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马原第一次实践教学 - 本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践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在课外集中或分散观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二)撰写论文:《大国崛起》观后感
二、论文撰写要求:
1、综合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阐述你观看电影《大国崛起》后的收获、感受。要求文章言之成理,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努力体现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哲学智慧。
2、用A4的打印纸,正反两面写,必须手写,打印者没有成绩。纸的上下边距各留3厘米,左右留2厘米,便于统一装订存档。
3、字数在1500以上。
4、学院、学号、姓名写在第一页纸张题目的下面一行。
5、交作业时间和方式:第八周;交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再交给老师。
6、不遵照上述要求者,此次成绩为零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2014年3月21日
班级: 数字化校园 — 重工视频点播系统 — 学习频道 — 世界文化:大国崛起
1、基本情况:
2005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2、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推出的背景: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3、《大国崛起》的内容: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第一集:海洋时代 葡萄牙 西班牙 地理大发现 15——16世纪 第二集:小国大业 荷兰 资本的力量 17世纪
第三集:走向现代 英国 光荣革命 工业时代的到来1688年 第四集:工业先声
第五集:激情岁月 法国 大革命 1789年 第六集:帝国春秋 德国 统一 1871年
第七集:百年维新 日本 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 1853年 第八集:寻道图强 沙皇改革 强国之路多 第九集:风云新途
第十集:新国新梦 美国诞生 终成世界一极 第十一集:危局新政
第十二集:大道行思 让历史告诉未来:大国崛起的秘密?崛起大国的困惑?今天的大国崛起之路? 数字化校园 — 重工视频点播系统 — 学习频道 — 教育专题:复兴之路
第一集:千年局变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本集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
第二集:峥嵘岁月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辛亥革命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人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中国的道路;日本侵华,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赢得了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自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第三集:中国新生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独特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快速向工业化迈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第四集:伟大转折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夜。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
第五集:世纪跨越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沉着、负责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取得抗洪胜利,使中国赢得世界赞许的目光;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在相互了解中一步步走近。
第六集:继往开来
本集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
履新之初西柏坡之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抗击非典之战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恪尽职守,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傲人成绩,并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做出了重要决议。
第二篇: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首先,价值具有社会性或者主体性。其次,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次,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综上所述,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二是人对事物有用性的评价。(1)人的价值 ①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对价值的理解:
1.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
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人的价值的内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自我价值)③对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什么。(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理解价值观:
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小结: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意义?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
价值观。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要理解概念,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1,评价依据于客体自身的属性。所以评价一个事物,总是围绕着这个事物来进行,根据其自身具有的属性来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方面的。
2,评价还来自于个体的特殊的经历经验和知识。这是从主观意识的角度来说的,每个人都不同,在评价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渗入个人的主观意识。
因此,价值评价要考虑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知。正确的评价各种事物的价值是必要的。就拿人生观的问题来说明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第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师更多地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削弱了教师道德示范作用和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则更多地以自己所掌握的、超越教师传授范围的知识和信息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举止进行审视、判别和接受,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进而使原本稳固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第二,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向的融合促使师生双方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在双方关系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部分高校的部分教师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学校和学生的集体利益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消解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更是直接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世俗化和物质化。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不再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谋求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再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去关心、爱护和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源泉来对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放在世俗的标尺下衡量,并将衡量的结果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物质化的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改革的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的许多学生更是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知识买卖关系,认为教师就是知识商品的出卖者,自己是购买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学生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与认同,而将自己放在商品买卖关系中顾客“上帝”的位置上,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失去伦理基础的苛责。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关系必然出现淡化、疏远、冲突、对抗甚至是激化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是处在高压状态下的表面的稳定,其内部实际上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变革因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这种被压抑的极端不稳定的因素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消解,而不是瞬间地爆发。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自然地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绝对一致的一元价值观向由社
会主导价值观引领的一元价值观和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认可的多元价值观共存转变;由只强调集体利益忽视和排斥个体利益的整体价值观向既重视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体利益的价值观转变;由只强调社会理想讲求无私奉献的理想价值观向既强调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又承认世俗利益的需要的价值观转变;从只强调精神激励的社会价值观向既重视精神激励又重视物质驱动的价值观转变。
4.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到价值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社会与个人兼顾、奉献与索取平衡,价值评价标准更加现实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同时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移。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方面
1、正确积极的政治态度。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生事物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发展的良好的思想态度。
2、主动务实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
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强烈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效力和争光。【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方面
1、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一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思想品德的锻炼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以有用或功利为标准,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求功利而忽视贡献。在一些的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更有一些大
学生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里。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乐,甚至不惜损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经常抱怨和指责,对社会发展、祖国前途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厌倦,无所用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从而导致了价值偶像的的错位。
3、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应该维护祖国统一而且坚决同民族分裂活动和势力作斗争,憎恨甚至仇视一切污蔑和凌辱中国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空有一腔热情,却几乎不付诸实践。大部分人都只对国际交往的不平等、腐败现象、就业困难等现象极度的愤恨,但是很难要求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关心我国的整体现状,也无心改进甚至促进大家的民族精神的进步,对相关实事信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不读书读报,在网络上也从来不关注相关信息,对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而责任意识的缺失包括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发展,他们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工作轻松稳定等。
要求:1.分组和分工(8~10个同学为一组)
2.讨论结果观点阐述
第三篇:马原第二次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第二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论文及备选题目
1、马克思主义离现实有多远?
2、网络淡化还是密切人际关系?
3、对世界各国成立孔子学院的理性思考
4、罪感文化与乐感文化
5、恐怖主义是否会改变人类文明进程?
6、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7、安乐死是否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8、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的文化根源
9、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
10、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二、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1、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要求文章言之成理,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努力体现自己的理论素养、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
2、任选其中一个题目,也可自选题目报任课教师同意(邮件方式)。
3、字数在2000以上。
4、用A4的打印纸,正反两面写,必须手写,打印者没有成绩。纸张的上边距留3厘米,左、右、下边距留2厘米,学院、学号、姓名写在大标题的下面一行,便于统一装订存档。
5、交作业时间和方式:第十四周(12月9-10日,上课时间交学习委员)。
三、学生论坛:备选安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课内或课外2学时举办学生论坛。
2、每个班推荐优秀者上台演讲,具体名额由任课教师确定。
3、论坛方式:主持人(男女学生各1名)围绕选题安排论文作者发言、听众提问、讨论、总结;教师最后点评。主持、发言计入平时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3年11月17日
第四篇:2015马原实践教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特别说明:
1.马原四次平时作业均在本方案中选取,不再另行布置。2.实践教学具体时间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表自由裁量。3.实践教学作业的格式要求:凡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的实践作业,统一用学校所发的作业本做;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纸质稿以A4纸打印。
一、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施原则
1.任课教师负责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 2.学生个性塑造与团队协作精神相互促进的原则; 3.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交替进行的原则。
三、实践教学可选菜单 选择一:“我来讲一课”
1.实践形式:学生讲授课程内容,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可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备课、写教案、做课件并在小组讲授。然后在全班展示,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上交教案、课件。
2.组织形式:以个人为单位完成,授课时间由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3.题目指南:
(1)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质变和量变的关系(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7)价值规律(8)货币的本质(9)全球化问题
(10)其他选题(需经任课教师同意)
选择二
1.实践形式:写论文——做课件,论文字数2000字;课件正式页数不少于10页,图文并茂,上交纸质和课件各一份。要求课件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制作中要有图片或音像资料等作为文字观点的辅助说明。
2.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考核时,由一人课堂讲演,其他成员负责回答问题。
3.题目指南:(需根据题目指南设计具体题目)——结合所学专业
(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方法与辩证法(2)协同说、突变说、耗散结构理论等理论与辩证法(3)运筹学与辩证法(4)生活中的辩证法(5)科学中的辩证法(6)创新思维与辩证法(7)学习中的辩证法
(8)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细化到社会发展的某个方面、某个问题来论述)(9)人工智能问题(10)专业理论中的辩证法,(11)其它自选题目(需经任课老师同意)
——收集最近的全国道德人物、感动中国人物、感动校园人物(1)从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展开论述(2)从个人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展开论述(3)从道德等社会意识的作用展开论述、(4)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展开论述(5)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展开论述(6)其他方面
选择三:
1.实践形式: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讲故事、写感想。如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传记,讲他们的故事,侧重某一个方面,如革命实践、读书、生活、思维方式等。感想不少于1000字。要求首先写明所读书籍、文章、报告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上交纸质感想一份。制作了课件的,上交电子课件一份。
2、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由一人课堂演讲,其他成员负责回答问题。根据课程进度安排课上讲故事时间。
选择四:
1、实践形式:结合自己升入大学以来参加的各级学生会、团委或各级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或其他社会性活动写总结,谈感想。字数2000字左右。要求写明从参加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获得的感受,总结要条理化,感受要真实、生动,并提供参加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如照片、录象等。
2、组织形式:以个人为单位完成。
选择五
1、实践形式:影评(或其他形式艺术作品评论)。可选取任何一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漫、游戏、文学作品,结合原理就其主旨、观点或对自己的启示进行评析。写评论,并制作成课件。
2、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由一人课堂演讲,其他成员负责回答问题。
选择六:
1、实践形式:活动策划。内容:联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来进行,比如结合自己在本学期将要参加的由学生会、团委或学生社团以及班级的某个活动,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包括:设计活动策划书(包括主题、时间安排、道具等),实际开展活动(活动要有一定公开性),写成活动总结报告(报告需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写,不是简单的工作报告;这是实践的重点。)。
2、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
选择七:
1、实践形式:调查研究。
2、主题:
——咱们老百姓的中国梦
——本校水电资源使用状况调查(要求实地调查,不仅仅是问卷调查,并给出可实际、有效的改进措施)
——本校学风调查(要求实地调查,不仅仅是问卷调查,并给出可实际、有效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要求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调查,可限定大学生的范围如天津市大学生等,运用包括问卷调查在内的多种调研方式,并给出实际、有效的改进措施)
3、内容包括:调查问卷、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求格式规范、内容详实。
4、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
选择八:
1、实践形式:舞台表演或微电影、MTV等多媒体作品制作。主要在当代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选材,表现当代大学生进取自信、创新活跃、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等积极的精神风貌;也可选其他题材,但主题要鲜明、积极。作品可参考他人作品,但不能完全抄袭。要求上交剧本梗概(内容包括:基本剧情,并要求写明故事的主题思想)和电子作品,也可当堂表演,演示时间可协商。
2、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
选择九:
1、实践形式:画说原理。用图画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某个观点、原理或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感受。图画形式不限。同时配5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表述图画所含意蕴或创作思路。
文字说明一般要包含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创意说明”,说明作品的创作思路和作品的内容、含义;其次是“原理说画”,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进行分析。如果是学习感受,可只写明感受即可。注意:不能按照已有的成语或寓言故事来做画。
2、实践形式要求: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实践。选择十:
1.实践形式:学“习”路上,中国“强”——当前中国领导人重要讲话研读。选取一篇习近平或李克强同志的重要讲话,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做出评论与分析。
2.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每组需提交一篇1500字左右的演讲稿,先在小组演讲,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演讲。上交纸质演讲稿一份。
四、注意事项
1、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单纯讲述原理或单纯叙述实际都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2、要求用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篇文章中用多个观点分析若干问题,重点不突出也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3、根据选题指南给定的范围,自己拟定论文的具体题目。论文题目要小、要具体,分析问题要深入、丰富。防止“假、大、空”和简单化。
4、一般情况文章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的逻辑顺序进行,体现文章的真实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5、课题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要体现出不同的分工,如:文章书写者、课件演讲者、搜集资料者、拍照录像者等。
6、课堂演示时间 5——10 分钟。
7、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按0分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2015年 3月 12 日
第五篇:马原实践教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科学中的辩证法
小组成员列表
论文正文:
辩证法之于科学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辩证法的创立者被亚里士多德认作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芝诺“飞矢不动”的论证错误地否定了运动。直到备受哲人尊崇的黑格尔发现客观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才真正把辩证法摆到了世人的面前,并由此随着辩证法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犹如物种进化般地衍生出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的辩证法。
然而,不管把辩证法当作“思想自我发展”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唯心主义还是把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固有规律的唯物主义,都把它看作是获得其他各门知识的前提和根本。与此同时,唯物唯心两种理念也深深陷入辩证的关系之中。
“是其他知识获取的前提和根本”这一看似哲学自我吹嘘的论断,在18世纪中叶以前的文艺复兴中得到初步证实,尽管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人体结构理论和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出现等看似和哲学与辩证法差之深远,然而这些理论的提出者和承载者无一例外地都具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而当非此即彼的机械自然观接受这份“吹嘘”转变为亦此亦彼的辩证自然观时,科学技术爆炸式的发展,便开始以其前所未有的高度尽情地展现着来自哲学,来自辩证思维的魅力。亘古不变的天开始“变”了,神秘莫测的有机物可以与无机物转化了。坚实的地壳也渐渐改变起来了。扎根不动的植物基本组成也和动物相同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辩证思维的每次发展都推动科学发展于无形,而且其力量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易者变也;阴阳化也;祸伏福兮,福倚祸也„„]这比比皆是的辩证思维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诞生了,远远早于芝诺的辩证法的创立。而“四大发明”更是包括已逝的、健在的和未来的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我们并没有证据讲“四大发明”和易学思想有多么直接的关系,但辩证思维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归咎于哲学貌似有点鲁莽,然而,近代中国易学并未取得本质的发展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唯物辩证法随着马克思主义拯救了中国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一跃成为“第一生产力”。
所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辩证思维。”这并非空穴来风,此时自然科学本身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是一个从混沌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过程。
然而,正当我们得意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时,大自然对于我们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给予了报复。甚至于在这个唯物主义占意识主流的时代里,有些唯心主义者都在暗喜他们心中的“上帝”终于来了。而恩格斯却清醒地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他在科技进步面对自然报复踌.躇犹豫时,又一次找到了辩证法的“麻烦”。这必将促使科技又一层或又一形式的提升。
所谓自然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概括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并且如辩证法本身要求那样,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不是教条的。
恩格斯较为详细阐发这一辩证法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中介》等著作中。
主要包括: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
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③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而从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了,以至于出现了科学技术化、j技术科学化,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如所有的一般规律一样,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看似分离或者联系很少发展到“互利共生”的程度。
在自然观上甚至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而在科学技术上,在重视理论创造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每一项几步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绿色、人文、和谐„„这些词语几乎充斥了各个领域,甚至于在2012这个本该也只有科学才能弄清真相的问题上,都引发了广泛的人文讨论。
然而辩证法在科学上也有着很大的应用。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指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辩证法之于科学,将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被人类世代讨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