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生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生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那么,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处在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就网络而言,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一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
关键字:信息技术、德育、网络道德、作用
从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出发,对我校在校的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其中有超过30%的学生使用网络是为了打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网上看电影的也有将近20%;有29%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上网3次以上的有14%;有12%的学生会接触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和暴力的网站,而还有23%的学生是曾经误入过这些网站。看到这些,深深感觉到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该如何适时、适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呢?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的发育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易冲动,容易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受到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和应用。
二、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对传统理念和运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作为信息化传递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是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他们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内容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致使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点击网络,文明与污染随着鼠标的移动而展现,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黑暗的角落。这就需要教育者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以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分辨力,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三、网络道德问题在学生中的表现及成因:
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和学生单独的交谈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其中有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侯发泄一下”;有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有的学生则是“大家都用我也用”。这主要由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的特点。网络的开放性既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源,也容纳了大量丑恶的垃圾信息。网络的共享性,特别是在我国网络信息分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种信息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身心。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认为无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同时,在网络世界也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不是现实的,又往往造成了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传统道德约束、没有师长管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2、有少数学生会去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黄色网站和暴力网站。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中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他们自主意识增强,逆反思维膨胀,辨别能力不强,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他们追求刺激,标新立异却无力承担后果,容易离经叛道,做出越轨行为而又受到很大的伤害,不能主动地去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3、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在网络上,很多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认同为了保护自己,可以欺骗别人;还有的学生认为相互欺骗是正常的。有部分学生在网上生龙活虎,如鱼得水,但平时和人交往却很少。有的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等症状。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足够重视,缺乏对学生个体作为独立主体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基本道德品质,更未能把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
四、教师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1、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的指导者和推广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先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做好学生的表率。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年龄段的少年,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可以利用教师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同时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试想假如教师自己上课时经常上网聊天,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如何教育学生文明上网。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不断吸取新的理论和营养,不断提高自已的网络素养,努力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二要结合教学实际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指导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德育工作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三要博览群书,广泛阅读百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为丰富自身网络道德教育服务。掌握了这一网络工具,信息技术教师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
2、要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可以在上网学生群体中选拔出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而且,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病毒防治》这一节时可组织同学讨论该怎样维护计算机安全,以使学生们达成共识:只有每个计算机使用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维护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网络的主要目的看成仅仅是打游戏和聊天。对学生网上道德问题不能“堵”,而要“疏”。中学生正处于摆脱依赖、独立性增强的时期。只强调纪律规范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强调约束纪律规范又管不住自己。所以教师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心中有度。然而,现在一些家长和学校在对待学生上网的问题上,处理的方法过于简单,有的学校和家长明令学生不许上网,甚至把上网学生列入“问题学生”。这种堵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和道德价值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通过学习讨论,获得一些网络基本的防身术,如上网聊天不要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学会使用软件对付“黑客”袭击;如何过滤不健康网站等等。
3、当前我们应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这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青少年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其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青少年的注意力转移到好的方面上来,使青少年使用网络更加理性。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上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上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上网的习惯。
面对网络,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多浏览一些教育网站和较正规的科技、文化类网站,这样就可以挤掉学生进入不良网站的时间,同时也会不断提升他们分辨网络信息好坏的能力,增强对网络不良诱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总的来说,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同时,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更要依靠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网络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政府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也对网络公共道德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倡导和管理,封堵不健康网站,建立“绿色网站”;家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网络道德规范。只有我们全社会都动员起来,行动起来,共同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第二篇:浅谈党校和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党校和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李玉华内容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将学习型政党建设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必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和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发挥党校教师的理论宣讲作用和参谋、智囊作用。关键词:学习型政党建设 党校 党校教师 作用发挥中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建设有六大任务,其首要任务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决定》还具体提出了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四大任务: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校作为党的建设的“阵地与熔炉”,理应找准自身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任务中的角色定位。《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新形势下党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各级党委应充分认识党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优势作用。
一、学习型政党建设赋予了党校和党校教师新任务
1、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重视学习,也对党校和党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决定》指出: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关于党所面临的考验问题,早在党成立80 周年时,江泽民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党面临“能否继续执政、能否继续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坚持市场经济”的三大考验。9 年过去了,这三大考验不仅还在继续,还增加了第四大考验—— —外部环境的考验!四大考验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执政的困难与艰辛,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给党校和党校教师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
2、千变万化的时代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学习,也对党校和党校教师赋予了新的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创造世界,知识改变未来。《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创新及其应用速度。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看似是贫富差距,其实是知识的差距。1999 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指出:“穷国和富国以及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也较少。”西方的知识折旧定律说:“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中国有个“知识的半衰期” 说: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每五年就有一半过时了。这都深深告诫我们,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更何况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执政党!这就要求党校和党校教师不仅自己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还要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
二、充分发挥党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职能有了新的定位,即:充分发挥其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阵地作用和加强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这一职能定位无形提升了党校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学习的主阵地作用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根本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要充分发挥党校在理论研究、政策宣传和社会宣讲方面的独特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教育党员、引领群众。各级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就是要较为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
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保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充分发挥党校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到党校学习的都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有权在手,身份特殊。党校在学员管理上要引导学员放下官帽、放下工作、放下权力,转变角色,静下心来当好学员,帮助他们做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自觉把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体系同强化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引导领导干部增强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廉洁自律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使他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充分发挥党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作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党校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重要部门,作为教育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责无旁贷,必须率先建设学习型党校,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科学学习的风气,建立健全建设学习型党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使党校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者;党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要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把党员领导干部培养成为学习型的干部,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科研各环节,渗透创新思维,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进行大胆尝试,支持教师的课改实验,激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机大力加强党校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为党员干部参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各级党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方针,把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四项要求贯彻体现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贯彻体现到队伍建设、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切实抓出成效,不辜负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期望,为加快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党校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等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学习型政党建设要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给他们以充分展示的平台。那么,如何发挥党校教师在 25 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呢?
1、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理论宣讲作用党校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政治理论优势。党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机、播种机,要借建设学习型政党之机将自己的政治理论优势展示出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党校教师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革命、建设的独创性经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解答学员疑惑,消除学员疑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帮助党员干部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从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大众视野、群众观点,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把深邃、抽像的理论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群众不再雾里看花,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常说:要向学生倒一碗
水,自己首先必须有一桶水。党校教师更是如此。要想给学员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让学员真懂、真信,党校教师自己必须对这些问题先学一步,学深、学透,真懂、真信,只有自己研究得通透才能给学员讲述得清楚、精准,才能阐述得生动形象,才能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然学员根本不会买你的帐,因为现在的学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各方面的专家,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还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参谋、智囊作用党校学员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党校教师的授课要得到这些学员的认可,就要对当地各部门的工作实际作深入细致的应用研究,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调研,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尽可能了解学员们的背景,熟悉学员们的工作,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处,与他们交朋友,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得到更多学员的认同。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发扬实事求是的校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深入实际调研作为党校教师的基本功、必修课,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立项研究。要求党校教师学会两条腿走路,搞好教学、科研成果的双向转化。一方面,教学可以带动科研;另一方面,科研也可以促进教学。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把基层和群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到理论和规律的高度,转化为教学专题;又可以把调研和科研的理论成果及时推介到基层和群众得实践中去,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就发挥了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作用,发挥了党校教师的参谋、智囊作用。
3、党校教师要加强教风建设,严格讲授纪律党校教师的教风对学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定影响,必须率先搞好。在教学中,党校教师要严把“出口关”,遵守课堂讲授纪律,以教风带学风,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抓好学员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要求学员认真遵守党校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学员搞好听课、自学、研讨、交流、调研等活动,严格考试考核,把干部在党校参训期间的综合表现作为组织部门识别、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加强学员的日常生活管理,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使党校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净化器”。总之,党校和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败。
第三篇:“卓越课堂”建设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卓越课堂”建设中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至2013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用信息技术打造卓越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庆市教委在2012年酝酿出台了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打造“卓越课堂”,本人将从个人体会的角度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怎样理解“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除了亘古不变的知识性外,互动性:卓越的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它还有生命性:卓越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超越性: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个性化: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生成性:卓越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既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知识与经验的分享,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卓越课堂”的有效的契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为科技服务,而科技反哺教育,二者在“信息技术打造卓越课堂”这一论题上结合得更为有机。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兴趣的源泉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多媒体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具有
处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的出现往往能让学生感到惊讶、诧异,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上课伊始,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画外音和生动绚丽的电视画面,将学生的兴趣引人课堂。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色的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诗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因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然后再让学生随朗读录音朗读诗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历史能力训练,训练充分到位,教学效果良好。在这堂课中,学生伴随着春意盎然的画面,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2、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能无限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无限地拓宽时空领域,虚拟现实,为师生的现实之门架设情感的桥梁。我们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教《荷花》这篇课文时,学到描写荷花的姿态时,首先出示三幅图片,感受荷花不同的姿态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示课件:荷花冲出淤泥,从荷叶之间冒出的动画图,配上声乐,从视觉、听觉上感受荷花的高洁,从而领悟作者描写的含义。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盖过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前进,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对课外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体验,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例如:作文教学《感受母爱》时,首先用大屏幕投出一段作文材料:根据你现实生活的经历,回忆你与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些或‘恨’、或‘爱’、或‘悲’或‘喜’的故事,根据此材料拟定题目并立意。开始,学生只是拟出来一些很一般的题目。这时,采用放声像的方法,把有关歌颂妈妈的声像内容用大屏幕展示出来。画面是
《懂你》这首歌,歌词背后的背境画面非常感人。那位在生活重压下面容憔悴的母亲,随着感人的音乐和动人的歌词一起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当然,再观察画面之前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看,告诉学生边看边想,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拟题。大屏幕的信息结束后,这次学生拟出的题目与前文就大不一样了,如:泪,痕,手,盼望,别泪一个个动人的题目和深刻的立意从学生的脑子里全都涌了出来。看来巧用媒体创设写作的情境,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想象资源,还可以唤醒学生的沉睡的材料资源。使他们在作文课上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4、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前苏联教育学院巴班斯基院士认为:最优化的教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效果,一个是时间。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一节课的时间内发挥媒体的整体效能,让学生精神兴奋,思维活跃,堂上能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内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征》时,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强迫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更好借助网络开发校本资源。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征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长征何时开始,所走的路线,长征中的故事、英雄事迹等,长征的歌曲、图片等。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网络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5、信息技术的隐性作用。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无穷的,往往幼年时代的一个想法就会造就一个天才的爱因斯坦。这样的结果和我们打造“卓越课堂”的目的也就异曲同工了。经常在“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感染下,谁不想来做一下这部万能机器的操作者呢?来吧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试着让他们学学制作小课件,学着在交互系统的书页中插入自己认为合适的资料,这或许能算是信息技术所打造的“卓越课堂”背后的“增值”效果。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愿意主动查找资料来分析教材内容,并把自己这样的想法展示出来,这不也是我们“卓越课堂”所需要的吗?
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中,更容易张扬教师的个性,也更容易让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擦出灵感的火花,这将不再是“一言堂”或者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一个引导者与学习主体的“大会场”。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无法一一列举的,这个教师个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关,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的确走进了课堂,并且在“卓越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的保证。
我市“五年行动计划”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3年,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和教学器材配备,配齐率达90%以上。到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功能室建设、教学设备配备达标,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覆盖率达到90%,“班班通”建设率达到90%以上。这种大力度的助推计划为我们“卓越课堂”建设实施提供了信息化保障。
四、信息技术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
江苏省信息技术韦有江老师的《关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无”现象》值得所有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注意。
文中提到在打造“卓越课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对传统
教学进行合理扬弃。避免“无板书”:在教学中没有利用黑板或者白板,对知识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条理性书写;“无书看”:让视频广播演示主导课堂;“无作业”:课堂教学中没有预留必要的书写作业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可以布置适当的开放性作业,例如结合课本让学生采集一些数码图片,影像视频等。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缩短由“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直至“卓越课堂”的进程。
第四篇:浅析网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析网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以“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为主题,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调动和发挥文化的功能,将一个个“廉政建设”的基本要素辩证地、发展地、有机地“整合”起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网络作为新兴的大众媒体,已经发展成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文化构建载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注重增强“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深刻认识网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利用网络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对作为廉政文化建设主体之一的纪检部门来说,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一、运用网络,构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也越来越多。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全社会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纪检部门不应该放弃网络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网络的受众性和灵活性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在运用网络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优质廉政文化网站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网站建设,让廉政文化渗透于网络之中。要加大力度建设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的网站,大力提倡有关部门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廉政宣传主页和专门的廉政宣传工作网站,公布廉政信息,培养廉政意识。要用先进的廉政文化迎接网络的挑战。在网络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进行积极的网络舆情引导,坚决抵制不良的言论宣传和西方的文化侵略现象。通过网络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行政人员廉洁从政的信仰和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目标。二是要加强网络信息的采集、监控和分析。要及时了解网络上反映上来的信息,对于提出的质疑,要及时回应予以澄清、查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如中共湘潭市纪委、湘潭市监察局主办共建了湘潭廉政网,主动向人民群众公布政务信息和各项政策,宣传廉政文化的相关内容和开展的各项活动,采集了丰富的廉政信息。自开办以来,总计访问量达到135468人,访问次数达到285931次;湘潭在线定期向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家属发送廉政手机短信,构建廉政家庭文化网络。网络让纪检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插上科技翅膀”后将增添新的活力,构建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二)运用网络,健全“知惧”的廉政文化制度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注重“知惧”的廉政文化制度的建设。廉政文化,仅仅依靠宣传教育,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行不通的。它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约束,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
当前,要运用网络,强化廉政文化制度建设。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汲取多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各项反腐倡廉的规范和制度。通过严格的约束,使掌权者“不能”贪;通过严密的惩治制度,使掌权者“不敢”贪。建立网络预警机制。在网上运用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民意调查,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运用网络手段,加强预防工作,在源头上防腐;设置网络廉情直报点,广泛收集信息;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多种手段适时发布有关地区或部门的党风廉政测评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早纠正。
(三)运用网络,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廉政监督体系 纪检的监督要在全社会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体系,把权力的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网络制约之下,形成良好的监督效果。运用网络手段,构建系统的网络监督体系。一是将群众纳入监督体系中来。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在网上,每个人既是文化的参与者,又是文化的制造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让群众能及时将自己发现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现象反映上来。群众所接触的行政官员是更加全面的,可以从一些日常的生活作风中看出官员的廉洁与否。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广西的“楼歪歪”,南京的“天价烟局长”都是群众在运用网络,集结力量对抗腐败和不公。借助网络,普通民众都成为了廉政文化建设者,使“监督腐败之眼”遍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使腐败行为缺少了藏身暗处的“保护色”。二是要构建对公务活动,重点工作、领导干部的监督体系。利用网络公开透明的特点,促进政务公开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制定行政信息公开办法,明确公开范围、方法和程序。通过上述措施,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对每位干部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在工作八小时外的生活也要纳入监督之中。如湘潭市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果断处理红网上一些与政府工作有关的敏感帖子。纪检部门也在湘潭廉政网上积极参与讨论,接受群众意见,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会给廉政文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网络不良文化对廉政文化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网络中垃圾信息的传播,具有量大、快速、隐蔽等特点,给廉政文化的建设设置了重重阻力。一些西方国家以宣扬西方“廉政文化”出发,把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传入国内,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盲目趋从西方社会的腐朽的价值方式,给廉政文化构建带来不利因素。这些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在运用网络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口前移、认清实质、区别对待、注重防范。
第五篇: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日益发展的电子政务具有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及时的功能和特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该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直接与间接的、同步与非同步的、一对一的、多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多的,以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为中介的对话、讨论与互动,把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政务公开透明、决策民主科学、监督健全有效的廉政建设新平台。
一、电子政务——政务公开透明的新平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要求政府必须公开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在内的一切公共信息,为权利阳光运作奠定基础。从行政学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务公开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特质。根据党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务,都应当公开。因为,政务公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遏制腐败的消毒剂;同时,公开还可以提高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用度,降低管理监督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腐败成本。
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府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公开政务的新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除权威性外,还可以做到实时和双向传输,而且还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因此,政府机关应当通过建立政务网站,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接收民众的意见、建议,从而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公共信息、政府公告,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和重大事件披露、市政建设、公共管理、环保、就业、医疗、人事、物价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让民众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决策措施,从而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的信用度。如,2005年10月1日试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www.xiexiebang.com),就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中国政府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通过开通“今日中国、中国概况、国家机构、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政务互动、政府建设、人事任免、新闻发布、网上服务”等栏目,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和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平台还有利于防止信息“富者”和信息“贫者”走向两极分化。
为推进政务公开,根据电子政务的特点和有关国家在电子政务实践中的经验以及我国国情,我国建立比较规范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具体来说是:第一,政府机关通过统一的政府网站公布其机关组织、职能、程序、实体规则以及一般性政策声明。第二,通过互联网等传媒设立“电子阅览室”,供民众了解政府信息。为解决“电子阅览室”数字鸿沟的问题,可以考虑向低收入者发放统一的“专用电子政务免费上网卡”,解决其上网难的问题。第三,建立民众个人信息制,除上述两类信息以外,民众可以以个人名义向有关的政府机关提出提供或获取信息的申请,政府机关通常应回复申请人的申请,并决定是否接受其申请。如果拒绝申请人的申请,应详细说明理由。第四,制定信息提供、获取、发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裁故意销毁或者隐瞒信息的行为。通过电子政务这一新平台,让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的信息,知道政府想做什么样、要做什么、在做什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问题。
二、电子政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新平台
决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民主决策要求决策前要听民意集民智。这样,决策才可能是比较正确的;同时,民主决策本身又能充分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使正确的决策更易于执行;另外,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和风险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平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现实证明,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新桥梁”。民众可以借此表达意见,以增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平台更广泛地了解民众的意愿,有利于集思广益,进行正确的决策,让决策更多地体现民意。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中央在酝酿“十一五”规划草案时,就在有关政府网站上公开并开设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网上大讨论,先后有412万公众向“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这部变“计划”为“规划”、大规模问计于民的新五年规划,由于首次大量吸收了民众的真知灼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不但社会反响极好,而且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决策参与民主化科学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在政策起草过程中,先期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建议并公布政策草案全文,让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提出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就政策中的重大问题、争议问题等等,组织网上听证,实现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实时互动。二是政府可以利用现代的政府网站定期举行听证会,与民众对话,获取信息,征求意见。政府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开辟政府网站与个人主页,公布自己的网址、电子信箱,专门收集民众的意见,接受网上群众的来访;通过BBS等方式与公民进行定期网上对话,“通过视频聊天”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开通领导机关信箱或领导者个人信箱,接收群众来信等形式直接把政府与市民连接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众沟通,扩大民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争取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参与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决策的其他形式,如电子投票、电子问责制等等,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电子政务——监督健全有效的新平台
公共信息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公之于众,有利于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在民众的监督下运作,更容易发现缺点和弊端,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非常匮乏,政府总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一项政策对公众的实际影响,而民众也在揣度政府的真正意图,这种相互反馈机制的缺失,使政府与民众始终处于博弈状态,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内耗”;另一方面,政府除决策外,还掌握着80%以上的公共信息,往往与普遍民众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政府信息寻租的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采用电子政务,可实现全天候互动式服务,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如,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程序和程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运作方式为主,其特点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办理,有关领导及其办事人员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制度设计意味着“人治”高于“法治”,当把行政审批放到网上在民众的监督下进行时,政府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公众的信息反馈,就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减少失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让权力在“电子眼”下运行,在民众的电子平台上运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工程”,监督政府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监督。如,各地正在探索的网上审批制度。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等,其目的是借助电子网络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监督,遏制行政审批中的腐败现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固定的程序,以预防公职人员腐败。在建成电子政务系统之后,我们可以把某些工作交给机器来执行,在人操作机器的同时,也让机器管人,从而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消除或减少某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如,教育部2005年通过实行网上招生,就有效地防止了招生人员的偏袒和舞弊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招生腐败”。另外,电子政务系统还能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的越权行为。如,通过对党政机关的内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设置特殊的程序,使公职人员在计算机上只能进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固定工作,而无法越权办额外的工作,从技术的层面保证了办事始终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进行。除此之外,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在联网运行之后,内部的决策过程就变得更加透明,而且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这也大大提高了某些腐败行为的难度和风险。
1、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各种政策信息和服务。政府部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实现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通过共同的网络平台可以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进行连接整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同一事项进行协同工作,从而优化政府决策,提高办事效率。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过电子政务,公民可以实现在网上在线登记、注册、申报项目、缴纳税收等业务活动。政府也可以实现在线征集公民意见、发布招标信息,审批项目、网络征管税收,电子采购等业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