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2:3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小编推荐)》。

第一篇: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小编推荐)

《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

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自治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目前,我区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到75万人。开发大量的双语教育资源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双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双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在规律。新疆人民出版社为促进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拟策划编写出版维汉对照、哈汉对照教辅读物《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丛书,满足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需要。

一、组织及开发方式

由自治区教科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联合组织编委会,先使用汉语言编写,再由自治区教科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同推荐组成的翻译工作委员会进行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翻译工作,最终以维汉、哈汉逐行对应的方式成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聘请有关双语教育专家进行审定后出版。本套丛书采取书配卷的形式。

计划先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再做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

一、教育资源开发的科目

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汉语、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

中学阶段:语文、数学、汉语、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

仅汉语一科需依据自治区组织编写的教材,其他科目依据人教版教材。

二、编写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注意把握好民族政策,严禁出现政治性问题。

2.结合新疆实际,突出新疆特点、民族特色。

3.坚持科学严谨,保证内容及数据的准确性、各种图片的合法性。

4.坚决杜绝侵权行为,编写过程可以参考教科所已编教辅读物中的习题,结合本套书的特点进行适当改编;不得抄袭其他著作权人的作品,合理使用的内容要注明来源;不得使用未获许可的图片,没有合适摄影作品可供使用时,可以采取绘图方式解决。

5.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主,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不要出现难题和技巧性太强的问题,稍难题目不超过5%,稍难题目要给出解题指导。

6.编写或修订过程中,所依据的教材内容发生变化,也要随之

相应变化。

7.所有学生需回答的问题,应留出学生书写需要的空间。试卷要注意编制的题例格式,确保在题型、赋分等方面,都符合规范性要求。应避免同样的题目、题目载体及阅读材料在同一本书重复。

8.编者应在交稿之前将所负责的各类题目都认真做一遍,并检查习题与答案的对应一致。主编应该坚持全面统稿,在习题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全书结构体例风格的协调一致等方面严格把关。

9.书稿应严格按照规范格式体例打印电子文档,或交文字书写规范、图表清楚的纸介质稿件,确保不出现内容混乱编排、图片模糊等情况。

10.注意交稿的时效性,确保编写工作按时按质完成,避免拖拉延误,影响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四、翻译工作委员会组成

由自治区教科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同推荐翻译水平高、熟悉基础教育内容的人员组成。每本书由翻译人员和校订人员共同担纲。

五、翻译要求

1.忠实原文,既不要随意增加,也不要随意删减;

2.译文要符合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的表达习惯,句子要通顺流畅,应保证学生都能够看懂;

3.名词术语翻译要准确,与教材内容相一致;

4.书稿应严格按照规范格式体例打印电子文档,或交文字书写规范的纸介质稿件,译文要与原文一一对应,避免编排混乱;

5.注意交稿的时效性,确保翻译工作按时按质完成,避免拖拉延误,影响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六、基本框架

各学科均按教学进度要求编排,同时适应新课或复习课等不同时段的教学要求。每课或每单元编写内容分为五个模块:

目标导航: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清晰、简要的阐述,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概念深化:对每节课所学习的重要概念,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进行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筑基训练:通过典型习题巩固基础,要点难点,各个击破。方法点拨:对教材中涉及的要点难点做分析、引申等,力图使学生掌握方法要领。

目标测试:通过试题,检验学习效果。

七、成书模式

16开本,正文黑白印刷。

语文、数学、英语、汉语每册页码不超过140页,其他科目每册页码不超过120页。语文、数学、汉语每册八套试卷,每套试卷4页,共32页;其他科目每册五套试卷,每套试卷4页,共20页。

一、二年级用书,使用四号字;三年级以上,使用五号字。各学科内容编制均应注意适当体现可能的图文并茂特点,并确保图片图表与相关文字完全对应。小学低年级段,图表所占版面比例不超过50%;小学高年级段,图表所占版面比例不超过40%;中学阶段,图表所占版面比例不超过30%。

八、进度安排

汉文书稿须在6月15日前交稿,统一交新疆人民出版社马正华,联系电话:*** ;

民文翻译书稿须在7月15日前交稿,维吾尔文译稿交新疆人民出版社,联系电话

;哈萨克文译稿交新疆人民出版社,联系电话

出版时间须在8月底,9月投放市场。

九、试用要求

自治区教科所选择部分地区的学校,开展免费试用。每年级参与试用的人数为1000人以内,同时投放市场,由学生选用。学期结束,要求试用学校写出试用情况总结报告,对试用图书做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篇:新疆的双语教育目标是什么

新疆的双语教育目标是什么?

chidoudou10 |Lv3|被浏览175次|来自问答电脑版2013-05-23 22:44 满意回答检举|2013-05-24 19:45 是汉族懂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懂汉语,可使工作,生活方便,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一:探索适合于各类民族幼儿园实施的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行动措施:

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首要任务是应加大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对现存的各种教学形式(包括:①“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②“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③“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应加以归纳总结,每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受幼儿园师资、民汉儿童入园比例,当地政治、经济环境及家长的认识态度的差异而决定的,应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各种形式的利与弊,进一步研究各种模式的实施条件及教学效果,认真研究学前双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有效的方法、途径,引导各幼儿园转变教育观念,依据条件发挥特色,使双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有机结合,探索各地学前双语教育适宜之路,将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标二:逐步形成具有新疆本土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的双语课程体系

行动措施:

自治区已出台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教学指导纲要,在研究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或借鉴适宜的双语教学教师指导用书、音响资料和各类各民族文化特色出版品,这些教材、资料的研制应体现各类双语教学的模式对儿童汉语能力提高的层次性需求,避免一刀切式的教育资源,它将利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和语言能力的有效习得。

在研究双语教学模式以研究试点的基础上,注意改变小学化的汉语课形式,使汉语与学前教育各领域融合,形成 “快乐双语”的教学区域典型,同时,全区推广、借鉴成功经验,各地应努力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点,成为一个节奏分明、重点突出、分步展开的有序进程。

目标三:满足家长需要,形成家园共育的双语教育局面

由于社会对未来人才汉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社会上出现了双语热,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普遍重视并满足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纷纷采取开设双语班,民汉混合编班等形式实施双语教育,这也是目前我区学前双语教学推进速度快于中小学的原因所在。

行动措施:

应加强对家园共育的研究,通过编制家长阅读手册、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共育。

行动策略三:加快制度建设

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双语教育有章可循,有人落实,有条件保障,从根本保障双语教学师资、课程的实施。制度的建立,一开始不求完善,实践后的制度,不能僵化,必须不断修改,在不断实践,逐步实现“凡事有程序、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验收”。

目标一: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扶助经济弱势幼儿早期教育

行动措施:

目前,自治区已出台:“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关于管好用好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临时事业编制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自治区扶持七地州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实施。

目标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两年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两年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纵向上看,贯穿在整个学前双语教育改革与实施过程中,既有阶段性,又保证连续性。从横向上看,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督导评估,可以对地区学前教育整体的发展与中小学双语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衔接。督导评估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施过程,并提供可操作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将会极大的促进幼儿园办园整体教育质量与办园水平的提高。

行动措施:

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建立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水平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自治区扶持七地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评估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自评机制等。

目标三:加强管理队伍的组织机构建设,缩短区域落差,体现教育公平

行动措施:

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管理队伍组织机构建设,重视培养和锻炼一支教育行政、教育研究与督导的基层队伍,使学前双语教育的管理队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成管理网络;同时,扶持建立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高质量,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的县乡一级学前双语基地园。一手抓管理队伍,一手抓试点,才能使学前双语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第三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

摘要:双语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互动融入到各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风俗习惯,娱乐等方面,并实现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在文化交流,继承,吸收,引进,碰撞,创新等方面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批判性的继承,文化自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信释疑,加强合作等。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才得以发展,才能实现主流文化语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关键词:双语教育;文化互动;跨文化交际

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同时培养出双语双文化人才,那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双语双文化人才是什么样的呢?双语双文化人是指通晓两种语言、适应两种文化,既熟悉本民族语言及文化并对其充满感情,又熟悉另一民族语言及文化并对其持尊重、了解与包容态度.并能够与之和谐相处的人[1]。

民汉兼通的双语人士在接触过程中随着彼此信息的不断暴露,增加彼此的了解、消融或包容了差异的存在,当文化互动的群体间的接触是平等的、自愿的,或者有促进这种接触且阻止歧视的社会规章制度和法律的时候,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就会缩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文化差异的过程。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双语教育对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文化互动的作用

文化之间的接触,交往和交融反映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之中。交往中既有保持各自优秀文化的心理,又有着“跨越”文化边界的大量实践,于是新疆地区自然地就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现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所进行的交流。那么跨文化交际就要求互动双方具有一定的交流工具,国家通用语―汉语就是他们交流时的有力的语言工具。由于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所处的场景的不同,各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内容和结果也有所不同。

拿双语大赛来说,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双语大赛还是干部之间的双语大赛,其主题和内容丰富多样,参赛者也来自全疆各地,一般最有意思的,最吸引观众的还是以文化,风俗习惯,礼仪礼节为主题的双语竞赛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变的多彩多样,双语竞赛的举行环节也与时俱进的不断增加新鲜内容,各少数民族在进行演讲的同时在传递着本民族的优良文化精髓,此外通过各种互动环节,进行文化交流。互动环节他们不仅注重传统民族服装的体现,也很注重彼此之间行为文化上差异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语言交流,增进对彼此的文化上的了解,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吸收彼此的优秀文化,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双语教育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互动的作用

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一般在房屋建筑、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相通,则能强化民族间的接纳心理,淡化并超越民族差异,实现文化互动。

工作单位里或邻居家中举行婚礼,葬礼等这样的大事,一般涉及到很多的问题。要是一位汉族朋友要举行婚礼,举行婚宴的地点要么在清真饭馆,要么在“汉餐饭馆”举行,但要是他们在汉餐饭馆里举行的话,考虑到那些少数民族朋友,婚礼过后会在清真餐馆招待他们,同样,要是少数民族朋友举行婚礼的话,汉族同事也会按他们的风俗习惯去参加婚礼。对于葬礼,各民族对彼此之间慰问的方式都不一样,而且还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由于各民族宗教习惯不同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不参加少数民族的葬礼,或参加除了下葬仪式以外的其它活动,但葬礼过后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的人的家属的慰问。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的婚丧嫁娶活动中,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空间中这类交往活动呈现出跨文化交际的特征,随着差异的缩小实现文化互动,那么各民族之间以此内容的文化互动的结果就是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更加和睦相处,与此同时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双语教育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娱乐活动,影视文化方面的文化互动

广场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新疆广场舞虽然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局限在汉族之间,尤其是老年人最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双语教育的普及,广场舞的爱好者日益增多,而且都来自各个民族,不同年龄层次,这种现象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彼此的民族舞蹈的同时进行文化交流,也就是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因子,穿越文化边界实现文化互动。

双语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发展,随着双语双文化人才的日益增多,各民族间影视领域中的合作也愈发频繁,而且收视率也很高,得到大家的青睐。最近最受欢迎的电影有“冰山上的来客”、“爱在旅途”、“钱在路上跑”、“阿娜尔罕”等等。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新疆头条”挑选出的几位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学生一起拍的“乐逗满屋”这部电影也是双语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关系的出现为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创造了条件,无论在拍摄过程中还是在这些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各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现象,因此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发展以及彼此间的文化互动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发展。

“民汉合校”或大学里的娱乐活动很普遍,因为这里有来自全疆各地的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娱乐活动,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汉族的气功等,一般学校利用放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娱乐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或亲身体验去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娱乐活动,进而实现文化互动。

结语

双语教育是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它在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方面的作用最大,最明显。双语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互动融入到各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风俗习惯,娱乐等方面,并实现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在文化交流,继承,吸收,引进,碰撞,创新等方面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批判性的继承,文化自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信释疑,加强合作等。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才得以发展,才能实现主流文化语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作者单位:1.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新疆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念探讨。

[2]马岳勇,董新强.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2(3):17-21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4]王晓丽,全人教育视域下外语教育中的文化碰撞与交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9):78-79

第四篇: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关键词] 新疆双语教育、维吾尔语、汉语、新疆教育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的具体事例为根据,勾勒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状况,并对其发展作一定的阐述。首先对新疆地区双语教育进行总体概括,然后以笔者田野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介绍新疆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最后就新疆喀什地区在双语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民族母语作用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双语教育概况

双语现象自古有之。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就有不同族群

活动的足迹。摊开中国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各种考古文化分布图,可以看到它与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十分相近。就是说,有历史记载的民族分布与新石器时代的区系文化大致相吻合。这说明中国多民族的分布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体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由此可见,有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存在双语、多语现象。如公元11世纪由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是一本典型的双语工具书。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双语,由于该地域的地理位置、民族人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语现象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族际语———汉语(以下统称为“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以下统称为“母语”)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

第二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教学模式。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

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 学。

1·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

维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据2002年统计,新疆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1 003所,占全部中学的51·57%,小学有4 161所,占全部小学的

68·86%,还有561所民汉合校的中小学。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中,全区有维吾尔语 小学3 540所,中学725所。以上学校除了汉语课程以外,其余所有课程均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双语实验班例外)。

据教育部门最新统计,目前新疆地区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2 346 864人,其中接受双语授课的学生257 04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1%。民考汉学生211 37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9%。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到近年为止,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新疆各民族对教育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

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双语实验班的家长日益增多。自2004年起,各地区的双语师资队伍逐步壮

大,有足够条件的小学民语系从一年级起引入汉语“语文”科目;从三年级起,“数学”学科改用汉语授课。乌鲁木齐市在2006年秋季实现了小学民语系三年级“数学”学科使用汉语授课基础上,在2007年秋季,三年级“科学”学科也使用汉语授课。预计到2008年秋季,小学民语系三年级除母语文以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预计到2011年秋季,小学各年级除母语以外,各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4]根据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将由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以汉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将开设外语课,实现“三语”教育的模式。2.新疆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 多民族、多语言的新疆,各地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生产方

式、社会环境、民族人口分布情况、语言使用状况也有所不同。多民族杂居的大、中城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环境就是自然双语或多语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掌握另一种语言。在有些地区,除本民族社区以外的社会空间里汉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另外,也有民族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这里的人们要依靠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该地区维吾尔语是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这三个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精通维吾尔语。当地居民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

社会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能与汉语接触 的空间和机会极少,人们对学习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淡薄。在学校,由于语言教学设备的不健

全,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汉文化知识不足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虽然从小学四年级起学习汉语,但直到高中毕业也达不到“民汉兼通”的要求。升到高等院校时,就是专门接受一年或两年的汉语预科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标准(以汉语水平考试为标准),而不能进入专业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标准,但是进入专业学习后因跟不上汉语授课的课程而中途退学。在大中专院校,因学生成长的社会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语能力的差异,给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不便。

二、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维吾尔语是通用语,使用汉

语的机会少,频率低。喀什在研究南疆乃至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动态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笔者在喀什市做了三个月的田野调查(2006年8月到9月中旬,2007年8月到9月中旬)。调查内容

主要是幼儿及中小学双语教育现状。下面笔者从其教育现状出发,为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学前·幼儿双语教育 为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贯彻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决定,遵循“以点带面,分区推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原则,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编制了《2006~2010年自治区扶持7地州开展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和经费使用方案》。这一方案,计划通过5年时间,使7地州56个县、市,85%以上的农村少数民族幼儿都能接受学前双语教育。自治区落实拨付学前双语教育经费2 244万元,使51 900名学前幼儿享受伙食补助和免费双语读本,1 296名学前双语教师享受工资补助。2006年年底,自治区又追加900万元,补助双语幼儿学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对象以农村为重点,内容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有附设在小

学内的学前双语教育班和乡镇中心的幼儿双语教育班。政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民汉合园,推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以便与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双语教育相衔接。下面以A幼儿园为例,介绍一下现行的幼儿双语教育状况。A幼儿园是位于喀什市中心、规模比较大、建园时间长、儿童人数较多、师资队伍相对健全的民族幼儿园。笔者于2007年8月在这个幼儿园进

行调查时,在园儿童人数有480名,分3个小班、4个中班、3个大班、2个艺术斑。在园儿童中工薪人员的子女比较多,也有农民和商人的子女。该幼儿园在职教职工有54名,其中民考汉教师4 名,民考民教师28名(保育员也包括在内)。A幼儿园自1993年起以大班的幼儿为主,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当时,民考汉的4名教师担任教学,主要教授汉语诗词、儿歌等。1995年起,除教授汉语儿歌外,还增加了生活用语、教室内用具的名称。讲算术课时,教授数字的数法;给孩子们读儿童故事时,对故事里出现的小动物的名称等也开始用汉语解说。在这期间,4名民考汉教师每年培养一名民考民的教师,以便尽快地适应双语教学。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自2000年起在中班引进了双语教学,自2001年起在小班也开始推行双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

汉语能力,自2002年起,园长聘请喀什师范学院的专家,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教师汉语培训,为使幼儿教师能适应双语教学。

该幼儿园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的是各年级的“品德”课、“艺术”课和“班会”,其他的课均用第二语言———汉语教授。小班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材没有使用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使用的是《校本教材》。主管幼儿园教学的副园长介绍说:“我们以前使用过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出版的教材。教材编得相当好,但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备课时,教师们也很辛苦,孩子们也难以理解。考虑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地方特点,使用《校本教材》后有了很大的进步。”笔者通过在大中小班听课、访谈教师和家长、观察孩子们的语言使用实况、与孩子们谈话等方式对该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考察。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园内只播放汉语广播。上课前,让孩子们背诵儿歌。各班的教学形

式大同小异:如教授的是语言课,教师先让孩子们背诵儿歌,之后用卡片让孩子们认数字、动物名、蔬菜名、水果名、颜色等;每个班都有录音机,教师首先放磁带让孩子们听标准读音,然后再领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比例较高,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玩游戏时,教师先用汉语解释游戏的方法,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授课原则是尽量少用少数民族语言。

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多用汉语,对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表述能力,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除了民考汉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都很吃力。虽然大家都经过了汉语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足,声调变化等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发音和声调不准。如每天上下课行礼时说的“起立qǐlì”,有些教师说成了“qǐlí”,将“紫色zǐsè”,说成“zésè”,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发音不准等。另外,大部分老师说汉语时喀什口音较重。

小班的孩子能用汉语背诵儿歌及数字,能讲简单的童话。有些孩子说的汉语比其母语熟练。

但是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幼儿园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

2.小学的双语教育 在2006年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访问过喀什市的两所小学。一所是H双

语小学,另一所是K民族小学。遗憾的是,在这两所学校没能通过听课的方式,而是通过访谈了

解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与H双语小学C校长访谈时了解到,希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报名的学生超过了计划招收的名额。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不能扩招新班。C校长介绍说:“有些学生的家长一句汉语也不懂,开家长会、访问学生家庭时,是孩子为父母当翻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维吾尔语占绝对的优势,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C校长还对目前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作了如下结论:“包括我校,现在喀什地区极缺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家长虽然不能给予辅导,还是支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其实,少数民族学生很聪明,学起来进步也很快。在喀什使用汉语的机会比较少,社会语言环境相对较差。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急需既了解汉语和汉文化,又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双语教师。”根据C校长介绍,该小学所有的科目都用汉语授课,从三年级起,增加维吾尔语科目。也就是说,该校采取的是汉语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K民族小学是采取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根据主管教学的J教师介绍, 该小学每年招收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该班的汉语教学课时数比普通班多,数学课用汉语授课。近两年希望入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在不断增加,但是,因为能担任双语实验班课程的教师极缺,不能完全满足入学者的希望。自2006年9月起,该校一年级增加了汉语“语文”科目,三年级的“数学”改用汉语授课。

3.中学的双语教育 喀什地区双语实验班起步比较晚,据2003年的统计,喀什地区招收双语

授课实验班的学校只有两所[5],而且普及速度缓慢。喀什地区首次实行双语实验班的Z中学在实行双语教育中遇到的难关也是教师的汉语能力问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不具备足够的汉语表达能力,则无法担任双语实验班的课程。

2006年笔者访问该校时,在校学生有3 500名,47个民族班,其中17个双语实验班。教职工

有283名,其中80名是汉族教师,140名是少数民族教师。笔者在高中三年级的双语实验班听了数

学、物理、化学等课。数学和化学由汉族教师任课,物理是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教师任课。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教师的讲解,反而不停地翻阅教科书。为此深感不解的笔者在下课时问了学生。下面是当时用维吾尔语与他们进行的对话: 笔者:你们是从高中一年级起进入双语实验班的吗? 学生: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从初中就上了双语班。有少数同学是从高一才开始进入双语实验 班的。

笔者:数学、物理、化学用汉语授课能听懂吗? 学生:基本上能。初中在普通班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用汉语上课时,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老师讲课好呢?(笔者提问的目的在于搞清楚他们听

课时看教科书的原因)学生:“民汉兼通”的老师。有些少数民族老师的发音不是很准确,汉语表达能力有限,老师上课也吃力,我们也听不懂。也有极少部分汉语方言比较重的汉族老师,因为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只能看书自学。

听了学生的话,笔者了解到他们上课时翻阅教科书的原因。双语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 的任课教师是“汉语发音标准、四声分明、说话流利、表达能力强的少数民族教师”。其理由是:用汉语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用母语做补充解释,可以节省时间。汉族教师授课时,若有不懂的地方,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母语做补充性的解释,学生得通过对照汉语课本和维吾尔语课本自己进行思考理解。这样,虽然能巩固每一堂课学习的内容,但是为复习一节课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通过笔者的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在新疆喀什地区,不管是幼儿双语教育,还是中小学双语教

育,面临的难题都是双语教师“一缺二低”的问题。据最新统计,全区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其中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仅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喀什地区普及和推广双语教学,使双语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取决于“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进展程度。

三、对于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上述事例表明,喀什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起步较晚,发展 较为缓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和解决喀什地区及新疆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逐步缩小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如前所述,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地区不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就学前幼儿双语教育来说,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喀什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

教科书 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国外许多外语教学法流派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对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如Jim Cummins、MarcelDanesi、中岛和子等。[6]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对母语的作用也表示过明确看法,他说:“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 上。就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来讲,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

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 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

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

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弘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总体进步所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双语教育的目的,如何为实现此目的采取合理方法等问题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双语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及多元的文化教育。

(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第五篇: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一、双语教育概况

双语现象自古有之。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就有不同族群活动的足迹。摊开中国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各种考古文化分布图,可以看到它与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十分相近。就是说,有历史记载的民族分布与新石器时代的区系文化大致相吻合。这说明中国多民族的分布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体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由此可见,有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存在双语、多语现象。如公元11世纪由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是一本典型的双语工具书。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双语,由于该地域的地理位置、民族人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语现象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族际语———汉语(以下统称为“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以下统称为“母语”)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第二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教学模式。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

学。

1.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到近年为止,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新疆各民族对教育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双语实验班的家长日益增多。[4]根据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将由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以汉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将开设外语课,实现“三语”教育的模式。

2.新疆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 多民族、多语言的新疆,各地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民族人口分布情况、语言使用状况也有所不同。多民族杂居的大、中城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环境就是自然双语或多语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掌握另一种语言。在有些地区,除本民族社区以外的社会空间里汉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另外,也有民族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这里的人们要依靠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该地区维吾尔语是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这三个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精通维吾尔语。当地居民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

社会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能与汉语接触的空间和机会极少,人们对学习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淡薄。在学校,由于语言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汉文化知识不足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虽然从小学四年级起学习汉语,但直到高中毕业也达不到“民汉兼通”的要求。升到高等院校时,就是专门接受一年或两年的汉语预科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标准(以汉语水平考试为标准),而不能进入专业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标准,但是进入专业学习后因跟不上汉语授课的课程而中途退学。在大中专院校,因学生成长的社会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语能力的差异,给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不便。

二、阿克苏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阿克苏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维吾尔语是通用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少,频率低。阿克苏在研究南疆乃至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动态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对象以农村为重点,内容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有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双语教育班和乡镇中心的幼儿双语教育班。政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民汉合园,推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以便与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双语教育相衔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园内只播放汉语广播。上课前,让孩子们背诵儿歌。各班的教学形式大同小异:如教授的是语言课,教师先让孩子们背诵儿歌,之后用卡片让孩子们认数字、动物名、蔬菜名、水果名、颜色等;每个班都有录音机,教师首先放磁带让孩子们听标准读音,然后再领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比例较高,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玩游戏时,教师先用汉语解释游戏的方法,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授课原则是尽量少用少数民族语言。

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多用汉语,对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表述能力,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除了民考汉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都很吃力。虽然大家都经过了汉语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足,声调变化等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发音和声调不准。小班的孩子能用汉语背诵儿歌及数字,能讲简单的童话。有些孩子说的汉语比其母语熟练。但是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幼儿园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

小学的双语教育 遗憾的是,在这两所学校没能通过听课的方式,而是通过访谈了解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与H双语小学C校长访谈时了解到,希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报名的学生超过了计划招收的名额。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不能扩招新班。C校长介绍说:“有些学生的家长一句汉语也不懂,开家长会、访问学生家庭时,是孩子为父母当翻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维吾尔语占绝对的优

势,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C校长还对目前阿克苏地区的双语教育作了如下结论:“包括我校,现在阿克苏地区极缺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家长虽然不能给予辅导,还是支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其实,少数民族学生很聪明,学起来进步也很快。在阿克苏使用汉语的机会比较少,社会语言环境相对较差。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急需既了解汉语和汉文化,又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双语教师。”根据C校长介绍,该小学所有的科目都用汉语授课,从三年级起,增加维吾尔语科目。也就是说,该校采取的是汉语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K民族小学是采取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根据主管教学的J教师介绍,该小学每年招收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该班的汉语教学课时数比普通班多,数学课用汉语授课。近两年希望入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在不断增加,但是,因为能担任双语实验班课程的教师极缺,不能完全满足入学者的希望。

中学的双语教育 阿克苏地区双语实验班起步比较晚,据2003年的统计,阿克苏地区招收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校只有两所[5],而且普及速度缓慢。阿克苏地区首次实行双语实验班的Z中学在实行双语教育中遇到的难关也是教师的汉语能力问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不具备足够的汉语表达能力,则无法担任双语实验班的课程。笔者在高中三年级的双语实验班听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数学和化学由汉族教师任课,物理是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教师任课。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教师的讲解,反而不停地翻阅教科书。为此深感不解的笔者在下课时问了学生。

三、对于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上述事例表明, 阿克苏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如前所述,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地区不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就学前幼儿双语教育来说,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阿克苏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

生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

教科书 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上。就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来讲,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弘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总体进步所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双语教育的目的,如何为实现此目的采取合理方法等问题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双语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及多元的文化教育。

下载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