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研究
一、基因的克隆
提取小鼠视网膜RNA,然后反转录为cDNA。
RNA电泳
用PCR扩增。先以检测引物EL4d检测基因表达情况。引物如下: EL4d-s 5 TAAGCACGCTCTATCTCCTGTTCG 3
Tm 63.1 EL4d-a 5 TCCAAATACTCAACGCCTTTCG
Tm 62.0
268bp 扩增时使用了55.6, 56.5,58.4,60.4,62等5个梯度,结果每个温度均出现目的条带,说明EL4基因的表达丰度良好。
再以全长基因扩增引物EL4和EL4r同时扩增目的基因。两对引物如下: EL4-s CAAGATGGGGCTGCTGGACTCAG
Tm 67.8 EL4-a TCACATTGGGGTTGCTTTGGTCTG
Tm 67.9
1190bp EL4r-s ATCGGTACCCAAGATGGGGCTGCTGGACTCAG
Tm 67.8 EL4r-a ATAGAATTCAATTTACTCTCCTTTTGGCTTCCCGT
Tm 67.8
956 bp 扩增时使用了56.1, 58.3,59.7,62.6,65.5等5个梯度摸条件,结果每个温度均出现目的条带。但低温有杂带,高温特异性强。由此可见,直接用带有内切酶的克隆引物EL4r扩增基因即可,用65℃最佳。
引物EL4
M2000
引物EL4r
质粒电泳
空
M2000
第二篇:开放性实验研究
2)团队合作。学生自由组合,组内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协调担当的工作,对于知识难点和重点,组内成员讨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教师指导。教师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负有重要使命,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程度。拥有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建设一流实验室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的角度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熟练、规范地运用理论知识。
3.国内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进行模糊搜索,以“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主题键入,有2657篇学术期刊、459篇硕士论文、28篇硕士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开放式教学”在计算机、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较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应用比大学阶段的应用多,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比高职院校的应用多,开放式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探索和实践意义。
3.1国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接受。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实验改革方案中都不同程度的蕴涵着开放实验的思想。近年来,开放式实验在国外很多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倡导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开设的项目设计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练习机会,体验开放式设计的过程,要求学生开发出一个新的产品。项目指导老师将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并给予指导,但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会提供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方案设计和制作产品,这就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专业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
英国高校的实验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提供的讲义和阅读资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更加灵活,教师可以结合科技发展、工业应用,随时对讲授内容进行调整。学校为学生提供不限时的实验室,学生只要刷卡就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实验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日本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本高校的实验教学中,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日本大学的实验课程学时与理论课程学时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日本大学对实践的重视。如东京大学的大学物理理论课学时为2学时/周,相应的实验课程为2个下午/周;早稻田大学的大学物理理论课学时为1.5学时/周,相应的实验课程为1个下午/周。日本大学的实验室全部实行开放,没有时间限制,基础实验室面向学部或全校开放,在课程计划外的空余时间,进行预约开放;专业实验室面向学部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完全开放,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做实验。
3.2国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提出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理工科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1979年黄嘉豫教授首次提出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开放实验”的倡议。他指出现在世界各国实验室都是开放式的,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做,这样做有很多优点。他还指出开放实验“虽然从目前的设备条件、占地面积来看,还较难做到,但应注意,这是发展的方向”。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在90年代初就开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
1994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金发教授就已在国内率先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此后,又创立了“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并荣获199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操作样式和教学策略上都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实行“分层培养、启发创新”的教学思路。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研究性的特点,如开设了“工程设计”和“系统综合”的必修实验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取消实验指导书,采用实验任务书,实验内容是教师从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将实验分为“基本命题”和“扩展命题”,分层次培养,为学生留有发展个性、开拓思维的空间。实验室将实验资源在网络上公布,每一个实验只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资源的空闲状况和自身的条件安排实验时间。
综上所述,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开放,是不同教育理论的兼容并包,不仅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还涉及理念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管理的开放等等。近年来,国内一些重点高校进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做法。但就我国高等院校的总体水平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开放式实验教学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接受。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实验改革方案中都不同程度的蕴涵着开放实验的思想。近年来,开放式实验在国外很多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倡导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国内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提出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理工科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1979年黄嘉豫教授首次提出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开放实验”的倡议。他指出现在世界各国实验室都是开放式的,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做,这样做有很多优点。他还指出开放实验“虽然从目前的设备条件、占地面积来看,还较难做到,但应注意,这是发展的方向”。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在90年代初就开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
第三篇:实验研究工作总结
“
十一、五”课题第一阶段实验研究工作总结 宝鸡市渭滨区金陵小学
2006年9月,我校申报了“
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以此课题的研究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在多媒体技术等条件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快乐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制高点”,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为“支撑点”,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做到以校为本,以研促教,质量立校,科研兴教。第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积极宣传,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科学的组织管理、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领导层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各教研组组长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校长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安排部署,同时,在教师例会和教研组长会上,多次进行课题方面的宣传与指导,从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到实验方案的撰写、修订,实验过程的操作实施、材料收集,实验工作报告等各环节进行指导培训,并从组织、制度、管理等方面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二、通过专家引领、专题讲座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指导,引导教师了解教育教改前沿动态,丰富教师理论学习资源。
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辅导,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2006年12月,特别邀请了区教研室王锋主任为全体教师作了《努力开展校本教研,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校本教研报告,使广大教师从校本教研的定义、意义、基本信念、研究特点、教研责任、教研策略、怎样开展校本教研等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2007年3月,学校电教员陈卫东老师为全体教师做了电教知识讲座,提高了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学校还积极创设条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07年1月,刘明军、张春丽、杨小娟、周红艳老师先后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07年3月,王春明、杨贵平、付瑞平、安艳萍老师去西安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陕西省小学数学课改研讨会”,使教师及时接受新信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抓好教研活动,扎扎实实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充分开发本校各项优势资源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主渠道。本学期开学初,在教研组长例会上,学校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我校确立的“
十一、五”课题,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特点确定子课题进行集体研究,要有研究方案,过程记录,结论材料,然后形成论文,整理归档。同时坚持每周一下午进行教研活动,并做到“四落实”,即:时间落实、人员落实、专题落实、效果落实。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教研风气浓厚,教师畅所欲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群策群力,使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质量整体提高。这样,在教学与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随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校美术教研组被评为2006年渭滨区先进教研组。
2006年10月,组织开展了《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我校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基地。2006年12月,我校被评为“宝鸡市小学新课程快乐教育教改实验第二轮第一阶段先进学校”,刘莉香老师被评为“先进个人”。
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12月,王曼丽等17名教师的论文分别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八次优秀论文和学术成果评选二、三等奖;刘莉香等7名教师的论文在市2006年快乐教育征文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王映娟等10名教师的论文在渭滨区2006年教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四、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体现课题研究成果。
本,我们着重通过三个阶段紧抓课堂教学改革。第一阶段:2006学第一学期,组织开展了教学赛讲活动。在组内赛教的基础上,各组推荐一名教师参加赛教活动,共有18名教师参加了校内赛讲。第二阶段:2006学第二学期,组织开展了新课改研讨活动。第三阶段:通过“送教下乡”活动,促使优秀教师更上一层楼。2006年,学校多次组织周红艳等优秀教师赴八鱼镇姬家殿小学、范家崖小学进行示范教学和经验交流,促使她们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三个阶段,各有所侧重,点面结合,以点代面,在赛教活动中,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探讨新的教法、学法,大部分教师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体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006年,我校叶素侠老师被评为渭滨区“教学能手”;蔡玉蓉先后被评为区、市级“教学能手”;张小梅、鲁雁青先后被评为区、市级“教学新秀”。
五、通过教师“请进走出”,加强横向联合,发挥课题试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6年11月,铁三小青年教师主动到我校听课学习,2006年12月,渭滨区课程改革实验语文课题组到我校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对我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快乐教学给予了好评。我们先后派出陈卫东、赵霞等老师去手拉手学校讲课、进行教学研究与交流,均受到了所在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立足课堂,放眼课外,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专门开设了兴趣活动班,有电脑、声乐、古筝、国画、书法、素描、田径、英语等,让学生在课外这块天地中自由选择,主动实践,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本学年,我们开展了“书画大赛”、“科技作品比赛”、“电脑作品比赛”、“迎奥运作文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马韶伟同学的电脑绘画作品《蝴蝶仙子》、《文明之花处处开》、《童年梦》以及动画作品《昆虫运动会》分别获渭滨区第四届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其中电脑绘画作品《文明之花处处开》和动画作品《昆虫运动会》参加陕西省第六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荣获小组二等奖;张昊同学的作品《我给秋叶找个家》参加“全国第四届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荣获二等奖;张明、赵宇彤同学的电脑绘画作品《春天的操场》和《遥望星空》分别获渭滨区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2006年,课题研究小组陈卫东同志先后被评为“渭滨区第四届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第四届全国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8月,我校高逸凡、隽逸然同学发明的“多功能垃圾捡拾器”,荣获陕西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第21届全国青年创新科技大赛科技发明三等奖。总之,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教师的科研培训,充分利用我区资源网的优势,立足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积极开展“
十一、五”课题研究,不断探索,深入钻研,争取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四篇: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离子的改变
活性炭的吸附性
(1)实验改进
(2)实验创新---关键是选对主题:一是生活化;二是现代化(数字化)
(3)实验运用(实验教学应用)---需要智慧
将铜锌原电池用于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的应用。
二氧化硫的三种褪色研究。
(4)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教师:研究实验的原理,现象更加明显;更加安全,快捷,简便。
锌和氯化铜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中,用金属的粉末,测量温度的变化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
改进实验要对实验本身的原理非常的了解。
提出自己的一个实验研究的课题提出自己的基本研究思路—目的,如何解决。。
第五篇:物理实验研究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与研究
绥德县中角镇九年制学校 杨广南 摘要:近年来《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标准、新理念的落实体现在广大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然而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惑着广大农村初中物理教师。针对农村物理教学的现状,本人结合本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按新课标理念,就多媒体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生活资源,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农村初中学生找回“自我”,找到“信心”。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实验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因此我们应积极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但是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条件的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得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相同的实验器材和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生基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等等,做出符合实际的整体安排。教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验教学资源,以促进实验教学。
在广大农村地区,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惑着广大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原因是教材变化快,原配置的实验仪器不能使用,新的实验仪器不能及时配置,加之农村的初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实验意识淡薄.这样导致很多地方有些教师黑板上画实验,学生本子上练实验;有的地方实验设施十分短缺,教师随意取消教材、大纲中要求的实验内容的现象非常突出.结合我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我简单的谈一下我个人对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想法和改进措施.一、多媒体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并不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甚至产生迷惑。此时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信息技术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浮力教学时,需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压力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因此压力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但如果仅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描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慢镜头的形式表示小木块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在显示上、下表面的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辅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轻易地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论铺垫,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先进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45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挖掘生活资源,体会生活处处皆物理 1.用身体做实验。身体是学生自身的物理实验资源,每个人都有且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通过切身的体验更能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可让学生用手摸自己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在学习杠杆的应用时,可让学生用手拿字典,感受费力杠杆省距离;在研究摩擦力的时候,可让学生两手心相对,感受两手滑动时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增加两手的压力,感受摩擦力的变化;学习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让学生双手互相搓一搓,体会温度变化;学习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时,让学生吸气和呼气体会体积变化等等。实验简单,又加深印象,一举两得。
2.树立“瓶瓶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理念和思想,用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力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例如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塑料尺观察光的折射;音乐卡研究电路的组成等等。再如用学习用品做实验:学习流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让学生拿两张白纸做实验;学习惯性时可以用小纸条和钢笔帽做实验;学习压力作用效果时,可以用手抵住削尖的铅笔两端来感受面积不同效果不同;学习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时,可利用几根铅笔放在文具盒下面拉动文具盒体会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等等。
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培养师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校实验器材配置雷同、整齐划一,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受到了极大限制。所以我与学生,群策群力大力自制教具(学具),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它不但能补充仪器不足,减轻学校经费开支,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用自制教具辅之完成教学,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常用自制教具(学具)做实验,并常让学生动手做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成功的自信。
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也走进了物理实验,成为新的实验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开辟新的途径去挖掘实验资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做出点滴贡献。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进会得到确实的改善和发展,实验教学的现状将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