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数学教师PCK构建策略
中学数学教师PCK构建策略
[摘要]PCK是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一种特殊合成。本篇论文对教师构建PCK的意义及其形成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性的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CK [Abstract] PCK is a special synthetic subject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knowledge.In this thesis, the impact on teachers to build their sense of PCK formed to do the analysis, and targeted to build a middle school math teacher PCK some suggestions.[Keywor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pedagogical knowledge;PCK
一、PCK的研究背景
(一)、PCK的含义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知识的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PCK这一概念最先是由舒尔曼教授提出的,1986年,他在美国《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关于学科知识和教学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就提出了,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各自相互独立存在的形式,应该将两者进行整合。舒尔曼认为,PCK 是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一种特殊合成,是教师本身的一个独特的知识领域。PCK,它不同于教学方法,同时也与学科知识有所不同,它是两者的结合体。它无法单纯的从某个特殊的渠道获得,只有教师在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自我总结与反思,不断学习,才能实现构建。
PCK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之上的,所以它有自己科目的独特性,运用的独特性,不同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身应当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需要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和研究的。
(二)、PCK的相关研究
在舒尔曼教授的号召之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将精力投入PCK研究中。
在方菲菲,卢正芝写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焦点:学科教学知识及启示”和顿继安写的“数学课堂中教与学擦肩而过的现象研究兼谈PCK的利与弊”中,都说明深入研究、提高教师PCK的质量,是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在马云鹏,赵东臣等人的“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中的统计数字表示,在任教师PCK要优于职前师范生。得出结论:教师的PCK是在实践中,在教学细节里由教师发现和自主构建的。除此之外,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紧密联系,是师范生构建PCK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黄云鹏的论文,“数学师范生PCK建构与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融合关系的思考”中就强调过这点。前辈们的研究都强调了同一个问题——PCK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由一个教学案例分析PCK对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知识点的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方法一: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师会直接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一公式告诉学生,然后讲解一个求解三角形面积的例题,接着用大量相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强化。
方法二:利用布鲁纳的发现法。
第一步: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它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会出现如图(1)的四种情况。
ABCD
图(1)
第二步:教师出示事先画好的四种分割情况,如图(2),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ABCD
图(2)
学生会发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A、B),也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如图C、D)。
第三步:擦去A、B两个图形,只留下被分为两个三角形的C、D两图,让学生继续观察:如何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会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四步:让学生计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第五步:让学生观察图形和所列出的算式,归纳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比较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两种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两种方法,学生都能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求解方法,但是,两种教学方法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方法一:教师直接给出求解方法,让学生模仿,这相当于是将知识直接、粗鲁的灌输给学生,这样教学的作用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求解方法,学生都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了知识。
方法二:教师分几步走,将知识点一步一步的展示给学生,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
从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来看,会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PCK,明显高于只会利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位教师。因为,针对这个知识点,运用发现法,充分的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能够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获得,这是教师对于自己专业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领域,即教师的PCK。
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是有选择,有控制的。然而,要如何进行这个选择和控制,就涉及到教师转化学科知识能力的问题上了,它取决于教师的PCK。
三、影响教师PCK构建的因素
(一)职前教育的影响
当代的教学,越来越多的重视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人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受教育者应该接受不断更新,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这要求教育者要熟知先进的信息技术。
可数学职前教师在校学习也有其局限性,除了本门的专业知识外,都还需要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却总会忽略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许多人认为大学课程知识,对日后的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可是,学科知识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如《初等代数研究》、《高等数学》等专业课,这是教师PCK构建的一个重大损失。
不被重视的学科,还有《数学史》,它追根溯源,让人“知其然”,还“知其然所以然”,对学习、教学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不仅如此,“文化是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或对象。”[1]数学不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而是一代代数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而来,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数学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却因为不被重视,一切都变为空谈。
(二)、在职期间的影响
教师这一专业“相对于一般职业而言,更具复杂性、排他性和与时俱进性,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职前受过严格的专业培养外,还要求职后的职业生涯都被继续教育贯穿。”[2] 在职教师的学习,通常是基于自己关于教学、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的需求去学习。由外部强加的任务,通常无法有效的达到让教师学习的目的。对在职教师培训 的实践证明,培训项目普遍受到教师的排斥,究其原因就是培训项目没有让教师得到管理自己的学习的机会。
波斯纳说过: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若教师不会在经验中反思构建PCK,就不可能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教师的反思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反思中把相关教育学科知识与自身经验相互渗透,不但可以使教师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形成对于教学工作的独特实践理论。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过:“教师教育必须通过优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才能提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效益和水平。”[2] 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自我的调整,获得的经验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的带有教师本身的主观意念,还可能使教师走入误区而不自知,这样对教师PCK构建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教师的资源共享、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师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以便于发现相互间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想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明白学生的需求,适当的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也能让教师更轻松而有效的处理班级上各种问题,这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PCK.数学科任教师只需要研究数学这门学科,其他领域,知不知道不重要。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武断而主观的。没有丰富多彩的认知,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渊博的知识体系,教师如何把被普遍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进行的多姿所采,又如何能真正以最巧妙的方式,去转换学生需要认知的知识呢?
四、教师PCK获取策略建议
我们知道,教师的PCK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一种特殊合成,那么,我们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PCK实施构建。
(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1、熟悉中学数学学科知识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要熟悉中学的数学知识,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师范生在入职前进行的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就应当开始重视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因为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的学习内容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入职前就做好准备。
2、加强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
教育学、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知识,被称为教育学科知识或条件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出来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研究心理学,他才能在教育工作上有所成就。”[3] 因为,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不仅限于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这一科目,还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数学这一门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
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的演示随着离 心率的改变,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各图形轨迹随之改变的情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图形的变化情况,更容易理解圆锥曲线的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统一定义:
图形轨迹随着改变:
(1)当 时,是椭圆;
(2)当时,是双曲线;(3)当时,是抛物线。
利用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相比于传统的直接使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更有效率的。
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占据着一个巨大而重要的部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去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只有教师懂,才能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成长。
4、将大学各专业课与数学史的学习紧密结合
克莱因说过:“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师都应当了解数学史,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应该是: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4]
如绝大部分人认为的那样,数学的学习非常枯燥,如果能合理利用定理创造者的有趣故事或发展史,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将可以更有效。同时,师范生学习《数学史》,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种正确的数学观,和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求知习惯。自主思考、寻找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最适合的教学方式等教师素养,都是支持教师迈向成功的PCK.5、有针对性的对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教师的主战场在课堂里,但也还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教师要针对不同科目的需求,参加学术报告,教学专业指导,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培训。教师对教育机构强行施予的培训,多带有排斥心理,就不会以认真态度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克服这种心理,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以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目标,使教师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实现PCK构建。
(二)、通过实践自主构建PCK
1、重视师范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的,教师PCK的构建,需要各种条件性知识的支持。但是教师在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时,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离不开条件性知识的支持,更多的却是教师不断地体验感悟,形成的一种本能。实践是构建PCK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只有走出校门,针对自己所学的科目,寻找恰当的实践项目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为进入教师这一职业做充足准备。针对师范类数学这一专业,可以在假期到实施补课的中学学校里,或者直接进入假期补习机构中进行实践。
当然,如今学校也都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暑期实践,可认真执行的并不多。大多的大学生都只是将它当作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和体验。师范生必须给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重视,更有效的构建PCK.2、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波斯纳(G.J.Posner)说过,从不反思获得的经验,那它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教师的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及时反思。
(1)、反思教学过程中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2)、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环节等进行反思。(3)、反思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和教师的处理方式。(4)、反思通过各式各样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自己获得的独特感悟。
教师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满意的教学手段和不足之处。比如,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课堂辅助手段,使用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使用的效果等等。尽可能的将这些切身的体会与广泛的理论知识相联系。
3、重视与同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必须进行自我反思,但也不能独自闭门造车,应该对外开放。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学习、成长。
无论课程如何改变,也不管对教师、对学生的地位如何定位,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始终是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所以,教师不仅仅是要自己掌握所授科目的知识,还要求教师能用一种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将学科知识授予学生。PCK正是形成这一转化过程的关键。要知道何种方式更易于学生理解,仅仅反思或与教师间进行交流,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认知情况、学科知识范畴以外问题的处理方式的接受程度,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直接与学生交流才能掌握的。
4、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同于艺术或发明创造,它是被融入了人文气息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对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渗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大量的教学现象及事实表明,学生都喜欢渊博、风趣、爱好广泛的老师。因为教师的知识、兴趣、才艺能充分的表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而且,知识阅历越丰富,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也就越是得心应手,这也是教师必要的基本素养之一。
五、结论
“PCK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建构的过程,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个体性与建构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将各种知识进行整合、创新”[3]。教师PCK是指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要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它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是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特点、课堂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整合而成。在这个整合过程中,还融入了学科教师自身的经验、对该学科教学的看法等。可以说PCK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混合物”,可它又不是由几种知识单纯的叠加而成,更不能说,其它教育类的知识丰富,PCK也就丰富,只是,PCK必须以其他知识作为基础。数学教师要能根据课程的目标、知识特点、理念等有效的将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合理转化为教学任务,再转化为学生的获得。它对于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职前就开始为PCK构建做准备。与此同时,PCK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构建的,在职后,更要继续学习,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六、致谢
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文萍老师和我的几个中学数学老师,在我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黄云鹏.数学师范生PCK建构与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融合关系的思考.陕西教育报刊社,2012.9.[2]、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3]、李斌辉.中小学教师PCK发展策略.陕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克莱因M.古今数学思想(第1 册)[M].张里京,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
第二篇:基于PCK理念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范文]
基于PCK理念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摘要:突破有机化学学习的瓶颈,帮助学生走出有机化学学习的困境,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从把握不同模块的目标要求、吃透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明晰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3个方面深度解读教材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提。对学生的前知识、“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力、心理特征及认知倾向全面了解学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着重从“剖析结构,揭示本质”等8个方面阐述了优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PCK;有机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4?C0024?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不适应”,患有“有机过敏症”。突破有机化学学习的瓶颈,教师除了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知识,还应具有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获得[1]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PCK主体的教师,只有深度解读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带领学生“突出重围”,走出有机化学学习的困境。深度解读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是教学系统必须具有的实质性的因素,在教学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2]。教材不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教师深度解读教材,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并获得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知识,从而丰富教师的PCK。所以,教材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必然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故而全面、准确并深刻地解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
1.1 把握不同模块的目标要求
本轮课程改革和以往历次课改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课程内容设置的模块化,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发展,初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奠定基础。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的课程模块。选修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在方式、方法上,还是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标准。更加突出学习方法的改善(自主探究、实践参与)、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促进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
有机化学知识是化学科学的核心知识之一,高中化学教材中主要分布在必修模块《化学2》[4]“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5](以下简称“基础”)中。在必修模块中知识难度要求较低,学生可通过典型有机代表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体会有机化学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第二层次上。选修模块“基础”则系统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学习各类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认识有机物在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灵活运用、形成、养成、具有、树立”等第三、第四层次上。如乙醇在必修模块中只要求学生了解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和结构特点,在选修模块中是通过对乙醇性质探究,学习醇的化学性质和结构(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而不能与乙醚反应),并通过对物质性质差别的归因分析,感悟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学科思想。
1.2 吃透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
教材是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的文本呈现形式,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见表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都是以教材内容分析为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题、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结构和学生认识规律结合起来理解化学教材的组织结构[6]。将教材内容逻辑转化为学科知识逻辑,再由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心理认知逻辑,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
“基础”建立在《化学2》中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基础上进行教学延伸与拓展,引导不同学习需求学生进行系统、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础”属于专门领域的学科课程,按照二级学科分类的思路对知识体系进行编排,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7]。“基础”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构建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在知识逻辑性的把握上,不局限于某一个模块、章节或单元,应站在化学学科整体的角度去理解高中教材的各个模块,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实现对化学核心知识的意义建构[8]。其次,要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理解同一知识点或同一类型知识在不同模块中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做好不同层次知识间的对接,构建整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如苯的结构与性质,在《化学2》中,是通过苯的系列实验探究,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出现的现象,而是一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特殊共价键。在“基础”中,对苯的这种特殊结构学习是通过对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以及取代反应产物的种类和价键的断裂与形成等方面进行讨论探究。显而易见,前者是基于对宏观物质性质的探究以达成对苯的结构的认识。而后者则着眼于微观结构的探密,从本质上去探究和理解苯的结构。上述不同阶段不同的知识架构设计,符合知识内容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第三,从知识整体的视角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因果关系。在必修教材中主要是通过典型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感性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而在“基础”中则是通过对物质结构(碳链、官能团)的研究理性地把握知识,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认真梳理教材、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综合地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亦即,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创生一种师生共享的“语言”。
1.3 明晰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
“基础”在栏目的设置上与课改前的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改进,增设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等10种栏目。这些功能各异的栏目承载着教材的核心内容,为教师设计教学程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栏目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9];这些栏目的设计既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环节,也是实现对学生科学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栏目的设计还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个性的张扬。如教材中“回顾与总结”栏目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拓展视野”虽不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选择适当的内容拓展延伸对将来有意向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的学生有引导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如,通过“单糖的立体异构”、“镰刀型贫血症”、“酶的催化作用”等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感悟到物质世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是微观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由于其分子内部结构的微妙差异或变化,致使物质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全面了解学生
如今,教育关注的焦点已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10]。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堂转型在全面推开。课堂转型使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由注重教师的“教”,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学”,突出对人真实的“学”的关注。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选择、程序设计、情境创设、活动安排等,都朝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这与PCK所研究的三大主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高度契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理解学生。这其中包括了对认知基础、认知技能、认知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了解。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知识建构与学习行为等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而这种思维、知识建构都和学生的“过去”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这种“过去”必然会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智慧、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了解,和对学生当下的实际需求的满足,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没有对学生真正了解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对学生的前知识、“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力、心理特征及认知倾向等全面的了解,才能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来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才能合理地组织教材,重构知识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才能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2.1 对学生的前知识、前概念和已有经验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在过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已知和将获得的知识密切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经验使学生学习有了“着力点”和“抓手”,是形成新知的认知基础。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水、乙醇都能和金属钠反应,原因是它们含有相同的羟基(-OH)官能团,苯酚(C6H5-OH)中存在同样的基团,不难理解苯酚也可以和金属钠反应(-OH的共性)。并通过实验事实分析三种物质中“-OH”的活性。一样的“-OH”表现出异样的性质,其缘由不辨自明。有机物性质及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习水到渠成。
2.2 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
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指出,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之上的。任何一种技能,都是以已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清楚地看到学生能学什么,能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清晰地洞察到教学应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使“教”更精粹,才能切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2.3 对学生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的了解
格罗斯曼将PCK分解为四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这一层面的PCK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和前知识,预判或预测学生在将要学习的活动中的表现,可能出现的学习思路、理解障碍或问题陷阱,以便于对学生在课堂中将会出现的学习障碍与偏差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2.4 对学生学力的了解
毫无疑问,教学只有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若在实施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逻辑思维方式、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感知方式等方面都一无所知,忽视对其学力的分析,教学设计必然会脱离学生实际,从而导致教学起点与学生能力的错位,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重挫。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关心、呵护,尊重和引导,而不是“揠苗助长”、“越俎代庖”。
2.5 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虽不像已有知识和起点能力那样与教学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要达成轻负担高效益的学习,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学生,有的放矢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6 对学生认知倾向的了解
对不同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对已有信息的提取、组织和表征方式都有稳定的独特的倾向,并表现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识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同样有着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并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倾向差异,实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采取适切的表征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是PCK“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的基本要求。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支点,撬起深度教学的“大作为”。
3.1 剖析结构揭示本质
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问题,把握结构与性质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出发,可以很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特征。教学中要牢牢抓住结构和性质这条主线,从结构出发弄清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揭示有机反应的机理,从本质上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乙烯和苯同属不饱和烃,但性质差异很大。乙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等。在乙烯等单烯烃中存在不饱和π键,π键的键能小于碳碳σ键,容易发生断裂而反应。苯也是一种不饱和烃,其不饱和程度更高,但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烯烃的性质。在乙烯等单烯烃中,碳碳π键是相对独立的,容易断裂。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价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离域大π键),虽能体现不饱和价键的性质,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H2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结构的特殊性,从本质上揭示了苯化学性质与不饱和烃的相异性。
3.2 注重比较促进理解
比较是化学学习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较,能发现物质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比较,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较,还有利于发现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剖析物质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相同或相异之处。通过对官能团之间的某些共性、差异和特殊性的比较,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苯酚、水、乙醇中存在着相同的基团“-OH”,与羟基相连的分别是苯环、氢原子、乙基,由于这些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使“-OH”中“O-H”键的极性发生变化。其中苯环与酚羟基中氧原子形成p-π共扼,使“O-H”键极性加强,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能力增强,显示弱酸性;乙醇中甲基的电子云密度比氢原子大,使醇中“O-H”键极性减弱,结果导致电离能力减弱。因而,随着苯酚、水、乙醇中羟基“O-H”键极性减弱,其与钠的反应剧烈程度也在减弱。
3.3 浓缩要点减轻负担
有机化学知识信息量大,有机物种类多,反应复杂,学生记忆负担重。教学中应避免“宏大”与“整全”,应将教材中主干、重点的内容,进行浓缩简化、去粗取精、抽象概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浓缩简化就是提炼知识要点,扣准关键性字眼,把要识记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使需记忆的知识数量减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烃的命名是初学者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将复杂的命名原则“削枝留干,以主带从”,进行浓缩与简化。冗长的命名原则缩略为:“长、近、简、多、小”。选择碳链最“长”的链为主链,从支链靠“近”端点的一侧编号,命名时支链从“简单”到复杂(先甲基后乙基),当同时有几个相同碳原子链时选择支链“最多”的为主链,主链编号要保证取代基序号总数“最小”。
烃的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则可缩略为:主链由长到短,环由大到小,支链由整到散(少到多),位置由心到边,排列由邻到间再到对,并注意碳链的对称性。
3.4 强化直观感性体验
有机物结构复杂,反应原理抽象,学生难以记忆和理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历程和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策略。运用图形、模型和动画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进而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对物质结构分析、反应机理探讨时,一些简单分子(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空间结构运用传统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就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对于那些复杂结构和反应历程的表达却无能为力。在当下富媒体时代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动画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动态模拟抽象的立体结构,“再现”反应历程,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见为可见。如乙炔与水的反应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h动画,将反应历程清晰地呈现。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首先是碳碳叁键断裂和水分子氢氧键断裂形成的氢原子、羟基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烯醇,这种不稳定的烯醇式结构发生了分子内的重排(演示价键的断裂和原子的迁移)形成一种稳定化合物乙醛。
3.5 构建网络内化吸收
作为PCK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显得尤为突出。不同有机物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综合归纳发现其内在联系,掌握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架构中,使之成为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观念和方法,围绕这一思想,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建立起结构、性质、转化、合成及应用的转化关系,“编织”知识网络,使有机化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以有机化学反应为中心,按不同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合成、应用交织成网(见图1),内化吸收。
3.6 强化实验追求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以化学实验作为基础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基础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实验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当下实验教学“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背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强化实验教学势在必行。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抓起,通过一系列的典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选择适当的仪器和药品,安装实验装置,规范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正确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实验进行合理整合,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探究实验,由学生自己经过分析写出设计方案,通过独立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与其他同学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改进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效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课堂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能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理论联系实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关心社会生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科技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专题性科普资料。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以及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并在教学中适时地把涉及生产、生活、科技等知识作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对背景材料的处理和运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8 揭示规律巧用方法
同分异构体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其涉及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特别是围绕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问题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这是不教之教,是真正的教,最大的教,最美的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6]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2012,(6):1~5.[2]曾天山.论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5):25~27.[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李青萍.新课程下普通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策略[J].宁夏工程技术,2011,(12):401~403.[8]孙天山.基于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J].化学教学,2013,(7):23~25.[9]孙天山.发挥新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教学功能[J].化学教育,2006,(3):16~18.[10]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第三篇:浅谈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浅谈新课改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则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杜会关系,也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与学生之间有感情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与信任,以及教学中的密切合作,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与厚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在以前,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在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就只有服从,整个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在今天,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听之、任之。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看清自己在学校中、在课堂中、在学生中的位置。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教诲。因此,教师不再是教育的指挥者,也不是教育的统治者,教师是为学生个体服务的,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培育人才的专职劳动者。教师应该既是为学生服务的人,又是为学生成长引路的人、指导的人。[2]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学生酷似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知道一个劲儿的往里塞东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被忽视,就是被剥夺。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试想:如果没有了学生,那么教师的价值还存在吗?所以,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从服务的角度来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应该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就应在如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上多下功夫。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有知识、有能力、善协作、能竞争的有用的人而努力。[3]
三、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样他们才不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并能将教师说的话听进心里去。想一想,对于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的人,他们还会一心和他作对,敌视他吗?答案是不会。当然,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讲究教育艺术,不要一直在他们耳边唠唠叨叨,让他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更是要多鼓励,多关怀他们。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教师给以学生尊重,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尊心的存在。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他们就会意志消沉,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支柱。相反,他们则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尊重学生的权利。总之,就是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样: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4]
另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信任并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 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当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时,学生会把教师的信任当做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相反无端的猜测和不信任, 则会让学生产生“ 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时候,教师因不理解学生的一些做法,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这时教师就需要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就是优点
在《魏书生不得不听的演讲》里讲到这么一件事情:魏书生将他们年级最差的三个学生调到他的班上,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过去了两天,有
两个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优点,而“最差”的那个学生仍然没找到优点,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再找不到优点他就要生气了,第二天那个学生终于找到了优点,他支支吾吾的说“我心眼好”。看,那些被教师称为调皮的、成绩差的学生,因长期在教师的这种期待下,竟真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点优点也没有了。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现象)有关实验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会一天天地下降,品质会一天天变坏。[5] 所以,教师不要总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该抱着“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的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6]
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就是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就应以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是不好的形象,那学生怎么会愿意去接近他,更别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们受教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长期以来的耳濡目染,学生无意识中就会受到教师行为、作风等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愿意去接触,去了解他们。
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让学生佩服、尊敬。这样才更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一旦崇拜某位教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你的讲课效果不可能不好,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名人效应。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7]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强迫,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相反, 课堂中学生对学习有了良好的兴趣, 并能保持,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并主动地探索和积极地思考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逐渐地在学习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师生之间便形成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
自己的师德修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最后,作为教师,最好还应该有一些他人不及的特长。例如:舞跳得好,字写得好,歌唱得好,口才好,文章写得好等。这样,学生就很可能会被教师吸引,教师就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成为他们喜爱甚至崇拜的人。正因为这样,现在一些师范生的课程里,我们不难看见电子琴,舞蹈,唱歌,绘画等课程的出现。
六、以家长为桥梁,沟通师生关系
家庭是孩子们出生后所面临的第一环境,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们最亲密、最无所顾忌、畏惧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因为家长们总要向教师讲述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教师有所启发与感悟。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们推荐一些方法,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其实, 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经常与教师接触的家长。他们的子女便和老师关系融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反,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谈的家长的孩子们,总有胆小、自卑等不良心理,这样的学生很难与教师形成合作关系。[8]为此,教师只有走近孩子、走近孩子的家庭,与学生的家长交换互相了解的信息,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才能让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高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主动权在教师。所以,教师应该主动、积极的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创造最优质的教育。[9]
参考文献:
[1]沈燕.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成才之路,2009,(05).[2],[4],[9]王丽萍,周迎红.关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研究[J].职业圈,2007,(23).[3]袁崇英.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及对策[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03).[5]蒙坚,梁永福.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6).[6]韩丽萍.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才智,2010,(23).[7],[8]罗大丽.利用多种途径,改善师生关系[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第四篇:中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导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欢迎参考借鉴!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1
1、从社会外部环境的分析。从社会和教育事业环境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社会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经过几轮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2、从学校内部环境来看,学校今年在软、硬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学校非常重视,支持并鼓励年轻教师多参加培训学习、多交流,更好的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我备课组进行主题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省专家的肯定。
3、从自身现状的分析
自己参加工作十二年来,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细心揣摩教学方法,为现在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现在作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我非常热爱我的本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虚心向老同志们学习请教,定期和同事们交流教学体会,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职业道德方面。参加工十几年来,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用自己的青春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在专科和本科的学习中,我学习的都是数学教育专业,系统的学习了数学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每年都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我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理论素养方面:通过自培和校培的结合,实现个人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
教学水平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数学学科的教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专业知识宽厚、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专业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科研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深入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认识教科研的意义,引领全组数学教师用很高的热情投入到教研的工作中来。
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以自学为主要途径,实践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和各类业务进修提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各方面工作质量,力争成为县、市教学骨干。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知识的感知远远超过我们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转变心态,抱着谦虚学习和共同研究的思想,共同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了学生个性,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鼓励他们学会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3、认真做好主题研究:在确立备课组研究主题《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导学》的基础上,按照主题研究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与相关学科教师对研究课题进行讨论,进行需求分析,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提高专业技能,注重实际,优化方案。整理好档案资料,总结得失,完成主题研究报告。
中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2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总复习------------------------4课
最新评论宋芳军发表于XX-12-16 本学期,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个人计划: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思想言行的标尺,它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以前,我缺乏对《规范》的学习,只知道埋头工作,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却与我的个人愿望相去甚远,因而会急于求成,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或行为。虽然我的动机是良好的,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却违反了师德。
因此,我首先要加强学习,认真领会《规范》中的各项内容,让《规范》的要求深入我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偏离方向,不出现违反师德的行为。
师德中既有教师本人的品德,又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
因此,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到。本学期,学校在数学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安排我接任二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虽然我的孩子很小,家庭负担很重,但我决不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工作,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我。
要求学生每天6:50到校,我坚持每天必到,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自己克服。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肃、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领域,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随着时代的前进,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新课程改革地推行,也开始呼唤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无愧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期望,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深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础。
另外,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名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教师师德高尚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虽然这对于我来说负担比较重,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把学生视为平等的教育对象,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惟我独尊,任意发号施令,要逐渐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本着教育一个学生,挽救一个家庭,稳定整个社会的宗旨和敬业、爱生、奉献的原则,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第五篇:中学数学教师辞职报告范文
中学数学教师辞职报告范文
辞职有一定的技巧,除了要想好当面递交辞职申请的措辞外,还有书写辞职作报告的技巧,一份好的辞职报告会加大您辞职的概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数学教师辞职报告范文。
中学数学辞职报告范文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中学数学教学的工作,我也是认真尽责的去做好了,而今自己也是有了其他的规划,无法再继续在我们学校工作下去,而这个学期也是结束了,我也是打算离开,而之前也是和领导有过沟通,明确了我的想法,做完这学期的工作就和同事去交接。
其实老师的工作也是很不错,不过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自己当初所选择的和以后想要做的还是有一些冲突,同时在学校工作的这些年我也是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合适做这份工作,虽然尽责做好了,但是这也是一名老师该有的责任,要去对学生们负责,不过我也是清楚,自己内心其实对于这份工作没有那么的热爱,这些年里面,也是只把其当成自己的一份工作,真要全身心的投入也是很难的,而我也是在不断的思考,自己究竟合适做什么事情,假期的时候也是有去尝试,有去了解,渐渐的我也是找到合适自己的事情去做,而这也是无法让我再在学校工作了。要离开这儿,其实还是有蛮多的不舍,和很多的同事也是成为了朋友,大家相互的`帮助,彼此的鼓励,一起去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努力做好了工作,而自己也是在这感受到这个团体是那么的优秀。
但我也是清楚,我无法再长期的待在学校工作下去,也是想要去做自己想干的一个事情了,要走了,和大家告别,这学期其实也是有些伤感,毕竟是自己最后一个学期的工作,但我也是努力去做好,看到学生们的成绩,我也是很满意自己这学期的工作,做好了,同时也是让我感受到,自己没有了那种动力继续做数学老师。今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了,进入社会竞争和压力和学校相比,我也是知道更大的,从读书到做老师,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在学校也是没有出去过,其实也是有些担忧,不过而今我也年轻,还是要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不让自己去后悔才行的。
离开,是我作出的选择,之前其实也是有些犹豫,不过渐渐我也是得到家人支持,自己也是考虑好了,想清楚了,做出了决定,所以才和领导说的,此次书面的递交,也是自己要去和同事做交接了,并且工作完成了,我也是会收好尾,请放心,而辞职也是自己考虑想好了的,不是一时的冲动,所以也望同意批准。
此致
敬礼!
中学数学辞职报告范文2
尊敬的**中学领导:
您好!
曾经的我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从我们学校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在大学里学习的也是师范专业,我想我做一个教师也是很好的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而梦想在不断的实现中!
在大学里我也是一直认真学习,一直不断的努力进步的,在大学四年结束以后,我的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我对自己的前途和能力十分有信心!
八年前,我有幸回到自已高中时的母校—****中学任教。蒙学校厚爱,我接了高一年级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刚工作那一阵子,心中有着各种美好的憧憬,觉得自已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来改变学生,影响学生。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还是干劲十足。有时后侯为了把第二天的试卷赶出来,会一直熬夜熬到一两点。
虽然经验不足,也遭到过一些人的怀疑。我的努力和付出却得到了学校与学生的认可,我一直把这两个班的学生送进大学。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又迎来和送走了几批学生。可以扪心无愧地说,这几年中,我把我大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
不过这几年也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怎样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在我的课堂中受益。也许我对自己太苛刻了,也许我太理想化了。但我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希望教育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创造性,还要有实用性。
可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个人的力量也很有限。社会大环境的现实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着太大的影响:家长,学生对升学的要求左右着学校的教学。不断飙升的物价尤其房价让许多老师日益感到囊中羞涩,开始为前(钱)途打算。日积月累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吞噬着教师的健康与热情。对于学生,外面的多彩世界往往显得比学校的课堂更具吸引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实在难以承受。
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不会放弃努力。为了我那可爱的儿子,我不能放弃努力,为了教育的未来,我不愿放弃努力。现在,我深深感到精力有限,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会或多或少影响目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损失,给学校带来不便。我深表歉意。
现实击碎了我曾经的信心和梦想,我在现实中受伤,我只好选择逃避,我只好从新考试,我要照顾我的儿子,我也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请原谅。
我知道我的离开会对学校和学生带来很大的不便,可是我也是逼不得已的,生活的压力总是逼迫一个人选择现实,我不得不这么做!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辞去**中学的教师工作,专注于我的教育理想的实践与推广。恳请校方领导给予批准。
此致
敬礼
辞职申请人:
20xx年xx月xx日
中学数学辞职报告范文3
尊敬的领导:
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关心、支持与肯定。我自XX年XX月进入XX中学,至今已经在这个大家庭中工作学习了八个年头,这八年以来,我倍受“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精神的鼓舞,对工作尽职尽责,关心爱护学生,一直受到学生好评。在为华侨中学服务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在各个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深深地感受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面对侨中今天的辉煌,我也为当年选择了侨中而自豪,为自己是侨中的一员而骄傲。
但是今天我又不得不选择离开华侨中学,因为经历了三年与家人分离的日子,我太渴望与家人团聚。
我的父母、妻子、孩子均在外地,因为我平时工作忙,只能周末才能匆匆与家人见上一面,周六出发周日返回,见面常常不足24个小时。加之有时有特别的工作安排,几周也不曾与家人相见。如此分居,我愧对妻子,无法尽到作为丈夫应尽的义务;愧对父母,百行孝为先,如此分离,我尽不到作为儿子应尽的孝道;愧对孩子,如此聚少离多,我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反而让年幼的女儿过早地感受着离别的伤感和痛苦。
三年的分离,三年的思量,我虽然对侨中有万般地不舍,但是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侨中,与我的父母妻子孩子团聚,让我的孩子每天起床就可以看到她最爱的爸爸。与我的妻子一起担负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重担,与我的家人一起开创我们的明天。
因此,我决定从20XX年XX月XX日起,辞去华侨中学的教师职务,希望领导批准。
最后,我衷心地感谢侨中的各位领导,祝愿**中学越办越好,永往直前,开创更加璀璨夺目的明天!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