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教育总结
高寨子镇中心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2)班综合教育工作总结
王婷
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接受系统的卫生知识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同学们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卫生行为逐步养成,使他们懂得了清洁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和防病常识有关知识。学生接受了卫生知识教育,从培养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落实在行动上,必须从平时做起。对于不同条件的家庭的孩子,有着他们不同的卫生习惯,有的学生咬手指甲、用嘴咬衣服领及红领巾、抠手等不良习惯,都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养成。发现他们这些行为,随时随地地给他们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要从小做起。教育学生到正规商店里购买食品,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无标签不规范的产品。学生食用蛋奶由校园内食堂规范管理,所发放蛋奶由班主任老师先试吃确保安全后才给学生发放。学生在手足口的防治上,坚持晨检和午检。在班上安排信息员,汇报有异常情况的学生,并及时上报学校。
学校通过安全每月一次的安全应急演练及观看安全知识视频,给学生讲解火灾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方法,夏季游泳安全,交通安全等。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对学生放学后的交通安全加强教育。并严格了门进制度,放学后由值周老师站岗执勤,确保师生安全。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每月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法制的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利用班会晨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学期结束了,希望在下学期,工作能有创新,能有大的进步!
第二篇:综合教育总结
教 学 总
结
常静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综合教育教师,综合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多方面。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其科学性。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一、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以兴趣吸引学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正式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从情绪感染到情绪升华,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综合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综合的兴趣和重视,阐明综合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综合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活动主题集中,形散神聚:
综合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在综合教育课中应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三、列举实例,因势利导:
对于综合课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综合教育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3)角色扮演: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四、改换师生关系,亦师亦友
综合教育课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达成共鸣,能够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这些必须建立在“爱”与“信任”的基础上,因而,综合活动课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亲密的、真诚的,像大朋友与小朋友,导游与游客的关系,心理辅导不是说教,不是训导,不是安慰,也不是逻辑分析,而是心灵的碰撞、人际的交流、情感的体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策,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协助学生去解决问题。
通过综合教育活动,力求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而充实的成长环境,力求使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树立人生理想,具备择业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心理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纠正一部分学生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心理教育工作还需延伸到课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综合教育活动将重点放在网络成瘾、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学习能力辅导、人际关系、困难生转化上,协助其他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使其自身特点在其他教育形式中加以明确和突出,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的实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在综合教育课的教学中,经过实践沉淀下来的几点看法和做法。当然,要真正上好综合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综合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更多、更强关注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三篇: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
新课改
1、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3)加强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4、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综合化 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结构化 重视能力的培养 重视个别差异
5、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构成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7、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
有些理论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宏观改革,如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公民教育思潮等;有些理论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围观领域,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论。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
1.走出知识传授的基本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2.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 3.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长中的合法身份,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4.改变学校个性确实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具体如下: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注重学生经验(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9、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改革旧的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0、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改革的基本策略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1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1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3、新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2、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有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师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一主二独三提问)主体性(首要特征)、独立性(核心特征)、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6、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7、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8、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课程,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知识体系,按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2)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括内容综合、学习方式综合和活动时空综合三个方面;(3)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1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0、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面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21、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1)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
2)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 4)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5)不同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22、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醒转向弹性
教育法律法规
1、依法执教的含义?必要性?基本要求?意义?(大题)
含义: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必要性:依法执教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
3、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4、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体内容如下: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意义: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执教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2、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表现特征?(常见考点)
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常见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有: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侵犯学生的入学权;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随意开除学生)
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侵犯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侵犯学生的肖像权、名誉荣誉权;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比如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性侵害)
3、侵犯学生的财产权(损坏学生财物、非法没收学生物品、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
4、侵犯学生的著作权
5、不作为违法侵权(1、对学生身体关照不力
2、教师对生病或受伤学生救护不力
3、在履行职责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
4、学校活动组织失职
5、饮食安全问题
6、未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履行告知义务)
3、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教育法规的功能和作用?
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5、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常见考点)
1)强制性(义务性)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2)普及型(普遍性、统一性)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3)免费性(公益性)4)公共性(国民性)5)基础性
6、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常见考点)权利:
(一)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二)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三)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获得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和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
(五)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师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使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书育人)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性是由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调节功能(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2)教育作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3、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促进作用
4、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3)导向作用(表现在:激励作用、控制作用、调整作用、矫正作用)4)促进作用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基本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动机和效果原则、自律和他律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个人和社会相结合原则。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2)加强学习,是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 3)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4)树立榜样,虚心向他人学习5)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6)学会反思
7)努力做到“慎独”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加减评分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5、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1)教师义务(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教书育人;反面:“不要误人子弟”)
2)教师良心(主要内涵包括(1)恪尽职守(2)自觉工作(3)爱护学生(4团结执教)对教师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自我监督和评价作用。教师良心与其他职业良心想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层次性高和教育性)
3)教师公正(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使教师公正的最基本的内容。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教育公正不仅包括教师公正,而且也包括教育的制度性公正)坚持真理、秉公办事、赏罚分明
4)教师荣誉(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性、崇高的人格形象)5)教师幸福
6)教师人格(在策略上,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
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频考点)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赛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守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 1、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对教育的民主化的理解?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教育民主化首先表现在教会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均等化,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 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四项、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不起决定作用。
5、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教育与科学技术?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3)科学技能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7、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保存、传递、活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文化)、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9、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因素常见考点)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总体看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环境。(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4)个人主观能动性。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
6、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7、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心里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常见的心理内化形式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发展过程中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
8、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对策?(常见考点,对应教育心理学)1)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切记搞“一刀切,一锅煮”。3)教育要适应人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张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长善救失、扬长避短。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点?
总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基本点:(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9、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三要义?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即全员性,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第二,全面提高,即整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第三,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0、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内涵?
特点:全体性(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主体性 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1、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2、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13、教师劳动的特点?(常见考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的性质、任务和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具体包括五个方面: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4、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素养,马毛邓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学科发展脉络;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专业知识具备以下特点:基础性、理论性、系统性、发展性。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教师首先要掌握的。
5、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15、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6、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7、现代学生观?(常见考点)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18、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9、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20、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教师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形成良好学风)
2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常见考点)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里相容
22、什么是隐性课程?(常见考点,需要理解)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包括(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世界观、价值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校的组织结构、班级的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材观?
1)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2)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3)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再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广阔的天地。
2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5、校本课程的概念及优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教育民主化。
2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共享的民主理念; 3)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6)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善于利用现场资源; 7)校本课程的性质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8)校本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
27、校本开发的途径?
合作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28、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五)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29、泰勒的目标模式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从学习者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和专家的建议三个方面提出目标,然后再进行哲学和心理学两次过滤)
2、怎么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
2、必须使学生在实践这些行为时有满足感
3、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在学生力所能力的范围
4、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
5、同一经验可以产生数中结果)
3、怎么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继续性、序列性、综合性三个标准来组织)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30、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和理念?
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学生即使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31、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室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都属于教学活动)
32、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3、有效教学的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切
3、差异教学与统一要求相结合4、指导学生自我组织学习)
二、以学科内容为载体(1、明确教学目标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3、恰当控制教学的难度与速度
4、讲述清楚明了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学习时间最大化)
三、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1、尊重学生
2、信任学生
3、热爱学生
4、有效交流)
四、以学生的良好状态为保障(1、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
3、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
4、采用合理的管理、监控、维持形式)
33、有效教学的特点?
1、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3、基于学生的接收方式授课
4、引导学生者投入学习过程
5、指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34、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1、学生背景分析(分析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指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特征。
二、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2、教学内容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材料内容的知识体系;二是,确定知识点;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做到: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必须限定;规定学生达到的最低目标)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在实施教学前(在教学实施前,应该考虑教师自身条件、教学条件分析、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媒体选择等五个方面)
2、在实施教学中(1、让学生参与教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体作用
5、树立现代效率观)
(三)课堂管理策略
3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性与直接性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7、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8、简述我国目前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和对教师的要求?(常见考点,以大题考查形式为主)
1、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更加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要求:
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地运用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
5、循序渐进原则 也叫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要求:
1、教师教学要有系统性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教学。
6、巩固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3、保证巩固的科学性,组织好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4、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5、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7、因材施教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它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39、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常见考点,记忆并理解,大题小题都有)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言语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4.要组织学生听讲
5、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重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
2、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
3、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地去获得新知
4、谈话结束后,要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教具和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明确演示的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2、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
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4、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2)参观法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1、要使学生明确联系的目的和要求
2、联系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联系方法,并对学生联系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
4、在联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5、联系方式要多样化(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1、认真编写试验计划
2、加强实验指导
3、做好实验总结(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指导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实习作业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习后,教师要知道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时间能力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1)发现法
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40、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4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基础内容,需记忆)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2、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3、上好一节课的标准?(大题)1)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4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大题)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结构合理、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
45、布置作业的要求?(大题)1)作业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6、课外辅导的内容、意义及要求?
内容:
1、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
2、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
3、为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做个别辅导
4、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
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意义: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
要求:
1、从辅导对象的实际要求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47、教学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原则?(常见考点,需要区分)
含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类型: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48、现代教学评价的理念及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发展趋势:(1)现代教学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现代教学评价由关注终结性评价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3)现代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4)现代教学评价的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49、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 1)促进被评价者发展
2)要求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3)注重过程评价 4)关注个体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50、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目的(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和课堂的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评价功能(发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评价观念(发展性评价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构建作用)
4、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往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评价过程(关注评价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51、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变化?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因此,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启示,表现在: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也更多的称谓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教师要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跳出来,注重话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除了写教案,教师还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关系的话题。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新课程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得到发挥,怎么用教材教,怎样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课堂管理,教学的设计怎样富有弹性,课堂机制怎么发挥等等问题都对教师的能力的要求有了重新的认识。
52、教育机智?(需理解)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改如何在课堂上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
1、转移话题
2、转移看问题的视角
3、转移学生注意力
4、冷处理
5、让学生歪打正着
6、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
7、把尴尬事件做善意的笑谈
8、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
教师应从三方面来努力:
1、加强教学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2、注重实践锻炼,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
3、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53、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德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2)个体性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想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3)教育性功能(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54、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55、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6、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文化传统的作用
57、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大题)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
1)政治教育(对公民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2)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3)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5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9、主要的德育原则及基本要求?(常见考点)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思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行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成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
执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是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活和活力。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啊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住址的公约、守则,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观察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60、德育的途径?(常见考点)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德育最经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缺少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种类型: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如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型劳动。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重要途径)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61、常用的德育方法以及运用的要求?(常见考点)
1、说服教育法
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时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要求:
1、选好学习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要求:
1、创设良好的环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课外问题科技活动。
要求:
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2、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5、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
6、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6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时代特征、学生思想实际、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文化传统
63、我国当前中小学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问题:
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为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而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思想的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想脱离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改革: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看展德育活动。64、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实现单项灌输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3)实现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模式转变 4)实现由封闭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65、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开展社区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
4、创办业余党校 66、新时期德育内容的发展
1、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2、安全教育
3、升学就业指导 67、班级的功能?
班级既有社会化功能又有个性化功能。其社会化功能表现在:
1、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的功能
2、满足需求的功能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68、班级管理的功能、目的?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知自理(重要功能)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69、班级管理的内容?(常见考点)
1、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良好班集体;知道班级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成文的和非成文的制度)
3、班级教学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知道学生学会学习)
4、班级活动管理
70、当前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
策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71、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7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4、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2)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7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艺术家)(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76、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1)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知道本班班委、共青团、少先先锋队组织的工作等。
77、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常见考点)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了解班级群体和班级个体。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分析书面材料法、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7)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的主要内容有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三个方面。一般步骤是: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关注每一个人)
10)班会活动的组织(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主要形式)11)偶发事件的处理(偶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冲击性、多样性特点)78、班主任做好操行评定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势(2)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7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校外教育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6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两社两科文体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6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3)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3)4)5)
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制订研究计划
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心理学
1、注意的特点?外部表现?功能? 特点:指向性、选择性
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常见考点)
1、无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之间的显著对比;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第四,刺激物的新异性。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第一,当时的需要。第二,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第三,当时的直接兴趣;第四,个体的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常见考点)
注意的稳定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广度(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1)知觉对象的特点(2)当时的知觉任务(3)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根本目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常见考点,常以例子形式出现)
(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交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2、要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5、学生注意力的发展?(常见考点,常常出现在案例分析题目中)小学生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主要表现在:(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一切能引起承恩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关照和提醒。中学注意力发展:(1)有意注意发展明显(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6、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2)客观因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如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最明显。对象的活动性,也即活动律;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就越完整精确。)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取决于下面四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中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发展很快。
(2)知觉的发展。初入小学的儿童一般能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左右方位的辨认还不完善,常常要和具体的事务联系起来才能辨认。到小学生三年级以后,学生逐渐能够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一般的空间概念。小学时期还是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8、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第一,强度律。直观对象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学生感知,教学中教师应突出那些强度低但较重要的要素。
第二,差异律。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第三,活动律。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四,组合率。在空间上、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所清晰感知,因此,教材编制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9、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质量(5)识记的方法。根据组织方式不同,可把识记分为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根据识记在时间安排上可把识记分为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
10、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4)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11、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它适用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2)干扰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情绪和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解除,记忆就恢复,弗洛伊德。考试时经常发生。
(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人们学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以此来代替低级的概念。这是积极遗忘。也有消极遗忘。
12、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间隔复习、循环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1、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2、复习方法多样化
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提倡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5)注意用脑卫生
13、瞬时、短时、长时记忆的特点? 瞬时记忆:(1)时间极短(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瞬时记忆的编码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有1秒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秒也超不过4秒。
短时记忆:(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长时记忆:(1)容量无限(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长时记忆中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又分为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语义编码是主要编码方式。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4、中小学记忆的发展?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小学三年级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水平开始超过无意记忆水平,但是这种有意记忆仍是被动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2)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只是在同一年龄段,二者占优势的情况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在学习中,他们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记忆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言语记忆的增长逐渐超过了具体想象记忆的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15、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唤起记忆的愿望,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增强记忆的信心
3)教授记忆方法(1、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2、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使对知识的理解
3、运用组块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4、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5、有效运用记忆术
6、适当过渡学习
7、重视复习方法,防止只是遗忘)4)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
16、想象的品质?(大题)
1)想象的主动性(是就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而言的,使人的想象有方向,有中心)
2)想象的丰富性(就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的)
3)想象的生动性(就想象表现得活泼显明的程度而言的)4)想象的现实性(就想象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的)5)想象的新颖性(就想象所构成的想象的新异程度而言的)
6)想象的深刻性(就想象所构成的形象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程度而言的)
17、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仍以无意想象为主,理性的想象要到高中阶段)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18、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作用
1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独特性)等特点)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灵感)20、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1、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1)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流于打开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22、思维的品质?(大题)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23、中小学生言语的发展?(1)中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2)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3)中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4)中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24、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5、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的利用“变式” 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26、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1)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较大的具体性 2)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发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的差异,如不同学科或不同教材)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27、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进入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假设性、预计性、内省性。抽象逻辑思维的各种思维成分基本趋于稳定,开始达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个体在思想品质和思维类型上的差异已趋于定兴,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形式逻辑思维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中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推理能力基本达到成熟。能够较好地运用逻辑法则,高中二年级以后,学生的各项推理能力基本发展完善。)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发展和成熟,是中学生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高中学生已经能多层次地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互相制约、互相联系或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28、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 2)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 3)友谊感逐渐发展 4)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5)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入学以后,儿童的各种高级情感才真正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而深刻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这是小学生情感发展最重要特征。
6)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步从冲动性、易变性向平衡性、稳定性方向发展,小学三年级是这种转变的转折点)7)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
29、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初中生情绪的发展。(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版幼稚的矛盾性特点。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2)高中生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情绪的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3)中学生情感的发展。((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2)情感两极性明显(3)情感不断深刻(4)情感逐渐稳定,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性的性质;情感的倾向化正在定型化(5)情感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30、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1)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4)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5)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良情绪的调适
31、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应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32、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升华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33、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标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4、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是动摇性和执拗性 4)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35、中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1)自觉性的发展(1、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
2、小学儿童的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比自觉性明显)
(2)果断性的发展(1、小学生意志的果断性随着年龄的升高不断发展
2、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的特征
3、小学生的果断性品质还很不稳定,到三年级后达到一个高峰,随后又迅速呈下降趋势,直到六年级时才得以改变)
(3)自制性的发展(1、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稳步发展
2、小学生的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
(4)坚韧性的发展(1、小学生意志的坚韧性品质较好
2、小学生意志的坚韧性品质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迅速发展的)
36、初中生、高中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1)少年的自觉性品质虽有提高,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因此自觉性和幼稚性处在错综矛盾的状态,还不善于正确鉴别意志品质的良莠优劣。
2)少年的果断性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不喜欢把时间花费在怀疑和犹豫不决上,他们的意志常常把不假思索看成果断行为,他们的意志行动中,轻率和优柔寡断都有表现,但轻率比优柔寡断更为突出。
3)少年期的自制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少年的自制能力有限,抗诱惑能力差,乱班现象。
4)少年期意志品质的坚韧性、恒心、毅力还很不成熟,容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
高中阶段:青年期的意志品质中的自我完善的意向、自我实现的意向、独立自主的意向、自尊的意向已非常强烈,但不完全成熟。
37、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38、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兴趣(1、教师教学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2、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感”)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39、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科学的智力观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40、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反正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41、学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2、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3、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做好教育工作?(区分各个气质类型)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①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②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题型,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③ 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 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批评。教师应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利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件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4、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45、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46、社会态度的功能?
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47、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或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认知结果也不同。
48、人际关系的意义?
1)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2)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3)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9、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需要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哪三类? 1)包容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
2)控制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 3)感情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50、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发生某些变化,交往时间减少,冲突数量减少,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由直接控制逐步转为引导教育儿童自我控制、自我监督)2)师生关系(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3)同伴关系(1、小学儿童的友谊。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
2、同伴群体
3、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51、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友谊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2)小团体现象突出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4)易于父母产生隔阂
5)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建立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按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教育性原则(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好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3)发展性原则(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情境,特别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5)系统性原则(坚持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常见考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岁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计数能力;2.5-3.5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独立生活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5岁书面语言)4)差异性
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生长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学习是主导活动。四年级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需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道德概念已从直观具体过渡到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小学低年级对教师绝对崇拜,高年级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
(2)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生理发育第二个高峰期,整个少年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开始关系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3)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发展。对未来充满理想,“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概念。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常见考点)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迟延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性;不可逆运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理的推理;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常见考点)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学生认知差异?
学生的认知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包括:
1)智力类型差异(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钟形曲线,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3)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早慧或早熟,大器晚成)
4)智力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反思型;具体型与抽象型;辅合型与发散型
7、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体性、策略性、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8、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既要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学习者必须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1)课程目标层面:罗杰斯主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2)课程结构层面:人本主要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找艳遇整体人格的发展。新课改要求课程结构体现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调整学科间的联系。
3)课程内容层面:罗杰斯提出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发生联系,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
4)课程实施层面: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教学,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5)课程评价层面: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他反对一切外部评价,并持一种动态的评价观,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常见考点)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要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观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 建构主义教师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1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常见考点)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首先,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次,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再次,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曲线
1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主观因素: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客观因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
1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常见考点)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最大)、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14、学习动机的培养原则和如何培养?
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15、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有:
1、问题要小而精
2、问题要新颖有趣
3、要有适当的难度
4、要有启发性
5、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中,造成心理上的悬殊)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其中4、5/6/
7、是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方法。内部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
16、有效表扬应具备的关键特征? 1)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
2)教师应明确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 3)表扬要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4)表扬要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 5)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能力。
要主要表扬的方式比次数更重要,表扬应该是针对优于常规水平的行为,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1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
1)学习材料的特点(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5)学习的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18、促进学生有效迁移的方法?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教材内容还要保持结构化、一体化与网络化)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1、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逐渐分化原则
2、将各个知识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3、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4、小步子,后一步学习建立在前一步,前一步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渔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9、知识直观效果的提高?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0、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3)科学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21、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2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练习的时候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3、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4、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又叫明确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信息,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是关键阶段)4)验证假设。(直接检验,也就是通过实践检验;间接检验)
2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除此之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6、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联系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2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的气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2)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气氛民主,教师不以权威管理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较自由,教师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去发现只是,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3)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差异。
2)智力(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8、创造性的培养?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1、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2、创造性个性的塑造)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
2、接触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型的榜样)
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2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常见考点)1)自我中心阶段(2-5)(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的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准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可逆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4)公正阶段(10-12)(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再刻板去判断,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30、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常见考点)
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个体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道德的价值决定于外在要求。
(1)服从与惩罚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人决定的,缺乏是非善恶。
(2)相对功利阶段。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都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成年)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符合大众意见,谋求大家称赞,总是以“好孩子”的要求去展开思维。(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向导,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后习俗水平。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形成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仍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不再把规则看成一成不变的,认识到这仅仅是社会契约,由大家商定,可以改变。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看到了社会秩序的弊病,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是以公正、公平、平等、尊严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31、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基本特征?
1)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品德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1、品德心理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等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
2、主观愿望与外部要求、约束的协调。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协调性还是占优势的)
32、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1、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标准来调节自身行为
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道德信念的确定大约在15岁之后,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3、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
4、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
5、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
6、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初三以后,道德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降低
7、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8、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这一时期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级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初中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这是改变态度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此外,个人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也会影响。
34、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35、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策略?
学生不良行为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36、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内涵设计四个层面:
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分组的原则: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小组成员人数以5人左右为宜,一般来说4-6人(常见考点)。
合作学习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
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
5、团体过程
37、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原则?
从测验自身角度看主要涉及:
1、测验内容符合评价目的2、测验的科学性
3、测验的使用必须具备一定效果
从题目角度看:
1、测验题目与目标、内容的一致性
2、题目具有代表性
3、题目形式与测验目的一致
3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2)班级的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9、群体动力包括什么?
1)群里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班主任应做到: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形成认同感、形成归属感)
2)群体规范(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为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气氛区。课堂气氛包括:积极地、消极的、一般型、对抗的。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营造良好气氛教师要做到:
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4、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4)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学生间的主要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1、熟悉性和临近性
2、相似性与互补性
3、外貌
4、对等性或互惠性
5、能力)40、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1、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安排 矫正:(1)预防,这是处理一般问题行为的最好方式(2)非语言暗示(3)表扬
(4)言语提醒(不要追究而要告诉他该怎么去做)(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7)暂时隔离
42、有效惩罚应注意的几点?
1)明确惩罚的目的,它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
2)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说明原委
3)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 4)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 5)惩罚应按特定的时间或程序安排来规范地进行 6)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
43、心理健康?
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4、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45、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任务和途径? 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个别心理辅导和咨询 5)小组辅导
47、心理辅导的原则和目标?
心理辅导主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个别对待学生、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原则 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48、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学困生在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知识背景贫乏
2、概念水平差
3、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
4、知识结构水平差
学困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注意力差
2、感知觉能力差
3、记忆不良4,逻辑记忆发展较差,偏向于动作记忆学困生在记忆广度、记忆速度、记忆精准度、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方面都低于学优生,短时记忆差是学困生的一大特点。
4、阅读困难
5、言语落后
7、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差
49、现代教师角色观的主要表现?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3)班集体的管理者 4)心理健康的管理者 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6)教学的研究者
50、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1)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条件
1、教师在全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养和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教育威信形成的重要条件。
2、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的信任、关系和支持是提高教育威信的重要条件
3、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是影响教育威信的重要因素(2)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
1、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3、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交往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条件
4、教师的评价手段
5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基本条件。2)培养养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52、教师威信的维护?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53、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1)专业学科内容知识(2)教育教学知识(3)心理学知识(4)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2)教育教学知识(3)心理学知识(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6)教育机智
54、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需要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第一,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第二,向他人学习,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增强教师的自信心;第三,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教师所处的环境来说,第一,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第二,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另外,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产生积极行为。
55、优秀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表现在? 1)优秀就教师有个人成就感 2)认为从事的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3)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4)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负有责任
56、职业性格?
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即对别人的行为有帮助,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理解学生(2)与学生相处(3)了解自己
57、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途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成长的几种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认为教学反思的方法有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5、教学案例
6、教师成长记录袋)
58、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8)具有教育独创性
59、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社会支持策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进程)2)学校发展策略
3)自我维护策略(1、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
2、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
3、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第四篇: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
► 孔子——东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苏格拉底)
1.著作:《论语》 “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教学过程的“学——思——行”
► 夸美纽斯
1.著作《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2.“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3.直观性教学原则:“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 洛克
1.著作《教育漫话》 2.白板说 3.绅士教育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 卢梭
1.著作《爱弥儿》 2.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1.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1.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2.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4.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教育无目的论
6.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7.首创设计教学法
► 奥苏伯尔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先行组织者
3.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4.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内化(上位、下位、并列结合)5.学习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布鲁纳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2.发现教学法
3.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 皮亚杰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概念的提出 2.认知发展阶段论 3.建构主义代表人物
►班杜拉
1.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2.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21个教师招聘考试必考人物及考点汇总
1“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应当接受教育。
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3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教育漫话》——洛克。《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
5“白板说”——洛克(英国)。洛克认为人刚出生就像一个“白板”,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洛克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6提倡绅士教育——洛克。“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7《爱弥尔》——卢梭(法国)《爱弥尔》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
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即教学不仅需要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他们学会做人。
1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启发式教学思想。
1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是《朱子读书法》中的两条读书方法。
12“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3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14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5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16“平行管理”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7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助产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答案,因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19《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2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2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浮夸。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 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 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 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 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 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
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9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a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d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b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记忆技巧1:抓关键词(情境、难度、反馈、结果归因)女生追男生,结果反而男生难为情。记忆技巧2:理解性的记忆——要想学生感兴趣,首先创设好情境;学生上课要积极,反馈结果要多鼓励;要想学生信心高,作业难度要巧调控;要想学生有动力,归到努力才更努力。
13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简答)
a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d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记忆技巧: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还要去社区终身学。
14德育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导向性、疏导性、课堂与生活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记忆技巧: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学生课上集体要尊严)。
1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a 尊师爱生b 民主平等 c 教学相长d 心理相容
记忆技巧:关键词:平、师生、教、心——邓小平(平等)老师给学生讲教育心理学。
1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简答)
a 了解和研究学生b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d 树立教师威信e 发扬教育民主f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记忆技巧:关键词:了、2树、提、发、处。想象:光头强发现了2颗树,提起锯子开始砍,树木被加工处理成了筷子。17儿童权利公约
a 无歧视原则b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记忆技巧1:两个尊重无关利益 记忆技巧2:一无一最佳两尊重
18教师职业素养(简答)
a 道德素养b 知识素养c 能力素养 d 心理素养e 身体素养
记忆技巧:是不是喜欢一个人:身心能知道
19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简答)
a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b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c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d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e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记忆技巧:朋友知己之间也要培养彼此的好印象
(怎么培养?既要道德好、智商好、性格好,又要仪表整洁、行为举止风度翩翩)
20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 a 优先发展b 育人为本 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
记忆技巧:忧郁改粗体
第五篇: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材料
学生工作部(处)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材料
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工作部(处)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的中心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精细管理,从严从实”的工作理念,深入推进“学生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巩固已有成果,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困难问题,提升能力水平。以“六化”为抓手,坚持不懈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教育多样化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渠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抓好抓实线上线下两条线,多样化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是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二是选树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十佳优秀大学生、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各类社会奖学金的评选等,树立先进的典型和榜样,教育和引导学生;三是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如推进道德法制剧进课堂,达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互动、互补互融,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把握当代青年思想特点,开展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通过开通“陶院学工”微信平台、“陶冶成器”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方式,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构建出学生工作“网上有平台,网下有机制,人人有博客,时时可沟通,事事能共享”的双线并进新模式。
二、学生管理制度化
规范管理、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2014年学生工作处开展了学生手册的废、改、立工作,本次学生管理制度修订工作本着规范管理、依法治校、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学生工作需要,对学生手册中12项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如《关于学生违纪处分管理办法》中,对学生处分的程序进行了明确,对学生舞弊进行了界定等。《景德镇陶瓷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中,对贫困生的认定条件根据现有的生活水平进行了调整等。废止了原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根据国家政策和上级文件要求编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通过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生管理制度化。
三、安全教育常态化
狠抓安全稳定教育,坚守底线不突破。建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信息网络组织,构建自下而上的学生动态监控和预警体系。一是做好节假日的安全稳定工作。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做好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寒暑假等重要时段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二是做好了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等“一进一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三是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工作,重点做好防盗、防火、安全用电等工作。加强对学生在外住宿的管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外住宿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学生申请在外住宿的条件和程序,各学院组织人员开展了查寝工作,对未经批准在外住宿的学生及时进行了劝导和教育。四是准确掌握“特殊学生”情况。重点做好特殊学生建档工作,对于学业困难、家庭贫困、心理障碍、宗教信仰等特殊学生的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建档学生进行及时跟踪了解,防范于未然。五是规范处理违纪违规学生。本着教育为主的原则,在处理违纪违规学生时,坚持事先告知,事后教育的做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预期。
四、学生服务人性化
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秉承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从关心学生出发,从为学生服务入手,寓教育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2014年,学工处成立了学生公寓服务中心,方便学生缴纳电费、水费,宿舍报修、咨询各类住宿问题等;做好学生宿舍改造升级工作,实施学生宿舍亮化、美化、净化工程;2015年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为全校4000多间宿舍安装了空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生的夏天热冬天冷的问题,改善了学生的住宿和学习条件;做好学生医疗保险工作,学生100%参加社保,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办理保险理赔,实现了学生保险理赔一站式服务。
五、学生资助立体化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如何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学生工作处从我校困难学生实际出发,构建立体的资助关怀体系,主要有:一是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国家两奖一助的评选工作,体现国家对大学生的关怀和温暖;二是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开展以“励志、奋斗、感恩”为主题的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三是开展“阳光家园”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把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统一,通过建立困难生档案,一对一帮扶等方式,把资助与自强自立结合起来,达到资助与育人并举。
六、队伍建设专业化
做好学生工作,离不开一只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工作的行家里手,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工作处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着力打造一直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是实行辅导员“聚力计划”,通过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博客、博文、精品项目大赛以及辅导员沙龙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2015年,我校在江西省第三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取得了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和优秀组织奖的良好成绩。辅导员论文、博客、博文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二是定期开展学生工作交流与培训,着力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是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细则和辅导员考核办法,促进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四是推行《班主任工作手册》,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和任务,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性。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有:一是工作创新不够,解决难点问题办法不多;二是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工作问题,如如何利用“互联网+学生管理”思维开展工作方面思考不够;三是服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提高服务水平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