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五篇

时间:2019-05-14 08:5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第一篇: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 杨晓兵 55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我们应该看到,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争合间,这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是人类多元文化并存的一个楷模。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虽然三家的思想或教义各有相同和不同,但中华文化主旨是中庸,即是“和”,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学说——儒家把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当作人的道德,合情则为仁,合理则为义,事无大小,见微知著。由人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人类而自然,天人合一,又以人为本。这一学说是站在人的视角的学说,是建立在利人利己之上的学说,不高于人类本性,也不低于人类本性,起于无恶,达于至善。是人类哲学与信仰的极限,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使其有勇气与其它学说宗教合和相处,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既合和文化。

第二篇:儒释道论文

儒释道小论文

儒释道是儒、佛、道三家的思想集萃。这是一个广阔的名词,广阔到集纳了我们千年古国思想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的精粹。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深意和创建它们的经典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远远不能由我们学习的几节课时间来阐述。

似乎儒学是胜出者,毕竟我们对儒学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出了其余两派。而自孔子创立推广以来,儒学在中国几乎就没有失去过思想主流的地位,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幼童还是在田地里耕作的老农,谁都能淡然的吐出几句孔子的名篇。课堂上,老师对孔子的生平做了详尽的讲评,他身世的传奇,他官场的失意,他一生的跌宕起伏„„而关于孔子最后退隐的选择,老师让我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实背井离乡也好,退隐官场也罢,我想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自己的选择也是做了足够的思考,作为后人的我们并没有太多资格去评头论足,伟人的每一步影响都是深远的,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谁也没法为他提供最好的路线。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也侧面说明孔子的一生都只是为追奉真理,只要他的思想得以传播,对于离乡,对于官场,我想他多半也是淡然了。

又有人说,孔子由于时代背景与封建思想的约束,儒学的道理已经无法与当今时代趋步了,很多道理也只能听一听,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价值了。可是,一个人穷尽其一生思考出的道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守着这方水土延绵传承了千年,怎能说失去了时代的价值了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道理至今依旧在我们的课本上,熏陶着我们这一代一代。历经千年而不灭的就是真理,而真理本身就有着无法估量的而价值。

其实对于孔子,也许他一生未尽如愿,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培养好自己国家的子民,甚至暮年还被迫离开故土,远赴他乡。但这些也促使他的思想得以传播的更远。无论如何,这样的一种思想文化被我们这个有着亿万人民的民族吸收融入了骨髓和灵魂,并继承传播了千年,我想,这就是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功了吧。

第三篇:儒释道三家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起源

班级:J11电信班 姓名:

内容摘要: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探刻的反思,探讨其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思想、历史价值、文化遗产。

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三十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被视作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儒家并未独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在其发展进程中,自战国时期起,也早已失去了它的原始单纯性,而不断地融入了其它学派的不同思想成分。汉代独尊的所谓儒术,其实已经是严重地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儒家则渗入了大量的老庄道家思想;隋唐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理论的严重挑战和影响;宋明理学则更是在排斥佛老的同时,大量吸收佛老理论以补充儒学的一种思想体系。可见,当我们说到所谓儒家文化传统时,必须充分注意它所包含的复杂内涵。

因而,我们在本学期对国学十六讲的学习中,我知道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渗透,排斥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包括一整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文化史。在这篇短文中,仅准备就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就此谈一些想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在这璀璨的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冲突和融合中,将中国文化推向巅峰。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不同的学派以及各派系的争芳斗艳,他们著书讲学,相互论战,学术繁荣兴盛,其中有名的如儒、法、道、墨、阴阳、兵、杂、纵横、名,西汉刘歆将其命名后世熟悉的“九流”。

儒家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思想得到统一的条件下,经历历史的检验,儒家的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兴盛,一直延续以儒治世的传统,可以说从此奠定下儒家在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纵观中国历史,儒家思想影响深入民心,深入民族的灵魂。

道教的兴盛在汉末,随着汉朝没落,儒家的局势急转直下,到唐朝时,道教振兴,但道教思想无为,不被统治者尊崇,然而道教宣扬得道升仙,寿命无穷,仍得到不少帝王推崇,但究其消极不作为的本质,依然不会发扬在朝廷,道教兴盛在隐,得道中国不少文人的尊崇,也是道家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因数。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文化,而是从印度传到我国的,部分人认为佛教在张骞打开丝路后传到中国的,同样,佛教也在唐朝与道教交替兴盛,由于宗教性质的关系,佛教亦是兴盛在普通百姓间,儒释道三家,佛教的普度思想最易被普通百姓吸收,这也造成了佛教信徒广多的缘故,也是佛教能与儒道并列为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原因。

作为本土文化的儒家和道教之间的争论冲突亦不可避免,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述先秦各学派时,援引了《周易 系词》中“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观点,详细的分析了各家思想的优缺点,然后从道家的立场出发,认为道家乃博采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通的学派。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万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异采,事少而功多.”这种说法符合西汉初期形成的黄老之学,即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博采儒墨法等诸家之长。至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文化方针,来达到思想统一以及统治者的统治。不过道家思想始终与儒家并存,在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深深地渗透了儒家思想血脉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班固奉旨编订的《白虎通义》是西汉两部正统儒家思想的范本,然而两者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形上学根据。

魏晋时期玄学体系形成标志着入到两家思想在冲突中进一步融合。王弼所谓圣人体无,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故恒致归于无,已熔儒道有无之说于一炉,让儒道两家主要思想融会到了无法再分你我的极高明之境,对后世宋明理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时期高僧居士辈出的情况下,佛教成为与儒道相鼎立的思想,然而,儒道思想早已深入民心,佛教在社会文化影响加大的同时也与儒道产生了冲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僧人弃父母出家与传统孝道的冲突;出家人是否礼拜王者;入世与出世的冲突。这是鲜明佛儒冲突,最终产生了禅宗,它舍弃佛教理论中大量繁琐的论证,以佛教最基本思想来解决儒家关于心性的问题,也说明儒释道三家在冲突中不停地融会,最终在冲突和想通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儒释道三家的融会,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独特内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进一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立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的、整体的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强调了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儒家提出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无为而治的道家也强调人际和

谐,避免冲突,实现社会稳定《老子》不仅给人们描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甘其食、美其衣、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还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希望人们效法天道,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中国在近五千年的封建统治的情况下,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科举还是礼教,都对中华文化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时间的考验,先贤的探索,儒释道三家在碰撞中合流,中国的历史留下重重的一笔,无论是对与错,还是与现在开放思想的矛盾,儒释道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繁盛的是息息相关的。

儒释道三家在兴盛交替间不断冲突和融合,儒释道三家都得到升华。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明心见性,消极避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以佛修心,以道修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古人处世之道,入于儒,出于道,避于佛则成为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艺术。中国文化在这种大势下,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精髓的文化体系,就中国千年经历,以及日本侵华的摧残,中国文化依旧传承,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参考文献:1.《探索与争鸣》;

2.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3.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4.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5.《隋唐佛教概况与儒释道三教的纷争融合》

第四篇:酒文化中的儒释道风范

酒文化中的儒释道风范

有人用水煮三国,俺就拿儒释道泡酒。说起中国的泡酒,那是一门学问,绍兴有拿新鲜杨梅泡花雕的,云南有拿酸梅泡白酒的,海边有人用海马海狗泡酒,西北人用苁蓉枸杞泡酒,东北人则用鹿鞭人参。最近市面上悄然流行喝百利生,用的是药罐子里的中草药泡着干红葡萄酒。

中国的泡酒讲究口感口味,更重要的是讲功效,有的为了养生,有的为了壮阳,有的为了补气。从泡酒的功用说开去能扯出来一堆文化问题,比如用什么药材泡酒?用什么酒泡?用什么样的容器?泡多长时间?怎么泡?往哪条路上说,都能说到明天早上,今天别的不扯,就说说泡出儒释道三味的百利生。

先说药罐子里的中草药泡葡萄酒,有人泡过吗?

有,280年前,清宫里的洋御医罗怀中就给雍正皇帝泡过,史料尘封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雍正《起居注册》里。

再说,市面上流行的百利生是怎么回事?

百利生(英文商标Plainsong)是一款植物配方养生干红葡萄酒。作为一个葡萄酒的新品类,百利生甫经面世,立刻引来葡萄酒行业以及社会精英的关注和追捧,引发了葡萄酒行业不小的震动,有人形容为一场“中国口味养生葡萄酒新的革命”。“革命”之说绝非耸人听闻,人们常说酒文化,酒是有文化的,但是像百利生这样能够同时浸泡出儒释道三家味道的酒还真不多,这是百利生的独特之处。

一口晶莹红润的百利生,兼有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功效以及佛家的关怀。区区一款葡萄酒,怎么能够浸泡出有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基石之称的儒释道三味呢?这要从南怀瑾先生概括的儒释道三句名言说起:他说儒家讲精进利生,道家讲谦下养生,佛家讲圣净无生。

精进利生——百利生的品质

百利生采用欧洲原产的传统酒庄100%的葡萄酒原汁,储藏三年以上使之成熟,调制了具有养生功能的中草药菁华(主要成分是灵芝、红花和枸杞子),经过28天低温沉滞以使药物精华充分浸溶于葡萄酒中,在密闭无氧环境中,经过12个月专利技术二次发酵酿造,才灌装成品;百利生的精制,是在国家认证的GMP车间完成,生产的洁净无菌程度高于普通食品生产的十倍;百利生团队多年技术攻关取得的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从技术上提高药材的生物利用度,优化了产品功效,提升了葡萄酒汁中白藜芦醇含量,提高了葡萄酒的养生价值;百利生的草药取材以“天然、有机、健康”为原则,依托同仁堂药材公司采购地道无公害药材;百利生的木塞酒瓶等辅料,全部使用国内和世界名牌环保产品;

从百利生的创制以及品质细节来看,充分体现了儒家“精进”的特质,百利生人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表现在对产品完美的不断追求中,百利生人常说的一句话正是儒家经典《大学》里面的开篇:止于至善。“至善”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值得不断去追求的境界。这便是“精进”的本质。百利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第一个具有保健功效的养生葡萄酒,这个保健功效正也体现了百利生产品的目的指向——那就是“利生”。

谦下养生——百利生的功效 南怀瑾曾经把道家喻为“药铺”,这说明道家很注重实效。百利生的产品属性就深得道家“谦下养生”的蕴味,它用温和的葡萄酒把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浸润,使饮者倍得葡萄酒和草药两利,达到“补气血,养肝肾,通五经”的功效。百利生从养生的角度提倡饮用健康的酒,不鼓励狂饮纵情,所以说饮用百利生养生葡萄酒身心两利。道家主张的“谦下”跟养生的目的是一致的,百利生不极端、随和、恬淡、顺遂自然,兼容并包的精神气韵目的是为了养生续命;三五对饮,或者老友新朋,当人们举起百利生的时候,都少了份狂躁,多了份文雅,尊重了生命,遵从了文化,谦下之怀,虚谷之情,都盈满于杯,这般百利生的消费体验,尽显道家风范。

圣净无生——百利生的境界

“百草利生,大美圆融”是百利生的精神境界。“圆融”本是佛家语,意为“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所以,“圆融”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就成了一个终极的话题。饮用百利生便意味着一种“人际关系”的圆融,意味着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意味着文化与文化的和谐相处,因为百利生产品的关键要素正是使用来自西方的葡萄酒调制中国的中草药,这是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体现;另一种圆融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体现在百利生的功效上,道家的养生目的正是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身心的和谐。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达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意味着达到了“人与天”的和谐相处,这便是佛家讲的“圆融”的境界。可以说,百利生做到了“天地人”三才的圆融无碍。

“圣净无生”正是佛家的一种“圆融”之境,真正的大乘佛法是不离世间、关怀人类、关怀生命的。“无生即生”“生即无生”透露出佛法般若智慧的光芒。禅宗六祖慧能就说:“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真正达到清净心,也正是一种“无我利他”的状态,也就是佛法讲的“菩萨”的状态,也是一种“圆融”的状态,也正是百利生的状态。

说了这么多,拎着百利生赴酒宴就能体现儒释道的神韵吗?

百利生包装上有行英文:Go for drink? Bring your Plainsong!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去喝一杯吗?带上百利生啊!”。这就有意蕴啦!不管是公关宴请、政商交流、商务活动、老友相聚,中国的酒场,一般是一顿大酒!高度白酒经常是主力军,大家推杯换盏,越喝越多,以中国千古酒风,不喝高、不尽兴不会罢休,但是这样痛喝白酒的结果,往往伤肝伤元气,尤其是人过中年,最明显的感觉是,第二天身体疲惫、精神倦怠。这是身体健康受到侵害的应答反应,这是健康的小警报!长此以往,身体是吃不消的。很多人怕这样的酒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出于应酬,明知道白酒伤身伤神却又欲罢不能。如果带上一瓶百利生,不管是百利生唱主角还是当配角,百利生“补气血、养肝肾、通五经”的养生功效,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便你白酒喝高了,保准第二天神清气爽,毫无倦意。Go for drink? Bring your Plainsong!带上百利生赴宴,不光是关爱自己,更重要也传达了对他人身体健康的关爱情怀。

“不用多,一小杯而已”,这就是百利生的人文关怀。百利生闲时养生固本,提高生命的质量;临大酒场合可以“护身佑体”,融合修复白酒对你身体的伤害。简说之,在儒家“精进利生”立意指导下,精酿的百利生养生葡萄酒,兼有道家“谦下养生”的实效,呵护健康,养生续命,而这一切所传达出佛家“圆融人生”的意味,通过自利利他,从而达到了圣净无生的生命境界。

百利生的圆融练达融儒释道于一炉,所以,请记住一句简单的建议: 去喝酒吗?带上百利生啊!Go for drink? Bring your “Plainsong”!(如意西葫芦 著文)

第五篇:儒释道的含义

儒释道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下载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

    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

    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

    儒释道文化一瞥

    儒释道文化一瞥我读国学经典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这门课程,使我对中华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尤其对老师讲的儒释道的文化很感兴趣。现在想来,儒释道的文化就是中华文......

    儒释道有感(5篇)

    浅谈《儒释道》一直觉得这样的命题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写这样的随笔,说这样的大话有点不合适,总觉得是前辈的不尊敬,童言无忌吧,莫怪莫怪!!!只当取乐就好,莫要当真。说到这些不免我又......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莫过于儒、释、道,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和”之“静”百和妙殊,恰......

    儒释道三教与中国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

    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精选5篇)

    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摘选) 关于和的思想三位讲述者分别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先生;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 叶小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