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沁园春.长沙》,指的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其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已学过《沁园春雪》,知道词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关于词方面的知识,体会他的立志高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由此了解本词的情感与意象,是本文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反复吟诵,结合意象,感受词人豪迈昂扬。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情感,背诵本词。
2.目标解析:了解本词的意象的含义,就是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背景材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二、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2、二读:朗读上阕——疏通字音、字词,排除方言影响。
3、三读:朗读上阕——把握层次。
(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
近望——“漫江碧透”(低)
仰视——“鹰击长空”(高)
俯视——“鱼翔浅底”(低)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段。)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4、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感情。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1)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2)“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3)“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4)下阕照应上阕。
三、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鉴赏
问题(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中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提示:诗歌的特点: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参考: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使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问题(2)“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在本首词中,作者抓住哪些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任选其中一幅,写一段描叙性文字。
提示: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
参考: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问题(3)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怆的情绪相结合。在这首写秋景的诗词中,诗人是否也表达了相同的思乡情怀?
参考: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愁、悲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诸如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五、目标检测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解: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脍》:“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写作背景: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依长段来看,属_____;从分段来看,是________。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______,所嗅之气:______,表现了战斗者的一种_________心情。
3.词的下阕先实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胜似春光”的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当时背景及上阕“战地”来回答。)
4.“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__________,在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用语形象生动
既形象又凝练,如:独立、染、争、击、翔。
①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词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词人正遭受军阀的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是何等的坦荡从容。
②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③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④“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勇猛的雄姿展现出来,如果用“飞”字太一般了。
⑤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的那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2.思路
立—看—怅—问—忆—记
3.立意
通过对长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配餐练习
A.背诵这首词,抄写书上的注解,细细品味此作的精妙词句广阔境界和思想感情。
B.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诗词,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
第二篇: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词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作品中的代表作。本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新诗,单元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少的诗词,初三已学过《沁园春·雪》,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在这个条件下引导学生赏析本词意象、品味语言并不太难,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3.通过赏析和朗读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更多的毛泽东诗词,词人的风采。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沁园春·雪》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引入《沁园春·长沙》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朗读课文
1.目标展示:课内熟读成诵,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2.学生自由朗颂,教师点评 3.录音范读,学生听读
三、介绍写作背景背景并对下阕内容进行简单解说
1.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问题探讨
1.找出词中上阙所描写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这些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湘江秋景?
明确:“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描绘了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在词中所看到的湘江秋景
2.为什么作者所写的秋日意象与传统文人如马致远所写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意象虽也有寒意却无萧索颓败之感,反而给人激情万丈,豪迈昂扬之感。
3.结合历史背景,请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秋景壮丽且充满生机,然而人民却不能主宰大地,这是可悲的,对比当中突出了革命的必要性)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人民不能主宰的现实,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4.“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第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毛泽东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明确:在上阙中,虽然也是写一般的秋景,的那会这些景却全是词人眼中的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感情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而下阕虽重在抒情,但依然可以见景。携百侣游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都是往昔的具体景象。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更好地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
五、课堂小结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选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文学之秋,运用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给秋日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却出现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可见,高中语文把诗歌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而也就成为诗歌中的重中之重对以后的诗歌学习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学习。
2.学习本课应该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填写新诗。【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学过《沁园春雪》,所以对作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对毛泽东的诗词名句耳熟能详,且有一定的认知。
2.小学,初中时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题目,看注释,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如何交融等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并于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非凡风采。
2.介绍词的格律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接触过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并尝试诗词创作或以本词词牌名进行学填新词。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由读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习惯。
2.然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时通过抓关键词的基本方法,逐渐提高学生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从而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等的能力。
3.最后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例子来辅助解难。【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诗词彰显自己的万丈豪情。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提示
1.结合课本插图欣赏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手迹诵读。略作评价:该手迹文字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诗词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有关诗词介绍及诗词阅读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以前所学诗词并作收集。
2.引导学生结合《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提示: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3.师生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艺术美、意境美,做整体 感知。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3)默思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补充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一、词是配乐的;
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
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片;
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3)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二)沁园春——词牌
1、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2、《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3、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
明确:上阙 —— 秋、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4、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以前所学的词牌名。
四、整体感知并鉴赏全词。
(一)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二)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1)正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â)(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此处则为不平凡意。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意为: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之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补充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 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 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 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鉴赏本词,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鉴赏进行评价。角度一(组一):词如画,引导学生概括词人所“看”、“忆”的几幅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板书),想象并描述出这是几幅怎样的图画。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角度二(组二):引导学生欣赏本词视角变换、景物和写景顺序的特色,并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远眺(远景):(群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景);近观(近景):(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景、动景); 仰视(高景):(天空)鹰击长空(动景); 俯瞰(底景):(水底)鱼翔浅底(动景)。(板书)
感慨: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感觉。
角度三(组三):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板书)。虚实结合: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自己独立橘子洲头所见之秋景,为实写;下片重在抒情,回忆革命斗争、中流击水的画面,为想象之景,为虚写。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该词一扫“悲秋”词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角度四(组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1)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诗人多次用“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如“万山”——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舸”——舸之多,“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2)动词使用,出神入化。“立”、“去”、“看”、“染”、“争”、“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飞之矫健勇猛,“翔”--游之轻快自由,“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3)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 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
还有一些字。如“染”--树色之浓,“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层”--林之茂,“漫’--水之满,‘层”--林之密,都极为准确精当。
对颜色非常敏感。“万山红遍”——红色,“漫江碧透”——深绿色,“百舸争流”——帆的白色,“鹰击长空”——天的蓝色,“鱼翔浅底”——水的青色。
角度五(组五):对比、夸张、拟人、借代、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国家(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文字”指代 文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夸张、拟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答。——设问。
五、课文拓展:比较鉴赏领会本文设问的妙处和诗歌的形象性。《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因为诗人觉得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板书),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板书)。这些“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板书)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中流出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板书)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板书:战斗风貌、英雄气概)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下阕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原因是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 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六、小结课文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播放《沁园春·长沙》歌曲]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湘江秋景图”。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本文插页有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该手书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课本上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
2.学生交流欣赏手迹感受,教师略作评价: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革命豪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比如: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3.教师小结:(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一、词是配乐的;
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
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
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 —— 秋、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1.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背诵进行评价。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 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1)正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â)(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 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
1)自作诗词
沁园春·雪(毛泽东——豪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大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毛泽东——爽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
诗人·领袖(任先青):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嘹亮了东方!(神气)(板书: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8)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9)教师小结: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诵读本词,熟读成诵。背诵全词。结束第一课时。
四、板书设计:
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立”,“看”,“怅”,“问”,“忆”,“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学生个别背诵或集体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鉴赏本词,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鉴赏进行评价。
角度一(组一):词如画,引导学生概括词人所“看”、“忆”的几幅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板书),想象并描述出这是几幅怎样的图画。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角度二(组二):引导学生欣赏本词视角变换、景物和写景顺序的特色,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远眺(远景):(群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景);近观(近景):(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景、动景); 仰视(高景):(天空)鹰击长空(动景); 俯瞰(底景):(水底)鱼翔浅底(动景)。(板书)
感慨: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感觉。
角度三(组三):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板书)。
虚实结合: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自己独立橘子洲头所见之秋景,为实写;下片重在抒情,回忆革命斗争、中流击水的画面,为想象之景,为虚写。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一扫“悲秋”词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角度四(组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1)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诗人多次用“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如“万山”——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舸”——舸之多,“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2)动词使用,出神入化。“立”、“去”、“看”、“染”、“争”、“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飞之矫健勇猛,“翔”--游之轻快自由,“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3)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 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
还有一些字。如“染”--树色之浓,“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层”--林之茂,“漫’--水之满,‘层”--林之密,都极为准确精当。
对颜色非常敏感。“万山红遍”——红色,“漫江碧透”——深绿色,“百舸争流”——帆的白色,“鹰击长空”——天的蓝色,“鱼翔浅底”——水的青色。
角度五(组五):对比、夸张、拟人、借代、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国家(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文字”指代文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夸张、拟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答。——设问。
引导拓展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赏领会本文设问的妙处和诗歌的形象性。《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因为诗人觉得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板书),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板书)。这些“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板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板书)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 “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中流出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板书)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板书:战斗风貌、英雄气概)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下阕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原因是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教师小结:《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播放《沁园春·长沙》歌曲]
三、板书设计:
第五篇: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姓名:贺燕婷课程:文化基础课程
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中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诵读并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抒发的情志。【教学难点】品味词句,欣赏诗歌。【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表现胸怀大志的诗句有哪些?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
不过,我最欣赏的是毛主席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一句,独领一代风骚的毛泽东,用他的信仰、理论、实践,营造了一个充满血与火,汗与泪,阴霾与阳光,痛苦与欢欣的独特世界,同时又用他的一支出神入化的笔,2
写下了一篇篇充满魅力的诗词。秋天,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感伤的色彩,而毛泽东在年轻时却为秋天唱了一首昂扬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秋的赞歌《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以诗导诗,给学生创设作者的形象-胸怀大志】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毛泽东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这一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国共两党确立了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的“二大”筹备工作,十月,毛泽东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此时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无比舒畅。这首词就是他在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联系时代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三、诵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视频,注意重音及断句。2.学着刚才的录音,自己读一读这首词。
3.谁来试着给大家读一下,其他同学点评(字音、重音、断句、情感)。4.齐读(在点评的基础上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习诗歌、欣赏诗歌】
四、词句赏析,入情入境
1.小组内合作朗诵这首词,思考: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慷慨激昂、3
气势磅礴)基于作者的情感基调我们应该怎么读?(慷慨激昂、充满自信)请同学示范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2.同桌交流:如此慷慨激昂的词,作者是通过哪些字来表现的?或者说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用的好。写出了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染”字用的好,这一句写出了树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的现象。“染”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壮美景色描绘了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勇猛的雄姿绘显了出来。“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轻松、自由的神态。“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既然世界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这句话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分析、欣赏诗歌要从炼字入手,进而宏观把握】 3.作者笔下的秋景有什么特点?(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4.下片中,展现了同学少年的什么形象?(青春年少、神采飞扬、自由奔放、才华横溢、矫健奋发、充满豪情壮志、蔑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怎么读?(慷慨激昂、充满自信)请同学示范朗读。
【设计意图: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词中的豪情壮志】
五、深入体会,剖析真情
1.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的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
这与一个人的胸襟、气度、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
2.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上片和下片中的问句,其他同学思考:这两个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下片紧承上片,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设问,主宰祖国命运和革命前途的正是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
【设计意图:深入解析诗歌,把握词上下片之间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1.观看微课视频。
【设计意图:整体梳理这首词的内容,归纳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 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毛主席也正是心系祖国,挂念人民,对这片热土爱的深沉,因此写壮景,抒豪情,5
表凌云之志,为我们留下了这首振奋人心的诗作。
2.最后,请大家听一听《沁园春 长沙》这首歌,再感受一下这首词恢宏壮丽的气势。
【设计意图:进入情境,巩固诗歌内容,感受这首词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分析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浪淘沙 北戴河》。【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秋: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情:慷慨激昂、豪情壮志 意: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
【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将诵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词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字句的鉴赏引导学生想象,进入意境,感受词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学生基本掌握了这首词的诵读方法,对于其中思想情感的把握也比较准确,了解了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但对于鉴赏诗歌时炼字的方法运用理解还不够到位,还需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引导、积累、锻炼。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设置有难度,学生理解和表达有困难,需加强引导,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及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