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小组合作数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小组合作数学教学设计
赵丹
所谓合作学习,即根据班内学生的成绩、兴趣、能力、性别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布鲁姆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我认为小组合作应该注意一下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他们学会学习,掌控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获得全面提高.②师生平等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科学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 感受教师是自己平等的伙伴.③激励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坚持以鼓励为主,引导为主,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乐趣、创新的渴望.根据以上原则, 我在进行分组安排时采取一下方法: ①男女比例恰当;成绩文理分布均匀, 兴趣、爱好、搭配、定时重新分组;组长实行轮换制.确保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②营造合作空间
我们班有30名学生,我计划5人一个小组.这样的组人数合适.我们暂时还利用二人同桌的形式.每排6人,共5排,二人小组,第三排两名同学分属前后组.小问题时两人处理,大问题时5人围成学习小组讨论.这样的座位方式既沿袭了传统模式,也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排除一些同学利用每次的讨论机会开小差.③培养学生合作态度.教师要重视加强培养以下态度: ·学习积极主动、勤于思考、不依赖教师和其他同学;·乐于助人,优势互补,强弱互助;·虚心学习,专心倾听他人意见;有了这样的准备,才能更易接近预期目标.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⑤合理评价学生.要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例
相反意义
①创设情境,激趣引人:“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向西走100米,记作-100米?” “温度升高5℃,记作+5℃,那下降3℃,就可以记作-3℃” 提问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②合作交流,学生探究:
让学生按两人小组互相举例子,进行评价.水位上升10米,可以记作+10米,水位下降4米,可以记作-4米 妈妈买了5斤苹果,记作+5斤,吃了2斤,记作-2斤 „„„„„.然后老师就总结出这些的记法,相反意义: 确定两个相反的量,然后其中一个记作正,那么另一个就为负.然后,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哪些算法我们组没有想到?我们有什么收获等? ③反思巩固,教师小结
相反意义的量,要先找出相反关系,然后确定正量,具体用正负数表示.④布置作业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学习,如果不了解和掌握它的目标定位与理论基础,将会流于形式,陷于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由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加上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未能及时地组织有效的学习,包括事先的准备、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对合作交流的评价与调节等,使得学生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②强调情境 忽略算理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然而在某些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创设问题情境,有时情境的内容在份量上远大于数学知识的内容.在营造学习背景时,忽视了数学学习的本义——理解与掌握基本的算理与技能.③问题不当 失去价值 合作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能失去合作的意义.④参与不均,过早分化.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然而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友好分享的少,学生的参与度很不均匀.一些表演欲强的学生抢着发言,老师为了怕影响教学进度,总是选一些尖子生代表小组发言,而不关注其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或“陪读”的角色,结果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只是少数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发展,使得全班学生的学习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⑤“动辄合作 不谈自主”
教师要在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避免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的热闹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局面,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数学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独立学习,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篇: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三年级的学生才8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分吃一个西瓜的情景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让班上34个学生自己5个人一个组,然后出现剩下4个人不够一组的情况就这样引入课题……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让小组的学生2个人将自己的外衣和其他3个人裤子进行搭配穿,然后记录下来有几种穿法。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秧田式”的排列,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就是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王老师带80元钱,买26本笔记本,每本3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但如果将这道题改为:“王老师带80元钱去文具店买‘六一’礼品,她准备买3元一本的笔记本26本,她带的钱够买吗?”这样一来,所提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不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贴近生活又有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5、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从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共)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常见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样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最终要走向社会,要成为会做事的人,把数学用于生活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的含义更为广泛了,它不仅包括了我们过去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而是要广闻博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级目标。
所以说,在我们的七年级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叫是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我们的学习形式产生兴趣,并能够很好的与老师达成和谐共进的默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走出高效、自主的新路子!
第四篇: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落实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与教师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达到优势互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优化要全面考虑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分别制定集体目标和层次目标。既要有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又要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又不会加大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教《制作表格》一课时,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二、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要体现启发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三、优化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它应该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和先进教学思想,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一项新的教研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验,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中人人参与,互教互学,体现了学生“优势互补、竞争激励”的原则,使学生潜在的能力、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又增强了他们适应将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我探索出“启发导入─合作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延伸“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电脑素质。
总之,在电脑课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全面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案例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合作学习,即根据班内学生的成绩、兴趣、能力、性别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特别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合作学习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择优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②师生平等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科学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感受教师是自己平等的伙伴。
③激励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坚持以鼓励为主,引导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乐趣、创新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自强心和进取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合作学习的设计一般采取如下策略:
①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比例恰当;兴趣、爱好、搭配、定时重新分组;组长实行轮换”以便确保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②营造合作学习空间。合作学习必须创设一种开放式的群体空间。桌椅排放应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因此要变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结构为“T”
或“马蹄”型,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③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如果学生对合作没有正确态度,那么小组学习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加强培养以下态度:
·学习积极主动、勤于思考、不依赖教师和其他同学; ·乐于助人,优势互补,强弱互助; ·虚心学习,专心倾听他人意见; ·敢于发言和质疑,讨论时自觉的轮流进行,不大声喧哗。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营造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当学生遇到因难时,教师应给予援助,但不可代替他们的思考,不可暗示解题的途径;学生发言时,教师应以平静的心倾听,发现错误,不忙纠正,先让其他同学更正,评价与补充,仍有错误,教师再启发引导。
⑤合理评价学生。评价是促进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要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
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创设情境,激趣引人:“如果一箱饮料是24瓶,那么16箱这样的饮料有多少瓶?”先让同学列式,然后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6”。
②合作交流,学生探究:
对此,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计算方法,如
24+24+„„+24(共16个24相加)24×10+24×6 24×2×8 24×4×4 24×5×2+24×6
24×5×3+24 „„
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让学生交流。首先在小组内汇报,要轮流说,尽可能不要重复。然后,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哪些算法我们组没有想到?我们有什么收获等?
③反思巩固,教师小结
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换成23×17,那么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些还能应用?哪些即将失效?能用的那些方法中,哪些较为简便?从这些算法中能否归纳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④布置作业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学习,如果不了解和掌握它的目标定位与理论基础,将会流于形式,陷于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①注重形式 缺少实质
在一些体验合作学习理念的教学活动中,形式上教室里课桌的排放弃除了以前的“秧田式”,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环桌面坐。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开始讨论,教室里人声嘈杂,学生讲什么根本听不清。老师宣布“时间到”,嘈杂声立即嘎然而止。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加上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未能及时地组织有效的学习,包括事先的准备、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对合作交流的评价与调节等,使得学生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强调情境 忽略算理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然而在某些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创设问题情境,有时情境的内容在份量上远大于数学知识的内容。例如,在一节“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课上,教师先出示一张全校教师的合影,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猜“各科教师的人数,然后分别提出问题:语数教师共多少人?音体美教师共多少人?„„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虽然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新课,但未能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从“逐个计数”上升到“按群计数”,在营造学习背景时,忽视了数学学习的本义——理解与掌握基本的算理与技能。
③问题不当 失去价值
对于合作学习的问题,有的过于浅易,有的不够恰当。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1厘米等于10毫米?”要求各小组讨论。合作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能失去合作的意义。
④参与不均,过早分化。
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然而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友好分享的少,学生的参与度很不均匀。一些表演欲强的学生抢着发言,老师为了怕影响教学进度,总是选一些尖子生代表小组发言,而不关注其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或“陪读”的角色,结果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只能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使得全班学生的学习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
⑤“动辄合作 不谈自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是体现个人的一种独立的、单向的、静态的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是一种团队协作的、多向动态的学习活动。然而,在某些观摩课上,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的热闹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数学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独立学习,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