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心得
心得体会之学术活动
中南大学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以及我院两位师兄每一位一场共四场讲座下来,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中南大学教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前瞻性的领导,要会分析国家大体形式,时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大新闻,如浙江、温州、广州大公司倒闭,以及外资企业撤资回国等商业形式变迁,重点关注各大企业的市场动态,了解国内外行情,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作为21世纪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要有创新、创业精神,不拍失败,在失败当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大学毕业生应积极高效融入社会,把所学理论实践应用于实际操作,展示并提高自身的个人能力,在高智商的前提基础上,充分发杨个人情商的魅力,融入团体,发挥团队一份子的力量,量变到质变,在这种团队与公司息息相关的关系中,为自己,为公司更为社会谋取共同利益。在发挥团队力量的时候要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技能方面,更多的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争取任务,加强创新思想的锻炼,以及创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为实现团队的共赢而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总之,新世纪的开端是我们这些正直年轻的一代要抒写,去描绘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不付时代给予我们的任务,充分发挥我们的个人能力,以百分百的认真态度,百分百的精力去努力设计好这个属于我们的年代,不付时代所托,与时俱进。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他对物联网的一些新看法,从物联网背景溯源开始,到四大公共设施以及物联网强关联、高混杂、非确定3大特性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我们从刚开始只是初步了解的物联网是对实物的一个可视化,到讲座的一个进一步了解过程,让我们了解到做学术研究要有发现,察觉的眼观才能探讨更新的一个发现,从而着手研究,为学术进步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两位师兄的讲座让我们对论文的开题、论文撰写,以及发现别人的可圈可点之处如何让其作为我们的研究点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令我们这些还在学术上面没有经验的人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该如何写好开题,以及论文的发表有了一个框架式的结构了解,从而不怕写不出论文,而且对自己论文的撰写、发表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总之,理论必须还是赋予实践,学而不思则殆,一切实践实行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篇:学术造假心得
抵制学术造假,恪守道德底线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术没有了道德便没有了灵魂,学术研究成果不仅为社会产生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有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却不顾科学道德的的地位,做出学术剽窃、甚至造假事件。对于一名学术工作者,一旦被这种思想蛊惑,就必将失去学术良知,做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案例不胜枚举。例如,2006年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DSP芯片,即“汉芯一号”发明人、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被爆弄虚作假,将从美国进口来的芯片加上了汉芯字样的标志,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之后,上海交通大学于向媒体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汉芯一号”存在造假欺骗行为;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其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再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连生,国家科技二等奖得主。李连生负责的一项目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并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等问题。2010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报道了李连生学术成果造假,但被校方多次阻止的经历,在节目播出后的一天,西安交大宣布李连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对一个国家而言,思想力是开拓创新、积极自省的源泉,是不可或缺的宝贵力量。相比其他诚信失范行为,被称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学术造假危害更巨大。屡禁不止的学术造假与腐败不禁让人追问,我们学术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学术风气又该如何重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腐败的发生并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在教育界的反映。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也强调“学术道德是一项基础工程”,并以此呼吁学术者要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北京大学校长许志宏院士也呼吁高校教师在科研中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今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践行了“三严三实”进行了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不仅是全体党员、干部、公民鞭策自己的标准,而且更是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遵循的准则。在学术科研这个严谨而又认真的工作上,我们更需要把“三严三实”切实贯彻在科研的全过程。三严:加强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才能严以修身。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严以用权。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能严以律己。三实:谋事要实,就要从实际出发,所谋之事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研究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创业要实,就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从小事做起,敢于担当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做人要实,要学会诚字当头、实字为先,不伪造实验数据,不剽窃他人成果,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我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的培养人才,无论是在做人还是科研上都要做到“三严三实”,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无论将来我们会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科学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研究者,我们在学术殿堂的门口仰望这座不朽的建筑,这一刻我们应该告诫自己:学术工作是神圣的,无论处于何种目的何种原因,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都要捍卫学术的神圣性,在学术的道路上坚持求真求是求实的原则,绝不弄虚作假,绝不助长学术不正之风。从工作的点滴做起,努力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培养严谨求是、质疑批判、创新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我们在学生时代起,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断加强科学道德自律,切忌浮躁浮夸,追名逐利,努力发挥科学道德表率作用,铸就高尚的学术人格。
第三篇:学术规范心得
学术规范心得
在全国高校中,学术不端现象普遍存在,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最近在高校中开展的学术规范教育使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自己进行了检视,经过师长的教育,我对学术规范产生了以下体会。
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一个是严谨,一个是创新。
就严谨而言,包含两个层面的关系。第一个层面是研究态度要严谨。做学问是发现事物、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是“求是”的过程,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待学问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才能进一步把所要研究的课题做好。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首先是“态度决定高度”,有多严谨的治学态度,就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做学问是件苦差事,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就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但是对于真正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坐冷板凳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即使对于将来可能不终生从事于学术的研究生来说,在读研期间也必须坚定坐冷板凳的信念。坐冷板凳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说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就创新而言,这是学术规范的内在要求,是学问做的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学问”,同严谨的态度一样,“学问”也包含着双重层面,即“学”和“问”。“学”即是向前辈学习,向本领域的专家学习,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这正是“十年坐得板凳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创新,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实践学习。虽然不是任何研究都可以从实践到实践,但是如果从事的研究课题与实践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必须向实践学习,否则所有的研究只能是文字游戏。还要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学习别人学习不到的东西,从资料的占有上先人一步,这样创新的空间就更为广泛。另一个层面“问”则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创新的本质所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看的更远,广阔的视野可能产生思维的火花,而深入的思考则可能会产生对前人所取得的成果的疑问,包括其不合理之处、过时之处和尚未涉及之处。抓住这些疑问,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穷究其根源,就有创新,就可能产生一篇较好的论文。
那么,一名在校的研究生如何做好学术规范呢?
仍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个是“良心”,一个是“技术”。第一个方面是“良心”。这不但要求我们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良好的人品。抄袭、剽窃是危害学术规范、破坏学术环境的最大敌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局面,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外,对于研究生来说,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是不会做,一个是不想做。如果是不会做,那么在读研的几年中一定没有扎扎实实学习,没有基础,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的,甚至可能连论文的基本思路都没有,遑论写好。如果是不想做,可能是因为懒,也可能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安心写论文。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可能会造成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启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不良现象,但是研究生的自觉是更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学习的知识够不够用,扎实不扎实,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术论文的质量,扎实学习是学术规范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研三的研究生,现在有一点感触特别深,就是研究课题要早确定,尽可能在研一下学期就确定研究课题,早动手,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资料搜集工作,论文就会做的更好。总的来说,要从技术上把握学术规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广积粮。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书读的越多,信息量就越大,思考的越多,整合信息的能力就越强,思维就越深入。所以在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要尽可能多地阅读课题相关资料,尤其是研究课题比较热门的学生,更应该比别人读更多的书,占有更多的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
深挖洞。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个重要过程,也是做学术论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海量的资料,要透过现象把握论文的本质观点,如何把握论文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只有做到这一点,论文才能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注重记录和思考,善于厘清事物间各种纷繁复杂的辑关系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与各种已有观点做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手头的文献充分发挥其参考价值。如果资料较少,这一方面说明可供参考的观点事例不多,另一方面说明了要写作的这篇论文在该领域可能具有较高的独创性。这更加需要深入思考,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料。
高筑墙。在广泛阅读了相关资料、做了深入思考以后,对研究课题的已有相关成果会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比较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水平,这时就要为自己的论文设定一个高度,尝试超越前人。广告业巨头里奥·贝纳曾说,如果你伸手抓星星,可能抓不到,但你至少不会抓到一手烂泥。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示,从确定研究课题一开始,就要为自己的论文设定一个大致的高度;在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了综合把握之后,甚至可以设定一个比较具体的高度,这样才能不断督促自己继续努力,尝试超越,而不是仅限于写一篇普通的论文。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是对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贡献,虽然未必能青史留名,但是至少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有我们的一抹色彩;从小的方面来讲,一篇用心写作的学术论文是对自己前一阶段学习和研究的检验,对于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即使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但是只要用心写了,总是无愧于心的。
第四篇:学术讲座心得
学术讲座心得
翟鸿燊教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国学应用大师、书道家、演讲家、国际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学术体系创始人。
我听了国学大师的精彩演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大师所说的“醍醐灌顶”。翟鸿燊大师将国学中的精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应用于生活,贯穿于生活;给我们讲了许多我们本应熟悉的道理,可是说“一语点醒梦中人”。
比如说,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心性,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正确的利他思想和博爱胸怀才可能有大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能做到这样,那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翟鸿燊大师的一些话深深的震撼了我,“要学会赚钱而不是挣钱”,“花钱三不眨眼”,“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仁义礼智信”,“道字里有天地,有自我,还有行动”,“爱不能把心给简化了”。。。多么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话阿!
听了这一次讲座,虽不是亲身临近,但也胜似身临其境。其中许多话,都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让我从中受益颇多。
“色难”,相由心生。这是沟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要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因为相由心生,心中所想,是高兴还是苦闷,从我们的面部表情能反映得一览无余;“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在融会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翟鸿燊教授所研发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课程,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领导力项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欢迎。他把中国5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吃透了,用我们先人的智慧去认识当今的社会,可谓如鱼得水。可见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好东西是不会过时的。
这次讲座还让我明白的“改变”的力量,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从改变中提升自己,从改变中让自己得以成长。《易经》中讲“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其中就讲到了“变”的智慧和力量。这些理论可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业、修养、性情,以一种不愠不怒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已的人生,在保持一种淡泊以致辞远的态度去积极探索美好人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范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平时应该多思考人生,多想想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为家庭做了什么,为朋友做了什么,为整个社会做了什么。以严格的要求修身,以博大的胸怀为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五篇:学术讲座心得
进入大学校园已经近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这段时间里,在导师的精心培养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诸如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前沿。也学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譬如: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等也略有涉足。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21世纪的新人类,除了必要的术业专攻之外,也应尽可能博览群书。特别是学习理科,我们具备了严谨的理性思维,所以,更应该适当加强一下我们的感性思维。我们不仅要开发我们的右脑,同时也要丰富我们的左脑。我想,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也大有益处。然而,仅仅学到这些东西,获得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还远远不够。毕竟,终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象牙之塔,走向社会。所以,更重要的我们是否学到了获取我们所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我个人之愚见,这应该也是我们学校,乃至我们国家培养大学生的一种目标吧。
幸运的是,在这三年的培养下,我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方法。至少,在这象牙塔中,我可以通过两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去获取我所取的知识。第一,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资源不仅包括那些书,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上数据库上的网上资源。正确利用网上资源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第二,便是学校为了丰富和加强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而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进行的学术讲座。通过参加学术讲座,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了各领域多层次的发展前沿,使自己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同时充实了多方面的知识,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看到了知名学者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而这也激发并且加强了我们对于所在学科领域的探索之心。学术讲座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于学科前沿的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效的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
通过参加学术讲座,我收获了一下几点。
首先,团结协作是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人们团结协作的结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群体中能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就能够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工作者要树立全局思想、整体观念和团结互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其次,通过学术讲座,让我接触到了学科前沿上的一些优秀的成功人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加深了我对这个学科上的认识。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与他们接触后激发了我内心无比强大的求知欲。让我在未来的路上以他们为奋斗目标,加强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为称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而不断努力。
最后,通过学术讲座,给了我们一个与学术界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仅能够从那些专家上得到一些新的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同时,他们也能够从我们这些学生上了解到一些新颖的想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他们。
总之,通过学术讲座,将使我能初步领略了专家的一种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常听一些专家的讲座,让自己在具体理论以及思维方式上有一个不断的提升,进而能够理解这些大家的独特的思想,从而,能够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打下一个充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