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校对稿)

时间:2019-05-12 22: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校对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校对稿)》。

第一篇: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校对稿)

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

——抓好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

报告人:钟志农

报告时间:2013年4月12日-4月13日 报告地点:金川公司总校学术报告厅

整理者:酒泉中学心理咨询室 王永贤 崔志祺 校对者:酒泉中学心理咨询室 王永贤

/ 68

整理者的话

谨以此稿献给幼儿园、中小学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领导、一切教育工作者;献给正在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的一切成人;献给社会上一切关注青少年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

还记得那是2013年的4月中旬在镍都金昌,我们有幸聆听了中国著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钟志农老师为期两天的讲座,听后感触良多。这么多年来,由于种种机缘,听过N次有关教育的、教学的、心理健康的报告,但像钟志农这样的报告却不多见。

既是专家的报告,自然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但听来听去,觉得讲“理”的多,合“道”的少。“道”与“理”有何区别?“理”可以推论、可以省悟,往往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道”只能“亲证”,只能实践,只要证到,人人都一样。

我们认为,钟老师的报告就是这种合“道”的报告。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借鉴了近几十年乃至百年来被人的成长实践和教育实践反复证实过的真理性的理论,更在于他用自己七十年的人生历程,近半个世纪的从教历程“亲证”了这些理论。他是一位好老师、好班主任、好校长、好教育局长、好心育导师,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所有这些“好”,都缘于他的爱好:好学习,好实践,好思考。所以,他的讲座不是在分享个人感受,而是在传道。

钟老师在传“育人”之道。“育人”之道的本质是“育心”之道。只要是“道”,首先是可以“行”的,就如同路是供人走的一样。《中庸》上讲:“道也者,不可须臾即离也,可离非道也。”《易经》上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的后果如何?是啊,如同路上有个大坑,“不知”的后果如何呢?可能会掉下去!所以,作为行道者,对于道上的坑陷不可不知啊。

不论你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莫不走在人生之道上。所以,道对于人,真是“不可须臾即离”。如何行“道”?须先知“道”,这就是阅读我们这个报告整理稿的必要性所在。

这份材料是根据钟老师报告的录音整理的。当初为了保留报告的现场感,我们用记录“口述历史”的办法,按当时钟老师讲话的语气原样照录。我们费了好大的心血,搭进去了近一个月的所有业余时间,终于整理出了一个10万多字的初稿。但是,由于口语语体再加上校对的疏漏,致使这个记录读起来并不清爽。

前些日子,有年轻的同仁向我们索要这个记录,说自己在教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想参考一下。这对我颇有触动,因为我深知这份报告的参考价值。但又觉得不能再拿当初的那个粗疏的稿子给人看,于是再次发心,用国庆放假的全部时间再次校对和编辑了这个稿子,结果就是现在的这个样貌。我深知这个稿子并非已经完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肯定还有,但跟过去相比,要简明多了,清晰多了,好读多了。

文中的粗体字为整理时所加,是整理者认为重要的观点、结论或事例,加粗以示强调。个别地方插入的说明性文字用()表示。

时隔一年多,当我再次校对编辑这个稿子的时候,我再次体验了贯注于钟老师报告中的那颗拳拳之心,我再次体悟到钟老师报告所传之“道”的难得。这也是我们一再努力想让这个稿子以较完善的面貌面世的动力所在。

愿证“道”者的讲述对您的行“道”有助益。

/ 68

专家简介

钟志农,浙江杭州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生课程班结业,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首届“十佳家长”,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

钟老师在文革中曾下乡到山西、内蒙和黑龙江,总计支边28年,历任中小学教师、班主任、教育科长、教委主任、高中校长、教育处长、教育局长等职。1993年调回南方后,一直在教研和科研部门任职,并担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退休后任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

从1993年以来,钟老师主持的3项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含学科心理发展)课题,分别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省推广奖(同一等奖),2002年他获得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8年来,他有近70篇论文在《人民教育》、《思想〃理论〃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等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20余部,教学光盘3套(计20张)。2007年7月他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出版,三年中已加印第10次,发行8万余册,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列为班级团体辅导师资培训教材。2008年3月,钟志农老师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心理辅导学术界老前辈吴武典博士合著的《团体辅导》一书由海峡两岸文化机构联袂出版,产生了广泛影响。

钟老师创办了全国知名的大型公益性论坛“心海扬帆”,十年中发展成为各地心理辅导教师聚集人气的网络平台。他还应邀到全国几十个省、市讲学数百场,受到各地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中国心理学会从2005年以来一直将他列为授课专家,每年均邀请他在该学会组织的全国培训会议上作学术讲座。2011年11月,由北京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拍摄的钟老师心理健康教育4集系列讲座在内网上播出,为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提供了远程培训。《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入选2012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丛书》入选2012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如果您想对钟志农老师作更多的了解,请登录“钟志农老师的博客”。

/ 68

报告正文

尊敬的省、市、地、县、区各位领导,尊敬的金川集团总公司总校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最美丽的季节来到中国的镍都。之前我曾经有三到四次到过甘肃,这次能够受到金川公司总校的盛情邀请,在我们国家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修订稿之后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来跟大家分享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我感到很荣幸。

谈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我们听到最多的现实反映是学生的负担重、老师的压力大,危机事件屡有发生。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怎么去应对它?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思路的问题。思路如果对了,可能会很快见成效。假如思路没有理清楚,不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那么在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比如基础设施方面,或队伍建设方面有一些突破,但是从时效性上来讲,可能会长期徘徊不前。

讲到思路的问题,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可能为大中小学出现的学生自杀问题感到焦虑,国家为此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是从05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生命教育”。国家的意图是什么呢?很可能我们一些领导认为,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对生命不够尊重,对生命不够珍爱,于是便推出这样一个体系很庞大的生命教育课程。但是学生自杀,是不是因为他们对生命不尊重,或者对自己的生命不珍爱?我想这个问题本身是要打问号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如果走上跳楼自杀这样一条路,很有可能是两种情况所致。国外已经有过很多的研究:第一种情况也是最多见的,就是这个孩子已经陷入严重的抑郁症。我们知道抑郁症患者当中70%以上的人都有自杀意念,其中22%的人会采取自杀行动,15%的会自杀成功。所以说,抑郁症是自杀现象的第一杀手。一个孩子如果走上了这条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心理疾病的困扰使他找不到出口。第二种情况是在青少年当中比较常见的,我们称之为“冲动性自杀”,或者叫“报复性自杀”。凡是属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是自己的生活处境不顺利,跟处在他上位的一些他的重要他人比如教师或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由于所处的位臵不同,他无力去反抗,无力去解释,无力去洗刷,于是就会在情绪的一时冲动之下采取这样一种极端的做法。据研究,自杀者往往伴有幻想,他会幻想自己死了之后真相大白,他会幻想死了之后同学痛不欲生、老师后悔莫及、家长更是一辈子在心灵的痛苦折磨之中度过。于是,为了这些幻想出来的虚幻结果,便开始了冲动性的行为,或者是他想用这些冲动性的自杀行为来报复他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去报复的那些重要他人。对于这样的自杀者,如果你要跟他去讨论:“某某同学你要珍爱生命啊,你不要站在这个楼顶上,那很危险,你这样如果掉下去的话,你父母一辈子会非常痛心的。”他会跟你讲:“你不要跟我讲这些话,我怎么不知道生命是珍贵的,我现在是活着不如死了好,我是痛不欲生。”所以你跟一个站在楼顶上的学生去讲生命是珍贵的,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讲就走错了,一开口第一句话就错了,你说“生命是珍贵的”这句话就错了,因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一个认知问题。

如果以为解决了“生命是珍贵的”这样一个认知问题就能够解决自杀的问题的话,那么就无法解释下面的这个现象——

我们中国的“生命教育”第一人,2005年以来“生命教育”的举旗人郑晓江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国务院专家津贴的获得者,他在今年2月17号(大年初八)的早晨七点半从他所住的二十多层的楼顶上跳下来,当场身亡。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痛心。因为郑晓江教授跟我有过交往,我们一起开过会,他也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的课题研究,但是我对生命教育有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婉转地谢绝了他的邀请。但不管怎么样,郑晓江教授是一个好人。一个自己

/ 68

认识的人死去了,往往会让人心里感到很沉重,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就是对生命认识得如此透彻的人,对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认识得如此透彻的人,他怎么会放弃自己的生命?!郑晓江教授的著作我基本上都有,差不多是他出一本我买一本,当时我就把书柜里的他的一本重要著作《学会生死》拿出来读了。我怎么也搞不懂,郑晓江教授为什么会……所以当我看到他有一段重要的话,他说要把对学生问题自杀的干预从心理疾病的模式转移到生命教育的模式上来,我就觉得他的思路错了。我的想法是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对学生自杀的干预要从生命教育的模式转移到心理疾病的干预模式上来。因为只要有这种疾病意向的学生,他一定是陷于严重的心境低迷,我不说他当时就已经成为抑郁症,但是他一定会有非常鲜明的心境低迷的表现,这就是警钟。这就是他心理疾病一个预兆或者是初级阶段,心理干预应该马上进入心理疾病的模式。通过这个事情我想来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重要。

我还想举一个例子,也是在2005年前后,我们国家还有一个从德育领域和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同时布臵下来的全国性任务,那就是“感恩教育”。我们这么多年来为“感恩教育”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当然,有很多包括“生命教育”在内的“感恩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并不都是白做的。对于“生命教育”,尽管我不同意把它作为一个干预自杀问题的主要模式,但“生命教育”还是需要的,我们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那么“感恩教育”呢?一个教育主题能够在全国同时起步我想一定是国家行为,那就是说,国家可能意识到我们80后90后00后的青少年似乎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上经常出问题,老师们都感到困惑不解,特别是家长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不知道感恩我们父母,为什么对父母如此无礼,为什么不跟父母沟通?于是便想去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路出了偏差,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所以全国就搞了一个“感恩教育”。我曾经看到我们浙江省一个感恩教育的知名专家做的报告,半天时间,很有激情,师生当场都是痛哭流涕,家长孩子都拥抱在一起。但是哭完以后,拥抱完以后,孩子不跟你沟通还是不跟你沟通,孩子跟你吵还是跟你吵。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我们没有找对路子?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如果一个家长一天到晚把你要感恩父母这句话挂在嘴上去教育你的孩子,孩子心里会感到你这个父母是不是太自私,你养育我就是为了我感恩你吗?我们都知道父母的爱应该都是无私的,我们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不需要孩子的回报,所以我是从来都不赞成父母把“感恩”这两个字整天挂在嘴边,这个有失父母的身份,降低了父母的品位。孩子不跟父母沟通,并不是他不知道爱父母,没有一个孩子不爱父母。

孩子不跟父母沟通是某一个特定时段的特定现象,也是我们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所造成的一种后果。从本质上来讲,亲子矛盾说到底,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发生矛盾,谁应该承担起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我认为应该是成年人。因为我们是成熟的,社会化的,孩子是未成年的,他是社会化过程进程还没有完成的人,他还不懂怎样用一种成熟的方式与别人去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在亲子关系卡壳儿的时候,采取主动的一方应该是成年人,就像美国是超级大国,朝鲜是弱小国家,两国有了矛盾,应该是大国向小国伸橄榄枝,不应该是小国去求大国。同样的,老师跟学生的矛盾,说到底也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的过程中,作为成年人处处应该站在高处,应该站在一个主动的地位,应该站在一个成熟的角色地位,这样的思路才可能是正确的。

举完这两个例子我们再来回顾现在学生负担重、老师压力大、危机事件屡有发生这种普遍的现象,不是靠下几个文件就能解决学生负担问题的,不是靠请几位专家给老师做一做团体辅导、教师心理工作坊,大家一起做做游戏,放松一下心情,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就可以解决教师压力问题的。我认为正确的思路是,我们要找到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现在老师的压力大,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没有工作的成就感,5 / 68

没有工作的效能感,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得到的却很少。我相信一个老师如果工作很有效率的话,再累再苦,就像习主席说过的:“我是累并快乐着。”再累你也是快乐的。至于老师的心理问题,根本上讲不是因为工作上累,他累不是累在工作的那些时间上,不是累在作业上、备课上;他累是累在心上,心里很累,他没有快乐感。所以我们要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帮助教师获得自己职业的成功感,让老师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有了成效感才能去掉职业的倦怠感。

怎样让我们的老师获得职业的成效?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认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成长轨迹。我们的学生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他走过了怎样的一条成长道路?他现在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哪一个关口哪一个关键期,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我应该采取哪些预防的措施?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导师,是一个灵魂的导师,或者用一句老话来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没有错。文化大革命中,康生曾经骂过这句话,康生说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我们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要那些地富反坏右资产阶级出生的人来塑造我们的灵魂?当时这句话给了我很深很深的刺激,我们能够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能够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这是我们教师的角色要求。我们不应该做“救火队员”,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班主任,很多老师是在当“救火队员”,或者在当“维持会长”,我们疲于奔命,我们跟在孩子的问题后面去收拾烂摊子。这就是说我们很被动。被动在思路错了,我们必须要找到孩子成长的轨迹。教师工作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如果不研究心理学,我们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是一个工匠式人物;只有掌握了心理学,才能提升为一名非常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应该是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个问题是,要了解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了解人性,了解人的灵魂。灵魂是什么,灵魂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秘的东西。依我的理解,灵魂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每个人的人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他对于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渴望,归属的渴望,被尊重的渴望,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些就是灵魂。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天使,每一个天使灵魂都是非常纯洁的,他的基本心理需要都是非常正当的。如果我们教育不当,那么天使也有可能变为魔鬼。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这是个哲学的问题,到现在还在争论。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不相信我们人的灵魂从本质来讲是纯洁的,他生下来是纯洁的,他是向善的,如果不相信人的本质是向善的,那么你就会很非常痛苦,就不能去做好教育工作;相信我们的学生,我们就会很快乐

如果我们把理解学生的人性问题,理解他们的基本需要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做法、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是摧残人性、扼杀人性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学生的成长路线搞得很清楚,对学生的成长轨迹非常清晰的描绘出一条线路图来,又能够对人的本性有足够的理解体察,我相信我们就能够获得教育的主动权,获得教育工作的快乐和收获,收获我们的幸福。

今年春节过后,国家召开了第一个最大规模的会议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说:“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型教育,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孩子的教育,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网络,引导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成长。”这段话非常好,三次提到了未成年人,五次提到了教育。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所谓“教育”,我的理解是前辈对后辈,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先知者对后知者,先行者对后继者的一种引领。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因为它是一种引领。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他做了坏事我去说他,指出问题骂他批评他,我觉得那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那只能说是一种补救,因为他已经出问题了,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为我们是导师。

/ 68

原始社会为了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教育,要把生产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子女是无知的,他是一张白纸,我要从头教他,引领他学会狩猎,学会耕种,这才有教育。教育本来是走在发展的前面,是他处在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下我们引领他前进。等他出了问题之后,我们去纠正他是一种补救,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当然补救也是教育的后续工程,补救如打补丁,打补丁一定会留下痕迹的,一个车轮胎如果打了补丁,下一次爆胎很可能还在那个打了补丁的地方。所以这是我们对教育的一个根本的认识的转变:“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做一个班主任,我们处处都应该站在一个主动地位臵上,不能跟在学生后边,很被动很忙碌地痛苦着。我能够把这个班带到什么方向上去,我脑子里是很清楚的,我要做哪些事情,一步一步的引着孩子往前走,这才叫教育。前苏联伟大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22岁就在国际上发表了被全世界心理学界认同的论文,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心理学家,可惜英年早逝,37岁就去世了。维果斯基这样的一个短暂的做学问的历程,在心理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有一句话,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他的一个著名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中国人说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他说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更应该如此: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

你要教育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你就有一个前提,你得知道这个孩子他会怎么发展,对于他会怎么走这个路,你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去找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或是叫做人生发展八段论,到现在为止依然被公认为是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最最重要的理论,虽然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埃里克森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老王按:对于埃氏的批评主要有,认为他的阶段论缺乏弹性,如同一性、亲密、独立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其他诸多方面不是串在一起的珠子,不会完全按照年龄阶段逐一发生,相反,它们是贯穿于人生大部分时间的重要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的出现次序会因人而异等等。当然,如同心理学领域内的别的一些重要命题难以获得“科学证据”的支持一样,埃氏的理论也存在同样问题。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阶段一定会有,问题因人而异,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而且,有这样的理论划分总比没有好。)

关于孩子的发展,埃里克森讲到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发展是分阶段的,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他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发展的特殊的问题,特殊的需要,特殊的危机,这个危机如果能够及时地化解,危机就变为转机,孩子就成长;这个危机如果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没有化解掉,那么危机就会固著,就会停滞在这个地方,它就会成为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成为成长的一个障碍。“危机”既有“危”也有“机”,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最最重要的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我们把它借用在心理学上来,而且心理学上人的这个“成长关键期”不会太长,特别是青少年,年龄越小成长的关键期时间越短,一两年、两三年,就是这么一段时间,在这个一两年当中你能不能抓住最最关键最最需要解决的那个危机问题,能否顺利地化解掉,就决定这个孩子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这就是成长关键期。

早晨我从宾馆到这里看到旁边的幼儿园,小朋友都在那儿做游戏做操,栏杆外边是一排家长,车从旁边过去,从侧面过去,家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看得清清楚楚,家长一个个都是身子在这里,头在前方,脖子伸的很长,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当时我很感动,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人才,尤其像我们金昌市这样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办学,企业有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把我们职工的子弟教育好,能够多考出去一些,能够稳定我们这支职工队伍。我看得很感动,但是我就心里想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家长当中有几位家长是真正能够了解他自己的孩子今后会走过怎样的一条道路的?这个问题是很沉重的,到底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孩子要怎么走,他应该怎么去当这个家长?

/ 68

这是埃里克森告诉我们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成长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定问题。

埃里克森讲了第二个问题是发展又是连续的,虽然它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但是一个阶段与一个阶段之间并不是突变的,它是一个渐进的线性的过程,前一个阶段如果发展得顺利,就会给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前一个阶段如果发展受阻,就会给后一个阶段的发展设臵障碍。把这句话倒过来说,当你今天看到你的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其实不是你的问题,那是他前面的阶段教育出了问题。如果你接手一个初中班级是有问题的,你为他绞尽脑汁但是收效甚微,我说这位老师不必烦恼不必自责,因为这首先不是你的责任,这是前面教育的发展受阻的问题,在小学教育阶段可能已经出问题了,甚至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已经出问题了,甚至还要再早,是在他的家庭教育当中,是他在原生家庭初始阶段的成长中已经出了问题,可能他的原生家庭是一个病态的家庭。

最典型的莫过于我们的职业中学的学生。我知道没有职高的老师在这里,但我还是要说两句关于职高的话,我们职业高中的老师真的很不容易,我去听过他们的一些课,我就发现职高的老师哪个老师能够从头到尾把一堂课顺利地上完,那么这个老师就是好样的。有多少职高老师的课是上不下去的。职高老师遇到这些困惑,难道是职业高中的老师不如重点高中的老师吗?其实不是的,如果他们一旦突破了某些关键点的时候,他们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比较良好的关系之后,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重热爱这个老师,当然前提是老师首先要尊重热爱这些孩子。当这种良性的互动出现了之后,职高的学生会给出这样一个评价。有一个职高学生,毕业以后写给他的老师的一封信,说某某老师你是我从小学到现在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职高学生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遗留的问题。我们的职业高中是在为九年义务教育收拾一部分的残局,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战场上杀得头破血流的,肢残体缺的,遍体鳞伤的,统统抬到职业包扎所——职业高中进行紧急抢救,然后疗伤之后,恢复元气之后,再把他们送到另外一条战线上,让他去做他能够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职业高中的老师,我们这个社会不知道要增加多少不安定的因素,我们有多少个家庭要为我们的孩子误入歧途痛不欲生。所以办好一所学校,就减少一所监狱,这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讲过的话。

那么,我这里打出的八个阶段(PPT),就是埃里克森讲的“发展是分阶段,发展又是连续的”的直观显示。

期别/ 年龄 / 心理危机 / 发展顺利 / 发展障碍 1/ 0-1岁 / 信任-不信任/ 有安全感 / 交往焦虑

(我能相信他人吗?)

2/ 1-3岁 自主-不自主 / 自控自信 / 胆小多疑

(我能独自行动吗?)

3/ 3-6岁 / 自信-不自信 / 勇于表现 / 畏惧退缩

(我能成功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4/6-青春期/ 进取-不进取 / 有能力 / 失败无能

(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5/ 青年期 / 统合-不统合 / 方向明确 / 角色混乱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成年期 / 亲密对孤独(我为某种关系做好准备了吗?)7/ 中年期 / 繁殖对停滞(我留下我的痕迹了吗?)

8/ 老年期 / 完整对绝望(我的生命最终是有意义的吗?)

在座的很多老师在高校读书时也许在“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里面接触过埃里

/ 68

克森的人生发展八段论,但是据我的了解,就我们本科心理系的本科生硕士生所接触的埃里克森一些理论,就我的研究生给我来讲的,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个理论层面,也就是停留在这个表格上。今天,我希望大家能够在看到埃里克森画的这个路线图之后还能向前深入地走几步。我们本来是要从小学开始说起,但是埃里克森讲过,一个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以后,他能不能发展顺利其实取决于这个孩子的家长在上学之前的六年当中有没有给他做好一个必要的准备。

埃里克森讲的做好必要的准备是指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这个孩子0到1岁的时候有没有建立起一个信任感,他的早期信任人格基础有没有奠定。第二件事是这个孩子在1到3岁的时候自主人格有没有建立起来,自主人格的基础有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件事是在3到6岁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人格有没有建立起来。这三个基础决定了这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以后发展是否顺利,所以我们还是要简单地勾画一下前面这三个阶段。

婴幼儿阶段

0到1岁

0到1岁埃里克森讲,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要解决信任人格基础。信任不信任人,成了这个孩子0到1岁最大的需要解决的危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信任不信任取决于安全不安全,安全感是所有的动物第一位考虑的问题,所有的动物首先都会考虑让自己生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它都要有自己一个活动区域,它要建立安全感。婴儿也是如此。0到1岁的孩子是最无助的,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是他有需要,他累了,他饿了,他哭了,他都需要有人来照料他,但是他不会说妈妈我饿了,妈妈我病了,他甚至连做一个手势都不会,比如说他饿得胃痛,他不会用手指指胃部。于是上帝给了这个孩子两个天赋的本能,一个是哭,一个是笑。一有需要他就哭了。孩子的哭声是不一样的,这样哭那样哭,哭的腔调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哭声当中包含着不同的需要,这就要求妈妈去仔细研究这不同的哭声当中包含的不同信息。如果妈妈的判断是正确的——他饿了马上给他喂奶,不仅仅是喂奶,而且还轻轻地拍打他抚摸他亲吻他,给他唱歌给他说话交流,不仅给他乳汁的哺养还给他情感的抚慰,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开心地笑,他的心里会想,至于他是怎么想的还在研究当中——婴儿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还是心理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因为婴儿没有概念没有判断没有推理,但是婴儿一定有想法。就像动物也有思维一样,你看那个宠物狗过马路是很有意思的,红灯亮的时候他看到人不走他也不走,等到绿灯亮的时候它很快就从斑马线上过去。它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搞“中国式过马路”,它会走斑马线,可见动物也是有思维的。孩子会想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于是他就以笑来回报她的妈妈。于是就强化了妈妈正确的判断正确的行为,妈妈就会更加精心地照顾他。如果这个妈妈反反复复都能够这样精心地照顾他,给孩子一个细致入微的体察,了解孩子的需要,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孩子见了谁都会笑,这样的孩子谁见了都会很喜欢。这样的孩子见了谁都可以抱,如果一个孩子遇到一个陌生人去抱他(我指的是1岁以内,1岁以后会有非常明显的防卫心理。1岁以内的孩子),如果他非常抗拒,这就可以判断出他缺少安全感,可以推知这一年的生活当中,母亲对他的照料是不够精心的。

所以0到1岁的孩子的母亲要特别注意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妈妈不能太粗心。妈妈不能听不懂孩子的哭声,不能判断不清孩子的哭到底是因为什么。有一次我从浙江温州坐动车回杭州,邻座上坐了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从过了台州之后就一直哭,从台州到杭州要三个小时,这个孩子的哭声始终没有停止过。这个妈妈一开始非常有耐心,抱着这个孩子走来走去还喂奶,各种手段都用尽了,这个孩子还是哭;最后妈妈就不耐烦了,一屁股坐下,两条腿一并,把那个孩子放在自己膝盖上说,你哭,你哭……她就不管他了,也不去抱他,手也

/ 68

撒开了,哭吧!那孩子就伤心了,哇哇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到最后烦得要死。他爸爸呢,坐在旁边,拿那个手机嘣嘣地打游戏,打了一路的游戏,最后妈妈看了就有气了,就抱起这个孩子给爸爸,说,给你,你抱他。这个爸爸内心有愧,哄了一会儿,不到五分钟,塞出去了,这对夫妻就这样塞来塞去的。后来下车的时候,我前面有一个大嫂子就跟他说,这个孩子可能要到“儿保”去看一看。这个孩子哭找不到原因的话,他一定有需要没有得到理解。我也跟他讲你这个孩子确实需要去儿保看一看。如果判断正确这个孩子立刻就会停止哭声。

《斯波克育儿经》这本书作为孕妇来讲或者初为人父的爸爸来讲可以看一看,它讲到1岁以内的孩子为什么哭,他有一些生理上的问题,可能是我们成年人没有想到的。

第二件事情是0到1岁的孩子妈妈不能够太潇洒。现在我们的80后——90后有没有当妈妈的我还不太清楚,80后的很多母亲都很潇洒。为什么呢,因为她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娇生惯养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吃苦,所以孩子生下来以后她们认为她们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喂奶——喂完奶以后我还得睡觉,我明天还要去上班。那么孩子交给谁呢,交给爷爷奶奶吧,交给外公外婆吧。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在0到1岁之内有可能就会出问题,尤其是6个月到12个月,是母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6个月以前孩子不知道孩子跟妈妈是两个人,他会认为他跟妈妈是一个人,当他饿了吃不到妈妈奶的时候,他就会把手指头塞到自己嘴里去,吃手指头的感觉跟吃妈妈奶头的感觉是一样的。心理学把这个阶段称为“母子一体化”。只有到了6个月之后,他才会逐渐的发现原来我跟妈妈不是一个人,所以6个月到7个月,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孩子的眼光会在女性的脸面上游移,他专门去注意长头发,白皮肤,细皮嫩肉的那些女性,他在寻找这些女性当中谁是我的妈妈,他不会去瞅男性的。经过两个月的比较鉴别,最后认定,喔,这个人就是我妈妈。好,“母子依恋”出现了。这个时候就一步也不肯离开妈妈了。所以6个月到12个月一定要建立起“母子依恋”,这一关一定要过,母子关系一定要非常好。

按照客体理论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每周不可以少于20小时,如果少于每周20小时,这个孩子在20岁以后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问题。(我们要注意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当他提出一个量化概念的时候,当他提到20岁以后会出现人格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位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少在20年以上,他是做了20多年跟踪研究以后,有大量的数据观察记录,有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写了学术报告,并且在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之后,这个结论才会写进心理学著作里去。这和我们中国人的研究成果有很大的区别。)所以0到1岁特别是6个月到12个月,母子亲密互动不能少于每周20个小时,也就是每天3个小时。这3个小时不是把孩子放在你身边睡觉,而是孩子在清醒状态下跟母亲的交流互动,肢体接触。不可以每天少于3小时。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0到1岁的母亲要吃苦。包括晚上也要尽可能地跟孩子在一起。很多年轻的父母就想着我明天上班要怎么样,我就对他们讲,我们带孩子的时候,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我们当父母的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你非得过这个阶段,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父母。不养孩子不知父母恩,但是养了孩子也不一定知道父母恩,养了孩子如果光图潇洒了,孩子喂完奶了往奶奶那儿一塞,唱歌去了泡脚去了……你现在潇洒,我可以说一句负责任的话,这个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源于在孩子0到1岁这个阶段当中你对孩子情感之间造成的缺失,到那个时候你用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努力来弥补,都是很难有效果的。我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所以这个阶段要特别特别地注意。

第三个要注意的事情就是0到1岁的母亲、0到2岁左右的母亲,工作上不要太敬业。我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我见过一些教初三或高三的女老师,产假满了之后就上班,然后早上六点半就出门,晚上十点多才回家,两头孩子都看不到妈妈,因为妈妈回来孩子睡着了,有时早晨四五点钟孩子醒来看到妈妈是一张熟睡的脸,10 / 68

哭不醒也叫不醒。最后这样的女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大都出问题,她们自己很痛心很后悔。我后来跟她们讲这叫种好别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干事业是一辈子的事,但教育孩子是一个特定阶段关键期的问题,就这么一两年,却非常重要。所以我对这些女老师的建议就是在确保你的工作的职业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你不能突破底线,你不能误人子弟,这个是肯定的——在不突破这个底线的前提下,一定要做到在这个两年之内,0到2岁之内,孩子第一事业第二。等到两岁之后这个孩子的人格基本上得到正常发展(你去看看心理学著作有关要求),基本上比较健康,到那个时候你再加班加点刻苦拼搏,报答组织对你的关爱,也来得及。而且我也相对学校领导话一句实话,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学校的骨干,所以我们要相当认真地去保护她们,就是给她们留下一点个人的空间。否则当这些骨干老师的孩子上到初中高中,出了问题的时候,想让她们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你的教学工作就很困难,因为她已经没有心思了,她会很焦虑很焦虑。我讲这些话是因为我有大量的案例能够证明这些问题的,这是我要说的0到1岁的三件事情。

1到3岁

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1到3岁,1到3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主意识自主人格的问题。自主不自主成了1到3岁发展的最大危机。为什么?因为孩子天生是自主的,任何生物包括植物,他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努力向上,他要去争取他自己的发展空间。动物更是这样,动物总是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外部世界。所以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有主动做事情的本能,一个三个月的孩子,躺在床上,肚子饿了哭,但是妈妈不在,心理学把这称为母亲缺席。母亲缺席是客体关系当中一个重要的观念。但是妈妈走的时候不忘把冲好的奶瓶放在床头柜上,这个奶瓶离孩子只有半米的距离,但是三个月的孩子却没有办法翻过身,把奶瓶拿过来,因为“三翻六坐八爬”,三个月才慢慢学翻身,六个月学坐,八个月学爬,所以三个月的孩子没有办法去拿这个奶瓶。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婴儿的“极端无助时期”。但正是他在这个极端无助的背后,婴儿产生极端自主的要求。他会想——至于怎么想的依然在研究当中——他会想我什么时候自己能够爬过来把这个奶瓶拿了,不用这么焦虑了;但是他做不到,必须耐心等待自己成长。等啊等,终于等到这一天来临了。

等到什么时候?1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迈开巨人的步伐。我们的父母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一岁左右蹒跚学步的时候,他脸上那个喜悦那种得意那种忘情的表情,父母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刚刚迈第一步时孩子的那个表现,他心里想我今天终于可以自主地探索外部世界了。婴儿走的每一步都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求索,他都是眼光在前好奇心在前脚步在后。他看到桌上有一个茶杯他就会产生好奇心:这是什么东西啊,怎么跟我喝奶的奶瓶不一样啊,怎么没有奶嘴呀……他好奇。然后好奇心驱使他走路,他就摇摇晃晃走过去抓这个东西。两米的距离,第一他会摔跤,他会擦破皮会碰破头;第二,他会犯错误,他不知道这里面装着99度的开水,走过去伸手就抓,这个一抓把他就烫到了,本能地反弹回来,茶杯翻倒,电脑屏幕黑了,孩子被烫得哇的一下就哭起来了。爸爸听到孩子的哭声赶到书房里,他第一眼没有看到孩子的手烫红了,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宝贝笔记本黑掉了,上去就屁股上两巴掌:告诉你别乱跑别乱动你怎么就不听话,我看都看不住你!这叫什么?这叫“过度干预”。孩子就哇的哭着,奶奶听到哭声,就从厨房里跑出来,奶奶没有看到电脑屏幕黑不黑,她看到的是孙子的手被烫红了,奶奶就骂他爸爸,你打孩子做什么啊,你小时候犯的错误比你儿子少啊?这叫什么?这叫“过度保护”。不论是过度保护还是过度干预,孩子都形成了我犯错误了,今后我要小心一点。这样的事情多次重复之后,孩子的自主精神就慢慢地萎缩掉了。

自主精神一萎缩掉,这个孩子在上小学之后,小学老师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很懒惰。懒惰就是不自主,就是被动,做什么事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你不催他他不动的,甚至你催他逼他,他都不动的。这是1到3岁的家庭教育不当所致,但是你现在矫正起来就要用行为矫正的方法,不是不能补,而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所以,11 / 68

最好的方法是1到3岁的时候,你要好好的保护他那个自主意识的发展,你就让他自主地去探索那个外部世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水、电、火、锐器隔离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穿衣服,穿裤子,穿反了没关系,穿鞋穿反了没关系,耐心地让他重做,一件一件都让他自己去做去,这样的话,这个孩子从小就建立起自主自立主动的人格基础。

如果没有养成,从行为上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我们看一个孩子,往往从四个层面去看:一个层面就是外在的行为;第二层面就是看他内在的情绪,他表现出怎么样情绪,情绪也会外化;第三个就是他的想法,他怎么想;第四个就是他内心的感受,心灵深处的一种感受。如果一个孩子养成一个不主动,被动的人格基础,在他的外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来了。08年,我到山东日照上课,上车的时候,就看到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带一个七岁的孩子上车坐在我对面,这个孩子一坐下就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他坐的姿势很有意思,孩子坐中间,爸爸妈妈坐两边,孩子仰面朝天躺在爸妈的中间,两只脚八字叉开,两只手摊着,一只手摊在爸爸的那边,一只手摊在妈妈的那边,眼睛看着车皮的顶棚,一声不响,问他的话都懒洋洋的。我问他,孩子你几岁了。“七……岁。”“上学没有?”“马……上”。懒得说话都这样,有气无力地,词都尽量少用。过了一会儿,孩子说话了,说:“爸……爸,我-饿-了”就这个腔调。爸爸听孩子饿了,立刻猫腰打开旅行袋拿出一盒饼干,拆开拿出一块递过去,孩子转过脸来,嘎嘣一口。妈妈呢,不用他说的,老早就把娃哈哈的瓶子插好管子举在旁边,等着他,这孩子转过脸来,嗞嗞一口。转过脸去,嘎嘣一口,转过脸来,嗞嗞一口,他两只手始终摊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面,三个人整个动作全是自动化的,——不知道操练了多少遍了。当时我看了就笑了,心里想了两个问题:孩子,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是怎么走过这个七年的成长道路的?你知道吗,下半年上学等待你的命运是什么?我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孩子上小学以后,他将是班主任眼里的一个问题学生。

3到6岁

我们来说3到6岁。3到6岁孩子在成长中的关键问题是他的自信心的问题,是他的自信不自信的问题。为什么自信不自信的问题成了这个阶段中孩子最突出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就是自信的,如果他后来变得不自信了,那么他一定是成长的过程中的教育——要么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幼儿园教育——出了问题。

你看这个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他会冒出一个词,昨天他还说:“妈妈,宝宝要吃饭。”今天他就说:“妈妈,我要吃饭。”这个“我”字一出口,“自我概念”出现了,他就跟外部世界完全划清界限了。他知道我就是我,别人就是别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出现以后,立刻就进入了第一个“自我中心时期”。两岁的孩子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他会研究自己的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他会研究自己能做的每一个事情,他可以有很强的创作力,他搭的积木会搭成很漂亮的小洋楼……他也有很强的破坏力,他能够把一个闹钟给你拆的七零八散的。然后他上了幼儿园之后,学到很多本事,他会每天都给你展示,今天我学了什么儿歌了,明天学什么舞蹈了,他每天都在发现自己在成长,有很多的本领在增长,于是他就有一种很强的表现欲。

一个孩子如果有很强的表现欲说明他就有很强的自信。于是他回到家之后,就要找观众,找爸爸妈妈表演今天学会的一些小把戏。爸爸妈妈一开始看得很高兴啊,每天下来都是跳同一个舞,爸爸妈妈就开始敷衍他,说”跳得好跳得好,妈妈现在要做饭,你慢慢跳”,孩子就知道你是在应付我,所以他就想寻找新的观众。新的观众是谁呢?就是家里来的客人。家里一来客人,所有的孩子都会“人来疯”,“人来疯”的他就会满屋子跑,把自己所有的家当都拿出来展示一遍,展示完之后就开始哼歌。哼歌的目的是干嘛?吸引对方的注意,尤其是女孩子。用歌声吸引对方注意,是女性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会一直保留到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六十几岁的老太太会不会哼歌吸引对方的注意?我还没有发现。但是五十几岁我是发现过。

/ 68

她一哼歌,客人就会说,宝宝,你歌唱得这么好呀。她说,我不但会唱歌还会跳舞。用不着你批准,她立刻就跳给你看;跳完一个舞之后,你一鼓掌,她又有一个舞。她要把她所有的把戏都表演出来,这时候家长就出来干预,说,去去去,大人在这边讲话,小孩不要在这边捣乱,一点儿规矩都不懂。好了,小孩子嘴一撅走开了,自信心受挫;但是你不去管她呢,她确实是没完没了旁若无人啊,她才不管你家长客人有什么事情。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埃里克森很遗憾95年去世了,他一直想到中国来,但没有机会,不像罗杰斯来中国来过三次。埃里克森如果在他有生之年来过中国看到中国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群体,他就会修改他这个结论:3到6岁不仅仅是一个自信不自信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孩子任性不任性的问题,你保护过多了,他就变得很任性,你干预太多了他就变得很不自信。所以作为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非常小心地在这两极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这里讲一些方法,比如说今天晚上家里要来客人,作为一位母亲,我们要“打预防针”了,把孩子叫过来说,小红,今天我们家里要来客人,你爸爸的同事张叔叔来做客,你有什么节目要给张叔叔表演的?——表示你的接纳和理解。孩子说有,我今天刚学了一个舞蹈。妈妈说那么我跟你把这个舞蹈排练排练,把这个舞跳好——你给她纠正纠正动作配一配音乐。一切工作都准备好之后,孩子心里很高兴,想今天晚上一定有重要的外事活动,要不我妈怎么这么重视我,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然后你再跟她商量今天晚上演出一定要成功,不过有一个问题要商量商量,你们六一节演节目的时候,那么多小朋友都上台吗?谁先上,谁后上谁说了算啊?——我们老师说了算,老师手里有节目单,叫到谁谁上。没有叫到的人怎么办啊?——没有叫到的人都在后台做准备。妈妈说原来是这样的啊,咱们今天晚上也有个节目单,今天晚上节目单上的第一个节目是爸爸妈妈和张叔叔表演小品,题目是“话聊”,王小红表演的舞蹈是第二个节目,我们表演节目的时候,你就在后台做准备。孩子说,妈妈咱们家哪里有后台啊。妈妈说有啊,客厅就是舞台,你那个小房间就是后台,我们演节目的时候,你就在后台等待我们,什么时候该你上场我给你发个信号。什么信号,举杯为号。要知道三到六岁的孩子脑子里充满幻想啊,妈妈说的对啊,这客厅就像舞台啊,小房间就是后台,她就老老实实的在后台看爸爸妈妈演小品。十分钟熬不住了,探头探脑问妈妈好没好啊?妈妈一摇手说没有好啊。这叫什么,这叫“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心理学重要的一个原理。过了十分钟,她又探头探脑,妈妈好没好啊,妈妈一摇手,二次“延迟满足”;再三再四,三十分钟四十分钟过去了,然后王小红眼泪汪汪的对妈妈说,妈妈你这个节目太长了,怎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演好,妈妈说马上就好,最后一次延迟满足;一看实在熬不住了,举杯为号,第二个节目由王小红表演舞蹈。孩子憋着泪水出来表演了节目,自信心得到了维护,任性的问题也得到了遏制。(老王按:钟老师,真有你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要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要解决孩子的意志不坚强啊,没有耐心啊,没有毅力啊……怎么去解决?不是靠说教,心理学里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矫正原理就是“延迟满足”。我这里给大家看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讲的就是心理学里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延迟满足实验”,又叫做“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对象全部是四岁的儿童,几个四岁的儿童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独立的观察室,观察室里有摄像头。实验的规则是每个孩子面前都放一颗棉花糖,二十分钟以内如果你不吃它不动它,那么你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做奖品;如果你吃了这个棉花糖就没有第二块棉花糖做奖品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孩子不同的表现。(放视频,略。孩子们各有表现,太有趣,太可爱。)

这个实验做了20多年,我们来看看后话。1960年,实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戈尔主持,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瓦特米戈尔认为,软糖实验是一个足以磨练孩子灵魂的难题,涉及冲动与自制,本我与自我,欲望与克制力,追寻满足与延迟满足等方面的问题,从这个试验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特质,甚至由此可以略窥孩子的未来人生走向。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

/ 68

在他们几岁时就可以耐心等待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克己等待,而不及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出现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性格特征。研究表明,当这些孩子上到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显示,那些在四岁时,能以坚韧换得更多软糖的孩子大多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欢迎、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幼年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更可能成为性格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孩子,他们往往屈从与压力和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进行学术能力倾向的测试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平均得分高达210分,这意味着这些孩子会获得较高的成就。而事实恰恰如此,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之后考察当年的那些孩子的表现时发现,那些为能够获得更多的软糖等待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成绩相对要好得多。在后来的跟踪观察中,有较多耐性的孩子在事业上表现较为出色。这个实验做了20多年,当这些孩子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24岁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在跟踪。

我们可以看到田野研究法,就是知情研究法(?),跟踪观察大量的对象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再转化成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做一些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西方的心理学往往都是这样,做一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要花很长时间。后来1970年美国另外一所大学的另外一位教授又重复了这个实验。我们都知道一个结论如果是科学的话,这个实验是可以被复做的,实验复做以后,结论是完全一样的,说明这个米戈尔实验的结论是可信的。

3到6岁重点抓人格上的问题,就是自信不自信、任性不任性的问题。自信不自信的问题表现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就是让她学会表现,学会表现就会有自信心;任性不任性就是在幼儿园学会等待,学会等待就是延迟满足。同样在家庭里也要抓两条主线,一条是让他学会表现,一条是让它学会等待。至于其他的方面,包括认知的、情感方面的、能力方面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幼儿教育有幼儿教育法,大概不久就会重新修订和公布了。

小学低段

我们来说下一个阶段,就是小学阶段。在这一阶段,埃里克森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一阶段的孩子能不能自始至终保持一颗旺盛的进取心。进取不进取,要不要上进,成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发展危机。为什么?孩子天生就是上进的,没有一个孩子说他是不愿以上进的。到小学一年级招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看一看,比如说一个年级五个班,十个班,五百多个学生,你一个班一个班看过去,五百多个孩子没有一双眼睛不是闪着希望的光,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脑子里编制着美丽的梦想。啊,第一个想法是要带上红领巾,第二个想法是要成为三好或者五好孩子,第三个想法要当个学生干部……没有一个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时候不是在校门口这样回答他的父母——

爸爸妈妈两句话是要必说的,第一名话是要好好读书啊,孩子回答是嗯,第二句话是要听老师的话,孩子回答嗯,很干脆。没有一个孩子回答我就不听老师的话,或我就不好好读书的。很显然,刚上小学的孩子,个个上进,但是两年三年以后你到三年级四年级去看看,情况就不太妙了,有些孩子眼睛里希望的光芒已经暗淡下去;有些孩子脑子里已经空空荡荡的,什么想法都没有;有些孩子趴在桌子上懒洋洋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读书……

再过两年,到五年级六年级你去看一看,情况更令人担忧,有些孩子脑子里再什么梦想的问题,什么理想、什么幻想,他们脑子里都没有,统统混日子,有些孩子眼睛里不是有没有希望,而是目露凶光,恶狠狠盯着你;有的孩子脸上写着四个字“无可奈何”;有的孩子脸上写着“刀枪不入”,你来吧,我什么老师没见过……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充满上进性的孩子读了五年六年的书以后变得不上进了呢?

/ 68

这不是孩子的错,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家长,个个望子成龙,但是很少有家长想过、研究过我到底怎么样去引领孩子度过一个又一个成长的关键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成长危机,这些危机他是一定要遇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绕不过去的。

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就看着别人怎么教育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上奥数,他就让孩子去上奥数;看到别的孩子学钢琴,我的孩子也要学钢琴,——像郞朗那样多好啊,他不知道一个郞朗站起来了,千万个郞朗倒下去了,多少个准郞朗倒在钢琴下面了,当然也有的孩子是成长起来了,那毕竟是少数。杭州某服装城的一个女老板因跟我较熟,便经常带着孩子经常找我:钟老师,我的孩子究竟怎么回事,过去很好的,三年级以前学习成绩都很好,三年级以后上了奥数班,没想到上了奥数班两年以后经常逃学……然后我就跟那个孩子谈,我说你三年级以前学习成绩很好,他说是的,特别是数学;三年级以后就上了奥数班,他说是的;我说你们学校怎么这么早就开奥数班了,他说不算早,有比我还有早的,一年级就上奥数班。

——我在八十年代在高中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这个时代,我记得好像是86年87年正好是奥数兴起的时候,像我们这个学校两千人,两千人的规模,给我们地区集训的名额是两个,就是千分之一的比例。集训一个月,然后到哈尔滨参加省级竞赛,省级性赛如果得奖了就到北京,北京得奖了就到伦敦去……我才知道这叫奥数。精英教育永远是需要的,现在怎么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奥数了,后来正好过了一段时间我到他们学校听心理辅导课,我走到一年级教室,问你们班里有上奥数的吗,有啊,这个那个的指一指,我说你们把你们的奥数作业拿出来我看看。好,拿出来一看,明白了,原来一年级的学生学三年级的数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五年级的数学……这就是所谓的“奥数”,典型的拔苗助长!

后来我就问他,学了两年奥数你觉得有什么收获啊,他说没有什么收获。我说不可能吧,你的数学基础那么好,再加上奥数训练,怎么会没有收获了?他想了想,要说收获也有,学奥数之前我不喜欢学语文,上了奥数班之后了我喜欢上语文——上奥数班学至胃口倒掉了为止,你说这个叫什么教育!后来我就跟那个家长讲,我说依我看你这个孩子天分很好,很聪明的一个孩子,如果顺其自然这个孩子错不了,你为什么非的让他上奥数呢?家长说你不知道啊,她说考初中,现在是免试入学,但是上那些名牌初中还是要考试的。我们要上杭州剑兰中学,人家给奥数得奖的学生加分,我这个孩子不学奥数不就吃亏了嘛。他讲的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是一个导向的问题。

后来我跟那个家长讲:我说话不太好听,只是打个比方,你不要见怪——养孩子不是养猪,养猪你可以参考别人的经验:猪怎么长这么肥的,加的是什么饲料,哪儿买的;你是养孩子,孩子是有个性的,能用别人的方式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吗?。依我看,小学的孩子假如做到三条将来肯定有出息。第一条,成绩中等。她一听就不高兴了,问,你怎么不提成绩优秀,怎么提成绩中等?我说成绩优秀的有几个,一百个学生当中成就优秀的永远是一个常数。你拼死拼活,加班加点,你逼着他,最后逼出来的尖子,一百个孩子也就那么十五六个。按客观规律办事,该学习学习,该休息休息,最后冒出来的尖子依然是十五六个。我们不否认有些孩子经过家长的调教,老师的精心辅导,自己加班加点努力,他可以从一般上升到优秀甚至是尖子,但是我也可以这样去推测,这样推出来的尖子,用不了几年,上到中学以后,他可能就回归平均了。回归平均有什么不好?跟大多数学生站在一起有什么不好?但那家长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为尖子。这就是我们许多家长现实的想法。第二条,身体健康;第三条,心灵阳光。做到这三条,成绩中等,身体健康,心灵阳光,这个孩子上中学就会有好的发展。

那个家长表示不太相信,我说: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我这个例子就是我自己,你今天把钟老师当作一个专家,所以你来找我咨询,但是你不知道钟老师读小学的时候就是一个中等生,就是一个成绩不好不坏,品德不好不坏的一个中等生。他说

/ 68

那怎么可能?我说就是这么回事——前几个月我们家搞装修,结果把衣橱里的一些东西都要搬到外面,都是我儿子的一些东西,我儿子回来翻了翻,看看他的一些荣誉证书什么的,翻着翻着就翻出一个黄纸头。他一看就大吼一声,老爸的成绩这么差!我在外面帮师傅干活,听他这么一说就跑进去了,我说什么事?他说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个成绩怎么这么差。我拿过来一看是小学时候的成绩报告单,是我继母去世的时候,移交给我太太的;我太太没当回事就塞到我儿子的成绩单里了,也没告诉我。结果拿出来一看,真的很不好意思:从上到下都是3分4分3分4分;看到最后总算有两个5分,一门是画画,一门是唱歌;还有一门课不及格,是体育,我记得我从小学到中学体育始终是不及格的。然后看品德,操行评语。一看,老师先表扬后批评,先说钟某同学接受能力还比较强,说明我这个人还不属于太笨的那一类;第二句话是是我办事有责任心,下面举了个例子,星期天护校行动别的同学都跑光唯有钟某同学能够坚持到底,我用现在的眼光看,我小时候还有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然后下面就提缺点了,希望钟某同学改正一些不足,一是上课爱说话,小动作特别多,二是下课爱打架,把对方的口袋都扯破……看了以后,我心想我什么时候打架把对方口袋都扯破了?忘掉了。但白纸黑字写的那是没错的,给我的操行评语,那时候分甲乙丙丁,最后操行评分还是给我一个甲等,我心里想如果现在一个老师遇到一个上课爱说话,小动作特别多,下课还跟同学打架的学生,怎么可能给你一个甲等分数?很感谢小学的班主任贾成浩老师,精心地把我这点上进的心保护好了。然后到了中学以后,初中一年级以后,依然是成绩不好不坏,依然是混小子一个,光知道玩,但是印象当中求知欲是很强的。从小学二年级每次放学,我都肯定钻进我们那儿的新华书店,不是看什么名著,而是看今天来了什么新的小人书。我是看小人书看大的,看小人书把我终身读书的习惯养成了,我这一辈子都是跟书在打交道,从来没有断过。包括文革下乡,身边就是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鲁迅选集,(也只能看这两种书)就这两本书一直陪着我。然后到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作文课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念了一个篇作文,我一听这个作文不是我的吗?哎呀,我的作文怎么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当范文去念去了呢?我小学作文是得三十分的啊!小学作文印象最深的是用小楷毛笔写了三行半,我的启蒙老师给我批了一个三十分,但是到了初中我的作文被拿到课堂上念了……哎呀,那个高兴地,那个成功体验,下了课之后,就铭记张老师的教导直奔图书馆,然后就狂借小说看,从早到晚甚至课堂上也会干这个事;回到家里做作业,我哥哥在对面坐着,我在这儿上面立着一本教科书下面放着一本小说,等到我哥哥发现,走到我的后面给我后脑勺一个巴掌,我才醒悟过来。就是狂看小说,看了两年,我们建国以后国产的小说和翻译过的苏联小说,基本上你报得出的我都看过。也就是在这两年当中读了大量的书,语文成绩就突飞猛进上去了。语文成绩上去了,就带动其他学科,其他的知识也逐渐提升,等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就成了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甚至是一个在学校里成了知名度比较高的学生。

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小学的成绩当然我们不能小看它,但是没有必要追求它到十全十美的程度,非要得一百分。能够保持到中等偏上一点,关键是不要把他那个读书的兴趣磨灭掉。如果成绩是一考一百分,但厌恶读书,这就坏了。所以,最最重要的是,精心呵护孩子们的上进心。这是小学阶段整个六年当中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小学有些阶段跨度比较大,这个六年是比较长的时间,这个六年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同样会让这个孩子在某一个特定的年龄段、年级段上进心受挫,从而走一条下坡路。这个危机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分段来说一说。

小学阶段基本上是两年看出一个变化,但是一上初中以后,那是一年一个变化,所以讲到初中的时候,我会一年一年来讲。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可能遇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入学适应不良往往被我们成年人所忽视,作为父母往往会忘记我们自己是怎么

/ 68

读小学的,就以为读书就读书还有什么适应不良的问题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生活模式的彻底转变。由一个从相对自由、相对快乐宽松的环境进入到一个整齐划一的刚性要求的环境当中去,对他们来讲存在着很难接受的问题,但是他们又不会去表达:我不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会说我不适应。他会用行为来表现,会不停地说话,不停地下座位,做小动作,报告老师我要喝水,我要上厕所……他会有很多很多出格的事情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年轻的没有经验的特别是没有当过父母的老师,则往往会对孩子做出误判。

班主任对学生的误判是处处存在的,由于误判导致其教育行为在语言、行为上的偏差。他会认为这个孩子调皮捣蛋,是跟老师过不去,缺少教养……然后这些学生就会受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各种负面的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多次重复之后,这个孩子的上进心从入学的第一个月开始就被挫败了,这样的孩子就真的是“输在起跑线上”了。他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输在学习上,而是输在适应性上,甚至是输在人格特质上。所以对于小学入学的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我们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要特别地给予理解包容,要防止在公开场合下处理学生课堂的行为问题,要给他足够的面子足够的尊重,不管什么问题都不可以在课堂上扫他的颜面,要特别注意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这是小学低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习惯培养。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小学一年级。

因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看老师就跟我们杭州人看雷音寺的如来佛一样至高无上。我有一个徒弟,他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回到家里,神秘兮兮的告诉妈妈:我今天发现一个秘密,我们老师也上厕所。在她看来,老师怎么会上厕所呢,老师应该是不吃不喝不撒不尿的神啊,所以这个阶段看老师是一种崇拜的眼光,用台湾师大的一个教授话来说,小学一年级时期是“教育权威最佳的时期”,即是说教育权威最强的就是小学一年级。那个时候听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就会奉为圣旨,家长说十句抵不上老师说一句。这个阶段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要充分利用老师的绝对权威时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训练,靠矫正。结起来就是行为主义,给小学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一种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习得的,都不是天生的,好的行为习惯是后天教育养成的,不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后天教育养成的。如果已经有了一个不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通过行为矫正的方法将它改正过来。

行为矫正基本的操作技术就三种。第一种是强化。强化就是当矫正对象出现一个正向行为的时候,我们就给你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使你这个正确的行为继续出现。我们知道表扬亲吻拥抱这些让孩子有愉快体验的行为都是强化措施。第二种是惩罚,即当他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就给他一个痛苦的刺激,使得他那个错误的习惯不敢再出现,比如说批评惩罚,包括我们家长的体罚。第三种是消退,即当孩子用一种不正确的习惯不正确的行为想要达到他的某一种目的时,老师和家长臵之不理,让他没有结果可得到,从而使这个孩子的错误习惯因达不到目的而自动消退。

举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孩子跟着家长到超市去,看到一个遥控的直升飞机,他就想买。家长一看七百块钱,就说不行,妈妈打工一个月才两千块钱,我怎么能够给你买七百块钱的直升飞机呢。孩子立刻躺在地上耍赖皮,又哭又闹,你不买我就不起来。这个习惯也是习得的,谁给他强化的呢,是奶奶。奶奶小时候给他惯的,他一打滚奶奶就妥协了屈服了,奶奶的妥协就是错误的强化,就是强化的误用。这个习惯已养成之后,你要纠正就很难了,但不是不能纠正。妈妈心里想,你哭,哭给谁听呢,哭给妈妈听的,打滚给谁看呢,给妈妈看的。妈妈倒退二十米,坐在超市橱窗台阶上,拿起报纸遮住半张脸,眼睛余光看着孩子不要让他走丢就行。那孩子在超市里哭,人声嘈杂听不见,眼前人来人往都是腿啊脚啊,妈妈也看不见;他哭啊哭,没人理他,最后他只好站起来,慢慢走到妈妈身边,推推妈妈——那我们走吧。一路上,千万不要说他,千万不要在马路上批评孩子,家长习惯在马路上批

/ 68

评孩子,家长心里想得很简单,孩子是我的,我怎么批评他都行,反正别人都不认识,他没有想到孩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孩子眼里看到的是全世界,妈妈在骂我,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他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一路回到家里要一声不响,回到家里也不讲话,你越是不讲话,孩子越是寻思了,妈妈为什么不跟我发火啊,他要反思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了,双方情绪都比较冷静了,说三句话,三分钟时间解决掉。把孩子叫过来,站在你面前,眼睛等高,同时两只手抓住孩子的胳膊,紧一下松一下,不要掐痛了孩子,但要给孩子压力,同时眼睛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看着我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看他的眼睛同时不说话,盯住他至少二十秒左右,二十秒里还是嘻嘻哈哈的,再延长一点,哪怕一分钟也可以,直到孩子的目光能够跟母亲的目光平静对视的时候,再跟孩子讲话。这个前面的动作很重要,这也是行为矫正的一些操作技术。用一分钟的时间说第一句话,表达一种感受:昨天晚上你在超市满地打滚耍赖,妈妈感到非常难过非常不高兴,我没有想到我的儿子会用这种方法给我提要求。不要啰嗦,用这句话说清楚你内心的感受就行了。第二句话表示一种态度,我今天要郑重的告诉你,今后如果你再用满地打滚耍赖皮的办法来给妈妈提要求,那是绝对没有结果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这个虽然说得很缓慢,但态度一定要坚决,很严肃的告诉他这是绝对办不到的。第三句话教给他一种方法,今后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想对妈妈提要求,你可以这样跟我来说——教会他一种句式——下面你跟我说:妈妈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领着他说几遍,说好了,再说下面一句话:你看能不能买给我一架遥控直升飞机。“你看能不能”这句话要教会他。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的发展就是包括他怎么说话怎么做事。他是无知的,他不是有意识的跟你捣蛋,因为是成年人给他强化了那种错误的表达方式——打滚耍赖,所以他才跟你来。现在你要用一种正确的行为去替代那种错误的表达方式。“你看能不能”,这种句式重复了几遍之后,你告诉他,爸爸妈妈商量如果这件事是可行的,我们就会给你办,如果这件事情超过我们的负担,我们就不会给你办。如果我们说不能买,那你以后也不要提这种事了。这样的三句话加起来,也用不了三分钟的时间,说完以后,就不要重复啰嗦了:背着书包上幼儿园去吧。这就是消退的涵义。

这三条就是最最基础的行动矫正技术,很容易被误用。什么是“强化”呢,“强化”就是种瓜得瓜,不仅得瓜而且得的是大瓜,卖的是好价钱;什么是“惩罚”呢,你种瓜罚款,谁让你种瓜了,我要你种粮食你为什么种瓜呢?种瓜罚款这叫惩罚;什么叫“消退”呢,种瓜得了一个小瓜,明年他又种瓜得了一个小瓜,他不种了,看来这个地不适合种瓜,这就做消退。由这三种基本技术我们可以稍加组合,变式可以拓展成十几种二十几种“行为技术”。

我们来看看拓展的技术。拓展的技术包括逐步养成。逐步养成就是小步走不停留,积极演练。举个例子。有一天我遇到一个学生,讲师生关系,讲了很多他看不惯的地方,他说我们赵老师就知道罚我们,他罚的办法可多了。我问你们老师罚你什么了,他说你看罚站、罚抄作业、罚打扫卫生、罚跑步等等,最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我们老师还给我们罚过睡……我第一次听说,什么叫“罚睡”啊?原来他们那个308宿舍礼拜四熄灯以后说话被生活老师查到了,结果礼拜五早晨生活老师给班主任打电话说因为你们308宿舍熄灯后说话你们班级量化考核扣两分,班主任很生气,礼拜六中午放学的时候,班主任让308宿舍全部留下来,罚睡一个半小时,谁让你们熄灯以后还说话。308宿舍12个学生唉声叹气,我们放学都要回家不让我们回家,去宿舍睡了一个半小时。老师抱了一摞作业到宿舍,说躺下不许说话。说不许说话,学生还是嘻嘻哈哈的。后来学生走了以后,我就给赵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到心理辅导室来一趟,赵老师不到五分钟就来了。为什么我说话比较灵呢?因为我来到这个学校做心理咨询,开学第一天我就说了,做到两个承诺,一个承诺就是为学生保密,学生到心理辅导室来,如果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同意,我是不会向领导老师们

/ 68

做反馈的。很多老师很想知道他的学生到心理辅导室来给我讲了什么,往往会来问我,我说这个事呢,按照我们职业道德规范来说是不允许的,除非这个学生伤人或是要自杀,我会及时跟政教处沟通,跟班主任沟通;不是这种情况,一般的情况我是不会跟你们讲的。这绝对不是对老师们不尊重,而是职业规范所致。第二个承诺是我为老师们保密。为什么呢?因为在心理工作室,学生难免会讲到一些老师在工作中他看不惯的地方。如果学生讲的是没有道理的,我就替老师们挡了。我来替你们做他的认知矫正工作。如果我觉得学生讲的话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我绝对不会向学校领导们报告,不会向学生做出反馈。我只会说,这个事让我考虑一下,事后我会打电话给老师请他到心理辅导室来,我会跟他讨论一下这个事怎么处理会更好一点。有了这个承诺以后,老师就有了安全感了。在这所学校里面,学生进心理辅导室老师是很支持的,而且每周都有老师跟我预约时间,要把他的学生问题转介到心理辅导室来,这个过程是很顺畅的。

五分钟不到,赵老师过来了,等坐下以后,我就说,赵老师听说你给学生罚睡啊,他说不好意思钟老师,没办法,这个宿舍老是讲话,你说我怎么办呢?这个事做的不好是吗?我说不是,你的做法挺符合行为矫正的原理。他说 是吗?我说是啊,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惩罚本身就是行为矫正。哦,你一打电话,我心里就犯嘀咕,我以为我做错了什么。我说不过你这个事,可以做的更好一点。他说怎么做呢?我说,你把它改为积极演练。放学了,你可以说,308宿舍留一下,到寝室以后,你再说,不要在全班面前说。到了寝室以后,你就说这个礼拜四因为咱们这个宿舍熄灯以后说话扣了班级量化考核两分,那么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件事情我不怪大家,这件事情的责任完全在于我。讲这个话关键是态度一定要真诚,而且你要说明理由,为什么这个事情是你的责任,因为从心理学教育学这个角度来看,学生良好的行为都是我们教育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好的行为也是我们老师教育训练不当造成的,所以这个责任应该是我们老师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做一个积极演练的训练,相信大家经过训练之后,我们这个寝室熄灯以后讲话能得到有效的改正。这个动员很必要,要非常真诚的讲明这个责任是老师的。第二,宣布训练规则。今天我们这个训练,每十五分钟是一段,这一段当中分成三个小步骤,每一个步骤大概需要五分钟时间,第一个五分钟是我哨子一响就代表熄灯,你们就立刻脱衣服,脱到只剩内裤为止,然后拉开被窝,钻进被窝像模像样闭上眼睛睡上五分钟;第二个五分钟,我哨子一吹就代表起床铃声,你们立刻穿好衣服整理好内务,坐在床边等我讲话。第三步我讲评在刚才两个步骤中哪些同学做得好。只讲好的不讲坏的,讲五分钟。这样呢,刚好是一个阶段完成。那么今天下午我们要做几遍呢,一共要做六遍,合计是一个半小时,六遍做完以后,老师最后会做一个总结,那个总结我依然会一个一个学生地讲,你的哪个动作快,哪个动作做得好,讲评以后,相信我们308宿舍下个星期熄灯以后不会再有人讲话。如果下个星期还是有人讲话,那依然是我的责任,我没有把你们训练好,那么下个礼拜六我可能还要把你们留下来再做六次积极演练。赵老师一听就明白了,说,好,我回去马上就试。过了一个礼拜,他跑到辅导室里面,说,钟老师,效果奇好,果然不讲话了。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问题,比如说,积极演练的注意事项:第一,避免生气和责罚,关键是积极两个字;第二,不使用消极或否定的词语,改为正面的表述;第三,关注在发展中积极良性的行为,强调正确的而非不正确的行为;第四,至少前一天向当事人讲清演练的必要性,你想第一次我们演练是突发事件,但第二次演练我就提前打招呼了,如果下个星期你们又讲话了,你们还要做六遍积极演练,那我就提前一周给你们打好招呼了;第五,不仅是提要求,而且要具体讲解行为和练习要求,比如说他脱衣服脱得快,他躺在床上眼睛就立刻闭上了,这都是行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反应;第六,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积极演练,积极演练确实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时间,学生都放学以后,宿舍楼里没有人了,如果外面都人来人往,你做这个肯定是没有效果的。这就是积

/ 68

极演练的内涵。

第一是自我控制,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指导,自我增强和自我惩罚。行为契约,还有代币制,还有正向关注和系统检查。还有一些,不止这几种,而这几种又分了很多小种,很多具体操作的一些方法技术。我这里集中了一些我们在学校里适合用的,还有一些通过前面的三种强化、惩罚、消退组成一些内隐技术,这些内隐技术是处理一些内隐性问题的,比如焦虑性问题,强迫性问题。这个在高中我们会经常性遇到,比如说放松技术,包括肌肉放松和呼吸放松技术;意念技术,这些都必须进行现场的演练才行。第二是系统脱敏,解除考试焦虑要通过系统脱敏。第三是暴露疗法,也就满灌疗法或冲击疗法。总之,行为训练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必须掌握的第一门技术。小学尤其重要。

对小学生少讲道理,多讲规则。我们很多老师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小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许多的大道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跟我们老师的认知水平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们老师用自己的价值观念跟学生去讨论,学生脑子里的价值观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所以小学老师要熟知行为矫正技术,初中、高中老师也需要,但是第一位的还是小学老师。

我们来小结一下,行为矫正技术主要是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又分为适度惩罚,替代惩罚,理性斥责,过度补偿,纪律处分。纪律处分看起来简单,要防止处分的误用。处分不是目的,处分之后紧跟着需要一个负强化的训练跟上去,这样的处分才是有效的。什么叫负强化呢?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你犯错误了,我们就给你一个警告,我们就理解为那是负强化。那叫处分,那不叫负强化。负强化关键的是强化,他要促进的是正向行为,它是以负面的切入点进去,形成的是正向的行为。

那么负强化操作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当你出现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我们就给你减少一个痛苦的刺激。惩罚不是一个痛苦的刺激么?你出现一个好的行为,我就减少一个惩罚,从而促使你做更多的好的行为。我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人犯了罪,被抓起来宣判,判刑二十年,这叫惩罚。但是惩罚不是目的,我们管教人员会努力地教育服刑人员好的行为、好的表现。他好的行为一旦出现,经过评审以后,给这个服刑人员减刑三年,二十年就变成了十七年;这样他就会愿意去做这个好的行为,可能又给他减刑两年变成十五年了,然后他好的行为不断的增强不断的出现,最后,二十年的徒刑可能七年就可以出来了。这个就叫做负强化。负强化归根到底就是促进了一个正向行为的出现。

处分不是目的,如果运用负强化机制,政教处就通过心理辅导室制定了一个“善行积分制度”,有一个学生因为三次违纪,被三次处分,从记过,记大过,到留校察看,这个孩子到了初中三年级一点儿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因为他觉得他背了三个重要处分之后升学无望。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后来我在辅导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要害之处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于是我对政教处提出建议,以“善行积分”负强化的方法来调动他的正向能量。于是就跟那个孩子谈话,给他量身制定一个方案,先从最低一级的处分开始,如果你能拿够300分的“善行积分卡”,什么时候你能拿够积分,你这个记过处分就可以撤销,不论时间早晚,你只要做到积够300分就给你撤销。

那么这个300分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孩子主要的问题是逃课不逃学。他是住校生,很有意思的是,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他都要背着书包到学校,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都背着书包回家,这六天他全天候都在学校,但是不到课。干嘛呢,就呆在寝室里睡觉,别人上课他睡觉,别人下课他打球……班主任老师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了。我就跟他讨论,如果你能到课堂听课,一到课二不睡觉三能够完成基本的作业,你上一堂课就能得1分,这个1分就以卡片的形式记录——学校就做那个很精致的卡片,有1分的,有2分的,有5分的,有10分的……跟硬币面额一样,分几个档,然后每到一堂课并完成作业就积1分,这个孩子一天有八堂课,再加两节晚自修,这十节

/ 68

课都到课的话,就能拿够10分。那我们来算一算,他每天都能够这样坚持做的话,一个月零四五天的时间,他如果都做到了,就能拿到手300分。什么时候拿够了,什么时候记过处分就可以撤消了。

然后就进入第二个程序——争取撤销“记大过”处分,我们的要求就高了。第一个台阶要求不要太高,让他看到是可以做到的,太高了做不到就没有意义了,等到“记大过”那个台阶给他抬高。所以用这个办法来促进他做哪些正向的行为。那么这些正向行为要及时给他强化,一天十节课里,如果他到了七节课,那么班主任老师到晚上就会找到他给他一个评估,很好,不错,不批评他,给他鼓励,你原来一天都不上现在来了七堂课,不错,继续。每天给他反应都是正向反应,哪怕他明天又变为五堂课了,后天又变为三堂课了,也不要批评他依然要鼓励他,毕竟你还是到了三堂课,说明你还是有斗争。思想斗争成功了——你可能不想来,但还是来了三节课,就正向鼓励他,当场就给他积分卡,一定要给他卡,要他手里每天拿着卡数着,我已经拿到多少了……只要他拿够这300个积分卡,到政教处立马就取消这个记过处分。这就是处分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隔离”。把学生拖到教室外面是一种隔离,但是你这种隔离是一种误用,因为孩子他本来就不想读书,你把他弄到外面以后,他更高兴,他自由了。这是惩罚的误用。隔离一定要隔离他最喜好的一些东西。他特别喜好打篮球,打篮球他爱撞人,你就把他给罚下来,你在旁边看着,不许上场;你如果再做得不好,你连看球赛的资格都没有,回教室。这个隔离他才难受呢。大家都知道,闯红灯扣两分,罚款二百200元,你难受了,所以就不闯了。(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叫做《行为矫正》)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的小学老师家长应该怎样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来培养小学低段的孩子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家长要列的话可以列出来十几条,书包要自己整理啊,写完作业要检查啊……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最最重要的习惯是两个,第一个习惯是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写作业一定要抓紧时间不磨蹭,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小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是会带到初中和高中去的,而且到了初中和高中是很难纠正的。第二个习惯就是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什么叫做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呢?第一,写作业不要家长在旁边看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一定要如此。第二,写完作业以后不要家长来给他看对错。现在我们很多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了,写完这个作业以后——妈妈你来帮我看一下,好了,不动脑筋了,至于这个作业对与错全部都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在做那个非常糊涂的事情,就没有想到家长做的越多,你这个家孩子就变得越被动越懒散。第三个要求就是写完作业以后,不要让家长签字,因为谁签字谁负责,家长如果签了这个字,就会负责,就要追求完美,让他把这个错全部都要改正过来。孩子不会做的时候,家长还会自己操起笔来亲自动手帮孩子去做,因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次都能得到一百分,这个是非常非常槽糕的一个习惯。因为作业是教学信息的一个重要反馈,作业不能够由家长来看对错,一签字就负责,家长就要求学生全部都改过来,送到老师面前的作业就变成了一种假象,老师看到的就是一种假象,老师变成了聋子瞎子,根本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会还是不会,是哪里不会,就不知道下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注意什么,也就不知道如何提高。所以作业一定要以原始面貌呈现在老师面前,这样的作业才是有用的。

我们先来说说用强化的原理来训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年级孩子写作业为什么拖拉,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要记住当一种现象普遍存在时,就不能去批评某一个个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定有规律性。一年级的孩子普遍写作业都是拖拖拉拉,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时间知觉,是成长问题。一年级七到八岁的孩子,他没有时间知觉,他不知道一分钟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比如说,我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看他写作业写累了,我说你出去休息十分钟吧。我这个儿子属于比较老实听话的孩子,三分钟跑回来了,爸爸,十分钟时间到了吗,我说没有,去吧,过了又不到三分钟,跑回来问时间到了吗,21 / 68

我说没有,去吧——回来三次时间都没有到。我隔壁周老师的儿子,属于那种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他爸爸说你去休息十分钟吧,一小时他也不会回来的。两个孩子不同的表现都有一个实质性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时间知觉。一二年级七到八岁的孩子没有时间知觉跟他们没有空间知觉是同时出现的,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空间知觉,没有方位感。一二年级的孩子独立上学,如果环境复杂的话,他是容易迷路的。但是三四年级的孩子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走过三四遍就会记住,这时方位感已经建立了。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时间知觉,你又不去训练他,他就养成习惯了,他认为他时间有的是,就慢慢写。家长没有注意,老师没有注意,好了,习惯一旦养成,到了初中高中都成这样,这个时候你再批评他,就没有用了。所以这个关键期是不可以错失的。

一年级最最总重要的就是按时完成作业,养成时间知觉,要给他推一把。怎么操作呢?四步,第一步,评估目标行为。我们把训练目标称为“靶行为”,怎么评估呢?孩子回家以后,你就问他,今天有多少作业,拿出来看看,语文这么多,数学这么多,家长不要忘了问这么一句话:老师有没有说多长时间完成?——老师说了,语文二十分钟,数学二十五分钟……——我在这儿插一句话,我们老师从小学到高中三年级,布臵作业都不要忘了说一句话,今天我布臵的三道物理题按中等水平要求十五分钟以内做完,回家以后看着表写,如果十五分钟以内做不完的,请你反思,后果自负。这句话说完以后,你也不用问了,你用几小时,你用多长时间,明天语文老师来布臵短文,按中等水平要求三十分钟,从命题开始到画完最后一个句话,三十分钟没有写完五百字的同学,请你反思,后果自负。——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按照中等水平的要求按时间去完成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出现在中考高考因为时间不够而完不成试卷的,他会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考试来看待。

——妈妈说,好的,我多给你十五分钟,你用一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四十五分钟的作业。至于这个一小时有多长,他是不知道的。为什么要多给十五分钟呢?因为这一小时中间你可以让他稍微地活动一下,一年级的孩子,你让他坚持一小时,那是很难的。第二步,宣布训练规则。规则一是我在你面前放一个闹钟,现在是五点半,六点半闹钟一响就是一小时到了。规则二是,闹钟一响,妈妈就会进来,把你的作业收走,锁在妈妈的抽屉里,直到明天早晨上学之前。这个时候孩子就会问妈妈,妈妈如果我没有写完作业,你也要把我的作业收走,那是为什么呀?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你长大以后要考中学考大学,小孩子都知道的,一场考试要么两个小时或者是两个半小时,时间一到铃声一响,监考老师就把试卷收走了,每个人都一样不会多给你半分钟的时间,懂了吗?懂了。其实他根本不懂。不懂也只说到这儿。第三步,实施训练。实施训练的两个细则,第一,就是独立封闭的写作业环境。比如说孩子在客厅里写作业,爸爸到书房里去,妈妈到书房里去,四面门一关,谁也不去打扰他,让他去感知这个时间长短,这一个小时有多长。第二,在这一个小时之内,无论孩子上天入地,翻江倒海,一律不去干扰,不去打断他。但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家长,特别是当老师的家长,尤其是当小学老师的家长,因为当小学老师的妈妈凡事都要求完美,——我太太就是小学老师,我研究她研究了一辈子,我就知道她的职业特点就是追求完美,你要好我比你还要好,你追我赶,小学那个校长,你不用担心下面不干活,她们都干活,而且干得要比别人干得好。好了,这个妈妈一听这个冰箱咣当一响,就立马推开厨房门,大喊一声,张小山你又开冰箱吃东西,你这一边吃东西一边写作业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作业,一通批评以后,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完整的十分钟链条打断了。然后回到厨房以后,还是不放心,竖着耳朵听,一听电视机响了,尽管声音很小,妈妈一听就知道是“喜羊羊与灰太狼”,无名火又起来了,又是一顿批评,又是十分钟过去了……三番五次这样打扰,这个孩子时间知觉他是养不成的。正确的做法是,无论这个孩子怎么做,你就沉住气,等到闹钟一响,你再推开门。推开门一看,十道题才做三道题,那妈妈的无名火又上来了,又是一顿批评,你说十道题才做三道题,你说你怎么考大学,你说你

/ 68

改不改。孩子说,妈妈我改。好,这次就原谅你,下不为例哦。——其实,你只要原谅了这一次,以后次次都这样。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出来以后,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看妈妈的脸色,哟,妈妈拿起作业本生气了?但是妈妈今天没有生气,孩子看到的是妈妈一张“扑克牌”脸——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不可捉摸。妈妈看了以后,语气很平和地说,哦,张小山才做了三道题啊,对不起没时间了,咔嚓一下,锁到抽屉里:你现在可以打开冰箱吃东西了,可以打球,看电视。张小山就说,妈妈我还有七道题没有做完呢,怎么办呢?七道题没有做完,这不是我的事,这跟我没有关系。妈妈你给我吧,你不给我,明天王老师肯定要骂我的。王老师骂的是你啊,他又不骂我。妈妈你给我,我们王老师真的很厉害很厉害的,他要罚站的。罚站就罚站,罚站也是该。孩子急了,妈妈你给我,你不给我,我今天就不吃饭了。那好不吃饭就不吃饭。孩子知道妈妈的软肋,妈妈最怕孩子不吃饭,今天妈妈无动于衷,你不吃就不吃,一顿不吃饿不死,你真不吃,你真不吃我跟你爸爸吃饭了啊。叫上爸爸吃饭了,叫上爷爷奶奶吃饭了,今天我定规矩,谁也别干扰!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很开心啊……家长没有着急,孩子着急了,你们的教育很成功啊,如果反过来,孩子不着急,家长急得火冒三丈,你这个教育肯定失败。家长一起吃饭,不能用余光去扫他。孩子研究家长,老早就研究透了;家长研究孩子,一辈子都搞不清楚。孩子一看妈妈的眼光,一瞄他,他知道妈妈心软了。所以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眼都不去看他。吃饭完,桌子一擦,带上小狗散步去了。回到家里一看孩子在沙发上睡着了,别忘了,不要叫醒他吃饭,一顿不吃真的饿不死。把孩子放在床上之后,给王老师打一个电话——通报情况,请王老师明天帮我们说几句话。重要的话要老师说,因为老师一句顶家长十句,前提是你跟老师的关系不错,你跟老师关系不好,老师教那么多人,他怎么管那么细呢,特殊问题特殊处理。明天早晨无论有多忙都得送孩子上学,送到校门口还不行,王老师交代了,今天张小山的家长可以送孩子入校,因为王老师找家长还有点事。送到教室门口了,等张小山和王老师的眼光对上号了,你再把作业拿出来,给张小山。张小山掖着藏着要从老师眼皮底下溜过去,王老师招手说,张小山你过来,今天作业面批面改。完了,撞到枪口上了,老师问,怎么十道题才做三道题,多长时间做的?一小时,一小时才做三道题,那你长到怎么考中学怎么考大学……老师多讲两句少讲两句,态度好点态度差点,张小山都得乖乖听着,因为老师是神啊,——今天回家一定要抓紧时间,听见了没有,听见了。回到家里,家长也不要问老师说了什么,你一问,他想,哦,你们肯定通过电话了。只问声回来了啊……接着,第一步,评估目标行为,拿出你的作业,一看依然是多给你十五分钟,一小时完成四十五分钟的作业……关于训练目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可以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目标一旦经过两三天的评估确定是一小时的话,两个月以内不能改变。就是让他养成一小时的时间知觉。第二,宣布训练规则,规则一是什么,规则二是什么……千万不能说,我昨天说的规则还记得吗,记得我就不说了。这样不行,训练规则必须天天讲,月月讲,讲够六十天为止,对孩子一定要多讲规则少讲道理。千万不要没完没了的讲道理,只需要告诉怎么做就可以了,多讲规则,少讲道理,讲到十天二十天,天天规则一规则二,每天一字不差。直到孩子都说妈妈你烦不烦啊,你天天都讲,我都倒背如流了,好,你背给我听听,规则一是你在我面前放一个闹钟,现在是五点半,六点半闹钟一响就是一小时到了。规则二是,闹钟一响,妈妈就会进来,把我的作业收走,锁在妈妈的抽屉里,直到明天早晨进教室之前。好,规则记住了,妈妈说,那以后就由你来背规则。要让孩子把规则内化的他心里去。第三步,实施训练,依然是把门一关——独立封闭的写作业环境,依然是谁也不去打扰。十之八九,今天可能是孩子去打扰父母了,爸爸你给我看看,我做了这几道题,还有多少没有做完就到一小时了。爸爸说不知道,你抓紧写,时间到了,闹钟就会响。找妈妈,妈妈也是这个回答,不用问啊,让孩子抓紧写,时间到了,闹钟就会响的。快写快写,要不然时间到了,没有写完妈妈就会把作业收走,十之八九,用不了一小时,孩子的作业就做完了,23 / 68

因为本来孩子的作业就用不了一小时。一旦按时做完,这就表明正确行为出现了,正确行为一出现,孩子就有一种体验成功的喜悦感,一拍桌子,说,妈妈我做完作业,闹钟没有响啊。第四步跟进强化,正确行为出现了,立即给予强化,妈妈第一时间立刻关掉火,立刻关掉油烟机,立刻推开厨房门,立刻伸出大拇指,好样的张小山,你今天用了不到一小时做完了作业,所以妈妈今天要奖励你,第一时间掏出一颗粘纸红五星,扯下一颗贴在张小山的额头上,再扯一颗贴在墙上,墙上这颗最重要,所有的行为训练行为矫正,我们刚才看到的二十几种,每一种都必须把效果上墙,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而且家长还要宣布从今天开始,你每天都能一小时之内完成作业就会获得一颗红五星,一个礼拜以后,你拿着你获得的五颗红五星来妈妈这儿换一个小熊猫(纸片的),如果下一周还能得到一个小熊猫,拿到妈妈这儿能换一个小福娃(也是纸片的),那么下一次你就可以带着你的小福娃,跟着妈妈到超市里买一个几块钱的东西……这就是强化!

埃里克森讲到发展有两个特点:发展是分阶段的,发展又是连续的。我们要特别关注发展是连续的这样一个定义,发展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发展像一个时钟钟表盘一样,时点一的状态决定了时点二的状态,时点二的状态决定了时点三的状态……依此类推。它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国家的教育搞到现在,之所以是困难重重,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这样一个规律去办教育。我讲这个话一点没有否定我们国家教育成绩的意思,但只要是一个真正生活在第一线的老师就不能不承认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也可以这样说,全世界办教育的人没有像中国的教师一样遭遇到这样的困境,没有第二个国家像我们中国这样办教育,像我们中国的学生面临现在这样的处境。我们不能光看阳光灿烂,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去想办法补救,他要补救的事情是多少啊,前面有多少问题积累……这两天的分享(讲座),越往后讲越会感到这个问题份量的沉重,所以我反复讲“教育一定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讲到了关于这个用强化原理来处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我讲了四个步骤,第一评估目标,第二学会规则,第三实施训练,第四正向行为出现的时候如何进行及时强化。我还要强调补充的是一个训练的周期,如果每一个方面我们都做的比较规范的话,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的周期,大概是六十天左右,两个月。也就是说,如果做得规范的话,他是这样分三段呈现出来的,两个礼拜他就可以上路。这里说的好习惯,不仅指孩子的作业不拖拉,培养所有的习惯基本上都是这样。如果这几个步骤做得比较规范的话,那么两周就可以上路,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再用两周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巩固:这是一个月。然后再有两周的时间,他就可以维持这个良好的行为。巩固是完全重复训练阶段的步骤,无非是增加了两个礼拜的时间;而维持阶段与巩固阶段最大的不同是,在维持阶段要逐步把强化的措施降下来。因为我们不能仅仅靠单纯的物质激励去维持一个好的行为,所以维持阶段和巩固阶段最大区别,一是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比如原来是两个小熊猫换一个福娃,一个福娃可以换一个奖品,那么到维持阶段就可能变成三个小熊猫换一个福娃,延长了强化的间隔时间,就是说,他需要等待的时间更多一点。再一个就是降低强化的力度,原来我们在巩固阶段我们还是用比如说到超市里买个十块钱的奖品,他喜欢的,如果他喜欢的奖品价格比较高,比如他喜欢一个七十块钱的东西,你可以用七个小熊猫来换就可以。但是到了维持阶段,就要把这个奖励的力度将下来,比如把十块钱降到九块钱,九块钱降到八块钱,逐步降下来,同时,非物质性的奖励,社会性的强化要增强。比如说表扬、拥抱、亲吻、竖大拇指、拍肩膀、逢人就说张小山好、逢人就说张小山按时完成作业。至于张小山作业写的乱七八糟,这错那错一概不提,哪壶开就提哪壶,哪壶不开不提哪壶;哪壶不开说明火候不到,继续烧。加强社会性的强化,同时降低物质性的强化,这是一个过程,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两个月的训练结束。

前一段的具体要求在后续的巩固阶段和维持阶段依然要进行。为什么,因为,24 / 68

按照这样的步骤,我们两周上路,两周巩固,两周维持,应该是一个半月,但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一个半月还不能达到训练要求,那你就再增加两周。我这里讲的是一个平均数,大致上两个月,六十天左右,一个好的习惯能够形成并且能够维持下去,但是维持下去如果没有后续的强化,特别是非物质性的社会性强化如果跟不上去的话,那么他也有可能又会回缩,所以后续的工作还得尽力做好。

怎么做呢?比如,第一个阶段第一个训练目标,我们是用两个月时间去训练一个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两个月过后,从第二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二个训练目标了,如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进行第二个目标训练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滚动巩固第一个训练目标,当我们在训练他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的时候,同时也在继续强化的前面已经基本形成的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的习惯。

新生入学的一年级是非常重要的时段。前面讲到,一年级的习惯没有养成,到后面你想改变是很难很难的。一年级没有形成这个习惯,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他成长中的一个问题,是他成长中必然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抓住这个时机,一上来就抓住这个时段。时间意味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个事情做得很及时,我们两个月后就可以做第二件事情。当然新生入学有一个入学适应的阶段,一个月左右,入学常规教育,如靠右走,不喧哗等等,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做这些常规教育。常规教育之后,从第二个月开始,我们用两个月时间去训练一个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拖拉。完成以后,后面又可以用两个月时间去训练第二个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这样一个学期至少可以完成两个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如果家庭再增加两个,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如果做得规范的话,那就是四个好的习惯。如果依然有条不紊这样做,二年级一年下来,还有四个好的习惯;两年下来一个学生会养成八个好的习惯。我们不求完美,减一半,打个五折,按一个学期家校相加养成两个好的习惯,两年下来这个孩子就可以有四个好的习惯。如果各科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这样做一个学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两年下来他也有四个好的课堂习惯。八个学习习惯足以让这个孩子走好今后学习的道路。

刚才我讲的都是一些亲身体会。我的孩子从小时候起都是我们夫妻两个自己带的。上学以后,头两年,那时候我是盯住我的孩子,盯得很紧,他妈妈那时候很忙,又是当班主任,又是上一年级二年级的课,我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有一个正常上班下班的时间,相对来说照看孩子的时间稍微多一点。那时我带着儿子住在教育行政机关的办公室,一张单人床,我们爷俩,太太还没有搬过来,这两年当中我盯他很紧就是一条——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一条就是按时完成作业。孩子作业写得乱七八糟,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有时候我会说两句,当然多数情况下是不太去说的,你只要做到回到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书包开始写作业。所以两年下来他在学习上的自立性自觉性基本养成了。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在教育行政机关担负一定的职务,变得非常忙,他母亲搬家搬过来以后也很忙——因为刚到一个地方,总要站住脚,所以孩子的学习从三年级开始基本是不管的。就是哪儿错了,老师改出来错了,你回家自己纠正就可以了,最多是回去问问他,最近考试考得怎么样,小学还跟你讲,到了初中你问他,永远是三个字:不知道。上初中就不知道,问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有一次回到家里,这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说,爸爸,我觉得当一个物理老师很好。我说你怎么去想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吴老师物理课上得特别好,我长大以后想当一个像吴老师这样的物理老师。他说了以后我就记住了,过了几天,我就到学校去找这个老师,找到吴老师,我又不认识他,握着吴老师手,很热心地告诉他,吴老师我特别的感激你,因为你把我儿子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我说一个好老师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你做到了。我这样去讲的目的也是有私心在里面,就是强化一下吴老师的正确行为(也有希望他能够对我儿子今后多关注一点的私心在),这样吴老师今后肯定会更加教好这门课。中考的时候我问他学习怎么样,考得怎么样,不知道。多少分,不知道。那时候也没有排榜,成绩公布以后,光知道他上了重点高中。有一次我去他们学校,见到他们校长,问他们校长(跟

/ 68

我很熟)我孩子的情况,他说不错啊,最近一次考试年级里排第七。这是我第一次从校长口里知道了孩子的准确排名。然后上高中,你问他学习怎么样,不知道。高考,总能知道了,我当时正在哈尔滨做报告,等着他成绩出来了,光知道他被南开大学录取了。然后我们全家去南开。上大学以后呢,两个礼拜会回来一趟,问他学习成绩怎么样,也是三个字,不知道。到大三的时候,有一次忽然在礼拜三回来了:爸爸我要上北京开会。我说开什么会啊,回答不知道。还有谁去啊,不知道。老师去不去啊,不知道。谁掏钱呢。学校掏钱。那学校掏钱你去吧。什么会我也不管,你就去吧。去了之后第三天,《中国教育报》登出来了,头版头条,全国优秀大学生授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政治局委员倪志福会见的。哦,我才知道他原来是去开这个会;第四版是全国优秀大学生名单,我儿子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个。所以当他上了中学之后,整个学习就上了路。

有的时候有的同事会问,钟老师,大家都是做教育工作的,你的儿子你是怎么教育的。我说我真的说不出来,其实我别的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我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注意了他的年龄特征,我非常小心地去处理他成长的某些特殊阶段的一些矛盾。我很小心。比如说进入青春期以后,他比别的孩子小一岁,原来是小两岁,我让他留了一级,太小有问题,留了一级,好了,小一岁。然后到了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别的孩子不跟家长说话,他跟家长依然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看,这是我们一起上公园,很开心的一张照片(展示照片,孩子很阳光)。但是上高一的时候他就不说了,别的家长就着急了,我太太也着急:孩子为什么不说话?我说这是正常的,我太太说那怎么办,我说小平同志不是刚刚视察时讲过两句话么,叫做“冷静观察,韬光养晦”。我说等待,他总有一天会阳光灿烂的。两年以后,上高三的时候,就云开日出了。在这个阶段,非常小心地去呵护他们的自尊感。别人也许很难想象,我这个儿子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对他讲过“你不要早恋啊”之类的,但是我的孩子却从来没有在情感上出过问题,从来没有。上了大学我第一次写了封信告诉他,我说孩子,你现在上大二,如果有合适的女孩子,你可以去考虑。然后我列了几条择偶的标准。我印象当中第一条要求是性格,我说要把性格放在第一位——我特别看中性格这个问题,而把外貌、学习成绩这些通通往后搁,但是他整个本科阶段根本没有去理会这件事情,直到读研以后,到研二的时候,有一天打电话回来,他说爸爸我要到哪里哪里去找一个同学,外地,他们9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起被授奖的时候认识的。到了这时他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家长不在于你讲得有多好,而在于你是不是了解他的问题,对于他的问题你基本能够读懂,知道他现在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是怎样的情况,你不作出误判,不作出错误的反应,这是最要紧的,每一步都很小心地去应对……这是我顺便说及的。

那么刚才讲的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两周上路两周巩固两周维持,最多再加两周,两个月一周期养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稳抓稳打,两年下来四个好习惯,学校里的四个加上家里的四个,八个好习惯,应该说可以去陪伴他走好今后的学习道路。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过程中有四个细节是决定成败的。第一个细节,就是目标必须单一。不可以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行为训练的目标,不能说在既要求他按时完成作业,又要求他正确率百分之百。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的训练,之所以没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太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其实,每次只能集中一个目标。这个原则在我们做心理辅导中,包括我们做学生个案的过程中,都是要始终注意坚持。尤其是“焦点解决”。今后大家如果有机会接触这个方法的话,你会发现,“焦点解决”非常适合在我们学校里做一对一的个案辅导。焦点解决始终注意一小步,每次就是一小步,目标加例外一项,绝对不能两小步三小步一起走。所以强调从一小步开始,所有的行为训练都可以这样要求,这是第一个细节,目标必须单一。

第二个细节是强化必须及时。强化的及时和惩罚的及时是行为训练和行为矫正都必须注意的。必须在正确行为出现的第一时间立即强化,包括惩罚。一个小偷偷

/ 68

了东西了,三年以后才破案,然后判又判了一年,判的刑罚是四年,七年以后出来,这个小偷又在偷东西了,很常见,监狱里出来的又在外面作案很常见。为什么,惩罚不及时。有一些宗教的教义上对违背教义的惩罚比较当机立断,看起来似乎有一些不近情理,但是它倒是符合行为训练行为矫正中及时强化的原则。小偷偷了东西,有些地方的处罚是把一个手指头剁掉,看起来是很残酷,但是它体现了一个就是立即惩罚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

第三个细节就是强化物必须选择孩子最喜欢的。孩子不喜欢的强化物起不到强化作用。我们有一些老师也都在不自觉地运用强化,比如在课堂上也会用表扬和奖励的措施,这都是强化。但是为什么我们学校里采取的这些强化措施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呢?比如说,一年级班主任王老师,通过一个月观察发现班里有几个同学学习进步特别明显,于是就在班上宣布,说我们这一个月,班里有三个同学学习进步明显,学校评他们为“学习进步之星”,后天礼拜五开班会要奖励他们。那三个孩子眼巴巴等到星期五,老师开班会说张小三李小四王小五上台领奖,三个孩子兴冲冲跑上台,拿出来奖品每人一个方格本,孩子们唉声叹气——方格本我们家里有的是。这个他不稀罕,这个强化就不起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星期三宣布星期五要开班会奖励了,下午王老师就给家长分别打电话,说张妈妈你们家这个小三最近进步明显,后天要开会奖励他,请问张妈妈你的儿子最近特别想得到什么东西。张妈妈说我这个小三最近参加乒乓球队训练,经常回家说人家的队员都有红双喜牌的乒乓球,咱们家里买的这个杂牌,一打就扁掉了,我很想要一盒红双喜牌的球。王老师说,那么好的,请张妈妈明天上午务必买好,下午悄悄送到我这里来。等到星期五开班会的时候,张小三上来领奖,拿出来奖品是一盒红双喜三星乒乓球,那张小三眼睛都瞪圆了,心想,哎呀,老师真是菩萨啊,人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啊。然后李小四王小五他们是另外两样,价格差不多。尤其对低段学生,这种办法班主任隔三岔五都可以用。经常问问学生家长,张妈妈你小三最近有什么情况。说是有,自从上次得了学习进步之星,现在回到家里,可懂事了,知道帮妈妈做点事,吃完饭他都能帮我收拾碗筷,我正想用老师的办法来奖励他。王老说好的,你把奖品买好,交给我,我到班里去给奖励。然后到学校开班会,据学校调查,张小三同学在家里每天帮助妈妈收拾碗筷,所以学校评他为“家务劳动之星”,然后奖励他一个心仪的东西。那他回到家里,妈妈今天我来洗碗,系上围裙。别的孩子回家也是,妈妈我要收拾碗筷。一个奖品在班里发挥作用是扩大了社会效应。这样的事,隔三岔五做一做,校长也高兴,你给学校省经费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家长也高兴,他心甘情愿掏钱啊,奖励给孩子是好事嘛;孩子也高兴啊,他隔三岔五也能得点奖励啊;老师自己也高兴啊,因为大家都说他好,说这个老师有办法啊:这是四赢的事情啊。这是第三个细节。

第四个细节是,强化物是不容易得到的。容易得到的强化物是不起作用的。我有一次在山东威海讲课,有一个老师也是为了训练他孩子好习惯,两个月之后他给我反馈说,钟老师,我的孩子有时候有进步,有时候又倒退。我就问她平时怎么操作的,她就告诉我是这样的。我一听就知道不对。因为当时我就问她强化物是什么,她说我的强化物是肯德基啊,她说孩子喜欢吃肯德基啊。结果按所定的目标两个礼拜有两天没有做到按时完成作业,十天有八天做到了,两天没有做到。那我后来就跟她说,你这个要求过高了一点,通过你这个做法就可以看到家长有一种完美主义的想法。你不能把尺度定得太满,你可以说,两个礼拜当中你可以做到八天就算达标了,你做到九天就很好,如果十天都做的很好,我要狠狠地奖励你。你可以把尺度放灵活一点,你让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知道有缺点有错误有不足是正常的事情,千万不要给他灌输完美主义。我明天讲到高中阶段时,我还会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完美主义是高中生成长的致命大敌。我用致命这样一个形容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它就是致命的。我就跟她讲,你应该给他留一点余地,然后下一次你就要注意强化物问题,这很关键。如果这个强化物你不给他,别人也能给他,这个强化物就有问

/ 68

题。就是你不让去吃肯德基,但是他就跟你耍赖,哭。然后他奶奶来了,就问宝宝怎么了。妈妈不肯带我去吃肯德基。奶奶就来气了,说奶奶带你去。奶奶还对儿媳妇有意见。如果强化物是可以随便得到的东西,那就有问题,强化就会被干扰。这四个细节问题需要注意。

以上意在说明,行为矫正的各种技术措施,在养成好习惯过程中是非常重要。我也想在这个地方,再稍微说一说另外一个习惯的培养问题,就是“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当前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家长跟我讲,孩子写作业,如果家长不看着他就不写,所以孩子也累家长也累。家长要看着逼着催着一直到九点十点钟,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作业做五个小时。有家长告诉我,从放学回家做五个小时的作业,家长只要说你做我去做饭去,家长离开到厨房一会儿孩子就不写作业……那我要说,如果家长的教育从一年级就进入这样一种状态,你这个孩子就很危险、很危险了。一年级写作业家长就要一步一步死看死守,这还了得。这是谁的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的错。你一看就能发现,这个步子走错了。后来问怎么办,我说强化训练,用强化原理。

那么,怎么用强化原理去改变孩子,使他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的好习惯,同样是四个步骤。第一步,评估目标行为。当然我这样说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个月时间给他打好了“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的习惯,这个孩子如果能够做到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的时候,我们第二个周期的时候就可以提出“独立完成作业不”。也是一样,今天有多少作业拿回来一看,语文这么多,数学这么多,45分钟,家长说,今天开始,给你七十分钟,用七十分钟完成45分钟的作业,同时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作业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下,都是独立完成的,这个基本要求他一定要做到;第二,做完作业以后不要再拿过来让家长看对错;第三,在自己检查完作业之后要自己签字负责。要满足这三个条件。

接着,要把这三个条件具体划为第二个步的操作的规则、训练的规则:训练规则一就是七十分钟完成45分钟的作业,不要家长陪伴;训练规则二就是做完作业以后由自己检查对错,不要家长查对错;第三就是检查完对错后要自己签字负责。

那么,这里我想顺便说到这个让家长签字的坏风气,在小学教育中这种风气差不多已经风靡全国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一位搞新课程改革的专家是不是顺便讲过这样的话,反正我走到全国各地,发现都是让家长去签字。学生写完作业为什么要家长签字看对错,为什么要求家长签字呢?因为我们知道签字的目的是为了负责任,家长签字就想着让孩子百分之百正确,家长签字孩子一大堆错误,那不是让家长很丢脸面的事情么?把家长逼到追求完美的路子上去了。第二,你只要一签字,孩子只要把作业本往家长眼前一放,家长拿起来一看,孩子立刻轻松了,他担子全部卸掉了。反正对不对,家长是知道的,根本不用动脑子……所以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这个问题要从我们的老师们开始做起,我们不要要求家长去签字。当然客观的原因是我们现在小学一年级作业很多,难度很大,有时候题目还有可能读不懂。这些客观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因为这样,前面可以有一段过渡时期,但是有一段过渡时期以后,慢慢地就应该向独立完成作业发展。

第三步就是实施训练。实施训练同样就是一个闹钟放在那个地方,七十分钟闹钟一响出来一看,他是不是达到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因为有了按时完成作业的训练,所以七十分钟按时完成作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闹钟一响家长出来一看呢,十道题错了三道题,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回应?有的家长会说,给了七十分钟你还能错这么多,孩子就知道他错了;有的家长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脸上马上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那孩子一看家长脸色也就知道我错了。所以你即使没有说你自己负责检查对错,但是孩子从家长的脸色上看到的,实际也是拐着弯地去通过父母的脸色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不对。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闹钟铃声响了之后,家长出来之后,第一位的,要保持的是一种扑克牌的脸色,就是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不可捉摸。孩子本能地会看家长,家长在看作业,孩子在观察你的脸色,妈妈脸上毫无表情。然

/ 68

后,就是注意用非常平淡的语气去跟他对话,张小山做完了没有,检查过了没有,检查过了,检查几遍啊,检查三遍,有没有错啊,没有错。这时如果家长的无明火噌地就起来了,明明有错,错了三道题,还说没错!那就坏了。你脸上眉毛一竖起来,孩子马上知道错了。当孩子说没错,妈妈还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说,那好,我再给你五分钟检查一次。检查完之后,有没有错,没有错。妈妈的无明火又噌起来了,按下去,再用平静的语气,稍微加重一点口气说,那我再给你五分钟时间检查一遍。有错没有,没有错,那妈妈的无明火又起来了,再按下去,平静的告诉孩子,那好,现在我说你写,不会写的字拼音带上。写什么呢,已经检查五遍没有错,句号。下面,张小山签字。他说,妈妈,老师说的,要家长签字。妈妈说家长签什么字,谁签字谁负责,从今天开始,由你签字,由你负责。孩子不知深浅,拿起笔就写,张小山。好,写上年月日2013年4月13日。为什么,以示负责。写完以后收拾书包,出去玩去吧,不批评,什么话也不用讲。当然晚上要打个电话,跟王老师要沟通一下,如此这般,请王老师说几句话。第二天不用你送了,他已经习惯养成了。到学校以后,王老师一招呼,张小山过来,拿你的作业我看看,张小山自信满满拿了作业本过去——我检查过的,没有错。老师拿起笔来,啪啪啪三个叉一打,明明错了三道题,你还敢写已经检查五遍没有错,还写上张小山,年月日都写上了表示负责,你知道谁签字谁负责么,像你这样乱签字乱负责的长大当个董事长一签字三千万就没有了,知道么。这时候老师多说两句,少说两句,态度好点,态度坏点都可以,今天回家签字之前务必看清楚,听见没有。听见了。

回到家里,你也不用问他王老师说你什么了。接着,还是这一套:评估目标行为,第一步;第二步,宣布训练规则;第三,实施训练,七十分钟完成四十五分钟的题。好了,时间到铃声一响,家长出来,今天一看,十道题全对。这个时候家长怎么说,一看全对了,脸上立刻笑容浮上来了,摆明了告诉孩子,你今天全对了。所以妈妈的脸上第一个反应,应该是依然是扑克牌脸一张,还是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不可捉摸。然后下面应该怎么说呢?昨天怎么说的今天就怎么说。所有的行为训练都要记住,训练的指导语要逐字逐句推敲,而且不可以改变的,每天都这样,多讲规则,少讲道理。昨天问他的是做完了,嗯,做完了。检查过了么,检查过了。有错没错?没错。家长一看也对啊,确实没错。但是昨天我不是这么说的,昨天说再给你五分钟时间,那今天也是这样,我再给你五分钟时间检查一次。有错没错啊,没错。加重语气,我再给你五分钟时间检查一遍,没错……那好,我说你写,已经检查五遍,没错。签字张小山,年月日。张小山今天签字可就慎重了。他签字的时候会问,妈妈我到底错没错啊。妈妈说错没错我怎么知道。错没错是老师批了说了算的,又不是我家长说了算的。注意,这句话就是关键,我们有很多家长总是改变自己的角色,总以为小学一年级这点内容我都会,所以家长就把家长的角色抹掉,变成教师的角色,去批改孩子的作业了。其实孩子的学习需要两个人去负责,一是孩子自己,二是老师。家长的工作就是做好后勤保障,你在人格上给他做榜样就行。学习上的问题你不可能管到底,今天你可以管一加一等于二,到初中你可能还能管管一元一次方程式,到高中了,上到三角函数了,家长恐怕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最糟糕的是,如果孩子从小就是从家长那索取问题的答案的话,这个孩子就会完全依赖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根本不要给孩子这样一个念想,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就去找父母。有困难找你自己,有困难找你的同学,第三个,有困难找你的老师,而不是找家长。家长会的也不要告诉他。所以这个时候,签字,对不对不是家长说了算而是老师老师说了算,这个印象要给他牢牢地打上去。这时候,孩子就没有别的招数了,只能老老实实靠自己。签字之前他要再看一遍,签完字的时候又回头看一遍,没错,签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又看,没错,确保自己没有错。说不定他签完字合上本子出去玩了,玩的时候也不太集中了,他还再寻思刚才那个题目到底对不对,吃晚饭的时候还在想,睡觉的时候还在想,好像检查过了似乎有点问题,到底对还是不对,再爬起来看一看吧。有的家长说这样我的儿子会不

/ 68

会变成强迫症啊,我说不会的,强迫症有一个特征,如果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老怀疑自己不对,那孩子可能有强迫症,而我们只是明天之后就可以知道这个题对不对,明天就知道答案,所以不会有强迫症。恰恰相反,他养成了一种对自己的作业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这里有一个分寸的拿捏问题,也就是说,家长不要求十全十美,你可以告诉孩子,正确率只要达到百分之九十就可以,你如果达到百分之九十正确,就说明你已经很努力很尽责任,如果那一天超过了百分之九十,那家长要特别地奖励。这样让孩子知道有错也是正常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念的转变可不容易,我们在座的各位小学老师有哪一个老师公开跟学生讲你有错也是正常的,都是对学生要求不能有错误。必须要百分之百正确,其实那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话为什么要提百分之百正确呢。

——到第二天下午放学回来,人还没有进门声音就进门了,妈妈今天我全对了,好了,正确行为出现。第四步,第一时间伸大拇指,第一时间贴红五星,第一时间拥抱他亲吻他,并且告诉他,如果他每个礼拜你都能达到百分之九十正确率,然后就可以得个小熊猫,然后两个小熊猫换一个小福娃,拿到福娃可以跟我更换一个奖品,下面就依此类推。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做心理健康教育做心理辅导对学生的行为矫正训练千万记住一条,任何一个应对的方案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就包括我们在心理辅导室做学生个案的时候,我们给每一个学生讨论的指导性的意见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不能够照搬照抄一个客观的理论模式去应对孩子的不同的具体问题。

这是关于培养习惯的问题,那么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要求的二十条细则,中学生的四十条细则,这些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四个字——规则意识。关键是要把目标定到树立规则意识上,那就是允许做的事情才能做,不允许做的事情不能做,而且要把他具体细化到每一个规章制度里,这就是建立规则意识。

中国的孩子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规则意识”。训练规则意识包括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中说,比如说中国所有的法规当中落实最好的是交通法规,交通法规是执行的力度最大的。而且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开始做起,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懂的,这就是规则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课在操场上带领一年级学生活动,用石灰线画上十字路口,然后让全班学生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哨声一响同时通过十字路口,有的人扮演骑自行车,有的人扮演开小汽车,有人骑摩托车,有的是行人,还是三轮车等,各种各样,扮演角色,没有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声令下,通过十字路口,最后出现行人冲撞车辆,交通混乱的局面。然后让学生停下来,现场做一个分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很清楚,报告老师,没有红绿灯,没有交警叔叔指挥。那好,找两个学生扮演红灯绿灯,再找两个学生扮演交警叔叔。然后在交警和红绿灯的指挥下,又在一声令下通过十字路口,交通秩序井然,路况畅通。然后学生再分享一下,什么原因造成的,遵守了交通规则。由此再生发开去,生活当中处处都需要有规则,哪个地方都需要树立一个规则。通过一些案例,通过学生自己的分享,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需要规则意识。那么他们的行为规范就能逐步地得到养成。生活习惯养成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需要树立规则意识,通过强化的原理去训练养成。

刚才课间有些老师提到了自己孩子或者自己学生的一些问题,其实没有一个问题是有一套现成答案的,但是只要是小学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去处理。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不要把眼光聚焦于孩子的问题,而是把眼光聚焦于孩子的正向行为。

对待孩子不良行为问题,我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正向关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不要老是看这个孩子有很多问题,比如写作业很拖拉,但是有没有孩子不拖拉的时候,天天要去注意他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出现的时候,这叫正向关注。第二句:放大优点。当哪一天他出现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你要把它有意识地放大,把他做

/ 68

到的事情说得再好一点,充满激情地去鼓励他夸奖他。第三句:发现例外。错误不一定每一天都出现,总有不出现的时候,不出现的时候就是例外,或者错误的问题虽然出现了,但是比昨天出现的错误小很多,那也是个例外。比如说上学迟到,昨天他迟到十分钟今天迟到五分钟,虽然他迟到了但依然是个例外,你昨天迟到了十分钟,你今天提前了五分钟,你是怎么做到的?焦点解决的典型例子,就是发现例外。第四句:及时强化。我再重复一遍:正向关注,放大优点,发现例外,及时强化。这样,我们孩子的问题就会逐步得到扭转。也就是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严重缺点有严重不好习惯的时候,你要去换一个视角去看他正向的东西,然后充满激情地将他正向的东西加以鼓励,让他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就是发现“例外”,只要你善于发现,“例外”就会一次一次地出现,一旦发现“例外”就及时强化,通过你的语言的非语言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各种方式去强化。这样,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扭转。具体的方法很多,请阅读《行为矫正》。台湾有一套书非常好,叫做《教育孩子的16种方法》,上面全部讲的是行为矫正的一些技巧,可惜在大陆已经绝版了。

第三个问题是感觉统合培养的关键期。感觉统合训练关键期这个问题要得到高度重视。什么叫做感觉统合训练呢?所谓感觉统合就是孩子生下来以后,各种感觉器官的统一协调。协调配合的感觉统合能力训练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比如说孩子在学爬的时候,是最早也是难度最大一次的感统训练,在他还没有站起来的时候,这个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座的父母们想一想,你们的孩子第一次学爬的时候是怎么爬的?三个字:倒着爬。孩子学爬的时候第一次爬都是倒着爬,原因就是感觉统合不协调。

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所以孩子越小返祖的现象越明显,猿猴是在树上行走,靠前臂行走,下肢不能直立,孩子也一样,生下来之后上肢力量强下肢力量弱,看它腿长的很粗,其实一点劲都没有,但是手很有劲。你给孩子一个手指头,他紧紧握住不放。所以他在学爬的时候,前肢用力大,后肢几乎没有什么力量,不能站立,肌肉没什么力量,最后前肢用力大,比如正前方是个玩具,他向正前方爬去,但越爬越远,因为只是手在那儿使劲。这时候他就产生一个问题,我要拿这个玩具,怎么越爬越远了呢?然后他自己就会琢磨,孩子的每一天睁着眼睛不会说话,但他每一天都在学习,再小的孩子也会学习,会去想会去琢磨。像我的孙子,再过几天就一百天了,上个月轮到我们夫妻两个值班,去给儿子打下手做一些杂务。那是八十多天的时候,有一天,我太太把孩子放在床上,孩子躺在那儿自己玩,突然开始转头转得很快,我们俩都看到了,非常高兴。我说,哟,他今天怎么转头了?我太太说,他以前没有出现这个动作。他的表情很有意思,他觉得很新鲜……你看,他每一天都在学习,爬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爬够,让他自己去琢磨四肢的这个协调,包括这个视觉,我玩具的这个距离有多近,包括周围声音的反馈,都会对他的动作协调起作用。当孩子学步的时候,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感觉统合的过程。所以从婴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我经常说在八个月之前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抱持,因为八个月之前他还没有学会爬,他依靠的就是父母或者其他亲属照顾者对他的肢体接触,给他一种安全感,充分地给他抱持。但是在八个月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多爬,要减少抱,增加爬,在孩子学会走路的时候,就更要减少抱,增加走。多让孩子爬,多让孩子走。

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很容易犯错误,比如说给孩子买学步车。我们去看看《斯波克育儿经》里头,明确提出来学步车是错误的,学步车是不利于孩子的感觉统合的,因为底下四个轮子支持他,他就不会摔跤,不会摔跤他就感觉不到摔倒的那一刹那的那种失去平衡的感觉,他永远得不到。学走路的时候,就不要怕他摔,怕他摔跤他就得不到这个成长的经验。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童车代步。在孩子学走路以后,只有路途比较长,孩子可能体力不支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下童车,一旦孩子会走会跑的时候,童车基本上就不能再用。但是我们爷爷奶奶容易犯错误,用

/ 68

童车推着五六岁的孩子上街。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在想,这些爷爷奶奶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你是在害孩子,不是在爱孩子。为什么呢,因为感觉统合如果发展不好的话,导致的直接后果,第一个就是入学以后的学习障碍。关于这个问题,北师大的刘翔平博士专门写了一系列的书,都是讲感觉统合训练的,如果感觉统合训练不好的话,直接的后果就是上学以后产生各种学习障碍,比如阅读障碍,学习成绩上不去。阅读障碍就是读书的时候丢字错字落字,跳行串行,进而扩展为考试时审题错误。

中考高考的审题错误不是粗心大意,而是从小的感觉统合能力没有训练好。88年我在黑龙江任职的时候,那一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五个字,但是有些学生从试卷抄到作文纸的时候变成了四个字,把中间那个“不”字丢掉了,结果整个立意都反掉了,考完以后,出来一对题,好几个孩子都痛哭啊,都是女孩子……其实是从小养成的感统不良的问题。这是阅读障碍。还有计算障碍,错位加减,个位对百位,百位对十位,不是别的问题,是感统不良。书写障碍,写字过大出格,写字过小填不满田字格,还有写字的横不平竖不直,左右偏旁颠倒上下偏旁颠倒,半包围变全包围等等,这些都是感统不良在书写出现的感觉障碍问题。还有绘画障碍,小孩子画画,画一个圆,感觉统合良好的孩子一笔画一个圆,感统不良的孩子要先画一笔,把纸转一下,再画一笔,再转一下——凡是在桌子上转着画圈的一定是感觉统合不良的孩子。实验障碍,到初中,你会发现做化学实验时,试剂从这个试管倒在那个试管里头,经常有倒在外边去的,这样的孩子就是感觉统合不良的孩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参阅刘翔平的《紧急援助学习障碍儿童》。

所以对于孩子的感觉统合训练要从婴儿时期抓起,尤其是四岁之前是发展最快的,四岁之前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最好时期,一步都不要错过。学坐、学爬、学走、学跑的时候都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就是运动,游戏,肢体运动,包括精细动作的游戏,如搭积木,做小模型。现在有一些玩具我们经常可以在商场里看得到的,比如说航空母舰,一盒子零部件,你一片一片组合起来,这些都是一些好的感统训练素材。运动、肢体游戏、舞蹈都是很好的感统训练方式。

小学时段,在八岁以前,二年级以前是感统训练最后的敏感期,也就是八岁以前,感统训练还是有用的,八岁到十二岁的训练有用,但不明显,叫做非敏感期。这个阶段的训练也是靠运动,所有的肢体运动都可以,体育运动都可以。其次就是游戏。这时候的游戏比小时候要复杂一点,比如说中国民间传统的一些游戏,女孩子的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荡秋千,走平衡木,男孩子的弹玻璃球,打弹弓,玩飞镖,踩高跷,滚铁环,爬杆爬树等,还有一种东方西方心理学公认的一种有效玩具,轮滑,就是旱冰鞋。轮滑是最好的感觉统合训练玩具。课间休息时就可以让小学生玩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游戏。

有一回,我在给一所学校做完培训之后去参观他们学校,我感到很新奇,这个学校的操场上,墙壁上都是一些中国传统游戏的画,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家长来接孩子时并不是接了孩子就走,而是和孩子一起在学校里玩民间传统的游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氛围。到十二岁之后,感觉统合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不行就不行了,很难改变了,所以说关键期是不可错失的。

小学中段

下来我们来说小学中段,三年级到四年级即9到10岁。小学中段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阶段是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智力发展阶段,就是9到10岁,这一点林崇德老师主编的《发展心理学》中讲得很详细,即关于9到10岁的重要性。智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四岁之前,四岁之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从出生到四岁这个时期是大脑成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新生儿大脑重量是250克,七斤半的孩子半斤是脑重,但是到4岁时这个孩子的大脑

/ 68

可以迅速地增长到1100克,而成人大脑平均质量是1400克,爱因斯坦大脑还不足1400克,(这说明并不是脑子越重就越聪明,)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大脑皮层皱褶很多,把它打开铺平的话面积是最大的。4岁以前完成了人类智力发展的百分之五十,聪明不聪明取决于各个智力的品质。这些智力品质并不要求你认多少字,或要求你能做出多少数学题目,而是要求你的孩子在各个智力品质的维度上能够提升。比如说思维。思维的品质是什么呢?思维的敏捷性,想得快;灵活性,掉头快,想得活;发散性,想得广;聚合性,想得深;逆向性,正着想反着想;创造性,创新性;再大一点到初中二年级还有辩证性;还有思维的批判性,有没有独立的看法,能不能不随风倒……这些都是思维的品质。所以四岁之前的训练主要是提升这些智力不同维度的品位,让他想得更快,想得更广,能够发散,或更集中……这些主要靠智力游戏,靠接触社会,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这是四岁以前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多看多玩,在玩中学。四岁以后,这些要素就会处于平缓发展的阶段。

关于这些心理要素,我是按照普通心理学来划分的,因为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分法,比如加德纳的八个智力要素跟普通心理学的八个智力要素分法就不太一样。普通心理学主要讲的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这八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都可以列出许多这个维度的智力品质。这八个维度在四岁以后到八岁之前,处在一个没有明显高峰,大家都在往前走,都在发展,谁也没有突飞猛进的状态,偶尔会在某一个阶段某个智力要素会发展得稍微快一点,比如一二年级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会发展得稍微快一点,但是没有一个智力要素会像思维这样的在四年级左右大踏步前进跨越式发展。思维一加快发展那就把整个智力发展都带动起来了。因此,林崇德老师说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思维加快了速度带动了整个智力的发展,所以这个孩子就会出现一个飞跃,叫做“开窍”。这个开窍的年龄一个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三年级到四年级是学生第二个智力高速发展期。还有第三个,那就是初中二年级,也是最后一次,后面就没有大浪头了。

所以对于一个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高度重视这个阶段孩子的智力品质的训练,特别是思维品质和想象力的品质。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这个阶段的训练除了教材当中的思维训练内容之外,包括语文教材当中的形象思维训练和想象力的训练之外,还需要一些额外的智力训练,一些课外的智力训练,比如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是不可少的。要给学生加大训练的份量,这就需要一些专门的课、课外活动跟上去,心理辅导课也要跟上去。千万不要错失这个思维训练最好的时期,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脑筋搞活。这个阶段,老师的配备也非常重要。在中学任教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感觉,新生入学以后就会发现,两个不同学区上来的学生,从某一个学区某一个学校送来的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活,而另一学区学校的学生想问题的速度就会慢一点。出现这种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差异,往往就是教师的差异。你不能否认教师之间也是有一些智力品质的差异的,有一些老师虽然工作态度非常认真非常勤恳,但是由于自身的不足,可能过于认真过于仔细,结果导致他的思维处于一种比较拘谨比较僵化的状态,不够灵活。老师如果有这种情况并不是说明他不能教,而是要注意把这样的老师不要搭配在三年级四年级。因为三年级四年级是智力发展最快的年龄段,这个阶段需要用脑子最活的老师去教脑子发展最快的学生,要使得强强联合。所以老师的配备极其重要。这是埃里克森提过的,他专门强调教师的智力品质对学生智力品质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就是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千万不要以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缘好坏朋友多少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朋友很少,他会不快乐,因为所有的孩子进入到三四年级的时候,特别是进入初中一年级以后,他会把朋友关系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父母跟自己的关系放在第二位,无一例外。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同龄人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而把父母跟自己的关系放在其次。这是跟他小学一二年级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他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很少,他会不快乐,他

/ 68

会被排斥在同龄人交往圈子外面不受欢迎,被边缘化。于是乎这个孩子就会出现情绪低落,用术语来讲,人际交往障碍必定会引发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必定会引发思维障碍。上课思想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因为同学骂他打他欺负他,同学排斥他,他心里不快乐,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在想课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所以人际交往障碍引发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引发注意力障碍,注意力障碍又会引发学习障碍,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学习障碍又会引发新的人际交往障碍,老师会批评他,家长要责骂他,同学嘲笑他,新的人际交往障碍又会引起新的情绪障碍,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对于小学三四年级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予以重视。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曾经说过,一个个体如果在青春期之前没有学会和同性别同伴交往,进入青春期之后,又没有学会和异性同伴交往,那么这个个体在二十岁以后,就可能发展成为自恋型人格。什么是自恋型人格呢?那就是孤芳自赏,对镜自怜,唯我独尊唯我独好。别人都不跟他好,他只能跟自己好,他只能对镜自怜嘛。谁见到这种人都会躲着他,他跟别人交往是格格不入的。沙利文在这儿讲的青春期之前没有跟同性别同伴交往的时段,指的是进入青春期前一两年,对女孩子来讲是12岁之前的一两年,那就是五年级和四年级左右。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学会男生跟男生的交往,女生跟女生的交往,他如果不懂得男生跟男生同性别交往的游戏规则,他就很难融入这个男性同伴群体当中。这样的孩子如果在小学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在初中一年级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在我讲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会举一些案例给大家看,这种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初一年级与异性交往困难,根子都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没有学会跟同性交往。

那么,我们能不能早抓一点?早找一点也是不行的,一二年级抓,他没有友谊的概念,一二年级只有玩伴,这个球你下课跟我玩,咱俩就是朋友;下节课你带这个皮球跟别人玩,不跟我玩,咱俩就拉倒,就不是朋友了。所以二年级之前只有玩伴没有友谊的概念。只有在三四年级,当思维发展加快,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于是逻辑关系出现了,概念判断推理出现了,抽象思维出现了,理性思维出现了,理性思维出现以后就会出现道德思维,出现道德判断的标准,出现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观点采择能力就是从不同的观点中去提取正确观点的思维能力,这都是抽象思维提升的标志。友谊的标准出现了,我怎么选择朋友鉴别是非;处理朋友是非的标准都出现了……这都是因为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前,友谊的发展在后。所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一点也不错的。思维一朝前发展,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非常巨大的,包括在学习上。我们一会儿将讲到高年级的智力发展都是思维发展带动起来的,所以一定是思维发展在前,道德、友谊的概念出现在后。如果到了五年级六年级才去引导他学会去交朋友,那么这个孩子在同年龄的同伴当中就属于能力偏弱的个别了,他就无法融入别人已经形成的人际交往圈子,他很难打进去,别人会排斥他——你跟我不是在一个交往的层面上,你交际水平太低,你不会说话,你说的话我听不懂,我们说的话你也听不懂。所以怎样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让孩子尽快融入到同性别的同伴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看如果在三四年级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所带来的问题有多严重。这个案例就是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宁铂。宁铂在1978年被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批条子送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他是中国的第一位少年大学生,他之后国家又选了十几个少年大学生。当时报纸上对宁铂的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宁铂的父亲是江西某大学的教授,他从小就训练孩子,应该说他的智力发展是超前的,所以宁铂在四岁就被媒体捧为神童。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上小学,此后他不断跳级,因为读上两三个礼拜他就觉得这些东西太浅了,我都学过了,然后就跳级;然后又过两三个月,他又跳级。这样不断地跳级,在宁铂9到10岁的时候,别人在读三四年级,宁铂已经读到初三了。10岁他读初三而小学生10岁正好是四年级,这个年纪恰恰是跟班里同性别同伴交往的关键时期,宁铂也不例外。他10岁读到初三的时候,他需要跟同性别的同伴交往,但是他班里的男同学都是十五六岁的男孩子,都到青春期了啊,34 / 68

十五六岁的男孩子满眼看到的都是女孩子,谁还会把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子放在眼睛里呢?所以宁铂一天到晚跟在大哥哥后面,大哥哥你跟我一块儿玩好不好;大哥哥说,少烦我好不好,我这跟女朋友有事,你怎么总是缠着我,躲都躲不开你!所以宁铂在初三的时候,他交不到同性别的朋友,他很孤独,他很需要男性的朋友。三年以后,宁铂到高三,十三岁他需要考大学,他被保送到大学,十四岁的时候,他进入青春期,他需要交女朋友了,他需要与异性同伴交往,但是他班里的异性同伴都是二十一二岁的大姐姐,二十一二岁的大姐姐谁会把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说话奶声奶气的小毛孩放在眼里啊?所以他很孤独啊,他需要异性情感的抚慰啊,但他没有。所以宁铂很孤独很苦恼地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和青年初期。17岁他大学毕业,应该考研,按照方毅副总理的定位,他应该是中国物理诺贝尔奖的一个苗子,是照这个标准来培养的。但是宁铂到了17岁本科毕业的时候,他不敢报考研究生。班主任找到他让他报他不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宁铂从小都是保送和跳级上来的,他没有经历过重大的考试,他害怕一旦考不好,就会把他的光环击碎,所以宁铂始终没有报名。最后是班主任私下报的名,在开考的那天早晨把准考证给了他,说宁铂你去考试吧。他傻了,毫无准备,结果他临阵脱逃了……所以宁铂是以本科学历留校当的助教。1982年,那个时候本科学历当助教还比较常见。好了,宁铂当了助教以后在学校里干了四五年,二十三岁,也就有一些热心肠的人就给他介绍女朋友——他自己找不到女朋友,因为他不会交往啊,不会说话啊。前后介绍了三个,但都是谈不了多久就崩掉了。宁铂就搞不清楚怎么这个女孩子都一个一个很怪,第一个女朋友一句话没说好她生气了不理我了,第二个女朋友讲了几句话掉眼泪了,为什么哭啊,他不知道——我为什么哭你都不知道,我还和你谈什么朋友啊!第三个莫名其妙不辞而别理都不理他了,他很痛苦。最后在组织的干预下给他找了一个对象,这个女孩子出于对党组织的信任也出于对宁铂的仰慕,便没有怎么认真思考就嫁给他了,一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像宁铂一样聪明。但他们不到两年就离婚了,因为他太太实在受不了宁铂的那种自我中心意识。宁铂就是不会处理与异性之间关系,他没有学过,他很痛苦。二十九岁,宁铂离家出走了,有个报道用一个词用得很好,叫做“遁入空门”,“遁”就是逃的意思,他并不是自己境界如何清高,超凡脱俗,并不是这样,他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他处处都碰壁,最后只有逃到深山老林里去。好了,当了两年的和尚,又被学校抓了回来,继续当老师吧——方毅副总理面前如何交代,不行,得找回来,继续当老师。当了几年老师以后,第二次离校出走,这次他吸取教训,谁也不告诉,消失了多年,一直到2011年9月29号,宁铂第一次在媒体面前亮相。据说他是在云南某深山老林里修炼,这个地方只有一个人知道,就是他的父亲,当然宁铂这样高的智商,经过这样长时间的深山老林里修炼,他成为一个高僧、成为一个佛学家是毫无问题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当时方毅副总理把他选拨出来送去科大少年班不是为了让他当高僧当和尚啊,我想我们的父母没有一个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和尚啊,所以宁铂他前半辈子(现在四十多岁了)真的很不幸。1998年中央二台有一个谈话节目《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主题就是早期教育的是和非,请了四位嘉宾,宁铂是其中一位。那时候他还没有出家,这套节目播了两次,我看了节目,在节目现场,宁铂几次三番地站起来,去抢对面那个嘉宾手里的话筒,人家话还没说完,宁铂一把就抢过来。就这一个动作,你就可以知道宁铂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很差的。但是他的发言很令人震撼,我记得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儿子走我走过的道路。”他是激烈的抨击早期教育的那个制度,宁铂求学的这十多年中,不知有多少痛苦压抑在心里面。

关于三四年级的孩子就讲到这里。

比如说,有的孩子偶尔和同学吵架,偶尔有一些激惹的行为,但是过后却没有了,这不能算是他的个性,只有当这个孩子反反复复出现他只要跟别人交往,就会有激惹,就会有发火,就会大动干戈,那么这个才能称为他的个性。有三个坎是很重要的,第一个坎就是六岁之前,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讲到的零岁到六岁的三个阶段,35 / 68

我们称为早期人格基础。

人格就是个性,人格与个性的区分就是一个十八岁的界限,十八岁之前我们称之为个性,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完成,十八岁以后,心理稳定下来,我们称之为人格。第一个坎是六岁之前的三个人格特质(?)早期是否奠定的比较好;第二个坎是十一岁到十二岁,就是小学五六年级,这个阶段个性的发展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既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有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家长和老师要以高度的敏锐察觉能力去观察你孩子的个性出现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五六年级孩子的个性发展会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呢?有两个原因造成,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性的萌动。弗洛伊德在讲到一个人的性与发展的关系时讲过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性是全部生命活力的源泉,就好比火车头上的蒸汽机,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性动力学说。他认为性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是全部生命活力的源泉。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议,有批判,但是一百多年来,弗洛伊德这句话从没有消失掉,一定有他的道理在里面。弗洛伊德讲到关于性的第二句话是,性是伴随人终生的。这句话我们在讲到青春期性心理时会把它提出来加以展开。那么五六年级个性发展为什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会出现一个十字路口?就是因为五年级特别是六年级左右,孩子们的性慢慢萌动了,荷尔蒙分泌的速度逐渐加快。

性的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天都在滋长,不是说女孩子一来例假性才出现,在来例假之前她的荷尔蒙分泌的量不断地增加又增加。我们知道人的体内有许多的腺体,这些腺体每天都在分泌着大量的激素,这些腺体的分泌必须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你分泌多少,我分泌多少,咱们互不干扰,整个体内的循环是平衡的,相安无事的。但是哪一天如果哪一种激素分泌过多了,就可能出问题。比如甲状腺,分泌过多了整个人都要出问题,分泌过少了也要出问题。性腺也是如此。所以当荷尔蒙分泌加快的时候,而且在其分泌之快其他腺体跟不上时,人的体内整个失去平衡,或者说,这个系统的平衡就被打乱了。

体内平衡系统被打乱是一个什么状况?就是混乱无序,彼此之间在争斗。于是这个孩子就会感觉全身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张力,他浑身都难受,说不出的烦恼,不知道哪个地方不对劲,说不出来。其实就是荷尔蒙分泌过快导致的。所以五六年级的孩子情绪上很容易波动,很容易被激惹,很容易发无名火,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思维的发展。三四年级、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刚才讲到思维是智慧的核心,因为思维发展加速了,抽象思维提升了,他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提升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对别人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他对老师对家长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他的自我中心意识又逐渐滋长起来,进入第二个自我认识高峰。于是在这个时侯,他会觉得他自己什么都懂了,他自己是个大男子汉了,所以他对父母的话老师的话同学的话都听不进去,固执自己的一些想法。

因此五六年级在这两个因素——一个是思维带动之下自我意识的成长,一个是性激素分泌的加快,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平衡的破坏——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之下,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变得比较怪异。五六年级的老师和家长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变得不可理喻,你就搞不清他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他怎么不像四年级以前那个傻小子乖乖女。老师家长都会有这个体会,四年级之前的孩子是可以掌控的,但一到五年级,这个孩子就逐渐逐渐在你的手中挣脱出去。但是他往哪里走,正确的路他是不知道的。所以我说他的个性发展处在十字路口,有可能向右拐,也有可能向左拐,向右拐他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向左拐他可能步入歧途。因此在这个阶段成年人的引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进入青春前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度过的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对每一个明天是什么样的他是不知道的,他在走一条他自己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但是对孩子将会走一条怎样的路,他明年会怎么样后年会怎么样,他再增长一岁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作为家长和老师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 68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走过的道路,所以我们有责任在这个关键时期去引导他。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去引领呢?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就是在五六年级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要求在人格层面,引导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处理问题。这是五六年级人格发展的出发点,所以在五六年级,我们的老师应该关注的并不是他的分数考多少,而是这个孩子有没有学会做人,他的心理健康不健康。若果五六年级的这个孩子在个性上出现了偏差,那么什么都可能发生。五六年级的孩子什么错误都不肯承认,五六年纪的孩子说谎成性,五六年级的孩子跟谁都搞不好关系,五六年级的孩子如果遇到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就垂头丧气,五六年级的孩子学会了推过抢功,五六年级的孩子丧失了理想丧失了梦想变得浑浑噩噩。这样的孩子,进入初中 他还会走一条健康的路吗?所以对于孩子我们要瞪大眼睛看的不是他的分数,小学那点分数高点低点真的不很重要,差太多是问题,可能他有学习障碍。但如果就是差那么十几分,七八分,没有得到一个满分没有关系,关键是这个孩子做人做得是否好,他有没有学会做人。所以这一阶段我们班主任的第一任务就是引领我们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你要把上好每一堂班会课,上好每一堂心理辅导课,作为第一任务,一定要摆脱教育上的功利心才行。其实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是不矛盾的,一个老师如果很会引导学生做人的话,你这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低下来那才怪呢。学生如果学会做人,那他的学习一定是有方向的,他的学习一定是有动力的,他的学习一定是会上升的,这两个是绝对不矛盾的。

第二个途径是引领孩子人格健全发展家长一定要做示范,家长要给孩子做好人格发展的示范。家长要以自己的榜样教会孩子学会说话,要通过你自己的讲话,你们夫妻之间交谈的模式去教孩子,其实就是引导孩子怎么样去尊重对方。夫妻之间的谈话如果相互尊重,实际就是给孩子上一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课。如果父亲母亲一天到晚在互相指责,太太在骂丈夫,丈夫在骂太太,等于是在教给孩子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恶性的互动交流方式。这就是一种人格的示范。作为家庭怎么和邻居处理关系,怎么在家里谈论自己的上级、自己的同事、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这都是在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人。我经常给一些家长讲,听到你们经常在家里讲一些社会上黑暗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不是很妥当。我们不能否认社会黑暗面的存在、腐败的存在、社会不公的存在,不能否认,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以一种正向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用正向的眼光看社会的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社会国家的不足。如果家长在家里谈论社会的时候都是正向的眼光,那我们就引导了孩子长大以后用正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看这个国家,它事实上教会孩子怎么样去跟社会适应相容,跟社会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天到晚折磨自己,一天到晚牢骚很多,对这个不满,对那个不满,对房子满,对分配不满……你如果有那么多不满意的事,你的孩子长大后也是牢骚频发,对他的性格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在这个阶段,为了孩子的成长,父亲母亲一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为了孩子我们要有意识去纠正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不当行为,有意识去改变,真是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这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在这两年里要绷紧这个“引导孩子学会做人”的弦。如果这个方面引导得成功的话,我们的孩子进入初中一年级,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孩子带起来很顺手。如果这个孩子在家里是犟头犟脑的,张口就是牢骚怪话的,対别人不敬不恭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升到初一后班主任就会觉得他是个刺头,是很难弄的。这就是人格养成上出了问题。

人格发展还有第三阶段,就是十八岁,就是高中三年级,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趋向于成熟。以后我们讲到高中阶段的时候我们会在价值观的问题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智力发展有一个中小衔接的问题,这个衔接主要不是知识点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这个能力我特指的是孩子的记忆力。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想我从教四十多年,除了头两年我在乡下的时候之外,我基本上是在中学里度过的,尤其是对高中接触的比较多一些。根据

/ 68

我长期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中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往往是两个能力偏弱,一个就是思维不活,一个就是记忆力不强。思维不活,记东西记不住,是导致中学生学习失败的两大原因。智力结构当中,我们提到八个维度,这八个要素中,“主菜”是两碟,一碟就是思维能力,一碟就是记忆能力,其他的都是“配菜”。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人接受,而记忆能力的训练往往被人所忽视,以为记忆这个东西只要下功夫就行了。不能这样认识问题。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六年级前后加减一年,早则小学五年级,晚则初中一年级,不会再超出这三年了。因为成长是分阶段的,是有关键期的。这个阶段中有一个能力出现了,叫做归类记忆,又叫编码记忆。编码重组信息,能够把书本中的那些信息自己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就称为编码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记忆的能力,又叫做归类记忆的能力。他不再把知识信息一股脑儿原封不动地装到脑子里去,而是对记的东西加工处理分析概括归纳,压缩打包合并同类项,画图编提纲,能够编制思维导图,这一系列加工的过程就是重新编码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他已经对知识进行了消化,而且进行了重组,这种能力对于学好中学的课程至关重要。

可是我们很多小学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个年头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编码能力最重要的时期,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分两分的得失上,而放松了对孩子记忆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小学成绩往往还是不错的,但是一上到初中以后,她就感到吃力,二年级就开始掉队,三年级就被淘汰。因为在小学凭她的学习态度、凭她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她还可以独占鳌头;而且这种态度上的积极努力往往还被老师肯定,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她态度好的那一面,却弱化了让她学会科学记忆的那一面。

到了初中光靠态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托杰森(?)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叙述:什么叫编码,就是把信息进行重组,也就是一句话二十个字你能把它用五个字六个字概括出来,用两三个关键词表述出来,这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能力,托杰森称之为第二认知能力。记忆的内容越多,越是需要第二认知能力来完成。越到中学,初中高中需要记得东西越来越多,那就需要第二认知能力即编码能力重组信息的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托杰森调查得出结论:编码能力的缺失是造成学业不良的普遍公认的原因。托杰森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他得出这一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他还讲到,语义编码的水平也就是理解记忆的水平决定了长时记忆的整体水平。研究表明,十二岁以上的学生,记忆能力如果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就无法将材料的逻辑顺序关系储存起来,这是造成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他们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片段的、混乱的。这个地方提到的年龄界限就是“十二岁以上”,十二岁就是小学六年级,十二岁以上就是初中,初中生高中生的记忆水平如果停留在机械记忆水平,那就是他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小学老师身负的重任啊!中学学习成功不成功,取决于两大关键能力,一是思维能力,二是记忆能力。而思维活不活,记忆强不强,这在小学阶段必须解决,所以小学老师是为中学教育打基础啊,基础打得好,你便功德无量啊。如果我们小学老师不从那个分数题海里解放出来,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抓教学,你所谓的“抓成绩”永远都是低效的劳动,而且会给孩子们的后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小学老师的高度重视。

我们现在反过头来看看小学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进取心的问题。而决定这个孩子能不能在六年的时间内保持一颗旺盛的进取心,又取决于小学的三个阶段七个问题,我现在再把这三个阶段七个问题压缩一下,突出其中的三个问题。

小学低段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没有一个老师没有一个家长没有一个同学会喜欢一个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各方面习惯都不好的学生,因此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良的学生就会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更多的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多次重复以后,这个孩子的上进心可能在一二年级就挫败了,他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教师的负面评价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杀手,家长的负面评价同样

/ 68

如此。所以当我们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千万千万要口下留情,因为你的每一句评价对他来讲可能都是致命的。

小学中段我讲了两个重要问题,现在我突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无论如何要不惜代价的帮助学生学习成功,推动他的智力发展能够赶上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他的思维品质,你要好好关注这个孩子想问题想得活不活,想问题想得快不快,想问题想得广度深度够不够,想问题有没有创意,要关注这些,不要关注分数,要关注你的孩子思维品质到底怎么样,想象力丰富不丰富。我曾经讲过这样极端的话,要不惜代价确保孩子在三四年级学习成功。为什么?在中学里我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案例,有将近三分之一都是因为学习困难来找我,据我观察,这些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根子往往不是出在中学,而在小学;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问题又不在高年级,是在中年级。我们会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成绩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差距就是在三年级四年级拉开的。三四年级为什么会拉开?就是因为思维品质拉开了,所以成绩就拉开了;而五六年级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延续而已。所以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基础打得扎扎实实,他到五年级六年级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凡是在五年级六年级学习出现严重困难的孩子,去分析的话,他一定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了。所以要在源头上下功夫,在源头上提升他的能力、他的智力品质。

小学高段我讲了两个问题,现在我突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个性发展。要着重抓好这个阶段孩子的个性发展。没有一个老师一个家长一个同学会喜欢个性古怪的学生,个性古怪与别人格格不入的学生会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同学更多的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如果多次重复之后,这个孩子的上进心就没有了。当他小学毕业以后,他的精神状态就是萎靡不振的,就是缺乏自信的,就是对前途看得很悲观很暗淡的,所有社会上我们看到的那些个言行比较出格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甚至有犯罪行为的人,他们大都在小学阶段已经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

前天晚上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水均益采访芬兰总统,当水均益问芬兰总统,芬兰是个领土虽然很大但人口很少不足五百万人的国家,而且芬兰在历史上九十年代初期还是一个在欧洲国家中经济发展偏后的国家,但是你们怎么做到在这二十年当中,经济发展得如此之快,而且人民富裕的程度在欧共体里面是排在最前面的?芬兰总统的回答很简单: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抓得比较好,我们全国上下都认为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父母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总统讲到点子上了。

把我们这些基本的想法归结起来,从操作个层面上我们怎么去落实这个成长的关键期呢?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操作性的建议就是,一个系统的发展性的心理辅导课的主体架构和实施方案。因为我们学校心理教育第一任务不是治病,第一任务也不是矫正,第一任务是引领孩子发展。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在哪些关键点上引导孩子往前走,这里我和各个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一起开发了一套系列课程,我们先来看看小学部分(详见讲座资料,此略。)

中学阶段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时段。也正是学生建立自我意识树立自我概念的时段。什么是自我概念?简言之,就是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自我概念如同一个六面体,分别由三对矛盾组成:

(一)我认为我是怎样的人——主体自我,别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人——客体自我;

(二)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健康的自我概念是相连续的,如毛泽东评蒋介石说,看他的过去,就可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现在,就可推知他的未来。从自我概念连续性的角度考察,蒋介石的心理倒是很健康的);

(三)我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我现在是怎样人——现实自我。此二者之间不可落差太大,否则如氢气球一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彭真语)。

这三对矛盾六个侧面的任一面如果不和谐,就可导致自我概念混乱;如果都出了问题,自我意识就如同浸了水的粉笔盒,便会彻底散架。

/ 68

根据埃里克森的分析,青少年不管表现出何种问题,都是自我概念混乱所致,抓住这个关键,就是牵住了所有问题的牛鼻子。

例:这是一个数学特长生,而他爸爸是个办公室主任,语文很好,文笔不错,老在家批评他文章不好。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有明显的偏科现象。因为数学特长,他免试入学进入“拓展班”,刚开始情形很好,但一个月下来,一切都变了。跟家长什么话也不说,一回到家里就把自己关起来。非常烦躁。最后发现他把QQ上的好友全都删除,一个好友也没有了;晚自习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不讲话,常常拿着书跑到走廊里去,或者在自习课上用两只手塞着耳朵大声喊:你们别吵了!回到家里也不跟家长交流,一个人躲到卫生间里看书,看的是高等数学微积分。他的长项是数学,但看微积分则有些力所不及了。家长和数学老师搞不懂这个孩子到底为什么。有一次“科学”的单元测验时他一个题不做,科学老师过来批评了他一下,他一下子把卷子撕了,扔到地上,科学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事后班主任找他谈话,怕他有什么想法,班主任问他有什么想法,他很平静地说没有什么想法。

家长、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都把这个孩子的问题定义为不和别人沟通。家长班主任找我时对我所讲的也是如何使这个孩子很好地与别人沟通的问题。我听了他们的介绍,认为这个孩子因为从小学习成绩很好,初一初二也是班里的尖子,家长老师对他要求也很高,所以就为这个孩子奠定了“完美主义”的基础。这个“完美主义”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的缺点和失败,而这个孩子有个问题,就是他有严重的偏科倾向。他上拓展班之初,家长和老师都回忆说他精神振奋,状态很好,跟人交流也很好。但一个月以后慢慢沉寂下去了,特别是今年春节以后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不跟任何人交流。班主任还讲,这个学生跟同学的关系都不好,没有什么人缘,跟原来的那个班的也不好,因而现在如果让他回到原来那个班他也不愿意。

下来我的分析是,他进入拓展班后对高中提前招生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一个月以后,他就发现强中还有强中手,因为两个拓展班是由全年级十四个班中每班前五六名的学生组合起来的,他们的实力远远强过其他班级,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进入提前招生,他们还要与全市五十多所中学的尖子一起竞争最好的省级重点高中。这两个拓展班里最后能上去的也就每班的前五至十位,而现在他的排名是全年级的四十七八位。他感到进退两难,上不去,又下不来。一次次竞争下去,他的严重偏科使他怎么也不可能进到前面去。这个时候,他的心理防卫机制就自动启动,人在这个时候第一位地会考虑到自己的尊严,让人觉得我的成绩不如人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如人,而是因为我不愿意学。我是喜欢数学的,我在全力主攻数学,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他拿着一本微积分钻研。我不是不读书的,我在读高等数学,我的智力是足够的,我在全力攻克你们都无法攻克的难题。我只不过不屑于跟你们去竞争。他为什么要删掉QQ中的全部好友呢?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里面有多少人是将来会进入提前招生的,他认为在他们面前他是失败者,但他不愿意承认。科学考试中他之所以一道题都不做,也是防卫机制的启动,即我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做。我不做交白卷,你就不能说我几道题不会做。你给我个零分不等于我对此科一无所知,而是我不愿答题而已。他要公开地向周围同学表明我不愿意做,老师批评他,当场发生冲突,可谓正中下怀,满足了他的防卫机制,他认为自己的尊严得到了保护。

对于这个孩子的问题,我对他父亲和他的班主任讲,要调整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实事求是地说,你这个孩子不进拓展班,让他按部就班地参加中考,我认为他考上省级重点也是毫无问题的。他数学非常出色,即使语文有缺陷,计总分他依然有明显优势,他可以按正常程序考入省级重点,只不过没有进那两个提前招生班而已。但如里把他放到拓展班中,让他一次一次地遭受失败的威胁,失败的威胁最后导致的是自信心被严重地摧毁。自信心摧毁使自我概念变得混乱之后,他的行为他的情绪他的意识层他的心理层全都处在不能整合的混乱状态,他就很可能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举动来。

/ 68

听完我的分析,班主任恍然大悟,说他现在回想这个孩子的全部问题,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现在这个孩子是悬在半空中,没有台阶可下,因为十六个班级当中的两个拓展班,就如同在全年级近千名学生面前搭起了一个舞台,两个拓展班的学生就立在这个舞台上接受着全级同学的检视。到今年五月份敲定名单的时候,这些人当中谁去了提前招生班,谁没有去,没有去的人就会认为他们是失败的。现在需要搭一个台阶,让这个孩子从空中楼阁上下来。这个台阶怎么搭,什么时候搭?我说你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很多家长和班主任老师面临此问题时,其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往往是只要觉得有一线希望,我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塞到拓展班里去。他不知道,即使你进去了,甚至你挤进了提前招生班的临界线,进去之后,他依然会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属于那里。

在我们杭州,这种提前招生班,都是为将来的清华北大做准备的,但这些预备班里经常会出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他连正常的高考升学的路子都不能走完。

我们把总纲拎起来后接着就按阶段来分析。中学生心理发展变化非常之大,我们只能分阶段来说。先从初中一年级说起。

初中一年级:

初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两个:一是适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升入初中时是不想学好的。包括原来学习并不拔尖的学生,他也会想,过去我并没有学好,现在我是中学生了,我要好好干,改变自己。但是到底怎么才能学好呢,他并不知道,他是摸着石子过河的。他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都是小学的学习经验。在中学该怎么学,他一无所知,而中学又没有人告诉他。所以他只是凭着一种良好的愿望去努力,他牢记小学老师告诉他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一个月下来,第一次单元测验之后,成绩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好,考了一个中等偏下,三十八九名,这时他往往会去找自己努力不够的原因,我们的老师也会引导学生往这方面去归因。好吧,我下个月再努力吧。到了下个月一考,四十二三名,还倒退了,有点儿慌神,但是,还不甘心,觉得可能是人家下了十分功夫,我也下了十分工夫,这就不行,我得下十二分工夫。于是再下工夫努力。又是一个月,第三次考试,四十六七,快接近倒数了……于是,在快接近期末的时候,这个孩子心理就会陷入六神无主的状态,有点儿乱套了。什么乱了?自我意识!——我到底行还是不行?我能不能学好?自我概念模糊了。但是他又想,秋后的蚂蚱还要蹦三蹦哩,再蹦跶两下吧,三蹦达两不蹦达,又是一个月,期末考试来临了,一考,全班倒数!于是,一放寒假,一过春节,家长就会发现,自己原先很快乐的那个儿子现在变得沉默了,这个孩子赖在床上不起了,每天都是睡到十一点十二点叫着磨磨蹭蹭才起来,起来以后,懒懒散散就去玩电脑,玩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作业放着不做,你要催着他,他就朝你发火:你少烦我,我自己会弄!一直拖到开学前四五天了,在家长再三督促下,他才匆匆忙忙去赶着完成。

第二学期开学之后我们班主任往往就会发现,班里有那么八九个十来个学生不是在这门学科课堂上在桌上爬着,就是在那门学科课堂上在桌上爬着,或者干脆是几门学科都在桌上爬着。如果这个时候班主任还没有找到他们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入学适应不良”,还将其归结为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那么就坐失了最后的弥补机会。那么从此以后他们就一直往下坡路走。走到初二结束,他们就是将要被“分流”的对象。

对于初中生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我们很多学校的注意。很多学校对此问题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问题。

杭州教研室的一位副主任一次来找我说:钟老师,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你能不能帮我找他谈谈。我问在班里排多少,他说三十八名。我说还可以,不算太差,中等偏下而已。主任说,虽说如此,但我是分管中小学的副主任,我带队下去检查工作,人家问我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我都不好意思张口。我一想,确实是

/ 68

个问题。便同意见一见。

一见面,见这个孩子两只眼睛很大很有神,我想可能不是智力的问题;他父亲是生物特级教师,儿子肯定也很聪明。然后我问小学基础怎样,他说还可以。我问是不是有女孩子看上你啦,他说钟老师我还小哩。那我在心里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因为这三个问题可以排除的话,我就会考虑另外三个问题:一个中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我们一般从三个维度考虑,一个维度是这孩子可能学习过程受阻;一个维度是某一种学习能力严重缺损,比如空间想像力,如缺乏这种能力,到了初二阶段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就会很困难,再如记忆力,如果在小学五六年级没有过关,不懂得归类记忆和意义记忆,只是靠死记硬背就会造成初中学习的困难;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结构的严重残缺,特别是其中某一些主科的空白,就非常危险。

当时我考虑的第一个原因是学习过程受阻,因为这个原因是非常普遍的。什么是学习过程受阻呢?这个过程包含哪几个环节呢?其实就是四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与考试。从拿起这本书来预习,到最后把学习成果交出去,这也就是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如果卡壳或质量不高,就会引发学生的学习障碍。于是我就问他,你预习不预习呢?他说预习。我问怎么预习的?他说我每天晚自习第一节课写作业,第二节课每十分钟看明天的一门主课。每次看四门课。我问看完之后有什么收获么?有什么印象么?他说看完后和没有看差不多,第二天上课都忘记了。我就知道这个孩子首先是不会预习。“看一遍”是小学生的预习方法,他用小学生的预习方法来应对初中的要求。于是我对他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明天要讲的这课书的预习你一定要看四遍,这四遍有快有慢。第一遍看快一点,三分钟左右快速浏览。一定要教会学生快速阅读,很多学生一字一字地看书,这是很糟糕的事情。第一遍浏览的目的是圈点勾划找金子,也就是勘探,勘探哪里有矿,定点圈出来。第二遍看内容,需要五六分钟,这五六分钟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去看,但一定要看重点内容重点段落,文科概括要点,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出来,说明你看懂了;理科揣摩思路,看例题你要用例题的思路走一遍,看你能不能走得通,如果走通了,表明思路你已经明白了,如果走不通,你就要圈出来,看从这一步到下一步是如何推演过去的,你想不明白,就圈出来,这就是明天的听课重点。然后再看第三遍,也是很快,从头至尾一两分钟就可以看过去,找出问题尝试解决。经过第二遍的仔细阅读找出了问题,现在从总体上看一看,这些问题我能不能解决,尝试一下我能不能想通,再划一个问号,两个问号三个问号打上去,这就是明天课堂上尤其留意的地方。最后第四遍,复诵精华,讲求速度。复诵精华并不一定要达到背诵,只要求你混一个“见面熟”。精华是什么?就是你第一遍圈出来的新概念新词汇新语法新句型新公式新定理。这些就是精华的东西,你要反反复复去诵读它们,即不能背诵,也要达很熟的程度。明天上课一提到这个新概念新公式新定理,印象一下就出来了。这样四遍下来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预习效果。

会不会预习对于中学生来讲是大不一样的,这也是我自己读书的经验。我自己读书时就特别重视课前预习,现在退休以后我还会参加一些自费的高端培训,这些培训费用都比较高,比如我在北京参加的存在主义治疗工作坊,四天时间就收一万块钱,那我会很重视很珍惜这种学习机会,都会在课前一天晚上认真地去看明天讲的内容,这样,效果就可能会比我的同学要好一点。

接下来我探查他听课的效率怎样,也就是第二个学习过程。他说他上课特别爱走神。上课走神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还不是发展受阻的问题,发展受阻是小学二年级前后,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注意力就是不容易集中,应该集中抓。初中高中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情绪思想上的问题,就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我就问他上课举不举手,他说不常举手。我说量化一下,一个星期三十五节课,你大概举几次手?他想了一想说大概四到五次。那也就是说平均一天一次。我就不难理解这个孩子上课为什么注意力不能集中。我就问他,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他说过去我其实是挺爱举手的。那你是什么时候不举手的?他说大概

/ 68

是小学五年级。那时发生过什么事情吗?他说数学老师班主任给全市公开课,老师讲完一道例题后提了一个问题,他坐第一排,他便举手了,老师一看教研室副主任的儿子,好,你来。结果上去一做,倒数第二步错了。孩子不知道,做完后洋洋得意地往下去,底下孩子在笑他,他也嘻嘻哈哈笑着下来了,走过老师身边,老师弯下腰向他小声说了一句话:不懂你瞎举什么手!他说,从此以后,他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就不举手了。

你看这就是学生不举手的原因啊。学生越大之后为什么越不举手了?因为他们有了面子和尊严了,是我们老师的负面评价扼杀了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啊!后来我就问这个学生百分百把握才举手怎么可能呢?比如考试答卷,这道题我没有百分百把握就不写答案,是这样吗?他说不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话,卷子就做不完。这不就结了,要求对每道题有百分百正确把握才去回答,这根本不可能做到。我问如果今天你对这个问题有绝对正确的把握,你准备举手回答,你心理会有怎样的感受?他说我有点发慌。为什么发慌?因为今天终于轮到我露一手了,便心跳加快、脑袋上的血管蹦蹦地跳、手欲举不举有些瑟瑟发抖,肌肉也有点儿紧张。我说你刚才讲的这些感受都符合一个原理,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启动了,你进入了战斗状态。手一举,脑子激活了,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脑细胞激活,氧气供足养分供足脑细胞得到了充分的营养,头脑变得特别清醒。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举手的目的不是因为我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激活我自己的脑子。

他说我懂了。于是我就如何集中注意力给他提出建议,让自己集中注意的最好办法是:今后老师只要提出一个问题,你就用考场上回答问题的速度立即给出一个答案然后不论对错立即举手。他说可是我没有把握怎么办?我说对啊,如果把握大你就把手举高一点,把握不大就把手举低一点。纯粹没有把握的把手举到抽屉里指尖朝向老师准备战斗。他说钟老师我还是有顾虑,我要举手被老师叫起来我如果答错老师会骂我。如果老师骂你不是你的错。这个问题由钟老师负责跟你们班主任沟通。

我就请他们的班主任组织一堂心理主题班会,主题就是“当我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的时候”,请他们年级的老师都来旁听一下这一节心理主题班会。班会上同学都诉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以后的心理感觉,老师们一听,原来我们的负面评价会引起学生这么多的负面感受——都是羞愧恼怒不平痛苦胆怯没面子……都是这些。老师听了学生的诉说都特别有感触,说没想到我们对学生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使他几年都不再举手。于是老师们一商量,推班主任老师作代表向同学们表个态,于是班主任站起来向同学们说,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这堂班会,我们都非常有感触,没有想到我们的负面评价对你们造成了如此重大的伤害,我们商量了一下,由我代表老师们向你们表个态,今后只要同学们能积极举手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们一定保证让你风风光光地坐下去。

接下来,要看老师怎么说话。我们是成年人,总有办法应对,比如这样评价:你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看法。我们不说他对错。再如,你这个答案让我脑子里一亮,我真还没有想到。或,你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就是提倡你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你看这样学生多有面子!这样这孩子坐下去多光彩啊!你可以想诸如此类的很多很多句式,来精心保护我们课堂上同学举手站起来发言的积极性。

结果这位同学还有顾虑。他说钟老师你不知道,同学听到你的错误答案之后讽刺你,那才难受哩。我问同学怎么讽刺你,他说,傻帽,这样的题目你都不懂!或,臭显什么,不懂装懂。我说这也不是你的错,而是我们老师工作做得不到位,我再跟你们老师沟通一下,就在这堂班会课后面再加一个问题,“如果我举手答错问题被同学嘲笑怎么办”。结果一分享,大家认为被同学嘲讽时都会感到非常没面子,而且大家曾经都嘲讽过别人或被别人嘲讽过。那么我们就在班里定条班规,一句话概括:举手的目的只是为了激活脑子,而不是为了证明我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把这句话当成班训写到黑板前,只写前半句。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心理上安全和宽松

/ 68

的课堂氛围,把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我把我刚才讲的这段话上升到理论高度,请大家看这样一段话。美国心理学家迈瑞尔在《二十一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刘翔平等译)这本书里讲过:建立一个鼓励积极参与,制止逃避任务行为的学习环境,这种方法能够推动任务参与的程度。有六个任务对课堂成功管理是关键,第一,组织具有建设性的班级环境(指答错问题不批评、不嘲笑,学生心理是安全的),第二,建立起管理的规则和步骤(在班里形成规矩,谁都不允许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你如果嘲讽了,你就是破坏了我们班二十二条军规之一,老师就要拿你是问。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谁嘲讽了,我就要亲自干预,我就要你做出承诺,今后绝不再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保证课堂的气氛);第三,抓住管理机遇期,那就是入学以后的适应期。特别是九月份这一个月。第四,管理课堂作业。第五,与学生进行全面的交流,不仅问他结果的对错,而是问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第六,教会学生亲社会行为,就是倾听、理解、接纳、共情、支持、合作、尊重,而不是讽刺、打击、挖苦、批评、嘲笑。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教师在第一年中,先发制人地构建学习环境,并且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那么,在今后的几年中,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任务。与此类似,如果在构建有利于学业成功的班级环境时,教师花费了较少的精力,那么学生可能会较少地参与学习任务,并且出现较多的破坏行为。而当学生出现破坏行为时,教师最终会分配大量的时间主要来干预不良行为,而不是引导良好的行为。学生参与的程度也就随之下降。

如果你不能先发制人地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而是当学生出现挖苦讽刺打击等等不良行为的时候你再去矫正补救,那就不是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而是在当救火队员,而且效果根本就不会有多好。对于教师来说,失控之后再重新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比提前建立起这种建设性的环境并保持这种环境要困难得多。当过班主任的老师大多都有这种体会,失控以后你再去整顿有多难。所以一定要走到前面。过去我当班主任就有这种经验,宁可吃苦一点,把各种防范做到前面,而不是等学生出了问题我再去处理,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业的成功,我们应该把构建课堂环境看作是一种预防策略,这种策略包含着相互联系的许多方面,并且必须在学年开始时实施,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能帮助我们老师去解决学生的具体行为问题,不能够帮助我们老师去解决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问题,这个心理健康教育就跟学校教育是油水分离的。一定要让老师切身感受到原来心理健康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每一节课堂上,在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研究心理学,去应用心理学。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一个根本的思路的问题。

刚才讲到要在学年开始的时间就实施,我的意思是说要在九月份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因为第一个月是孩子们满怀激情地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在他们主观能动性最高涨的时候,我们把这股力量引导到学会学习上去。所以,我把九月份的四次班会课看得非常非常重要,这四堂班会课是绝对不可以浪费的,这四堂班会课我建议不要去搞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要去搞随着形势走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上面布臵的如爱国主义教育等,但你要考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搞这些,而不可以用主题班会的时间,我们应该把这几堂主题班会课的时间拿出来,用于搞“学会学习”的教育,四堂班会课,四堂学法通识培训课: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和记忆,学会作业和考试。把每堂开得适度一点,准备要充分一点。这还不够,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方法,有时隔行如隔山,语文老师讲不清数学的学习规律,数学老师讲不清物理的学习规律,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把研究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作为自己的任务,而且这是你不可忽略的任务,你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质量,你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你不但要把学法指导研究得很透,还要怀着对专业的激情去解说你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就像我在北京读高中时,我的地理老师景春泉老先生,他一上课用三节课讲绪论,这个绪论是对这门学科架构的一个引领和对学科

/ 68

发展前景的展望,也是对这门学科学习方法的点拨。景老先生的学识非常渊博,他的三节绪论课后,我们全班同学对地理好奇得不得了,虽然后来因为下乡没能继续深入学习地理,但对地理的爱好伴随我们终身。所以昨天我说过,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本事让学生热爱你教的这门学科。越教,学生越喜欢你教的这门课,这是衡量一个教师好不好的标准。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要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而且,每一个任课老师都要抓时间去研究去传播你的学科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时间从哪里来?经我观察,有一个空档可以利用,那就开学之前的军训。军训一个礼拜,用不着晒一天,下午半天就可以用来开心理辅导课、主题班会课。一个下午可以开两节课,包括联谊活动,两门课的老师可以交换着到自己带课的两个班与学生见面交流,统筹安排,让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有机会跟新生接触,讲讲自己的读书经验,讲讲自己在高校读书时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你对这个专业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兴趣,你是怎么成功的,你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的要求是什么,你对他们的建议是什么……你把这些统统在这个时段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个老师性格如何,脾气怎样,他个人教学风格讲话风格等都可让学生了解,然后九月一号正式开学时,每一个老师都是比较熟悉的。你也可以把丑话讲到前面,比如你可以说我这个人有时脾气不太好,我着急的时候有时会骂人,你说我再着急的时候说不定会踹你一脚,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了,你可别忘记,你们钟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还是爱你们的。下一次我擦枪走火骂了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恨我,更不要因为恨我而恨我教的这门学科,你可以下课之后来找我,我一定会向你赔礼道歉。你这样把丑话讲到前头,哪一次你真擦枪走火了,他也许就会这样想,钟老师前面说过,他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算了,我不跟他一般见识,完了我找他提意见去。一个初一学生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因恨哪位老师就恨这位老师教的这门学科。

好了,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听讲、复习、作业考试等问题我就不展开说了,因为这属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问题。这里我只是讲入学适应的重要性。等我讲到高中的时候我还会强调这一问题,让大家感受到一个学生一旦适应不良,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高中学生学业成功和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的。

初中一年级的第二个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危机时段,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逃不了的。

初中一年级是人际关系最为复杂的一个年龄段,男生和男生之间为了争夺控制权和发言权发生矛盾斗殴打架甚至打群架;女生和女生会因为相互的嫉妒因为传闲话因为搞小圈子而发生许多许多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都发生在同性别之间,很少出现异性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初一的班主任老师一天到晚处理的就是这些事情,一个学生骂另一个学生打另一个学生了。学生之间的这种事情特别多,今天你跟我好,我跟你什么话都说了,明天你又跟他好,你便把我跟你说的话全都告诉他了,于是他就有意见了:我们俩关系还是不错的,你怎么又能跟他好呢,你到底要跟谁好,你如果要跟我好,就不能跟他好,如果跟他好就不要跟我好,你到底跟他好还是跟我好,你今天得给我讲清楚。初中一年级老师头痛的就是这些事情。但很多班主任忽略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常常简单化地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怎么这么多人反对你,你还不好好检讨和认识你自己!班主任不知道,在班里边拉拢一群人攻击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拉拢一批人去攻击一个人难道是被攻击者的错误吗?班主任没有站在弱势者一面,反而会站在发难的一边,有些班主任甚至还有一些迁就的意思包含在里边,他见这两个学生是刺儿头,他们身边都拢络着一帮人,我只要把这两个头儿安顿好就行,所以对发生的事情轻描淡写,以便让这个刺儿头对班主任心存好感,但实际上他闹的事儿要比受攻击的那个学生要严重的得多…班主任往往是这样平衡利害的。如果是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会有什么后果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出示一份报告)这是我2012年呈送给学校领导的一份报告。我写道—— 根据心理辅导室接待学生来访,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如下:

/ 68

一、某些女生排斥个别学生,不许某某跟别人来往,把一个学生孤立起来,搜集个人隐私资料、散布流言蜚语、讽刺挖苦报复。

二、小学阶段形成的强势的群体,瓦解排斥另一些小群体,特别是排斥外地学生。

三、某些学生经常处在非常弱势无助的地位,打开水上厕所排队吃饭上教室回寝室,从进门骂到熄灯,通通被大姐大骂为悭色色、猪X狗X,贱货,有些大姐大尾随其后骂,从宿舍楼窗口朝外骂,甚至动员外班同学一起加入侮骂队伍。(例略,这令我想起霍桑的小说《红字》和改编的电影《红色禁忌》,这也令我想到当时插队时所处的环境和感受的压力)

四、在饭厅被孤立起来不准跟别的学生一起吃饭。在饭厅被孤立起来是一件感觉非常不好的事,以致有些学生不敢到饭厅吃饭。因为长期不吃早餐结果引发急性胃痉挛,但老师并不知道不吃饭或少吃饭的学生并非都是因为嫌伙食不好,一些人受到同伴群体排斥是重要原因。一些学生被迫加入一个小圈子,但用不了多久,就被某些强势学生强行分化瓦解,继续将其臵于孤家寡人的地位。一些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却到小买铺买零食吃,但校医室反映很多初一女生却经常跑到校医室要胃痛药。然后政教处误判以为这些学生娇气,嫌伙食不好。政教处把家长找来,家长再把这些女孩子骂一顿,而这些孩子却一声不响,谁愿意把自己在班里被孤立的事讲给别人呢?只有在心理辅导室才讲。连父母他们都不愿意讲。这里我们就存在着误判,而不认为这里存在着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

五、网络是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果不上,就会有人说某人不上QQ,不写微博,从人间蒸发了;如果写点东西,就会有很多人围观,说三道四,甚至在网上进行人身攻击。有的学生只好在网上写虚拟的穿越小说,以这种形式来表白自己的想法,但依然引起纷争甚至围攻。

一些弱小男生被欺负被勒索被恶搞,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形。有些男孩子被敲诈欺负得很厉害,但他却不好说,甚至是匪夷所思地欺负,四百块钱的生活费,三百块交了保护费还不敢给家长说,因而长期得不到发现。这样的恶果是,有些学生长期被孤立于群体之外,长期处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压抑环境之中,引发心理疾病,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如心慌心痛胸闷头晕失眠噩梦厌食或贪食痛经,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一些学生多次出现自残甚至自杀意念,这些学生深负学习压力和人际压力,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分神,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老师们想想,这些抑郁症症状如果90%都集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将预示着一种怎样可怕的后果!

这是一个问题非常严重的学生被我发现后,我立即写一个书面报告给学校。这个学生的问题,我跟班主任谈,班主任认为这个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班主任的逻辑是:你跟一个人处不好关系,那可能是别人的问题,但你跟很多人处不好关系,那不是你的问题又会是谁的问题呢?但我们的班主任却不了解这个学生是处在一种怎样的群体压力之下,我们的班主任小看了班级里的大姐大的威力,这些大姐大在班里哼一声呛一声,其他人都乖乖跟她走,否则你就会遭到比被攻击的学生更惨的下场,你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攻击的对象,于是你只好被迫加入攻击者的行列。而事实上,这个受攻击的女孩,无论长相学业品行都非常不错,而那个攻击人的大姐大,人长得不错,学习成绩也马马虎虎,无非就是很会使手段经常小恩小惠拢络人,而且十分强势而已。但她恨这个受攻击者什么呢?三个礼拜的谈话我到底没有弄清这个问题,最后我也不想弄清楚了,我有了一个结论,便是,一个女孩子攻击嫉妒另一个女孩子,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嫉妒是人性,公鸡还会嫉妒另一只公鸡哩。比如你那个柳叶眉又细又好看,她的嫉妒之意便油然而生,一看到你她心里就不舒服。斯腾伯格说,在青春期的焦躁阶段,对同伴的嫉妒在女孩子身上明显增多,在此年龄阶段,女孩子开始越来越担心她们同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她们开始逐渐过渡到异性之间的关系上去,这一过渡有时会使人感到无奈,她们之间的交往会更富有攻击性。青春期的交往从13到15岁特别在中段(14岁即初一年级)对于忠诚的关注,46 / 68

害怕被别人孤立的担忧会越来越明显,而且可能会暂时越过对内心表达的关注,这种情况在女生身上尤为明显。而且这种现象是跨文化的。在座的女老师可能忘记了自己那个年龄段,如果回忆一下,你可能会想起自己可能也曾经被别人嫉妒或攻击过,或嫉妒和攻击过别人。

初中二年级

初二阶段,是学生大动荡大分化的阶段。以浙江省为例,据我所了解的真实情况,学生在初二阶段读书和混日子的比例,农村是1:3,城市是2:2。虽说学校与学校的之间有差异,但大致如此。

出现这样的大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是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智力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高峰期,也就是智力发展的最后一跳,但学生个体发展有差异。学生进入十五六岁的时候,思维的品质在大幅提升,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思维的创造性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而是以初二为中心,向两边稍微地延伸了。过了初二,经过初三进入高中,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已经达到或接近成人水平,即具有了成熟的思维品质。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非常强,家长若跟高中生辩论一个问题,你肯定是辩不过的。当然从这以后思维还在发展,有研究表明人在二十二岁左右时思维发展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就基本走下坡路。三十五岁是记忆力下降的一个拐点。要想减缓其下降速度,只有靠下大功夫进行训练。

初二初三的孩子进入了智力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就是俗话说的“开窍”。但是个体有差异,开窍有早晚,男女有区别。因而是不同步的,而不同步就会带来学业上的差异。弗洛伊德讲,性是全部生命活力的源泉。学生在第三个智力发展高峰期,“开窍”的早晚是与性的发育成熟同步的。女生性成熟比较早,故女生在智力上的“开窍”也比较早,小学六年级时就达到高峰。而在初中二年级,男生的智力发展呈长扬趋势,女生已经到强弩之末了,一个是往上,一个是往下,交汇在初中二年级。故初二的男生会显得活跃一些。这是智力发展不同步的因素。

就男生而言,也有个体差异。并不是学生一到初二一夜之间就遗精了,一夜之间就脑子开窍了,并不是这样。有些男生到了初三,还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讲话奶声奶气,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一挨批评,马上回答:是!一转身,马上又不是了。这样的孩子,又可气又可恨又可爱,而你往往是气不得恼不得恨不得。到了初三还是糊里糊涂不知怎么搞的,一考就考到职高去了。到职高上了一年,长得膀大腰圆,胡子密布,嗓音也宏亮了,脑子也灵光了,但转念一想,我怎么跑这儿来了?于是回头找我诉后悔,说最后悔的是不知道在初二初三好好读书,光知道玩,弄得现在我是凤凰落到鸡窝里。我只好说,你要真相信你是凤凰,那我就一定相信,鸡窝里也一定能飞出金凤凰。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真正按照教育规律来组织好这一盘棋。只要认真检讨我们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并没有按照真正的教学规律办事。其中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把大量的学习困难学生积压在同一个仓库里。一个班级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分化,不断地增加学习困难学生,一直增加并积累到初二。小学三年级以前学生一般不会有什么分化,三四年级开始,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滞后的同学可能就会慢慢掉队。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现行的教材,95%以上的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只不过每一个学生学好这些教材所需要的时间多少不一而已。比如你学一年平面几何成绩就考到95分,而我学一年成绩只考到55分;可是,如果你再给我一年的时间,明年这个时候,我说不定同样可以考到95分。不是我学不好,只是个性差异使我需要的时间多一些。故布卢姆提倡“段段清”,给他多一点时间,他就能够掌握。按照布卢姆的估计,就算中国的基础教育差一点,扩大一点,一年下来,10%的学生跟不上,一个班50个人,也就是5个人跟不上。如果让他们原地再踏一年,之后他们就可以成为合格学生。但是我们不给他机会,我们让他们跟班走……

/ 68

取消升留级制度是1985年李鹏任教委主任的时候,为了普九,不允许重复使用教育经费,国家穷,没办法,只能如此。台湾1949年就普九了。蒋介石到台湾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学习共产党,搞土地改革,一件是学西方,搞普九。很快,台湾经济就发展起来了。但是,到了1985年,台湾的普九早已完成到99%,而大陆还不到50%,这么大的国家普九比例这么低,很丢国家的脸。故采取了取消升留级制度。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国家所拨的教育经费是用不完的,至于怎么落实的,各地怎么做的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国家下拨的经费是用不完的。比如北京,老师培训的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哪朝哪代会这样?现在,很多地方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给个机会,让孩子再弥补一下?结果不给机会,到了四年级,又产生新的五个学生跟不上,这样一直推下去,免试升初中,到了初二,这样的学生就积累到25个到30个了,一个班50个人,30个是学困生。怎么办?校长只好分快慢班,不分,学困生跟不上,分了,问题学生积到了一起;不分,学习好的家长有意见,分了,学习差的学生家长有意见……进退都难。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之故。如果校长有办学自主权,学校就可以自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学校不解决,家长只好自己想法利用社会力量,如“龙门教育”之类。这类教育师资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要么是退休教师,质量难以保证。为什么让家长把这个钱交到“龙门教育”,而不能交到我学校里来呢?我让你在我这里留级,你把重读费交上来。这也不会给国家增加负担啊。

如果这样做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困生积压的状况。我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十三年,对此我认为我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我们国家把学号捆得太死,据说从今年下半年起,要让一个学号从小学带到博士后……可能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希望不要把它搞得太死,希望能给我们的学生弥补窟窿留有余地。

我是四九年上的小学,我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十七年教育”中走过来的,我亲眼见我的同学每年都会有三五人因跟不上而留级,当时留级的标准很严,两门主课不及格经补考仍然不及格者必须留级。在那样严格的标准下,每年留下去的也就三个到五个,不算多,因为它是段段清,它没有积压,一年以后,这些学生也差不多都合格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育的问题需要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到底哪个地方是突破口?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人为地在制度上分成快慢班。不分不成,分也不成。就是我前面所讲过的那样。

这三个原因使一些学生长期处于严重的挫败感之中。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习处于后进,经常因为完不成作业受老师的批评,经常因为考试成绩低受家长的责骂,从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初一初二,年年听到的都是别人对他的否定,这样的孩子上到中学,他哪里还能有“自我概念”的整合呢?哪里还有什么自信心呢?这样的人最终是以失败者的角色走向社会,然后他就会以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他在整个成长经历中感到过的种种不满。这是我们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根子。由此而整个民族的素质也就随之下降。当这些人进入各种岗位,成为从业者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种种的低素质行为。什么注水肉啊地沟油啊还有最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都有他们的影子,因为他们自我约束能力本来就比较低,再加上外界一诱惑,就去干了。但你能怪他们吗?因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啊!

如果学业失败仅仅只是带来这些挫败体验的话,也就罢了,但是人的本性决定了人在挫败面前一定会有连锁反应,会有相应的一连串的东西跟着出来。如果我们不知道人在挫败中在自我概念混乱、在遇到强敌时会带来什么的后果,我们可以去研究一下动物世界。人的问题想不清楚,我们可以去想狗的问题。心理学说到底,就是狗学猫学耗子学,实验心理学是从研究大白鼠开始的。

如果一只大狗在野地里遇到一只狼,狗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第一反应逃跑的是小狗,大狗不会跑,为了面子它也要跟狼干一下。于是它会准备战斗。进入战斗状态的第一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启动,肾上腺素分泌加快、心跳加快血流加快氧气

/ 68

供足养分供足,血管贲张,浑身充满力量;躯体反应服从战斗需要,第一反应是耳朵刷地竖起来,雷达先臵好,接收敌方信息;人在遇到紧张时耳根也会竖起来,如半夜里走黑路听到丁点儿响动,耳根“蹭”就竖起来了。第二是毛发竖起,怒发冲冠,表明我很愤怒,而且我很强壮。第三反应:尾巴竖起来保持平衡,准备战斗。第四反应,爪子伸出牙眦出,亮剑。这都是身体反应。狼一看对方是打架的姿势,也如此反应。于是开打。一来二去,狗就感到了自己不行,干不过狼,于是打不过就走,便掉头就跑。这第二个反应才是逃跑反应。要逃得快,它依然需要启动交感神经,依然肾上腺素分泌加快,同样需要心跳加快血流加快氧气供足养分供足,但身体反应必须倒过来服从逃跑的需要,于是立即会将耳朵背到后面,全身毛发收起,尾巴夹紧,爪子收起爪心出汗防止滑倒……这一连串身体反应全部是自动调整,是保护自己安全形成的自然本能。

跑着跑着,狼的喘息声越来越近,狗一听,心理害怕,心想还得更快地跑。但是一害怕,就不由自主了,副交感神经启动了,血压降低,血液流速放缓,血液回流,肌肉松弛,两腿开始打哆嗦,浑身发抖,而且肠道扩约肌尿道扩约肌也松弛了,呛地一下屁滚尿流。这叫惊恐反应,又叫做木僵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在最紧张地时候就会想跑跑不动,想叫叫不出声音,傻在那儿,因为处于木僵状态。这时狼追上来一口咬断动脉血管,血哗一下喷出来,狗的血压一下就降下去了,之后它的脑子就惭惭迷离了,意识飘飘悠悠要升天了,但它的心脏还在跳,这时狗意识到了:啊,我要死了。因为心脏还在跳,所以它进入的是一种假死状态或昏厥状态。昏厥状态在生物学上的积极意义是可以使狗在临死前的痛苦降到最低限度。因为昏过去了,它就没有痛感。

动物如此,人也如此。比如前年有一个高三女生,一摸二摸都没有考好,半个月以后要进行三摸,这个女孩子心想,我前两次都没有考好,这回说什么我得掰回一局,于是刻苦努力,发愤苦读,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干了一个礼拜,她觉得不对,越学越胡涂,越学越低效,思维质量越来越差,记忆力越来越下降,上课一点儿都没精神,月经也不调了。她一想这坏了,三摸又不行了。战斗不成,于是她就选择逃跑。于是她找班主任请假,说我痛经,直不起腰来,我要回家休息。班主任便只好让她回家。休息了四五天,还不来校,班主任家访,一看好好的,便说,不行,你得参加三模,一个也不能少。她没有办法,只好跟老师回到学校。拿到三摸卷子一看,第一题不会,第二题不会,第三题不会,第四题没有看完,脑子一片空白,进入木僵状态;木僵了二十分钟才缓过神儿来,一看完了,二十分钟都过去了,我连一个题都没有做,于是再往下看有会的没有,第五题不会,第六题不会,第九题不会,第十题还没有看完,轰地一声翻倒在地,当场昏厥,进入“假死”状态。立即抬出去抢救,抢救过来后用不着焦虑了,三摸已经结束。所以,人在失败面前,人在强敌面前,其反应也就是这样四个阶段:战斗、逃跑、木僵、假死。因此我们理解了人性的深层是动物性的特征之后,我们面对学生对于挫败的反应就能给予充分的理解。

有一回,一个班主任领一个学生到我这儿,说这个学生如何如何地不学习、不交作业、上课睡觉等等,让我给看看是怎么回事。班主任气哼哼地走后,我看这个学生浑身都是阻抗。于是我说,刚才听你们班主任说你现在处在一种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但即使如此,钟老师依然相信,你一定也曾经战斗过。这个学生一听,眼泪一下子到了眼眶边上,但硬是忍回去了,然后身体还是慢慢转过来了。接着我说了下面的话,我说:只不过你后来屡战屡败,最后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低下头说:是。他很激动。因为以前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一直在说他不好好用功,不努力如何如何的,从来没有人说过他一句好,没有理解他曾经也战斗过。

所以,面对学生学业挫败,我们应该首先要相信他曾经战斗过,只不过后来屡战屡败,他才选择了逃跑。但是学生不是成人,成人逃跑还有出路,一个班主任带个乱班,一年两年三年,第四年,他选择逃跑,去考公务员,考上了,光荣体面地

/ 68

走了。前面的失败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但学生无路可逃,当童工又不允许,于是他只好就这样在教室里面坐着,一堂一堂都听不懂呀,太难受了,这样不行,我得找个地方呆着,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找来找去,他找到了三条出路。

第一条出路是逃到情感世界里去。张小山考完试,垂头丧气地走在路上,碰到王小兰问,张小山你考得怎样,张答,唉,不行,倒数第一;你呢?王小兰说,也不行,倒数第三。张说,我很懊恼,我很羞愧,我很孤独。王说,我也很懊恼,我很羞愧,我很孤独。你看,两颗孤独的心撞到一起了,便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于是世界一片明亮,阳光如此灿烂,生活如此美好,爱情如此甜蜜,为了王小兰,为了张小山,我也得好好活下去,他(她)又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当然谈恋爱的情形比较复杂,但成绩差的学生特别容易发生这方面的问题。有位家长跟我说,钟老师,你说我们的女儿要命不要命,成绩一蹋糊涂,现在竟然还谈恋爱,而且已经是第二个了。我说那好,我问你,你愿意你的女儿屡战屡败谈恋爱,还是愿意你的女儿屡战屡败发神经?她一楞,一想,说,那还是屡战屡败谈恋爱好。我说是啊,发神经得了抑郁症,75%有自杀意向得住院治疗;经过各种治疗,两个月以后出来了,还有50%复发的机率;如果又被现实刺激复发了,第二次住进去,出来后有70%的复发机率;治愈以后出来了,结果不幸第三次复发,住了进去,之后100%终身与抑郁为伴,一辈子跑不掉的,而且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15至30岁正在妇女的育龄期。

第二条逃跑出路是逃到虚拟世界里去。上网玩游戏,沉溺于其中不可自拔。有个学生给家长写过一封信,写得非常深刻。这信是班主任要求写的,每次期考后班主任都会这样要求。这个学生曾经连续逃学两年,我曾经对他的案例跟踪过三年。从我接触他起,这个同学向我保证不再逃学了,他始终做到了他的承诺。他这样写:

当同学们都在埋头写“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犹豫了,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提起这支笔,我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当一个男人提笔给自己的爸爸写信时的尴尬。每次看爸爸你那瘦小的身影,我总想对你说,烟要少抽一点,吃饭时也总不要只喝酒不吃饭,这样对身体不好,算算你也快五十岁了,你活了半个世纪吃了不少的苦,为两个儿子造好了房子,现在还想培养我成才,以让我能找个好工作来养活我自己。我恨自己怎么不争气,在学习上我总觉得有心无力,信心不足。每次考试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打击,一次一次的打击使我麻木了、堕落了,玩电脑成了我唯一的可以逃避的工具。我明知这是一个陷阱,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越陷越深。现在的我也许已经成了定局,没有留级和复读的机会,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拯救我自己,我很无助,很迷惘,我不是不想学好,只是缺少一双拉我出去走向光明前途的手。……2010-11-18 他不知道,这封信后来家长交给了我,信上完全是真情实话。即使这样,他还是渴望一个机会。我们不允许留级的体制真是成问题,真是违背教育规律呀。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呢?我们就眼睁睁看着他朝着失败的道路上滑下去,然后再去骂他不上进,有什么用呢!

这位家长打理着一个小企业,没有时间过问儿子的学习。家长说自从他网络成瘾之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我问家长,是他成绩一落千丈后网络成瘾的,还是在网络成瘾之后成绩一落千丈的?他说这我真还不知道,但我发现他的成绩一蹋糊涂。于是我告诉家长,班主任老师已经把这个孩子交到我这儿了,你的孩子告诉我说,钟老师,你知道我坐在教室里有多难受吗?我坐在那儿一堂课一堂课真是在听天书。周一上七节课,我只听懂了一堂,思想品德课;周二七节课只听懂了一节体育课……这样一天又一天,我再也挨不下去了,我得找个地方去,于是我进了网吧。

一个学生一旦上网成瘾,我们便遭遇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国际心理学会已经把网络成瘾列为世界三大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排第一,精神分裂症排第二(?),网瘾排第三。

北京军区总医院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共同特点是,第一,都有

/ 68

第二篇: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

正确理解和把握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是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作了深刻阐述。如何把中央要求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位老党员这样说:“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能冲得出来,危难时能豁得出来。一句话,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这话虽朴实无华,却形象深刻,发人深思。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0多年来,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党员来自群众,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员的先进性就在于努力走在群众前面,带领群众前进。在不同的时期,党员先进性的内涵有所差别,但其实质没有改变。战争年代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调的都是这样。今天,党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内涵更加具有时代特征,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党员先进与否,怎样评判?关键是看党员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能否“走在群众前面”。思想上先人一步。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先进上。党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先于群众学好、学精。只有自己先吃透、先掌握,才能向群众讲充分、讲清楚,才能为群众带好头、作示范。如果认识和觉悟与普通群众一样高,甚至还不如群众,怎么能够体现先进性?然而,时下一些党员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在滑坡,影响了先进性的发挥,损害了党的形象。作为先锋队的一员,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并以自己的先进形象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正如群众所说的那样:“党员走在前头,群众喜在心头。”行动上奋勇争先。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员应当争做排头兵,既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又有开拓创新的本领。比如,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开展党员“双带工程”,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前一个“带”,强调党员应当具有致富的能力;后一个“带”,则强调党员应当具有乐于奉献、与群众共同富裕的精神。这就要求党员在行动上加倍努力、奋勇争先,通过“双带”活动,不仅自己致富,而且带领群众致富。假如一个党员工作上不求进取,事事落在群众的后面,先进性又从何谈起?作风上率先垂范。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党员的先进性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它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也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上。在日常生活中,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周围的群众,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党的形象。近些年来,我们党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因为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现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走在群众前面”,自然要求广大党员“作风上进一步改进”,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样,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弘扬。

第三篇: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精选

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正确理解和把握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是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作了深刻阐述。如何把中央要求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位老党员这样说:“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能冲得出来,危难时能豁得出来。一句话,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这话虽朴实无华,却形象深刻,发人深思。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0多年来,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党员来自群众,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员的先进性就在于努力走在群众前面,带领群众前进。在不同的时期,党员先进性的内涵有所差别,但其实质没有改变。战争年代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调的都是这样。今天,党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内涵更加具有时代特征,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党员先进与否,怎样评判?关键是看党员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能否“走在群众前面”。

思想上先人一步。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先进上。党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先于群众学好、学精。只有自己先吃透、先掌握,才能向群众讲充分、讲清楚,才能为群众带好头、作示范。如果认识和觉悟与普通群众一样高,甚至还不如群众,怎么能够体现先进性?然而,时下一些党员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在滑坡,影响了先进性的发挥,损害了党的形象。作为先锋队的一员,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并以自己的先进形象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正如群众所说的那样:“党员走在前头,群众喜在心头。”

行动上奋勇争先。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员应当争做排头兵,既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又有开拓创新的本领。比如,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开展党员“双带工程”,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前一个“带”,强调党员应当具有致富的能力;后一个“带”,则强调党员应当具有乐于奉献、与群众共同富裕的精神。这就要求党员在行动上加倍努力、奋勇争先,通过“双带”活动,不仅自己致富,而且带领群众致富。假如一个党员工作上不求进取,事事落在群众的后面,先进性又从何谈起?

作风上率先垂范。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党员的先进性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它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也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上。在日常生活中,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周围的群众,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党的形象。近些年来,我们党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因为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现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走在群众前面”,自然要求广大党员“作风上进一步改进”,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样,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弘扬。[1] 在百度搜索: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第四篇: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1995年的冬天,只身一人在异国的杨澜,如果再找不到工作,灰溜溜地回国几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苦苦等待offer的杨澜再一次被拒绝了。回忆起那个面试官的表情,至今都令杨澜非常想抓狂。某次在《天下女人》的录制现场,杨澜与现场众多的姐妹们调侃道:“她竟然说我的形象和我的简历不相符,而拒绝继续向我提问。尴尬的我,低头看着自己的打扮,很明显,因为穿着问题,我被她鄙视了。”正是那次失败的面试,让杨澜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能力让那位面试官收回对自己的鄙视。

据杨澜自己讲述,在异国其房东太太莎琳娜是一个极其苛刻的中年女人。她不但规定自己必须十二点之前熄灯睡觉,而且还规定我必须在十分钟之内从浴室出来,规定我如果不穿戴整齐就不准进入她的客厅,不准我用她的漂亮厨房做中餐,甚至规定我在她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必须涂口红!

习惯中国式朴素即是美的杨澜,一度非常讨厌莎琳娜这种所谓的英伦女人的尊严。令人想不到的是,同租一屋檐下的其他房客,却都说莎琳娜是最好的寄宿房东。唯独杨澜看不出她好在什么地方。因为很多次杨澜面试失败回来后,厨房里一点吃的都不会有,并且如果她上楼发出声音,莎琳娜太则会站在卧室门口很大声地指责她。

有一次刚刚洗完头发的杨澜,坐在床上一边翻看报纸的招聘信息一边吃带回来的面包卷,完全违反原则的行为,令莎琳娜直接冲上前来,一把夺过杨澜的面包和报纸,用英文大吼:“你这个毫无素质的中国女孩!你滚出我的家!”

二十五年来,杨澜以非常漂亮的成绩和能力一路所向披靡,几乎从来没有人说过自己没有素质。房东太太的激怒言行无非给了杨澜极大的侮辱,而这却直接导致杨澜第一次正面思考“以貌取人”为何在这里是一个正义的词语。

一气之下,杨澜愤怒地冲进了一家咖啡馆。天气实在太冷,咖啡馆里的人居然很多。侍者以一种奇怪的眼神把我引到一个空座位边,那是咖啡馆里唯一的空位。坐在杨澜对面的是一个英国老太太,她看起来比莎琳娜更加讲究,就像伊莉莎白女王一样尊贵与精致。这让杨澜不由下意识地收起自己宽松睡裤下的运动鞋,俯身的那一刻杨澜看见了她裙子下着了丝袜和漂亮高跟鞋的腿,以她这样的年纪,却仍然把这样的鞋子穿得非常迷人。

在欧洲的很多高级餐厅里,衣衫不整是被拒绝进入的。杨澜这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进来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穿了价值不扉的大衣。渐渐地杨澜暂时收起自己的愤怒,说:“给我一杯热咖啡。谢谢。”

侍者走开后,对面的老太太也并没有看她一眼,而是从旁边拿了一张便笺写了一行字递给杨澜:洗手间在你的左后方拐弯。杨澜抬头看她,她正以非常优雅的姿势喝咖啡,依旧没有看杨澜半眼。如此细小的眼神,让杨澜的尴尬难以言明,这让杨澜第一次觉得不被尊重是应该的。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看见这句,杨澜逃也似的走出了那家咖啡厅。回家后,莎琳娜竟然坐在客厅里等着自己,一见杨澜就立马严肃地说:“你已超过了十二点十分钟才回来,所以明天必须帮忙清洗草坪。”接受了内心洗礼的杨澜,不仅答应了她,而且还向她道了歉。

至今,杨澜都还依稀记得当时自己落魄的样子:“我的头发被风吹得非常凌乱,我的鼻子旁边甚至还沾了一点面包屑!那是我第一次看不起自己,这样的打扮,我有多不尊重自己,以至使别人觉得我也不尊重她们。”

随着阅历的增加,杨澜坦言莎琳娜教了自己许多同样有用的东西:十二点之前睡觉能让我第二天精神充足,穿戴整洁美观能让别人首先尊重我,穿高跟鞋和使用口红使我得到了更多绅士的帮助,我开始感觉自己的自信非常充足而有底气,我不再希望别人看我的简历来判断我是不是有能力。

在异国,杨澜的最后一次面试,是一家大化妆品公司的市场推广。深知形象重要性的杨澜,为自己精心准备了一套得体的着装打扮,结果证明了杨澜这一次的准备是对的。几轮面试后,那个精致干练的女上司对杨澜说:“你非常优秀,欢迎你的加入。”

但令杨澜没有想到的是,日后自己的上司居然就是在咖啡馆里遇到的那位英国老太太。她非常有名!是这个化妆品牌的销售女皇!

如今的杨澜早已褪去青春青涩的印记,成熟干练的她是国人心中名副其实的气质女人。能有今天的成绩,杨澜发自内心的感谢她那句:“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杨澜在后来的后来,一直都记得!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摘自《保险生活杂志》)

第五篇: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2007-12-18 19:53: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正确理解和把握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是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作了深刻阐述。如何把中央要求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位老党员这样说:“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能冲得出来,危难时能豁得出来。一句话,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这话虽朴实无华,却形象深刻,发人深思。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0多年来,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党员来自群众,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员的先进性就在于努力走在群众前面,带领群众前进。在不同的时期,党员先进性的内涵有所差别,但其实质没有改变。战争年代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调的都是这样。今天,党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内涵更加具有时代特征,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党员先进与否,怎样评判?关键是看党员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能否“走在群众前面”。

思想上先人一步。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先进上。党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先于群

众学好、学精。只有自己先吃透、先掌握,才能向群众讲充分、讲清楚,才能为群众带好头、作示范。如果认识和觉悟与普通群众一样高,甚至还不如群众,怎么能够体现先进性?然而,时下一些党员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在滑坡,影响了先进性的发挥,损害了党的形象。作为先锋队的一员,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并以自己的先进形象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正如群众所说的那样:“党员走在前头,群众喜在心头。”

行动上奋勇争先。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员应当争做排头兵,既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又有开拓创新的本领。比如,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开展党员“双带工程”,即带头致富、带领群

众致富。前一个“带”,强调党员应当具有致富的能力;后一个“带”,则强调党员应当具有乐于奉献、与群众共同富裕的精神。这就要求党员在行动上加倍努力、奋勇争先,通过“双带”活动,不仅自己致富,而且带领群众致富。假如一个党员工作上不求进取,事事落在群众的后面,先进性又从何谈起?

作风上率先垂范。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党员的先进性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它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也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上。在日常生活中,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周围的群众,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党的形象。近些年来,我们党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因为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现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走在群众前面”,自然要求广大党员“作风上进一步改进”,自觉实践“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样,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弘扬。[1] 在百度搜索: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演讲稿)

下载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校对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校对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根据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文件指示精神,我利......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根据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文件指示精神,我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篇目文章,加深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将“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根据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文件指示精神,我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篇目文章,加深理论学......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推荐5篇)

    学习“三个走在前面”的心得体会 根据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文件指示精神,我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篇目,加深理论学习,不断提高......

    让形象走在能力的前面感想

    《让形象走在能力的前面》感想 在市场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医院都在不断提高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医院的专业技术、设备仪器,另一方面是医院的文化、服务水平。前者代......

    重点项目办践行“三个走在前面” 实施意见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三个方面走在前面”的指示精神,我重点项目办全体人员按照我局的工作部署,在业务工作非常繁重的情......

    重点项目办践行“三个走在前面”实施意见[合集5篇]

    文章标题:重点项目办践行“三个走在前面”实施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三个方面走在前面”的指示精神,我重点项目办全体......

    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让党旗更鲜艳》观后感

    区新闻中心党支部书记彭少荣2月28日新闻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与区委宣传部支部全体党员一同观看了《让党旗更鲜艳》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电教片,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