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 2008-09-14 02:46:59 阅读255 评论16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精心备课,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其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要从优
化备课开始。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还要备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
必要的保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
(二)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
(三)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上四十分钟,往往包含了课外的四百、四千乃至四万分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有效性的第一个途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晴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叙述完整,而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了描写,也有情可抒,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乐此不疲。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体会,用心去写,没什么难的。
三、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有效性的第二个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矛与盾》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寓意。像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
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如:在教学《穷人》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制作了课件创设了情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和词语,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时很投入,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了,比以往一遍一遍的教读效果好多
了,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四、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一些亲切鼓励、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班赵超特别贪玩,有时课堂作业都不能完成,但他很聪明。有一次课堂上别人回答不上的问题他能回答,我说:“赵超真了不起,是学习的天才。”说来也怪,从那以后,他表现非常突出,课堂上爱思考,经常举手发言,课堂作业也不拖欠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
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另一途径。
“反思”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教育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写反思日记、自传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我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了吗? ”“怎样的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我该怎样做来改进教学?”……才会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才会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二)考试反馈的信息。
(三)阅读、观摩触发的灵感。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
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一线语文教师全面思考与探索的重大问题,是推进、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点滴认识。
一、多读多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改革不意味着否定传统方法,改革,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多读多背法不可丢,既要大量地课外阅读,也要有感情地诵读。“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的确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广泛阅读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课堂教学要重视诵读。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韩军强调语文要“美吟美诵”。有幸听过他讲授《南来北往》以及朗诵杜甫的《登高》,他那饱含深情的朗诵,早把学生引到了那特定的境界,诗的意境、诗的感情基调不待讲析,自然呈现。这样的朗诵,不单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将语文学科的独特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妨借鉴古代私塾先生的做法,先不急于讲解,先让学生“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语言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拨理解文本,方可学好语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次全市小学语文中心组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讨会中,六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课例。让我感到要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等方面下足工夫。
结合今天的六节课我想从备课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与体会。
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是有效的备课。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俗话说,“居高” 才能“临下”,“游刃”才能“有余”。离开了对教材的准确解读,离开了文本主旨的正确把握,离开对学情的恰当预设,教学的有效性根本无从谈起。
我认为教师在课前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其次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首先应从作者的作品进入,借助语言文字及相关背景资料走向作者描绘的社会生活,与其中的人、事、景、物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然后,从这种社会生活中走出来,思索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表达特点,欣赏文章精巧、精美之处,从而形成教师脑海里的“文本”。最后再次走
近文本,第一,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再次解读文本,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初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有四忌。一忌浅──浅尝辄止;《桥》本来是一篇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的课文,可惜我们的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却把体会老汉是个舍己为人的优秀党员作为重点,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色的领悟。二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她是我的朋友》阮恒为了朋友忍受痛苦做出牺牲的行为学生其实不难理解。难的是文中对阮恒犹豫、矛盾、坚强等复杂内心活动的理解。怎么创设情境让学生准确理解阮恒的内心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恰当的方法。三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丑小鸭》老师没有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因此,当老师让学生联系课文生发想象:假如此时就在旁边,看到这只被冻僵的丑小鸭,你会怎么做?学生冒出了“我要把它杀死”的话。老师措手不及之余只好很快找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冲淡学生引起的不良影响。)四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解读文本后还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带着《小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单元重点再次进入文本,找准文本中字、词、句、段、篇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文本特点及《课标》总目标、年段目标在每一文本中的编写意图,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精彩的预设。其一要确定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要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要得当,既要重内容,又要重语言形式。其二是教学过程的精细、精彩预设。教学过程的预设要注意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还要对怎样开课、怎样切入、怎样结课有精彩的预设。如《检阅》一课中,老师用解放军接受检阅的场景来开课,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检阅时的隆重与庄严,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第三,教学主体部分的操作过程必须从“语言→内容、思想→语言”阅读双向心理过程交互运行、交互展开。既要重视思想感情感悟的预设;又要重视语言训练的预设,重视词句表达效果的揣摩,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在《检阅》中,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检阅后,博莱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中这样写道:————。《丑小鸭》结束前,老师总结全文,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变成语言说一说。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点什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上四十分钟,往往包含了课外的四百、四千乃至四万分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兴隆中学 朱成霞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一直是困绕着我的一大难题。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输理出教学文本的思路与结构,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等的情况都作精心的预设准备,这样才能自信地上课,并上出精彩的课。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能力。
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
同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
有时,课堂上只是老师一味的讲,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要善于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投影、录音以及音乐CD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
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课堂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爱好、品格、修养、人格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的课,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能积极地投入学习。
教师还应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巧在开窍,使整个教学过程顺畅而精彩,在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课堂40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如果教师能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但令老师拥有独特魅力吸引学生,更能促进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上的看法只是我的初浅体会。不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现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三、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的语文教学观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组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五颜六色,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我觉得应该从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教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及优化。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课前预习,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教师也要参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
二、优化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课开始前,教师的目标意识要精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对每节课有强烈精准的目标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不要贪多,要分清主次,少而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学习《乡愁》时,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魂———文学味和文化味即可。[2]教师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结果、点拨预习留下的问题、引导启发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起因。课堂导入,虽然所花时间不长,但却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学习的冲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语文不太重视,认为学不学都差距不大的偏见,使学生由“好学”变为“乐学”,最后达到“会学”,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取舍,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数学教师在看过初中语文课本后说:“一篇课文这么长,这怎么教呢?”数学教师的感慨其实道出了语文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提高有效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
[1]种原因,贪多嚼不烂,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求全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方法求异而忽略实用,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在课堂中,许多年轻教师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们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白燎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取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要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繁就简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法引导,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带有一种预设的目标趋向。沟通和交流顺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引导,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彻底告别旧课堂的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这是提高中学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比如在学生学完某篇议论文后,归纳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列出提纲,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列提纲,互相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议论写作提纲。学生由课文这个例题,总结出学习方法,解读规律,不但能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巧用多种手段,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巧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文课堂教学情景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热闹,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提问法、伙伴型学习法、实验探索法、讨论辨析法、表演法、分组竞赛法等。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优化整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六、锤炼语文基本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语文教学需要本质的回归,语文课堂也同样需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而这样的理想课堂,教师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七、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要想两者协调发展,卓有实效,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八、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要确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要加大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比重,要倡导学生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关注内容真实的阅读。课外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大量阅读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刘家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吉林教育.2010.(5).[3]白燎原.把握课堂取舍,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4).[4]谢志冰.内容是根源,交流是保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四川教育.2011.(6).2011级学科教学语文 李云云
第三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主题
课程改革实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该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当我们观摩某个优秀教师上课时,常被他那精湛的讲演艺术所折服。材料的呈现、板书、提问等教学活动的安排,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那究竟是不是有效教学呢?那只能算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有效教学并非只是有效讲演,关键还要看学生是否真的动了脑筋,思维是否活了起来,否则越是设计的过分精致的课,反倒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师生的灵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局面,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缺乏有效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具有有效性呢? 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清晰的教学思路应是有效教学的首要特征。
二、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的太深太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的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的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课文,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对课文情节或人物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学生思考的过程——包括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提问、引导等——才能真正有助于智育,也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四、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等构成美好的意境都需要教师的发现,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也获得发现。让学生因美识文,即通过剖析课文中语言美、形象美,从而收到认识的效果。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课文、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智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这种活跃性,能够凭借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得到延续和强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品位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知作者塑造的形象,让学生获得审美知识,进而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艺术作品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五、有效教学应倡导朴实的教风
当前,教学中形式主义仍然存在,如不需要讨论的也要分组讨论,不需要用电教手段的也要用,不根据学生实际照搬教参规定的授课时数等。这样的形式主义,只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效教学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倡导朴实的教风。所谓“朴实”,指的是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上的纯朴无华,不耍花枪。教师应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朴实,无疑是克服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一剂良药。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尽可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这样,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得到改观便指日可待了。
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组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郑家村中学 李佳亮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精心备课,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其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要从优化备课开始。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还要备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
(二)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
(三)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上四十分钟,往往包含了课外的四百、四千乃至四万分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有效性的第一个途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晴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叙述完整,而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了描写,也有情可抒,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乐此不疲。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体会,用心去写,没什么难的。
三、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有效性的第二个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矛与盾》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寓意。像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
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如:我在教学《穷人》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制作了课件创设了情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和词语,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时很投入,一节课下来基本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了,比以往一遍一遍的教读效果好得多,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四、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一些亲切鼓励、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班XXX特别贪玩,有时课堂作业都不能完成,但他很聪明。有一次课堂上别人回答不上的问题他能回答,我说:“XXX真了不起,是学习的天才。”说来也怪,从那以后,他表现非常突出,课堂上爱思考,经常举手发言,课堂作业也不拖欠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另一途径。
“反思”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教育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写反思日记、自传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我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了吗? ”“怎样的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我该怎样做来改进教学?”„„才会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才会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二)考试反馈的信息。
(三)阅读、观摩触发的灵感。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第五篇: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范文模版)
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贾慧舫
语文教学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常常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根据对影响中学课堂语文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实践情况,现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重视备课环节
做事要未雨绸缪,这在教学上也不例外。备课是上好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之一。教材一般都很具典型性,这就需要注重备课细节。考虑到文章的背景知识,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对教材进行再组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取舍,吃透教材,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一)重视写作背景
例如在《沁园春 长沙》的备课中,就需要将历史背景对学生充分的介绍。1925年的中国革命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国共统一战线成立,当时的毛泽东暂留长沙,抛妻别子,准备去广州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看到绚丽秋景、勃勃世界,作者难以平静。想到了昔日的同学、战友,想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想到了苦难的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的主宰江山,兴国安邦的大任。因此,毛泽东才写下了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这时授课时可以借助热播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情节,让学生理解青年毛泽东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才会真正掌握词的内涵。正是作者重游故地,才有了今昔的对比。才有了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宏伟胸襟。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融入其间。既进行了对词的赏析,又收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二)根据学生备课
备课时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关注学生的年龄、智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内容。确定备课内容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具体情况。如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状况来确定教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找到收获、快乐和成就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克服学习中的 ‚障碍‛,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三)重视问题设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对问题的设置和解读。还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讲解此诗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沁园春.雪》,将两首词放在一起来理解。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变化,从历史的视角来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怀。由此设置问题,让学生思索作为青年,如何定位才能不辱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价值。要懂得个人的价值只有和国家、民族、社会结合到一起,才能是有意义的人生。借助课本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让学生也在自己恰逢同学少年时,要奋发向上还能报效国家。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1、重视课堂教学导入
好的开场白,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如同开启了孩子们求知的大门,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准自己的方位,进入学习的快车道因此,课堂教学导入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以借助诗的名字向同学提问:大堰河是保姆的名字吗?为何这么称呼她呢?为什么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而只能用出生地作为名字的普通家庭妇女,却让作者如此怀念呢?以这种提问式的方式向同学质疑,比平淡的讲解更能够吸引更大的好奇心,用情感去感受诗的真谛。
2、注重课堂提示
当代优越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平等观念。如果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时代意识的换位思考,还原出文学作品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如对《孔雀东南飞》的讲解时,就在课堂中对同学进行了提示。对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牛郎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进行简要提示。让同学们了解古代的青年男女要想过着情投意合的幸福生活,就要冲破强大的封建势力。在家庭中就是冲破封建家长制。而《孔雀东南飞》叙述的就是这样的状况。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以死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才能体会到他们的难能可贵。从而理解缘何这一首古诗上千年能打动那么多人,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享受到诗歌凄美意境后,对人生、对封建专制、对自由平等的深切体味。有了对比才有了作为当代社会人的进步和自豪。在欣赏了诗歌美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二)确定有效教学策略
1、举事例法
语文教学将相类似的内容放在一个教学单元。如介绍宋词就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但因词人所处的具体时代和环境不同,所以作品风格也不同。柳永和苏轼同处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生活在南宋,这些词人的创作时间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作品风格,将柳永、李清照看作是婉约派的典范。将苏轼和辛弃疾视为豪放派的典范。柳永和苏轼虽然同处在北宋,但是写出的作品的风格迥异。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多次被贬官。但是他生性乐观,将命运的多舛视为创作的源泉。他的词作打破了柳永的纤细婉约、男欢女爱、突出个人小我的喜怒哀乐,而是将传统的束缚、题材的设置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予亲人。被时人称做‚无事不可入‛的词人。他的作品摒弃了桃红柳绿,坦言自我,作品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坦然、刚劲的独特风格。但如果讲解柳永和苏轼时只是做简单的宋词的解释,学生就不会很好的理解两位词人的风格。这时就可借助举事例法来说明柳永和苏轼的区别。如《吹剑续录》中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教学中可利用这段故事用来议论苏轼和柳永词本质上的不同。就让学生从苏柳抽象的词中,通过所举事例进行具体可感的触摸,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二位词人不同的风格。
2、对比法
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但因为所处时代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所写的作品也不同。苏轼处在北宋变革时期,因政见不同,苏轼多次被贬官。但复杂多舛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动摇苏轼对待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对亲朋的无尽思念。作品表现出的也是坎坷后,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风雨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的风采。而同属豪放派风格的辛弃疾作品则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时就需要教师要向学生讲出苏轼生活在北宋改革时代,而辛弃疾则生活在偏安在杭州的南宋。当政的皇帝只知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荒淫奢侈度日。辛弃疾一生怀着满腔的悲愤,面对着朝廷对他的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道还是归隐,从不放弃自己收复失地讨伐金国的主张。但就是在朝廷的反复之中,作品中始终流漏出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年轻时的词多激昂,老年时多苍劲悲壮。如果在教学中加入音频效果进行对比,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站在滚滚长江边远眺东逝水豪迈风景的是苏轼,而站在孤独高楼上,远眺北方失地一脸忧愤的是辛弃疾。通过直观的对比,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可以触摸到二位不朽词人的风骨。
3、课堂讨论法
课堂教学,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唱主角;但从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又是主角。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课堂讨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多条。同学经常常因为不了解其形成的典故而出现使用错误。这一点正好借助于语文课堂讨论加以解决。预先请同学归纳成语的来源。将其进行归类。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时加深印象。在讨论中同学意识到:成语和衣食有关
系,如常见的成语衣冠楚楚、纨绔子弟、山珍海味、残羹冷炙、花天酒地、狼吞虎咽等。通过讨论,学生记住了成语形成的语境,所以就养成了将成语进行分类的习惯。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成语还体现出文化特色,涵盖着民族精神。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中就体现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中就体现了中国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坦荡和正气。通过学生在教学中的总结后的讨论,既增强了成语知识的积累,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综上可知:教师养成良好情绪,培育优良的教学环境。以科学的精神设置每一个教学环节,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注重即便是教师一个眼神、一个点头示意的细节都能引起同学情绪的变化。都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不断追求教师语言精炼。所采用的语音语调都是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的因素。力求教师授课注重备课、教学、课后练习及反思的每个细节,根据不断的揣摩、总结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