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写秋的诗句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寂忧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介绍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5年,北伐如火如荼地进行,一路高歌、所向披靡。而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3、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4、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5、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重温历史 当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经常和一些同学游览湘江讨论学习,畅谈理想,并且和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约定只谈理想国事,不谈女人,否则,不做朋友。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写景应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描写。

(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

评价,再表演。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6)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形态,颜色,动画,特写)交流想象,帮助背诵。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四、课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

解答: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

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五、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

如:

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5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4.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

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六、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导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沁园春以一百一十四字为正格。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前人认为换头句第二字有人用暗韵,实系偶合。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须用一字豆领以下四句,而所领四句例须用扇对。

什么是"一字豆“?

按古籍的说法:一句为“句”,半句为“豆”。

在词里“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是指由一个字,领出后面若干句子(词组)。因之,“一字豆"也称“一字领”或“领格字”。领字与被领字之间在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朗读时是这样的:“看——万山红遍,…。“看”字要稍加停顿,然后继读下文。

词中为什么要设“一字豆”?这可能与词调的音乐拍节有关,它类似于音乐的“休止符”。词与音乐分离以后,在朗读时依然讲究错落有致,而“一字豆”恰在这方面起着引领的作用,听起来感到抑扬顿挫,铿锵悦耳,韵味十足,因而是不可忽视的。

二、文本赏析

1、求同。自主诵读《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请学生试着寻求两者的共性。

以豪情为基调,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抒情

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中凸显豪情的句子

2、存异

一为冬景,一为秋景。

3、整体感知

题目为“长沙”,那么毛泽东写的是长沙哪里的秋景?橘子洲头。

橘子洲头在哪里?湘江中。

跟谁一起去的?自己一人,词中交代“独立”。

这地方他是第一次来么?不是,“携来百侣曾游”。

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什么?

着一“看”字,领起“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遍”“尽”“透”“争”“击”“翔”“竞”等词更多烙上了词人主观的印记。宏大意象、范围修饰词、张扬生命动力的动词,为读者展现了多维多元立体的生生不息的世界,每一种生命都极具动态、色彩。

问: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词人对于什么的描写?

明确:山峰

问:是怎样描写的呢?用了哪些修饰词?

明确:红遍、尽染

问:给人一种什么感?

明确:遍:红之广。染:人工染成。一种壮美之感跃然纸上。

问:还描写了?

明确:漫江。碧:碧绿是生命、生机的象征。

问:还有对于湘江水上什么的描写?你又能读出什么?

明确:百舸争流。

问:回过头来看“舸”是怎样的?

明确:“百”、“争”。

问:一派什么景?饱含什么情?

明确: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意气奋发、昂扬向上。

问:请同学们讨论并分析上阙中剩余的景物,我们一起做总结。

明确:鹰,击:展翅奋飞、迅猛有力。鱼,翔:似水中飞,轻松自由。

这样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景色正是词人乐观主义、昂扬向上的革命情怀的体现。这样壮阔、自在的景,正是词人对自由追求的体现。也就是正是这些景语验证了这样的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景的摄入与捕捉,引发“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

苏教版教材文下注释对句子进行了翻译,即“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如果对应来看的话,这里把“怅”解释为“惆怅感慨”。而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中,将“怅寥廓”的“怅”解释为“怅望,沉思地望着”。除此之外,臧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等鉴赏类书中均语焉不详。那么,究竟“怅”是何意?在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辞源》中,“怅”解释为“失意;恼恨”。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中“怅”解释为“怅:失意;懊恼”。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第2次印刷的《新华大字典》中,“怅”解释为“失意;伤感”,“本义指由于希望落空而产生的遗憾,引申泛指失意、不痛快”。在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怅”解释为“不如意”,且“惆怅”解释为“伤感;失意”。

可见,就目前看来,不论哪一版本的何种词典,“怅”的意思都指向“失意”。那么,为什么毛泽东面对色彩绚丽、生机勃勃、辽阔壮观的湘江秋景,会产生“失意”之情,而又溢于言表呢?

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925年前后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处境,而当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状况?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因受陈独秀的赏识,毛泽东于1923年6月中共三大之后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党内部夺权斗争趋于激烈,后逐步形成以蒋介石、戴季陶、胡汉民为代表的新右派。这就使国共合作的关系更加复杂了。国民党的领导层发生变化,革命形势也很严峻。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遇刺罹难,直接导致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汉民、许崇智的失势,汪精卫得以整合国民党的派系,而蒋介石从此跻身权力中心。

1925年9月毛泽东离开湖南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词作就写于离开长沙前。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笔者揣摩毛泽东的“怅”意也许有以下原因:

第一,怅叹人之渺小、生之短暂。笔者认为,首先,大自然生机盎然,万物于霜天自由发展,展示出生命的美好和绚丽,一种生命的极致状态在这里呈现,这些,极容易触发人对生命、人生的反思和观照,特别是有着远大抱负、心怀天下之人的忧时伤己之情。这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面对广袤的宇宙不由会叹息人之渺小、生之短暂,一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何况,当时的毛泽东离妻别子,身体不好,由毛泽东年谱可知,1925年9月中旬到广州的毛泽东因身体极度虚弱,曾住进东山医院进行短期疗养。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毛泽东的内心涌上一些失意滋味,实为人之常情。

第二,哀叹国家灾难深重,民生多艰。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但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当时的中国外有强敌入侵(列强瓜分、日本侵略),内有军阀割据,通货膨胀。在自然的绚丽缤纷、寥阔宏大面前,心怀天下的毛泽东怎能没有痛苦和伤感?

第三,忧叹权力纷争,革命危机。笔者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国共合作初始阶段就有不和谐因素;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国民党二大召开在即,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国共合作何去何从?共产党如何应对目前形势?一切都是未知数,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乱象背后的种种危机,叹息、焦虑、担忧、怅恨难免。

一个“怅”字,的确有含蓄难尽之意,最是词作关节点。“怅”可以说是全词构思的关节点,一个“怅”字,由景入情,抒发胸中深沉的心事。“怅”字亦是全词情感的转折点,词作开篇激昂,由“怅”字转入短时间的惆怅低沉,继而引发沉静回忆,寻觅答案,这即景生发的一问,下片有回应么?

学生请根据下片自由回答。譬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水流湍急处击水(游泳),掀起的浪花都能将快速行进的船只阻止,极尽夸张的表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年少气盛,敢说敢为的自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精气神喷涌而出。

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时“到中流击水”。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请说明理由。

如果按前一种理解,尽管写出了同学少年在风浪中劈风斩浪,生龙活虎,气势如虹的精神风貌,与作品的主旨切合。但却夸张过分,与前文“百舸争流”的描写也不符。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不但与时代精神切合,也与词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形象切合。

词言情,补充毛泽东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是17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学生们写的大都是些尊孔读经、追求成名成家的内容。而毛泽东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青少年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在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上,毛泽东发表了如下的作品:“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里不怕的精神、主人翁的姿态、担当的情怀,表露无遗。

“看”寒秋景致,“忆”峥嵘岁月,这一切的行为都源于独立寒秋的抒情主人公。上片虽“独”立寒秋,笔下却无悲景;下片虽“独”游故地,心中却无悲情。

最后再到寻找到答案的坚定和高亢。词作下片正是在“怅想”“慨叹”基础上的自我寻找和自我肯定!

高歌猛进之英雄亦会有曲折深婉之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我想,毛泽东的“怅叹、失意”并不会损伤他作为伟人的形象,反而更显其伟大,当我们领悟全词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怅”字是担忧,更有关切;是失意,更有希冀;是怅叹,更有担当!

独立的毛泽东对于橘子洲的寒秋有了别样的体验,还记起在中流击水的场景。那么正值青春的学子又有什么难忘的学习生活场景?试以“曾记否”为开头,仿照《沁园春·长沙》的结尾,当堂完成自我创作。

刚经历军训的高一学生,对烈日下的经历记忆犹新,也就流淌出了“曾记否,那汗如雨下,军姿如松”“曾记否,到军营一喊,声彻云霄”等有真情实感的诗词片段。课堂教学结束,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要求根据对沁园春词牌名的理解,自主创作《沁园春·正始》(正始中学)。由于是一次新鲜感十足的作业,关乎自己的观察体悟,且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板,因此有了更多的碰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批阅后,发现有些局部写的比较好,如“正始如此美好,引无数学子竞报考”“问何日,化鹏鸟长啸,声彻九霄?”等。更意想不到的还有出彩的整篇。特附录如下:

沁园春·正始

独立寒秋,横溪边上,靠柳池旁。望卵石小道,落英缤纷,梧桐微黄,茶花静幽,松鼠顽幼,池水碧透,正始森林风景优。望萃聚,梦当年璀璨,谁与争锋?和朋友学于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仰兰藻实验,国家专利,教授院士,人才辈出。从严求实,创新勤韧,美名远扬领风骚。想粲然,看今朝学子,更加辉煌。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要开始高一年级第一课的学习《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提到毛泽东,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了,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呢,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的诗词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我们之前学习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

明确:《咏梅》、《沁园春·雪》

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

2、整体感知:

①学生齐读

②听范读朗诵

感受本词的气势和情感。

3、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什么是词:

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4、合作探究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②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tì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③“看”字统领哪几句?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④【小组讨论】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远望 “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 “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 “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低)“水面”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展现了一副生机盎然,气势恢宏的湘江秋景图。

⑤【小组讨论】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明确: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明确: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⑦“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

⑧“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明确:“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答案不统一

⑩这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11)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国学大家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述景物的时候都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而这种蕴含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向。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12)下面请各位同学寻找一下这首诗里的意向。

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这些意向都能够让人感觉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而作者也通过对于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13)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14)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明确: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5)【小组讨论】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当时毛泽东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16)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17)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快速回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8)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19)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曾” “忆”

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20)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21)【小组讨论】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2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讲了什么?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23)总结下阙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诗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拓展思考】

为什么在我们的高一第一课要学这首诗?

明确:借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年轻时的远大抱负激励同学们树立一个远大的抱负,心怀祖国,心怀天下,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作业】

1、背诵全词

2、赏析课后三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意向,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一188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战斗 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姓名:闵金鹏 学号:

### 专业:舞蹈表演 学院:音乐学院

2015年12月18日

【教学目标】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录音,提问:这首词的作者同学们还记得是谁吗?(学生一起回答:毛泽东)对,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的词常以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独特的景物描写等特点为人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

二、回顾有关词的文学常识

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煌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三、写作背景介绍。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自1911年起到1923年4月去中共中央工作止,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近十年之久。1925年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从上海回故乡韶山,成立了党在农村中的第一个基层组织──韶山党支部。毛泽东同志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1925年8月底,毛泽东离开韶山,由长沙动身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诗人抚今追昔,激情澎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这首词最早见于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8月发行),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上。

当时的形势是: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四、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在此过程中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百舸(gě)怅(chàng)

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浪遏(â)

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多遍,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小组讨论回答: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板书: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第二课时 【写法分析】

1.请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加以概括。参考: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解析: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

故事开头:由放枪驱赶北极熊引出“伯格曼法则”,增强了可读性。以简释繁: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下的定义都简明易懂。善用譬喻:体积大散热慢用开水作比;四肢和附器小用散热片作比;狐狸像野猫,蚊子像蜻蜓,都妙趣横生。

对比鲜明:如北极兔与苏格兰同种兔子的对比;北极狐狸与其他狐狸的对比等。

语言生动诙谐:如北极熊“像是一个绒球”,使人觉得好笑;(蚊子)咬起的大包“核桃似的,满头变成崇山峻岭”。2.作为科普读物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参考:本文自始至终贯穿着客观观察、严肃探究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解析: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是外国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它们是否具有普遍性,作者用自己的观测,并结合北极的科学考察来加以验证。在验证中作者除了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它们的科学性外,还对法则、推论提出相反的例证,并证明其不能成立。本文作者论证人类的体态之所以成为特例,是因为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演化的时间比其他动物更加漫长。这并非“上帝”的安排,而是千百万年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显现出其科学求实的精神。

3.本文论述的是一项科学发现和自然法则,但读来饶有趣味,并不觉得枯燥。其中有何原因?

参考:原因有二:一是材料新颖;二是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

解析:材料新颖是指作者所举的例子如:圆脸的狐狸、圆鼓轮墩的麝牛、像小蜻蜓似的蚊子„„对多数读者来说都如天方夜谭,能激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主要表现在:故事开头;以简释繁;善用譬喻;对比鲜明。4.请概括本文的思路特点。

参考:本文是按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依逻辑顺序由主到次来阐述的。解析:从文章思路来看,列举例证一般有点有面,由主到次,详略得当。《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先阐述伯格曼法则及其原因,再诠释艾伦推论,因为推论是由法则推演而来;先列举能验证伯格曼法则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熊,再列举能验证艾伦推论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燕鸥;先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留下某些痕迹,后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几乎找不出什么明显的证据”。研究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科学事实,研究文章的论述思路,有助于培养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拜读了不少教学设计,本人也发一篇,希望多批评指正。 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教案。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姓名:贺燕婷课程:文化基础课程 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中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²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 2、 抓住关健词语,理清全词的内容思路。 3、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马春彦 教学目标: 1、 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志向......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