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在化学教学中搞好德育教育,对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现状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如下探讨。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
化学教学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对我国古今化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化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化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课本中介绍了我国1800多年前就发现了石油,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天然气来熬制井盐,中国的瓷器享誉世界,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及造纸术都是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到了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在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了脱氧核糖核酸及结晶牛胰岛素,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独树一帜,这些真实典型的化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社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对比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翻天复地的变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化学和一切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铁丝燃烧的条件;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高温下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碳在氧气充足,氧气不足条件下燃烧产物不同等事例,对学生进行内外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习物质微观结构知识(分子和原子)时,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立、统一的规律的典型例子;质量守恒定律,分析CO和CO2的分子组成和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混合物分离方法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教育;通过酸、碱、盐的性质,衍生关系和相互反应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物质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二)优良品质教育
优良品质的养成是完成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宣传科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励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培养优良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1、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 1
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2、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3、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化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形成习惯,如: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而终身受用。
4、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每一位学生,坚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结合教材内容: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立志为建设繁荣、昌盛、强大的祖国做贡献,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它需要常态化,多层面,多渠道,如:办黑板报、讲故事、辩论会等等。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的结合,做到自然妥贴,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学生们的心田,让学生们健康成长。
第二篇: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份内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昭亮全面发展的-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 ; 渗透
;德育教育
“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心有感触,时代变化,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改变了。如何教育好当代的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要在成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要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形象育人。
现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追星”一族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有崇拜“偶像”的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偶像,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每一点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把为人师表形象模范当成一种口号。教师的形象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习俗、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1.1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达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心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励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做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热爱生活,懂得时尚。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兴趣,就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就能与学生亲密相处,让学生信任并当做可以交流的朋友。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应该拿出自己的体育强项,如打兵乓球、羽毛球或篮球等等跟学生一起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感受到老师是-位多才多艺辶人,从而令到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自己。教师能够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关心自己的学
生。教师的形象力量才会有效。
1.2 身教胜于言传。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常常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胜于言传。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同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教师必须做到示范表率作用,有威信。这种威信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高低,也不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表现在语言生动,而是思想上半部,道德品质上的威信。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自身做的好,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例如:教师上课吋必须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上课从不迟到或拖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当,就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要衣着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善良,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公正,以自身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精读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例如侯氏制碱法,正是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留类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尔维制碱法,打破了外国视为珍宝秘而不宣的技术,为祖国创造了更好的侯氏制碱法。讲授化学课中燃料及其利用时,介绍我国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上太空的燃料制作,同时也讲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以及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2.1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材中,讨论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及白色污染的防止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化学课上讲授金属电镀知识时,带学生参观学校旁边的电镀厂,使学生加强了对工厂的废水污染及废气污染的理解,同时明白酸雨对建筑物腐蚀的奥秘。讲授白色污染知识时,加插现时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宣传好垃圾分类,美化环境同时有利社会发展,使学生感同身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2.2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围绕学校内宿生用水管理问题,对他们冲凉用水、洗衣服及生活用水如何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也针对当前提出的治理散、小、乱养猪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水资源受污染的危害性。
2.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势头。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操,增强学生的创新感。例如在这学期广州市开展的“大晶体”制作比赛项目中。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好与差,不仅仅是靠一位高水平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教,如何在学科中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心。
参考文献(1)中国德育(2)中小学德育学
第三篇: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
初中地理教学论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 1
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
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初始观察时都很粗略,大都说只看到蜡烛和火焰。老师通过提示学生要观察仔细,要按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燃烧中,熄灭时的顺序过程观察,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现象。观察时充分调动除眼外的耳听、鼻闻、手感等器官的功能认真仔细观察,并提出为什么。这样,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初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和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及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2017学上 北票市小塔子乡初级中学
王倩
第五篇: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化学的热爱是很关健的,这种热爱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老师可以从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来培养学生。而且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谈谈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关健词:化学 实践 认识 渗透 德育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水平,更要具有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思想境界。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创造潜能。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开端,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更热爱化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成长和发育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发现身边存在着化学,更没有去想过: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些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并树立努力学好化学的志愿,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带来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
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8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四、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应在各方面都要注意,要尊重和信任学生,适时培养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五、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著名的化学家中有许多爱国者。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讲述《纯碱》时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面对帝国主义在制碱工业技术的垄断,“在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一定也能够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的更好。”的誓言下,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使中国化工
技术登上世界舞台。
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讲述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把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镤”,用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在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林匹克举行竞赛成绩优异,全部获奖,包揽金牌,为国争得了荣誉的事迹。这些事实证明,自己的学习岗位,也是报效祖国的阵地。能否为国争光,振兴中华,取决于今天学习的好坏。
再如:学习《空气》一节,介绍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抓住氮的化合物中得到的氮气与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两者密度的微小差别,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氩气。拉瓦锡不拘泥于前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用实验证实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并创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还有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等等,通过这些事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地从事实验、观察、思考、作业等活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联系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
六、博古论今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有机插入,不但可以活跃化学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更能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而且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地方介绍了化学史。
1、古代灿烂的文化;如:绪言中,介绍了我国造纸、制火药、烧陶瓷等工艺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具有精湛的化学工艺。为造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世界上首先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即将进行的载人登月飞行,超导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等等,使学生具体形象的体会到: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七、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八、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
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
3、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总之,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时代对培养劳动者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性质。这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学中既不能唯思想教育而削弱学科本位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实现有效的渗透。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标》
2、《初中化学教育研究》
3、《初中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