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大全)

时间:2019-05-12 22: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大全)》。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大全)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高一语文

罗琼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1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4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5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6

我的课已上到第三节课了,《沁园春﹒长沙》已翻过去好几天了。但今天我才觉得这一课还远远没有结束。首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依然还没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要《沁园春》的词谱,说自己想试试用这个词谱填首词。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立刻对他说,我的个人主页上就有《白香词谱》,当然还需要细心揣摩,填词很有讲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写一首漂亮的词来。下午我就将《沁园春》词谱打印出来送给这位同学。

他的高兴劲儿让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拓展的必要,特别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我只是草草收场,太不应该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就上网收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打印出来。下午张贴到教室里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伟人的浪漫情怀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7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 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2、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毛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 孤独苦闷

4、下列对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 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进行联想,做出的答案 是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另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8

作为公开课,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比较新颖,但也应该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有收获。

1、从老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这一块看,感觉不太现实,疑是作秀,与日常的教学课相距太遥远。

2、在老师设置的“答辩”这一环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不说学生的提问质量高低与否,学生能主动提问,觉得老师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当时写的主要几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曾经研读过王荣生老师的《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的评课标准》,很受启发,但具体操作起来感觉有难度,有一位老师说这是专业性的评课标准。也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下面的评课思路我们更容易掌握。②“一般来说,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对于自己上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评课内容,现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点。因为当时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而实际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俗点说,上公开课有点类似于T型台上的模特儿,窈窕淑女们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给台下的百姓穿的,是给台下的观众看的,它们展示的是服装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师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我把第二点改为: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我们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绍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要看这方法与目标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运用得熟练,则更佳。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强,采用了交流、答辩(生1告诉大家他的观点、然后得到别人的信息反馈,再进行双方之间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但是,在这里关于辩论的内容我不敢认同。因为在这里这位学生虽然课外资料搜集比较全面,但作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彻,要招架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会勉为其难,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征一下而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图式,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再怎么新颖的方式,一旦与教学内容错位,就丝毫发挥不出它的作用。在这里,我其实已经把第三点也解释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把老师的主导地位给削弱了。③“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决定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生-生之间的交往则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一节课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要掌握好学生原有图式和言语对象的连接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自觉质疑,展开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的难度都学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师借“激浊扬清”一词引出词的风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问句:“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我觉得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会引起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其中势必更多带上了形式的东西,学生心里到底有没有掌握、有没有内化,就值得怀疑。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9

这是我当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最为上岗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我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1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 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2、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毛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 孤独苦闷

4、下列对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 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进行联想,做出的答案 是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另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4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5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6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7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8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9

作为公开课,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比较新颖,但也应该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有收获。

1、从老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这一块看,感觉不太现实,疑是作秀,与日常的教学课相距太遥远。

2、在老师设置的“答辩”这一环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不说学生的提问质量高低与否,学生能主动提问,觉得老师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当时写的主要几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曾经研读过王荣生老师的《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的评课标准》,很受启发,但具体操作起来感觉有难度,有一位老师说这是专业性的评课标准。也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下面的评课思路我们更容易掌握。②“一般来说,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对于自己上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评课内容,现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点。因为当时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而实际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俗点说,上公开课有点类似于T型台上的模特儿,窈窕淑女们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给台下的百姓穿的,是给台下的观众看的,它们展示的是服装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师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我把第二点改为: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我们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绍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要看这方法与目标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运用得熟练,则更佳。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强,采用了交流、答辩(生1告诉大家他的观点、然后得到别人的信息反馈,再进行双方之间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但是,在这里关于辩论的内容我不敢认同。因为在这里这位学生虽然课外资料搜集比较全面,但作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彻,要招架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会勉为其难,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征一下而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图式,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再怎么新颖的方式,一旦与教学内容错位,就丝毫发挥不出它的作用。在这里,我其实已经把第三点也解释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把老师的主导地位给削弱了。③“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决定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生-生之间的交往则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一节课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要掌握好学生原有图式和言语对象的连接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自觉质疑,展开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的难度都学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师借“激浊扬清”一词引出词的风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问句:“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我觉得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会引起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其中势必更多带上了形式的东西,学生心里到底有没有掌握、有没有内化,就值得怀疑。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合集10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 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2、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毛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 孤独苦闷

4、下列对两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 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进行联想,做出的答案 是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另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

我的课已上到第三节课了,《沁园春﹒长沙》已翻过去好几天了。但今天我才觉得这一课还远远没有结束。首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依然还没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要《沁园春》的词谱,说自己想试试用这个词谱填首词。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立刻对他说,我的个人主页上就有《白香词谱》,当然还需要细心揣摩,填词很有讲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写一首漂亮的词来。下午我就将《沁园春》词谱打印出来送给这位同学。

他的高兴劲儿让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拓展的必要,特别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我只是草草收场,太不应该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就上网收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打印出来。下午张贴到教室里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伟人的浪漫情怀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4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击(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5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6

作为公开课,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比较新颖,但也应该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有收获。

1、从老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这一块看,感觉不太现实,疑是作秀,与日常的教学课相距太遥远。

2、在老师设置的“答辩”这一环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越俎代庖之感。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且不说学生的提问质量高低与否,学生能主动提问,觉得老师还是很成功的。

这是当时写的主要几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曾经研读过王荣生老师的《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的评课标准》,很受启发,但具体操作起来感觉有难度,有一位老师说这是专业性的评课标准。也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下面的评课思路我们更容易掌握。②“一般来说,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对于自己上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评课内容,现在最想推翻的就是第二点。因为当时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而实际上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俗点说,上公开课有点类似于T型台上的模特儿,窈窕淑女们身上的翩翩霓裳不是拿给台下的百姓穿的,是给台下的观众看的,它们展示的是服装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师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我把第二点改为: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我们看到那位“生1”倒也介绍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要看这方法与目标是否一致了,如果方法运用得熟练,则更佳。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强,采用了交流、答辩(生1告诉大家他的观点、然后得到别人的信息反馈,再进行双方之间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但是,在这里关于辩论的内容我不敢认同。因为在这里这位学生虽然课外资料搜集比较全面,但作为学生,不可能理解很透彻,要招架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会勉为其难,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象征一下而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吃透文本,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图式,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再怎么新颖的方式,一旦与教学内容错位,就丝毫发挥不出它的作用。在这里,我其实已经把第三点也解释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把老师的主导地位给削弱了。③“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决定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生-生之间的交往则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一节课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要掌握好学生原有图式和言语对象的连接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自觉质疑,展开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问的方式、提问内容的难度都学要好好把握。例如,老师借“激浊扬清”一词引出词的风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问句:“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我觉得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会引起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其中势必更多带上了形式的东西,学生心里到底有没有掌握、有没有内化,就值得怀疑。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7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骚》、《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学习法

2、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师作补充引入: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xx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二、整体理解

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1)起:“独立”二字统领全文,作者立在寒秋中,这让我们想起不少诗篇关于“秋”的名句,如: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动静结合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沁园春·长沙(豁达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1、转: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作者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

3、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

四、情景朗诵,巩固全文

1、欣赏关于毛泽东的一些图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范

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朗读,模仿毛泽东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毛泽东(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收集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选定一首结合读诗词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该词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

起: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动静结合承:看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转:怅、忆

合:言有尽而意无穷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9

这是我当新教师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最为上岗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我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第五篇:《沁园春 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赵新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泽州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刘慧霞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

    最新《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微山县第三中学 王庆银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反思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 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欢迎......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通用(5篇范例)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通用7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长......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共五则)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0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

    《沁园春 长沙》教学反思 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组杨海敏 今天师生共同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在本次课堂上,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师生共读一首诗歌,采用......

    沁园春 长沙(范文大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