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声声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人物,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理解。因为必修五模块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总结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与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闺怨主题是唐诗宋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的考虑,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来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三、教学方法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②“情境法”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喜欢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先来听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
读《如梦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李清照生平大事记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渎,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
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
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4、对比阅读。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相同的信息
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板书: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5、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6、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7、课堂小结: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同半世漂泊感生平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第二篇:《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六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总结与拓展,六是探究性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4、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教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背诵词文,自主探究文本。
(2)讨论合作法:采用此法来理解文中意象的情感内涵,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欢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 二.李清照生平简介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回答)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八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但是好景不长,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高宗皇帝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避难,从此,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不幸染病身亡,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带着名节被毁的耻辱再嫁,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嫁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了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
里。中晚年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学生齐声朗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
2、在感情上,与〈醉花阴〉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学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鉴赏〈声声慢〉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分析起句)同学们有感情读一遍。看看你对哪一句的感触最深?(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感觉怎么样?觉得第一句写得特别好吗?好在哪里?开头十四个字就营造了一个非常凄清悲惨的氛围。(孤单凄凉无助)“寻寻觅觅”她在找什么?从前的快乐美好的日子,与他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请你想象一下她当时寻寻觅觅的时候眼神是怎么样的呢?明知道找不回来,还要在那里寻寻觅觅。一路寻寻觅觅走来,历经沧桑,结果呢?却是四壁清冷,孤苦一人,内心自然悲怆异常。凄凄惨惨戚戚三个字的顺序能不能换?悲怆的程度也是叠加的。先是凄凄到惨惨到戚戚哽咽不能语。
后人评价:《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十四叠字,情景婉绝。不仅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所以我们一听这首词就感觉特别凄婉。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嫁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3
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先让学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这是忧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万里悲秋常作客” 问: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过雁”意象分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看到大雁伤心些什么呢?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过雁吗?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 4
回地飞走了。只留下词人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李清照特别喜欢黄花。黄花就是菊花,这会儿怎么不去赏花呢?是人憔悴还是花憔悴? 李清照想起年轻时跟自己的丈夫踏雪寻梅,插花折柳情景,当时是那么的幸福,而如今黄花还是像往年一样开得灿烂,但是却再也没有摘花人,赏花人,任黄花开落一地,人已憔悴,何况花呢?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5)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顿挫凄凉之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问: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梧桐给你什么感觉?悲愁、寂寞、凄苦 比如“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加上黄昏细雨,又是什么感觉?这点点滴滴敲打在心头,是什么滋味。老年人是最听不得这样的雨的。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问:听着雨,你说李清照会想到什么?心情如何?
(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显愁。这愁以不是早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人比黄花瘦的闲愁,这愁是国愁家愁情愁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的爱恨情愁!
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用愁没法说清她的感受了,不是愁而是痛是苦。
6)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这一句:痛——天上人间——各半,恨——美满姻缘——难舍
伤——半壁江山——沦陷,悲——偏安一隅——用奸
苦——形影相吊——晚孀,愁——慢慢余生——难捱
总结: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景中寓情的,词人所选景物与表情达意之间有何联系。解决此问题,要对意象进行分析,依托于常识和已学诗歌,教师出示与意象相关的幻灯片,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把握意境体诗情。
(五)总结与拓展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课外拓展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像是“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知本词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争奈“意”无奈“,正式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六)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 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第三篇:《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一首词——《声声慢》。
一、说教材
必修四第三板块编选的是唐诗宋词,在苏教版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唐诗宋词单元。宋词部分节选李煜、晏殊、柳永及李清照的作品,四首词均是婉约词风。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婉约派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诵读本诗,揣摩诗歌内容。
重点的依据:鉴赏诗歌,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最基本的内容,即诗歌大意,只有结合注释,能理解诗歌内容,并完整表述出来,接下来才能去进一步去细化,去鉴赏其形象、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学习难点
1、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难点的依据:“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出艾米,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情感类题型的考查力度。而学生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还有欠缺。
四、说教法
诗歌,重在吟咏,让学生在吟咏中去体会、去理解。本节内容结合136课堂模式,我按照136模式的六个环节来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课前预习,解决诗歌字词读音及作者简介问题,课上让他们充分阅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并结合导学提纲中的5个问题问题,先自主学习,通过圈、点、勾、画,自己有一定的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行政组长主持组员展开讨论,组内人员各抒己见,组长进行总结归纳,最后班级展示,有把握、有能力的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别的组测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点评。整堂课,在自学、交流、展示中让学生鉴赏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六﹑说学习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 导入新课
结合图片以及两副对联,猜一猜图片上的女子是谁?
对联一:
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对联二: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二>检测预习并出示学习目标
作者课前已经布置了让学生预习作者及写作背景,任务简单,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
三个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个目标的设置,都结合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等,目标的出示,让学生事先心里有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环节,5个问题,由总述词的大意,再到揣摩本词抒发的情感及艺术手法等,问题的设置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己先懂脑子、梳理诗歌,思考问题,归纳答案。<四>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之后,进入小组交流环节。这次并没有分配每个小组需要展示的具体问题,所以,导学提纲中的5个问题都得去思考,去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每组的2号同学主持讨论,其他成员结合问题展开交流,各抒己见,组里的1号则负责最后的总结和归纳。<五> 班级展示
没有规定学生讨论结束,进行展示,由各组推荐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质疑,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六> 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结合一个知识框架,分析本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继而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表现予以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1—6号)
2、词人在抒发愁情的时候,运用“酒”、“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意象,想一想学过的诗歌里,是否有用到这些意象,自己进行总结。(1—3号)
第四篇:《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教学小结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是宋词、元曲及宋至清代的古诗。在语文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安排有宋词的单元。作者李清照,和本单元选取的词人柳永同属于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2、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②、“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③、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
②、朗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声声慢》歌曲
听完歌曲大家有什么感觉呢?这首歌曲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接下来大家来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同的信息:
A 雁 “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B 古x写愁的诗句同学还记得哪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的“愁” 有什么特殊意味呢?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五)教学小结与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整节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通过比较学习《一剪梅》《声声慢》,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第三板块,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
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偏弱,这节诗歌鉴赏课有不少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但我想,经过长期的品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声声慢》说课稿2
对于这首词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教学难点:体会艺术形象的表现力,掌握诗歌的抒情方法,培养独立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②“情境法”教学。借助PPT的软件,通过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愁”字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
“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
“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
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课件展示)
“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与运用典型的意象表达感情的艺术氛围美。
3.全班朗读与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20分钟)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研读、品味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学生讨论5分钟)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含义,再引入本词是借助什么样的意象来传达这种复杂的情感的?〗
师生共同研讨明确:
在诗中借助如下来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通过朗读体会叠词在音韵上的效果)
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词人通过诸多的意象来体现其思想感情是我国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我们在解读诗词中要注重对意象和语言上的分析,通过意象所蕴含的意识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声声慢》通过了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表现了其感情。
【朗读作品,体验词人感情】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当中的“愁”包含哪一些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师生共同明确】
痛:天上人间 各半
伤:半壁江山 沦陷
悲:美满婚姻 难全
苦:形影相吊 孀晚
恨:偏安一隅 用奸
愁:漫漫人生 难熬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4.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四)、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课件展示)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结合你对李清照的了解和所学过有关于她的诗词,撰写800字《我眼中的李清照》
《声声慢》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学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四、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具体过程如下: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愁”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4、第二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金石录后续》《金石录后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中的文字记载,联系背景知识,回答李清照的生活境况怎么样?她遭遇了什么样的家庭变故?作品中描写了其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5、第三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另一首作品《夏日绝句》,思考李清照为什么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中蕴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6、情感升华: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7、总结: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8、板书:
悲秋之愁 伤怀之愁 亡国之愁
9、作业:
搜集李清照诗词中表现愁绪的作品加以赏析,以《简说李清照的愁怨》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的阐述,设计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声声慢》说课稿4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四、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五、课堂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六、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七、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第五篇:《声声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学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四、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具体过程如下: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愁”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4、第二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金石录后续》《金石录后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中的文字记载,联系背景知识,回答李清照的生活境况怎么样?她遭遇了什么样的家庭变故?作品中描写了其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5、第三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另一首作品《夏日绝句》,思考李清照为什么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中蕴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6、情感升华: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7、总结: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8、板书:
悲秋之愁 伤怀之愁 亡国之愁
9、作业:
搜集李清照诗词中表现愁绪的作品加以赏析,以《简说李清照的愁怨》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的阐述,设计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