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中学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语文教育的探讨也进一步深化。现代青年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尤其是文化素养不高,乃至呈下滑的趋势,但这种局面至今未得到扭转。更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忧虑的是,当代青年学生对语文、对文化、对情感等方面日趋冷漠的态度,以及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极度缺乏的素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2000年在全国推广使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其中古文和古诗词部分所占的比例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提高;高中语文新教材当中,古文和古诗词所占的比例更是接近一半。新教材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弊端。省内外有一些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自选教材,如“中国古代散文选”、“唐宋诗词鉴赏”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台湾的一些教育基金共同合作,兴起了一个现代读经运动,在内地的一些学校搞了试点;青岛成立了一个“国学社”;北京和苏州已有类似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类似的一些探索在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零散的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过程管理,很难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信心,尤其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不仅有广阔的理论空间有待探索,更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二、研究的途径、措施
1、本项改革方案的主要观点
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进行教育的丰富资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充实,不断吸纳新鲜生动的内容。就中学语文教育而言,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对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临着新世纪、新形式、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挑战,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
面对这种形势,我校从2001年起,以我校的外语学校(实验班)为实验单位,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的课题研究。
2、主要途径
⑴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
本项课题的最终目标,当然是指向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涉及到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这也是本项课题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改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建立能长时间有效发挥作用的“遂宁二中教师教学科研沙龙”,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的教师定期理论学习,适时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其次是对教师教育方法的培训。如果仍旧是原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则改革将漂浮在空中而不会有实际的效果。所以,近两年来,学校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全校性的教师继续学习活动将一直进行下去。
再次,是教师自身的古代文化的积累。为此,学校长期委派教师去四川师大、四川师院等高校参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并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竞赛,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出了必要的保证。⑵系统的经典诵读
根据中学语文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心态特点,首先是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让学生面对距离时代比较远的东西,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本身也可成为一个子课题。
其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以自编、购买、选印等方式,恰当地将所诵读的古代文学经典融入到教材中去。主要分为先秦经典和唐宋诗词两部分,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记忆背诵消化。
其三,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相应的语感培训及朗读技巧培训是一个一直需要处理的部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围绕诵读进行的种种活动,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机的一部分。
⑶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对语文教育的渗透
各种高雅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反作用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关键在于各种传统文化形式要根据学生的阶段特点恰当地与日常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其内容大致包括茶文化、瓷器、篆刻、字画、青铜、玉器、古建以及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如唐宋的散文、明清的小说、小品等。
其二,在于将上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与现代语文教育在阅读层面的结合,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熏陶适时转化为对现代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其三,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能就其所关心的问题撰写论文,同时能将历史、文化与关注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开阔学生的审美心胸。⑷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的相应变革
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尤其是对古文的教学,随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不断渗透,相应地做一些改动。注重积累、兴趣与质量的结合,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每期开设不同程度的学术讲座,邀请文化界人士和社会各界名流作学术报告。⑸评价制度的改革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恰当的评价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活动、创新理解、论文都成为评价的要素,逐步将面试、活动等成为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将语文的评价体系建设得更全面、更合理。
3、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意义及应用价值。
现代语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学生具有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观念先进、方法科学的教师队伍。我们计划用4年的时间,多层次地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队伍,以便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4、预期的教育改革效益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新课改的、新教材特点的、费时相对较少、层次相应较高的新路子,培养出高品味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也打造出一支观念新颖、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创国重创造条件。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所完成的成果的社会评价
我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兴明,副校长唐行果、陈秀兰、杨清云、教科室主任仲卫国等同志在2000年12月前完成了三项研究课题《中学素质教育研究》、《构建示范生模式,抓学生自主教育》、《教师爱岗敬业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提出了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去,并于2001年9月—12月在二中外语实验学校进行了初步探索,掀起了一般诵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至此,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优秀教师群体已初现端倪,一个热爱学习,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学风正逐步形成。这一探索活动受到了本校全体师生及社会人士的普遍好评。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李兴明,男,特级教师、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省德育先进工作者、市语文学会会员。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深刻理解,有较高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有丰富的办学管理经验,属科研型校长,为本课题设计者和领导者。
唐行果,男,高级教师、副校长、遂宁市职称评审组成员。负责师德、师风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陈秀兰,女,高级教师、副校长、四川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员,遂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管学校教学一条线工作。有较高科研能力和理论修养,负责信息收集及成果发布等工作。杨清云,男,高级教师,副校长,负责课后的后勤和投入机制的组织工作。蒋维俊,男,市教育局基教科长、副校长,负责信息收集、教师培训工作。
仲卫国,男,一级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信息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工作,并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
李先军,女,一级教师,备课组长,负责信息收集及整理工作。唐雁彬,女,二级教师,年级组长,负责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邓贤敏,女,二级教师,备课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工作。
陈义精,男,二级教师,参研人员,负责信息收集、分析及整理工作。
参研人员,或学校党政干部,或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或备课组长,他们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负责本课题中各项研究的组织工作及本组教师的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工作,并提供相关的资料。
四、研究计划
(一)教改实验的实施范围及布点 实施范围:遂宁二中外语学校内。
布 点:教科室、外语学校2006级年级组、外语学校2007级年级组、语文教研组
(二)主要研究阶段及成果形式
1、前期探索阶段(2001.1—2001.12)
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 成果:提出实施方案。
形式: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2002.1—2006.6)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并总结经验。成果: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形式:举行阶段成果发布会。
3、总结、推广阶段(2006.9—)
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请省、市专家鉴定、结题。成果:形成成果报告集。形式:举行成果发布会。
最终成果及形式:形成科研成果报告集,请省市专家鉴定,召开成果发布会。
(三)资料来源及索取方式
订阅杂志,网上查询,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四)调研、测查项目、学术会议、规模及时间
1、组织参研人员学习理论,构建方案;从2001年1月起,参研人员学习、研讨4次/每月。
2、培训教师:从2001年9月起,对全体参研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师技能及语文教改的新动向进行培训,每月两次。
3、测查:从2002年起,对参研教师在教风、学风、业务能力、语文教改等方面进行测查,每期两次。
4、结题、论证大会:2006年9月,邀请省、市专家。
五、预期的教育改革效益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新课改的、新教材特点的、费时相对较少、层次相应较高的新路子,培养出高品味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也打造出一支观念新颖、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创国重创造条件。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研究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研究设计
秦子轩201008061042
齐鲁工业大学商学院人管10-2班
研究的目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管理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应该深挖中国历史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研究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2000多年前,中国先行思想家孔夫子就提出了经济合而不同的思想,和谐人又不千篇一律,相辅相成合而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一个准则,是人为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题。
现代企业以能适应新经济浪潮,并能充分利用新秩序为主要的特征,但万事以人为本,组成企业的专家团队与企业所挖掘开发出的良好的客户关系,是现代企业两个最重要的资源,良好的客户关系是现代企业利润增长的绝对的途径之
一。在市场化的今天产品同质化的增强,使现代企业对客户关系和的关注继续升温,如何发现并获得潜在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挖掘客户的价值,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焦点。现在企业对于客户的看法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精辟的思想根源,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关于对人本身的认知进行了解,对我们理解现代企业的客户关系,以客户价值大有裨益,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有名的孔子的“和为贵”,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就不难从中发现传统文化思想,对客户关系的深刻阐述,“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尊重客户,“和和”思想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共富共达”思想,更是创造客户价值,才能与客户实现共赢的真谛。
中国人企业的客户价值观必须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吸收营养,这样的做法既符合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需要,也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用规律。
研究内容:研究的课题是传统文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在企业文化中的融入。
研究理论的假设:
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调查,探究现代企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基本依据:
1、中国各种类型、性质的企业发展得很迅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近来有调查显示,国企虽然占有大部分资产,但小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仅局限在人民生活文化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
分析单位是企业,企业的自身性质决定了他们所采用的企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同样对于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也不同。抽样对象是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采用概率抽样法,及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采用一定的比例研究调查。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国企,民企,外企,中外联合企业的调查,研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看法和运用。2.采用定性访谈法,通过不同的企业方面的交谈,了解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研究者在进行访问调查前必须了解问卷问题的目的,与被调查者交谈的方法等。
研究时间进度:
1.准备阶段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企业
在于企业员工交谈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考察,在定性访问中并对其所在的企业作出初步评价;
3.分析阶段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调查问卷
万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为我们填写这份问卷,您的认真作答是对此此问卷最大的支持,谢谢!!
在五千多年的积淀下,中华民族拥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有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还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质疑。此次调查在于了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认识和看法。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18~30
B.31~40
C.41~50
D.50岁以上
3、您的教育程度:
A.初中以下
B.高中/中专
C.大专
D.大学本科
E.研究生以上
4、您所在的组织的性质:
A.民营企业
B.国有企业
C.中外合资企业
D.外资企业
5、您所在组织的规模:
A.50人以下
B.50~100人
C.100~500人
D.500~1000人
E.1000人以上
6、您在该组织的的时间:
A.1年以下
B.1~5年
C.5~10年
D.10年以上
7、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公司里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A.完全认可
B.基本认可
C.一般
D.不认可
E.不清楚
10、您认为塑造的企业文化中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11、您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是否有关系
A.有很大的关系
B.有关系
C.有一点关系
D.没有什么关系
E.不知道
12、您认为贵企业文化中有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
A.很多
B.一部分
C.小部分
D.基本没有
13、您认为该公司现在的企业文化制度是否需要改进
A.很必要
B.需要
C.一般
D.不太需要
E.不需要
14、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经营思想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了解
C.一般
D.不太了解
E.不了解
15、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中,您是否支持
A.非常支持
B.支持
C.不支持
D.无所谓
16、在企业的日常学习中,有没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A.非常多
B.有一部分
C.有一点
D.没有
17、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的意见
感谢您在百忙中做这份调查,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怎样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养成是每一个人应该倾其毕生精力以完成的。现代人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
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我们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
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现代我们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现代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现代人格素养、人格精神的提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以中华文化熏陶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将使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终生受益。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
姓名:詹茂开
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
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自强不息”: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并不是古老文化的一切都适用于今天。因为,从今天的角度去鉴别和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给人以教育与启迪,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和对待外来文化一样,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第065404号 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9 第185953号 刘炳延、陈文知 《中国管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9 第19100号
潘承烈、虞祖尧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中国企业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适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企业管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应当甄别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观念意识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杜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尤其是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管理思想
1.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和谐。另外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注重企业团队精神。2.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指出水的具有滋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的本性,旨在对领导者提出要求。3.法家思想
法家继承、改造并发挥了道家的管理谋略,主张法、术、势融为一体,以法教民,以势牧民,以术察奸。法家的主张最能表现出我国的管理与世界各国管理的共性,它所提倡的严格管理、要有规矩和尺度等等做法无不与科学管理学派的主张有着共通之处。4.兵家思想
《孙子兵法》提出的“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将、法”,“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近年来,《孙子兵法》在企业界日益受到重视,其对于 企业竞争实战的指导意义已为国内外的众多企业所认同,企业竞争战略本身即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兵家思想也给企业管理以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看做成败得失的根本,高度重视百姓的需求愿望。古代“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一方面把人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挖掘其潜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可见,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人为中心,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不断发展。2.中庸之道与和谐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即是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庸之道,既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辩证思路,企业管理定位的基础标准。3.以“礼”服人与管理控制
礼,通“理”,不单指礼仪,还指规范规则。中国古代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要制定一套严密的法规制度,但法家的思想毕竟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因此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制与人本思想相结合。所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应该软硬结合,既重制度约束和经济、行政手段的运用,更重思想引导、精神激励,以此建立适合本企业具体背景的文化体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重伦理而轻科学,导致保守思想长期沉淀,不利于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传递着“大一统”的基因,形成“大而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易对现代企业管理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多,信息缓慢,企业活力个性被磨灭,竞争意识、冒险意识不强,趋向保守僵化的消极影响。2.重专制而轻民主,不利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建设,更不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很多企业,无论民企还是国企,出现一言堂,个人决策独断专行,个人崇拜就是明显的例证。压制民主,排斥异己,以权谋私,不透明,不公开,不民主现象比较严重,容易阻碍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3.重均同而轻个性,易使企业产生消极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平均主义式的企业文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内部管理机制上,平均主义的影子仍然出现在许许多多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些时期某些场合。从具体行为来看有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平均,不讲业绩;讲公平,不讲效率,论资排辈,忽视能力和差异,强调共性,强调大局整体,忽视甚至故意压制个性,极大地影响优秀人才的发挥发展。
4.重人情而轻法制,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导致有法不依,制度被人扭曲的现象。儒家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强调亲情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偏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倾向往往导致重德治、轻法治,重人情、轻制度,从而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尤其严重的是,对人情观念的看重,会在整个企业甚至社会造成关系林立,极大地阻碍了制度化法治化的进程。
四、结语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资源宝库。传统文化中绝大多数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积极影响,充分利用其精华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的方向。但一些负面思想也已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刘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陈宝良.中国的企业与文化[M].浙江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现代企业管理方法[Z].2010.[4]徐珺,孙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1(5).[5]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2).[6]刘春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