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 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教学法”一词的不同含义
最大的概念——整个学科理论和实践(如“外语教学法”、学科名称)
指教育学中的“教学论”(广义)——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课程、方法、评估等。
某种教学法的流派——听说法、功能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提问法、纠错法等。
吕必松: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贯穿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
教学法是总称,它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次上的具体内容。其中的教学原则要反映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
教学法流派
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
各种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语言本质特征和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认识,因而对教学规律有不同看法。
* 认知派: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经验派: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直接法、情景法、阅读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
人本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功能派: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
第一节 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
1、语法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又名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近代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
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用于教授古希腊语、拉丁语。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述。1)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系统讲授语法规则
教学手段——母语、外语翻译 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只是词汇的发音和书写形式有差别。
心理学基础 官能心理学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认为人的心灵有各种不同的官能,各种官能可以分开加以训练。难度较高的材料,比如拉丁语语法可以用来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步骤:
母语
词法
→句法
→演绎法、语法规则 →翻译练习
→逐句讲解、翻译课文 →朗读课文 →互译巩固
→记忆
3)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4)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4)评价:
语法翻译法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过分强调语法,忽视口语教学等,但它在外语教学中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欧洲第二语言教学中居统治地位。
利用母语,把翻译作为讲解和巩固外语的手段,主张讲授语法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注重阅读文学名著原文,使用方便,不须专门训练等。还影响了后起的一些教学法。其局限是历史的局限,它自身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直到今天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以老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课堂气氛沉闷,语言材料古老、过时。)我国: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初创阶段。语言学倾向强调讲授系统的语法知识。(现在:对外汉语教学 限用外语 高年级综合课 翻译课)
2、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
又名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
直接法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外语教学“改革运动”)
“直接”的含义:直接用外语教外语;将语言与客观事物(如词与实物)直接联结。
德国语言教育家菲埃托、德国教育家贝力子、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
1)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教学中不用学生母语,不用翻译,不注重形式语法;仿照幼儿学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所以特别重视语音教学,注意句子(非孤立的词)
○教学。认为语言是习惯。心理学基础是联想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强调语言同客体的直接联结,强调语言同周围环境中的人的直接联结。
3)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的原则
○2 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3 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4 句本位原则
○5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的原则
○4)主要特点:
(1)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第一批词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课堂教学常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式。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
(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词语连成句子也便于记忆。
3(5)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5)评价:
直接法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教学法流派,它的兴起是外语教学史上的一场改革,对外语教学从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起了关键作用,开辟了语言教学的新途径,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把外语教学从书面语引向现代口语,把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变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它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自然的口语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
也有学者批评该法把儿童学习母语和成人学习外语混为一谈,过分排斥母语,忽视母语和翻译有用的一面,偏重感性,忽视理性,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不够等等。虽然对该法的评价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但它对后起教学法却一直产生影响。
(教师外语要好,班额要小,少于10人,时间充足,每天有课。)我国: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改进阶段。
实践性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多采用归纳法。
标志性教学法形成:相对直接法。
3、听说法(陆军法、句型法、结构法)
又名陆军法、军队法、句型法、结构法。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占支配地位,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
二战后期,布龙菲尔德等语言学家用“军队法”短期内培养外语人才:速成、突击、强化“沉浸式”(只准讲外语)
语言结构课+实践训练课+自学+小组学习(13-15学习)
仅1944年一次就培养15000名外语人员,轰动美国,轰动世界语言界。
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弗里斯、拉多
代表教材:《英语900句》 1)基本特征:
听说领先,句型操练,对比分析
继承了直接法的主要原则,只有对比分析为直接法所无。2)理论基础:
语音学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张对活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强调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在现代语言教学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最雄厚的教学法。3)主要特点:
(1)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
(3)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4)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5)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6)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7)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从多种途经强化刺激。4)教学过程: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听说法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原则。听说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听说法的五个过程。按特瓦德尔的归纳分为:
“五段学说”
(1)认知。教师向学生展示新语言材料(句型),借助于实物、情景、手势等使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2)模仿。在教师的反复示范下,学生准确地模仿。
4(3)重复。通过反复练习(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等),不断重现已模仿的语言材料,达到让学生牢记(背诵)的目的。
(4)变换。用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如词语替换、句型转换、句子扩展等)给学生以活用的机会。
(5)选择。用问答、对话、叙述等方式,让学生选择学过的词语或句型,描述特定的场景或事件,进一步活用。5)评价:
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的教学法流派,它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从而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该法不完全排斥使用学生的母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直接法的片面性。它发展了一整套形成语言习惯的操练体系,并把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采用句型教学,强调语言对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但该法过分强调机械操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注意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过分强调听说,忽视读、写、语、文分家。学生缺少学习的后劲。然而该法仍不失是一个影响巨大,使用范围很广的教学法体系。我国: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探索阶段。
受听说法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界进一步强调学生对汉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
课堂教学的重点: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对话和句型操练)
教学原则:采取全面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
教学法:还不是完全的听说法,而是继承了重视语法教学的传统,是一种重视听说实践,强化口语,以句型体系结构,以实践性原则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典型教材:《汉语课本》、《基础汉语课本》、《初级汉语课本》
(我国最早的对外汉语分技能训练的系列教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编写
4、视听法(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
也叫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全世界推广法语研究所”)
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他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音)感知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代表人物:古布里纳、古根汉
视听法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1)基本特征:
继承和发扬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长处,重视口语,用目的语直接教学,强调反复操练,在母语与目的语对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以整体结构感知的新教学法体系。(避免脱离语境,机械进行句型操练)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同时受完形主义心理学影响,强调完整地感知事物,通过具体情景或图像使词语组成一个整体、一种完整的结构形式。3)主要特点:(1)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语言材料,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可以增强刺激、加快反应、加深记忆。图像与声音相联系建立起条件反射,即使图像(情景)单独呈现,学习者也能自动作出反应,让语言与形象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直接用目的语表达思想的能力,避免了母语的中介作用。(2)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言语活动也总是受情景制约。视听法从日常生活情景中选择、安排语言材料,并创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有利于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3)整体结构感知。视听法通过一组组图像和一段段完整的对话,使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在对话中被整体感知。以语音为例,不仅是要求发音正确,而且要在掌握整体结构(包括发音、声调、语调、节奏、旋律)的基础上,再进行个别音素的训练。词汇、语法也是通过图像所呈现的情景,先整体感知,从语段和句子开始进行教学,教学顺序为:成段对话—句子—单词—语素。
5(4)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课上一般不用学生的母语。但注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或难点。4)教学过程:
感知(边看边听边记
不许记笔记)
(幻灯 录音 录像)
→ 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原文(图像 录音)→ 学生模仿、重复、熟记、回答、练习
(图像 录音)
→ 叙述课文 自由对话 评论课文 扮演角色(图像 录音)5)评价:
广泛使用声、光、电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创造比较好的语言环境,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外语与情景直接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也更接近实际交际需要。它强调整体感知并特别重视在情景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对后来的功能法有一定影响。上述优点使它在7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世界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法。视听法随着《新概念英语》等教材于70年代中期进入我国。
不足:重口语轻阅读,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和综合训练而相对忽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重语言形式,忽视意义,未能着重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5、自觉对比法
自觉对比法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成为前苏联正统的外语教学法,对东欧和蒙古的外语教学也有较大影响。5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以自觉对比法为依据。
自觉对比法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客观上成了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1)理论基础:
苏联教育学思想
重视德育
培养世界观
苏联的语言学和心理学
学习外语就是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
通过对比克服母语干扰
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从自觉到直觉
自觉掌握
意识控制的是语言形式
直觉掌握
意识控制的是语言内容 2)主要特点:
(1)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教学全过程都要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
(2)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3)在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
(4)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文,以免囫囵吞枣。(5)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的教学,反对听说领先。3)评价:
自觉对比法与直接法完全对立,而与语法翻译法一脉相承,把语言对比引进第二语言教学并置于教学法体系的重要地位,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是对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不足:过分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操练和交际性练习。
60年代以后逐渐为自觉实践法所取代。
6、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有时也叫自觉积极法。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
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自觉”的含义是以语言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理解为前提,从自觉到直觉。(直觉掌握是第二语言学习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
“实践”的含义是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形成外语实践能力,即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代表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利亚耶夫 1)产生背景: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60年代初外语教学改革的产物。30年代以来,前苏联正统的外语教学法一直是自觉对比法。这种教学法比较接近于语法一翻译法,与直接法相对立,偏重语言知识,过多地使用对比和翻译,忽视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50年代后期,前苏联与其它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自觉对比教学法造成的结果却是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外语教学界开展了两次关于教学改革的大讨论。最后,一个既能保留传统合理内核,又能充分表达改革精神的口号——“自觉实践法”得到了承认。2)理论基础:
自觉实践法是一个始终有着厚实理论基础的教学法体系。它的语言学基础是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巴院士关于区分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学说。它的心理学基础在草创阶段是别利亚耶夫关于外语和思维关系的外语教学心理学说,后来主要是前苏联心理学的言语活动理论。3)主要特点:
(1)自觉性原则。(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主张在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不仅要理解语法规则;能作语法分析,更要理解语义和实际用法,从自觉到直觉。这是对自觉对比法合理内核的有条件继承。(2)实践性原则。(直接法)第二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量的言语实践。强调言语实践活动是外语教学的主要途经。要求80%的时间用于言语实践,20%的时间用于语言知识讲解,并强调教学目的是培养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这条规则来源于直接法,是自觉实践法的首要原则。
(3)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交际法、听说法、视听法)在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方面,把意念—功能和情景—句型及题材几个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即吸取交际法从语言交际需要出发选择一定语义—功能项目的做法,同时结合听说法在典型情景中选择典型句型的做法,并组织在一定的题材之中。(交际中,说什么—内容—意念
怎么说—内容的表现形式—功能
在编写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方面,主张传授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实践都应置设在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
(4)口语领先原则。(直接法)吸取直接法的主张,特别是在入门和初级阶段体现口语领先原则,在口语教学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5)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直接法、听说法)与直接法、听说法相同,认为句子是言语的单位,在句子的基础上学习单词和语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言语活动能力。
(6)综合性原则。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民俗等方面以及听说读写技能综合进行教学,以培养言语活动能力。但同时也不排除必要的分科教学,在不同阶段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听说过的用读写来巩固,听读过的用说写来表达。)(7)考虑母语的原则。(自觉对比法、直接法)课堂上尽可能使用目的语,使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思维建立联系。在初级阶段不排除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和对比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但翻译不宜作为主要的讲练手段;对比应体现在实际言语训练之中,而不是用于讲解。
(既主张大量的外语实践,又考虑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限制使用但不排斥母语。这一原则是对自觉对比法依靠母语,直接法排斥母语两种极端倾向的矫正。)4)评价:
自觉实践法是一个全面的、成熟的、科学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它继承了语法翻译和直接法的合理内核,克服了二者的片面和极端之处。
7、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
认知法的理论主张与听说法相对立,反对重实践轻理论,重结构形式轻意义,重机械性的重复操练轻灵活运用,强调语法学习和发展智力的语法翻译法,也被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1)基本特征:
在理解语料,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活用语言。
教育学原则是以学习者为外语教学的中心。
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2)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运用过程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学习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 3)主要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的学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语言能力”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体系,主张有意识、有组织地练习,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反对机械模仿,同时也反对过多的知识讲解。
(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以学生的活动和操练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训练,口语和书面语并重。语音与文字结合,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
(5)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解释难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便加深理解,通过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反对滥用母语,允许必要的适当的翻译。
(6)正确对待、分析学生的错误,承认错误不可避免,反对见错就改,对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注意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4)评价:
在现代外语教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两大教学法体系的对立,对立的两派长期争论,共存,随着时代的需要从一端向另一端来回摇摆。60年代发展成为认知法(语法—翻译法的现代形式)和听说法的对立。认知法吸收了两派的某些优点,做出了平衡、调和的努力,但它还是更接近语法—翻译法。
认知法对外语教学的最大贡献是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首先创立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主要是成年人在本国环境中学习外语的过程及规律)。
但是认知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流派还不够完善,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它理论基础还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它常被用于教本国人学外语,英美教师在国内、外教他族人学英语基本不用,而用听说法和功能法。因此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认知法产生于美国,多用于本国人学外语。美国人在国外教英语,多使用听说法或交际法。
8、情景法(P242-245)
9、阅读法(P245-247)
第二节 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1、交际法(意念法、功能意念法、功能法)
又名意念法、意念—功能法、功能法。
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等。
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FOLLOW ME》
1)基本特征:
是以语言的意念、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2)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海姆斯
交际能力理论
韩礼德
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
威多森
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能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首先确定要表达的内容(功能和意念),然后才有语言表达的形式。因此交际法与一般教学法相反,交际法不以语法或句型结构为纲,而以功能意念为纲,主张在教学中应采取从功能意念到表达形式的教学路子。
*功能的分类:
(1)表意功能——表示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2)表态功能——表达对对方或自己说话内容的态度或语气。
(3)表情功能——表达对客观事物或对方的某种感情。
意念:指功能作用的对象,即说话人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及其在大脑中的反映。又分为普通意念和特殊意念。
普通意念指与功能相关的时、空、数量等关系。
特殊意念是由话题直接决定的词汇项目,也就是各类词汇。
在一定的情境中,功能与特殊意念就构成了一个个的交际活动。
交际法并不绝对排斥适当的句型、词汇的操练,只是强调语言形式是实现语言功能的手段,学习者是为掌握功能而学语法,语言形式结构的教学要服从于语言功能。3)主要特点:
(1)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2)以功能和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人为的“教科书语言”。(3)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
(4)以言语交际的主要形式——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语音、词汇、语法主要通过话语情景综合教学,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
(5)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6)通常按话题螺旋式(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将功能与结构结合在话题之中,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每个题材范围要安排几个循环,螺旋式上升,逐渐增加难度。
(7)强调表达内容,即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过分苛求形式,认为有缺陷而有效的交际可以作为教学的目标,对学习者不影响交际的错误可以容忍。
(8)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按需要发展专用英语,使用针对性的教材,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对听说读写能力有不同侧重和要求。
4)教学过程:
(1)展示新语言材料。(2)口头练习。(3)语言要点练习。(4)实际运用。5)评价:
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
成就——
交际法明确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力图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来加以实现; 提出功能意念范畴,并制订了教学大纲,突破了以语言结构为纲的传统观念;
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主张以话语为教学单位以代替“句本位”的传统做法; 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流利性,并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
缺陷——
功能项目的问题:如何确定功能项目,确定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多少语言功能范畴,如何科学地安排功能项目的教学顺序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语法知识的教学问题:用意念功能范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法知识(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的结合)。
课堂教学交际化问题:难以真正做到。
对待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不等于放任不管,不闻不问。
2、团体语言学习法(P258-261)
3、默教法(P261-263)
4、全身反应法(P263-266)
5、暗示法(P266-270)
6、自然法(P270-273)
* 从以上15家教学流派的评介中,可以发现,影响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时代的发展
相关基础学科研究的成果的影响
代表人物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本学科自身的发展等
* 从这些相关因素出发,可以看出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的趋势:
① 极端——综合 ② 结构——交际
③ 教为中心——学为中心,教与学互动
④ 提倡模拟儿童学习语言——注重对成人二语习得的研究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 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 3)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2、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第八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分析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性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
1、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原则。
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要以培养交际能力为首要的原则。
此条原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乔姆斯基)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海姆斯)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教学过程应力求交际化,使用的语言材料应力求真实化。(准确、得体、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2、以当代人使用的口语和现当代书面语为基本教材的原则。
此条原则限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材料。
当代人使用的口语是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当代人日常交际所使用的有用的交际语言,并非课本语言和市井口语。
贴近生活却不庸俗。(惯用语)
有些初级阶段的教材把店名、标志、火车时刻表、菜谱等作为教材的主体,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刘珣)
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此条原则阐述的是教与学的关系。
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等,都要由教师决定。
以学生为中心:全部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待征、文化程度、第一语言跟目的语的关系、学习目的和实际需要,在课堂上,主要的活动者是学生。
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此条原则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结构是基础:语言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是目的:在一定的情景下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5、有意义的讲授和有意义的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此条原则强调的重点是“有意义”。
规则的学习:语言材料的选择要精:(词语 语言点 句型)
课堂讲解要精
习惯的养成: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要有现实的交际价值(单项 综合性 交际性)
6、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原则。
此条原则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语言。
可在教材编写和备课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也可在十分必要的条件下少量运用。
能不用就不用,非用不可限量用。
7、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法的原则。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法为教学内容服务。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观法、归纳法、听说法、演绎法。
8、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全面训练,分阶段侧重的原则。
此条原则涉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的关系和口语与书面语学习的关系。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言语交际中是并重的,缺一不可,应在教学中全面要求,全面训练。
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学习目的、学习期限有所区别,且分阶段侧重。
初级阶段: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汉字)
中级阶段:听说读写并重(阅读与写作)
高级阶段:侧重读写(书面语教学 汉语写作)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重视重现率的原则。
此条原则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同时也体现在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言语技能的训练方面。
语言教学,不论是结构,功能还是文化,都应体现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先简后繁、先一般后特殊、循序渐进的原则。
传统的做法:线式排列
教学改革:循环往复、加强重现、以旧引新、逐步深化、螺旋式提高。
10、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则。
此条原则强调的是教学手段的选择。
直观教具适用于初、中级阶段的汉语教学,将所学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直接联系起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 第二语言学习大体有以下目的:
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临时目的。
1、教学类型
教学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期限、授课方式等划分出来的教学组织形式。1)按教学内容划分: 专业班——“专业”专指语言专业。适用于学术目的、职业目的和职业工具目的。○2 专修班——适应各种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其他目的。○3 普通班——适用于受教育目的。○2)按教学期限划分: 常规班——按我国学制,教学期限在一学年和一学年以上的是常规班。○2 短期班——不到一学年,具有明显的速成性质。○3)按授课方式划分: 1 班级教学
○2 个别教学(一对一)
○3 远程教学(函授教学、刊授教学、广播教学、影视教学、网络教学)○
2、课程类型
课程和课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独立教学内容的叫课程,属于一门课程的分支的叫课型。
1)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课程性质的类别。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语言课、翻译课、语言知识课、背景知识课。语言课: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语言课就是汉语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应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古代汉语有
○相对独立的词汇、语法系统,所以不能跟现代汉语完全混同起来,也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开设。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课。现代汉语课总的说来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翻译课:这也是一种语言课,但是它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对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主
○要目的是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课。翻译课有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例如有汉英、汉法、汉口等等。就像不同语言的语言课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都是独立的课程一样,不同语种的翻译课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也都是独立的课程。语言知识课:语言、汉字、汉语语法、汉语方言等。
○4 背景知识课: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
○2)课型:一门语言课程的教学要通过不同的课型来进行。1 综合课——即精读课。
○2 专项技能课——有听说、读写、听力、口语(说话、会话)○、视听、视听说、热门话题、阅读、写作等。3 专项语体课——有外贸(商务)口语、文学阅读、报刊阅读、新闻听读、商务(经贸)汉语、科技汉语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界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1、总体设计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以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各项原则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既定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进行比较和优选的过程和结果。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既定教学对象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子(词本位、字本位
分技能训练/训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2、总体设计的内容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
自然特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和第一文化同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等。
学习目的:可概括为五种,即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临时目的。学习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学习的起点:是指从零开始还是在某种原有的目的语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时限:包括学习期限和周课时,总课时。学习时限也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目标代表必要性,教学时限代表可能性。2)确定教学目标:
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例如作为职业内容还是作为职业工具。如果作为职业工具,那么作为哪一类职业的工
具。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不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目的语水平的等级:在同样的范围内进行交际,可以有不同的水平。3)确定教学内容:
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4)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主要课程,大体上分为三类:
(1)汉语技能课,又分为综合技能课(原称为精读课)和专项技能课(即听、说、读、写技能课)。(2)汉语言知识课,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知识课。(3)中国文化知识课,包括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知识。
5)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通常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
1、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时限 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针对学生的国别、语种
针对学生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2)实用性原则——
尽量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练习要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语言材料要真实、自然
练习要充分,形式要多样,要求要明确,编排要合理 3)科学性原则——
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点的解释要正确
语料的安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语法点、句型及重要词语的覆盖、重现和循环,要符合大纲的要求 注意吸收学科理论、汉语本体和教材教法的新成果 4)趣味性原则——
要结合实用性考虑趣味性,避免盲目的幽默化和过度的稚化 语料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应符合学生了解中国的兴奋点
内容、形式要多样,包括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练习方式等各方面 板式、装潢、插图、颜色要丰富、和谐,生动而富于美感 5)系统性原则——
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综合课教材与专项技能课教材要平衡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单元复习及自测试题要配套 入门、初级、中级、高级教材要衔接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意录音、录像、光碟、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 6)知识性原则——
围绕学生的交际任务,要保持较大的信息量
突破日常交际的束缚,增加必要的社会知识,避免家长里短 要有文化内涵,满足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
2、教材的体例和内容(1)课文(2)生词表(3)替换与扩展练习(4)语法注释(5)其它注释(6)练习(7)阶段复习(8)词汇总表(9)其它附加材料
3、教材的类型
(1)语言知识类
(2)语言技能类
(3)文化知识类
(4)特殊用途类 按体例分:
(1)综合型与分科型(2)单课制与单元制(3)直线式和螺旋式 按教学原则分:
(1)结构型(2)功能型(3)结构功能型(4)功能结构型(5)话题型(6)课文型(7)文化型
4、教材的使用 1)领会编者意图
要做到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首先要通读教材,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说明。
了解该教材是如何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
了解教材在整个语言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编者编教材时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教学原则。
例如:教材设计是结构主义,还是意念功能,是以语篇为基础,还是几种理论的综合等。
《汉语会话301句》 2)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教材是否包含有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编排和组合的;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熟悉教材,要联系即将要开始的教学任务,明确使用该教材要注意什么。
要熟悉教材的每一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要分析每一部分与前后内容的关系,在研究教材内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教材的关键部分。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和运用,且较为复杂的部分。难点不仅包括语言要点,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
3)研读教材
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社会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 熟悉教材中的词汇,并力求能用学生学过的词解释新词。
熟悉教材中的语法体系,准备好授课时需要的例句,例句力求简单、准确、生动。 准备好就课文提问的问题,注意问题应有难度上的区别,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结合新材料,考虑联系和复习哪些旧材料。 背诵课文。
4)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
教材总是“死”的,而学生永远是“活”的。教师在充分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国别语种、年龄、水平等,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创造性的再处理。
比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做一定的调整。有时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不够妥当,比如语言材料没有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或是练习的项目没有按从死的(机械性)练习到活的(交际性)练习的顺序编排等。
有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时限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删减,比如,对日本学生的教学就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汉字书写练习等。5)补充教学材料
对教材既需要适当的精简,也需要必要的补充。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补充必要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 补充必要的练习;
补充说明语法规则的例句; 补充更加浅近的说明; 补充图表、图片。
五、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试,不仅能够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了解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水平,借此检查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测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测试的分类
1、根据测试的目的(用途)分类 1)学能测试(潜能测试)
也叫能力倾向测试以及性向测试等。目的是了解被试者学习目的语的潜力和素质。测验的编制者希望根据测试结果来预测学习者未来学习目的语是否能成功。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识别语音成分并保持记忆的能力。 语法敏感性(度)识别母语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能力。
强记能力 在较短时间里能迅速记住大量语言材料的能力,特别是强记大量新语言生词的能力。 归纳能力 从不熟悉的新语言的素材中归纳句型和其他语言规则的能力。
目前有三套潜能测试题:
卡罗尔和萨彭 现代语言学能考试(1959年)
初级现代语言学能考试(1967年)平斯勒 语言学能考试(1966年)中山大学附中自主开发过一套。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又叫学业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依据某一教学大纲及其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要求来命题对被试者进行检查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和评定被试者在一个教学阶段里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也就是看被试者是否掌握了某课程的要求。测试卷面必须跟教学内容相一致。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业考试都属于成绩测试。
关注学习成功的程度。
3)水平测试(能力测试)
又称能力测试,不依据任何教学大纲及其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要求来命题,而是考查被试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卷的命题与被试者的学习条件无关,即测试的设计者不关心被试者是在什么条件下学习的该语言,只关心被试者是否能够运用目的语完成特定的任务或实现特定的目的。水平测试常用来选拔人才。如汉语水平考试(HSK)和托福考试。4)诊断测试(测验)
目的在于了解被试者在语言学习上的困难或缺陷,或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教学能够正常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诊断测试常是一种小测验,可以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
2、根据评分标准的客观化程度分类 1)客观性测试
评分方法完全是客观的,不受评分者主观认识和个人好恶、兴趣的影响。其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可用机器评分。如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等。2)主观性测试
测试的试题往往受评卷者的主观认识和个人好恶、兴趣的影响,因而不同的评卷者对同一份试题容易评出不同的分数。比如问答、作文、翻译、口试等等。
3、根据命题方式分类 1)分立式测试
对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和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分别进行单项测试,如填空、完成句子、多项选择。多采用客观试题。2)综合性测试
对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的测试,往往同时测试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听写,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作文,翻译等。3)交际性测试
对受试者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行测试。面试,应用文写作等。(尚待继续探索)
4、根据分数解释的方法分类 1)标准参照测试
是测定受试者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的测试,用来评定受试者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只用他的成绩与应达到的标准做比较。如成绩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等。
显示考生水平与某种标准的距离的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属于标准参照测试。2)常模参照测试
将受试者的个人成绩与集体考试成绩相比较,以决定受试者的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的一种测试。所谓“常模”,是指同一批受试者掌握该目的语的平均水平。
是显示考生语言能力差异的测试,每个考生的成绩只需要跟其他考生相比较。如水平测试、学能测试。
5、根据测试的制作要求分类 1)标准化测试
一般是大规模的测试,有专业的开发、实施、评分和分析人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都比较高。如水平测试,通常是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的常模参照测试。2)非标准化测试
一般是小规模、经常性的、用于课堂的测试,一般由教师自行设计、实施、评分和分析。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成绩测试和诊断测试。
* 托福考试——
从目的来看是水平测试;
从命题方式来看是分立式测试; 从评分标准来看是客观性测试; 从制作要求来看是标准化测试; 从分数解释来看是常模参照测试。
*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
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测验理念:以综合式为主分立式为辅,以考查语言交际能力为主兼顾语言知识,对各项语言技能全面测评。
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首先,HSK是一种第二语言考试。
第二,HSK是一种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测量考生的一般语言能力。
第三,HSK是一种科学化程度很高的标准化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考查考生运用汉语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的国际性考试。1984年开始研制,1990年在国内定期组织实施,1991年正式推向海外。截止2006年年底,HSK已在全球42个国家设立了178个考点,参加考试人数累计近70万人次。
(二)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
1、效度(有效性)—— 指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测试的目的和要求,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是针对特定的测试目的而言的。
2、信度(可靠性)—— 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一致性。如果测试成绩能如实反映考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那么这种测试的信度就高。信度是效度的前提。
3、区分性 —— 区分性是指测试能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也与测试的可靠性有关,如果受试者的水平本来有很大差异(教学中有所体现),而测试结果很接近,说明该测试的区分度很低,也说明它的可靠性比较低。试卷的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应该适当,过难过易都不能反映受试者的真实水平。
六、制约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实施教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材起中介作用,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是客体;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材
教师与教材
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处在教学这个统一体中的矛盾双方——教师和学生。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全方位地了解他的学生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是出于爱好,还是出于求职的目的?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法对他适合?
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训练中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的词汇量大概是多少?
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讲课学生能明白?
学生一分钟能听懂多少个音节?他的阅读速度、程度怎样?
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及其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造成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和谐的气氛。
教师在学生中应该有很高的信度。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对象。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学生处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上。
由于年龄的不同,国别、民族的不同,学习目的和需求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内驱力的不同,知识结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学习方法、性格的不同,一个班里的十几个学生间的差异很大。
在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一方。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界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目的。(吕必松)
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从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出发,吕必松曾提出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每一份教案的撰写都要说明本课的教学目的(标)与要求,要陈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本课学习的终点)。
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确定。
1、语言知识的讲授
包括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相关的知识。哪些必须讲且要讲细、讲透,哪些点到为止,不必穷究,不能上成语言学课。
2、基本技能的训练
1听说读写的训练
○2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
在一定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符合交际目的的得体表达。此项训练涉及语法、语用的问题。
3、文化知识的教学
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的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课文、注释或语言实践来学习或掌握语言交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
1、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总称
2、教学单位 一个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位。划分教学单位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
一课书 一节课(40~50分钟)
3、教学环节 一个教学单位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教学环节。在一个教学单位内对具体一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育学家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五个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教的组织与学的组织。
○
教的组织:指教师的教具准备。
学的组织:提醒学生准备好书、本、作业、笔(字典),坐定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走廊里喧哗、抽烟、教室里放音乐)。
这一环节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一步。
2复习检查: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复习、检查旧课是导入新课常采用的方法,可查缺补漏,也可利用旧知已知顺利导入新知与未知的学习。温故知新
前一堂课知识、技能的巩固率应达到80%,才能进入新课的学习。
3讲练新内容:
○讲练新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主要在此环节进行,因而所占时间较长,约3/5。
在这个环节,教师展示和训练新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感知和理解新语言知识,并进行初步技能操练。精讲多练,必要的讲解不能回避,但不宜长篇大论,多给学生模仿、重复等操练的机会。
A.导入新课
B.讲解新知
C.操练新知
4巩固新内容:已经初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加以巩固,以培养成为习惯。
○
巩固的方法仍然是练习,但已由上一环节的机械操练为主转入有意义的练习,并进行初步的运用练习。本环节的运用练习在熟练和灵活方面不宜要求太高,学生需要经过课后的复习进一步巩固,才能在下一节课的复习检查环节中达到高一级的程度。
一般教师在此环节归纳课堂教授的内容,起到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作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布置课外作业: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可或缺,继续巩固课内所学,督促学生复习、预习,把知
○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
量不宜重,难度不宜太大。
*五个主要环节一般都按照上顺序排列,但也有变通。
4、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比教学环节小一级的教学结构单位,或者说是教学环节的下位概念。环节包括步骤,每个 环节往往是由若干步骤串连起来实现和完成的。
教学步骤的安排和组织能反映出教学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落实。
教学步骤一般由视、听、读、写、问、思、说、练等诸要素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和巩固新内容等环节(组织教学和布置课外作用则不用)。教师在安排和设计教学步骤时,必须有目的地选择上述诸要素组合成紧密的教学程序,而且要求进一步细化,周密安排。
视:视读(默读)、看录像/幻灯/图片
听:正音、听词语、听句子、听片段
写:写汉字、写片段/短文
说:独白、对话、复述
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讲的内容一般只进入学习者的短时记忆,很快会被后入的信息所挤走或代替,故遗忘率很高。应在短时记忆所接收的信息大量遗忘之前,及时进行操练,能帮助其进入长时记忆,永久保持。
另外,通过练习,也可以化知识为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多种形式:
先讲后练——多采用演绎法,先对新内容作诠释、讲解、说明,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消化、巩固;
体会、掌握产生句子的新程序。
先练后讲——多采用归纳法总结出概念、定义和规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边讲边练或边练边讲——一般用于较为复杂、分量又较重的新内容教学。对繁复的新知识新内容,分成几个教学段落来进行,有起伏、有节奏,让学习者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能提高接收效率。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应根据不同课型设计教学环节与步骤。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环节的灵活性很大,特别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特点酌情掌握,有重点地安排,不能采取机械刻板的做法。
三、课堂教学的程序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的程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自然程序。
备课和课堂教学操作应当运用下图所表示的方向流程:
备课(分析型):
教学过程→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
课堂操作(综合型):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单位→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步骤与环节间联系紧密,衔接得当,既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又为下一个环节和步骤做好铺垫工作。
四、备课与撰写教案
1、备课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宗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为了把教材的有关内容落实到学习个体,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重视和讲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备学生:一个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的了解和把握,只有了解学生先前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对语言技能、文化程度、文化常识、目的语语言基础知识、四技能的掌握程度,只有把握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和同化新知的能力,才能确定学习的起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备教材: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对其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处理,如分段、解释、举例、问题、练习的设计与补充,情景的设计和营造等,提高教材的可信度。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于教材,要发挥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效果。
先导知识 后续知识
本课学习材料是不是培养某种技能的条件?
本课学习材料是不是交际会话中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
教师在执教一篇课文前,应对学习材料做具体的分析。
2、撰写教案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备课。
备课,减少不确定感,具有方向感;
备课,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增强自信心,有安全感。
不能兴之所至,即兴而为,现场发挥。
教案是课堂教学准备的书面体现,是教学方案,除了拟定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难点、重点之外,还包括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步骤的衔接,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解释、提问、归纳等细节的设想和计划。
教师上课主要就是执行和实施既定的方案,但由于学习者的情况和各门课程的配合,可能会出现一些临时的变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局部地变更和修改教案,也是难以避免的。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经验等的综合体现。
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1)教案的构成要素
教案题目:表明所教课文的课题
教学对象:学生的年级、国别、人数等
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文化等方面提出教授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生情况而定
教学方法:本课中具体采用哪些方法(归纳、演绎、串讲、讲—练—讲、听说、问答、对话、练习)教学时数:教完一课课文所需要的课时总量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实物、多媒体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或步骤的具体时间安排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步骤或环节 教学后记:教学得失(2)教案基本格式
A.条目式教案 1课题 ○2教学目的 ○3教学内容 ○4重点、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具准备 ○7教学时间
○8教学步骤设计(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 讲练新内容 巩固新内容 布置课外作业)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 ○B.表格式教案
2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要陈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本课学习的终点),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力戒含混,笼统。要反映学习成果的层次性,即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4确定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地通盘讲解,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
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教学难点是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新授知识之间衔接不上的地方,也就是诸多任务中学生难以迅速地、准确地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对比分析 通过两种语言对比,即汉语和学生母语对比,明确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地方。
根据重点确定难点 一般来说,重点与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重点包括难点,难点的内容一定是重点,但是,重点不一定是难点。
3、教学设备与教具
教具即教学用具,它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在基础汉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注意:
(1)教具展示的时机,不要搞突然袭击,也不要像变魔术似的,一会儿拿出一个,要在课前放在显眼的位置,让学生看到,消除学生的好奇心。
(2)不要喧宾夺主,它始终起辅助作用。
4、板书
板书具有形象、直观、简洁、方便等特点,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结构式——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一般横向成句子,纵向符合一定语序或语法结构。 图解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外形、结构和空间位置。
提纲式——根据课文内容,在黑板上只列标题、要点和层次,通过提示词突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框架结构,课
文内容一目了然。
简笔画式——根据课文内容的情境勾勒板书,学生可借助图画说内容。 表格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归纳式——教师把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一目了然。 对比式——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应做到:
汉字书写准确、规范、优美(笔画、笔顺)
避免出现错别字
切忌潦草、随意、杂乱无章
第三节 课堂教学技巧
一、教学点展示的技巧
课堂教学技巧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的技巧。
教学技巧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因此它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各教学步骤中。 单独展示——单独说出来或写出来。
系统展示——把教学点放在一个同它有关系的整体中去展示。
口头展示——借助于图片、手势、动作等辅助的手段。最关键的是声音,应该清晰、洪亮,注意高低、长短、轻重。
书面形式——把要展示的教学点写在图表、卡片上,也可以写在黑板上,或利用幻灯和CIA课件放映用不同颜色的笔去书写。换一种字体
把字写大点
二、教学点讲授的技巧
教学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所使用的教学技巧一般包括直接和直观。
1、直接 用直接的方法讲授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展示出的教学点。
2、直观 学生用感官直接接受到教学点,比如用教具、动作、手势、表情、情景、图画(jpx)、幻灯、CIA课件(笔顺)等来讲授教学点的技巧。
教具
这里所说的教具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可以用来辅助教学的物件,它包括模型、图片以及教室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可以借助于教具讲具体意义的名词。
也可以借助于教具讲抽象意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一些结构、句子等。动作、手势、表情、表演
1动作、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意义应该清楚。
○2动作、手势和表情应该干脆、利索、规范。○3动作、手势、表情要符合常规,要合乎一般人的习惯。○4什么样的动作、手势表示什么样的意思,一定要固定,不能变化无常,让学生抓不住规律。○
情景、图画、CIA课件
中高级阶段显示出优势。设计情境。
图画有情景,有意义,能帮助理解意义、引起联想、加深记忆,能帮助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CIA课件逐渐进入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它是一个比教学电影更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反复地演示,反复地看,直至完全理解,完全熟巧,而且它是动作、声音、情景、意义的结合体。
三、教学环节间、教学步骤间衔接的技巧
课堂教学要组织得紧凑、有序、有节奏就得环环相扣,步步相接。为了使学生能不间断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两个环节间或两个步骤间的衔接。
口语式衔接
一般是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自然过渡。
可以是陈述句、疑问句,也可以是设问句或反问句。可以提问旧知识、旧结构引出新知识、新结构。
可以提问新知识、新结构,教师加以修正,确认、总结。
书面语式衔接
如果用书面的形式过渡的话,可以把要讲的词语、结构等写在卡片上,向学生提问,也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
四、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向教师提问
一种是学生有疑而问。
一种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它是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提问时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点来进行。
教师向学生提问
提问的主动权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效率出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提问和怎样提问才能使学生的回答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问才能避免学生用“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做简单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应该有目的性。循循善诱
问题应该有针对性 问题应该有梯度
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中练习的技巧(1)练习的一般要求 1保持一定的数量 ○2要有明确的目的 ○3要有明确的要求 ○4要有合理的安排 ○5提高练习的效率
○(2)练习的内容
1语言知识(语言要素)○2语言技能(听说读写)○3交际技能(对语境中各种因素的把握能力和应对方式)
○(3)练习的基本层次(四种)
1机械练习或形式练习——训练语音、词汇、句型的基本功。主要活动是单一的、模仿性的多次重复。学生形成对
○刺激的快速、准确反应。如:朗读字词、词组、句子;句型练习中的替换练习等。
2认知练习或理解性练习——在基本功操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基本规律或规则。从
○
整体上系统地掌握语言,习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学生在练习中常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综合。常见形式是进行快速的句型转换练习。
3活用练习或意义练习——前两个层次的练习与一定的情景(真实的、想象的或结合话语、上下文的)结合,就
○形成了活用练习。如:看图填空、看图回答问题、看图提问并回答、用某种结构完成句子、句子翻译、情景对话等。
4交际练习或应用练习——有情景的活用练习虽有意义,但没有真正的交际目的,没有明确、真实的交际任务。
○如:介绍一下你的学校、值日生报告、课外阅读并介绍大意、用目的语写日记等。
* 以上四种练习并无优劣之分,各有各的用处,关键在于把握各练习在各学习阶段的比例和发展顺序,要互相渗透,结合运用。(4)练习的基本形式
语音练习
朗读音节、听辨音(辨声、辨韵)、听音辨调、听音标调、听音填空、听写、辨音认读、辨调认读、根据汉字写拼音等。
词汇练习
记忆练习(利用图片、实物说词,利用体态启发回忆,说出同义反义词,说出宾语,利用名词说动词或量词) 辨别练习(选词填空、改错、按类分词)
理解练习(用汉语口头释词、词语联想、看图练习、选词连线)
故事或课文,填关联词语) 运用练习(模仿造句、用指定词语回答问题,用指定词语提问并回答,造句,扩展短语,根据语境用指定词语会话,用指定词语复述
语法练习
替换练习,扩展练习,就划线部分提问,按指定句式结构完成句子,句式变换(句型变换 肯定否定疑问变换;句子变换 两句变一句)
汉字练习
认读练习(利用卡片、板书)
析写练习(析写笔画数、笔顺、结构)
部件练习(分析部件、找相同部件、按部件完成汉字) 组词练习(同音字组词、易混字组词、同部件字组词) 填空练习(指定汉字填空、自选汉字填空) 改错练习(单字改错、别字改正、综合改错) 听写练习
查词典练习(利用部首、笔画、拼音)
交际练习
交际练习(必须用本课的语法点与重点词语描述,叙述)
交际活动(明确交际任务后自由的表达,但应注意与本课内容的练习)
第九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Ⅰ)
—————语言要素教学
第一节 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标准?
“有缺陷而有效的交际”
“标准的发音,有效的交际”
任何人的语音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要求学生在语音上的完美是不现实的,只要不影响交际,个别音发得不准,声调有点问题是可以得到认可的。这种主张在一段时间内乃至现在仍影响着某些学校的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
“标准的发音,有效的交际”的主张是从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上提出的。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了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认同,并自觉地把它当作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标准和所追求的目标。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1、单音(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音教学中,可以把音节分解成音素对学生进行单音的训练。入门阶段进行的声母、韵母的教学,就是单音的教学,这是语音教学的基础。
人们在交际的时候发出一连串的单音形成了语流,个别的音由于受邻近的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23 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各种语流音变。
同化就是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
异化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音连起来发的时候,其中一个音由于某种原因,变得和另一个或其他的音不相同或不相似。汉语普通话中的异化一般是声调的异化。
弱化是在语流中,有些音变得较弱,不太清晰的现象。汉语普通话中的轻声就是一种弱化现象。弱化的音变得没有了就是脱落。
把单音教学同语流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流中教语音才是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真实性的比较理想的语音教学。
因此教师在语音教学中不但要教好每个单音,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在句子里,进行整体的感知与训练,让学生学到实际的、真实的语音。
2、突出重点、难点的原则
学生母语音哪些音是同汉语的音相近、相似但不相同的?
哪些音是汉语里有而学生母语里没有的?
汉语的送气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的送气不送气音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次序是:
音素—音节—单词—句子(单音—语流)
在任何语音系统中都有难发的音,也有容易发的音。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里的音是有限的,比如汉语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难发的音更是有限的。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把那个难音拿出来,反复地强调,反复地训练,那样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但是教师必须心里有数,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去教准每一个音。
4、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的原则
理解指的是对汉语的语言系统、分布、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理解。
教师占有的语音知识越多,讲得才能越深入浅出。
教师可以指着发音器官图去说明,再加上一些辅助手段,一个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是能让学生“听”明白的。
模仿是“口耳之学”,需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发音的道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这样的模仿才是自觉的,有意义的、有成效的模仿。
5、机械性训练与有意义的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机械性的训练,如模仿、重复等是语音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在语言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音节、词语、日常用语等,让学生在一节语音课当中,学会一些常用词汇和几句日常用语,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另外,还有一种更有意义的语音练习方法,那就是把词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往前提,提到语音阶段来。拿《初级汉语课本》(1~2册)为例(P97)。
二、语音教学的方法
1、设立一个不见文字的语音阶段,一般用两到三周的时间,相对集中地教语音,这是一种传统的语音教学法。
教师要按照声母、韵母、声调的难易程度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量。
单音教学法
音素教学法
两种教学模式:
1展示—讲解—示范—模仿—重复的方法。○(P97~98)2示范—模仿—重复的方法。○(P98)
在这个相对集中的学习语音的时段里,一般不出现文字,目的是让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语音学习上。
因为这种教语音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刚接触一种全新的语音系统时的兴奋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掌握最难掌握的东西,它符合人们的学习心理,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是集中学习语音,因而他们的语音基础一般都打得比较好,辨音、辨调的能力也比较强。
2、不设语音阶段,通过语流学习语音。
这是一种反传统的语音教学法,主张通过语流学习语音。
人类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不是孤立的音节。学习音节仅只是一种手段,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声、韵、调是一个整体,通过语流学习语音才有意义。孤立的音素和单词的发音与在语流中的音素和单词的发音是有差
异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句子的整体训练上,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感知句子的语音实际。
把语音教学融汇到会话、词汇、语法教学当中去,在句子中整体训练语音。
这种方法,虽然克服了传统的语音教学法的枯燥、机械的弱点,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程棠先生在谈到这种教学法时曾说:“任何技能训练都有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指法、弓法练习„„美妙动听的旋律)”
“不搞好声、韵、调的单项练习,不可能正确而自然流畅地说话。我们不能用目的来代替手段。”
“语流练习,可能有助于单音训练,但有些难音必须下功夫单独练习才能学会。”
3、单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这是一种兼顾了前两种语音教学方法的优点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4、速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以拼音方案为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全部学完。让学生对汉语的语音系统先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就进入生词、会话课文教学,在生词、会话课文的教学中,继续学习语音,语音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5、设立一个语音阶段,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语音教学的内容,以学生所学的综合课本的生词为语音练习的材料,集中时间学习语音。
具体操作方法是:(P100~101)
用这种方法教语音,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语音,可以使他们的语音基础打得扎实一些,同时也既练习了语言,使枯燥无味的语音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又使将来要学的词语先在语音阶段来个小循环,多少减轻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阶段中的压力。
三、语音教学的技巧
1、模仿法
学生完全通过听觉接收语音信号,再通过模仿直接发出。这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基本的方法。
简单好发的音可以用直接模仿的方法,难发的音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模仿。“理解”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直观的方法,也可以在实在弄不明白的时候,借助于学生的母语或中介语。
2、演示法
这是一种借助于板书、实物、图表、手势、表演等手段演示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教语音的方法。
用我们的两只手也可以演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P103~104)
3、对比法
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出两个音之间的差别。
这种对比可以是不同的两个语音系统中近似音的对比,也可以是汉语普通话中两个近似音的比较。
1两种语音系统的近似音的对比(P104)
○2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近似音的对比(P104)
○
4、夸张法
夸张法是把音的长、短、强、弱、开、齐、合、撮等进行适当的夸张,给学生在视、听上造成深刻的印象,以突破难点的一种办法。
如果我们把zi、ci、si、zhi、chi、shi、ri这几个音拉长,采取“延长提取”的办法,后面的元音[ɿ][ʅ]就出来了。
u[u]是个“后、高、圆唇”元音,合口呼的韵母;ü[y]是个“前、高、圆唇”元音,撮口呼的韵母。
er[]是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e表示发音时的舌位,r表示卷舌动作,仅是个符号。是个只能自成音节,不与任何声母相拼,也不与任何元音结合的元音。除了常见的“
二、而、儿、耳、尔”等十几个音节单用外,其他时候都是放在别的音节的韵母后面,组成儿化韵。(P105)
轻声是一种语流音变。轻声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发轻声音节时,我们可以用“拉长快收”法帮助学生发好这个音。具体做法是:夸张地拖长前面的音,快速收住后面的音。(P106)
5、辨声法
这是训练学生对语音的分辨能力的方法。
在黑板上板书出A、B两组单音或音节,由教师或发音较好的学生发出一个音,让学生指出是属于A组的是B组。
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或十几个单音或音节,标上序号,由教师或者发音较好的学生发出一个音,让学生指出是第几个音或是第几个音节。
这种练习也应该是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练习才是有意义的。比如,要练习分辨送气、不送气音,选择练习的语音材料就应该是送气和不送气音;要练习的是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那么就要选择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音,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混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6、带出法(1)以老带新法,即用先学的音带出要学的音。(P106)(2)以易带难法。即用容易发的音带出不容易发的音。(P106)(3)以学生母语的音带出汉语的音。这是利用学生母语在学习外语时的正迁移作用,而创造的一种语音教学技巧。
7、整体认读法
汉语拼音方案规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i、yɑ、ye、yɑo、you、yɑn、yin、yɑng、ying、yong;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wɑ、wɑo、wɑi、wei、wɑn、wen、wɑng、weng;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u、y、yuɑn、yun,ü上的两点省略。这些规矩太多不容易记;还有zi、ci、si后面的元音-i[ɿ],zhi、chi、shi后面的元音-i[ʅ]都不容易发,ri不容易拼读。
在教语音时也可以把上面所说的30音节,当成整体认读音节,整体教给学生。
8、暗示法
这是利用学生的心理暗示去克服教学难点的方法。教学之始不要让学生对新的语音系统有陌生感,不要让学生感觉汉语的语音比他们的母语中的语音难。
另外在语音教学阶段,尤其是学生发出的第一个音,尽管他发得不那么标准,也要给他充分的肯定。
四、语音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不能让学生马马虎虎过关。
2、声调教学要贯穿语音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一开始就重视声调。如果学生学到最后仍有洋腔洋调,主要原因是声调问题。过了集中学习语音阶段,除了要注意声调,还要注意语调的问题。
3、在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模仿学生的错音。学生在初学阶段辨音能力还很差,教师模仿学生的错音会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混乱,弄不清那个音是对的,哪个音是错的,而且也会使学生因怕说错而害羞,不敢开口。
4、由于各种原因有个别的音可能学生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来,这除了偶尔是生理上的原因外,大多数是心理上的原因,越紧张、越发不出来。这时教师可采取缓兵之计,先“放他一马”,切忌揪住不放。
第二节 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的原则
1、分级处理的原则
分级处理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是对各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分级,一般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要掌握3000多个词,中级阶段要掌握5000多个(含初级阶段掌握的3000个),高级阶段的学生要掌握8000多个词(含初中级阶段掌握的5000个)。
(2)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语言技能所需的不同词汇进行分级。有些词必须要做到五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翻译。
一般说来,口语词汇是有限的,常用的只有一千多个,而阅读词汇却是大量的。如果掌握了七千多个常用的词汇,就可以阅读一般性的文章和书刊了。
(3)是为突出各阶段教学的重点,把词分级。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词汇大纲把HSK词汇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
(4)是对一课书出现的生词进行分级,确定哪些是必须要讲的,哪些是可讲可不讲的,哪些是不用讲的词。一课书里的生词即使都是常用词,它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重点词:在一课书当中扩展能力强的词,使用频率高的词,常用的多义词和同义词,常用的虚词,语用能力强的词,感情色彩较明显的词;搭配比较特别的词,成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文化内涵比较多的词语应该是重点词。
非重点词:通过翻译可以理解的词,使用频率不高的词,方言、土语、生僻词、不常用的书面语都是非重点
词语。
对词汇进行分级处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
测试都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分级标准:
第一个标准应该是使用频率大的高频词 第二个标准应该是使用范围
使用范围广 第三个标准应该是构词能力
构词能力强 第四个标准是义项
义项多的词
第五个标准是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阶段
2、直接联系的原则
怎样进行词汇教学?
用直接的、直观的方法,要使学生把所学的词语直接跟所指的事物联系起来。
直接联系的原则除了指用直观的方法:实物图片、动作、表情、表演等方法外,也包括直接用第二语言,解释第二语言,也就是说直接用汉语去解释汉语的词汇。
3、重视语素教学的原则
传统的词汇教学以词为本,把词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教学,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这种“词本位”的教学思想直到现在仍贯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当中。(本位即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
多年来一些专家、教授从汉语的语素的特点出发,提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从对一个个孤立的词的教学转移到语素教学上来,在语素和构词法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词汇教学。
吕必松“组合汉语”理论——根据汉语“字本位”特点提出,是一种一体化的理论。
(1)字本位
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基本结构单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和最小的语法单位。“字”包括音节和汉字,是音节和汉字的合称,不仅仅是指汉字。
(2)组合生成字和字以上的结构单位—词和句子—都是由小到大逐级组合生成的。
(3)二合法
各级语法单位的组合生成基本上都遵循1+1=1的组合方法,即合二为一。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组合法”还在试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试验进行总结和完善。
4、在语境中教词语的原则
(1)不要孤立地以词解词。
以词解词的方法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解词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方法恐怕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因为这时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小,以词解词会越解越不明白。
以词解词不行,那么怎样做才是可行的呢?我们可以把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在一定的语境当中,通过上下文来讲。有人称这种教法为“词不离句”。
(2)是在对同义词进行辨析时,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当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和注意它们的差异之处。(3)是要把文化内涵较多的词语放到语境当中去讲解。任何一种语言的词,它的含义都有两类:一类是它本身的词汇意义,一类是它的文化含义。(P115~116)
5、比较的原则
我们先来谈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近义词,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处在同一语义场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它们在意义上大同小异,虽然只有“小异”却不可忽视,因为把握了同义词、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才可以准确恰当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小异”,就会因使用不当,而造成词不达意,影响交际的效果。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因而比较所包含的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A.词义的比较
词义方面的差别表现在意义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词义的具体与概括和色彩的异同等方面。 有些词,它们所表示的事物概念虽然相同,但是在表现具体某种特征或程度方面,有轻重的差别。(P116) 有些词它们虽指同一事物,但其所指的范围大小不一。造成词义的细微差别。(P117) 有些词虽然代表的概念相同,但适应的对象有别。(P117)
有些词虽然指的是同样的事物,但是有具体和概括的区别。(P117) 有些词其意义相同但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词含有褒义,有的词含有贬义,有的词不褒也不贬,处于中立的立场
—中性词。(P117)
有些词基本意思一样,但语体色彩不同,或是书面语体或是口语语体,书面语体一般用于庄重的场合,口语语体 一般用于轻松随便的日常生活。
有的同义词、近义词还具有方言色彩和时代色彩等。B.用法的比较
同义词、近义词在用法上的差异表现在词的搭配关系、词性及句法功能方面。
有些同义词、近义词它们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在具体运用当中,有的词只能同某些词固定地搭配,有的只能同另一些词固定地搭配。(P118)
有的同义词、近义词,意思虽然相同但是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P118) 有些词,词形一样,但轻重音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P118)
两种语言词汇之间差异的比较:
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除了专有名词和语义单一的术语之外,不可能存在着一一对等的关系。不同的语言的词语在词义、使用的范围、搭配关系及色彩、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把每一个词都做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比较,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两种语言的词语的比较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要走捷径,去背那一对一的生词表,要下功夫去掌握每个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6、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词汇教学当然也要遵循这条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体现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从几种外语教材以及几种对外汉语教材来看,一般说来都是:
1先讲具体意义的词,在具体意义的词中先讲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或是意义比较单一的、用直观的手段就可○以弄清词义的,然后再讲意义抽象的词,意义抽象的词也是先选择那些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容易理解的词; 2先实词,后虚词。同实词相比虚词较难一些,因为它的数量小,使用的频率却很大,表示的意义却很多; ○3先讲两种语言中概念相同的词,后讲概念有差异的词。○
其次体现在对多义词的处理上。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先讲哪个义项,后讲哪个义项除了考虑它的使用频率、范围以外,也应考虑它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
另外,体现在不同阶段的词汇教学的任务与教学要求上。(P119~120初中高级阶段)
7、高重现率的原则
重现率是指词语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次数。一个词从初识,到完全理解,再到能自由灵活地运用,必须经过反反复复地出现、不断地认识才能达到。一个词如果只出现了一次就记住了,会用了,那是不大可能的事,只有反复出现才能记住,出现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用得就越自如。学习第一语言是这样,学习第二语言更是这样。
词语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是教材编写者的事情,一个词语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次数则是由教师控制的事了。教师可以使用各种练习方法,将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为词语创造多出现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多认识、多运用的机会。
二、词汇教学的方法
词汇教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词本位的教学法,一种是句本位的教学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使用的最多的是词本位的教学法。
词本位的教学法是把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感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里通过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听清楚词的发音;
二是模仿阶段,学生边听边模仿教师的音,直到完全模仿准确为止;
三是理解意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理解词义。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辅助性手段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了解词的用法、搭配习惯、被限制使用的范围、同其他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异等;
四是练习阶段,练习分记忆性练习、有意义的练习、运用性的练习等部分。
记忆性的练习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记住词音、词形和词义,并能将词的音、形、义联系在一起;
有意义的练习是通过选词填空、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词语搭配、连词成句、造句等练习,加深对词义和词的句法功能的理解。
如果说记忆性的练习是一种机械性的练习,有意义的练习是一种有控制的练习,那么运用性的练习则是一种自由的,但不是
失控的练习。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学生不但能用所学的词语组成句子,还能把所学的词语组成句子连成语段,进行成段的表达。
持使用句本位的教学法教词汇的观点的人认为:大多数词的意义是不确定、模糊的,只有通过与其他词的相对照才有意义;一个词它的句法功能也只有在实际的句子当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不应该孤立地教词义、词性和词的句法功能,这一切应该在句子中、放在课文的上下文中去实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这种词汇教学法教词汇的人远没有使用第一种方法的那样多。
三、词汇教学的技巧
1、翻译法
这种方法是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来翻译同汉语等值的对应词,或者用来解释非常难以解释的抽象意义的词语的方法。
可适当使用,会节省很多教学时间。
但是两种语言中除了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以外完全等值的、一一对应的词几乎是没有的。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汉语词汇的真实意义,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翻译的方法,除非到了不用不行的时候。
2、直观法
直观法是用物件、图画、卡片、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就是说是通过感官来学习词的意义。(P123~124)
学生将所学的词语同事物直接联系起来就避免了因翻译而造成的理解上的误差。
直观的方法一般用来教具体意义的词,意义越具体的词这种方法就越好用。
直观法也可以用来教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
3、定义法
使用已经学过的词语给新的词语下定义解释词义,而不是使用词典上的定义。(P124~125)
4、归类法
通过归类的方法解释词义。(P125)
5、类比法
根据两个词在某些特征上的共同点,用已学过的词,推出另一个新词。(P125)
6、对立法
对立法或叫反义说明法。是利用反义语义场中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解释词义的方法。(P125~126)
但是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所以反义词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关系。
7、解析法
通过解析语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
A.煎熬⇀熬煎
察觉⇀觉察
直爽⇀爽直
忌妒⇀妒忌
语素颠倒后词义不变。
B.火热⇀热火
奶牛⇀牛奶
眼红⇀红眼
豆绿⇀绿豆
语素颠倒后词义发生了变化。
8、辨析法
词汇教学中常用的、针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教学的方法。同义词、近义词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辨析:词性、意义、用法、色彩、程度、语体、语气、搭配、文化心理、习惯等等。(P127)
9、语境法
语境法就是让学生在语境中猜出词的意思来的方法。(P127~128)
把一个词放到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使词的意义更清楚、更具体、更完整。一般说来,意义越抽象、越笼统的词需要的语境就越多,意义是特定的、具体的,所需要的语境就越少。
10、以旧带新法
用学过的旧词,带出新出现的词。(P128)
11、符号标示法
符号标示法就是用符号解词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利用人类共知的一些符号解词。(P128~129)
12、提前感知法
这种方法是将一册书的生词有计划地在语音阶段来个小循环。这些生词是以语音练习材料的身份出现的,只出现音和义,不出现汉字,词义是用直观的手段告诉学生的,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这种方法将词汇教学的 29 感知阶段向前提了一步。
教学实验显示,在语音阶段感知过的生词,学生记住了近三分之一。
这种方法,只能用在零起点的初级汉语教学中。
13、联想法规则
利用学生的联想解词的方法。(P130)
四、词汇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词音方法。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目的语国家学习语言的优越条件,帮助学生读准词音。
2、词义方面。
在初级阶段要用学生学过的词语及其他直观的辅助性的手段去解词,尽量避免用词典上的定义。到了中高级阶段,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工具书。
两种语言里完全等值的词极少,词汇里暗含的文化成分也很多,词义教学要贯穿于初级、中级、高级的各个阶段,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但分析、比较的方法在各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3、形、音、义要结合起来讲。
虽然同义词的辨析、多义词的讲解在词汇教学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但千万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同义的辨析和多义词的多个义项的讲解上。
4、对一课的生词要分级处理,切忌平均使用力量。
讲和练要搭配开,以练为主,讲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
第三节 语法教学
汉语教学语法是从言语到语言的概括,是对语言知识和汉语语法的系统的讲授。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从语言到言语的指导。它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语法知识,掌握语法系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而是通过语法及其他语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说汉语,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汉语语法教学是重理论成系统的。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重实践的语法点项的教学。(P134)
一、语法教学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6直观性的原则
○○2针对性原则
7不用或少用专门术语的原则
○○3对比的原则
8先易后难的原则
○○4重视句型教学的原则
9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5启发性的原则
10趣味性的原则 ○○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讲体现汉语的语法特点的东西,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东西。
实词:主要是动词的搭配问题。
虚词中主要是虚词的意义、用法问题、离合词的问题和固定词组问题(P136);
在句法方面:语序、多项主语、多项状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及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特殊的句型、动作的态、固定格式、反问句及一些常见的口语格式和多重复句的语义关系等问题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2、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汉语语法的研究从单一的静态语法分析转向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
二、语法教学的方法
1、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种推理的方法,就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或叫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三段论就是这种推理的基本形式。
这种推理的方法应用到语法教学当中就是:先给出语法规则,再举出例子。(P138~139 存现句教学)
2、归纳法
归纳法是同演绎法相反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它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先举出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P140 “把”字句教学)
3、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性质上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别的性质上也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既不是从一般到特殊,也不是从特殊到一般。而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应用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上,它既不像演绎法那样先给出规则再举例子,也不像归纳法那样先举例再归纳总结出规则。
类比法在两个特定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利用它们的共同点,推出一类与另一类相同的规则的方法。(P141 将动宾词组与动宾式的离合词进行类比。)
4、引导性的发现法
引导性的发现法是把前三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类推,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语法规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的语法教学中实际上是很常用的。(P141~143)
*语法—翻译法和认知法都是用演绎法来讲语法的,归纳法则是听说法和直接法用来讲语法的方法。
三、语法教学的技巧
1、利用物件、图片等直观手法讲解和操练语法
钟表:时点和时段,讲介词“离”,介词词组“从„„到„„”等。
比较句:用两个或几个同类但又有差别的物体,如,长短不一的铅笔,大小不一的苹果,价格不等的书等。(P144~145)
2、通过问答的形式讲解和操练语法点
这种方法是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出语法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通过操练弄懂和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法点的方法。(P146~147 “有”字句)
3、情景引入法
情景引入法也是用问答的方式引出语法点和操练语法点,所不同的是“问答”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比如我们在讲“是„„的”句时,可以用这种方法。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问答的情景。比如,我们以“去松花江的冰雪大世界”为情景进行会话,引出语法点。(P147~148)
4、扩展法
扩展法是抓住中心词,层层扩展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操练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有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的句子。(P148~149)
5、推理法
利用成年人的知识、经验及对事物的认识、判断推理能力去讲授和操练语法点的方法。
复句间的意念关系、固定格式所表示的意义等是留学生很难把握的,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讲授和操练的话,学生很容易把握。(P150~151)
四、虚词教学
现代汉语的虚词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因为汉语的虚词同实词相比数量极少,只有七百多个,可是出现的频率极大。在现代汉语里虚词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很多虚词几乎惟一的作用就是用来表达语法意义,不同的虚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虚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人曾对留学生出现的1466个病句作了分析统计,分析统计的结果是65%的问题出现在虚词的使用上。留学生在虚词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它的词汇意义比较空灵,学生对一些近义虚词的细微差别体会不了。
2、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学生不好把握。
虚词同实词比较起来,使用的频率要高得多。一般说来,使用的频率越高,语法意义就越多,用法就越复杂。
(1)弄不清虚词的位置。
(2)弄不清哪类词应该出现在哪类句子中。(3)弄不清虚词的结合规律。(4)弄不清虚词的语气和语体色彩。(5)弄不清轻、重音跟语法意义的关系。(6)弄不清复句中关联词语的搭配规律。
3、英文注释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语法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所以,解释语法现象和讲授语法点项时一定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定义式的、经院式的解释。
2、针对性要强,学以致用。注意不要面面俱到地把一个语言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一下都告诉学生。
3、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去进行操练。
4、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是为言语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服务的,语法解释要同尽可能多的练习结合起来。语法练习的方法很多,除了理解性、记忆性、应用性的练习外,还要增加纠错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自己纠错的习惯。
第四节 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特点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记录。这些记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吕叔湘先生:世界上的文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类,也就是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类,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音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英语、法语等等所用的拉丁字母,俄语、保加利亚语所用的斯拉夫字母都是音素文字。
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体。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都属于这一类。
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字母原则上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是偶然的意外。
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惟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信息量大。
2、汉字具有超越方言,超越时代的性质。
3、汉字的构词能力强。
4、汉字的区别性强、阅读速度快,容易记忆。
*现代汉语常用字、次常用字(2500个,覆盖率97.97%;1000个,1.51%,合计99.48%)
现代汉语通用字(7000个)
汉字的缺点:
1、汉字的数量多。
2、汉字的结构复杂。
3、字音难读。
4、字义难把握。
二、汉字教学的难点
1、从字形上来说,汉字是平面型的方块汉字。
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虽然少但笔画的组合形式比较多,汉字笔画间的不同组合关系有区别字形的作用。
汉字的部件多,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更复杂。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嵌插结构等。每一种结构中又有很多的变体。
笔画的组合关系及部件的组合关系复杂,使得字形在汉字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
学生在这方面容易出的问题是:
(1)笔画混淆,看不出平撇与横、撇与提、竖撇与竖、长点与捺、长点和竖弯钩等有什么区别。(人、八、分)(2)结构混乱,不知道哪个部件应放在哪个部位上。(3)随意增减笔画,不知道多一笔,少一笔都是错字。
(4)结构不匀称,各部件间该写得小点的部分不小,该写的大点的部分不大,字的结构该松散一点的不松散,该紧凑的又过于松散。(5)形近字问题。
2、从字音上说,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汉字系统里就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字。
汉字系统中一字多音的现象很普遍。
3、从字义上说,一字一义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但一字多义在汉字系统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4、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母语中“汉字”的负迁移影响。
三、汉字教学的原则
1、字形、字音、字义相结合的原则
独体字一般都是常用字,在3500个常用、次常用字中,有230多个独体字,将近95%的独体字可以独立成词,而且它的构字能力极强,90%以上的独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部件。
2、针对学生的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
汉字教学的重点是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
3、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4、循环往复,强化记忆的原则
5、适当的汉字知识讲授与有意义的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四、汉字教学的方法
1、先语后文的方法
这是在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进行汉字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集中一段时间学习拼音课文,在这段时间内不接触汉字。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子、掌握了一些基本语法规则,对汉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突击学习汉字。
2、语文并进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纠正了先语后文的不适合汉字教学实际的情况的弊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语文并进的方法不设没有汉字的语音阶段,在教课文、教语法,进行听、说训练的同时,也教汉字,也进行读、写的训练。这种语文一体,同步并进的方法,一直在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中占主流地位,可见它是有很多长处的。
学习之初就接触汉字,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每天记住几个或几十个汉字分散了突击学习汉字的负担,便于记忆。虽说是“语文并进”,但还是“重语轻文”,因为汉字的出现是完全服从单词课文的需要的。比如说,在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里,由于交际的需要,“您好”“谢谢”等出现的较早。“您”“好”“谢”都是合体字,而且结构比较复杂。这“严重地忽视了汉字的特点,不利于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规律进行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教学”。(吕必松)
3、拼音文字交叉出现的方法
这是一种类似于日文中的假名加汉字的方法,即单词与课文中只出现本课计划教授的汉字和在学生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汉字,其余的使用拼音。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出现独体字,再出现合体字。
但是它的问题也很明显,这就是固有的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并不是常用字,所以它在课文中就出现得很晚,而适应交际的需要出现在课文中的合体字却只能以拼音的形式出现。
4、语文双轨
语文双轨就是语文分开,听说与读写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分别设课。具体方法是在语音阶段结束后设听说课和读写课。听说课以听说为主,主要加强学生的听和说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课从教汉字入手,逐步过渡到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听说课和读写课两种课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实际上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汉字教学还是服从于听说教学的。比如,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开设了一门综合课——精读课。精读课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骨干课程。精读课的任务是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教学,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的课程。但受教材的限制汉字教学仍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5、字本位的方法
字本位的方法是把汉字作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的方法。
遵循着字本位的原则编写的汉语教材,最典型的应该是法国巴黎狄德罗第七大学教授JOEL EBLLASSEN(白乐桑)先生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张朋朋先生合编的教材《汉语语言文字启蒙》。这本教材以字本位为重点,它既高度重视字频和词频,又能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全面处理汉字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该教材的特点。
纵观五十余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词本位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词本位指导着我们对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
五、汉字教学的技巧
1、字源法
字源法是通过对汉字本形的来源的展示,来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形象性比较强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教学。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不太大。据清代汉字学家王筠统计在《说文解字》中9353个汉字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一共有2657个,不到三分之一。可是这2657个字,绝大部分是常用字。
2、字根法
是利用汉字中有许多不同偏旁的字都是来自于相同字根这一特点,迅速识字的一种方法。
3、部件分析法
部件大于等于笔画,小于等于整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比较,来正字、正音的方法。
1用比较的方法正字(P175~176)○2用比较的方法正音(P176~177)○
六、汉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虽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记忆汉字,但是不要把对留学生的汉字教学当成对中国学生的文字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把握好。
2、不能俗解汉字。所谓的俗解汉字是指那些虽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随意性太强,不科学,荒诞不经,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解析汉字的方法。“俗解”毫无根据,而且任意性太大,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混乱,而且会先入为主,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是当汉语的教师,那么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了。
3、汉字教学中要注意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合体字结构分析的教学。它不仅对学生掌握汉字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有益处。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094461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学分: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预修课程: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视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演进、教学理论、特点、教学规律、总体设计、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以及一般的语言教学规律和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并把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范畴之内,从而使从事这一事业的有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掌握其教学规律和方法,最大可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教材及参考书: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李杨主编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周思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人学外语;(2)少数民族学汉语;(3)少数民族学外语;
(4)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Mother
tongue
外语: 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Foreign
language
第一语言:一出生就接触、学习、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First language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
应用语言学: 1.语言教学 2.语言规划
3.辞书编纂
4.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情报检索、信息过滤„)5.实验语音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部构成
(2)任务:研究——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2)教学的全过程;
(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1)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2)教学内容
语言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语法性,合乎语法;可接受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
A.语言学能力:语音、词汇、正字法、语法、语义、听说读写技巧
B.社会语言学能力:功能、意念、场合、社会地位、性别、身份、心理因素、行为语言、语体等
C.话语能力:即连贯的话
D.交际策略:解释、迂回、改正、重复、忧郁、回避、猜测、语体转换、代码转换等
1.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定义: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 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相关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
2.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定义: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 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听说读写的技能,听、读用于口头交际,是理解;说、写用于书面交际,是表达。
3.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关系(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C 50¡¯s初¡ª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2)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f.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3)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4)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应用语言学 d.学科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6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在北京语言学院成立。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g.师资
1983年,北语首先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教学论”(后改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以及获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点。(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
1)初创阶段(50’s初—60’s初) 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
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改进阶段(60’s初—70’s) 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b.提倡“精讲多练”。
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 1977年《汉语课本》首先引入了句型教学。3)探索阶段(70’s初—80’s初) 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 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4)改革阶段(80’s至今) 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 “先读写,后听说”。
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全国制订教学大纲)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学科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两部分。
1)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
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
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 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文革”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 主要教学原则。C.70’s
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三、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组成: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
教谁?学习对象
只是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已掌握一套语言规则,善于类推,精于比附 教什么?
“彼无我有”或“彼有我无”的语言现象 教多少?
“量”:取舍、详略 何时教?教学顺序 如何教?教法
3-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3-2.心理学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几乎与一切学科都有关系。语言教学活动的研究必然包括对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都离不开心理学理论。历史上的每一种教学法流派都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是对外汉教的重要理论支柱。一些热点问题必须将语言研究和心理研究结合起来。包括汉教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吸取营养。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C.记忆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
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 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3-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 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重要因素。
上层结构: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小结: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 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活动方式: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②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③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④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②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理论:LAD假说,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三、第二语言学习
1、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1)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2)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3)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4)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4、偏误的来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泛化”(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有正确的态度,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6、意义与局限
意义:(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4)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中介语理论
1、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
3、特点:
(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4、失误与偏误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5、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
(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
A.母语的负迁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泛化”
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D.交际策略的影响。
E.学习环境的影响。
(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目的语环境/非目的语环境
2、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有关联/无关联
3、充分运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五)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1、生理因素
2、认知因素
(1)智力
(2)语言学能力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4)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
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3、情感因素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学习态度分为3个方面:积极、一般、消极 性格——内向/外向;自尊心和意志;焦虑;移情
第三章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和目的
1、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2、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①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 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
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第二语言教学类型可分为:
1、按教育性质分:普通教育(指中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预备教育、专业教育、1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特殊目的教育.2、按学习期限分:长班(一学年及以上)和短班
3、按教学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1、汉语言专业教育
2、汉语进修教育
3、汉语短期教学
4、汉语速成教学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口语、听力)
3、专项目标课(报刊阅读、应用文写作)
4、语言知识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课程设计: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既定的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选定的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教学规模的大小。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2、总体设计(1)定义
总体设计: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
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
(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
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达到的水平;等等。(4)确定教学原则
①语言要素和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②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 方式:
A.综合训练:在一门综合课中贯彻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综合训练。B.分技能训练: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
C.综合训练和分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设综合课的同时开设专项技能课。
③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 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 方式:
A.以结构为纲,兼顾功能。B.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
C.以话题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D.以情境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E.纯功能方式
④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总体设计要处理讲不讲语言知识和如何讲的问题。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汉字教学的基本立场是:以简化字为规范汉字。在汉字教学中要考虑语素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⑥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要处理是否用媒介语解释、对比、对译以及何时用的问题。
⑦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⑧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上述八方面内容的选择依据:
A.学生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B.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5)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内容: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解为小阶段。②课程设计:
A.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B.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C.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参考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③周课时和总课时
1学期20周,1周20学时,1学期一共是400学时。
1学期:400学时,词汇量1000~1500,掌握初等阶段的基本语法点。
1学时:40分钟、45分钟、50分钟。(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其他教学任务间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的确定
1、教学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课程设计:
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置的课程体系。
2、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分类:语法大纲、句型大纲、词汇大纲、情景大纲、功能大纲、意念大纲
(四)课程规范
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
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
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
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
5、对测试进行规范
第四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1.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性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交际的场所。地位: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以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和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 2.课堂教学的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②教师必须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③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模仿以正确的引导。
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生记忆。
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交际的气氛,创造交际的条件。
(2)对学生的要求
①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②模仿:学生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地进行模仿操练,同时要把握模仿的正确性。
③记忆: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来帮助记忆。
④运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操练和课堂活动,以达到运 17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标。3.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1)教学过程(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4)教学步骤:一个教学环节可分为若干个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4.课堂教学的原则、方法、技巧(见后)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
任务: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文化背景。
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偏重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言语交际能力。1.语言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 汉字 2.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
3.言语交际技能: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根据语境得体运用、连贯表达完整语义、具有应变调整能力 4.相关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基本国情、文化背景知识
1、语言和文字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四个方面(1)语音
A.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
B.任务:使学习者掌握汉语普通话标准的、正确的发音及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为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C.教学原则:
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音素的单独发音和在语流中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在语流中,有些音会弱化(变得较弱或不太清晰);有些音会脱落(弱化的音消失):
星期天,我们一起去买衣服。
︱
︱
︱
弱化
脱落wom
脱落yif
最好的做法是:
语流(通过句子教语音、语调)→ 单音素(分解)→ 语流
1、科学性原则:掌握规律,循序渐进
2、实践性原则:精讲多练
3、对比性原则: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4、直观性原则:辅助手段的运用
5、趣味性原则: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的练习相结合
6、语音教学必须贯彻始终 D.辅音和声母教学的难点
a.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教学方法:吹纸)
b.清音和浊音的区别 除m.、n、ng、l、r 外,都是清音
c.三组难音 z c s;zh ch sh ;j q x
在语音教学中,你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分清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E.元音和韵母教学的方法
a.利用学生母语的正迁移
b.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
c.教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时,一般作为整体来教,不必分解 F.声调教学 一靠模仿,二靠记忆 辨调练习的较好方式是:
一和二不连读,四和一不连读,四和三连读。较好的连读练习形式是:二一四三。如:
学说汉语
滑冰跳舞
图书报纸
服装市场
研究历史„„ 据研究,从四声的发音难度来依次排列,比较好的教学顺序是:
第一声 → 第四声 → 第三声 → 第二声(2)词汇
简论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
①选词标准:常用、构词能力强
对外汉语教学中选词标准最重要的是常用和构词能力强
②对留学生的要求:初等:2500~3000;中等: 5000;高等:8500
学过800学时(在中国相当于初等即一年级)的零起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应为2500~3000 教学原则
(1)提倡“词不离句“。
(2)掌握构词法规律:偏正(汉语)、并列(语言)、述宾(结婚)
重视语素教学:通过语素义解释词义(电→电灯、电话、电视机)(3)重视比较:
汉语内部比较(忽然、突然)
汉外比较(参观、访问——visit)(4)分清运用性(表达性)词汇和领会性(接受性)词汇(如:人名、地名、专名)。(5)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展示词汇的技巧:
(1)直接法:实物展示,便于理解。
* 利用卡片,A面是汉字,B面是词的汉语拼音
和外文翻译。认读时,可以先认拼音,后认汉字。也可以直接辨认汉字,发出读音。如果认读失败,教师再用B面提示。
(2)类聚法:重新排列,便于记忆。如重新排列课文中依内容出现的生词:
* 按不同的词性归类排列:名词、动词、形容词
* 按意义的相关性来排列:哥哥、姐姐
// 学习、工作
* 分话题排列:病——舒服、感冒、咳嗽„„
看病——挂号、内科„„
药——开药、药片、一天吃几片„„ 注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 避免循环释义:货币 → 钱 → 钞票 → 货币。* 讲清语义、语法、语用的区别:
局面 // 场面(使用范围)
大方 // 小气(褒贬色彩)
爸爸 // 父亲(语体风格)
解释词汇的方法
(1)利用汉字字形:如“深“,为什么有“深色”、“夜深”的说法?
深 → 水深 → 颜色浓(深色)→ 离开始的时间久(夜深)
(2)以旧词释新词:如学习新词“立刻”,可利用已学过的“马
上”。
(3)根据语素义推测词义:如学习“电铃”,已学过的语素是 “电”:→ 电话、电视、电脑、电冰箱„„
(4)类比释义:汽车站 → 火车站、地铁站
(5)利用句子释义:“凭”(根据、依靠)→ 凭票入场、凭劳动吃饭
(6)形象与动作释义:如画眼睛表示“看”,在瞳孔中画一个人,说明“看见”。又如表演“拿”、“掏”、“摸”的动作。
(7)利用语境释义:A:菜做得不太好。B:没关系,凑合吃吧。
“俭朴”——他虽然很有钱,可是从不买名牌衣服,也从不上高级饭馆„„
(8)近义词比较:如“忽然”和“突然”。
* 我走在路上时,突然(忽然)下雨了。
* 事情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事情的发生很突然。// 事情发生得突然极了。//汽车突然一停。
(9)反义词对比:如“深”和“浅”、“表扬”和“批评”。„„(10)转述法:如“贪污”,把公家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11)符号法:加、减、乘、除、等于、大于„„
(12)汉外翻译 :
注意:* 不要把一个词语的义项都罗列出来。如:打、搞、弄
* 要注意一词多译的现象,如“to play”, 可译成“玩儿”。
在英语中,可以说:play game,play ball,play piano
在汉语中,分别说:玩(做)游戏,打球,弹钢琴 ④练习词汇的方法:
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记忆性练习等等。
A.感知性练习:语音识别 ,词形识别(听录音、跟读、认读、给字注音)
B.理解性练习:(说出或写出反义词,同义词替换,图示方位词,数量词„„)
C.模仿性练习:语音模仿(听录音、跟读); 汉字书写模仿(描写、临页)
D.记忆性练习:(以上各种都可以使用)
E.应用性练习
:(选词填空,用指定的词造句、组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记忆练习
* 直接问答(反复说,反复用)
例如:学习“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美元、人民币、日币、法郎”
问:人民币是哪国的钱?
答:人民币是中国的钱。
问:中国的钱叫什么?
答: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利用实物或图片
如:利用图片,学习“游泳、跳舞、唱歌、滑冰„„”,请学生说出图片上人的动作。
* 说出动词的宾语、名词的量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如:量词搭配(一叠卡片写名词,一叠卡片写量词。学生随意抽取一张名词卡片和一张量词卡片,如果能搭配得一分;若不能搭配的话,则必须说出与量词搭配的词。)(2)辨别练习
* 辨析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例如,“打算”)
假期里,我的打算(1)是去北京玩儿,但是不打算(2)坐飞机去。到北京后,去什么地方玩儿,我还要打算打算(3)
A:准备
B:考虑
C:计划
* 选词填空:
明天晚上,我去看电影
在家里看电视。
A:还是
B:或者
C:还
* 改错(A:明天你千万要来!B:放心吧,我千万来。)(3)理解练习
* 用汉语口头解释
例如:打电脑游戏(玩)、打的(坐)、打毛衣(织)
例如:固定词组“电视大学”、俗语“生米已成熟饭”)
* 词语联想
例如:“蔬菜”:青菜、萝卜、番茄„„
“恋爱”:爱情、约会、结婚;误会、吵架、离婚
* 画面联想(例如,画面是“香烟”:身体、健康、有害、寿 命„„)
(4)运用练习
* 填写关联词:因为我身体不好,()没去上课,()很想去
* 关联词抢答: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只要(就)„„
* 运用形容词 :他感到很(高兴、难过、激动„„)
* 接龙:中 → 中国 → 国家 → 家庭 → „„
* 模仿造句:我一时糊涂,„„。// 他一说就好几个小时
* 替换词语:你应该努力学习
(认真、刻苦„„)
* 扩展词语:学习(如:学习汉语 / 努力学习)
* 说序号念词语 :把商品广告单上列的商品编上序号。教师说出某序号,学生找到该序号的商品后,念出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完成对话:设置情景,规定必须使用的词语或固定词组.请两位同学充当情景所规 2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定的人物进行对话:
如:你的一位同学好几天没来上课,有一天遇到了他。
怎么了、感冒、不要紧、严重、没什么、建议、经常、锻炼、健康„„
⑤积极词汇(表达性词汇):要学会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图,能说能写
消极词汇(接受性词汇):只需理解意思即可,能听能读 ⑥词汇的记忆问题
A.重视首次感知
B.及时巩固,防止遗忘 定期复习,不断重现
口谈、耳听、眼看、手写多种渠道掌握(3)语法
语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用:①通过一定规则,有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以语法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的形式
②承认学习第二语言,必须要总结语言规则,语法学习更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③对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说,汉语的语法体系和他们的母语的谱系关系相去甚远,所以更需要掌握语法
地位: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才能表达语言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单独教语法也不行,要结合功能
才能掌握交际能力。
任务和目的:让学生通过理解语法规则进而理解目的语本身并运用语法规则在交际中进行正确的表达,即遣词造句。②教学内容:各种规则
词→ 词组 →句子→ 语段→ 语篇 ③作用
A.通过一定规则有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
B.总结规则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C.汉语的语法体系和大多数学生的母语语法谱系关系相去甚远,更需要掌握语言结构。
重点语法项目的选择
A.表示汉语特征
B.不同学生的难点:(量词、语气词、助词(了、着、过„„)、各类补语、特殊句式(“把”字句„)、语序(多项定语 / 状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要体现规范性、稳定性(×你有去过北京吗?)
A.对比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B.语言形式结构要教,语言功能也要教
C.语法不能只是句子的一个层面,要语素(汉字、音节)、词、词组(短语)、句子、话语(语段、语篇)综合。
D.“精讲多练”、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操练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多样化:替换、转换、扩展„„
E.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④教学方法(试述语法教学的主要方法)
A.归纳法:先给例子,后总结规则
B.演绎法:先给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
C.引导性的发现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语法规则 外国学生易犯的语法错误(1)遗漏
* 即使你不同意,我(也)要去。
*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2)错序
* 我们上课八点。
* 我把作业能做完。
(3)误代
* 她怎么(这么)漂亮,当然有很多人喜欢她。
* 你什么时候去北京吗(呢)?(4)误加
* 我们班有十五个同学(×们)。
* 昨天他来了,我很高兴(×了)。展示语法点的技巧:
(1)实物展示:
* 利用地图:可以学习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介词词组(如:从„到„、往„动词、„„)
* 利用物件:可以学习“比”字句(如:出示长短不一的笔)
(2)动作演示:
* 表演开门和关门,学习补语:打开、关上;如 :介绍趋向补语。(3)对话引出:
*
A(老师):这是什么?
B(学生):这是书。
A(老师):对,这是我的书。(学习表示领属“的”)
*
A(老师):我们的教室里都是留学生吗?
B(学生):不是,还有一个中国老师。
A(老师):如果用“除了„„以外,还„„”,怎么说?
B(学生):我们的教室里除了留学生以外,还有一个中国老师。
解释语法点的方法(形式、意义、功能):
*形式:结构本身、相关结构(如一个结构的肯定式、否式、疑问式)、必要成分
(如“被”字句的补语)、语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如时量补语)和虚词的位置等。
*意义:语法点的语义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功能: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
解释语法点的方法:
(1)列出公式:如板书时量补语的三种形式: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2)以旧释新:如学习“把”、“被”:
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门被我关了。
例:一个句子里同时出现几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其顺序的排列是外国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对此,可先呈现出其语序选择的规律:时间词——介词短语——副词
* 他最近常常感冒。
* 我从现在起永远不吸烟了。
* 他昨天从早上七点一直睡到下午四点。
(3)内部对比:
* 如:存在句 “P有N” 和 “N在P” 的语义重点不同。
“房间里有衣服”在于描写,“衣服在房间里”说明N的位置。
* 例:她一连哭了三天。
× 她连连哭了三天。(4).汉外对比:
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语序:S—V—O
日语和韩语的基本语序:S—O—V
例:不同点对比,如存现句:
处所+有+NP
There + Be +
NP
+
place
湖上 有 一条船
There
is
a
boat
in
the
lake
又如,在空间(地址)和时间(年、月、日)的表达上,汉语也是从大到小,而
英语则是从小到大。
(5).说明功能:如“太---了”:太贵了!太好了!
(6).推理法
利用人们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推理能力,讲练语法点。
如学习假设条件复句“如果没有A,就没有B”:如果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鸡和蛋的关系”这种人们共知的认识来讲解,那么就不需要多讲解语法,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就能明白,并学会使用。
注意:
归纳语法点的方法有:系统归纳、对比归纳、提问归纳、实例归纳。
归纳语法点的内容包括: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特点、与学过的相关、相近的易混淆语法点的对比、与学生母语中相同语法点的对比、指出常见错误和避免方法。
⑤练习方法 过程上:
A.理解性练习(造句、填空、改错、翻译、是非选择)
B.模仿性练习(句型操练)
C.记忆性练习(反复、在不同语境中重现 以求长时记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性质上:
A.机械性练习(老师控制 重复、替换„„)
B.有意义的练习(老师控制答案、问答)
C.交际性练习(老师只控制答案类型,内容由学生发挥)练习语法点的方法:
(1)机械练习:模仿、重复、*替换:他在床上躺着
(椅子上
坐着)
你多吃一点儿
(睡
一会儿)
*扩展:菜——中国菜——吃中国菜——我吃中国菜„„
* 句式变换,如:陈述句 —— 把字句 —— 被动句
他关了门
他把门关了
门被他关了
* 句子变换,如:我比较高,他不太高 —— 我比他高。
我一米八,他一米八 —— 我跟他一样高(2)造句法
* 功能造句:一种功能的多种表达方式
例如:建议 —— 我们走吧。
催促 —— 我们快走!
* 串联造句:提供词语,让学生成段表达(例如:严格、要求、认真)(3)交际性练习
创造交际环境,设计情景,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语法点用于实际交际中。
* 真实情景问答:到商店购物,去邮局寄信
* 情景问答:“问路” —— 让学生编写问答式对话
* 自由发挥:感想、意愿、热门话题、交流体会 交际性练习举例:
*
用卡片做游戏,例如学习“有、要、是”:
第一轮:发给每人一张卡片,上有某动物图象,标汉字和拼音,要求每人说出自己有什么。如:我有大象 / 熊猫。
第二轮:做交换游戏,如“我有大象。我要熊猫。谁有熊猫?
第三轮:发给每人一页动物名称表,只有汉字。要求学生写拼
音,然后写出并说出“我最喜欢的动物是„„。”这个练习既认汉字,写拼音,又练习语法,能使学生活动起来:交换卡片,寻找自己需要的卡片,请教别人,查词典,写出并说出„„。
* 你说我做(A说“请把你的书放在桌子上”,B 做)
*
教师先说起始句,学生完成后续句或结局,例:小伙子说:“我们分手吧”,姑娘说:“既然„就„„。” 小伙子说:“但是„„”
*
比高低,例:
A 进攻“我比你高”,B 反击“虽然我没有你高,但是我比你强壮”„„(4)汉字
外国人说汉语难学,主要指的是汉字。
①任务:教会学生读(汉字)写汉字(书写文字)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②常用字、次常用字 2500~4000
掌握2500以上的汉字,阅读一般书籍已无大碍 ③教学方法
A.先认读,后书写。学习汉字时要尽可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
B.先教可以作为部件的独体字,后教包含学过的独体字的合体字
C.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D.教学时要一笔一划展示新部件的笔画、笔顺及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正确位置和布局。
E.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作些说明 F.帮助学生区分同音字的不同字义
G.对区别性小、易混淆的字要作对比练习H.对学过的部件要及时归纳总结
I.做用字组词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字义理解词义
J.练习汉字的方法: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组词等
2、言语能力:听、说、读、写、译 言语技能训练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我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程。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言语技能划分的。听、说、读、写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内容之一。(1)听
①听力的重要性 :听总是先于说,听的能力总要大于
说的能力。②听力训练的任务:
A.打听力基础:课内的听力训练是为走出课堂进行社会交际铺路。B.培养听的技巧:抓关键,跳障碍。
C.培养听的适应能力 :方言、口音、非标准语言、条理不清、外界干扰„„情况。D.培养注意力和开发智力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听的习惯。③听力训练的方法 :听和练习
听
聆听:听老师口述、听录音、广播„„
视听:看电影、电视、录像
B.练习:语音识别、词义和语义理解
a 语音识别:声、韵、调、连续、停顿、重音、语调、语气„„
练习形式:听写(拼音)、注声母、韵母,标调号、标句重音„„
b 词义理解
练习形式:听后解释、听后联想、猜测词义、多项选择解释词义、辨别近义词和同义词
c 语义理解(语义: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即词组、句子、语段和语篇的意义。)练习形式:听后回答问题、画图、填表、选择正确答案、听后讨论„„ ④听力课
A.精读: 理解听力内容的细节
B.泛读:抓大意,让学生找出所要求的信息或归纳大意。(2)说
为什么许多口语教材以会话为基本形式?口语交际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会话教学有利于初学者掌握语言结构,有利于培养话语能力,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理解能力指的是读、听的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说和写的能力
说:口头表达能力。表现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话语能力。就内容而言,狭义的口头表达包括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头表达;广义上还包括讲演、讲课、解说„„ 写 :笔头表达能力。
初级阶段:写字、写话能力
中高级阶段:应用文写作能力 ①口头表达训练的必要性
要求学生综合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材料进行创造,所以可以有效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②口头表达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 狭义上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表达。广义上包括讲演、讲课、解说„„。
口头表达所用语言是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也离不开语用和文化要素
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口头表达训练的途径: A.课堂教学
B.课外语言实践活动 ④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能力表现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话语能力
A.语音教学(原则:语音训练和说话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单项→综合a 以音素教学为纲(音素发音→拼音、音节→词的发音、声调→短句发音、声调)
优点:可以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练习材料,根据发音部位、方法对有关音素
进行对比练习
缺点:进入语流后,语音语调易变形走样,而且单纯的语音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综合→单项b 以话语教学为纲(常用话语→词、词组、句子→分解出新的音素、声调)
优点: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发现难点,进行针对性训练;音调可练得比较自
然。
缺点:不能根据语音系统组织教学材料;容易对语音、语调放松要求。c音素教学和话语教学相结合
方法:根据话语教学的要求选择言语材料,同时充分考虑语音教学的需要,尽量使选出的话语中出现的音素符合语音教学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优点:可以兼顾说话教学和语音教学,使两者相互促进 问题: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很高,不容易实现
B.用词造句能力的训练方法
a 单项→综合(单词→词组→句子)
b 综合→单项(词组、句子→重点词、词组)C.成段表达能力
a 语言能力的训练(句与句→段,段与段→篇)b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掌握目的语思维方式。
训练方法 :复述课文;叙述体﹤﹦﹥会话体;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课堂讨论;用汉语解释语言点;看图说话;演讲;叙述事件;描写。⑤口头表达训练课堂教学
A.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学生练习说话。B.尽量使课堂教学交际化,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进来。C.不能见错就纠,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纠正学生的错误。(3)读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①阅读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A.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字、词、段落、篇章)B.培养阅读技巧:格瑞莱特提出四种主要阅读方法
a 略读:即快速阅读,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宗旨或掌握大意。
b 跳读:(掠读)目的是快速查找所需的信息。c 泛读:(粗读)目的是个人的消遣性阅读。
d 精读:(细读)目的是正确理解文章的细节,以获取特定的信息。
e 评读:评论性的阅读方法,以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象。C.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培养学生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能力。
②阅读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识字训练、语言训练、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阅读技巧训练。
A.初级阶段:识字训练和词语理解训练。
方法:识字训练以分析为主;组词;分词阅读;朗读;组句。
B.中级阶段:a 继续初级阶段的训练.b 突出语法训练,帮助语句理解.c 加强文化知识的介绍.d 培养猜测、推断能力.e 培养“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4)写
①笔头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A.培养学生笔头表达能力。
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②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初级阶段
a 写字训练
b 写话训练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中级阶段:重点是应用文写作(读后写作
书信、假条、便条、请柬、通知、日记、申请书、表格填写„„)高级阶段:较难的应用文写作训练(读后写;语体变换练习布告、协议书、备忘
录、说明书、产品介绍、读书笔记、工作总结„„)
三、课堂教学的原则、方法、技巧
1、教学原则:
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课堂教学原则主要如下:
1)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为最终目的。
2)以学生为主体。
3)文化、结构、功能并重。
2、教学方法:
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处理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具体方法。(课堂教学方法)1)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主,进行高密度、快节奏、多形式的语言操练活动和交际活动。2)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3)提倡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3、课堂教学的技巧
(1)教学单位程序的编排
①开头(A.复习旧课;B.检查预习;C.复习旧课和检查预习相结合)
②展开:学习新课(朗读课文→句型练习→回到课文)三步骤:
A.展示:用体势语演示,让学生感知(一边做动作,一边把句子讲出来;一边说句子,一边用图
片展示动作;实物、录像„„)
B.讲解 C.练习
a.模仿或机械性替换。
b.半机械性、有意义的练习,促成记忆。
c.运用(也可以先练习、后讲解)
③总结:A.画龙点睛;B.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总结;C.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修正。
④布置作业
(2)交际性练习的组织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③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语境练习
(3)课堂秩序的稳定
教师主观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身体力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①教师应自始至终掌握全场。
②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
③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要经常提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
④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第五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时间: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
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G.有错必纠。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代表教材《跟我学》 时间:20世纪70年代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
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荷兰]范埃克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特点
功能教学法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优点: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如何合理地安排。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如何把握。D.课堂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E.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
应交际法的要求。
五、交际法(早期称为功能法)
核心思想:语言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和传递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步骤:展示新语言材料;对每段对话进行口头练习;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基本交际表达法及其相应的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发现并总结用于表达功能的结构规则;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际情境,学生运用语言形式,培养实际生活的交际能力。
六、任务教学法
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两个来源:
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将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活动称为“任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除了足够的输入以外,语言习得还需要有输出的过程。关键是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以及学习者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经历的认知过程。
时间: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1982年英国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198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至 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特点:
A.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B.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C.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D.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E.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F.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操作过程(Ellis模式)
任务前阶段:让学生了解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任务后阶段:分析语言重点。
优点:
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简而言之: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学的是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足: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够。学生摸索时间长,效果难说。与交际法的关系。●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准确性、流利性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七、认知法
认知法又叫“认知——符号法”,被认为是“现代的语法——翻译法”。其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发现和创造性的作用,目标是在听、说、读、写全面掌握语言。
理论基础:
1.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2.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1.教学原则:
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②以学生为中心。
③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只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
⑥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2.不足:
①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②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③认知法作为一个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须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教材的编写、选择与使用
一、教材分类
1、语言技能类教材
综合技能类:精读、读写、听说
专项技能类: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
2、语言知识类教材(语言、词汇、语法、汉字)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1、以教学类型分类
(1)按教学目的分: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2)以教学期限划分:长期班、短期班(3)以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4)从特殊教学媒体的角度划分:函授、刊授、广播教学、影视教学(5)自学教材
2、以课程类型分类:一种教学类型中往往要开设多种课程或课型,各有不同的教材。综合课(听力→ 听说教材、视听教材、新闻听力)语言课
专项技能课(口语→ 实用会话、热门话题)
专门目标课(阅读→ 报刊阅读、泛读教材)
(写作→ 写作基础、应用文作)
3、以教学手段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教学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措施.例如:运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教学是需要光盘这种无纸教材。
4、以教学方法分类:
(1)结构型:以结构为纲(80年代以前)(2)功能型:以功能为纲
(3)结构——功能型: 以结构安排为基础(《实用汉语课本》第一本)(4)功能——结构型: 由功能占支配地位(中级以上采用此方式)(5)话题型和语境型:(初级不适用)(6)文化型和语用型:(汉语中不存在)
二、教材编写原则 选用教材的原则
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为基础(1)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2)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3)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A.题材多样化。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4)科学性原则
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增加:
(5)交际性原则:
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6)针对性原则: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的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的特点„„(7)系统性原则
要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关系,要考虑到该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三、教材编写依据
1、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2、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3、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4、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四、教材编写实施
1、教材编写的思想准备
2、教材编写的理论准备
3、教材编写的资料准备
4、教材编写方案的制定
五、教材分析和评估
1、原则:
信度:评估是否公正而客观地反映了被评估教材的实际表现。
效度:评估的内容是否就是教材评估所应考察的内容。
2、分析:
(1)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2)教材是否符合教师的需要。(3)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略)
3、评估:赵金铭评估表(略)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六、发展 结构法时期
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1958(枯燥)
第二部《基础汉语》,中文:吕叔湘 英文:许国璋
70年代末《基础汉语课本》 结构功能结合时期
《实用汉语课本》
结构功能文化结合 《中文听说读写》美国(介绍美国文化)
2001《新实用汉语课本》
第七章 测试与评估
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1、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二、测试的种类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一种水平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1、水平测试
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客观。
原则: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成绩测试是一门或一种课型的一定学习阶段的测试。用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一般而言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包括:HSK、TOFEL„„
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成绩测试。
3、诊断测试
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
特点:
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
4、潜能测试
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三、命题
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B.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评分的测试。
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
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如:
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3、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B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按照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分立式测试。
C .分立式试题的优点:
①针对性强
②客观性、标准化
缺点:各个项目测试的结果的总和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整体语言水平和语
言能力。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1、性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HSK的全称为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制订的,其初、中等共分8级。
HSK: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2、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水平证书》的效力上。A.作为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B.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的汉语课程的证明。C .作为聘用机构录用汉语人员的依据。
3、分级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
a.分1,2,3级
b.掌握400~3000汉语常用词(甲、乙级)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
c.考试内容: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
a.分1,2,3,4,5,(初等)6,7,8(中等)级
b.要求掌握2000~5000词和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级)
c.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
a.分9,10,11级
b.要求掌握5000~8000词及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丁级)
c.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表达、作文、口试。
第八章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交际
定义: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特点:
1、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2、交际原则与价值原则。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 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 :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交际文化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文化的属性
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
(二)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A.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应词的有无;对应词的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B.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C .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称呼、问候和道别;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卑;邀请和应邀;隐私和禁忌„„
(三)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1、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浑身不适乃至生病。随着对第二文化的了解和适应而逐渐消失。
3、调整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适应阶段
(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最基本的 “知识文化”,学习者感兴趣、希望了解。
(三)专门文化知识:高年级的文化课,不属于语言教学,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 “文化揭示”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九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nd Technology,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1.常用软件:
(1)文字处理工具MicrosoftWord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软件,它是强大的文字处理工具,有很强的编辑、绘图、制表功能
(2)二维表格处理软件Excel,数据统计SPSS(主要用于心理学、统计学)。(3)复杂数据可以用c语言(或c++),FoxPro。(4)文稿制作Microsoft Power-Point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5)其它软件
a)
图象处理PhotoShop b)
二维动画Flash
c)
网页制作DreamWaver
d)
声音处理软件(需要用声音采集卡进行声音模式转换)CoolEdit e)
视频处理软件(需要用视频采集卡进行视频转换)Premiere 2.语料库建设
(1)现代汉语语料库
建设现代汉语语料库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非常基础的工程。它可以为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它来辅助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查找例句,编写教案,编出试题,等等。
(2)现代汉语句型语料库
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是一项通过对文本语料进行句型分类统计和句法结构分析,从而对现代汉语进行句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工程。
(3)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建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基本目的,是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做一项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为有关的汉语本体研究、汉外语言对比和语言共性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来自汉语中介语方面的语料和数据。
研制“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和水平考试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在教学实践方面,它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进步的因素,从而使教师有效地优化影响学习的条件,自觉地按照学习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4)面向语言学研究的汉语语料检索系统
语言学研究需要以语言事实作为依据。过去,主要通过研究者用卡片大量摘录语言材料,这种方法因受到数据规模的限制而效率较低。近十几年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可以组成大规模的电子语料库,并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文本信息检索技术。这一技术可用于电子文档中的语言事实的检索,比起人工收集语言事实,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效率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大规模电子语料库中找到相关文本的文章、段落、句子结果可以编辑、复制、打印;查询表达式可以是关键词语同逻辑符号组合成的复杂的关系式。
(5)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和资源库
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存储的是汉语教学所用的形形色色的基本“元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或者根据他人所提供的“图纸”,搭建成自己所需要的教材或者课件,形成配合课堂教学使用的或者在网络上供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各种各样的素材库便构成了理想的教学资源库。二.现代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1)体现集成性(把声、图、文、像并用)
(2)体现交互性(区别其他教学软件的特点之一,结构
是非线性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3)个别性(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特点、能力的途径。(4)体现教育性(体现重点、难点)、科学性(不可有错
误)、艺术性(颜色协调、构图合理)。(5)技术性(声音、图像要清楚)。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
(1)文字信息
包括题目说明、题目、答案、文字解释(汉语、母语)等。可以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录入、通过扫描仪输入(OCR输入)、语音输入软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2)声音信息可以将已有的磁带录音(模拟信号)转入到计算机中(数字信号)。
(3)图片信息。图片的获取可以从图形素材库中查找,或将已有的照片、图片通过扫描仪扫描到计算机中;通过数码照相机拍摄后转入计算机中;通过电脑绘图软件或者对已有的图片经加工修饰得到。(4)动画信息。
动画的获取可以是从动画素材库中查找,或者通过电脑动画软件制作得到。第三种方法是在已有的数字视频数据中选取。
(5)视频的获取
视频的获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数码摄像机摄录后转入到计算机中。另一种方式是将已有的录像带中的内容转入到计算机中或截取电视、新闻中的一部分。上述这种方式需要一块视频捕捉卡。第三种方法是在已有的数字视频数据中选取。
注意:无论哪种信息的采集都应注意版权问题。
三.汉语知识与言语技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lnstruction)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式与技术。”
(2)CCAI 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Chinese-Computer-Assisted
lnstruction)。用来存储、传递、交换、解释、处理教学信息,并对它们进行选择、评价和控制的教学程序(软件)叫课件(courseware)。
(3)ICCAI
智能汉语辅助教学(Intelligence Chinese-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2.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类型
(1)应用于课堂教学(2)应用于课下辅助训练(3)应用于自学 3.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可以由学习者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这正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于以往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的重要标志。
4. CCAI的特点(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优越性:
(1)直观性。如利用CCAl的汉字教学,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汉字笔顺的动态演示。
(2)个别化特性。CCAI可以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提供指导,或提供辅助学习材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3)保护性。为学生提供各自独有的学习环境,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他们的口语练习有帮助。
(4)自由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边学边用,随学随用。
(5)公平性。CCAI可以不厌其烦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并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局限性:
(1)软件设计的局限性。实际上,大多数CCAI并不具有相同适应性,即它是按预先确定的有限方式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人员对学习者和学习情况的预测能力,取决于设计方案和设计技术是否完全表达了这种预测。
(2)学生对电子教学的不适应性。不适应性是指有些人患有技术恐惧症,他们面对计算机系统提供的各种操作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操作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3)缺少竞争和约束机制。面对计算机接受语言训练的学生,常常缺少面授教学中的竞争和约束机制,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很容易停课或丧失信心。(4)缺乏人格化品质。计算机虽然与学生有交互活动.但它缺乏人类教师特有的品质。长期面对计算机进行语言学习,缺少人际交流,学生有时会感到单调乏味。(5)周期长、制作成本高。汉语教学的特性不仅要求较多地使用多媒体形式,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与CCAI教学有关的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成本,也会增加CCAI的制作成本。
5.CCAI课件类型(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
(1)操练与练习型
包括编排题目、比较答案和登记分数,通常作为正常教学的补充。
最典型的应用是针对某一语法点或词汇而设计的机械性操练,像“这是一(A把、B张、C个)桌子的填空练习。
最困难的应用是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造句、写作或翻译练习,像“用‘从„„到„„造句”。(2)个别指导型
包括教授规则、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提供应用的环境等。
例如,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有时把“我在北京大学学习”说成“我学习在北京大学”,这时应告诉他们,在汉语里,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做状语与放在动词后做补语意义是不同的。
(3)对话与咨询型
允许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限定性的“对话”。例如,使用《多媒体汉字字典》可以从中查看每个汉字的笔顺书写过程,可以听到汉字的读音,可以按拼音、按部首检索到某个汉字,也可以按部件检索到某个汉字。
(4)游戏型
创造一个带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将游戏的内容和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也可以是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例如,在计算机上演示汉字的笔顺让学生判断正误时,如果正确,则学生可以听到该字的读音,看其古文字形,听中国民乐等。(5)模拟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环境并加以控制。例如,提供在机场接人的场景,学生与计算机中的人物分别扮演一个角色,练习会话。
在具体的CCAI 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有选择地、综合地使用以上各种类型。
6.CCAI设计原则
(1)内容正确、规范
CCAI的内容可能包含多种媒体: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录像等。无论是哪种媒体都有其行业标准。
文字内容的标准是:表述通顺流畅,所使用的语言及格式应参照国家出版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拼音标注要符合《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书写应依据《现代汉语常用字笔顺规范》。
汉语发音要符合普通话标准。除涉及报刊、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和标题外,一般不使用竖排。
(2)媒体素材的有效性
CCAI中往往包含了一些声音、图片、动画、录像等媒体素材,在语言教学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语言教学中的媒体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复杂越好.媒体素材的有效性包括:
素材运用要恰当,不可滥用,以免喧宾夺主;素材的质量要符合教学要求,字体、音质、画质、录像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文字解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做到易懂(如对比的手法、表格的形式),对初学者可以考虑使用母语进行解释;图标要直观,含义要明确,最好能提供在线帮助:解说速度适中等等。
(3)交互方式恰当
交互性代表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间的根本区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特征。它的作用应是使学习者能够融入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交互的关键是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交互方式要简洁、明确,不要给使用者在操作上带来困难。7.CAI发展方向
(1)多媒体型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2)分布式大容量(网络化)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进行局
部或区域性联网。
(3)智能型系统:汉语教学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的建立是其关键因素
8.CCAI发展方向
(1)多媒体型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2)分布式大容量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进行局部或区域性联网。(3)智能型系统:汉语教学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的建立是其关键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4)语音合成。
9.多媒体课堂教学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在原来的已经构成的教学系统中增加多媒体课件元素,由此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
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该教室包括:大屏幕数据投影机和含有计算机的综合控制系统。课件在计算机上运行,同时显示在大屏幕上。
教师通过无线遥控鼠标或电子教鞭或屏幕遥控器,控制课件的运行和屏幕的显示。大屏幕居中(侧),侧面有黑板或白板供教师书写必要的教学内容。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1.网络远程教学形式
目前开展的汉语远程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网络型教学和远程电视会议型教学
网络型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为主的远程教学。
基本形式有以下五种:
以网页为主的网络课件教学、通过e-mail交流、向BBS投稿、利用Internet进行的双向视频笔谈式交流和网络语音会话。
远程电视会议型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如下三种:远程直播、远程会话训练和远程电视讨论
2.CCAI远程教学特点
汉语远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远程的方式培养汉语听说读写等技能。强调个别化教学、增强交互性是汉语远程教学的基本特点。3.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1)定义: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带来的变革
a)
备课方式的变革 b)
授课方式的变革 c)
学习方式的变革d)
考试方面的变革e)
科研方式的变革 4.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教师逐渐从被动接受信息技术向主动学习转变。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标准九:现代教育技术及运用
教师熟悉并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了解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技术,并能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标准 9.1
教师应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及相关电子设备,熟悉与汉语教学相关 45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的常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能应用于实践。
一、基本概念范畴:
1.计算机基本组成部件
2.操作系统与基本操作命令
3.常用办公软件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4.相关电子设备
5.软件安装与卸载程序
6.计算机辅助教学
7.计算机病毒
8.课程管理系统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二、基本能力:
1.了解包括外接部件在内的计算机基本部件,并能根据相关参数大致判定其性能。
2.能以正确的操作命令使用计算机并指导学习者进行操作。
3.了解常见操作错误,并能进行相应的修复操作。
4.能自行安装或卸载各种常见软件。
5.熟悉并能熟练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完成教学资料的编写、制作。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6.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汉字输入法。
7.能使用幻灯片演示软件制作和演示主要教学内容。
8.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场景的不同,合理安排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引导学生在
9.中文操作系统下进行自学和互动。
10.了解计算机病毒,掌握基本的病毒预防、查杀方法。
11.能熟练使用所在地的课程管理系统。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标准 9.2
教师应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并能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
一、基本概念范畴:.互联网.下载、上传.浏览器、搜索引擎.网页、网址.个人主页、博客、告示板.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视频会议、远程教学.黑客、网络安全、防火墙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
二、基本能力:
1.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上网,搜集和使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2.能自行下载和上传各种文件和汉语教学资料。
3.能建立个人主页或博客,以加强与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
4.能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等方式及时向学生传达信息及收集反馈。.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十章 教师综合素质
标准10.1:
教师具备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能主动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并据此改进教学。
一、基本概念范畴:
1.反思性教学
2.自我评估
3.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
5.课堂研究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7.研究型教师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进行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
2.能了解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概念、研究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此类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能阅读并大致了解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专业文章。
4.能区分专业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5.能区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6.能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研究课题。
7.能熟悉教育研究常用术语并和同行沟通。
8.能了解反思教学的概念、方法与技能,并应用于教学研究。
标准10.2
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专业发展目标。
一、基本概念范畴:
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计划
专业发展机会
专业书籍
专业杂志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专业资源
专业组织专业标准与目标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能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论坛、职业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书刊及与同行进行交流等方式积极寻求专业发展的机会。
2.能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同,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以改进教学。
3.能了解并参与业内相关组织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4.能参加专业会议、撰写论文并与同行交流。
5.能积极参与相关学术团体的项目和活动。
6.能熟悉汉语教学的常用概念与术语。
标准10.3
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相关社区活动,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基本概念范畴:
1.社区
2.社区领袖
3.社区设施
4.社区与学校的关系
5.社区活动
6.志愿服务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当地社区在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2.能了解当地社区与学校的关系,并能积极为
社区服务。
3.能了解并尊重当地社区的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宗教取向。
4.能了解当地的社区成员、社区问题、困难与冲突,能与社区友好相处。
标准10.4
教师应在各种场合的交际中显示出亲和力、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一、基本概念范畴:
1.校园文化
2.学校组织结构
3.学校重大活动
4.教师工会
5.人际关系
6.家长及家长协会
7.单亲家庭
8.教师、家长见面会
9.家长志愿者
10.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二、基本能力:
1.能了解学校(项目)的目标、组织形式、校纪校规,重大活动并能尽快地适应 4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新环境。
2.能够和同事团结合作,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
3.能了解家长与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并能就学生的进步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4.能按照当地的习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
5.能了解家长协会,并鼓励家长志愿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6.能在学校组织下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
7.能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以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
标准10.5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无论是在什么场合
下进行教学,都应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标准。
一、基本概念范畴:
1.挑战与对策
2.毅力与意志
3.教学理念、动机和态度
4.心理压力
5.心理压抑
6.心理承受力
7.心理冲突
8.心理抗拒
9.心理失衡
10.情绪稳定性
11.心理咨询
12.职业道德
二、基本能力:
1.能意识到并注意不断提高自己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2.能应对在教学、社会和家庭各种环境下出现的挑战和困难,以避免对教学工作的干扰。
3.能作好随时应对各种压力与冲突的心理准备。
4.能从不成功的教学经历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
5.能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6.能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不同阶段的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
7.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困难,并对其学习加以正确引导。
8.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与同龄人和师长进行交流。
9.能了解自己的性格,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投入教学。
10.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11.对汉语教学充满热情,并具有足够的责任感。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荡症。只不过文化震荡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完全相同。对文化差异了解越多,挫折感越小。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HSK HSK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HSK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研制,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失误和偏误
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语言习得关键期
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问答
1.学习和习得的区分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区分:
①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②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
③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学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语言的形式;
④习得习得的方法主要是靠语言交际活动进行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⑤习得需要大量时间,效果较好,学习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效果不确定。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 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与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适度
2、要有针对性—— 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3、要有代表性—— 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方法
1、通过注释法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3.词汇教学法,举例说明(五种):
词汇教学法有:直接法,翻译法,情景法,语素义法,搭配法,话语联结法,比较法,类聚法,联想法。(1)直接法。如用已学过的“互相”、“帮助”来解释“互助”
(2)翻译法。在用目的语难以解释的情况下,若母语与目的语的词对应明显,可以用母语翻译,一点就通。如“苹果”翻译“apple“
(3)情景法。如区别“家”的两个含义,可以用问答来解释清楚:“你家有几口人?”(指家庭),“你今天回家吗?”(指家庭住处)。
(4)语素义法。如用“黑”“板”解释“黑板”
(5)搭配法。区分“的”与“得”,“快乐的一天”,“跑得快”(6)话语联结法。如“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学习(7)比较法。如比较“叙述”和“讲述”,“喜欢”和“讨厌”(8)类聚法。如将“叔叔”,“舅舅”等同类词放在一起讲解
(9)联想法。如“下雨”可联想到“刮风”、“水灾”、“凉快”等多方面的词语 4.语音教学法,举例说明(五种):
语音教学法有:教具展示,夸张发音,手势摹拟,对比听辨,以旧带新,声调组合(1)教具展示。如运用发音部位图、以吹动纸片来演示送气音等。
(2)夸张发音。有时为了突破难点,适当加以夸张。如轻声前的音故意拖长、加重,然后发出低而短促的后一个轻声音节。为了让学习者注意发音部位,有时唇形、口形也可以适当夸张
(3)手势摹拟。用手势摹拟舌位的变化:手心向上、四指并拢翘起表示翘舌;手心向下、手背隆起表示舌根隆起。四个声调可用手指在空中画调号等。
(4)对比听辨。学生母语的发音与汉语的发音对比,汉语本身如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比,学生的错误发音与教师的正确发音对比。
(5)以旧带新。如z、c、s可以带出zh、ch、sh(6)声调组合。如练习四声加二声可以用“复习”、“姓名”等常用词 5.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⑵、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⑶、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⑷、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
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6.偏误的来源(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3)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教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5)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7.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教与学的关系而提出的,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只能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这条原则主要体现在:
(1)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而实用的,“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2)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用启发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4)让学生参加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5)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方法。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f.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98年选择)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d.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96年选择)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g.师资
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01年选择)①初创阶段(50’s初—60’s初)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
②改进阶段(60’s初—70’s)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b.提倡“精讲多练”。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④改革阶段(80’s至今)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全国制订教学大纲)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①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文革”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 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 C.70’s
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
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 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 ①中国人学外语; 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
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
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②教学内容 语言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96年填空)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③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⑤教学技巧:……
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①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④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C.语义学
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2.心理学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98年选择)(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 解释术语)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论述)1.第一语言习得(1)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2)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活动方式: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论述)(3)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98年选择);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②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 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01年解释术语:LAD假说)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01年填空)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01年填空)2.第二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有何异同?(02年大问答题)(1)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②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③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④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对比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1957年提出
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四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01年填空)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00年论述)②中介语理论和篇误分析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填空)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格 70’s初提出 中介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文、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99年解释术语)中介语的特点:
A.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D.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失误与偏误(00年术语解释)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A.母语的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泛化”(98年解释术语)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D.交际策略的影响。E.学习环境的影响。③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美国 克拉申 70’s提出 理论:
A.习得语学习假说
认为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其中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而且交际用的语言都是习得来的,学习来的语言不能用于交际。B.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规则有一个共同的顺序,教学时按顺序教学习容易,顺序打乱对学习造成困扰。C.输入假说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语言知识,“i+1”。D.情感过滤假说
输入的信息没有全部被吸收,因为有情感的因素被过滤掉了。3.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大问答题)(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正迁移(99年解释术语)迁移与泛化(98年解释术语)负迁移(03年解释术语)迁移(02年解释术语)(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1)总体设计的定义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00年填空),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99年选择)
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2.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等等。
(4)确定教学原则
①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叫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②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99年术语解释)方式:
A.综合训练:在一门综合课中贯彻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B.分技能训练: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
C.综合训练和分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设综合课的同时开设专项技能课。③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
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解释术语)方式:
A.以结构为纲,兼顾功能。B.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
C.以话题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D.以情境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E.纯功能方式。
④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总体设计要处理讲不讲语言知识和如何讲的问题。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汉字教学的基本立场是:以简化字为规范汉字。在汉字教学中要考虑语素教学。⑥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要处理是否用媒介语解释、对比、对译以及何时用的问题。
⑦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⑧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上述八方面内容的选择依据:
①学生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②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5)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内容: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②课程设计:
A.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B.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C.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参考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③周课时和总课时
(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其他教学任务间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教学工作。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00年选择;03年选择;02年选择)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论述)1.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1)性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交际的场所。
(2)地位: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以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和满足课堂教2.课堂教学的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②教师必须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③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模仿以正确的引导。
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生记忆。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交际的气氛,创造交际的条件。(2)对学生的要求
①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②模仿:学生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地进行模仿操练,同时要把握模仿的正确性。③记忆: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来帮助记忆。
④运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操练和课堂活动,以达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标。3.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1)教学过程(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开头、展开、总结
(4)教学步骤:一个教学环节可分为若干个教学步骤。4.课堂教学的技巧(02年解释术语:教学技巧)(1)教学单位程序的编排 ①开头
方式:A.复习旧课;B.检查预习;C.复习旧课和检查预习相结合。②展开:学习新课(朗读课文→句型练习→回到课文)三步骤: A.展示:用体势语演示,让学生感知(一边做动作,一边把句子讲出来;一边说句子,一边用图片展示动作;实物B.讲解 C.练习
a.模仿或机械性替换
b.半机械性、有意义的练习,促成记忆 c.运用
(也可以先练习、后讲解)
③总结:A.画龙点睛;B.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总结;C.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修正。④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符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论述)(2)交际性练习的组织 要点: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③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错误纠正基本点:A.纠正常犯的错误;B.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语境练习(03年术语解释)
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练习?(00年论述)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论述)(3)课堂秩序的稳定
教师主观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身体力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①教师应自始至终掌握全场。
②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③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要经常提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④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5.教案的编写
(1)教学内容、结构、功能。
(2)教学目的、要求。如:列语言点。(3)教学重点。
(4)教学时间的分配:应大量用于练习。(5)教学步骤。
其余历届考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99年)3.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02年)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03年)5.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01年)
6.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答:①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建国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实用汉语课本》。(99年选择)
2.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70年代末。(98年选择)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世界汉语教学》,该刊物为季刊。(96年选择)4.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96年选择)
5.《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它的作者是周祖谟。(01年选择)
6.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是《汉语教科书》。(01年选择)
(三)相关理论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98年)2.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98年)3.应用语言学。(98年)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9年)
5.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00年)
(四)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1.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96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①场独立性:…… ②场依存性:……
2.(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五)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1.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四大环节。(96年)
2.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99年)3.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00年选择)4.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01年选择)5.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02年选择)6.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03年选择)
(六)“以学生为中心”
1.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02年)2.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
答:①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困难,确定教学重点。
②最重要的是“精讲多练”,以学生活动为主。
③启发式的教学、发现式的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96年)
4.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尊重的态度。(96年)5.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重点在“教”和“学”之间更加重视学。(00年)
(七)第一语言习得
1.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方法是习得。(01年)
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01年)
3.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语言功能假说。(01年)4.“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01年)
(八)第二语言学习
1.第二语言。(00年;03年)2.中介语。(99年)3.失误与偏误。(00年)
4.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选择)5.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01年选择)
6.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01年)
7.赛林格(L.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02年)8.第二语言学习策略。(02年)
9.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02年)10.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00年)11.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
答:①这两种学习方法是客观存在的,成人有这两种学习方法。
②要研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利用语言习得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九)第一、二语言教学比较 1.迁移和泛化。(98年)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3.正迁移。(99年)
4.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5.迁移。(02年)6.负迁移。(03年)
7.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
(十)总体设计
1.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言语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受语言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受语用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
……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选择最佳教学方案。(99年选择)3.言语技能。(99年)
4.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00年)
(十一)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
例如:拿过来、走上去、坐下来、走进来。用体势语、图片(画楼梯表示上来、下去、上去、下来)
2.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学习?(00年)(吕书P113)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例如:问答式、陈述式、描写式、辩论式。③在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方法:对话、会话、看图说话、分角色表演。3.教学技巧。(02年)
4.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