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时间:2019-05-12 22:1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一篇: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信阳市胜利路学校 易春霞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的“蓑”现在读“suo “,不要读shuai.该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 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 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二篇: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 和合祖庭

《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苏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2010年,寒山寺在苏州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寒山艺术会社移址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年又发行了《和合祖庭》报,这些都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您也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在您看来,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

秋爽法师:作为历史文化名寺,寒山寺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其主体文化是佛教文化,核心则是和合文化,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千百年来守护和供奉寒山、拾得的寒山寺已成为和合祖庭。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易额“寒山寺”源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自此,寒山被尊为寺院祖师。寒山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与拾得被民间称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被雍正敕封为“和合二圣”。“和合二圣”发祥于天台山,却成就于苏州寒山寺。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后有一座“寒拾殿”,其建筑体量与大雄宝殿相近,这是全国独有的,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雕塑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菩萨像,显示了寒山、拾得在寒山寺的崇高地位。

寒山子无名无姓,正统的经传史籍均没有其身世和经历记载,除了留存的三百多首诗外,现存的资料都带有传说性和神秘性。一些学者认为,寒山子生活于唐代,是陕西咸阳人。在他身上,儒释道文化融于一体,其经历大致是先学儒,约六十多岁时由儒入道,最后由道归佛时已七十多岁。寒山的诗作中不仅常有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和《楞严经》中的许多佛经典故,还涉及《庄子》、《列子》等内容。

静修弘道 忠于本职

《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讲求“因缘和合”,寒山寺也特别注重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这是为什么?

秋爽法师:作为公认的“和合祖庭”,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寒山寺文化也具有和合文化鲜明的特征,可以说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寒山寺还成功举办了八届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和合文化及其内涵?

秋爽法师:和合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从文化起源上看,和合文化起源很早,从甲骨文、金文就可见其发端。先秦时期,《国语·郑语》中有西周史伯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之说;《论语·子路》中有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老子》中有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荀子·天论》中有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之说。秦之后,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至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思想的反思和革新,和合文化绵延不断,形成了一系列的和合文化理念。

“和合”的概念还可以从中华民族形成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由多个部族“和合”而成,炎帝、黄帝、西夏、东夷、姬、姜等众多的部族在互动、磨合的过程中,领悟到部族间的和合、联姻、融合是本部族发展与壮大的根本,于是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和合为一,炎黄二帝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也从此有了炎黄子孙之称。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共一家的大家庭。

因此,不管从文化上还是从民族的形成过程看,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在中国应当具有比较好的大众基础,现实中是否是这样?

秋爽法师:和合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已经被大众广为接受。在江南地区,老百姓将“寒山、拾得”视作喜神、爱神。每当结婚、过节都要在厅堂挂上“和合二圣”的画像,顶礼膜拜,祈祷夫妻百年好合,家庭和睦,国泰民安。苏州作为和合圣地,和合文化更是随处可见,例如苏州火车站前就有一条“和合街”,远近闻名的苏州观前街附近也有一个和合小区,就连苏州会议中心、太湖论坛等也都新设了“和合厅”。

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和合村、和合镇、和合乡等地名30多处,分布在江苏、江西、山西、云南、湖南、上海、广西、广东、浙江、海南、河南等地。这些地名,大多由来已久,有美好的传说。比如,河南新密市大隗镇有一个村叫和合村,传说炎黄二帝由于父母分配疆土不公,经常出现矛盾,这时蚩尤乘机挑起战乱,后经过“和合二仙”在和合村议和寨调解,兄弟言和,团结一致,共同打败了蚩尤,和合村因此得名。和合文化可谓是炎黄子孙的根、炎黄子孙的家园。近年来,一些企业以“和合”作为企业文化,通过开展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和合文化有什么特征?

秋爽法师:和合文化是动态包容的文化。我特别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在《和合与对话》中的说法:“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因此,和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拔济众生 离苦得乐

《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自产生以来,关于其教义是主张“出世”还是“入世”的观点就众说纷纭。不少人往往觉得“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秋爽法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云:“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也就是说,佛不是天使、天神,而是在人间成就的。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这一说法不完全恰当,因为某种程度上,二者都是出世的;某种程度上,二者又都是入世的。以佛法中“慈悲”观念为例,“慈悲”偏重思想和理念,出世成分多一些,而人们常说的“慈善”则多指向行动,入世成分多一些,所以我们应当既心怀慈悲,又致力于慈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慈悲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细究这一概念,是否应当是“慈”与“悲”二重含义的融合统一?

秋爽法师:慈悲是佛教的重要教义,是佛教的基本精神。慈是带来利益与安乐,悲是除去不利与苦难。《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卷二十七又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十地经论》卷二云:“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所以慈是关爱护念众生,给他们以快乐和幸福;悲是免除众生的痛苦,随时愿意救其离苦;简曰:“慈为与乐,悲为拔苦”,慈悲是救济众生,离苦得乐。

慈,以与乐故,要关爱护念众生,常求乐事以利益众生,以种种方便令其快乐,如《解脱道论》卷八言:“如父母唯有一子,情所爱念,见子起慈,起饶益心。如是于一切众生,慈心饶益心,此谓慈。”悲,以拔苦为主,见众生于六道中受种种身心之苦,而心生怜悯,视众生之苦如同己受,而积极地给予救助,免除其痛苦。当然,也有不同的解说认为慈是拔苦,悲是与乐,如《大般涅槃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大慈乃是除去不利众生之事,拔除其痛苦,大悲则是为对众生有利之事,令其快乐。净土宗昙鸾法师持此观念,说“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总之,慈悲以“拔济众生,离苦得乐”为本质,见有情众生受苦,而心起怜悯,拔众生之苦,令得安乐,从而保护众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是您心怀慈悲、也是您多年来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原因吗?据了解,寒山寺目前也与多个社会福利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还在高校设立了奖学金。

秋爽法师:慈善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孔颖达疏《左传》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慈为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道:“慈,爱也”。“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说文解字》解释为“善,吉”,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所以说,慈善就是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而在佛教里主要表现为慈悲。

恩师性空长老教导我们说,做慈善事业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我谨记恩师教导,为众生服务,使众生脱离苦处,得享安乐。

自觉觉他 自利利他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和寒山寺积极发展事业、弘扬文化、致力慈善,在完成上述事业时,您心中秉承什么样的态度?

秋爽法师: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佛陀在成道之后,经常在化缘、斋后静修,时常给门徒讲授佛法,与外道辩论。用现在的话说,化缘静修、教授佛法、与外道辩论,代表了佛教的修行、弘法、普度众生,都是僧人的本职工作。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也正是佛祖要求做的本职工作。其次是服务社会。寺院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要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做的慈善公益事业就是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再次是精进不止。精进是佛教的术语,也是六度波罗蜜之一。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向善向上。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人生的“精进”应当秉承何种基本态度?

秋爽法师:人生要有明确的目标。佛菩萨的重大成就都来源于发心和愿力,如四宏誓愿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为学佛者树立了人生目标。实际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局限于个人或家庭,而应当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帮助更多的人。

人生的“精进”要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真理是指导人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学佛者也要追求真理,了解佛法,积极研究经教,从中探索人生的真谛,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光明。要积极止恶,积极行善。善恶是人间并存的两种力量,不但并存于世间,还并存于人的人格里。正如《涅槃经》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学佛要开发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善的,使慈悲念念增长。人生亦是如此,要保护自己的善念,在社会行动中行善。要积极完善人格。人格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虽然没有好坏善恶,但善恶却并存于其中。因此要积极行善济人,完善人格。佛教非常重视完善人格,追求佛菩萨的人格,强调要克服自身的烦恼。烦恼带来了众生的流转生死,来自于生命的内在,在外在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产生。断除烦恼,从根源上讲就要断除贪嗔痴,只有这样才能自性清净,完善人格。要断除贪嗔痴,就要济世度人,给自己清净。佛教的人格完善理论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和文化”是一种哲学要求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和文化为根本,天下和书院应运而生。它坚持以人为本,主张“知行和一”,崇尚笃行精神,倡导自我管理。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国学大讲堂,举办论坛等形式,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今天,天下和书院又将携手主流媒体发起一场关于“和”的大讨论,访名家、塑经典,以系列文章来解读“和文化”的现实意义。

首期访问嘉宾:知名学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第六届委员会主席郑佳明。

中国的农业文明本质上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指生产,国泰民安指社会。文化根源上要求天人合一。即人要顺从自然规律,人要顺天,顺节气,顺四时,顺地理环境,讲的是一种和顺文化。这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儒家文化为最。

儒家文化里面讲仁爱,有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警句,也有“中顺之道”的提法。“中”即中庸,“顺”为和顺,都是协调、平衡的意思。所以,中国基本的文化精神是和谐。传统文化中讲“天人合一为善;知行合一为真;情景合一为美。”这是中国文化的大背景,贯穿了几千年。

除了儒家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形成了道家、佛家等流派。佛家文化,强调去掉世俗的欲望和矛盾,是为“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产生了风水,山水画,音乐、戏剧等,道家对人的关怀也是一种“和文化”。

所以,中国的社会也好,文化也好,精神观、社会观、文化观都是讲和谐、讲协调。

但因为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长期没有大突破,中国始终停留在农业生产阶段。生产发展、人口增长、自然环境变化这三者之间常产生矛盾。历史上常有专制主义横行,贫富差距变大,豪强并起,民不聊生的状况。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斗争文化。具体表现为与天斗,与人斗。荀子讲“人定胜天”,这是“与天斗”的体现;与人斗,就是反对压迫,追求平等。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追求的都是平等、和谐。这两种斗争文化最后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根源上的要求。

但这种文化也有弱点。它导致了中国文化内核中缺少进取心和突破性。所以,两三千年来,我们都在农耕文明的低水平中徘徊。后来,我们引进了佛文化,实际上,它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相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更深刻的要求:德文化。

德文化讲究仁爱、尊重。仁和爱,彼此尊重也涉及到“诚文化”,“诚”是道德底线,不是最高要求。高的要求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周敦颐认为“诚是本”,没有诚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中国人讲求义理,从诚开始。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最大的特点是交换。“诚信”是商业时代最大的底线和资源,有了这个资源,才能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使双方都拥有良好的商业氛围。如果双方都建立在欺诈和假冒伪劣的基础上,交换双方都将受到巨大的损失。我想这也是天下和书院去年在岳麓书院举办“信在中国”诚信论坛的文化根源。

“诚则明,明则诚。”诚就会聪明,明白的人就会诚实。诚信不仅是道德,而且是效益;不仅利人,而且利己;不仅创造品牌,而且锻造企业;不仅赢得市场份额,而且赢得天下人心。市场时代、资本时代,企业的行为是天下的风向与旗帜,诚信不仅改变企业和行业,而且改变社会道德与民族文明。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企业,诚信是最宝贵的资源。诚信的中国、诚信的企业将立于不败之地。

“和文化”是一种哲学上的要求,“诚文化”则是哲学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底线和原则。唯有此,“和文化”才能落地于实际生活,才能在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中发挥作用。

第三篇: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自已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不一样,下面就有关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作一下介绍,使我们都能更好的了解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并且保护这些好的东西使它们继续健康地存活下去。

传统文化之一 陶瓷

传统文化之二民间玩具。

传统文化之三皮影

传统文化之五脸谱

传统文化之六年画

传统文化之七刺绣

江苏苏绣,湖南湘乡,广东粤绣,四川蜀绣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善于绣猫。粤绣构图丰满,形象逼真,活泼欢快,施针简洁,以绣百鸟朝风 ”龙“ ”凤“著称。湘乡形象生动,施色鲜明,针法多变,层次分明,擅长绣狮虎。蜀绣针法严谨,平齐,色彩明快,尤善绣鱼,芙蓉鲤鱼为代表作。没想到这刺绣学问可还真大,真的是值得学习研究呀!

传统文化之八玉雕

第四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国学经典的书籍: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国学经典名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被称为国学经典的儒家著作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现代社会中,“文明”二字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谈,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且做文明的学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大家确定目标:用我们的口,礼貌地问,好打招呼,管住我们的口,不吵闹,不随地吐痰;用我们的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用我们轻轻的脚步,营造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

我们常常在做一个学生中有文明的时候,也有不文明的时候,如果我们一个个同学都是这样的话,那,不是乱套了吗?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学生,我们要怎么样来做好文明学生呢?

我们要尊敬老师,看见老师不能走另一条道路,看见老师要打招呼,不能顶撞老师,我们不能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也就是要爱护公共财物,学校花坛里的花儿开了很美丽,有的女同学去摘放在头上好看。我们应该保护好花草树木,因为它们能净化空气,让我们能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下学习。

不能出口成脏,讲话不要讲脏话,不要随便骂人,就拿今天来讲,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今天中午吃饭时不知谁在课桌上吃饭撒了几粒饭放在他课桌上,他一进教室从在课桌上就骂起来:“这是哪个畜牲把饭撒在我的桌上,快点来扫去。”正好,有一个端饭的同学走了进来说:“这饭不是别人撒的,是你自己在分饭的时候不小心丢在上面的,怎么现在怪起别人来了。”同学们,这就是不文明的行为。

不能随地吐痰,有人会说难道不吐痰了吗?不是的,痰有很多细菌,会把细菌带到别人身上,我有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是我们左老师告诉我的,我们每天都带点卫生纸来,把痰吐在卫生纸上,然后扔到垃圾筒里去。

先让我为大家讲述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第二个事例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以上两个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见了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做文明人。尤其是对于我们大慈岩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可见在教室走廊上的起哄大闹,走路推来推去,随意撞坏门窗,也不觉心疼;再例如校园内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学校围栏,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

老师们,同学们,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师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经过努力,一定会营造成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谢谢大家。

第五篇: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范文模版)

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些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今天在这里我特别要提的是包容。包容乃是传统美德的精髓。讲到包容,同学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有容乃大”。这个词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说对于顽冥不化的人,你不要忿然忌恨。因为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他尽善尽美。要懂得忍耐,就会有补益;宽容,德行才算伟大。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胸怀宽广,宽容无私,包容一切,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学会包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怨恨只能让我们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包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发生在我身边“包容”的故事。

那天早上,我正准备交作业本的时候,一个值日生由于一时疏忽,一不小心把我的作业本碰到地上的一滩水里。“呀!这可怎么交给老师作业啊。”我尖叫道。值日生连忙说:“对不起,我帮你捡起来。”他边说边帮我捡,当本子捡起给我时,我一看,本子已经湿的并且脏的不成样了,我便生气的向值日生吼去:“你赔我本子,把所有的作业重新给我补上,字必须写的工工整整的,写不好重写。”值日生不停地向我道歉,满脸的委屈。当我生气的走向自己的座位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位男生的胳膊肘,他正在写字,这一碰他的笔一下子就移位了,在他那洁净的小本子上烙上一个深深的钢笔印……

我心想:“妈呀,完了,肯定皮肤免不了一阵毒打”,我心里越想越害怕,我正想跑,但意想不到的是,却听见这位男生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听了这句话,我连忙对他说:“谢谢你!”他愣住了,不明白我的意思,我连忙跑到值日生那儿说:“我错了,你是无意的。”说着,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回家后,我把事情一五一实地告诉了妈妈,你知道你学会了什么吗?是宽容,你懂得了宽容别人,在适当时宽容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包容是一种厚德载物的美德。人之处世,有喜有忧,有顺有逆,有欢有悲„„包容就是以常人的心态去面对周围发生的不正常的事,这些事中可能有别人的错误、失误,也有可能是刻意的伤害。如果我们用包容去应对那些不正常的事,尤其应对那些刻意的伤害,也许会被人嘲笑为懦弱,也可能失去一时的利益和面子,甚至是所谓的“自尊”,但得到的一定会更多,譬如人心、情感、敬慕、一颗永远没有的自愧、自疚、自亏的平静的心。

包容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有了包容的胸怀,能容天地,容江海。有了包容的胸怀忧烦急躁可以戒除,悔憎恨怨可以抑制,妒嫉猜疑可以避免。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包容是睿智恢弘,是宁静致远。,“只要人人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可见,懂得包容的人,人生就会高雅;习惯包容的人,人生就会灿烂。所以,包容自然能成为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导航,它承接传统美德,又对接现代文明,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又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下载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

    诵读中华古诗词 传承传统文化(新)

    诵读中华古诗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古诗文文化内涵之丰富、辞章之精华,是任何一个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小学阶......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育人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课题。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加强少年儿童文化底蕴、......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古来大抵说法......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之共同特点,和谐就是美.和谐之声悦耳动听,和谐之画赏心悦目,和谐的环境......

    中华古诗词

    古诗简介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古诗字数诗行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

    难忘的中秋节研究:单小龙 这是宋代米甫对中秋节诗歌的赞美。这是宋代米甫对中秋节诗歌的赞美。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让我告诉你的!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大段,它代表了家庭团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