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22:4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本站推荐]》。

第一篇: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本站推荐]

窦桂梅课堂教学的反思

参加工作已有多年,当年刚开始干工作时的投入满腔的热情,而现在已从慢慢感到倦怠到总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把教学工作仅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我感到了自己灵魂的堕落。可是通过这次培训,听到窦桂梅老师亲口讲述她自己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看似幽默风趣的话语背后隐藏的却是数不清的艰辛和不屑的努力付出,深深的被她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折服。这才清楚的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用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一颗不断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的事业心,一颗“三省吾身”的自省心和一颗学无止境的进取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用一种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自己的学生们沐浴在爱与阳光下,也让自己在这爱的教育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还记得去年秋季,我刚从中学调入小学任一年级数学课,面对的学生从十几岁的中学生一下子变成了六岁的无知孩童,我真的无法适应,加上急于取得出色的成绩,我常常难以自制,时而会对孩子恶语相向。我也费了很多心思,用了很多方法,想让那些天性活泼难以安静的孩子对我的课堂感兴趣,对我的学科感兴趣,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带领他们唱歌游戏,哪知整个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了。原来我一直认为很笨很笨的那几个孩子,眼睛里一下子充满了灵气,脸上写满了快乐。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扎了一下,很疼很疼。我从来都不曾想到,原来没有了我施加给他们的压力,他们可以如此快乐。我感到我成了一个扼杀快乐的杀手,我太失败了,因为急近功利,我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需要大人们关爱的孩子当成了学习工具,若我可以用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想必我们的课堂里更多的将是温馨。

有了带一年级的经验,今年我又带了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方法上,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运用更恰当更科学的方法,比如: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上课乱讲话,坐不稳,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很大程度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对此,我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孩子奋进,及时抓住孩子们的优点进行表扬,以树立榜样。孩子们的争胜心很强,只要老师的目光一注视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赶快改正过来,这时我就对他投入满意微笑。教学任务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同时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老师的爱。拥有一颗不断寻求科学教学方法的事业心,远比喋喋不休地报怨学生不专心要有效的多。

然而要科学的教法,须把功夫用在平时,每一课,每一日,每一周,每一月,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尤其在平时上课后不要去埋头批改作业,而是先花几分钟时间把这节课的闪光点和出现的一些问题记录下来,想一想怎么去解决,那么以后再教这节课时就翻开看一看,当时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处理的恰当不恰当,尽可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想法,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这样及时的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一定能提高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大大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保持勤于“三省吾身”自省心,才能不断进步。

我参加工作这几年,正处于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摸索阶段,虽然摸爬滚打十年,但是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可能不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学无止境的进取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才能迎接的各种挑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当我们摒弃功利,不再把教学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如孔子所说,做到“好教”、“乐教”,那我们的教育必将更加和谐。

相信,有爱的播种,就会有爱的收获。

窦桂梅课堂教学的反思

【实验小学】

第二篇:窦桂梅老师

2013年3月22日,我和李娜老师赴长沙参加了《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引领老师们“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通过两天的学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为我们上示范课及讲座的都是名师,大家。北京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带来的《威尼斯的小艇》,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王红梅老师的《纪昌学射》,以及现任清华附小校长的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示范课《魅力》和带给我们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

窦桂梅老师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能够有机会去现场学习听课、观摩她的教学,我感到很荣幸。收获用语言表述只能是一点点,更多的是无法言传的心灵的感悟。

虽然窦老师的课和讲座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窦桂梅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体裁特点和人文内涵。窦桂梅老师把握住了《魅力》一课作为一篇小说的体裁特点,在“预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会了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引领学生围绕着主要情节展开学习,感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窦老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也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应该遵循读小说的独特规律。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还凸显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教什么,孩子学什么,不是来自教师的设想和拟定,而是来自学生学习的实际,即孩子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共学”环节开始,窦老师便启发组织学生质疑提问。学生在课上纷纷发问,提出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既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也牵涉到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

表达形式。窦老师就像个巧手的纺织娘,先引领学生去掉枝杈,把握主干、关键的问题,然后围绕着关键问题“为什么买?为什么卖”,展开阅读学习,探讨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这正体现了窦老师所说的,处于老师的位臵,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下午是窦老师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其中关于回到母语的部分带给我无限的思考。我们的儿童接受什么样的学习,终究要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专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能跨越地域的局限,疏通五千年文明脉络的,滋养我华夏几千年文化的——汉语,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母性”学科。对于学生,母语也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母语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基础意义。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文化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别忘了我们是小学语文老师,怎么让我们的孩子有“根”才是我们的任务。

窦桂梅校长首先明确了教育的主张是: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她指出“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的文化素养”。在当今社会,当语言成了娱乐、消遣、颓废的工具时,我们不禁感慨:“别拿母语不当回事!”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语文教育需要“种子和泥土、阳光、水”。儿童是种子,母语是土壤,教师是阳光和水,阅读是提供优质土壤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种子在土壤中孕育,在阳光和水的滋润下成长。对母语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言语操守。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发展起来,当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活动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领略到了每位名师所独具的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每一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我知道了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对老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积极地向名师和身边的好老师学习,努力

更认真地搞好教学工作。真诚的关爱自己所遇到的孩子们,让他们的人生最初的地方能因为有我的陪伴而留下美好的记忆。

第三篇:窦桂梅 课堂教学实录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窦桂梅(资料整理:沙洲小学青年教师陶花、乔萍、袁新菊、张虹、周凤、陶霞、沈漪、杨叶红)

师:猜猜我从哪来?生:您从北京来。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鼓励。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听别人说的。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学习。知道我姓什么吗?生:您姓窦。叫窦桂梅老师。师:你怎么知道?生: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而且上面也写着。师:不但听别人说,而且还注意观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也是更好的学习,再给她掌声。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家就在清华园里,我住的地方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你们猜猜是哪儿?有时候我会到那里去散散步,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地方?生:圆明园。师: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三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生1:想起了当时火烧圆明园的故事。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不起,事先一定对这两篇文章

师: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可长、可短、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就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毁于一旦。

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说明同学们会读书,说明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走近了圆明园。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这个滋味沉淀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一份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比如同学们刚才说的那种感受,我们可能会想,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要是这样的去思考,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情感沉淀在我们心中,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所以我愿意用两堂课领着同学们再次走进圆明园。

(课件: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师:同学们看。这个“进”和刚才的“近”有什么不同?生:一个“近”是离圆明园不远了,另一个“进”是已经到达了圆明园。

师:你准备怎样走进去?生:用心走进去。师:听他的,用我们的心,带着咱们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走进去,走一趟,体会一次,看看两堂课后我们又有怎样新的体会和思考?

师:我们打开文章,先看《圆明园的毁灭》,相信刚升入高年级的同学有这个自学能力,老师要和你们做一个测试,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能否流利、通顺地读一遍课文吗?如果行,你就用个动作、眼神告诉老师。(生示意会读)

师:不读了,相信你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生齐读)师: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读词并板书:不可估量)我们走进圆明园,先走进这片废墟,(多媒体出示废墟图片)。圆明园有多大呢?生:347公顷。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生:10000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生:3470000平方米。师:估算一下我们听课的教室有多大?生:200多平方米。

师: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生:大约10000多个。

师:圆明园大不大?可我们刚才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可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孩子们,这么大的一片废墟,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看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送到教材里,再读这段话。师:再体会它就不一样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用上了一个连接词叫“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多好呀!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属于你们的创造。(生齐读)

师: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究竟有些什么? 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读、说说圆明园里有些什么?(生自读)(生交流圆明园中曾有的景物)

课堂实录(2)师: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可真多呀,想看一处吗? 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大概多少年?生:大概是2000年。

师: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啊,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

师:同学们都说完了,你再强调一遍也可以,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是真多呀,你们用了这么多这么多,还有刚才同学们说的,写不下了,我们不写了,想看一处吗?

生:想!师: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个地方“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算一下,还得用数学,学习就是要运用这些千军万马变成自己的力量。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估计一下,是多少年?生:大概是两千年。师:看你会说话。“大概是”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呀!大概是两千年,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大家算2400年这段历史,一个年,一年里边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2400多件,那哪能一年就„„是呀!所以说,圆明园里这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数不——生:数不胜数师:再换个成语。应有——生:应有尽有。师:再换个成语。生:琳琅满目。

师:可以,再换个成语。生:美不胜收。

师:也行,总之,同学们,咱要是用眼睛看,像你说的:琳琅满目、什么美不胜收、眼花缭乱,看不清,这样就看几处吧!(出示图片)

师:十二属相里我们就看三„„太大了,再看几幅名人字画吧!就这几幅,你可要想想这几千年里的,这几幅„„总之哟,课文里就有一句话,概括圆明园里有的所拥有的奇珍异宝,所拥有的这些这些这些,一句话,不愧是„„,哦,举手了,说吧!不愧是当时世界上——生接: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真好呀!这回呀,请同学们读课文了,端好,刚才你是讲出来的圆明园有什么,这回你要读读圆明园里,怎么就说人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注意,我可不讲“最大”,你得用读来告诉大家,怎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要让你的读来体会出来。让我们大家感觉到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以选择读一句也行,读一段也行。你愿意读哪就读哪!想读吗?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师:我知道你读的,你看“不但„„还„„”,当然我性格和她不一样,窦老师性格可能外向一点,我就非得瞪着眼睛告诉人家,你得听进去,“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能我会这样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把我的“哇”去掉就行!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我知道你的性格比我内向一些。来!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师笑着说:“哇”就不用了!既然是朗读,咱就不用“哇”了!那是自己的随意!请坐!这样讲,谁再来读!

生2: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生3: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你怎么这么会读呀!和刚才的同学呀,“下至唐、宋、元、明、清”虽然用了顿号,可是人家听进去,就不像我班学生这样读,有时候:(快速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别人一听,诶!诶!所以她这一读,(仿生3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怪不得是博物馆、艺术馆哪!会读,还有吗?再读。

生4: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师:你不要激动,刚才你读得稍快了一点。是什么样的“殿堂”、什么样的“庭台楼阁”?那可是不一样的哦!生4再读。

师:看,多自豪呀!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那同学的头都扬起来了!所以全班同学再读这句话!课文里的这句话再读!把刚才那些感受送到这里,来!

生齐读: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诶!圆明园里有40个景点,叫圆明园四十景,有没有同学知道,诶,(有一生举手)真了不起!你能知道几处也行,说说他们的名字?生:有海内安澜园„„,和„„,还有„„

师:我明白了。他也了不起,他刚才看到这里了,他说的“安澜园”,那是一个地点。我说的是四十景,是我们的古人呐,文人墨客,给他起的名字。叫“四十景”。这样。我先给大家推荐二十景,行不行?生(齐说):行!(出示)师:我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二十景,出示四十景中的二十景:正大光明„„开始!生齐读。

师:你看你读就读这么长时间,这才是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咱哪儿也不去,就游览这四十景,你打算住多少天?你打算游多少天?生1:打算住上四十天,每天游一个景!师:不想回来了!生2:我打算住四个月。平均每三天去一个地方。生3:我打算永远不回来了。全班哄堂大笑。师:因为什么原因呢?用一个词。生3:因为它太美了。

师:哦!一个字。生齐说:美!师归纳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课堂实录(3)师:那也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呀!这样吧,反正这景我们一个个也看不完,那我们去三处行不行?生齐说:行!

师:准备出发!准备了啊!同学们,第一站来到——(出示图片)生齐说:蓬莱瑶台!师:第二站——(出示图片)生齐说:平湖秋月!师:最后来到——(出示图片)生齐说:雷峰夕照!

师:选择一处,谈谈感受!生1: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象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师笑着说:看给你美的呀!生2:我这是在哪呀?

师:你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慨?生2:就是在那个平湖秋月。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生2:因为我觉得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师: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换一个字或一个词。

生2:(想了一下)还是美。师:我给你建议一下,加个“妙”,连起来!生2:美妙!师:可以不!生2:可以!师:所以你才说“我这是在哪呀?”

生3:我觉得“平湖秋月”很好!在那个楼阁里面,赏着月夜,吃上什么东西,观赏还很好。师:说个词,你就被——生3:被陶醉了。

师:还有吗?别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谁没有发过言?

生4:我觉得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 师:楼顶、峰顶、雷峰塔顶生4:如果我在峰顶的话,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夕阳,所以这个 “雷峰夕照” 觉得很美。师:你在塔上看,你在塔下又看,这傍晚的云霞,和这雷峰塔整体感觉那真是——生4接:舒服!师:你是舒服,哈哈!我可能和你感觉不一样。不过,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我尊重大家,总之,一句话,这里的景色,那个同学说“美”,咱再换,说吧!生1:美不胜收。

师:可以。还想说什么。生2:看得让我,目不暇接。

师:目不暇接。这可以再需要斟酌。这是把你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生3:妙。师:哟!你看他,人家说一个“美”,他就说一个“妙”。用一个字,再换一个字。“美”、“妙”!生4:棒。师:棒!还有一个字,诶,这个同学说出来了,什么?一起说!生齐答:奇!师:哎呀呀,同学们哪!怎一个“美”,怎一个“妙”,怎一个“奇”了得呀!难怪呀,课文里这样赞叹!读!(出示)

生齐读: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师:因为这里是建筑艺术的 生接:精华。师:园林艺术的生接:瑰宝。师:我可不讲什么叫“瑰宝”,你寻思去吧?刚才你们体会的,这回再端起课文,再读2、4自然段,这回再读我可问同学们了,你可不是说你要介绍这里是博物馆、艺术馆了。你要想让大家感受这里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哟!领着大家去读,感受要慢慢地品哟!让大家和真的你一起陶醉进去,发出你刚才“妙”“美”“奇”的赞叹!看,谁来?读哪都行!来,你领着大家走!

生1:我读第四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生读“雄伟”,师纠正),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师:我要是你的话,我会读:各种奇—珍—异—宝。再来读,你读哪?

生2:我读第2自然段。师:来!生2:读。师:你这样的圆明园、那万春园、那长春园,你说你这样一读,多快呀!别人还没想呢?眼前还没有电影呢?你就过去了,再来试试看!生2:再读。

师:这个词语运用得多好呀,“众星——”生齐接:拱月。

师:再听他读这块。同学们跟着他的体会、陶醉,你要是没有领着大家走进去可就是你的责任了。此外,就从这——生2:再读。师:你陶醉进去没有?生2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陶醉了。

师:哦!看来你就这性格,即便再怎么陶醉,我会说“众星拱月般的”(仿生语气)。当然,我要陶醉,就和你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师范读)其实你比我读的好多了。谁再领着大家走。生3:漫步园内„„境界里。

师:那是因为,在圆明园中——生3接:有金碧辉煌„„山乡村野。师:这块没有看够。也有着象征着田园风光的——生3接:山乡村野。

师:同学们都比你陶醉了,山—乡—村—野。继续!生4:园中许多景物„„武陵春色。师:所以我们大家会和刚才大家的感受一样的。(师引读)漫步园内„„

师: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是怎么感受圆明园的呢?快,拿出这篇文章(学生拿出《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我们一起在圆明园里,在雨果的眼中感受的那样去表达一番。谁来?

生读:请您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名园。师:这座名园就是——生齐答:圆明园。师:所以雨果这样深深地感慨到,读!(出示雨果的一段文字)生齐读。

师:这座圆明园简直是用言语无法形容呀!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呀,你们通过读书,获得了圆明园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变成一句话,也用上刚才的“是„„也是„„”,会吗?一个词,一段话就概括出来,举手的同学快开始。生齐答。

师:你们多会概括呀,看来,通过同学们的“走进”,我们透过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我们概括出来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那是“博物馆、艺术馆”,那是“瑰宝”也是“精华”。诶!那我还要问问同学们,你说这“瑰宝”,你说这“精华”都是源于谁的创造?一起说,谁的创造? 生:都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师:人的创造。我记得雨果有这样一番这样的话(出示)。一起来读读吧!课堂实录(4)生齐读。

师,原来,不管刚才那个同学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岁月沉淀,最终的结果,他是属于人类的。透过这些我们明白了,在圆明园里拥有的是人的——生:心血

师:还可以说是生:结晶。师:还可以说是生:智慧。师:还可以说是生:劳动

师:等等,等等。把这些都用加法,你看到的这些,你概括出的这些,得出人类智慧、汗水、劳动、结晶,所有的这些加上之后,最后可以浓缩成一个词,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就藏在课文里边,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乃至世界上的什么?生1:奇迹。

师:奇迹,送进去,再送进去。生2:艺术。

师:艺术,送进去。祖国的„„,第一段里边的再读这一段话里边。拥有的是„„ 生3:损失。师惊讶状:啊!不要太激动!再读读这句话里。生4:是幻想。师:再送进去。怎么一个幻想还有这么多的现实。祖国的„„ 生5:祖国不可估量的奇迹。师:奇迹不行,刚才说送进去。怎么?一起说。祖国的„„ 一生说:文化。师请她大声说一遍,再说一遍:我们都平时说“文化文化”,现在我们终于透过这些过程的体会,我们终于明白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是„„生齐接:文化。

师:祖国的——生接:文化。师:世界的——生接:文化。

师:但是不是一个阶段的,是上自先秦到清朝,是中国的还有西洋的,所有的这一代一代,我们还可以在文化后边再加上一个字。生:史。

师:原来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生接:文化史。师:祖国的——生接:文化史。师:世界的——生接:文化史。

师:哎呀!这回,我亲爱的同学们,你再读这句话你该怎么读呀?恩!谁来?(出示)生1读。: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师:理直——生1接:气壮。

师:谁再来,注意,这句话不要为了朗读而朗读,你把它告诉别人,你该怎么读? 生2读。师:虽然后边是个叹号,但是你不像我似的喊,你没有,“不可估量的”,情也是深的。今天下午我们一会咱们中午就要分手了,回家要告诉妈妈,“妈妈呀,圆明园拥有的那是„„”你该怎样告诉妈妈?生3读。

师:你妈妈肯定是个老师,你这样说你妈还能听进去,要不然妈妈要是别的职业的或者是生活中的,我女儿今天真吓人。那么,你要是把这句话告诉妈妈,你该怎么说,还得让妈妈听进去。生4读。师:你想把这句话告诉谁?生4:告诉我妈妈。

师:妈妈一听,我的孩子语文学得就是好。当然我的性格又是和同学们不一样的体会,可能回到家里我会——(范读)。行不行?生齐说:行。

师:对,其实,心里有,感情有,不在于用怎么样的语气。重要的是能送到对方的心里去。好!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怎么读你就怎么读,我相信,我相信你们不是傻读,不是呆读,不是装模做样地读,现在这样,你愿意送给后边听课的老师,愿意送给同学们,愿意送给谁,你觉得你应该怎样的向别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就怎么说,开始!生自由读。

师:然而,读生: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样的文化史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读

生: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师:我听刚才同学们说,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生:统统拿走

师:真会用词,说的是统统拿走,那是怎么拿走,你能举个例子,或者用个比方,自己的理解,说说怎么是“统统拿走”?生:我认为“统统拿走”就是把能拿走得就像抢的一样全部拿走。师:抢走,一点也生1:就是一点也不留下生2:全部夺走,一点都不留。师:全部夺走生:只要是手拿得动的就要拿走师:拿不动的„„生: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生:叫牲口来搬运 师:用大车也得„„生:运走 师:用一个成语„„生:片甲不留

师:啊呀,就像同学们说的,你还想说生:我还想说他们是将所有的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掠走师:你真会用词。“夺”“抢”“掠”,所有说的这些就叫做“统统”师生:“拿走”

师:你们刚才还说,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生:毁掉

师:注意,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任意破坏毁掉,你能举个例子,用事实,打比方都可以。生:用脚踢,还有用棍子去打师:踢、打,还有吗?

生:就是如果那些名画的话,也可以撕掉师:撕

生:我觉得那些英法联军自己的心里想的就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然后就任意摧毁师:毁生:就是用榔头捶师:捶,啊哟,捶的是那么一个,什么,可能就是精致的

生:青铜师:青铜器呀,一下子生:陶瓷师:对,陶瓷,就会给他捶烂了 生:拿不掉的就用斧子砍师:啊哟,砍生:用砖头砸师:砸 生:把那东西摔地上,然后用脚踩师:踩生:用大火烧

师:同学们哪,我这有两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了当时他们是怎么样像你们形容的,说明的“统统拿走”“任意破坏”毁掉的叙述这是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里的,我把它摘录给大家,谁来读读这段话,他们是怎么抢的,怎么拿的、掠的,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介绍,来,你读给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生: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师:织锦生:织锦绸缎

师:后面还有省略号,他们就是这样。再看一段。来,你来读,你离得近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和你们刚才看的读的这段资料有没有感受,有吗?哦,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来读,谁来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课堂实录(5)

师:此时,你的心里什么滋味儿生:不高兴

师:哦,就一个不高兴,就像你说的,课前,他们真坏生:还有是十分的难过

师:哦,你难过,我听出这个词了,不高兴,坏,最后落脚在你心里难过,我听你读了,你没让人家能听出来你的心里是这样的难过,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一读我就知道你真难过

生:再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谁还想读,你什么滋味儿生:我是心疼 师:哦,你是心疼,那你就心疼地表达吧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啊哟,这毁掉的太轻松了,要是我的话,多心疼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幕幕文化史哦,所以,我要是告诉人家,我可能会这样:他们把里面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了,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啊呀,她心疼,你呢?生:我火冒三丈

师:那你就火冒三丈地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师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毁掉。你呢?生:我的感觉就是跟那个相媛差不多,不过比她还要厉害点,想把他们全部杀掉师:那意思就是恨吧生:嗯师:恨,你就恨着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这还没完,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得烧,烧几天呀,那个火着的

师生:三天三夜师:一天多少小时生:24小时师:我们还得学数学,三天多少小时 生:72小时师:三天就是72小时,哈哈,一小时多少分钟生:60分钟 师:72小时多少分钟生:4320分钟

师:4320分钟,4320分钟相当于多少个半分钟生:8640个半分钟

师:8640个半分钟,我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半分钟就刚才你们体会的平湖秋月瞬间就化为灰烬,一幅字画不用几秒钟就变为一片灰烬,那么,这8600个这样长的时间里,你想想,烧掉的„„所以现在请同学们抬头,让我们静静地去体会,这8640个半分钟里的一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呀?生看火烧圆明园图像(半分钟)

师:同学们,轻易地过去半分钟你不觉得什么,当你静静地去体会它的时候,像着这样的圆明园被烧掉的时候,我想同学们是怎么样的心情。是这样8640个这样长的时间哪,烧掉的,烧掉的,烧掉的,而且是在我们所说的将近一万多个这样大的面积的地方,火呀,熊熊的烧,烧了8640个这么长的半分钟,所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哪,就这样——,所以,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边说边在原有板书关联词上添加“没有”两字)生:殿堂

师: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生:亭台楼阁

师:没有了象征着生: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师:也没有了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建造的景观,比如生: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 师:还没有了民族建筑生:西洋景观

师: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生:青铜礼器师:下至生: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都没有了

师:什么都没有了,有的,没了,谁来也用上他们再说一说这些话,谁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那个“了”说得太快了,“没有”和“没有了”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yi)透的亭台楼阁 师:(师正音)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谁再说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好,收了,现在来看下一句生:圆明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师:第三句,谁来,好,这么多举手的,举手的说生齐:圆明园中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来问,你来答,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生:没有了 师:玲珑剔透的楼阁生:也没有了 师:园中,民族建筑不仅生:没有了。课堂实录(6)

师:西洋景观生:也没有了师:还可以说是,换一个字儿

师生:还没有了,都可以师:再来,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生:没有了 师: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生:也没有了

师: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生: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成是生:都没有了

师:都没有了。我亲爱的同学们哪,总之一句话,圆明园就是一片

师生:灰烬,废墟师:难怪,我们的先驱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样感慨,读(出示诗句)师生: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挽烟飞。—李大钊

师:一曲悲笳怎么吹也吹不尽我心中的生:悲

师:那圆明园的上空只有那废墟上的残烟笼罩在我们的心里,这是我们的国人,我们自己面对圆明园的感慨,那么,法国人的雨果他是怎样看待他们国家军队的行为的呢?我们来看一下,读(出示句子)生:法兰西帝国„„被掠夺的中国。师:还有吗?好,读

生: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另一个叫英吉利。师:同学们,记住这两个强盗吧,读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现在,让我们从头至尾的再渎一遍课文,端好,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引读全文)就这样被化为灰烬,(边说边擦黑板)我们再也看不到那大园套小园,众星拱月的园中之园了,我们再也不能到那我们刚才去过的40景去住上一辈子了,我们再也不能去欣赏那劳动人民智慧的心血创造的青铜器,那名人字画,我们再也看不到这磅礴雄伟的亭台楼阁,还有那迷人的山乡村野了,总之,(除“圆明园”三个字外,其他都擦掉了)圆明园什么都

师生:没有了师:同学们,那么现在圆明园留在你的心里剩下的是什么呢?留给你心里的是什么?生:留在我心底里的只是无限的思考师:什么思考生:沉甸甸的师:什么沉甸甸的生:让我难过,痛恨那些侵略者的罪行

师:你站着,好,你站着,孩子,你说你痛恨,你难过呀,那就请你难过地表达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生读,师正音。师:留给你的是什么?生:难过师:那也请你难过地读吧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这个难过是无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要是也要难过,会多难过呀(师示范读)

师:就如同学们刚才说的,把这份无奈,这份难过,这份痛恨,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四十五年了!那圆明园里荒野的风浪,依然在呜咽的讲述着这个故事,我想,我们今天走进了圆明园之后我们获得这样的体会可能还有许许多多,我通过同学们的表情和你的眼神,已经看出来了,但作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走进去还不完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走出来,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让我们走出圆明园。

出示:(走出圆明园)师:走出圆明园,我们就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体验,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四十五年前,现在,你回到那个时候,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假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政的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假如你就是生活在圆明园附近或者就是生活在北京城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面对这样的毁灭,要是你的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你要是他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的体验是属于你自己的,请你冷静的琢磨琢磨,选择一种,谈谈看。师:你是谁?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会想,这么好的建筑物,就在三天之内毁于一旦,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再去好好留恋一下,然后再慢慢的回想以前的壮观。

生: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去那边守卫圆明园。师:你为什么那么去做? 生:因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师:这是皇家园林,烧不烧跟我有什么关系。生:因为它属于祖国。师:不管怎样的结局,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始终是属于人类的。

师:你这位老百姓已经上升到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上去了。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我会想,你们销毁了罪证,不过罪证是铁证如山的,我会去学习武功向他们讨回东西。因为他们抢去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是我国人民自己用心血创造出来的。

生:我想当一名百姓。我总结出来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强大。

生:假如我是一名皇帝,我会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耻辱,我会默默的努力,找机会向英国和法国把他们1860年10月6日夺走的东西给夺回来。

师:重要的不是去夺回来,而是要懂得中国必须强大。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想,为什么火药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而它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要守住这一片废墟,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掌声)

师:沉甸甸的思考,为什么?

生:如果我是一位大臣,如果我有足够的权利,我会调动北洋水师,去保护圆明园。师:通过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我明白了一个理,我要为今天同学们而喝彩,看来像圆明园那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其实历史真的不能假设,这样我留点语文上的作业,下面几个词条,我们来读读文章中的片段,和你们刚才想象的进行对照,你还会有更多的思考。(出示语句:圆明园被烧后,皇帝的表现)

生读。师:看一下这位皇帝的表现反而使现在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在外国人的手里。(出示句子: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借口)生读。

师:我们刚才说他是强盗,我们就是恨也得有个借口,在那个时代在欧洲已经诞生了比如:贝多芬、歌德那些大师,如果西方产生了文明的话,为什么在中国他们成了强盗?我想,我们还小,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他们也找到了借口,原于我们在外交上的失败,可能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出示句子:焚毁前)师读。

师:同学们,这些都原于老师看的一些文章,我愿与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词条回到下面的课文里去,而不单单就学这两篇文章,去读更多的文字。(出示推荐书名、作者目录)

师:我要问问同学们,如果说课前我们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请问,现在我再问你,你还能像课前那样你的眼前只是一片大火,一片雄伟的建筑,你的眼前只是风景迷人的景观吗?我再问,圆明园这三个字我们在走近的时候体会的它拥有着世界中国文化使,我们又知道它剩下来的是你的恨,你的这样的滋味,难过,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要离开它,请问,这三个字,在你心中化作了什么呢?你的心中的情感难道仅仅停留在我自豪那是中国的文化史,是世界的文化史,浓缩的全是精华,我恨,恨的咬牙切齿,你还仅仅停留在一个自豪上,一个恨上吗?请问,现在你的感情会化作一种怎样的滋味,留给你的最后沉淀在你心中的圆明园是什么?生:是失望。悲痛的失望,对龚自珍儿子行为的失望。

生:我认为圆明园这字眼它成了一个警钟,它让我们知道了祖国一定要大力发展。师:那耻辱的柱敲响的是你心中的警钟,你的失望换一个词就是你觉得有一种?生耻辱。生:我也是一种失望,对咸亨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失望,他们没有尽全力保卫圆明园,而是逃跑,而且后来也没有意识到要把自己的国家变的更强大,而是发动老百姓去抵抗,又损失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师:一句话,这圆明园三个字成了压在你心头上的?生:圆明园三个字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师:这就是你的失望,对过去的失望,但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你对今天和未来充满?生:希望。(掌声)

师:圆明园今天已经作为了遗址,留在了我们的面前,正如同学木们重新对圆明园获得的认识一样,同学们,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被三千个英法联军把这样的圆明园代表我们的这样的标志的毁成废墟。在离开圆明园的饿时候,在上完这堂课的时候,我还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学习太好了,我们不光停留在走进恨上,难过上,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亲爱的同学们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比如课前我们思考的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应该把这样的毁灭迁移到你心灵里去,伴随你的一生。这样,我相信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目的,我愿与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我们获得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活生生别的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的拥有智慧,拥有尊严的活着。下课!

窦桂梅老师上课,每每有新意。这次教《圆明园的毁灭》,更是自出机杼。我听了以后有几点体会。

第一,小学语文课可不可突破学科的限制?有人说:窦桂梅的这堂语文课上得像历史课,里面有大量的历史材料和观点;又上得像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感情;还上得像文化史课,讲了许多古董文物——园林,建筑,书画,珍宝„„这么说的确都有根据,我也同意。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抽去其历史内容、爱国情感和文物知识,还有什么呢?只剩下纯粹而抽象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本来离不开所承载的内容,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课文本身就涉及了这三门学科的知识,而小学在语文课之外又没有专设这些学科,因而,我认为小学的语文课打破学科的限制是理所当然之事,无可非议;即使到了中学,语文课上讲些历史、地理、哲学、思想乃至科学,也无可厚非,因为最后还会回到文本本身来的——只要教师有强烈的语文意识,他讲的任何内容都会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魅力的吸引,都会对语言文字形式有深厚的兴趣,也就是说通过“咬文嚼字”(我更喜欢用韩愈的说法“咀华含英”)而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接触各种知识,培养读书的兴趣

与残柱并立起来的——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漫谈薛瑞萍 四,关于“课件”的思考

一直以来,对于课件的使用,我持保留意见。从“家常课”的角度考虑,我更倾向于白纸黑字和素面朝天。窦桂梅的这一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课堂如战场。我看见,作为教材的《圆明园的毁灭》,象一支不知疲倦的主力军,长驱直入,一战再战;作为扩充材料的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则如灵活的机动部队,招来挥去,往返穿插;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又如机智的特种兵,一次次完成漂亮的单兵作战——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在教师与学生的调动之下,一次次次第闪烁,一层层娓娓道来。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海浪般一波波涌起,大气磅礴,然而不乏灵敏细腻。

这让我想起歌德对于哥特教堂的赞叹:那么繁杂的缀饰,那么精致的雕琢,理应造成沉重累赘的效果,却让你感觉到它在半空中飞升起来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可否作如此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现在,由于补充材料的加入,这一骨架被赋予了血肉、羽毛,再由于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有着血肉、羽毛的鸟,又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于是,它在我们面前飞翔起来了?

商友敬:

第四,最困难也是最可贵的是她在放开学生想像和议论之后,能“收”到课文的主旨上来,而且对主旨作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突破。这篇课文上完之后,很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甚至会产生“复仇”心态,这是极其错误的。窦桂梅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她摘录了一些历史著作中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就放大了学生的历史视界,同学们会进一步发现:圆明园在当时并不是我们老百姓的,而是咸丰皇帝搜刮百姓用来寻欢作乐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的入侵,在自身原因上讲同时又是咸丰皇帝违反国际法拘禁外交官而自己造成的祸患,最后,他因战败而割地赔款更是把灾难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所以窦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强大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不是“拔高主题”,而是克服了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的视角伸向更深更远的地方。

不论是小学的语文课,还是初中的、高中的乃至大学的语文课,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无非是“立人”二字,使学生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透过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语言文字的环境中站立起来。窦桂梅的课,不论是识字、读句、交流、品赏、引导、启发„„无不是在“立人”二字上下功夫,所以可贵。

薛瑞萍:二,两个“不可估量”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文章的开头。窦老师的两个“不可估量”乃是:圆明园具有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窦老师的两个“不可估量”,来自对课文深刻的、个性化的解读。

文章虽然短,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策划,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异常丰富的信息。第一段,其来突兀,直如石破天惊: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2、3、4段,急转直下,盛道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奢华惊人、景点众多、藏品丰富。第5段,再度峰回路转,任意的破坏毁灭之后,一场大火,圆明园化为灰烬——事毕言尽,文章到此戛然而止。

“不可估量的价值”乃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原因。由于这一因果关系的存在,虽经两度急转直下,文章却丝毫没有断裂之感,呈现出一个逻辑完备的整体。

对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窦老师“提”出了这条逻辑暗线,于第五段的教学中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又是和语言训练紧紧融在一起完成的。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价值”和“损失”这两个“不可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不着一字,却让孩子了然于胸。

朗读也好,分析也好,叹赏也好,悲愤也好——到此为止,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课,似乎也该“事毕言尽,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了。

但是,就在别人行将“圆满结束”的地方,窦老师却又往前迈了一步。

前不久,我校有幸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做课。听了她执教的主题教学《圆明园》一课,我颇有感触。

一、充分体现了主题教学思想的精髓 窦桂梅老师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因此提出了主题教学。她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然后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圆明圆》一课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在教学中窦老师紧紧围绕“圆明圆”这一主题,以三大版块构建主题教学,即“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圆的毁灭》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如引入李大钊关于圆明圆的诗句:“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思归。一曲胡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以及窦老师本人所做的诗:“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吼着„„”还有雨果的文章,圆明园毁灭的相关历史资料、文字记载等等,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其优势是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窦老师的《圆明圆》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窦老师通过去词、加词、合并句子等方式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她要求学生把“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中的“损失”拿掉,把“价值”一词加进去,保持句意不变。这样学生通过变句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为挖掘文章内涵作好铺垫,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窦老师也是这样实践的。如窦老师要求学生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圆明园是„„”用关联词“是„„也是„„”合并后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或自豪,或激动,或神往„„窦老师都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三、巧妙地指导学生朗读

在窦老师《圆明圆》这一主题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巧妙而不牵强。

一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是往往陷入一种误区,经常听到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请你带着高兴地语气读”“请你读出难过的语气来”„„窦老师的课也在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她通过齐读、分男女生读、师生对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一句时,窦老师的指导非常巧妙。她让学生齐读后,要求学生变读为告诉的语气并相机给予示范。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好该句子,如果你告诉的是孩子你怎么说?如果你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你怎么说?你告诉的是父母你又怎么说?„„ 可以看出,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屏弃了技术化的痕迹,而是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引导着学生在跟不同的对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使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的发抒。

四、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语文 人格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然而,“学科中心”“教材本位”导致传统的语文教学视野愈益窄化。这一方面,窦老师的实践无疑是有着开拓性意义的。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她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如:皇帝因为外国使者不行跪礼而斩来使,由此激怒了外国人,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路。火烧圆明园之后皇帝为了复仇反而损失了150万公顷的领土,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看了这些词条,你的自豪、愤怒仅仅停留在对外国人身上?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历史做反省、反思?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的同时,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就这样,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关于“圆明园”的感悟,乃至关于诸多人生、历史的话题,都将伴随着大家一道慢慢走远。——这就是语文的力量!这才是语文,这才是新课程!

窦老师之所以把这么多的材料融合在一节课堂之中,体现了大语文观.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固而,小语《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聂在富认为“这次上课是连堂,共用去100分钟,也就是两节半课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学生没有静静的默读,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动手写一写,没有处理课后练习,也没有针对课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除了过多的齐读、齐答,学生没有完整地读一遍课文,而为了“超越教材”的扩展补充却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而我觉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材料的补充,促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体会.<<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西方人眼中的圆明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的价值,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学生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兴奋,为以下的圆明园的毁灭作了情感的铺垫。当一切都没有了,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学生们沉默了,伤心了,痛苦了,愤怒了,心疼了,在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时候出示了李大钊的诗:“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是顺其自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倾泻。

尤其是最后走出圆明园的设计,更是精彩!学生们在静静地思考,而我们也同样在静静的思考着、感慨着„„怎么才能走出圆明园,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地区,更是如此。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没错!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难道仅仅停留在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上面吗?为什么教师就不能纳入更多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窦桂梅课堂教学启示录

启示之一:重返朴素课堂

提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当我们对这位年轻特级教师的创造力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业余时间,我走进名师的“家常课”,从“学好教材”的原点开始,审视窦桂梅的教改主张。

首先研究“推想”。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窦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我们这些小科学家,一会儿要进行想象和推想,你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往日调皮的孩子在窦老师的课堂上都变得特别懂事:“要特别认真”,“我会做到细心”,“仔细观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遇到难题决不退缩”。听听,五年级的孩子说得多好啊!本该教师强调的学习态度变成了“小科学家”们的“自律”。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角色转换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推想,孩子们真正在课文中走了一趟。

开始,学生一时之间似乎还没回过神来,她就进一步启发:“假如我也是作家的话,我就想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作者。例如,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学生开始渐入佳境:“也可能是两群大象争夺领地,一方追逐另一方,不小心陷进去了。”教师乘机“扩大战果”:“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呢?小组合作,大胆创编!”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两头公象争夺地盘时被对方咬掉的”,“母象救公象时用鼻子牢牢地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劲拉断了”。就这样,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的理解很到位,思路通畅开阔,想象丰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同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启示之二:高明的营养师

人们说起理想的教材处理方式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不是一无是处,“用教材教”也有道理。就语文教学而言,教材通常是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那么,对于什么样的课文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什么样的课文教师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跳舞。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荷花》)“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堂,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荷花从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她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她在水中放奇葩!荷花毫无私心,她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荷花啊,荷花,你多么美啊!人们怎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夏夜荷花》)

谈到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应注意的问题时,窦桂梅强调,“一定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既不能任意抛弃教材文本,也不可肤浅认识文本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应该好好让孩子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蕴。但有的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后,便急忙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对《渔歌子》的景物描写进行拓展,却忽视了原词中表现的独特意境。类似做法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对此,窦老师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没有品读、交流环节,没有引导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仅仅有从文字到情感的‘读懂了什么’就引发开去,就好比电力很猛的钻头在水泥地上擦滑,没有深入到文字的骨头里。”

一会儿是“教教材”,一会儿是“用教材教”,一会儿是“删减课文”,一会儿是“美容增肥”,其间的门道可谓变化无穷,需要教师潜心去钻研——具备了这个能力,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营养师,有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窦老师打过这样的比方:用“慧眼”去批判地选用教材,既不能放过那些营养丰富的“主菜”(指教材中选入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又要明白哪些“主菜”不能直接上餐桌(有待处理的教材文本),还需经过配料的辅助才行(补充资料);用“巧手”将“主菜”、“配料”适宜地组合在一起,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指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带领其走进文本)。要想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做个“美食家”,从长期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先要自己知道什么好吃,才能把学生的菜谱设计好。

第五篇:老师课堂教学反思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

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一下反思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又如,在教学完0~10这11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11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

1、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下载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3、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2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既传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品德,及生活习惯。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1)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优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而诱导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优化,而设计的优化与否又以教学思路为基础。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美术课堂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2)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是达到高效教学的关键。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绘画进一步探究。比如在五年级《桥》这一课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欣赏桥梁(家乡的桥;世界名桥等)设置问题:怎样让一张纸能承受最大的重量?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再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师生通过实际制作,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共同得出结论。此过程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分层布置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求知的兴趣也会一道熄灭。”以往课堂教学的结束时,我们一般只展示个别优秀的学生作业,要求全体学生向其看齐。但这种牺牲多数鼓励少数的做法,常常使学生滋生一种与己无关的心理。如果老师能进行合理的诱导,让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提高。

要激发的创造潜能,布置的作业就要尽可能地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能够完成的作业而不感到艰难,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四年级《看花灯》一课,教材要求临摹。作业中,我按四个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作业:a.完全照教材上临摹;b.临摹外形,自己可以重新设计颜色;c.临摹外形,给花灯设计花纹和颜色;d.也可以适当改变外形或重新设计。这样,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自信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延续。

教师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但有时往往最高的评价总是集中在几个最出色的学生身上,从而使多数学生缺乏自信心。为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作业评价时我以鼓励为主。每个层次的学生只要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就可以得“优”的等第。如上面作业设计的层次是由易到难的,但无论学生选择哪个层次的作业都有得到最佳成绩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法激发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对于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来说,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不断提高完善其教学方法,从而激励我们不断去追求真实、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们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发言很活跃。有的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博学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有耐心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古怪的老师;还有的说,这是一个爱捉弄人的老师……答案很多,也很有意思,这很好地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的学习非常顺利,后来我又抓住一个要点让学生分小组探讨:你对怀特森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何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异常热烈,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了一个高潮。之后的反馈更是五彩纷呈。持赞同,持反对,或觉得这种做法既有利又有弊的学生都进行了精彩的陈述,通过这一形式,其实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已然形成,而且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另外,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给本篇文章做评析。由于学生平时评改作文的能力较差,而本篇文章又是篇较通俗的写人的文章,所以特别适合作为例文让学生评析。本来我以为学生只能从语言是否生动、文章结构是否完整等简单地点评,没想到他们居然能把本文评析得有模有样:“老师,作者在内容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期待——设置悬念;人物心理描写贯穿始终;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学生们的精彩发言让我吃惊不已,更是让我深有体会,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啊,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我们教师而言,即“你眼中的学生有多棒,他就有多棒啊!”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4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交接地,它广阔、渊深,它严谨、活泼,它应该是一个神圣而亲切的字眼。而长久以来旧的教育观念扭曲了课堂的本来面目,使多少学子不堪回首。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让我们抖擞起精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方法迎进课堂,改造它、更新它,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它。

如果说课堂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它必然应该是水波浩淼、气象万千的。可走进某些课堂,我们看到教师的教案上永远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永远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框框;我们看到模式墨守成规、方法一成不变;我们看到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以及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于是,孩子们失去了海洋。课堂,是指向过去的世界,还是面向未来的时代?是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还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是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还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展、学会探究?每一个答案都是后者,每一个答案都要求我们完成第一种改造: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也许你也曾想: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我上的课,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话语,我给学生做的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它们到底能给孩子带去什么。当学生因此而惧怕课堂,我们真的会黯然神伤。我们会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也曾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也曾在这样的课堂里累积应试的知识。我们必须对这段生活有所反思。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5

在本周的名师讲堂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单元有关电的知识。

本单元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事物,但是又比较抽象,他们很难理解电电路以及一些电的原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名师讲堂的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连电路做实验。但在上周的直播答疑课上我也学习老师的方法,制作了各种研究的方案。用PPT展示给孩子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连接电路,辨析电路是否连接的正确。在这种设计下,孩子们理解的还是比较快的。

但是在课堂中,我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我发现我并没有展示开关闭合和断开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所以孩子们可能很难想象,每次讲课讲到开关的断开和闭合时,孩子们好像不太能理解闭合是通电还是断开始通电,回答不够活跃。在这一方面我考虑的不太周到,让孩子们在一直想象,可能很难辨析清楚。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电路以及对电流、电路,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后续的备课以及答疑课中,我要用更多的清晰的图片向孩子们展示如开关闭合断开的状态,如电流的流向以及闭合回路、短路、断路等情况的连接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清晰明确的理解电路的原理。帮助孩子更加具体的去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让他们更加了解生活中最常见的电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6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近日,笔者拜读了《走近新课程》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其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课堂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验;而热闹又是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以下谈谈自己的拙见。

何谓“热闹”?它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现象。它不等于“吵闹”,更不等同于“混乱”。

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热闹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应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边像作者这样动脑想象。听完后,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朱雪玮说:“我仿佛来到了仙境。池塘里的河水轻轻地流淌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阵微风过后,荷花仙子舞动着长裙翩翩起舞。”戴敏说:“我看到小鱼和蜻蜓正在夸赞荷花仙子优美的舞蹈呢。”超说:“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时,我以激情饱满的语言加以总结,并引导他们和着音乐唱出或说出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升华了主题。

(二)课堂表演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满足儿童活动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发展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课本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

首先,教师对于“热闹”的教学环节要有预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明确、具体、有序的要求,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如果教师仅仅一句“下面小组交流(表演)”的话,学生会感觉不知交流什么,怎么去交流,最后交流演变成聊天,教学秩序乱成一锅粥,教学目标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曾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小品表演。为了使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把全班同学都带入情境,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推荐选拔,他先提出条件:聪明、顽皮。再请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推荐和自荐,从中选择出2至3名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与小表演有关,为小品表演作铺垫。如:亲热地叫妈妈,伤心地大哭等。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调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能力,构思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时遇到会的问题应积极举手,但不能乱嚷,更不能随便下位;小组交流时,围绕本组桌子周围有秩序地轮流发言,如果想补充问题,也应举手取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同意等。其次,课中要加强纪律信息的反馈,如果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开小差、互相推委、谈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到处乱逛时,就应该及时提醒。如果教师平时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时,学生一旦过于激动时,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他,让他产生一些紧张感并自动更正,从而保证教学能有序地进行。

其三,一节使学生感兴趣的.课,也能热闹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者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

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者还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还愁课堂秩序不能有序地进行吗?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7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备《太阳》这一课时,我首先与同级老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几种说明方法。定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由浅到深,层层突破。

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这个远离我们地球的恒星,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太阳的图片,并物尽其用,用这些图片做了生动的课件。在同级老师上了后,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案做了修改,例如:学生在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时,由于老师引导不够,学生不会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较多,在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设计的问题不够明确,学生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也较多,小组讨论后的效果不明显。同级老师上完课后,我们科组的许多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都做了修改。

在轮到我自己上课时,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不可能从文中找出有力证据,有简洁的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并适时总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讲解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汇报时教师做简单总结就可以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我还不忘出示关联词语的小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的环节比较多,以至于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再有,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多巡堂,察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8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9

一、务必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比较近两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不难发现数学考分在逐年增高,数学试卷好像不那么难了,试题的应用性强了,多数考题几乎直接来自课本,或略微变化,得到这些分数就为获得高分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复习阶段要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要不厌其烦整理出来,且不可一味抓小放大。列出各单元的复习提纲,通过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等方法加深印象,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对个别学生也要采取不厌其烦,反复抓、抓反复的教学态度。

二、要注意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

数学考试一般是120分钟考察26道题目。本次考试拉开分数的题目集中在最后两题,大多学生滞留在后两题的时间较多,一题思路简单但运算较为繁琐,侧重考察运算速度。另一题考察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但学生在这两题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反映教学目标并未达成,或者达成度不理想。所以在复习阶段还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学会对典型试题的拆分和组合,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解决典型试题,从中抽出基本图形和基本规律方法;二是结合各类题的特点进行专项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另外在最后复习中要加强模拟训练,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答题速度、节奏、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训练。循环复习,反复强化,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编制错题集反复复习

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往往是因为某些薄弱环节决定的。消除这些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可指导学生建立纠错集的方法。

1、将已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

在复习备考期间,要想提高成绩,就得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错误原因,不断复习错误,进而改正错误。一定要搞清楚是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的问题、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以及习惯性错误(书写不规范、不良习惯)等。发现薄弱环节的方法可以是做模拟试题并进行有效的评卷。通过解题评卷等,暴露问题,进而分析,查找原因。

2、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点。

模拟试题中涉及到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一定指导学生及时记录错题,编制错题集,尤其是月考、模拟试卷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查找原因,改正错误。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其中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减少差错。

(1)、故事激趣,渗透“转化”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2)、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3)、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第一个操作活动,得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与学生谈话: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出圆的面积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经过一个月紧张的学习最后迎来六年级的第一次月考,当学生的成绩呈此刻我的眼前时,我顿时懵了,几个平时总在90分以上的同学怎样只得了80多分,而平时经常补课的十多个人怎样还是成绩不好总认为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有收获,但是真让我有点欲哭无泪的感觉………,教室上我精讲精练,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学困生我从接班的第一天起就挤时间帮他们补课,早来晚走,但是…、、仔细分析试卷题型多样,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均衡,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强,注重了基础性和生活实际的相互统一,个性注重了学生的计算、应用等方面潜力的考查。

主要存在问题是:填空题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决定题主要是分数、小数、整数好处的比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操作题。应用题失分在第二题既先求方砖的面积再求100块方砖的面积,而有的学生直接用方砖的边长×100,也能够说根本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总之不理想。

问题是: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小数的好处等

2、计算潜力今后务必加强训练,尤其是能运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对一些运算定律掌握不牢,在教学中应注意,尤其是乘法分配率,学生容易混淆,不会灵活运用。

3、实践与应用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潜力有待提高。学生不会找单位“1”,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不清,审题不透彻,导致错误。

4、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计算粗心,审题马虎,出现漏题抄错题的现象。

四、对今后教学的推荐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概念、公式、法则,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结果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由已知条件怎样推导出问题。解决应用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划线段示意图。学生能很熟练的运用。

3、针对单位“1”的问题进行强化。学会找单位“1”。

4、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潜力。学生在做题时要说题目的算理,明确计算方法,能口算的就必须要口算,能简便的必须要简便运算,熟练掌握常见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5、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双基”,能否正确解题,而忽视对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严重失误。学生审题不认真,计算不细心,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本次测试学生的过失性失分相当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总成绩。

6、继续加强课外辅导弥补教室缺陷。在课外辅导时,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给基础差的学生“找差补缺”。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0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八、九年级我们还将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到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方法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七年级,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八年级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x对应a , 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七年级我们已经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八年级还有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转化”的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我们学校要扩大校园,需要向镇镇府征地。镇府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有条件的话使用水准仪、经纬仪)依据一定的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的思想,是解题的最重要的思维习惯。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1

艺术教肓是实施美肓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那么,如何在绘画中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又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呢?目前幼儿园的绘画活动还存在几个不足。

一、教是为了不教,教是力求实现幼儿自主地可持续发展,技法是表现想象创造的手段。

为了使幼儿达到表现想象创造结果的需要,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但是正如报告中提到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是力求实现幼儿自主地可持续发展。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例如:在活动“可爱的小鸡”中,首先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从鸡蛋画出一只小鸡,然后可以鼓励启发幼儿吃虫子的小鸡怎么画?抬着头的小鸡怎么画?小鸡的一家怎么画?小鸡幼儿园怎么画?或者教师讲一个关于小鸡的故事看看幼儿怎么表现?等等。不要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

二、正确对待幼儿绘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需要老师的仔细分析与认真对待。比如,有的孩子在绘画时色彩单一。我们班级有一位小女孩,她在绘画过程中不爱换笔,从头至尾都使用一种颜色:黄色。即便是在黄色的手工纸上作画,她还是不会变换色彩。当你引导她换一种颜色的时候,她会说:“我就喜欢这个颜色!”面对这种情况,我分析,由于这个孩子比较内向,她偏爱黄色,认为黄色是最漂亮的颜色,即使引导她去换一个颜色,她也会认为这个颜色够漂亮了。所以无论你怎样说,她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可是面对孩子技能上出现的问题,你不能说“你这颜色不好看!”“你怎么老用一个颜色啊?”“看老师怎么画的!”“赶紧换个颜色!”这样说都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和信心。于是我设计一些有利于提高孩子用色绘画的活动,如“笔宝宝跳舞”让每支小笔都来跳舞;“神奇的七色花”,看看谁的花儿颜色最漂亮;“会变的颜色”,用水粉的三原色调出多种色彩。让孩子对色彩获得美感体验,提高她的用色能力。

三、留给幼儿广阔的想象创造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幼儿广阔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幼儿在美术创造上往往表现的最大胆和最有活力,他们常常会画出成人意想不到的图像。他们会把生气的人脸涂成黑色,把爸爸的胡子表现的特别明显与夸张,把要拿东西的手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幼儿自己想象创造的结果,教师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好与坏来评价孩子的想法。自由想象创作空间的扩大,可有效提高幼儿绘画积极性,促进孩子随心所欲,大胆表现,最大限度地发掘幼儿内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手中的五彩画笔才能画出更加富于创意的、五彩缤纷的儿童画。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2

教材、教师用书、音像资料、网络……是可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那么,听课的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吗?请看小学思想品德《学会礼貌用语》一课教学案例片断。

师:今天,我们有一个与人交往的好机会,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请你们用礼貌语言与听课老师交流一下。

(学生的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

师:不要紧,你们可以商量一下,怎样使用礼貌用语。

生1:我想问老师一个小问题。

生2:我想请听课的老师为我写一句希望或鼓励的话。

师:对呀,你们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与他们交流。

(学生实践。)

师:在你们请老师写鼓励语时,是怎样使用礼貌语言的?

生1:我说:请您给我写一句鼓励的话好吗?

生2:我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再请老师写。

生3:老师给我写好了,我说:谢谢!

师:你们真是懂礼貌的孩子,那你们想听这些老师对你们的评价吗?

生:想。

(听课的老师对学生做评价。)

评析:课堂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音像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是宽泛的,也是开放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这一开放的课堂里,教师不是将教材当作经典来解读,也不是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礼貌用语的唯一渠道,而是让学生与听课的老师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然后,教者有目的地再让听课的老师对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情况做一评价,现场反馈的信息,这又成了老师教学的新资源,进而再实施有效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听课的老师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人,而是学生交流的对象,是和执教老师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三者”。在这里,教者、学生与听者形成了互动,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是一种超越,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达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还很多,问题是教师是否有这一意识,能否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地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实现超水平的发挥。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3

学习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的诠释,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让我感到自己所会的是多么的少、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更让我迫切的意识到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给自己充充电了。不能再抱着自己旧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了,多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评价学生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的定义认识要转变,改变认为只有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才叫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使课堂的时空无限扩大;教师应有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自勉,给人的感觉学校教育就如茶壶(教师)往茶杯(学生)里倒水一般容易。其实这种提法只适合于“传道、接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功能,当前的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述更恰当,所谓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课堂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问题是为什么表演,为谁而表演,怎么表演?那是理念的转变,方式的转变。课堂这个舞台没有天花板,告诉我们这个舞台无比巨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无比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只有在这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才能诞生出优秀教师。

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总之,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心灵、我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的一次洗礼,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4

一、课前准备方面

由于学生没有课本,我会提前一天把所授课的课文拍照发到班级群,并设计基本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便第二天的课能顺利进行。并利用早读、晚自习让学生用qq语音读与我听。若是文言文我会让学生提前抄在作业本上,以便于做批注。如《桃花源记》等。我会提前对对应的课文做好讲授课件,准备随时作以补充。

二、课堂管理及教学方面

在每次市局的直播课开始之前,我会提前十分钟发送链接到钉钉班级群,让学生打卡签到,并提示学生准备好纸笔做好笔记,以便自己课后复习,老师检查。市局的直播课我都会认真听取并做好笔记。自己的直播课就在其后,我会就上节课的内容随时调节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课堂的补充和知识的落实。如在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既准备了教学课件,还准备了《说明文阅读技巧》,在听完市局的课后觉得老师讲得非常好,我不需补充,因而直接讲解《说明文阅读技巧》。

三、课后作业及检查方面

课堂结束后,我都会在钉钉群里的“家校本”中布置作业,并在课下批改作业。针对不做作业,不上课的学生我会利用钉钉群里的“通知”联系其家长,让其注意督促孩子。

通过两周的网络教学深感它的方便,但对学生知识的落实却难以把控。我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准时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可是总有那么五六个学生做不到,有些遗憾。自律是学好的前提!这样开学后学生间的距离自然就拉开了。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15

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索以及和其他老师的经验交流慢慢的学会了网上教学的技巧,期间还和同学们学习了不少电脑的运用技巧。慢慢的,我对这种改变也不再这么排斥,在现在的我看来,这次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应急只举动,更是我们的进步之举。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线上教学的总结:

一、适应阶段

我是一名传统的老师,接触网络的时间也非常的有限,而且多是运用在备课以及查找资料方面。关于利用网络直播教学这样的方式,在一开始我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也意味着我的计算机基础非常的有限。这给我初期接触的时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前期自己试用了几次后,积极的请教班上教导计算机的xxx老师,通过老师的指点,我勉强掌握了基本的授课操作,并就此开始了自己的线上教学。

二、教学阶段

一开始的时候,我的线上课程非常的糟糕,我对计算机的基础似乎成了课堂上最大的阻碍。对操作的不熟悉,加上对器材的使用也不清楚,这导致一节课下来很多的知识都没能讲到。看着假期来准备的这么多资料,我当时真的感到非常的头痛。

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同学们却没有“袖手旁观”。每当我的在教学期间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总是会第一时间的提出来,并且通过他们的指点,我居然也慢慢的熟悉了这个软件的操作!并且,在我们这样互相的教导下,课堂变的更加的开朗。相隔屏幕,同学们似乎也不这么在意我“严肃”的脸。尽管这导致了些许的同学上课不专心,但是也带动了大部分同学和我的积极交流!

如今,我们的交流更加的方便,通过网上的沟通,学生们也不会再这么不敢“找老师询问”。相比起过去,现在来问我题目的同学变的更多,也更积极了。

三、对工作的评判

没能做好准备,这确实是我的工作失误。但是通过这样,我能和同学们更加亲密,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尽管线上的教学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通过积极的利用,也同样发现了很多的便利,我相信,这些一定能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的优势!

下载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窦桂梅老师名言

    窦桂梅老师名言(转载) 、一个教师要发展,得有点激情,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境界!一个教师要发展,得有所追求,没有追求,没有火如何照亮你的心灵。最重......

    听窦桂梅老师

    听窦桂梅老师《魅力》一课心得体会 2013年4月20日,我有幸到郑州航院礼堂参加了“2013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效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这是由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讲的一堂鄂......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21日、22日在新乡市专家树人小学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家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研讨会。短短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窦桂......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在这个充满新意的季节,我于3月29日至31日和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前往郑州参加了全国名师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活动。短短......

    窦桂梅 《朋友》课堂教学实录

    窦桂梅 《朋友》课堂教学实录作者:窦桂梅文章来源:网上点击数:1431 更新时间:2006-4-12 《朋友》实录师:同学们,今天窦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生:窦老师,我想问......

    窦桂梅老师的讲座

    感受“魅力” ——听窦桂梅《魅力》有感 凌云塔学校:周利军 窦桂梅老师是我一直崇拜的名师,3月23、24日,我和王主任在长沙铁道学院礼堂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魅力》,一天......

    窦桂梅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让课堂焕发学生的精彩 9月23日在龙城小学董雯校长的带领下,我和来自全县的16位语文老师一起去潍坊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旨......

    窦桂梅老师育儿心得

    窦桂梅老师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老师,她对我们中国许多老师都有极深的影响。曾经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封信,深深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今天不免想重读一遍,读了之后,又一次被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