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

时间:2019-05-14 15:0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

《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

新学期起初就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语文教师们各自捧着厚厚的、整整齐齐的教案,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进行第一节课的讲授。大家的教学手法总是那么一致,我也一样。首先掏出教诗词的法宝――朗读,读过几遍之后,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从题目到作者,从历史背景到文章内容,从景物到人物志向,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可是尽管教师在上面讲得“吐沫飞溅”,下面的学生好像不太买账,总感觉他们提不起神。虽然心中有点泄气,但我依然与大部分教师一样,还是硬着头皮往下讲作品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本首词表现了诗人伟大的理想、宽广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体现其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像作者一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话语未完,发现后面有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有什么事情?

生:我想解释一下您刚才所说的观点,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毛泽东具有伟大的抱负。这个从本首词的第一个字――‘独’,就可以看出,‘独’字一语双关,既可以表示一个人,也可以表示独一无二。从其组词就可以看出,孤独、独自都表示一个人,而独特、独一无二和独占鳌头都含有独一无二的意蕴。此时的毛泽东独立寒秋,更像是他的志向――独步中原!儒家思想倡导‘慎独’和‘内圣外王’,毛泽东的成长离不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积极入世,独行却又不孤独地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奔波是其抱负的最佳体现!

话音刚落,同学们自发性的掌声一片!

此时,这位同学已经引起了一片沸腾,班级的气氛也顿时高涨,想要再回去接续前面的“填鸭式”讲解已经不可能。转念一想:不如趁热打铁,让学生顺着揣摩词语这个思路走下去。

师:刚才范俊豪同学的见解可谓是独具匠心!那么请同学们接着这个思路思考,文中还有哪些凝练的词语,能反映出毛泽东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语文课代表刘颖(化名)首先说到:老师,文中毛主席选取了一个意象很特别――鹰。鹰总是翱翔在天空中,天空是他的大舞台。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鹰好比是作者化身,平时强劲地在空中搏击,捕食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向下俯视这个世界,这个特征与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不谋而合。

师:刘颖同学说得太好了!她是从意象这个角度,抓住鹰这个词语,思考鹰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找到一种共通点。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同学们沉默不语,气氛一时又陷入了冰点。

师:既然同学们都不说,那老师提示一下,为什么文中使用的是“寥廓”而不是“辽阔”?

很快,夏秋雨(化名)举手作答:老师,我查了字典。寥廓和辽阔虽然都有广阔之义,却有很大区别。寥廓只用于书面语,指高远空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等;而辽阔则指辽远广阔,是一种远方的平视,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和幅员辽阔等。漫长的革命历史实践证明,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眼中的自己也是一位革命英雄,革命英雄来源于群众,也高于群众,因此这种俯视自然也与其远大的理想相符。

师:夏秋雨同学通过词语辨析,还有革命实践的佐证来推理,我们不得不佩服其思维之严谨、逻辑之严密。

同学们回答完毕之后,我带点惊讶,又带点兴奋,激动地说道:同学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能够寻找凝练的词语,充分挖掘自身的知识储存,仅仅围绕本篇词的主题思想――毛泽东具有革命领袖的气质和豪情来进行解读,既读出了新意,又触动了在座其他同学的思维,进而丰富了本篇词的内涵,使其通过凝练的词语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教学相长,学学半”,课后,我积极地进行了反思,并寻找相关资料来阅读,发现不管是诗词都离不开词语架构,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词语凝练性。诗词通过凝练的词语,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如蒋捷的《虞美人》全篇只有56个字,寥寥数词,却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晚年)两大转折刻画出来,十分概括,学习语文就要解读出凝练的词语背后的情趣,正如朱学坤在其《语文的魅力》一书中指出:语文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汉语词汇情趣多!

诗词均具有词语的凝练性,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是作者创作诗词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因此,语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读出这些词汇蕴含的隽永含义,只有把握了凝练的词语,诗词的课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圆满!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沁园春”介绍

(1)沁园: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段落层次

《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结构图如下:

研讨分析

这首词由“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景组成。

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将这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有何特点?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廊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忆”和“记”二字。

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沁园春·长沙》本词上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去到外面有人骂,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决定把这颗心,贴上八分邮票,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羽毛丰满了,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雨点儿在屋瓦上,弹奏《十面埋伏》,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她怕我夹碎了,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牛鞭,抽醒几声蛙鸣,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于最高的尖尖山上,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三、作业设计

预习《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高中学习,大家有什么抱负呢?(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文化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信息筛选

1、听录音;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三)能力提升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由多媒体显示出来,分四步: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A.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B.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C.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D.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四)分析鉴赏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1)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2)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3)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5)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1)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3、如何理解词下阕的最后三句?

(1)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2)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五)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3、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六)拓展探究

1、比较分析《沁园春 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 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因为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三、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进一步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我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四、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 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刘子嫣

第四篇: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词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作品中的代表作。本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新诗,单元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少的诗词,初三已学过《沁园春·雪》,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在这个条件下引导学生赏析本词意象、品味语言并不太难,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3.通过赏析和朗读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更多的毛泽东诗词,词人的风采。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沁园春·雪》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引入《沁园春·长沙》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朗读课文

1.目标展示:课内熟读成诵,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2.学生自由朗颂,教师点评 3.录音范读,学生听读

三、介绍写作背景背景并对下阕内容进行简单解说

1.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问题探讨

1.找出词中上阙所描写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这些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湘江秋景?

明确:“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描绘了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在词中所看到的湘江秋景

2.为什么作者所写的秋日意象与传统文人如马致远所写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意象虽也有寒意却无萧索颓败之感,反而给人激情万丈,豪迈昂扬之感。

3.结合历史背景,请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秋景壮丽且充满生机,然而人民却不能主宰大地,这是可悲的,对比当中突出了革命的必要性)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人民不能主宰的现实,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4.“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第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毛泽东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明确:在上阙中,虽然也是写一般的秋景,的那会这些景却全是词人眼中的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感情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而下阕虽重在抒情,但依然可以见景。携百侣游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都是往昔的具体景象。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更好地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

五、课堂小结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选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文学之秋,运用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给秋日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却出现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可见,高中语文把诗歌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而也就成为诗歌中的重中之重对以后的诗歌学习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学习。

2.学习本课应该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填写新诗。【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学过《沁园春雪》,所以对作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对毛泽东的诗词名句耳熟能详,且有一定的认知。

2.小学,初中时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题目,看注释,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如何交融等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并于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非凡风采。

2.介绍词的格律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接触过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并尝试诗词创作或以本词词牌名进行学填新词。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由读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习惯。

2.然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时通过抓关键词的基本方法,逐渐提高学生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从而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等的能力。

3.最后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例子来辅助解难。【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诗词彰显自己的万丈豪情。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提示

1.结合课本插图欣赏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手迹诵读。略作评价:该手迹文字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诗词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有关诗词介绍及诗词阅读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以前所学诗词并作收集。

2.引导学生结合《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提示: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3.师生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艺术美、意境美,做整体 感知。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3)默思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补充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一、词是配乐的;

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

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片;

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3)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二)沁园春——词牌

1、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2、《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3、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

明确:上阙 —— 秋、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4、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以前所学的词牌名。

四、整体感知并鉴赏全词。

(一)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二)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1)正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â)(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此处则为不平凡意。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意为: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之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补充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 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 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 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鉴赏本词,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鉴赏进行评价。角度一(组一):词如画,引导学生概括词人所“看”、“忆”的几幅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板书),想象并描述出这是几幅怎样的图画。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角度二(组二):引导学生欣赏本词视角变换、景物和写景顺序的特色,并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远眺(远景):(群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景);近观(近景):(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景、动景); 仰视(高景):(天空)鹰击长空(动景); 俯瞰(底景):(水底)鱼翔浅底(动景)。(板书)

感慨: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感觉。

角度三(组三):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板书)。虚实结合: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自己独立橘子洲头所见之秋景,为实写;下片重在抒情,回忆革命斗争、中流击水的画面,为想象之景,为虚写。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该词一扫“悲秋”词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角度四(组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1)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诗人多次用“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如“万山”——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舸”——舸之多,“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2)动词使用,出神入化。“立”、“去”、“看”、“染”、“争”、“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飞之矫健勇猛,“翔”--游之轻快自由,“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3)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 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

还有一些字。如“染”--树色之浓,“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层”--林之茂,“漫’--水之满,‘层”--林之密,都极为准确精当。

对颜色非常敏感。“万山红遍”——红色,“漫江碧透”——深绿色,“百舸争流”——帆的白色,“鹰击长空”——天的蓝色,“鱼翔浅底”——水的青色。

角度五(组五):对比、夸张、拟人、借代、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国家(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文字”指代 文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夸张、拟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答。——设问。

五、课文拓展:比较鉴赏领会本文设问的妙处和诗歌的形象性。《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因为诗人觉得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板书),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板书)。这些“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板书)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中流出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板书)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板书:战斗风貌、英雄气概)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下阕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原因是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 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六、小结课文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播放《沁园春·长沙》歌曲]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湘江秋景图”。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学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姓名:贺燕婷课程:文化基础课程 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中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²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全词的内容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马春彦 教学目标: 1、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志向......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吟诵青春 作者: 屈凡生沁园春·长沙 毛 泽 东 教学目标: 1.《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2.毛泽东诗词的恢宏气概 3.理解情景......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