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功能
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功能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明显缩短,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用。特别是历史教师,由于历史作为记载过去的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知识宝库,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较多的知识要求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为此,我们教师应变以往的“传知识”为“教方法”,授以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信息技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好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中迅速应用的一项专门技术,师生可利用该技术与各博物馆进行联网、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历史有关的事实热点、大量古迹和古董的展示等,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容易被新鲜事务所吸引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信息技术在以下各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展示功能:
在目标教学中,其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向学生展示目标。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目标一旦确立,就要用这个目标控制教学,本课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条主线而进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目标层次的划分。教学目标层次的定位由于要由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水平能力等方面共同组成,所以需要展示的内容很多。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在此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
在初中六、七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量和学习经验较少,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自学要求。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所以在正式操作前的培训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等教学目标内容,以及预习提纲的指导范例和重点、难点知识。需要展示的内容数量之大,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口授等教学工具是无法满足学生要求的。同时教师也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课前准备活动。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的满足知识再现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知识和范例的引导下,顺利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的《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一课中。教师导入新课后,针对第一子目录的内容,提出以下五个问题:
(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
(2)他出使西域的经过怎样?
(3)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如何?
(4)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影响?
(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优秀品质,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
1,2,3,4,题为全班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5题为选做题目。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进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为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对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体系中的具体知识就产生了初步印象。
二,教学过程的形象功能:
历史是一门反映过去客观事实的人文学科,它固有的特性使它既不可能重演,又不可能通过实验去感知。但历史的本身却有血有肉、五彩缤纷,而呈献在学生面前在课本又高度浓缩、高度概括。这使它们之间构成严重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显示功能。既然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再造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就以图文声像方式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缩短久远的历史与现代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秦灭六国是《秦的统一》一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配有精心解说词的秦灭六国的战争历程,通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把根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近似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再启迪学生思考。如”秦灭六国的次序和方法是什么?秦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学生们借助教师所给的资料,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起来头头是道。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学媒体只是一种教师表演的道具,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的应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如果我们为了使课堂热闹,而人为地纳入教学过程,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来设计软件。
设计多媒体学习软件,首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多媒体教学设计要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切入点,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同时学习者可随时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达到开放教学的效果。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为最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作用,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有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功能:
现代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法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找出问题答案。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为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具的显示功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确历史资料,用以反映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内容。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时,由于“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而课本内容又相对简单,所以我为学生补充了商鞅的生平,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其间,插入了教师评论和史料插图。这种集光、声、色、像为一体,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满足了不同档次学生对知识拥有量的要求。正是由于它能够把多种形式的材料集中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拥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前提下,从商鞅的本身、当时的社会背景、变法的具体内容、变法的历史作用等各方面进行极为准确的概括,达到了教师的预期要求。
四,情感自然渗透功能:
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电教媒体的使用,使思想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使学生情感溶入教材中,与作者同喜同忧。例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这一框题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扑向敌人的机枪射孔,自己壮烈牺牲这一高潮情节,教师借助于电教煤体,教室中出现了壮观而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嘹亮的冲锋号声,密集的枪炮声,高亢激昂的“同志们,冲啊!”的喊声和志愿军战士的回应。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的体会了黄继光“舍身”的意义。英雄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入他们脑中。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的共鸣,教师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教学反馈的及时功能: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精讲精导的前提下,加大了学生的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和力度。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是提一些大众化的问题,留一些大众化的作业,这样要想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可能的。而在多媒体电化教学中,由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展示得到增强,进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学生在经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在各组挑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由于反馈结果可长时间的进行显示,所以教师可更多的把各组代表定为学困生,而把结果反馈评论的机会留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这种形式下,发言代表会付出超出他人的努力,而该组的学习成绩较好学生为了该组集体荣誉也会主动辅导他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由于学困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各组展示完毕,由非本组成员进行评估,由于要求给分要有根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和作业正误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在知识授新完成后,进行适时的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参照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使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知识的课外延伸功能: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把知识的传授途进一步扩展,在课堂中尽力营造一种学术研究气氛,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努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短暂研究和一些收获,而是要把研究欲望拓展到课后。我在自己的网站中储备了丰富信息,以便为学生的课外研究提供帮助。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很多学生在课下向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师生共同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已不单是学校里、课堂上的事情,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以趣激情,寓知于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乃有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之快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
《历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柯若年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教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脉搏。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为教学所用,给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历史教学所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优势明显,但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性。在让学生寻找所需资料的同时,不能让信息完全覆盖学生,使他们无从下手,而要他们在信息中去粗存精,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真正为这节课的中心服务的信息,真正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感受时代变化。以“宋代商品经济”的新授课为例: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寻找宋代城市地图的信息,一组寻找宋代衣食住行的信息,再一组寻找宋代娱乐生活的信息。一开始老师就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宋代经济,学生寻找的信息一定要围绕经济这条主线,不可盲目地耗费大量时间丰富信息量,所寻找的历史信息要能反映经济繁荣的主题。在海量的历史信息中选择、思考、提取、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除多余、无用的历史信息,并归纳图片给予我们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直面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利用历史图片解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手脑兼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动手整理材料、主动参与资料收集、分析因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快乐、互助的快乐。在传统课堂中,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多数学生处于“沉默”状态。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学生争论着图片的有效性,与这一课的主题是否契合,潜移默化中,历史信息已深深印入脑海,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行灌输论,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由于准备充分,以图片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认真作答,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除回答问题外,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流于形式,而这里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课后,我引导他们建立历史图片网站,包括图片和识图比赛的问题,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丰富历史信息量,自己做一些题目。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认识到应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深挖教材,跟上时代主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时代同步,两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信息资源的繁杂、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于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老师不应逃避,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则既能发挥传统教学经验的优势,又能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教师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对现代信息技术要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应用历史信息,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灵丘县豪洋中学
赵武
***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以下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转》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同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池北区第二中 刘晔华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具有新颖性、形象性、交互性、灵活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信息技术应用优点和存在问题两方面探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以“学”为中心的主体性历史教学模式的途径和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历史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迅速的冲击着传统的历史课教学,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教学实例,结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新型教学模式探索,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点
1.设置情境。在历史教学中再现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有明显的优势,信息技术功能齐全强大,采用某种多媒体软件把历史图片、地图、文物、影像等制成历史教学软件,复现或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制作《对外交往和冲突》一节课件时,我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及演示动画的功能,制作了一个动态画面,首先出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图片,播放《郑和下西洋》影视资料,这样,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郑和下西洋宏大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在教学中,特别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历史情境之中,使学生由感觉深入到思维和情感领域,引起认知和情意的变化。如在《甲午中日战争》课件的中,我把钓鱼岛图片展示出来,用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导入,并用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和旅顺大屠杀遗迹的视频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
2.直观形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是一度性即一去不复返。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努力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强调直观性,但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或者是借助于实物、各种图片、照片、模型、幻灯等把历史画卷展现出来。这些教学手段只能描绘静态的历史画面,与多媒体技术相比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多媒体不但能够展示静态的历史画面,而且还能够演示动态画面,多媒体的直观性,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红军长征的经过时,用Powerpint•软件制作
了一条动态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瑞金→湘江→贵州→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大草地→吴起镇→会宁,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箭头,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在长征形势图上,我按照红军长征路线,用软件中的擦除功能设计了一条动态的路线,在讲到红军开始长征时,通过操作鼠标红色线型箭头便逐渐向上伸展指向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瑞金,接着代表瑞金的字体放大,讲到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点击后四道封锁线放大闪动;在讲长征路线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又在左上角设计一个窗口,播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录像。这样,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把长征的经过以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既激发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设计板书。因为多媒体擅长构建二维画面,编辑、操作又非常灵活和准确,教师可以用它设计出美观而又富有逻辑性、直观性的板书,特别是用它来设计结构板书,优点更加明显;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弄清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驾驭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及的。
4.容量大,效率高。信息技术教学容量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数据;兼容性强,它可以把照片、各种图片、动画、影像带等转换为计算机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硬件里;它可以用多种方式传递大量的信息。我们知道,人是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界的信息的。特别历史学科重视史料的分析掌握,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 3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并非尽善尽美。有时信息技术的运用往往是教材内容或板书的转移;历史资料呈现超量,有走马观花的嫌疑,图片、录像片一个接一个,完全成了一节欣赏优美图片的课。课后调查学生学习情况,结果学生光顾看图片了眼花缭乱什么也没记住等等。特别现在进行高效课堂,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往往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上课手忙脚乱。其实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确立“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需要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简单化倾向,不考虑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只讲手段,不讲目的,只求运用不求实效。
三、如何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首先要学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内容完备、有利于课件制作的教案;精心设计历史教学课件选择合适的制作软件。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协调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2.课件设计要合理,要突出重点 3.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4.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注意掌握“主体性原则”,注意“留白”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好了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历史课程标准》
第五篇: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定稿]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林庆文
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重视对历史地图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有哪些功能呢?1.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2.有助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为什么没能持续发展,进而较早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据;经济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历史地图直观地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等等。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教学。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地图知识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图文结合、时空结合,全方位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所涉及的地区,以此作为学生学好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如世界地理中的三大洋及其沿岸的重要地区和国家,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较大的国家的相对位置,世界历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如西欧、巴尔干半岛、北美、北非、东南亚)等。
(2)指导学生结合高三历史学习的知识系统,对涉及的地图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的体系,并融入高三主体知识体系之中,以形成立体、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加强对重要历史地图知识的复习,力求做到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1)突出教材的重点知识,做到图文结合。
(2)结合有关地理知识,注重对历史教学中涉及的重点地区(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有关大河流域范围,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等边疆省份所涉及的中央政权设立的管辖机构、行政归属、名称沿革等)的相关知识的归纳和落实。
三、注重对历史地图知识间的变化、联系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结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动态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图文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包含文字知识丰富的单幅地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及国际关系等相关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历史现象的背景、影响等理解性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组合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地图变化中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如西方国家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反映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发展趋势,欧美各国殖民地范围变化图反映了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趋势,资本主义兴起后的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分布地区图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发展进程。等等。
四、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可以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地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
例如,比较《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图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五、在初中总复习时,可以运用中外同一时期不同方面或不同时期相同方面的地图,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历史知识体系的理解。
如总结“康乾盛世”时,可结合《清前期疆域图》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图进行比较分析。从《清前期疆域图》可以看出,康乾时期疆域广大,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从《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图中可以看出,与康乾盛世同时的欧洲,荷兰、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这说明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差距已明显拉大。
文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