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措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措施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并且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基本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必要性;要求;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合理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下就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并且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中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小组合作是为了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但是由于小学数学学习比较枯燥且难度较大,容易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甚至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遵守教育大纲的前提下,有必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教学。
二、小学数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1.合理选题的要求
为了激发小学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科学合理显得很重要,这是保证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够正常开展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一定要保证选择的题材是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正常开展和有效性。
2.教师指导的要求
小组合作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老师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学生为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是小组合作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但是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具有促进和帮助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职责,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措施
1.科?W分组
科学分组直接影响到小学合作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分组过程中,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水平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实现一定的均衡。在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把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到4~6个人,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的座位以相邻为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小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实现充分的交流。同时,每个小组的实力均等,这样小组之间可以开展有效的竞争。这对于激发每个小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拼组竞赛。这样因为每个小组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均衡,所以学生竞赛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这个时候开展数学竞赛,组织学生通过剪纸获得四个正三角形,然后布置任务:利用四个这样的三角形能够拼出几组图形,看看哪个小组拼的既准确又迅速。通过这样的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积极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要求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的保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趣味,更加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学校圆形的花坛需要浇水,喷头安置在哪里能够使花坛中的花都被水浇到。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这个数学问题,发散每个学生的思维,通过画图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找到喷头设置的位置。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接触圆的中心、半径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学生具备了合作的意识,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才能够通过合作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合作效率,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4.强化指导及科学评价
(1)强化指导。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自身控制力不够强,导致合作效率得不到有效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时,应该加强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抓住讨论的主题,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在合作过程中讨论别的话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个组长加以监督,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在小组中探讨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合作的效率。
(2)科学评价。小学生都喜欢赞扬和鼓励,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应该适时进行鼓励,使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有的小组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房梁中应用三角形,主要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在学生合作展现出一定的成果时,教师应该进行鼓励,开展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合作积极性,保证数学合作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有效结合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需要重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措施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明坤.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魅力中国,2016(26).[2]张丽娜.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青少年日记,2017(02).[3]汪祝佑.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析[J].江西教育,2017(01).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合理进行合作交流小组成员的搭配.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组建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能够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在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四、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首先,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群体中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预测.教师要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再次,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每个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与探索.
第三篇: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三年级的学生才8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分吃一个西瓜的情景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让班上34个学生自己5个人一个组,然后出现剩下4个人不够一组的情况就这样引入课题……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让小组的学生2个人将自己的外衣和其他3个人裤子进行搭配穿,然后记录下来有几种穿法。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秧田式”的排列,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就是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王老师带80元钱,买26本笔记本,每本3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但如果将这道题改为:“王老师带80元钱去文具店买‘六一’礼品,她准备买3元一本的笔记本26本,她带的钱够买吗?”这样一来,所提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不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贴近生活又有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5、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从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秀城实验小学 谢丽娟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方。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化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对于新世纪的一代来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这种合作精神,而最好的途径,则是在平日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环视当今的小学教育界,从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论述中,已逐渐意识到合作在教学中,乃至学生终身素质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已有了合作精神的一席之地。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常常是模不着边际的瞎讨论,更甚者,一听见老师说:四人小组讨论,就开心地互相诉说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些还吵吵闹闹,始终赶不到正题。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分散听课注意力,减低课堂效率,只把小组讨论留于表面。因此,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让学生习惯小组讨论,如何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是每一位一线老师所关注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呢?总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有意强化,使学生具有合作意向
传统的教学以一问一答式为主,再加上作业要求独立完成等必备的要求,使学生形成了独立学习,以自己为一个学习单位的习惯。因正,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讲还不是很熟悉,更甚者有学生还不愿意,不愿把自己的劳动果实交流给小组,而是在老师提问时才表现。因此,要进行小组合作,首要条件是改变学生这种心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合作的意向。针对这一点,在一开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利于小组竞争的题目,而且只有通过几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例如,在教?quot;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四人小组中共有三个圆、三把尺、三根线和一张报告纸,要求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完成测量三个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只填写测量结果),在这样的规定下,四人之间不得不合理进行分配,三个人进行测量,而一个人进行填写测量结果,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快速、准确的要求。再如:在教学计算题时,可以给每个小组相同类型的题8道,要求快速准确地进行合作计算它们的结果。而要达到快速,必须四人同时进行,分别做二题,这样才有可能完成要求…,通过这样的强化系列,让学生意识到有时必须进行合作,光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成为胜利者。
二、教师指导讨论合作的方法,增强小组合作的作用
在学生具有合作意向的同时,这些经过小组间合作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许多同学都会无从下手,更不要说合作讨论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示。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几个阶段来进行训练。
1、明确要求,进行交流
在明确所要讨论问题的前提下,每位同学必先独立思考一番,有一定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时必须使各组内每位同学清楚其组员的各个观点,在了解各自观点的前提下,再来讨论、综合。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在反馈过程中注意询问被提问同学,他们组中每一位成员的不同观点,从而使学生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向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也习惯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
2、全体参予,重思维过程。
对于有些问题,了解了不墓鄣憔鸵亚宄怂氖翟谝庖澹恍枰偕钊?讨论。例如有这样一题:第一个篮子有15个苹果,第二个篮子里有11个苹果,怎样才能使两个篮子里的苹果个数一样多?答案其实有许多种:①第一篮拿走4 个;②第二蓝放入四个;③第一篮中拿出二个放入第二篮中;④第一篮拿走五个,第二篮拿走一个…,而学生往往想不全,但只要学生了解了各个观点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再需要深入讨论。而对于有些问题,只了解其观点是绝对不够的,例知:马路的一旁每十米有一根电线杆,小兵从第一根跑到第十根,他跑够100米了吗?必然小组内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够,一种是不够。若只看这两个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会赞成别人的观点,这样就起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因而,对于这一类题,就需要各组成员阐述自己观点,讲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理服人,使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共同的意见。这样既让此同学有种成功感更让其余同学在交流中得到了正确的解法,启不是一举两得吗?困止,在讨论中不仅要重视交流观点更要重视交流思维过程,而这恰恰是小组合作中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
3、教师指导,个别示范,全体合作。
小组讨论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得心应手,但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做好充分了解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指导,使全体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对于能力较强组,重在反馈时让其讲得详细,突出一些讨论过程和细节,作为其余组的示范;对于不善交流组,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指导或参与其讨论,久而久之,使其逐渐形成讨论的气氛和方法,以达到从点到面的效果。
4、重视中下生的辅导,促进全体进步。
平日里能力较强、积极动脑、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一般总处于主体地位,而那些相对来说逊色一点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若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出现偏差,可能会更加两极分化,困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重视指导,在学生讲座过程中,侧重倾听中下生的交流和论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信心;在反馈时,有意地多让中下生进行总结小组观点,而优等生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能让他们恢复信心,不断地进步。
三、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促进学生喜爱合作,增强合作精神
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件兴奋的事,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经过一番努力得到的成功,就更加值得回味。小组所要合作讨论的内容,往往是那些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不能全面回答的问题。而且小组最终的结论,也是来之不易的,要经过各自的论述,说服,思考,才有可能得到统一的结论。因此一旦小组成功了,那么给每个成员的成功是独具威力的,不单单是各自的成功,而是集体的。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喜欢小组讨论,喜欢这种合作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反馈时,有意地以小组进行命名,而不点某学生的姓名,在肯定时,肯定的是一个小组而非某个学生;在表扬时,表扬的是整个小组,而不是某个个人。例如:你们小组真棒,回答地真精彩!在需要补充时,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例:你们还有补充吗?你们小组还有意见吗?在奖罚时,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使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共进退。总之,教师时刻注意,把一个小组看成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只是其中一员,使学生明确,首先应顾及到小组的利益,以整个小组的荣誉为前提。
总之,学生若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教师注重教学中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完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秀城实验小学 谢丽娟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方。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化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对于新世纪的一代来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这种合作精神,而最好的途径,则是在平日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环视当今的小学教育界,从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论述中,已逐渐意识到合作在教学中,乃至学生终身素质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已有了合作精神的一席之地。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常常是模不着边际的瞎讨论,更甚者,一听见老师说:四人小组讨论,就开心地互相诉说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些还吵吵闹闹,始终赶不到正题。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分散听课注意力,减低课堂效率,只把小组讨论留于表面。因此,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让学生习惯小组讨论,如何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是每一位一线老师所关注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呢?总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有意强化,使学生具有合作意向
传统的教学以一问一答式为主,再加上作业要求独立完成等必备的要求,使学生形成了独立学习,以自己为一个学习单位的习惯。因正,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讲还不是很熟悉,更甚者有学生还不愿意,不愿把自己的劳动果实交流给小组,而是在老师提问时才表现。因此,要进行小组合作,首要条件是改变学生这种心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合作的意向。针对这一点,在一开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利于小组竞争的题目,而且只有通过几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例如,在教?quot;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四人小组中共有三个圆、三把尺、三根线和一张报告纸,要求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完成测量三个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只填写测量结果),在这样的规定下,四人之间不得不合理进行分配,三个人进行测量,而一个人进行填写测量结果,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快速、准确的要求。再如:在教学计算题时,可以给每个小组相同类型的题8道,要求快速准确地进行合作计算它们的结果。而要达到快速,必须四人同时进行,分别做二题,这样才有可能完成要求…,通过这样的强化系列,让学生意识到有时必须进行合作,光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成为胜利者。
二、教师指导讨论合作的方法,增强小组合作的作用
在学生具有合作意向的同时,这些经过小组间合作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许多同学都会无从下手,更不要说合作讨论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示。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几个阶段来进行训练。
1、明确要求,进行交流
在明确所要讨论问题的前提下,每位同学必先独立思考一番,有一定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时必须使各组内每位同学清楚其组员的各个观点,在了解各自观点的前提下,再来讨论、综合。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在反馈过程中注意询问被提问同学,他们组中每一位成员的不同观点,从而使学生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向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也习惯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
2、全体参予,重思维过程。
对于有些问题,了解了不墓鄣憔鸵亚宄怂氖翟谝庖澹恍枰偕钊?讨论。例如有这样一题:第一个篮子有15个苹果,第二个篮子里有11个苹果,怎样才能使两个篮子里的苹果个数一样多?答案其实有许多种:①第一篮拿走4 个;②第二蓝放入四个;③第一篮中拿出二个放入第二篮中;④第一篮拿走五个,第二篮拿走一个…,而学生往往想不全,但只要学生了解了各个观点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再需要深入讨论。而对于有些问题,只了解其观点是绝对不够的,例知:马路的一旁每十米有一根电线杆,小兵从第一根跑到第十根,他跑够100米了吗?必然小组内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够,一种是不够。若只看这两个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会赞成别人的观点,这样就起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因而,对于这一类题,就需要各组成员阐述自己观点,讲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理服人,使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共同的意见。这样既让此同学有种成功感更让其余同学在交流中得到了正确的解法,启不是一举两得吗?困止,在讨论中不仅要重视交流观点更要重视交流思维过程,而这恰恰是小组合作中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
3、教师指导,个别示范,全体合作。
小组讨论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得心应手,但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做好充分了解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指导,使全体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对于能力较强组,重在反馈时让其讲得详细,突出一些讨论过程和细节,作为其余组的示范;对于不善交流组,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指导或参与其讨论,久而久之,使其逐渐形成讨论的气氛和方法,以达到从点到面的效果。
4、重视中下生的辅导,促进全体进步。
平日里能力较强、积极动脑、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一般总处于主体地位,而那些相对来说逊色一点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若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出现偏差,可能会更加两极分化,困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重视指导,在学生讲座过程中,侧重倾听中下生的交流和论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信心;在反馈时,有意地多让中下生进行总结小组观点,而优等生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能让他们恢复信心,不断地进步。
三、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促进学生喜爱合作,增强合作精神
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件兴奋的事,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经过一番努力得到的成功,就更加值得回味。小组所要合作讨论的内容,往往是那些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不能全面回答的问题。而且小组最终的结论,也是来之不易的,要经过各自的论述,说服,思考,才有可能得到统一的结论。因此一旦小组成功了,那么给每个成员的成功是独具威力的,不单单是各自的成功,而是集体的。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喜欢小组讨论,喜欢这种合作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反馈时,有意地以小组进行命名,而不点某学生的姓名,在肯定时,肯定的是一个小组而非某个学生;在表扬时,表扬的是整个小组,而不是某个个人。例如:你们小组真棒,回答地真精彩!在需要补充时,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例:你们还有补充吗?你们小组还有意见吗?在奖罚时,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使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共进退。总之,教师时刻注意,把一个小组看成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只是其中一员,使学生明确,首先应顾及到小组的利益,以整个小组的荣誉为前提。
总之,学生若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教师注重教学中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完美。
第五篇: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张彦江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再也不能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师道尊严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死学,从学生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别无选择,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场所。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锻炼机会,也给学生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而是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景象。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满足心灵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归属感是一种强大的动因。当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是对自己感到满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也有这种归属感的要求,要求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那么,传统的课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呢?回答是否定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照传统的教室布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连课桌椅也一律按照“秧田式”进行摆放。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这种课堂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于是,厌学就成了个别学生的必然选择。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与教师、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与友爱,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真正体验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导入新课时是这样入手的:“同学们昨天调查了绿色食品加工厂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算帐的,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发现秘密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求其中奥妙的强烈愿望被点燃了,开始窃窃私语。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全班小组讨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
三、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就传统的课堂教学发出感言:“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得可怜!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打瞌睡的现象司空见惯。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师生、生生的多渠道互动交流把大部分学生从旁观者、配角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平台。那么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呢?我认为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小组搭配应是精心安排而不是放任自流。小组搭配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人人尝试成功的快乐。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后进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要求后进生学会倾听,听完再动手操作,认真分析;第四,教师巡视指导时,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上,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四、加强情感交流,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合作。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传统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孤立于群体之外,无法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他们必须同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我想,这里的“共甘苦”正是合作的真谛。合作学习作为学习的组织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在集体中生存与学习。同时,合作学习是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强调组内合作,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形成组间的明争暗赛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组内合作及与其他组的竞争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既达到了学生个体在与群体交往中发展自我的目的,又培养了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
五、注重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应以解决开放的,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为中心。这种问题能打破学生认识结构的原有平衡,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有效地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老师自己不能呈示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合作就没有展开的前提。在一节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而是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的。因此恰当地把握合作交流的机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的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发生分歧时,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时,遇到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时„„此时,小组合作学习最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学生的思维再也不能被禁锢了。我们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在于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而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共同做事,养成尊重他人、乐于跟他人合作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加快自身角色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领人,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人格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代新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