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材料
学生工作部(处)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材料
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工作部(处)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的中心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精细管理,从严从实”的工作理念,深入推进“学生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巩固已有成果,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困难问题,提升能力水平。以“六化”为抓手,坚持不懈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教育多样化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渠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抓好抓实线上线下两条线,多样化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是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二是选树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十佳优秀大学生、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各类社会奖学金的评选等,树立先进的典型和榜样,教育和引导学生;三是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如推进道德法制剧进课堂,达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互动、互补互融,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把握当代青年思想特点,开展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通过开通“陶院学工”微信平台、“陶冶成器”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方式,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构建出学生工作“网上有平台,网下有机制,人人有博客,时时可沟通,事事能共享”的双线并进新模式。
二、学生管理制度化
规范管理、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2014年学生工作处开展了学生手册的废、改、立工作,本次学生管理制度修订工作本着规范管理、依法治校、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学生工作需要,对学生手册中12项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如《关于学生违纪处分管理办法》中,对学生处分的程序进行了明确,对学生舞弊进行了界定等。《景德镇陶瓷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中,对贫困生的认定条件根据现有的生活水平进行了调整等。废止了原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根据国家政策和上级文件要求编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通过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生管理制度化。
三、安全教育常态化
狠抓安全稳定教育,坚守底线不突破。建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信息网络组织,构建自下而上的学生动态监控和预警体系。一是做好节假日的安全稳定工作。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做好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寒暑假等重要时段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二是做好了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等“一进一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三是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工作,重点做好防盗、防火、安全用电等工作。加强对学生在外住宿的管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外住宿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学生申请在外住宿的条件和程序,各学院组织人员开展了查寝工作,对未经批准在外住宿的学生及时进行了劝导和教育。四是准确掌握“特殊学生”情况。重点做好特殊学生建档工作,对于学业困难、家庭贫困、心理障碍、宗教信仰等特殊学生的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建档学生进行及时跟踪了解,防范于未然。五是规范处理违纪违规学生。本着教育为主的原则,在处理违纪违规学生时,坚持事先告知,事后教育的做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预期。
四、学生服务人性化
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秉承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从关心学生出发,从为学生服务入手,寓教育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2014年,学工处成立了学生公寓服务中心,方便学生缴纳电费、水费,宿舍报修、咨询各类住宿问题等;做好学生宿舍改造升级工作,实施学生宿舍亮化、美化、净化工程;2015年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为全校4000多间宿舍安装了空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生的夏天热冬天冷的问题,改善了学生的住宿和学习条件;做好学生医疗保险工作,学生100%参加社保,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办理保险理赔,实现了学生保险理赔一站式服务。
五、学生资助立体化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如何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学生工作处从我校困难学生实际出发,构建立体的资助关怀体系,主要有:一是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国家两奖一助的评选工作,体现国家对大学生的关怀和温暖;二是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开展以“励志、奋斗、感恩”为主题的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三是开展“阳光家园”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把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统一,通过建立困难生档案,一对一帮扶等方式,把资助与自强自立结合起来,达到资助与育人并举。
六、队伍建设专业化
做好学生工作,离不开一只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工作的行家里手,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工作处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着力打造一直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是实行辅导员“聚力计划”,通过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博客、博文、精品项目大赛以及辅导员沙龙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2015年,我校在江西省第三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取得了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和优秀组织奖的良好成绩。辅导员论文、博客、博文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二是定期开展学生工作交流与培训,着力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是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细则和辅导员考核办法,促进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四是推行《班主任工作手册》,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和任务,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性。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有:一是工作创新不够,解决难点问题办法不多;二是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工作问题,如如何利用“互联网+学生管理”思维开展工作方面思考不够;三是服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提高服务水平还大有可为。
第二篇: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坚持以“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为实践宗旨,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重抓思想教育,常抓科技宣传,实抓实践活动”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文件,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制定方案,夯实任务,强化督导,坚持不懈地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明显成效。
一、扎实抓好了思想教育,树立了服务三农意识
农村教育离不开“三农”,为了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志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才,我校坚持以“三热爱一献身”教育为主线,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教育。拓宽多种渠道,采取多方位教育形式,形成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互补,家庭社会并进的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实效教育。其主要做法是:
1、利用报告会、讲座会的形式,多次请地方政府领导、小康致富带头人等来校上课,进行党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教育及致富经教育。
2、带领学生参观镇所在地个体户、小康示范户、镇办企业等,让学生体会在家乡发展经济大有干头。
3、利用劳动技术课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农业有科学、务农有出息。
4、坚持开展“热爱家乡月”、“支农服务周”、“建设家乡日”等活动,加之系列化的综合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增强建设家乡的决心。
5、通过开展“家乡美”等主题班队会和地方校本课程各科文化课增加的乡土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农、务农的思想教育。
6、浏览横河网页,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通过“三热爱一献身”的教育,极大的转变了学生鄙薄农村、轻视体力劳动等认识,促进了学生爱农、务农、建设家乡思想意识的形成,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狠抓了科技宣传,让科技信息走进农家。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我们感到让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显然是个弱点,那么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网络下载,收集农、林、牧、副等科技知识实为亮点。我们利用这个亮点,开展了包好百户科技实验户,带动全镇各行各业科技大发展的宣传实际活动。全年共发放科技致富简讯四期,将政策导向、农业科技、产业结构、种植饲养、修配维修、经商营销、开发旅游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农民。包好百户科技实验(示范)户:我校现有学生319人,分布在全镇20个行政村,对科技的宣传,学校采取每生包好自家户的科技进农家宣传措施,这一有效举措的施行,使党的政策、政府政令、科学知识适时地走进全镇千家万户,带动了全镇各行各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三、抓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农民致富得实惠。
在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进行科技政策宣传的同时,学校对地方校本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序调配:一是整合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农科教知识,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二是从课程课时安排上进行长短期结合,重点突出长期实践活动。如今春我们根据全镇重点工作,在四月份我校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学生人人动手写标语、写广告、贴标语、送广告进行护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森林放火意识,使我镇半年来无一起火灾事故发生。在“五一”前后春播下种季节,学校利用星期天安排学生深入自家农田,进行春播科学种田综合实践劳动锻炼及技术学习,并每生承包一亩科技责任田,写出劳动体会。三是依托学校实践基地,不断进行生产实验,积极为三农服务。在实践过程中,我校积极协调组织农科站人员到校为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并结合山区实情,紧紧围绕农村支柱产业和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生产试验基地,让学生亲临基地搞实验,不断掌握实用技术。在横河网页宣传横河的地方物产,获取网上供求信息,为农户获取经济信息100余条,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养蚕活动中,经学生传播养殖信息一项使我镇创收二百余万元,全镇人圴增收约200元;初秋时节传播松子信息,使全镇创收一百余万元,人均收入200余元。引回优良品种10余个,在全镇推出数十户科技示范户,其中家野猪交配优质养猪、退耕还林、规模化科学养牛、大棚养蚕等多项技术获得可观效益,受到农民的肯定和欢迎。使学生了解了经济、信息、时间的关系,增强商品经济意识,奠定了新时期新型商品化生产的新型人才素质。四是教师包人包片,蹲点进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开展情况及辅导学生认真编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体会及经验成果。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促使农民致富得实惠。学校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组收集动物、岩石、药材、树叶、果实、昆虫、摄影等标本,并进行归类制作。其中的奇石造型标本栩栩如生,奇石各具特色,妙趣无穷,造型妙不可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五本一册”获省、市、县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组织的第六届(海尔杯)全国优秀教具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通过这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服务三农、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六月份,学校各班级兴趣活动小组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有书法、摄影、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习作等。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并在“六一”节全乡展示。出现了许多小作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小农学家等适应社会的特长型人才苗子。
第三篇: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坚持以“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为实践宗旨,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重抓思想教育,常抓科技宣传,实抓实践活动”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文件,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制定方案,夯实任务,强化督导,坚持不懈地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明显成效。
一、扎实抓好了思想教育,树立了服务三农意识
农村教育离不开“三农”,为了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志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才,我校坚持以“三热爱一献身”教育为主线,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教育。拓宽多种渠道,采取多方位教育形式,形成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互补,家庭社会并进的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实效教育。其主要做法是: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1、利用报告会、讲座会的形式,多次请地方政府领导、小康致富带头人等来校上课,进行党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教育及致富经教育。
2、带领学生参观镇所在地个体户、小康示范户、镇办企业等,让学生体会在家乡发展经济大有干头。
3、利用劳动技术课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农业有科学、务农有出息。
4、坚持开展“热爱家乡月”、“支农服务周”、“建设家乡日”等活动,加之系列化的综合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增强建设家乡的决心。
5、通过开展“家乡美”等主题班队会和地方校本课程各科文化课增加的乡土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农、务农的思想教育。
6、浏览横河网页,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通过“三热爱一献身”的教育,极大的转变了学生鄙薄农村、轻视体力劳动等认识,促进了学生爱农、务农、建设家乡思想意识的形成,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狠抓了科技宣传,让科技信息走进农家。
三、抓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农民致富得实惠。
第四篇: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
依据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2010年到2012年,启动实施10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和10项重点发展项目。
(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
聚焦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率先转变教育发展模式、率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率先扩大教育开放、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建立上海与中央有关部门合作机制、长江三角洲联动机制、市与区县和高等学校互动机制,在若干关键领域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1、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配置试验。着力强化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促进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合理流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和共享,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小学生“减负”有效机制,深化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凸显各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健全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形成多样化、可选择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新制度。
4、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试验。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合格学生。鼓励高中办出特色,在若干高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建立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对高中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探索综合高中发展的新机制,促进普职渗透。
5、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试验。引导高等学校准确定位、错位竞争,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制定上海高等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分类评估标准,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实施分类管理、服务、支持政策。
6、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试验。率先建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融合,建立“学分银行”,实施学分互认;健全管理协调体制,完善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机制。
7、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试验。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资源支持民办学校发展的机制,支持若干示范性民办高等学校建设,实施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者培训资助计划,健全监管体系,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和特色办学。
8、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试验。把上海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提升上海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建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探索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新模式,创新吸引和服务留学生的各项政策,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鼓励上海教育走向国际的政策。
9、完善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教育保障机制试验。适应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增长趋势,保障各类群体学有所教。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全面实行免费教育。探索建立与居住证制度相适应、体现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参与的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就学制度。
10、探索区域教育协作新机制试验。充分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优势,探索区域教育合作的新形式、新模式、新途径。推动长江三角洲共同建立都市圈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完善上海教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支援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的可持续机制,促进上海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和合作。
(二)重点发展项目。
围绕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启动建设一批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点发展项目。
1、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适应城市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加快郊区幼儿园、中小学建设。在郊区、大型居住区等教育资源不足地区,新建400所幼儿园、150所小学和120所初中,迁建或新建10所左右优质高中及分校,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合理布局。
加强郊区、大型居住区新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管理。强化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探索集团式发展,完善委托管理,切实保障郊区和新建学校办学质量。
实施上海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重点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2万名初级职称教师和新进教师进行全员、分层培训。组织名校长、名师下乡为郊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指导。设立郊区学校特聘教师岗位,每年招聘一批退休高级教师或城区骨干教师赴郊区任教。
提升城乡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按照幼儿园、中小学建设“05”和“04”标准,加快对有条件而未达标学校的升级改造,使新建学校全部达标。在有条件的学校推进小班化教育,并同步实施教室和教学设施配套改造。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整体提高中小学校设施设备和教师配备标准,为学生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改善民族学校、民族班的教育教学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发展。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学校的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火灾、洪灾等相关防护综合灾害安全标准,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2、职业教育示范校和能力建设工程。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和高水平特色职业学校的建设目标,重点加强一批职业院校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更好地培养适应上海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力争三分之一以上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水平;实施示范性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若干所国家级示范性和市级特色型高等职业院校。
加强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建设。根据上海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30个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200个高职专业,重点建设若干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匹配、优质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科研、技能鉴定、社会服务功能的整合。
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设10个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健全中高职院校之间、学校企业之间实验实训等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制。
3、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深入实施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以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领军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高水平和特色大学,增强高等教育卓越发展能力。
实施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高等学校建设。重点实施“211工程”、“985工程”、“985”创新平台等国家建设项目,推进世界一流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推动市属高等学校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紧密联系,实施特色院校重点共建计划,使市属高等学校成为行业内高水平学校。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重点建设20个学科,努力冲击国际一流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学科,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学科。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加大专业和课程建设力度,重点建设100个学位点、60个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300个本科专业;开发和培育优质教学资源,每年遴选资助一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重点建设10个实验教学中心及若干个示范实习基地。支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高等学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目标,依托高等学校优势学科,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知识服务平台,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知识服务能力。
建设若干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聚焦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高等学校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相应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进研究开发—实验教学—实习培训一体化,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发挥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和支撑作用。
建设若干知识服务中心。聚焦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建设若干知识服务中心,研究相关服务产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技术、实践问题,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
建设若干高级战略研究中心。汇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重点建设若干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咨询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供高层次的战略咨询,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智库。
5、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为重点,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
实施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计划。建立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构建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资源平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项目,开展高校中青年“海归”教师国情教育。建立德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制度,建设优秀德育教师工作室和境内外研修基地,实施德育中青年教师“阳光计划”培养项目。建立健全符合德育教师队伍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吸引、鼓励学科专家、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德育工作者队伍。
建设基础教育教师和校长研修基地。完善市、区县、学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创新教师终身学习进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本市若干高水平大学、教育培训机构和境外建设校长、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培养一批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完善师资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发展功能,加强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建设。设立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艺术教育等专门类教师研修基地。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实训能力提升计划。构建中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建立若干培训实践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和社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至少每三年参加一次专业培训和到企业进行一次挂职锻炼。
实施高等学校骨干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项目,深入推进“东方学者”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师从一流学者专家,开展访学和研修。
6、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
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学校。在教育部指导下,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推动上海高等学校与世界名校合作,有关地区、部门积极参与,运用新机制合作建设若干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加强留学生教育特色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力量,重点组织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专业和课程,研究开发多语种、跨学科的“当代中国研究”课程,增强上海留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整合上海国际教育服务机构的功能,完善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体系,为留学生教育、国际教育资源引进、国际教育投资培训等提供高质量服务。
实施高等学校学生海外游学实习计划。设立大学生海外游学专项资金,每年资助本市2%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到海外著名大学、跨国企业、国际组织游学、实习和见习。
7、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提升、整合各类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21世纪城市泛在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建设“上海学习网”。融合各类学习网站、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资源,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个性化学习推荐、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使市民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渠道快速访问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泛在学习需求。
推进上海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由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分别建设专业性公共教育网络资源库,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教育资源网络建设,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课外学习、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加强上海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支持泛在学习的电信级数据存储和数据流通中心,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信息监控,完善教育资源和软件的质量评测。建立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的技术服务队伍,形成市、区县、学校的三级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
8、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提升和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优化市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市民提供便捷、丰富、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完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8个区县社区学院,继续推进街道乡镇成人学校和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3000个标准化居(村)委居民学习点,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三级学校网络,形成教育进社区、学习到家门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建设上海开放大学。以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逐步整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高等学校网络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等教育资源,构建上海开放大学。在现有终身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再集中开发1万门网络学习课件、1000门终身教育特色课程。
建设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网络。设立政府资助、企业参与的免费技能培训点,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岗位竞争力。设立专项奖励和资助资金,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开发一批供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的课程教材和网络教学课件,建设一支以教师、技术人员志愿者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加强老年教育建设。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市、区县老年教育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和更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改善市老年大学教育设施,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探索建设若干所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中心。
9、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开发整合全社会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多样、优质的德育实践和创新活动资源。
建设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全面提升现有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和质量,打造校外实践活动精品。建成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推进社区和乡镇未成年人文化设施建设,拓展社区和乡镇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教育功能。在中小学建立一批向社区开放的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基地。改建扩建20 个示范性职业体验基地、10个示范性学农教育基地。建设100个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和100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全面实施未成年人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场馆基地活动“一卡通”信息管理。
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实施中小学实验室改造计划,建设现代化、多样性的实验室,逐步改变中小学实验室单纯以做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功能,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施探究性实验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建设若干个区域性中小学生创新实验室和50所高中专题创新实验室,为具有创新兴趣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实践体验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快捷、灵活、信息量广、互动性强的创新实践活动。
10、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促进医教、体教结合,增强学校体育卫生的保障能力,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学校卫生条件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地区医疗资源为学校提供医疗服务,在若干高等学校周边或校内布局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一所寄宿制中学建设具有医疗资质的卫生室,在初中以下学校和幼托机构建设现代化保健室,实现“一校一医”。健全中小学营养午餐配送体系,推进学生专用餐厅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制定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保障每所新建学校都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馆,重点建设一批学校与区县、社会共建共享的体育场馆,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鼓励所有学生学会游泳。推进体教结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小学“二线”运动队及体育传统校,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队伍。
完善学校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在所有中小学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室,在各区县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完成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达标中心建设,推出一批示范中心。所有学校均按要求配备具有职业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第五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前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
部党组学习贯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金太阳教育
2月2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领
会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
议强调,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上来,深化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
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会议指出,此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深入研讨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明确
了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科
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
重大问题,并对进一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讲话视野广
阔、思想深刻,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很强,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再一次有力
动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要正确准确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紧扣教育综合改革各
项任务,不断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引向深入。一是学习领会、加深认识。深入
领会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领会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贯彻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
项工作中。二是坚定方向、保持定力。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针对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四
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的重点,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发扬认真的精神和
务实的作风,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
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