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时间:2019-05-14 12: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一篇: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古来大抵说法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确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传统。儒释道之三家,犹如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三字经》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家犹如三才离不开三光。历史的实践证明,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

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过了4年,即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又过了15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

据说当年孔子曾拜见了老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孔子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儒释道三教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张道陵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从汉代开始,一直把儒教作为国家宗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出生,其父北印度的迦毗罗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里处),是该城的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15岁被立为继承人,17岁结婚,一妻二妾。29岁出家修行,35岁成佛,讲经说法49年,84岁涅槃。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第二信六道;第三信善恶报。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由张道陵首创于四川鹤鸣山,是中国汉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尊称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与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合称道教四大名山。张道陵由于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如何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人因为有私情,利己之心严重,故有吉凶祸福之邂逅,故应取法深厚、平坦、忠实、大公无私的大地的体性,《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人法地”。

地法天:但大地虽然如此,还因势之高低,质之软硬,有沧桑之无常,须取法天道无不私覆、永不衰竭的运化之道,故“地法天”。

天法道:但天还有四时变更、寒暑交替之幻化,还须师法生育天地、运行日月、天养万物、无有任何主观意气、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的最高属性就是自然法则,故“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到此境界,才是人与万物天地与道合为一体。到此境界,正是与道的属性自然法则合为一体。当此时也,天清地宁,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万物繁荣。那人间社会呢?天下太平,四海宁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历史悠久。

一. 儒释道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在中国这块本土之上产生的文化。佛家文化起先是外来的文化,后经不断与中土文化融合,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质,古人多有论述。

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

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她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

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所谓的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主要指中国人的内在的和本质的“根性”的那种存在性。换句话说,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她们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实现和践履这种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儒家着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至圣先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亚圣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存理复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们发现、培植、扩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从而成贤成圣。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她强调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当相爱;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敬畏、和谐;人与天道的关系是相互贯通。正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道家深切洞明人性中的自然本质。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回真返朴”。道家所谓“自然”是本然、天然之意,并不单指大自然,即“牛马四足”、“无为为之”之谓也。道家所谓的人的自然性是指超越了人的现实善恶、美丑、是非的那种“本然”的“圣德”。清静、无为、素朴、玄同是这“圣德”的表现形式。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

道家人生智慧:身重于物;知足知止。

道家论为君之道: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柔弱之道以及“四不”之道。

道家论为臣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

佛教一言以蔽之:“空”。所谓“空”是指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事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即假即不真即空,此之谓也。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佛家深刻明见人性中的本心本性。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净,即平等不二,即慈悲欢喜。佛教之本怀乃在于“离苦得乐”。佛家所要明见的本心本性乃是指蕴藏在人性中那光辉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质属性。佛家通过“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们达到圆融不二的境界,从而觉悟成佛。

总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终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使人们获得符合人性的对待生活方式,以突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2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佛家的思想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释迦牟尼(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他的教义是“博爱,众生平等”。他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而我们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其实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名字。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其实就是“和谐”的理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战争、自然灾害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危机)。

第四篇:儒释道论文

儒释道小论文

儒释道是儒、佛、道三家的思想集萃。这是一个广阔的名词,广阔到集纳了我们千年古国思想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的精粹。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深意和创建它们的经典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远远不能由我们学习的几节课时间来阐述。

似乎儒学是胜出者,毕竟我们对儒学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出了其余两派。而自孔子创立推广以来,儒学在中国几乎就没有失去过思想主流的地位,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幼童还是在田地里耕作的老农,谁都能淡然的吐出几句孔子的名篇。课堂上,老师对孔子的生平做了详尽的讲评,他身世的传奇,他官场的失意,他一生的跌宕起伏„„而关于孔子最后退隐的选择,老师让我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实背井离乡也好,退隐官场也罢,我想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自己的选择也是做了足够的思考,作为后人的我们并没有太多资格去评头论足,伟人的每一步影响都是深远的,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谁也没法为他提供最好的路线。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也侧面说明孔子的一生都只是为追奉真理,只要他的思想得以传播,对于离乡,对于官场,我想他多半也是淡然了。

又有人说,孔子由于时代背景与封建思想的约束,儒学的道理已经无法与当今时代趋步了,很多道理也只能听一听,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价值了。可是,一个人穷尽其一生思考出的道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守着这方水土延绵传承了千年,怎能说失去了时代的价值了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道理至今依旧在我们的课本上,熏陶着我们这一代一代。历经千年而不灭的就是真理,而真理本身就有着无法估量的而价值。

其实对于孔子,也许他一生未尽如愿,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培养好自己国家的子民,甚至暮年还被迫离开故土,远赴他乡。但这些也促使他的思想得以传播的更远。无论如何,这样的一种思想文化被我们这个有着亿万人民的民族吸收融入了骨髓和灵魂,并继承传播了千年,我想,这就是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功了吧。

第五篇: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摘要:本文阐述了汉字中传达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以及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汉字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 ;“義”字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禮”字是会意字。《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智,从“知”。“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惪(dé)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德”字,《说文》:德,升也。形声。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

实践才称得上是德。3.汉字与佛教

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属象形字,也属表意字。“弗”作“不”解,说明不同常人才能成佛。“悟”:吾心之意,佛陀是通过自我觉悟才得以成道。

二、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外形现在是方块,甲骨文、金文却不是。从周朝后期开始,汉字字形逐渐变方,说明中国文字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

“示”甲骨文本作“t”,像祭台形状。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佛教创造了很多新字。比如“魔”字,中国原没有这个字,因为“魔”指恶鬼,以“鬼”为表意偏旁,读音与“麻”字相近,所以就成了“魔”。古人从译经悟出反切,研习梵语,对语音声、韵有了深入研究,形成汉语语音学基础。现在有许多佛教“术语”成为日常用语,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宇宙本体)。

三、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

比如数字“三”可表示定数,也可表示约数,从中国传统文化上

讲,三表示多,但也不一定,“三番两次”表多,“三言两语”表示少。“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汉语成语词典》解释:“《易经》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是序数“三”,“三羊”是统数,同音借用,表示安泰吉祥。

如果不从儒释道精神角度理解字义容易偏离。比如“好”字,现代人以为女子就是好,其实 “好”是会意。从女,从子。“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跪在地上的女人,生孩子多是“好”的意思,不好的意思是和女子联系起来的,比如“奴”、“婪”、“佞”、“奸”、“娼妓”、“嫉妒”。女子呆在家里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下为“女”。“妥”上为“手(爪)”,下为“女”,得到女子严加管束才安妥。“无毒不丈夫”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去理解,也许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度不丈夫”。

四、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以来有人想要毁灭汉字,第四次汉字简化被取消了,是因为很多汉字不能简化更不能取消,比如:曾将“道”字的“首”简化成“刀”字加上一个“辶”,完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義”改成了以兵器割草取籽粒的“义”,缺乏奉献精神。简化字的“礼”,“乚”像拿着钓鱼钩沽名钓誉,“信”字,曾将“言”字边简化成

“文”字,失去了诚信之意。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一种道德进行教化。汉字简化的同时,一些能够突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如果不是太繁杂难于书写理解,还是应该保持本来面目。理解汉字不妨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入手,应用好汉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参考文献:

[1]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伊立新.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4]邢福义.语法问题献疑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唐汉.中国汉字学批判[m].台北:东方出版社,2006.

下载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释道三教与中国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

    儒释道的含义

    儒释道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印......

    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

    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

    儒释道文化一瞥

    儒释道文化一瞥我读国学经典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这门课程,使我对中华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尤其对老师讲的儒释道的文化很感兴趣。现在想来,儒释道的文化就是中华文......

    儒释道有感(5篇)

    浅谈《儒释道》一直觉得这样的命题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写这样的随笔,说这样的大话有点不合适,总觉得是前辈的不尊敬,童言无忌吧,莫怪莫怪!!!只当取乐就好,莫要当真。说到这些不免我又......

    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思想

    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思想! 信而好古,述而不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爲己任!窮則獨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