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冷冉教育思想有感
学习冷冉教育思想有感
[ 2008-12-11 12:31:00 | By: wanxiaohui ]
对冷冉这个人,以前我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知道他是大连本土的一位教育专家。而今,在大连地区,正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学习冷冉的教育思想的热潮。怀着对他的好奇和敬仰,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拜读了冷老先生的《冷冉教育文集》,可谓感触颇深。
《冷冉教育文集》记载了冷老先生1979—1983,1984—1988,1989—1997三个阶段研究成果。从他的笔端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从事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本书既是他对近二十年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是他对未来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文集里的文章虽然有点老,但也容纳了许多鲜活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的发展等当今被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在书中都有所阐述。其中,中小学一直在倡导的“八心”(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两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就是他提出的德育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在书中,冷老先生对于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学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独到而深远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显示了教育专家的远见卓识。
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欢乐——珍惜童年生活的甜蜜
“金色的童年,美好的童年”班主任老师要给每位同学的童年生活留下怎样难以忘怀的记忆呢?我的办法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每次学前班教育,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我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领略校园的建设,一一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概况,感受校园的文化氛围,小朋友们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乐趣。
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学校的活动在班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三月五日学雷锋日我让学生收集了雷锋的小故事在班中进行交流;三八妇女节我让学生通过照片,图画,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并布置在班级的版面上。每次学校开展的活动,我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就拿这次理想小屋的设计活动来说我让每个同学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纸上画上自己心目中小屋。这次在学校的主题队会评比中我班获得了第三名,这份荣誉中包含着我们全班同学的辛劳,每一个同学都为这次队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学期从一开学我便建立了学生艺术档案袋,在班级的成功屋内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评比最佳,同学们都劲头十足。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都会非常自豪地说:“这是我的。”
在这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缩短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更加信任我了,在这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从而也让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校园生活。
若说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班主作便是这工程师队伍中的“先头兵”,若说教师是一棵棵大树,班主任一定是其中绿荫最浓、其下幼苗最茁壮的一棵。不求巨臂擘天的闻达,但求庇护一方幼苗的茁壮成长„„
第二篇:读《冷冉教育文集》有感
读《冷冉教育文集》
一、冷冉生平
冷冉原籍山东省乳山县,1919年10月出生,1942年参加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5月离职休养。2007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冷老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前曾在山东海阳县望海小学和抗日根据地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山东威海第二中学任过教导主任。1948年4月至1960年10月,先后任旅大市教育局编审科科长、教育局副局长,兼任旅大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书记;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教研室主任;1979年6月至1982年5月,任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大连市教育学院院长。
二、冷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阅读冷老的《冷冉教育文集》可以发现在收集的论文中,1958年前只选录了5篇文章,其他百余篇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以后撰写的。纵观冷老从“1946年烟威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到“1978年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之后”的教育亲历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撰写的教育论著,可以说冷冉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实践阶段(40年代初-50年代末)
2、思考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末)
3、薄发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从58年到78年的20年时间里,冷老没有写教育论文。正如前大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贾聚林同志所说:“冷老毕生从事于大连市的教育事业,虽然中间多有坎坷,但其情不移,其志不改。由于他倔强的脾气和宁折不弯的精神,所以他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受到了比别从更多的打击和折磨。期间有20年的时间里竟不能涉足他所关心的教育问题。”在极左路线盛行的年代里,冷老吃尽了苦头,八年的下放劳动,饱受了触及和磨难,但他始终未有动摇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正是在这20年间里,冷老对教育进行了长时期教育调查和深刻思考,这为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思泉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冷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有学者对我教育学术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教育研究》杂志(1980-1991)的作者群做过统计分析,能在《教育研究》发表10篇以上的作者国内仅有七位,冷老居于第三位。冷冉教育思想是我国当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冷冉教育文集》记载了冷老先生1949-1958,1979—1983,1984—1988,1989—1997四个阶段研究成果。从他的笔端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从事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本书既是他对近二十年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是他对未来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文集里的文章虽然写得较早,但容纳了许多鲜活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的发展等当今被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在书中都有所阐述。其中,中小学一直在倡导的“八心”(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两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就是他提出的德育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在书中,冷老先生对于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学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独到而深远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显示了教育专家的远见卓识。
冷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一条主线、三个支点和泛散论群架构而成的。
一条主线: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
冷老在《对教科所部分科研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在学校里的表现,具体点说,是作为社会先进部分的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的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包括它的手段、方式等,都是外界对社会化的干预。”“学校的任务就是:最有效地进行对儿童社会化的干预。”这是冷老对教育本质的一种独特视角的定义,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曾试图在网上搜索有关内容,结果毫无所获。我想对于教育本质即社会化干预论应是由冷老首次提出的,相对于国内外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和界定,足见冷老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个性诠释标准。什么是教育,冷老指出:教育是培养理想人的事业,遗传――自然的人,环境――社会的人,教育――理想的人。“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发展是个性与环境的交换过程,而社会化就是个性与社会文明的融合。这是一个客观过程,它并不保证理想人的形成,保证理想人形成的则是教育的功能。”
为什么说教育是主线,在介绍完三个支点后解释。
三个支点:简称为“阶段说”、“情·知说”、“活力说”。
1、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包括人的社会适应说、阶段过程连续说、优势诱导说以及社会锻炼、八心、八德、两意识养成性教育等。
人的社会适应说表述的基本思想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在于不断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简单解释一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关系。冷老总结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应当经历的三个阶段:积极的社会适应、自觉的意识统一和能动的自我控制阶段。原理规定了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幼儿阶段,应当进行“好孩子教育”(重点有好的性格习惯);小学阶段,应当进行“好学生教育”(重点有好道德品行、学习态度、习惯等);初中阶段,也进行“好学生教育”(重点是重新融合道德素质,达到自觉意识的统一);高中阶段,应当进行“好公民教育”(重点是建立信念、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如果学生不能立志改掉经常迟到这个坏习惯,而去树立远大理想,不是培养他们说大话、说空话吗?
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是针对当时德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的偏向——德育目标的“高、大、空”,德育内容的成人化、概念化,德育过程不分年龄阶段等弊端提出的主张。在70年代末刚刚粉碎“四人帮”、“极左”思潮尚较盛行的年代里,在改革开放刚刚举步的历史时期,能提出这一理论实属不易,无异于开先河之举。不久,《中国教育大系》一书将其收入,尽管仅仅是作为一家之言,然而在大连,在冷冉主抓德育工作的情况下,“德育阶段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对中小学德育框架的构筑,至今不失为大连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2、情·知教学。
冷老说过:“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同步性与统一性是学习行为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上的最佳选择。然而我们的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总是孤立地解决输入知识问题。不管这知识是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输入的,输入后又产生怎样的情感和意向,形成什么信念。这种教学应付升学考试也中以短期奏效,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质量和精神风貌是十分有害的。” 情·知教学就是针对“重知不重情与重教不重学”、“教学理论上的唯主义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弊端而发的。” 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活力说,活力说是冷老在总结建国初期一些较好地中小学校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学校是一个有生命机体,有生命力的学校一般都具有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靠自身生长的能力,第二,同化的能力,第三,向心的能力。”冷老说“发挥成员的工作潜力,就是学校活力的来源”。因此学校的运行机制的活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全员工作潜力的激发。冷老具体指出,激发各个成员的潜力,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①学校必须创设这样的政治环境,使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命运;②政治教育应当和关心群众的政治进步和物质生活利益统一起来;③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质量标准;④及时正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⑤智慧的潜力的发挥,在于人们学会思考,能够启发人们去观察和研究问题;⑥培养和扶持生长的力量、促进的力量,而抑制那种消极的衰退的力量的影响;⑦如果发给教师的工资正确地反映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就能够推动教师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等诸多条件,才能使每一位教师内在工作潜力迸发出来,激活学校整体的活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而且有利于人的培养。归结起来,就是环境创设,关心发展和激发潜能。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以上所讲内容的关系。
首先看社会适应说。在这里,专家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把它列为德育阶段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认为社会适应说其实质是一种哲学思想,(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它是冷老教育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一个哲学准备和一个起点。因为有了人社会适应说,即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不断社会化,所以才有对教育本质的论述:社会化干预论,人的适应活动分阶段,积累了知、情、意的复杂心理过程,所以它又是德育阶段说的出发点,也是情·知教学情理的出发点。翻开《冷冉教育文集》,除了1958年前选录的5篇文章外,社会适应说位于1978年以后其他百余篇的第一篇,这或许也证明了我的想法,社会适应说冷老教育思想的起点。
为什么说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是主线?因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历积极的社会适应(最初发展)、自觉的意识统一(发展)、能动的自我控制(完成)三个阶段,这是冷老在《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优势诱导说》中集中论述过。而教育就是对社会化过程的干预,所以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即教育必须是分阶段和有层次的,德育阶段说由此而发;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方面说,此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发展过程,情·知教学由此提出;为了能使学校最有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化的干预,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应当充满活力,即活力说。由此可见,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贯穿了阶段说、情·知说和活力说,是冷冉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泛散论群:除了上述基本理论之外,冷老对其他教育理论和问题多有论及,如了解学生、情性目标、个性发展、师德核心、家庭教育、考试改革、校风建设、传统美德等均有精要的论述。主线与支点、散论的内在联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是纲,阶段说为代表的德育阶段连续假说体系、情·知说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体系、活力说为代表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三者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这是一种专家说法,我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有一个图表示,我觉得这样似乎可以说明。
以上是关于对冷冉教育思想学习的一点体会,博大精深,而我学得还很粗浅,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内容的确定是在上一次学习交流之后,四、小班化教育与冷冉教育思想的联系
1、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和必然趋势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一项重要对策。世界范围看,目前教育改革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自主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它必将在我国得到发展。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大连教育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①是数量扩张,满足需求阶段,②是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阶段,③是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阶段。第一华阶段在08年已完成,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预计到12年实现。所以可见小班化教育的必然。
2、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分三个层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
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即在小班条件下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对大班教育,其具有以下特点: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师生人际接触、互动交往机会增加;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技术、过程等随之发生相应动态演变。“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30人左右。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小班化教育没有否定大班教育的意思,而是想说明大班教育想做却做不彻底的事,小班化教育却能举重若轻地做好它。关注每一位学生,实施有效的个别化教育。凭借小班环境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时空优势,因势利导,进行个别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体学习要求,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因材施教从群体层面落实到个体层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习惯了大班教学老师们都会用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学生,这种“大一统”的模式其实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差异性,只是在四、五十人的大班,我们无法了解和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只好用“一刀切”的方法,今天我们面对只有二十多人的小班,使我们有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条件,因此“个性化”应该是小班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备课、上课、提问、布置作业、辅导时都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就象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样,为每一个学生度身定做教学方案,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到成功的信心。能做到这些是十分不容易的,小班的老师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去设计适合个体的教法。
3、联系“小班化”教育能够更彻底地践行冷冉教育思想。比如教育本质的论述即人的社会化干预论,在小班化教育情境下,它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强,干预(有效的教育)效果会更明显。再如三个支点中的阶段说,在一个小班级里的孩子,因人数少,他们的年龄差异、个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的离散度小,所以进行习惯培养、家访和评价的时候,更具针对性,更方便更灵活。情知教学也是如此。还有一个活力说,小班环境下,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的积极性,而孩子在课上及活动中所反映的学习状态和活动状态更具活力,又反作用于教师身上,使教师充满活力,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当每个成员的潜力被激发并经过传动转移,整个学校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而我们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小班的学校活力并不足,面对讲桌下与大班相比数量减少的学生,教师缺少了干劲和激情。这也正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找到了切入点,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第三篇:应广方读冷冉教育文集有感
读《冷然教育文集》有感
人民路小学 应广方
冷冉先生“为了与传统的教学理论有所区别,”他把情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同意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称为”情知教育“。他说的“情”是指情绪心理,“知”是指认知心理。事实上,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情绪心理和认知心理同时参与的,只是有的人是有意识的,有的人是没有意识的罢了。所以,实施“情知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情知心理,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的发展和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教育发展是建立在科学自主发展的道路上。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冷冉先生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说过:“教学的着眼点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我想,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呢?前提就是要弄清楚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通过查找学习资料,学习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理念以及课程设计的思路等,最终我得到的观点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就是要让学生的情绪心理和认知心理统一起来,并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自主掌握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小学英语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英语学科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
们未来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根据冷冉先生的教育思想,我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教会学生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对学科持久的学习态度
兴趣可以使学习的精神状态得到极大地提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合作探究,仔细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会更加努力的改进学习方法,主动自觉地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我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各种有趣的小组活动,发展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热情。在对课文讲解所涉及到的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我会采用制作微课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英语的使用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制作优良的微课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熏陶。所有这些,对于是否能提高教育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基本前提。
二、面向所有学生,发展智力,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冷冉先生说过:“如果教师只靠出难题,进行复杂的分析,脱离学生实际,用多数学生并不情缘的办法去谋求发展智力,只会有少数学生跟上了,大多数学生却被抛弃。”所以,我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问题,课前做好学情分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1.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发展的需要,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科学把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运用最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信心,通过实际体验,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使他们不断地进步。
2.我要做好调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他们自身不一样的潜能,并且和学生建立真诚和信任的朋友关系,进行因材施教。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我会在课堂上让所有学生上台扮演,让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上台扮演,也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上台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我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去运用英语,创造合理真实的语用环境,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语法错误保持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
三、强调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运用能力
冷冉老先生说过:“学习情绪的因素、学习方法的因素和学习评价的因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焦点的问题就是不在于是否重视知识,是否重视智力,而是重视怎样学习知识和怎样发展能力的问题。
英语学习的问题的着眼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用英语做事情,强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各种语言知识都应该从语言的使用出发,为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来服务。我在课堂教学中药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采用“小步快走”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比如任务型的教学内容途径等,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所以,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就是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言操练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以及常规教学与质量检测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的有时效性。
首先,我设计的课堂活动要有正确的目的,真实的意义和可行的操作办法,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能够帮助个体学生和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价值。
其次,设计的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接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的意义。
然后,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合的过程,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等环节,实现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升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把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发展。
通过阅读《冷冉教育文集》,使我明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智力。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过程,为了实现方便,本文从激发学生情绪心理和认知心理方面等方面分别进行讨论,但在教学实践上,必须是情与知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要在英语课堂中倡导情·知教学理念对教学的重要意义,为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奠定基础。
第四篇: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学习《魏书生民主教育思想精髓》有感
在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型的人才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做好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影响一生的幼儿启蒙教育中让幼儿真真正正成为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主体更加显得迫在眉睫。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毕竟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自始至终围绕住这一主体让幼儿具有强烈探索周围世界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沃土,是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关键是把握住其核心内容。
那么,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民主。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第1页,共7页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最后,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
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模仿魏书生做法的一招一式,结果并不是很灵验,于是便产生动摇心理,甚至对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教师只触及到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皮毛,并没有真正领悟到魏书生教育思想精髓,并投有真正贯彻教学民主患想;正如魏书生所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第五篇: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对待后进生的方法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班主任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通过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师的眼中没有不一样的学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是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努力拼搏,努力去学习,钻研自己的技术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金祥权
2009年7月13日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金祥权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关 注 每 一 位 学 生
金祥权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