、力、质量、加速度等概念组成的.研究对象是质点, 力、质量、加速度是 3 个可测量的物理量.它表明了研究对象(质点)的加速度与研究对象(质点)的质量(反映研究对象本身性质的量)和它所受的力之间的定量的因果关系.2、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任何客观规律都只能被发现, 而不能被“ 创生”.但不同学科的规律被认识与发现的途径又是不尽相同的.物理学规律揭示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 即都与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数学推理、想象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虽然是以实验为基础, 但这一定律不能直接用实验加以验证, 它是实验、推理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在取得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经过分析与综合, 并利用数学方法总结出来, 又被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无误的客观规律.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由于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往往不是处于自然状态的实际客体和实际现象, 而是采用科学抽象方法适当简化之后建立的理想模型和理想过程;又由于物理学是实验科学, 在观察和实验中, 限于当时仪器的精密程度、操作技术的准确程度, 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测量误差.因此, 反映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规律, 只能在一定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是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物理规律不仅具有近似性, 而且由于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 或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 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 所以规律还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 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 它没有涉及物体的转动, 也没有涉及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 因此它只适用于质点.由于做平动的物体可以视为质点, 所以它只适用做平动的物体.同时, 运动的描写还是相对的, 必须选定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中谈到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适用呢?

(三)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在中学物理知识结构中, 有一些占主干地位的基本规律, 这些重点规律教学的成败, 对于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知识, 能否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关键性作用, 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为此, 必须明确对重点规律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 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 必须将那些原先分散学习的有关物理概念综合起来, 把研究它们的关系作为主题.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 才能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钻研志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 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 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柱.人类在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 也相当于一个简化了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物理规律的获得主要有 12 两种途径: 一种是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来, 即实验归纳法;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规律, 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 得出新的规律, 即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可以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规律, 推导出更普遍的规律, 这属于理论归纳;也可以是利用较一般的规律, 推导出特殊的规律, 这属于理论演绎.值得注意的是,物理规律并不是纯粹的实事归纳和逻辑推证,猜想、假说、理想化、类比等创造性的科学方法常常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某一规律的教学,不一定按照历史上的发现过程来展开,教师课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已有的基础、学校的设备情况等来确定,实际上,教学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规律,这对促进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发展能力可以起到不同作用。

2、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中学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 一般都要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 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 要认真加以分析, 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而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结论.对规律的文字表述的引出,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 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这种做法离开了认识的基础, 颠倒了认识的顺序.学生不知道规律是怎么得来的, 也不可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例如,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 可仿照伽利略当年运用“理想实验”的思路,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 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 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作如下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 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有时保持静止状态, 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 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 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又如, 动量定理可表述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弄清“等于”两字的含义对理解这个定理有很大帮助.第一,“等于”所包含的是一种因果关系, 即冲量引起动量的变化;第二,“ 等于”包括大小和方向上的关系.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的量, 属于过程量, 动量则是物体状态的量, 过程量冲量引起状态量动量的改变, 动量的改变量和引起改变的冲量是相等的.可见“等于”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要把“等于”单纯理解为“就是”

大多数物理规律的内容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 即规律的公式.公式的形式要能表达出规律的内容, 能反映出研究对象间的内在联系, 还能由之计算出有关的物理量的量值(有的还要能标示矢量的方向), 参与各种推理和运算, 并尽量选择最简洁的形式.对于物理规律公式, 一要研究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实验归纳法中, 是怎样把实验数据通过思维加工和数学加工, 转化为规律的表达式的;在理论分析法中, 规律的表达式是怎样通过严密地推理而得出的.二是研究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 它揭示了一定质量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由此而产生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只从数学形式考虑,就可能得出物体的质量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或物体的质量与它的加速度成反比 m =Fa, 这显然是错误的.许多物理规律也可以用函数图像来表达, 函数图像有简明、清晰、直观的优点.在中学物理中, 利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有以下几个作用:.利用函数图像归纳实验定律, 讨论实验定律.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图像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数学公式能精确地描述物理规律, 配合函数图像, 表达就 更形象、明显,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例如, 光电效应中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3.在学生数学知识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函数图像来表明物理规律, 利用函数图像导出有关公式.例如, 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随分子间的距离而变化呢? 在中学阶段, 无法建立力与距离的函数关系。

3、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 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 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

4、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某些物理规律也互相关联, 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 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常发现中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 把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成是“打破物体的惯性”, 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有的教师也讲外力“克服惯性, 而使物体运动起来”.我们知道,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 无论是从静到动还是从动到静, 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在经典力学范围内, 物体的质量视为不变, 惯性的大小也视为不变, 物体作平动时, 惯性大小的量度就是质量, 因此不能说“打破”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 与反映物体属性的惯性,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5、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重点物理规律, 不仅要求学生理解, 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运用的过程, 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具体化的过程, 从而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巩固、深化和活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 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 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能力等.(四)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所以,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有序的步骤:

1、创设物理情境,形成科学问题

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和学习物理规律,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研究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 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申和逻辑推理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 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 对探索的兴趣, 对学生的信任, 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 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 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还可以尝试使用“假设—检验”方法。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具体的做法有:(1)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蒸发快慢的条件、电磁现象中的 左、右手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楞次定律等等.(2)由大量实验数据, 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 得到结论.如力矩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等.(3)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 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 得出定量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等.(4)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 先分别固定某些物理量, 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然后加以综合, 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等.(5)限于实验条件, 先介绍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 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得出结论.如对光电效应公式, 以及近代物理中的一些规律的研究.B、运用已有知识, 通过理论推导, 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具体做法大致有:(1)先用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 再运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如对电磁感应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等.(2)在观察实验和日常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理想实验, 通过推理、想象, 得出结论, 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3)运用已有知识和数学方法, 进行演绎或归纳推理, 得出结论, 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气态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4)运用物理量的定义式或函数图像, 导出表达物理规律的公式.C、提出假说, 检验和修正假说, 得出结论.对有些物理规律的研究, 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 提出假说, 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 修正假说, 得出科学的结论, 如讲授阿基米德定律、楞次定律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 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 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初中阶段有些规律只要求用文字表述).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 一般往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1)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 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 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

(2)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 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 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 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 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还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 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 作, 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逐步提高各种思维品质的水平.最后应当指出: 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 有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对同一个物理规律, 初中、高中、大学有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要求.例如, 对于力和运动的规律, 初中只要求有个定性的了解, 高中要求用初等数学进行定量研究,大学则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高中的必修与选修阶段, 大纲上也规定了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 学生对某一规律的掌握, 也需 15 要由浅入深, 一步步地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 最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那种企图通过

一、两节课的教学, 就要使学生对某些规律完全掌握的做法, 往往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例:动能定理、平抛运动

第四篇: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1、教材: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课程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组织起来并发展着的理论和技术的知识系统。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同步学习配套用书、教师的教学方案等平面的和电子的媒体。

2、课本:学生的角度——指学生用的教科书。

3、教材的功能:是指在实际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起的作用。

4、传统观念认为,教材结构应呈现为树状;现代:网状。

5、教材、教科书、课本之间的差异:教材的内涵要比教科书大,课本与教科书为统一内涵的不同称谓,教材涵盖教科书,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材。再不做严密界定的的时候,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教材。

6、由于所持的观点和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对教材便有了如下几种看法:

材料说。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材料——知识技能体系说。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媒介说。教材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事实,它是位于教育着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媒介。课程说。教材即为狭义的课程。工具说。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都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具。手段说。教材作为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形成学生深刻认识的手段。综合以上观点,本质上来看,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进行自我人格建构的一种案例或范例,它不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掌握其内容;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通过“对话”交流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发展。

7、教材的特征:1.符合“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教育改革原则,即教材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面。向当代的社会问题,面向当今社会技术化、信息化的发展实际,面向当今社会的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实际。2.由于教材主要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因此学生可以摆脱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效果不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取决于学习主题对教材的独立钻研。3.由于教材为学生亲自钻研提供了条件,因此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是学生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而能独立获得新知识。4.由于教材设计的目的和方法是使编者和学生直接“沟通”,学生通过独立钻研即可实现编者的意图,这样可以节省教师大量进行口授的教学时间,从而有利于教师研究教学,改革教法,进行个别教学辅导。

8、教材的功能: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具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呼吸的功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功能;主题自学功能;主体自我检测功能;复习巩固功能。

9、教材的结构:教材是由术语、实施、概念、原理和步骤五要素所组成,它们共同担当起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职能。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教材的基本单元:教学单元。所谓教材的结构就是指这些功能性教学单元的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图标的呈现形式。

10、教材的编制原则:该原则应由学生个人经验为起点,有旧经验到新经验,知识编排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主要及于次要;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相统一;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内容选取应是螺旋式上升;教材的内容组织要多安排刺激物,设难置疑,制造悬念,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11、教材评价的本质::就是评价主体对教材价值的判定。

12、化学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化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3、教学大纲: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过于注重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基础,与大学内容相衔接。

14、教材评价的作用:a工具价值:甄别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分析判断教材文本的设计和编制方面的价值,为国家或教材选用者服务b目标价值:总结经验成果,指出不足和问题,促进教材改革和发展c特殊价值:探索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内容整合方式与学生素质提升的关系,使教材的属性与学生的需要的价值关系以概念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d教育目标:引导和调控着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促使教材编写人员不断改进教材,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15、《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块组成。

16、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他规定了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化学课程标准则是以融合论为指导,考虑了制约课程发展的知识、社会、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

17、教材的评价从内容到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注重单一的语言文字评价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再到关注教材中所隐含的教学法观点,最后到关注教材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

18、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教学大纲不同点:a.课程观:从“以科学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b.课程目标:从过分强调“双基”的化学课程想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虎穴课程转变;c.目标取向:从面相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d.课程内容: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西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e.课程实施: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f.课程评价: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想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

19、化学教材和化学教科书、化学课程标准的关系: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教材。化学教材包括化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化学实验手册、练习册。试听教材。基于电脑的多媒体教材等。化学教科书又称为化学课本。化学教科书是教材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工具,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20、义务教育阶段5个不同版本:人教(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沪教(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来选取教材内容)、鲁教、科粤、湘教。

高中阶段3个不同版本:人教、鲁教、苏教。

21、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教育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a.地位与作用:化学课程作为九年级开设的13门科目之一,所占的课时数为9.4%,而作为高中开设的15门科目之一,占5.2%。b.课程标准的结构:义务阶段分四部分:

一、前言,由化学学科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四部分组成;

二、化学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组成,通常又把这三部分称为“三维”目标,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化学学科内容标准,分为五个一级主体: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四、实施建议,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理由与开发建议。高中教育阶段也分为四部分:

一、前言,同上一。

二、同上二。

三、化学学科内容标准,与义务段所不同的是,这部分有必修和选修两块所组成。

四、同上四。

1.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就是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化学课程目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分析理论来展开。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问题在于人的问题。3.该学段的的化学课程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4.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同时,化学课程标准还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及其评价、化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5.如能恰当地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序原则),该教材的生命价值便会得到肯定

6.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和知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教材属于课程范畴,课程理论也可视作教材编写理论。

7.学科结构中心课程是以认知结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是学科的教学内容结构化。

8.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追求卓越,是结构主义课程的目标。

9.学科中心教材观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教材的基本依据,有组织的学科及其知识体系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智慧,是高度浓缩的人类文化遗产。

10.学科中心教材分为三种类型:学术理论浓缩型,知识结构型,知识综合性 11.教材就应该是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

12..教材的概念应该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教材是一种媒介。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认识化学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通过教材来理解认识国家化学课程的标准和内容,通过教材展开与同学及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第二,教材是一种工具。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安排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获取必要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构架,学会探究并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观念,促进职能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第三,教材是一种资源。教材通过陈述性的课文具体的展示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栏目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化学知识和经验,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程序式知识。13.化学教材研究的层次指的是研究的步骤:通常的层次为:了解化学教材,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建立教材分析模型,收集反映化学教材质量的静态资料与动态资料,并且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根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以及在上述基础上对化学教材做出一个综合的价值判断。

14.横向比较:就是对同一课程标准下的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进行考查,寻找他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

15纵向比较:就是对同是人教版的化学教材,将他们不同时代的版本如大纲本和课标本进行知识点的分布比较,或者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教材做衔接性比较。

16.义务教育段人教版大纲本与课标本化学教材的比较:两版教材的差异:①内容主题数量上不同,课标本较大的纲本有所增加,其中把燃料及其利用、盐和化肥及化学与生活单列出来自成一单元。②理论知识编排的先后顺序不同③实验编排上不同,课标本中,实验直接穿插在具体的知识内容当中,没有像大纲本那样将其单列出来,没有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可以区分。

17.五套教材共同点:①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观念,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②教科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③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④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⑤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新颖,可读性强 18.人教版和科奥版两个版本的教科书栏目的设计各有特色:人教版的栏目设计特点是清晰、简洁、概括性强;科奥版栏目的设计特点是样式多、新颖,具有现代性。

19.人教版教材实验数目多,形式多样:a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除了比较危险性的实验或现象非常直观的实验,教材中注明有教师演示外,其他一律不分界限,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b人教版中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以实验项目呈现,与大纲本教材相差不大,而沪教版的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以活动与探究栏目呈现,对话功能更好,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沪教版教材中呈现的探究活动数量要多于人教版教材。

20.人教版教材采用传统的章一节式结构,每章开头是对本章内容的一个引言;鲁科版教材采用章一节式结构,每一章的开头也是以标志画开始;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单元式结构

21探究:a.事实性知识探究b理论性知识探究cSTS知识探究

22.人教版教材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验,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实实践活动,习题等栏目。鲁科版教材每节内容的编排基本上都是从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开始;

苏教版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首先设置“你知道吗”这样的一个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采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23.人教版一从实验化学开篇,其线索与大纲本人教版教材基本一致;鲁科版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的编写核心;苏教版以物质世界为核心。人教版注重循序渐进,实验编排多样化;鲁科版材料新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苏教版专题性强,学生活动较多。

24.教材结构可划分为有深层到表层的三个层次,即教材内容、教材程序、教材形态。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25教材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知识体系、技能技巧体系、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对待世界和客体的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

26教材程序是指教材内容纵向编排的体系,它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实质是作为客体的教材内容与作为主体的学生相互作用的关系。17.教材的三个层级关系:教材的内容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最深层,它指导程序结构,并与程序结构一起共同决定形态结构;教材的形态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最表层,他表现内容结构和程序结构;教材的程序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联络层,是内容结构和形态结构的中介,他调控内容结构和形态结构。

27.对教材进行结构分析,主要包括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三部分。

28.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育情境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29.高中化学教材结构:高中化学教材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其中各要素包括化学学科知识要素(包括化学知识和技能)、能力要素、思想要素(包括思想教育要素、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等);各成分包括高中化学教材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的呈现方式。

30.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必修课程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与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的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必修模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有有利于保证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而选修模块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科的专业技术联系密切,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1.化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包括物质的量、化学反应类型、动力学和热力学基础)、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基础。

32.STS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材中的STS内容一般是制理论联系实际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素材。人教版教材的STS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物质生活,技术原理,社会环境,化学家与化学史等四个方面。

33.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习题,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正文的各栏目中穿插或者渗透了一些兼具习题性质的内容,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二是在每一节后面设置了习题;三是在每一章的后面设置了归纳整章内容的栏目归纳与整理和整章的习题。

34.教材中习题设置的特点:①主观题所占比例较大②习题设置体现多样化、综合性和灵活性③习题设置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35.衔接: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连接,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

36化学教材的衔接:主要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化学教材结构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即纵向衔接性。

37..①处理好统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③整合好必修与选修相衔接的知识

1、化学课程内容:指的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它是国家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化学课程目标确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化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在有效利用和开发化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所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与化学学习相关的经验。

3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学科中所呈现的化学现象与假设、观点与本质、描述、现象与法则等

4、迁移价值:是指先前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后继知识的学习,它有助于更好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5、认知价值: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能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6、情谊价值:是指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7、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学生发展现状、教学条件等因素中和考虑之后所确定的,是动态的。

8、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化学教学内容是经验,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指化学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和感受的认知方面的结果性经验,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过程性体验性经验。

10、化学教材内容中的知识价值包括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谊价值。

11、化学教材内容的结构依据课程理论,其常见的形式有:实验探究、制作模型、联想质疑、交流讨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角色扮演、辩论等。

12、化学概念的学习分五个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联系整合阶段、运用阶段

13、化学基本技能包括:化学计算、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用语运用技能等。化学基本技能学与教的一般过程为:感知预备阶段,加工形成阶段,联系巩固阶段,应用发展阶段。常见的教育学的方法有:机械记忆;接受 内省

复现;探究

发现;归纳;演绎;分布方法。

14、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模块化学

一、化学二,选修模块: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与原理、物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

15、化学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了三类:、假设实验 分析 结论(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与原理);

二、假设 模型 分析 结论(物物质结构与性质);

三、事实 解释 活动 结论(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从教学方式分)

16、实验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单元课题形式编排,由四个单元九个课题组成,并设置有八个栏目:实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其中三个栏目与实验有关:实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7、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教学内容的区别?a化学课程内容:指的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它是国家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化学课程目标确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化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在有效利用和开发化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所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与化学学习相关的经验。b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化学课程标准,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具有指令性。化学教材内容是教材编者学习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化学教材编写规律和便利教学等原则来确定的。一旦确定,便保持相对稳定性,具有静态性质。c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学生发展现状、教学条件等因素中和考虑之后所确定的,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18、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教材内容、化学课程内容的关系。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内容

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内容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内容

19、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0、人教版化学教材内容。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元素化学知识包括空气、氧气和水、二氧化碳,常见的酸、碱、盐,铁,简单的有机物等);化学概念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段化学教材中的化学概念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抽象性较强,二、涉及范围广,三、关系复杂)化学计算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段化学教材中的化学计算属化学技能基本范畴)

21、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知识结构特点。必修模块将元素化学知识主要集中在化学1,突出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将元素周期律的只是安排在化学2,突出元素观这条线索,并在两个必修模块中分三个阶段呈现。化学1体现以实验为基础来认识化学科学这样的思想,对元素知识采用分类的方式;,22、一本多标: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化学课程标准,使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具有指令性。化学教材内容是教材编者学习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一句化学教材编写规律和便教利学等原则来确定的。一旦确定便保持相对稳定,具有静态性质。化学课程是化学教材的上位,化学课程内容也是化学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全部,基于此就有了化学课程标准,多个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的现状,此即“一本多标”的含义。

23、高中选修课程功能:a、课程侧重于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现STS理念。《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b、侧重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c、课程《实验化学》,侧重“通过实验的线索”学习化学。

24、教学《化学反应原理》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a、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过程;b、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c、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学习兴趣;d、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陈述性知识教学设计:a教材的组织与呈现;b促进知识的理解;c指导复习促进知识巩固;

2,程序性知识教学设计: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保证学生习得所教的概念和规则;设计变式练习习得规则转化为智慧技能。

3,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同2,策略性知识的特殊性。

5,学生中心说:主张以儿童中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支配地位的不再是教师的经验,而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4,STS教育课程:科学、技术、社会的简称。STS教育思想:aSTS精神在原有理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和延伸,让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际,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做科学,学到做科学所需要的各种本领;b通过本校课程开设STS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呼吸到时代气息;c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STS教育课题,基于小组活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已达到课程的圆满解决;d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与分科课程并行的综合理科课程,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STS教学过程:通过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点的呈现、课堂小结、利用习题复习巩固等不同环节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课内渗透,除了讲授法外还可采用角色扮演;在校内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突出实用性。

6,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a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b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问题;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寻找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得出结论;应用新知、产生迁移)。

7,讲授法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适用于高年级)。优点:教师同时向多人传授知识;缺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下降(穿插提问和对话)、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学习。8,讲授式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以良好组织和复习开始,简短讲述目的,提醒学生注意重要概念;提供新信息时,考虑学生对这方面已知的知识;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确保进行下一步之前已掌握所学知识;结束时复习重点,强调普遍完整的概念;讲解后提出问题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话解释材料,并利用或延伸到新的情境中。

9,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基础目标,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之中。

10,科学探究过程:呈现各要素的顺序是不固定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科学探究既可作为学习的方式,又可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于其他各主体的学习中,不以孤立进行。

11,几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教学策略:利用实验法进行探究;利用化学史料进行探究;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进行探究;利用调查访问进行探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a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并提出一定的信息资源来源,提高查阅资料的效率b教师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课题,提出选择有用信息、加工整理信息整理的活动要求,还可引导学生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c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是收集验证假设证据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12,如何对自己设计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由此提出相应的评价理论模式以其应用?通过学习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内容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进一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方法进行学习,并知道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提出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全部或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一是要进行价值标准研究,为评价对象提出一个合适的价值标准。二是要进行信息收集研究,提出一种既符合评价对象实际,又是评价者可以操作实施的办法。三是进行价值判断方法研究,提出一种符合评价目的,能作出有意义的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办法。评价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说明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间的区别和联系?传统备课:(1)稳定性过强,强调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知识体系本身往往带有封闭性和滞后性,缺乏随着时代、理论、技术发展的变动性,稳定时间过长,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知识社会;(2)统一性过强,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3)应试性过强,不利于学生自学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设计不是对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经验型的,业余的,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如果只知道备课,那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是初步的要求。要是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高得多。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区别,并不难理解。教学设计比备课要求高,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论、技术各方面的门道比较多。在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教学设计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对于那些具体的物质准备。教学设计不包括这些太具体的事情。1,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2、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3、内容标准:(1)科学探究(2)身边的化学物质(3)物质构成奥秘(4)物质的化学变化(5)化学与社会发展;

4、实施建议:(1)教学评价(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2,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常称为“三维目标”。而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提出的,依据三维目标编写,是教师的不同强度的行为动词与学习对象相结合来表述的。

3,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对于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既可以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也可以按照基本问题或者科学探究过程来进行,两种教学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化学教师要学会选择。在目前,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获得成长,更多的还是选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人类认知进行解构与不断按照学生个性建构的过程。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考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投入的程度大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以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评价要多元性。

4,化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标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科学探究的课程目标:一句“科学探究”项下三个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其进一步说明,编制“三维”目标。

6、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7、学情分析的一般原则就是该年龄段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知识和一般学习心理状况;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心理的发展现状。

8、化学教学设计包括的要素有哪些?就目前学生应具备较高科学素养条件下,如何对教学设计要素进行合理的顺序排列说明理由?化学教学设计是化学老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胜利和心理发展特征等)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导言设计,结尾设计,板书设计,实验设计,习题设计。设计整体和局部。要素:

1、具有现代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要有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现代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

3、具有动态,可调控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顺序理由:要符合“三序”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认识顺序、心理发展顺序; 1.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是化学史上的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独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2.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而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希望点举例”就是通过对课题的希望和理想使问题的本来目的聚焦,再加以考虑的技法。4.单元教学评价与课时教学评价关系;在编制单元教学目标是考虑的问题有?单元教学评价是对课时教学评价的整体一制性内容的大略概括,单元教学评价是具有一系列相似内容和结构的课时教学评价的整合。编制单元目标考虑的问题:考虑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个学期内容中的作用和地位,既要与旧的化学知识做衔接,又要为学习新的化学知识穿针引线,更好地做到知识的深化外延,给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

教学设计:步骤:1.教材分析2.学生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教学过程设计 6教学反思。

1.高中化学六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2.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纸笔测验(评价)、学生活动表现、建立学习档案三类。教师可以通过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选择、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以保证评价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3.在化学教学中,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察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获取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五篇: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读后感

读《中学数学教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有感

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能力,备课是源头。教学语言、动作以及教师魅力才能更好的作为辅助,使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效率最大化,数学教学时数学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习者数学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数学教师的主要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与辅导。教学是朝向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借助有选择的人类经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使学习者获得某种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解决个各种问题的教学决策活动。

数学教学设计有助于数学教学科学化;数学教学设计有助于数学教学现代化;数学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对学校学习情境中的学科教学设计而言,大多都是问题解决定向的。尤其在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让我思考我在教学设计中是否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学习者真正学到什么?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如何使学习者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及其生活的关联性?如何让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学习环境中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指导和支撑?

常规的新课教学设计对于已经工作了一年的我来说,基本能从学生出发,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而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复习课一直困扰着我。看完书中的点评,我总结到:使所学的知识横成片、纵成线,从而从整体上建构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体验解题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夯实不牢固的知识,矫正不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尤其实在知识梳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2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做课文背景资料笔记 做课文释疑资料笔记 做课文评析资料笔记 做课文练习资料笔记如对《春》的助读 练习运用 综合运......

    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3

    说读课中的“说”,是一种有较大的“说量”和较长的“说时”的课堂活动 说读课中的“读”,大量地有机地出现在课文教学之中教学实例 《卖炭翁》的说读课型设计 语言学用课 是全......

    物理学院2013级《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期末考试题

    2013级《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1.5╳10=15分) 1. 按照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一般认为教学设计从大到小可以简单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教学系统设......

    中学物理教学论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九章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述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任务是搞好教学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中心环节是备好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磁感应强度》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十二、五科研教学案例 二 课题: 《汽化和液化》北郭一中张顶晨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课题研究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习题教学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1、你认为本课程应该重点涉及哪些内容? 在学习了本课程三个星期之后,我认为本课程重点应该涉及初中、高中教学中几个基本的实验的实验过程、原理等的介绍,以及与其相关的课后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