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数学高考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数学高考
编者按:编者按:自上海、浙江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以来,包括吉林省在内,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按照《吉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安排,2018年秋季入学的吉林省高一学生将实行新方案。那么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于高考命题、高中教学与评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邀请了省内教育专家和学者从各自学科的专业角度,对当前大家关心的问题发表了本人的观点。选材有的着眼于宏观发展,有的立足于微观渗透。总之,是希望能够与同行们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分享。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向全国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召。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来说,就是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搞好高考改革。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新高考所要建立的考试招生模式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强调的是选择性、综合性和过程性。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科学选材。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方案》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上次高考改革后大部分考试科目设置了选考内容,而这次学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考试次数(英语有两次机会),可以选择考试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选3科)。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由于不分文理科,所以数学不再有理科数学与文科数学的区别,考试也统一为一张卷。
有关“中学理科教材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高中数学的难度在所选的10个国家中位于中等水平。实践也表明,我国高中数学的内容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压力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教师在应对高考时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仍然搞题海战术,经常出一些难题、偏题,人为地改变了课程难度,使多数人为少数尖子生陪榜。这又提醒我们:课程改革要与考试评价改革相结合。目前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重点突破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学生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另一个是把评价、考试纳入课程标准,使教学、学习、评价、考试、教师专业发展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1.课程标准支配考试
目前的情况是高考有《学科考试大纲》和《学科考试说明》,虽然考纲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但是它与平时指导高中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毕竟不是一回事,有的地方甚至相互脱节。
实施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之后,高中课程标准将支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解决高中课程标准与高中各类考试互相脱节的矛盾。以后不再出版《高考考试大纲》,高中数学各类考试以课程标准为标准。对于高考,要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我省数学科目的高考将继续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而且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将使用这套卷子。
新修订的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1课程和选修2课程。必修课程的主要功能是:(1)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2)为学业质量检测提供内容要求;(3)为获取高中毕业提供依据。选修l课程的主要功能是:(1)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2)为普通高中考试提供内容要求。选修2课程的主要功能是:(1)为学生确定人生方向提供引导;(2)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3)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4)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依据。
新高考应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较好地体现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的的命题导向。减少直接考查纯记忆的陈述性知识,立足课程标准、教材和核心素养,在知识的应用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助于考查考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
新高考将注重考查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强调核心素养和核心概念,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命题依然会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以便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使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同时新高考既要体现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又要体现考生实际水平,既能积极推进,又能稳妥实施。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公平竞争。
2.以核心素养立意命题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就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数学教育中落实下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课堂中实施下去?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具体化,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行动,转化为数学育人的具体措施。从教育部的顶层设计看,数学学科的“立德树人”目标,首先体现在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上。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提出了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和十个核心概念等;高中数学课标修订初步提炼了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力求对它们的内涵、学科价值、教育价值、以及表现方面和水平层次(高中毕业、高考和拓展三个水平层次)进行了准确表述,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业要求、质量标准、考试命题等均对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高中数学教育的始终。
20世纪60年代,在数学大纲中提出了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三大基本能力;本世纪初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发展为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目前数学核心素养的提法应该是之前数学基本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是新增的或是有改变的。数学建模一直以来是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一块短板,短板应当补齐。数学建模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用数学思想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用数学知识得到模型,最后验证由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实际问题的相符程度。这样一个过程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还有一个变化较大的提法是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比空间想象和几何直观更为抽象,但它主要还是指借助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借助几何图形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数形结合,加深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知。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具体措施,要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在考试命题方面,实施新修订的高中数学课标后,新高考将由“以能力立意命题”逐渐过渡到“以核心素养立意命题”。
3.数学高考不分文理科
高考不分文理科,对于高中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必将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只有秉持理性、务实的价值取向,才能使不分文理科后的数学课程和教材、教学和学习、考试和评价、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合国情,达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从目前的高考来看,数学试卷比较重视文科、理科考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必考题部分文科、理科完全相同的试题仅有几道,且位置编排顺序有所区别。文科试卷具有起点低、人手容易的特点,知识的难度和区分度与理科试卷有明显的区别,贴近高中数学文理科教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
不分文理科后,学生总体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差异较大,对于现在的理科数学教材文科倾向的学生会感到理解困难,缺乏人文气息;对于现在的文科数学教材理科倾向的学生会感到直白浅显,思维深度不够。所以不分文理科后,数学教材的编写既要兼顾理科倾向的学生也要兼顾文科倾向的学生,修订后的课标和教材将会更有弹性,例题、习题、作业与教材内容相匹配,题量应适当增加,并且要有较好的层次性,以此配合深层次的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
还有,要根据学生的总体数学水平,调整试卷难度,数学学科整体难度应在文理之间。
4.正在探索的问题
数学学科的新高考除了以上变化外,还有一些措施正在探索中。
(1)选修内容与大学接轨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尚志教授指出,应该减少必修课程内容,给学生充分的自修与钻研时间,让学有余力者先修大学课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简称CAP)是中国教育学会针对我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衔接存在断层,高中优秀人才缺乏多样有效培养和选拔机制的现状,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高中及教育科研服务机构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该项目已列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
从选拔创新人才的角度考虑,2015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取消“校荐”与“联考”,并且把高校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后进行。自招方案改革可能会使学生申请量大幅增加,高校初审压力大、考核时间紧,各大高校急需学生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成绩单和综合素质报告书。清华、北大等多所著名高校表示高度关注CAP项目。若CAP项目试点成功,时机成熟后将会把CAP成绩纳入自主招生的综合评价体系。若CAP课程成绩能够纳入自主招生的综合评价体系,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选修CAP课程,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2)延长考试时间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高考数学试卷答题时间不够。对于数学考试题目,学生答题必须达到“机械化”程度,“一看就会,一做就对”,根本没有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而且选择题的比重较大,部分学生猜答案。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建议:在不增加题量的前提下,数学高考考试时间由120分钟增加到150分钟,适当调整题型,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比例,增加应用题、探究题、开放题的比例,提高试卷区分度,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招生要求。高考命题要适应新修订后的课标教材从“窄而深”到“宽而浅”的转变。
数学高考要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减少题量。高考试卷要着眼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改变现行高考考查“题型+技巧”的模式,让平时拼命做题、反复复习、机械操练的考生占不了便宜。高考试题应有弹性,命制一些应用题、背景题和探究题等,为了真正培养好学生,增加一些阅卷成本,也是值得的。课程标准修订组向教育部和有关省市考试院提出的上述意见和建议,已得到认可。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
【论文摘要】本文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置于高考改革视野下,重新审视其目标、任务与实施思路,提出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既要着眼当下,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人生规划能力;也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适应将来社会与职业变化需要的核心技能与重要品格。对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本文建议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融于课程目标之中,基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架构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以各学科课程实施为主体、以生涯导向课程和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为两翼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使以往默默无闻的生涯规划教育因其所具有的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重要作用,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本文认为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只是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之一,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更加丰富与深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当前高考改革所引导的高中教育深层变革的进程中,重新审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高考改革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进:超越“问题导向”
新一轮高考改革旨在通过优化招生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增加学生选择权”,“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①是其核心要义。《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说明了高考“增加学生选择权”是如何实现的:从2017年起,高考不再文理分科,考试科目由“3+1”变为“3+3”,前一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后一个“3”表示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等6门科目中任选3门。学生选择科目的“自由”是需要高校招生专业对考试科目要求的“适度从宽”来保障的。之后,2015年2月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公布2017年高考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在涉及1096个专业或大类中,有655个专业不对选考科目提任何要求。[1]
这一规定为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认知特长、专业志向自行选择学习科目,尤其是为选修横跨不同学习范畴的科目组合提供了保障———从理论上讲,学生的选择可能会出现至少20种学科组合。
新高考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学生的选择权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原来高考升学的框架中,无论是文理分科、学习方式还是专业报考,不是学生不想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与学习方式,而是可选择的空间实在太小,学生基本上是被规定的一个个条条框框所“选择”的。因此,“上海方案”发布后,如何让学生“会选择”、“能选择”和“愿选择”,由“被动选择”变成“主动选择”,真正实现把学生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成为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校长以及广大社会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报考科目以成功应对高考,成为众人眼里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这一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生涯规划教育被认为是解决“落实学生选择权”这一紧迫问题的最“可靠”的途径。如有些校长提出,让学生“会选择”,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选择”向今后的“主动选择”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亟需补上生涯教育这一课,[2]“建议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将来的职业方向”,[3]“以培养学生选择能力为核心的生涯教育就成为高中学校必须提供的课程和服务。新的招生考试方案的实施,一定会推动学校尽快补上这一重要内容”。[4]不少学校反应迅速,如上海交大附中、市西中学和曹杨二中等学校表示将加大学生生涯教育所占的课时比例,“希望能够通过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学生未来能够更适应新的人才选拔标准”,市八中学将推出6门等级考科目的“体验课”,让学生提早建立对学科的初步认识,“帮助今后的选择”。②
可见,多数学校是从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考科目,解决由高考所提出来的“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问题入手而论及生涯规划教育的。对于生涯规划教育本身的发展而言,这一思路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的色彩。当然,教会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与专业对于新高考方案实施后的高中生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的问题,但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导向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首先,高考所提出来的“增加学生选择权、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只要提高课程选择性并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学科就能解决的“战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推进高考引领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构建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格局”的“战略性”问题;其次,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生涯发展指导,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学生发展个性化需求的回应,是现代高中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高考改革所提出的“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问题只不过是恰恰契合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当前高考所提出的落实学生选择权的角度,还是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发展计,我们都应当超越“问题导向”的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在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综合考虑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实施方式,推动高中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阶段学生成长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对教育的需求。
二、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任务与目标的再思考: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着眼当前,放眼未来生涯规划教育是人们在对“职业指导”理念与实践不断进行反思与超越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当前,传统意义上的以职业生涯辅导为核心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担负着更加多元的任务:既要着眼当前,使学生顺利升入理想的大学或走向社会;也要放眼未来,为他们将来能够良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重新认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曾分别被称为“职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规划指导”或“生涯发展教育”等,经历了从最初帮助受指导者“找一个好的工作”到“引导学生过一个好的人生”的转变。1909年美国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提出的“人-职”匹配的职业选择理论开辟了职业指导的先河,1959年霍兰德(Holland)发表了职业指导的人格类型理论。这一阶段的职业指导理论注重人的发展与职业定向之间的“确定性”,即强调在对受指导者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发展取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具体职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萨帕(DonaldE.Super)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统合了人一生之中从事的各种职业与所扮演的各种生活角色,并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的形态”。[5]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大拓展了职业指导的边界,将职业指导和人的生涯发展联系起来,对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职业生涯理念与实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1973年吉斯伯斯(Gysbers)和摩尔(Moore)提出了终身生涯发展观,“把焦点从工作、职业扩展到了整个人以及人的生涯”,明确把“生涯发展”的视野与生涯指导的实践贯穿于人终生发展的历程。[6]
与传统的职业生涯辅导相比,现代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涉及职业生涯指导,更关心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这是对传统职业指导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如果说职业指导是微距镜头,那么生涯辅导就是广角镜头。生涯辅导在审视职业发展的同时对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有宽广而深远的透视”。[7]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平衡人生历程中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可能“过一种好的人生”。从生涯规划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而是在“对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有宽广而深远的透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
(二)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任务的思考
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是由高中教育的定位所决定的。关于高中教育定位的讨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石中英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已由传统上的“双重任务”———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演变为“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依照其优先性秩序排列如下: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为成人做准备(人格教育)、为未来公民做准备(公民教育)、为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准备。[8]《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中教育要“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描述了高中教育新的战略定位,即高中教育的目标除了为高等教育输出人才、为不能升入大学的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外,还要为全体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既要直面当前高考改革所提出的紧迫问题,又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学生适应将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做准备。基于此,本文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应该承担两大任务:
第一,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使这一任务尤为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在谈及上海高考改革时,强调现在是一个“选择的时代”,学会选择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通过这次高考改革,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了以后,然后你学会选择就是一种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终生的事业,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9]在这一阶段,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根据自身兴趣与特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如学科选择、专业选择、高校选择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的养成是这一阶段学生最需要学会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学力合理地选择学科的能力,只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诸多选择能力的一种,除此之外,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人生规划能力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三方面:一是学业规划能力,即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学术兴趣与专长,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特长选择恰当的学习科目,合理规划学业发展,能够制定阶段性目标等;二是职业规划能力,包括关注、了解、收集社会职业发展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思考自己的职业志向与职业理想,能够对自身职业道路进行初步规划等;三是生涯决策能力,包括确立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目标的能力,能初步评估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及需要考虑的各类要素,制定个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做出决断的能力等。
第二,生涯规划教育要面向未来,在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与重要品格。这一任务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职业变化的日趋迅速,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将来顺利适应职场做准备,是所有国家与地区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根据《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他们二十五岁时,该工作可能已经消失„„全世界都在寻找,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就上海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承担着与世界经济格局对接的探索者的角色,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使上海成为一个既深具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又兼有国际化大都市气魄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伴随这一过程的一定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新业态的出现以及新兴职业的层出不穷。在这一形势下,以往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要认真思考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重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与职业的需要。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考虑这一问题: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社会生活与职业变化的核心能力。有学者提出生涯辅导的目标之一是要唤起个体的应变意识,促进其完善与提升生涯适应的“元胜任力”(meta-competencies)。因为“在无边界职业时代,雇员在不同岗位、专业、角色和组织之间流动的难度减小,生涯转换变得常态化”,从这个角度上讲“元胜任力”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竞争力,在其统领下,个体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新决策,永续应变。[12]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拓的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这些是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其次,在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夯实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对家庭、社会及国家深切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所成就的是学生的“才”,那么态度与价值观所成就的则是学生的“魂”。只有二者兼具,高中生未来才有可能胜任不断出现的来自职场的新挑战。因此,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聚焦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宏大背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涯规划教育顶层设计框架,并结合高考引领的课程改革行动,全面构建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三、对当前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路径的建议:
顶层设计下的“一体两翼”早在1971年,原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在全美中学协会年会上就提出了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的设想,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我们的课程融于简单有力的中等教育系统中,使学生在生涯课程引导下,作有利的选择,达到人尽其才,以发挥教育的实用性”。[11]生涯规划教育虽然是高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实践形态,必须有清晰的边界而不能被泛化。因此如何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必须站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规划的高度进行统筹设计。本文建议,要在学校课程整体架构中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以各学科课程实施为主体、以生涯导向课程和生涯发展指导制度为两翼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一)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
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具有独立性,但并非孤立于学校课程架构之外,而是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架构下作为一种具有独立目标与主题的课程而存在。最理想的状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态是,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融于”课程目标之中,生涯规划课程“融于”整个学校课程之中。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均开发了整合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专题活动等多种实施方式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形成了若干颇具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实施模式。但由于有些学校对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不够清晰,尤其是对其与学校整体课程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远未实现将生涯规划教育“融于”学校课程的理想状态———在不少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像一个独立于学校整体课程之外的“拼盘”。
本文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与科研部门应充分利用高考带来的课程改革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探索生涯规划教育与课程实施融为一体的实施模式。
首先是在学校课程整体架构中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如前所述,我们要深入研究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人生规划能力以及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重要品格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形成分年级的目标序列;其次是结合高中课程改革,探索如何根据区域与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各类载体,在学校课程实施的框架下形成各年级纵向衔接、各类课程横向贯通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本文的建议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可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区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通过市级、区级与学校三个层面合作的紧密互动,充分借鉴、吸收已有的学校先进经验,形成一套可以在高中学校推广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框架体系。
(二)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一体两翼”
所谓“一体两翼”,即以各学科课程实施为主体、以生涯导向课程和生涯发展指导制度为两翼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1.“一体”:以各学科课程实施为主体
理论上讲,每一门学科、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从现代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传统上被看作为进入大学作准备的语言、数学、科学课程内容,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却包含了职业准备和国际竞争的长远含义。当然,这绝不是向传统教学内容的简单回归,而是针对新的要求所承担的新使命,顺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12]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之中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必然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科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如何将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化为”课程标准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操作范式可参照。
高考改革所带来的浪潮为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提供了契机。正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指出的,“高考模式是课程调整设置的导向”,“这根指挥棒的信号,决定了高中校长必须关注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而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前移。”[13]高考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改变,更是课程哲学的深层变革。可想而知,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在接下来的课程改革中,学校将获得课程和教学上更大的自主权,会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特点设置分类分层课程,如实施小班化和“走班制”教学等。因此,当务之急需要开展的研究是: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分阶段体现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结合基础型、研究型和拓展型三类课程的不同特点,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清晰地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谱系之中;并用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挖掘蕴藏在各个学习领域和学科教材中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真正让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
2.第一翼:开设专门的生涯导向课程
所谓专门的生涯导向课程是在整个课程架构中以学生生涯辅导为主题的专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认识社会与职业变化特点,掌握了解、收集现代职业等相关信息发展等相关信息的方法,帮助他们体验真实的职业生活,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作好准备。如前所述,有许多学校如上海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天山中学等校已开设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各校独立开发的课程在主题与内容设计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如在内容安排上,基本于高
一、高
二、高三年级依次开设以“认识自我、规划学习”、“认识社会、体验职场”、“认识职业、规划未来”为主题的课程。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一般以拓展课的形式,一周或两周安排一次。
本文建议,由市级或区域层面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统一开发生涯导向课程,并鼓励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在这方面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教育统筹局2001年提出在现有考试科目以外,在高中引入职业导向课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究和了解个人终身学习及职业的取向,为未来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在2003-2005两个学年,香港教育局的试点活动举办了两届,课程增加到32个科目分别来自132所学校。香港学术评审局就高中的职业导向课程进行了评审,以确保课程内容、师资和素质符合标准。经过评审的职业导向课程将获得资历确认,成为香港统一的课程架构中的一部分。从2005-2006年学年开始,香港政府拨出专门的资金来进行高中职业导向课程的推广。
由政府主导统一开发课程的优势是可以整合利用全市资源,并保障课程的开发质量。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做课程研发,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给学校使用。这样可以整体提升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质量,避免各校由于课程开发、师资水平差异较大而导致的生涯规划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涯导向课程。
3.第二翼:全体教师参与的生涯发展指导制度
如果说生涯导向课程是面向学生全体的话,那么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二翼旨在面向学生个体,希望通过建立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个别化。对学生进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行生涯发展指导,需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尊重他们未来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从目前的学校实践来看,依然存在几个误区:其一,多数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与广泛作用认识不足,依然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其二,在指导方法上“科学化倾向”突出,如不少学校引入职业心理测评量表,并基于测评结果给出学生职业选择建议,这一做法违背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认识———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就预先设计其职业发展路向,是不利于他们自身潜能的充分发展的;第三,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由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广大学科教师还没有投入到生涯指导教师的队伍中来。当然,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也总是不乏具有创新精神的“先锋者”,不少学校已经成功地实验“导师制”,如上海的七宝中学已全面引入由任课老师兼任的学生成长导师,导师的作用就是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做学生的知心人,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4]
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既是适应高考的需求,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必要举措。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表示,上海接下来会做出制度安排,要求所有的高中必须要配备固定的职业专业的辅导老师,同时要求所有高中的老师,都要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导师,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赋予一定的责任指导若干名学生,去了解,指导他怎么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培育他的兴趣,帮助他,指导他怎么去选择。[15]因此,必须注重培养每一个教师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目前以提升教师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为目标的培训还没有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之中,关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合格导师将成为今后高中教师培训的新主题。比如,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方法才能胜任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学科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等问题,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攻关的重要课题。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将承担其应有的新使命与新任务。相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将步入正规,逐渐从局部的个别学校的革新性实践演变为所有高中学校教育的常态化实践。
【参考文献】
[1]董少校.上海高考,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权[N].中国教育报,2015-02-04.[2]汪明.增加学生选择权亟须高中配套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9-26.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3]王品芝.网友关注高考不分文理期待高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4-10-09.[4]霍益萍.理性看待高考改革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影响[N].文汇报,2014-09-20.[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美]吉斯伯斯,赫谱纳,约翰斯顿.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M].侯志谨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7]曾维希.生涯发展的混沌特征与生涯辅导的范式整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68.[8]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6-12.[9]沪学校推行走班制:新高考倡导学生学会选择[N].新闻晨报,2014-11-11.[10]郭志文.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29(2):485-486.[1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16.[12]阎凤桥.高中教育定位有哪些准则[N].中国教育报,2012-4-20.[13]彭薇,彭德倩.“指挥棒”调整倒逼基础教育改革[N].解放日报,2014-09-22.[14]徐斌忠.七宝中学学生有了137名成长导师[N].新闻晨报,2014-09-26.[15]沪学校推行走班制:新高考倡导学生学会选择[N].新闻晨报,2014-11-11.
第四篇: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
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在高中教育中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表述:“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笔者认为,综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的相关规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意识
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产生的各种认识以及观念构成了人们信息意识。人们之所以对信息的把握存在差距,关键就在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强弱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追求知识、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观念;其次,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具备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学科需要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
3.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就是体现在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共计四个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依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意识;第二单元要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机关和政府以及公职人员的有序监督意识。总之,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现有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点,挖掘其国民意识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着力点。
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高考政策、教材编排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趋于多元化,在此情况下,高中政治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南社乡中心小学季晓丽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一轮的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下面我粗浅的谈谈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点滴做法及思考: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维,执着的去探索。让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时,我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视频画面。学生们伴随着视频画面里观众们异口同声、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内化了秒的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1我能够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做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能够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里面分析单位“1”的数量,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学生做起应用题来不再望而却步,反之会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的牢固,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教师善于引导,抓住重点,让学生总结出假设全都是鸡,就先得到兔子的只数,最后再得到鸡的只数。让学生在不同的鸡兔同笼问题中了解到鸡、兔脚只数的差数。理解关键问题,学生就会做得明白,想得透彻。
3、学好数学,离不开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想,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理,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记得我在执教十一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我没有一味的“填鸭式”的告诉学生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r。课前我准备了大家常见的圆柱形的水桶,在推导公式时,我用一根绳子绕水桶缠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长度实际是圆的周长,而后又测量出水桶的直径,让学生们通过计算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总是比三倍还多一些的数,适时引导这样的数字用∏表示,它叫做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水桶也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4、增加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等分若干份,通过拼、摆、凑发现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找出图形之间的形变,大小不变。了解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做到了真正理解,且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5、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出示三个比:2:4,4:8,6:1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再次提问:哪个比值大一些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比值一样都是½。师:你还能写出一个比值
是½的比吗?学生汇报交流。想想怎样就可以写的又快又多而且又准确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发现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的过程,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中的数学”变为“活动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数学,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多媒体资源利用不够合理、科学。
多媒体资源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光彩,同时在课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也隐藏了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课件。对课件的使用过分依赖,期望太高、太重。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的追求“花哨”,集声、色于一体,一节课从始至终幻灯片的使用达四十多张,整节课教师待在电脑旁操作电脑,学生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只看到了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甚至于一节课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板演也由幻灯片取而代之。
多媒体课件的便利与优势再多再好,对于教学而言也只是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课件资源,要使课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过分强调课堂的“花样化”。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活”体现于花样“多”,手段“杂”,鼓励性的语言“多”,过分注重了课堂的“热闹化”。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滥用表扬,大搞物质奖励的现象普遍存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大张旗鼓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果没有了你的鼓励,教育的有效性又是否会大打折扣?
总之,新课改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潜心研究,埋头实验、真抓实干。此外,还必须以课改理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为先导,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落实于教学的行为中,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中。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