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教材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靳增志(北京市新桥路中学,一级教师)
一、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一)什么是物理现象
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发现。物理现象包括可观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现象,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实验研究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折射,水的沸腾,惯性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等。
(二)什么是物理现象教学
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所做的斜面小车实验。
(三)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或者 “ 硬币重现 ” 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提供多种不同情景,以供学生思考力产生的共同特征,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如果具备条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体法:
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例如:进行压力概念的教学时,为便于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认知,而需提供的各种具体情景现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扩散。
3.科学性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由于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虽可以只强调主要矛盾,避开次要因素,但决不能将主次倒置,否则也就失去了现象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在讲摩擦生热时,引用打气筒连续打气后筒壁发热的现象就是不科学的。这个现象更主要的是压缩活塞时对筒内的气体做功所造成的。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
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 教授认为: “ 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由此可见,物理现象对物理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物理现象也是物理探究的源泉。
(一)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例如如力的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让学生首先感知 “ 手对书 ” 有力的作用、“ 人对小车 ” 有力的作用等等,再用不直接接触的 “ 磁铁与铁钉 ” 之间也有这种力作用。在这样的大量事实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起 “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的具体表象。
没有必要的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将几个象棋子叠在一起,然后拿起一把直尺,举得高高的,带着微笑问: “ 我要从这叠象棋中取出最下面的一个,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动,可以吗? ”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 , 启迪学生 , 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 让学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才能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而且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还与磁场方向有关。
再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像、缩小像的现象,产生凸透镜成不同像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的疑问。教师要注意提供器材,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通过语言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理清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探究的方法、程序是什么?
观察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例如: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通过手指压水中的乒乓球,感受浮力大小的变化,再进一步进行观察、测量、思考、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研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现象教学不但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常听一些学生说:看老师做题一看就懂,自己一做就不知从何下手。可见学生并不是规律、公式记不住,而是面对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规律、公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问题面前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景。
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这是被长期物理教学实践所证实的。
实验现象是为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形象的、科学的物理现象作为支撑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进行中学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在这一点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对于简单电路的连接与测量的问题,常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明显的错误,如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能改变等,但他们却不能自己找出错在哪里。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陌生的新仪器、新规则缺乏充分的感知,正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展示,加深他们对仪器的使用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1.注重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 “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所以,展示的物理现象一定要简单、直观、鲜明。例如:玻璃瓶在手的压力作用下的形变,可在施加压力前先问学生:用手挤压瓶子,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动吗?用细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变化,显示出玻璃瓶体的形变,这个实验利用好了是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
2.用好比较法
“ 比较 ” 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的条件、结果、原因的异同,以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特征。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和规律,如比热、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浮沉条件、光的反射定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材料和语言,熟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
进行物理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会感到看了一堆奇异的现象而不知最终要落实在何处。这样也就失去了物理现象教学应有的价值了。
如果把物理现象教学当调料,只为博得学生的惊叹,反而降低了物理现象教学的层次与品味。教学中展示的物理现象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平面小车上立起一木块,拉动小车后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翻倒。这个实验中的 “ 木块翻倒 ” 并不能说明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翻倒本身
就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不如将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从车上 “ 冲出 ”,这种现象与教学内容也就一致起来了。
教学中所展示的物理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直观性,突出主要矛盾,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物理表象。如滚摆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观察的对象是滚摆的运动变化,观察的目的是弄清在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三)物理现象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切忌华而不实、过于复杂
物理教学中重视现象教学,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切准学生认知过程之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象教学。
例如:有老师在进行浮沉条件的教学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但由于缺乏有效整理、筛选,课堂很热闹,学生虽然看到了不少现象,但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思考,造成思维程序混乱。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的科学的简化,减少干扰因素,从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用很轻的塑料板悬空比在平面上演示更简单适用。
(四)贴近生活、搜集素材、精选材料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插图、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例、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等都是进行现象教学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精选,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为科学高效。
很多物理教师都在物理现象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方法、手段、技巧等方面下功夫使我们的物理现象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二篇:远程教育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作业三
1、物理现象教学中要注意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
各种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比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要讲清楚它应用的条件是“不受力的作用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为后面讲力和运动的关系做铺垫,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合力为零,与不受力的效果是相同的,所以受平衡力时,物体也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物理现象教学中要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现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现象的本质显露出来,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它的本质。比如:在讲大气压与生活紧密相联时,许多学生认为饮料是“吸”进来的。我先请一位小个女生演示用吸管吸饮料,然后将一装满饮料的玻璃瓶进行改装,在瓶口处安装一个带吸管的胶塞,再请一位大个男生吸饮料,结果他非常用力“吸”也没成功。在学生疑惑时,用一个注射器把饮料通过吸管压入同学口中。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在喝饮料时我们要不停的吸呢?我们用嘴不断吸走的是空气,当吸管液面上方的气压小于饮料液面上方气压时,大气压就会将饮料“压”入我们的嘴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是大气压把饮料“压”入嘴里的,我们吸走的只不过是空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物理现象教学中要注意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些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同时又有区别。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图像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4、物理现象教学中要注重物理现象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物理现象来解释我们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压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从身边的事例说起:书包带越宽背起来越舒服、自行车的车座设计成马鞍形、火车道的钢轨下铺的枕木、盖房子时打的地基比房屋宽大等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而针尖越尖、刀刃越薄、啄木鸟的喙比脚尖、用细线切肥皂等则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起到增大压强的作用。
只有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才能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第三篇: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与研究学习提纲
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与研究学习提纲
一、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物理现象包括可观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现象,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实验研究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
2、物理现象教学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
3、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A、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
B、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A、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B、多媒体法: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C、科学性: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没有必要的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A、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B、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C、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 , 启迪学生 , 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 让学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D、观察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4、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A、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
B、物理现象教学不但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建议
1、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形象的、科学的物理现象作为支撑点。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在这一点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注重由小实验导入新课,展示简单、直观、鲜明物理现象。
(2).用好比较法。“比较”的方法,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的条件、结果、原因的异同,以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特征。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材料和语言,熟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
(1)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会感到看了一堆奇异的现象而不知最终要落实在何处。不能把物理现象教学当调料,只为博得学生的惊叹,反而降低了物理现象教学的层次与品味。
(2)教学中展示的物理现象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3)教学中所展示的物理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直观性,突出主要矛盾,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物理表象。
3、物理现象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切忌华而不实、过于复杂
物理教学中重视现象教学,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切准学生认知过程之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象教学。
4、贴近生活、搜集素材、精选材料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插图、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例、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等都是进行现象教学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精选,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为科学高效。要在方法、手段、技巧等方面下功夫使我们的物理现象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第四篇:物理现象教学设计几点启示
物理现象教学设计几点启示
听完老师的讲课,我深深感觉平时在现象教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一是对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具有随意性,缺乏专门的设计与研究;二是设计不够精细,抓不住重点;三是缺乏有效地引导手段,今后,我觉得在进行以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目的的进行现象教学设计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二、针对现象教学的多样性进行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精选,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插图、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例、简便易行的小实验进行现象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针对现象教学的科学性进行教学设计
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注意突出科学性。尤其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表象,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
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让学生做有心人,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为科学高效。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精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性质(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规律、能量、实验操作技能等。
2、过程与方法观察、科探究、信息处理、信息交流、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实践、信心、科学态度、责任感。
课程内容: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科学内容:(3大主题)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每一级主题都设若干次主题,这些主题综合融入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准确的分析物理教材不仅是正确选用适合本地区的物理教材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教学工作的基础,还是物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
物理教材分析的涵义: 物理教材分析是物理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物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重点、难点以及蕴含的教育因素等进行挖掘和剖析的过程。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介绍:义务教育课标物理教材版本共六种,分别是:彭前程
人教版,廖伯琴 沪科版(司南版),束炳如 沪科粤教版,阎金铎 北师大版,刘炳升 苏科版,吴祖仁 科教版。
安徽地区常用版本是的有人教版和沪科版,人教版共三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沪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共两本。不同版本教材结构、内容的共性特点:(1)教材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改变了纯理论的叙事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传递各种科学和生活信息的直观形象模式。(2)教材结构均作了较大的调整。
(3)删掉了传统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开放性、实践性课题。
(4)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
(5)教材均设置了STS栏目,介绍并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
(6)教材在内容的选取、知识技能的呈现和探究课题展开上均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最新的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两种版本物理教材的结构特征:
1、组织结构: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第二章 光现象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六章 电压 电阻,第七章 欧姆定律,第八章 电功率,第九章 电与磁,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沪科版: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力与运动,密度与浮力,压强,机械与人,小粒子与大宇宙
栏目设置:人教版:阅读指导,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我还想知道,小资料,动手,脑学物理,科学世界。沪科版:设计与制作,观察与思考,作业,观察,实验探究,探究点拨,信息窗,拓展一步,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动手与动脑。不同版本中学物理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版本教材都能够具体详尽的表现新课标的理念,其共性是主要的,又各具特色。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都能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知识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加强过程和方法的引导,突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设计,体现新的科学文化观,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积极的大胆尝试和女里努力,渗透STS教育思想,注意教材内容选择和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等。
但不同版本教材在篇章安排上不尽相同,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部分知识内容的处理方式各有优点,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层次不一。总体来看,人教版继承性强,适合农村或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使用;沪科版创新之处诸多,比较适合城市或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使用。
物理课程标准在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新课标和教材之间的是“源”与“流”的关系。课标 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材是具体化了的课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深入分析,才能弄清楚和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从而正确的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课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比较教材,有合理的删选取舍。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1)物理学是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
(4)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5)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在物理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1、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2、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物理教材
4、结合学生情感和兴趣特征分析物理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分析教材
二、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分析教材
三、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析教材
1、教材的整体分析
2、教材的局部分析
四、从学生认知角度分析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章节分析:
一、教材章节的地位与作用
说明学习本章前学了什么内容,与本章的关联,本章的主要作用及对后续内容学习的作用。
二、教材章节的内容及呈现方式
综述本章的章节安排,共几节,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和所用到的栏目和方法。
三、教材章节的重点、难点
分析说明那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并说明依据。重点内容是如何展开的,难点是如何分解的。
四、确定章节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说明本章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