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窦桂梅老师的作文课
窦桂梅教学实录——作文示范课《捶捶乐》及全程评析(1)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有的同学微笑地看着我,所以,我特别愿意听同学们的问候,还想再听听,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这个词是个泛指,可以向我问好,也可以向台下这么多的老师问好,转过去,再一次微笑地看着他们,再问一声好!
生:(转向全体听课老师)老师好!
师:(鼓掌走向一学生)哎,没见过我,对吧!猜猜,我姓什么,多大岁数,孩子跟你们多大距离,年龄? 生:30。
师:30,稍微年轻了一点。你妈妈多大? 生:36。
师:36。再猜猜我多大,(指脸)我相信你善于去观察,找到感觉。生:37。
师:37。祝贺你,我老了一点点,(问另一学生)那你猜猜我多大岁数? 生:35 师:35。小了一点点,(拍拍学生肩膀)我跟你的妈妈是„„ 生:同样的。
师:同样的,36岁。我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妈妈爱你们,当然我也爱你们,我和我的孩子是朋友,当然和你们也就是„„ 生:朋友。评:看似随意的交谈,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朋友”这两个亲切的字眼将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敬而远之的心情一扫而去。接下去的理解与沟通自然而然没了障碍。充分显示了课堂^对面的魅力。
师:朋友见面,分外亲切,是吗?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历程,将给你的生命历程留下深深的印记,我们也会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难忘的痕迹。那么好,我们做这样的一个小练习,每一个人,包括窦老师,包括听课的老师都找到这样的感觉。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师示范,两手交叉放在肩膀上,闭上眼睛)对着自己的心灵说:“我很棒!” 生:(安静)
师:(鼓励)大声说出来,我很棒!生齐:我很棒!师:我真的很棒!生齐:我真的很棒!师:我真的真的很棒!生齐:我真的真的很棒!
师:有的同学在大声地呼喊,你的灵魂受不了,你的心灵该发颤了,平心静气地用你的声音重重地敲击在你的心灵上。重复地把这三句话完整地来一遍。生齐: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师:找到感觉没有? 生:找到了。
生:找到了,我非常自信。师:你呢?
生:我也找到了,我也非常自信。
师:所以你刚才挺会用词,加上个“也”,坐下吧,(面向全体)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感受,那么真的„„ 生齐:很棒!师:真的真的—— 生齐:很棒!
师:再给你的同桌来一份自信和祝福,拍着你同桌的肩膀,微笑着俩对俩,祝福他们。
师:(引)你—— 生齐:很棒!师:你—— 生齐:真的很棒!师:你——
生齐:真的真的很棒!
师:我也想让你们夸夸我,夸夸台下的老师们,让我们也找到我们的感觉,行不行? 生齐:行!
师:来,竖起大拇指(师竖大拇指示范),可以这样,可以这样,可以这样,都可以。这样,来,来,给我们感觉,想对谁说都可以。
生齐:(竖大拇指,对着想说的对象)你很棒!你真的很棒!你真的真的很棒!评:真的真的很棒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案例。虽然感觉煽动的力度有点东北风味的夸张,但学生的自信心是绝对的空前的高涨!有了这么强的自信心,学生当然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正是我们最期盼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竖大拇指)我们大家都真的真的真的很棒!就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同走进(出示多媒体画面)。生齐:昨夜星辰。
师: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乐章,你有怎样的体会?“昨夜星辰”你联想到些什么? 生:我联想到昨天晚上星星一定很多,很美。师:这样很可爱,还有吗?来,还有没有,生:我联想到昨天晚上并不是很多星星。
师:满天的一眨一眨的没完没了的星星,自然有它自己的内涵和意境,还联想到些什么?难道仅仅是昨天晚上出现的星辰吗? 生:我想到我童年的美好回忆。生:我想到更多的星辰,每天晚上都有。师:还有吗?
生:我想到了我的朋友们。
师:是呀,你以往学习的一些伙伴们,你以往经历的所有的事情,就像那天上一眨一眨的星星,伫立在你人生成长的旅途上。那么,咱们就把这么多璀璨的、数也数不清的你人生经历的那颗星星缩小缩小,定格在我们最近几天所经历的昨夜星辰上。比如,就在上一个星期日的这个时候,或者清晨最早的时候,是4月5日—— 生:清明节。师:清明时节——
生齐: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在那个时候,我们会送去对故去的亲人、对牺牲的烈士们的问候;过元宵节、过元旦、过新年、新春,我们都会送去对老师的—— 生:问候。生:就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那天正好是我妈妈的生日,我就送给她一束非常美丽的鲜花,还送给她一个大大的蛋糕。师:是花钱买的吧? 生:是的。
师:是零用钱省下来的吗? 生:没错。
师:多么有孝心的孩子,生:谢谢老师!
师:哎,激动了吧,好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你们也都是爱妈妈的—— 生:孩子。
师:是呀,我们不关问候妈妈,我们还问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吗?我相信,你们不光用你们的语言捎去你无尽的感激和爱戴,你们也会用你们的行动来表达你们的问候。你用零钱去买鲜花,可能你有特殊的经历和记载。今天窦老师想带给大家一份特殊的小礼物,这个小礼物呀!物美价廉,也许你能把它介绍给你的姥姥、姥爷、亲人,朋友,还有包括你的老师们,让它带去你对他们的问候。那么大家看,是什么呢?(出示多媒体画面)。没有认识的吧?谁认识? 生:捶捶乐。
师:看把你乐的。哎,他说对了,就叫—— 生:捶捶乐。
评:利用课件进行联想作文训练?感觉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终于引出了课的主人公——捶捶乐。不太理解窦老师的用心。窦老师若能大驾光临,请指点指点。谢谢!师: 谁到前面,把这几个字写一写,谁敢到前面把锤字写一写?你来,好,我们大家跟着他来写写看。(生上台写)师:一起跟着说说,写得正确吗? 生:正确。
师:你很棒!你领大家读一读这个题目。生:(领)捶捶乐。生齐:捶捶乐。
师:她这样读你爱听吗?捶捶乐。你爱听吗?你再读读,看着这个字你心里体会,不用讲这个捶什么意思,你用你心里的感受读。生:(领)捶捶乐。齐齐:捶捶乐。师:这样你愿意听吗? 生:愿意。
师:你再看着这个词,也许和你刚才的味又不一样。生:捶捶乐。
师:乐!——你听,咱们再读。生齐:捶捶乐
师:(指生)这是她读的滋味,就这个锤,这个乐,我找同学再读,读你自己的滋味。
生1:捶捶乐。生2:捶捶乐。生3:捶捶乐。生4:捶捶乐。生5:捶捶乐。生6:捶捶乐。
师:用自己的滋味来读,捶—— 生:捶乐。
师:顾名思义,捶捶就——(师笑)生齐:乐!
师:那么,它怎么不说“敲”呀?你说这“捶”和“敲”有什么区别? 生:“捶”比较轻点。师:所以轻轻敲就怎么样? 生:乐!
师:真好,你再读这个词,品味又不一样了,不信你再读读。生:捶捶乐。生:捶捶乐。生:捶捶乐。师:哎,好了,再读。生齐:捶捶乐。
评:特意引导学生用心读出捶捶乐的“舒服的味儿”,并将捶与敲对比,设法逐步使学生对捶捶乐三个字建立起比较深刻的感性的认识、理解。老师点拨得很耐心,也注意随时鼓励学生——很棒,用自己的独特发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出示捶捶乐实物)来,用眼睛观察观察,说说吧,你看到了些什么,怎么看的呢,就怎么说,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我相信,我们可不用再讲什么顺序呀,这些方法,你根据你自己的观察习惯,说出来。生:我看到了上面是一个蓝宝石一样的球,下面很像一个像是帮人抓痒的手,中间是一个柄子,这样就把两个分散的物体连接起来了。
师:不错,来(鼓掌)多会观察呀,我发现她多有顺序!没有人教她,她自己却有顺序地观察来讲,而且抓住重点来讲,窦桂梅教学实录——作文示范课《捶捶乐》及全程评析(2)
1、在评价中激励,呵护童心童语。
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学生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需求,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对于他们到位的回答、独特的见解、精彩的表达,不要碍于面子,吝惜赞扬之词。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2000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来我校讲课时,执教的一节三年级的作文课。当时,贾老师请学生描绘夏天的闷热,一位学生发言:“大黄狗趴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地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儿地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鬼天气!’”话音刚落,贾老师就带头鼓掌,还热情地赞赏道:“写得太精彩了,如果让我写,我也写不了这么好,即使是作家,也不过是这么写的呀!”贾老师热情昂扬的评价语言使这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朝。而我在佩服之余,也深刻地领悟到,满含热情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当然对于“后进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更要善于从中捕捉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教师要以宽容、欣赏的姿态鼓励学生呈现充满情趣的儿童语言,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激励他们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师生平等^对面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在评价中交流,活化语言积累。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个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世界。文章写得好的人,都非常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采集人们的口头语言。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比如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就经常用一些诗句进行评价:“小荷才露尖尖角,你将来准有出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的比喻也是如此,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哎呀,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省略号用得巧妙!”这样的评价不但给学生一种诗意的熏陶,而且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只有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才能灵活运用。我在执教说明文的写作时,就特别注意评价语言的简洁和准确,相信从中透露出来的朴实、科学的态度也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我发现,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的评价,是师生平等^对面的推动力;那些鲜活的生活用语是学生思维的润滑剂;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是增添课堂情趣的法宝。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个性差异挖掘具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化语言的平台。学生的语言也将在教师评价语言的示范、引导下,在自评和互评中,在伙伴个性化语言成功的范例欣赏中,在个性化语言表达缺损的群体修补实践中变得更加规范、更加生动。
在评价中交流,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被充分调动,并得到活化。这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这样的课堂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情怀,学生的个体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张扬,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3、在评价中发展,提升习作语言。在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评价手段,力求在评价中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语言的创造力。评价要给学生语言发展的空间,不仅总结优缺点,更要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评价要渗透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把话得具体、说得生动,说得有创意的方法。虽然,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但是如果只把张扬个性当作时尚,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引领,忽视在习作中提升语言,那么仍然无意于学生生命成长,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作文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肯定和扶持每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适时适度、有机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规范的示范、引导和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根据学生实际的作文水平进行分层引导。水平比较低的学生,通过评价语言,引导他们把话说得通顺,说得有条理。中等水平的学生,引导他们把事情经过说具体。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通过评价语言,引导他们精雕细刻,把文章写生动,写精美。这样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写作的目标,努力的方向,让他们超越了自己,获得了成功。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长,有所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评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方式、创新思想进行有效引领,根据学生实际的作文水平进行分层引导,让学生逐步达到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
总之,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拓展作文教学内容、开放作文教学方式、优化作文评价指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盘活个性化积蓄,进行个性化选材和个性化表达,进一步催生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的习作迸发个性,充满灵性。主要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楼昔勇《美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 袁业涵《愿课外阅读的海面上千帆竞发》 1996 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窦桂梅,现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在全国小语界有重大影响。2008年在福建省武夷山邵武实验小学上作文示范课《捶捶乐》。课后有一个关于作文教学的讲座,题目是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她是通过五个小故事,阐述了她对小学作文的观点,我们从中只摘取其中三个小故事。以下是讲话摘要:
书归正传。作文、作文,说句实话。阅读教学重要,作文教学同样重要。我们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我们得弄清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深深的懂得,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今天的作文该怎么走,我们今天的作文该如何去进行?我想,说一千,道一万,今天的时间太有限,我呀,就简短点说,因为孩子还等着我点评。
咱们就讲讲纲、讲讲领。我记得听任何人讲话,一般情况下你不一定都记得,但你会记得他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观点。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说起真实,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我们作文的架子放下来。我们怎么降下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歌曲、通俗唱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样让孩子知道,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只是当老师的不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拿起笔来,在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写作技巧的前提下,让孩子总是感到作文不是多情总被无情恼,而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所以老师们,我今天的发言,不想像專家一样,因为我本身就不是專家,專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專家。我从实践中来,我是一线的老师,尽管我当了一年的业务校长,但是,我还依然给孩子们上课,研究教学。我是吃什么饭长大的,我知道我依靠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我依然没有离开我的一线。那么,我作为一线的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谈几个东西,不想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我想从几个案例谈起,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
我讲几个学生的故事。首先,看发生在江苏的一次作文大赛,作文题目叫《值得庆幸的一次失误》。评委们批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作者这样写道:自己参加学校八百米运动会的比赛,他知道共有七位选手参加,取前六名。这时他的朋友小兰告诉他一个招,只要你在比赛的时候,绊倒一个选手,你就能稳拿前六名。既能给班级加分,还能给奖品。于是作者我在比赛的时候奋力冲在最前面,他在事先打好埋伏的地方蹲了下来。于是开始反复的解鞋带系鞋带,系鞋带解鞋带。等到第一个跑过去,第二个跑过去„„因为他算准了要绊倒第四个。第四个跑过来的时候,他伸出右腿就想给第四个一个腿弯儿。但他灵魂的左腿给了他一个大耳光,说,唉呀,你怎么这样没良心,这么不象话呀!于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我就开始折磨起自己,我这是干什么呢?高尚的我就否定了荒唐的、自私的我。最后,我就把我的脚收回了,继续向前跑,就这样,我成全了一次值得庆幸的美好时刻。
專家们看了这篇文章,哭笑不得。在硝烟弥漫、分秒必争的八百米长跑的竞赛场上,有谁跑着跑着蹲下去反复地解鞋带系鞋带,有谁又可能想那么多的想法。想我绊不绊,绊完了又不绊,还用手去打自己的耳光,最后又不绊,终于跑了上去,那是不可能的。老师们,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扭曲了,这可都是小学生,咱们孩子扭曲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98年的^高~考题目叫做《战胜脆弱》。《南方周末》报道了安徽省^高~考作文是件。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栏目崔永元知道后想办一期节目,结果安徽怕在全国影响太大,多方周旋,才不了了之。《战胜脆弱》这篇作文在安徽省的考场上35%的考生都是写在^高~考前夕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里着了大火,不是家里着了大火,就是发生了洪灾。因为98年抗洪。当时,安徽省没那么严重,只是有些地方受了点小灾。可是一百个学生竟然有三十五个写成这样。写的真是惨不忍睹,评卷的老师都掉着眼泪评卷,太可怜了!判一个又太可怜了!但可惜的是判着判着发现不对。中午,评卷老师正好和安徽省招办主任一起吃饭。于是,就聊了起来。一位女老师说,唉呀!你们这,今年还有一个用脚答题的考生啊!没有手那孩子的作文写得真漂亮啊!这孩子真惨哪!招办主任当时脸就白了,没有啊,我们全安徽考生没有一个用脚答卷的呀!这个老师说,唉哟,我的天!这个孩子撒谎了,用手写的,他说自己没有手,战胜脆弱嘛,用脚写,我还给了他最高分。完了,大家都议论,你们这安徽呀,经济太落后了,生活怎么这么可怕呢?35%的孩子不是没爸就是没妈,不是家里着了火,就是发洪灾了。招办主任一脸茫然,没有啊!你说这怎么查?当然,给这个用脚答卷的孩子降了一等,这孩子倒霉了,其余的孩子怎么查?你得查报考时的档案,查他爸爸在不在,他妈妈在不在,因为那档案是五份月登的,父母怎么怎么的。可别人七月份考的,万一中间他爸爸妈妈死了呢?你也没法说,你说你怎么查?最后,这个事没办法,弄来弄去,只好顺水推舟了。但是从这件事引发了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深刻的思考,教育都假了,你说还有什么好,所以打假要从教育开始。以上是我们学生的故事。
接着,我再给大家讲讲我女儿的故事。我女儿今年在清华附中读初一,她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冷眼看作文》,给小学作文一顿批判,说六年来作文的训练,除了难忘的事就是有教训的事,有意义的事最后变成万能的事。要不半命题作文就是记一件××的事,还是那件事。总之,俗、俗、俗,苍白、苍白加苍白。我女儿很有主见,写作文总是写自己的感受。但六年来,一写作文她就偏题。六年级有道作文题叫《闲不住的××》,作文要求写人,我孩子写的是《闲不住的声音》,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但老师告诉她,你别这么写,跑题!我女儿给我谈了。我说,姑娘,坚持,没事!当然,也有我的原因,在纵容她,她爱写我也爱看。她有时也含沙射影的批评我。有一次,她评价这样一次作文,六年来没有谁不写的,叫《我的妈妈》。一般这样的作文,老师铁定的要求我们开头从妈妈的外貌入手,而妈妈的外貌描写大多聚焦于斑白的花发、眼角的鱼尾纹、布满皱纹的双手,弄不好就模仿《春蚕》里老舍妈妈一手的茧子。于是,一位上了年纪更年期的大妈却有着一位读着小学的孩子。可见我们国家的晚婚晚育工作做的是多么的充分和彻底。根据剧情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从来只让我们写正面的,不许写反面的。写妈妈怎么爱我、怎么爱工作、怎么省吃俭用,怎么辛苦不睡觉,就是不写妈妈脾气不好啊、不讲卫生啊。奇怪,中国孩子的妈妈都千篇一律。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一定感慨万千,议论纷纷。我知道,我举的这些例子偏激了些。但是,存在就是真理。我们都得反思自己,我们的作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孩子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走向中学、走向高中,会怎么样?我们今天还要把技巧放在第一位去教学生写作文?我出了四本书,我都是情动辞发,都是自己感受的就拿起笔来表达它。我不会把技巧放在最前面,技巧重要,但不是学习作文的法宝。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比如说,有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下山,都不知道前面有个大坑。第一个骑下去倒了,站起来骂道,今天真倒霉!谁这么缺德?然后,拍拍腿走了。第二个人也倒了,但是他一边拍腿一边想,唉,为什么会有个坑呢,我怎么栽了呢?„„这些经历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高于生活的眼睛。再有,我们对写作技巧的研究可以说是成绩卓著,上新华书店看看,什么快速什么法„„但是,快速什么法你得肚子里有啊!有的前提下才能谈快速什么法。你没有怎么能像女人生出孩子呢?我们要讲技巧,但是,我们该怎么把技巧于无形中教给孩子。比如观察,作文的观察与生物、化学上的观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就该弄清楚。要说的太多太多。今天我就说下面的一段话。新课标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君不见,孩子们惟恐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他们正以一只生花妙笔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涂脂抹粉,非得把笔下的人物变成重工作、不重家庭的公众人物。因为不懂得作文的本质,在选材立意要精要新的劝导下,孩子们不再童言无忌。于是,他们的作文远离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思想、平凡的情感,留下的只有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我们不少的乡村小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散发泥土芬芳的作文。一群群质朴的乡下孩子,只会用陌生的语言描写那遥远的城市生活。我不明白,那孩子们为什么不看看那沉默的远山、沉寂的池塘、广袤的原野,为什么不写写屋前的那棵大樟树、路边的马尾巴花。一个乡下的孩子失去了乡里的童趣,这是不是城市文化颠覆的一种可悲呢?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办?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他们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时,真实的思想与心灵的感觉往往被公众的言辞所淹没。因此,我想对各位老师说,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站着,我们就要活得最美丽。只要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巴金说得多好啊,写作、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我们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也应该深情地,一直横亘到底地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我们回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师横空出世,他们的作文功底从哪里来?当然,书是他们的生活,那是间接的。读书也是学习作文的一个法宝,但是,生活更是学习作文的法宝。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而已。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今天突然明白,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谈创新、谈新作文,其实没有新,只是让我们返朴归真。我们的创新作文不是游戏作文,创新作文正本清源,回归本质的还是生活,还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在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创新怎么办的情况下,在我这个年轻的中年妇女还在困惑的前提下,我想起了《红高粱》中的一句歌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千万别回头!深一脚、浅一脚,想尽办法别崴脚。我想用这样一句歌词来回答我们的作文究竟怎么走?就在这句歌词里: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
最后,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 作文是件快乐的事 创新你我他
作文是件快乐的事 创新你我他
———听窦桂梅教师一堂示范课有感
☆☆4月14日上午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教师一堂作文教学课。“教师象你们的妈妈一样爱你们”的师生情感交溶技巧;“我真捧!我真的很捧!我真的,真的很捧!”的自信心的自夸;“昨夜星辰,锦上添花,生活体验,小试牛刀,榜上有名”教学程序的精心设置;“老师带给你们一件礼物《捶捶乐》”教具的信手拈来;以听课现场为市场开展产品推销摸拟体验活动;“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生活就是作文的真谛揭示;“小试牛刀”的现场创作;教师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博学多才及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技巧等。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及许多启示。
☆☆在以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误入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我们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政治口号多的状况。形成了新的“八股文”。学生作文兴趣乏然,抄、套范文在所难免,学生视作文是一件苦差事。窦老师的一堂作文课,通过一段“请你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有多大”,“我跟你们的妈妈一样大,妈妈爱你,老师也爱你们”的拉家常式的谈话,很快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亲近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为愉快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精心设置下,让作文返朴归真。即生活就是作文。倡导“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让学生感受到了作文的乐趣。在教师的激趣下,学生始终处于高昂的探究状态,两个多小时的教学没有显露出疲惫的厌烦。
☆☆^***同志曾把创新能力提高到决定民族兴衰的高度,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作文是一种创作活动,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往日,创新对小学师生来说总感到那是陌生的字眼,创新离我们很远。而窦老师则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新教学实例,“改写产品说明书”、“为产品推销员培训编写教材”、“创作一则产品广告”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作热情由然而生。创新离我们是这么的近。只 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创新有你、有我、也有他。
启示:从窦老师一堂中我深深感到,新世纪教师难当,教师本身只有不断学习新知、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才能担当这一崇高的角色,而不误人子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教育兴国战略才能得以实现。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作为老师,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备课,批改作业,白天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书籍。忙完一天的事,在爱人和孩子都休息了。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繁忙,夜静静的,只有台灯散发出洁白无暇的光陪伴我度过这一天中最为惬意的读书时光。沉湎于窦桂梅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劳和烦心都消失了。原来專家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的不谋而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自己确实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头脑变得充实了,生活变得丰盈了。虽然自己是美术教师,但是有机会看一看其它学科的文章,有利于课堂的整和,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感觉窦老师的语文课“小心地”呵护、培养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是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有时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热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
一、运用独特的视角理解感悟文本。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往的执教者都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中。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这节课时,窦老师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运用热情感染学生。
窦老师的语言是热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三、运用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智慧。
从窦老师的讲课中,可以看出窦老师的知识渊博,语文功底之丰厚。她讲每一篇课文都会引出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她讲《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在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如:《二桃杀三士》、《越石父》等,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讲《再见了,亲人》引进魏巍的《我的老师》,讲《圆明园的毁灭》引进法国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莱的一封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
一本好书总让人有品不完的滋味,每当我一次次的翻看这本书总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也激励我在教学研修中不断成长、进步。
第二篇: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我爸爸》(下)
发表时间:2008-06-21 23:21:43 [查看原文]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我爸爸》(下)
(说明:本课堂实录摘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7—8合期。)
绘本与作文:《我爸爸》
执教:清华大学附小
窦桂梅
第一版块:
导入
(实录与品读略。详见《一首父爱的赞歌——《我爸爸》(上)》)
第二版块:
看图
(实录与品读略。详见《一首父爱的赞歌——《我爸爸》(上)》)
第三版块:
回味
1.整体感知图画书。
师:同学们,看完书之后,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书合上,想想,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呢?噢,在脑子里过一下电影,我们就发现,围绕爸爸的酷画了这么多的图,围绕爸爸这么多的特点,写了爸爸的酷。原来,这就是一个网络图啊。大家看,这就是你们看书的时候,放在你脑子里的网络图。你们现在用这样的方法看图画书,慢慢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提纲。(学生听得认真。)
(品读:这里体现了一种学习习惯、读书方法的指导,而黑板上窦老师的板书,形成了一份形象的网络图。)
师:我们把书合上,还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呢?我们再重新把书打开,这回可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要重点看你印象深的那几幅图,再好好品味品味。现在大家说说看,哪幅图给你留下的印象深?
(品读:好一个再“好好品味品味”,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了电影”,那一幅幅印象深刻的图画又仿佛出现眼前。)
生:里面猩猩用手举杠铃的时候,我的印象最深。生:爸爸跳过月亮那么高。
生:他不怕大野狼,像猫头鹰那样聪明……
2.发现 “画中画”。
师:我是多么喜欢你们啊,让我们再一次打开书,看看给你们留下印象深的几幅图。这回再看图的时候,可不能是走马观花了。看吧,哇,这是一只大野狼,大家好好看,画里面还藏着画,里面还有什么? 生:树后面有一顶小红帽。
师:对了,读过小红帽和大野狼的故事吗?(大多数学生说:读过。)生:还有三只小猪。
师:你读过大野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吗?(生答:读过。)师:对啦,亲爱的同学们,这里面原来藏着《小红帽和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和大野狼》的故事呢!回去以后,没有读过的,都去找来读读。你们发现没有,当你细细观察图画时,就会发现原来画里还藏着故事呢!看看,小红帽和三只小猪都吓得藏在树底下了,可是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谁不怕? 生 :爸爸。大野狼的眼睛在瞅着爸爸呢。
师:“瞅”字用得好!吓得不敢正眼看爸爸呢。想象大野狼平常走路的样子(老师让学生表演野狼“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
师:再看看现在的样子,尾巴藏在哪里了? 生:这叫夹着尾巴溜走了。
师:哈哈,用一个成语,叫 “逃之夭夭”。不仅这一幅,我们细心看看,每幅图都有呢!
(品读:一个“瞅”字,一个动作,一个成语,语文尽在其中。)
师:这幅,了不起的歌手,你知道爸爸和谁一起唱歌吗?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作曲家,应该是了不起的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生:帕瓦罗蒂。(热烈掌声)
师:你真的了不起,又让我们多了一份知识。瞧瞧,帕瓦罗蒂惊呆了,本来他才是世界第一男高音,可爸爸敢与帕瓦罗蒂站在一起,没想到,爸爸还在前面,他上后面去了。知道唱的是什么代表作吗?(学生不知道,有的说“两只蝴蝶”,有的说别的……)
师:是帕瓦罗蒂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我的太阳……”(学生跟着喊唱起来)
(品读:一个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杂家”,同理,一本经典的绘本作家,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杂家”。《我爸爸》里多次出现一些名人,比如刘易斯、帕瓦罗蒂,童话中的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而爸爸跳过月亮的画面,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童谣里说:“嘿!滴兜,滴兜,猫咪伴着小提琴,母牛跳过月亮,看到这么好玩的事儿,小狗笑了,盘子也跟着汤匙跑了!”图画里爸爸跳过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让这样的一些课程资源从自己的身边溜走。)
3.体会句子表达样式。
师:就这样,一幅一幅,里面藏着无穷的奥妙。谢谢你们的眼睛,更感谢你们心里藏着的想象。还是这幅图,前面还有半句,读啊!
生:“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师:刚才我们是一幅图说一句话,没想到,这里把两幅图连起来了,有一个字特别关键,它起了桥梁的作用。哪个字啊? 生:是“也”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就是这个“也”字把它们连起来了。读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桥梁的作用。
师:你看,不仅发现“画中有画”,还发现句子也有特点呢!还有你们提到的几幅图,我们一起读读里面的句子。(生纷纷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师:我把你们说的这些话放在一块儿,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句子都有“像”,还有“一样”。师:你也能这样说说你爸爸吗? 生:我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飞翔。师:噢,可以。
生: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威猛。师:噢,你爸爸好威猛啊!生:我爸爸像狮子一样在草原上称霸。师:呵,就像《狮子王》中的狮子王一样。
师:一起来看这两句,很简单,二年级啦,没问题,两句话变一句话,中间的句号怎么办? 生:把句号变成逗号。(课件改正原句。)师:再读读这句,如果变成一句通顺的话,用上“也”,怎么办呢?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师:真好。爸爸哪儿去了,用哪个词替换掉了。生:是“也”字。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们的创造,竟然和书上的创造一模一样。我不仅崇拜刚才的同学,我也崇拜你们呢。太棒了!瞧爸爸高兴的。
(品读:谁说绘本不能教学“遣词造句”?这段课例,窦老师巧妙运用书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练习了“也”、“像„„一样”、“两句话变一句话”等句式表达样式,为下面的“创作”环节再作铺垫。)
师:这次让我们再回到书的第一页。我记得刚才你说的一句话——(对着刚才发言的同学。)生:爸爸傻乎乎的。
师:那你现在还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你好棒,酷毙了!师:虽然刚才你说傻乎乎的,这回再看爸爸的时候,你说的傻乎乎的味道中又多了爱,就像妈妈说爸爸一样,“瞧你那傻样”。意思是一样,透着你对爸爸的……
生:喜欢。(笑声、掌声。)师:所以,今天中午回家,你就这么说你爸爸。这回,谁还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我刚才可听见有人说爸爸你懒,你笨啊!生:爸爸,对不起。
师:也不用说对不起,其实你说的每一句话爸爸都爱听。生:爸爸,人不可貌相。师:海水不可斗量。
生:爸爸你真了不起,我好喜欢你呢。
(品读: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里的评价和打招呼,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第四版块:
创作
1.创作提示。
师:长得漂亮叫帅,但是我爸爸有这么多的特点,很有个性,很有味道,所以说,我爸爸是“酷”。到此,你想不想为你爸爸画一张像,为你爸爸写一句话。
师:这是我在我们学校教这一课时,我班同学自己的创造。他们画了这样一幅图:“我爸爸像猪一样懒。”你看他画的,盖着带花边的棉被,打着呼噜睡懒觉,多有意思啊。我相信你们会比他更富有想象。我这里还有一幅图,他没有完全停留在说爸爸像动物,而是把爸爸形容成了水啊、山啊,比如“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师:看看提示(1.____像 ____一样 ____。2.____像 ____一样 ____,也像 ____一样 ____。)用上刚才你们发现的句式说一句话,画上一幅图,或者写几句话都成。智慧就在你的手指间,开始吧。(学生纷纷创作起来。)
(品读:明确的创作要求,鲜明的作品示范,清楚的句式提示,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2.展示与点评。
师:好,现在让我们把同学们请到台前来,看看这些同学画的画,听听这些同学的表达。
生: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大。
师:浦东的金茂大厦是吗?那可是世界第三大高楼啊!这个比方好,哈哈,不是“高”,而是高大!而且打的比方就是你看得见的,给他掌声。
生:我爸爸像装了磁带的录音机一样经常给我讲故事。师: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很好。
生:我爸爸下班回家像耕完地的牛一样“劳泪”。师:爸爸的辛苦你看在眼里,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劳累”,你回去改一下。不过,透过这个“劳泪”,看得出你心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掌声)
生: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像火山喷发一样。
师:爸爸的脾气好大啊,发火的时候有时也是为了你好。不过这回,你回去把这幅画送给他,再给他读读这句话,看看你爸爸怎么说。(笑)
生: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也像飞机一样飞得快。师:这句用上了“也”,说了爸爸两个特点,不错。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有很多毛。(大笑)师:哈哈,你也像爸爸一样很会搞笑。我发现,不管是爸爸的优点还是缺点,在你的眼里都喜欢。
生: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园”,爸爸的头也“园”,“园”得像西瓜一样。
师:注意,这里是表示形状的“圆”,不是表示地点的 “园”,回去改过来。
生:我爸爸抽的烟跟火车一样多。
师:看起来多有意思啊,火车爸爸,多好的创造啊。这可真叫图文并茂。看这句,都写成一段话了,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这就是我爸爸,真的很酷!
师:把我们模仿到的和创作的都放里面了。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也是创造。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手里都是同学们刚才创作的作品,我们把它们装订在一起,这不就是我们这堂课创作的图画书吗?我为你们自豪,你们也和爸爸一样好伟大!
(品读:这是本堂课的高潮之一,学生的精彩创作,让大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注意窦老师对每个孩子习作的点评,体现了“作文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师:不过,我要问问亲爱的同学们,其实,爸爸的个头真有金茂大厦那么高吗?爸爸真的一跳,就能飞过月亮吗?爸爸真的能走钢索,又不用安全带?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我要这样夸? 生:因为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
师:那你要通过这个想象的世界表达什么呢? 生:我喜欢爸爸,我爱爸爸。师:你会写这个字吗?请你写上去吧。
生:我爱爸爸。(学生在题目中间工工整整写上了 “爱”。)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字。读吧。生:我爱爸爸。
(品读:原来课前板书时,窦老师有意在“我爸爸”之间空下的格,是为这儿预备着的!)
师:其实爸爸就像我们大多数的爸爸一样,他没有那么多的本领。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爸爸,所以……
生:我爱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第一幅图。原来爸爸很普通,很平凡。但是,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那份爱,所以,爸爸在我的眼里,就像……
生:太阳。(学生发现了“爸爸”后面还画着一个太阳。)生:原来图中藏着的太阳告诉我们,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品读:第三次回到首页的图画,这就是一咏三叹的艺术,这也是图画书不厌百回读的价值。)
第五版块:
升华
师:不是我的创作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爸爸富有感情,我爱爸爸,爸爸就像太阳一样给我温暖、力量。那就把你们刚才画的,再加上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一起带着这份爱,再回味回味这本图画书吧。(全体静听儿童配音朗诵,学生一起再从头至尾看一遍《我爸爸》:这就是我爸爸……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
师:(这幅图前面没有出现过,定格这幅图)看,我的一双小手扑向爸爸的怀里,爸爸的衣扣变成了什么(小太阳!),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读到此处,停顿)
生: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这是最后一幅图的一句话)
师:(音乐起。慢镜头播放扑向爸爸怀抱的 “我”的画面。)原来,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原来,这本图画书可以翻过来看。原来,我们说……
生:我爱爸爸。(指着从左至右读课题。)
师:却猛然间发现……
生:爸爸爱我。(指着课题,从右至左读。)
师:下课。(学生没有动。)
师:下课了,走吧!(掌声响起!)
品读:这是明显具有“窦氏风格”的结课。学生的感悟在“我爱爸爸”和“爸爸爱我”看似文字游戏的诵读中,瞬间升华,以致于教师提醒“下课”,学生竟然一动不动,孩子们想起了谁?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呢?虽然他并不高大,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点„„但是,“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的快乐都是为了让我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的爸爸,我的太阳!
【教者自述】
走走停停的艺术
———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窦桂梅
感谢这本图画书带给我的那份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图画书与写作的探索,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一、一幅一幅地看。
如何把绘本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课上,我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看,看后适当地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像我们老师所熟知的那样从整体入手的方式来读,一页一页地看,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便讨论一番,这样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曾说————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 “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
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
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边讲边议和猜故事要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
以往,我们总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走进绘本世界,我们会发现,图画不是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
既然图画如此重要,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绘本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
(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并适时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2)图中爸爸和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
(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 ———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二、一幅一幅地说。
杨茂秀教授建议“看图说话”的过程应坚持下列几个原则 :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要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理由、找证据、做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是要鼓励儿童进行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做思考的训练。的确,老师(家长)总会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强,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其实,在学生面前,老师要示弱而不是示强,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不然,压抑了学生,他们是无话可说的。必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 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整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和孩子一道表演“强壮 ”、“夹着尾巴逃跑 ”,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我仿佛回到童年,也让孩子感到放松和开心。
从学科特点上看,我力避把这节课不上成单纯的语文课,不做字词句的品读理解。而是重点让孩子笑起来,多一些幽默轻松,少一些死板的匠气。比如理解爸爸的“哈哈大笑”,我不仅仅和孩子们做出图中的爸爸的样子,还给学生扮“小猪”“小狐狸”的鬼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对于“哈哈大笑”这个词,学生不仅是看到的,更是体验到的。三、一幅一幅地创作。这节课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但它已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把绘本中的文字当成习作例文进行干巴巴地仿写,以至失去了读绘本的乐趣和美妙。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写作提纲),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 “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为你爸爸画一张像。(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用你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文算是对绘本导读的一个小结,可以说窦桂梅老师的这堂绘本作文课,达到了绘本导读所能达到的极致和巅峰。再难以写出一篇能超越这样导读绘本的文章了,因此,决定暂时停笔写“绘本导读类”的文章。即将推出新蕾出版社“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导读文章,敬请关注!!)
第三篇: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我爸爸》
绘本与作文:《我爸爸》
执教:清华大学附小
窦桂梅
第一版块:
导入
第二版块:
看图
第三版块:
回味 1.整体感知图画书。
师:同学们,看完书之后,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书合上,想想,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呢?噢,在脑子里过一下电影,我们就发现,围绕爸爸的酷画了这么多的图,围绕爸爸这么多的特点,写了爸爸的酷。原来,这就是一个网络图啊。大家看,这就是你们看书的时候,放在你脑子里的网络图。你们现在用这样的方法看图画书,慢慢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提纲。(学生听得认真。)(品读:这里体现了一种学习习惯、读书方法的指导,而黑板上窦老师的板书,形成了一份形象的网络图。)
师:我们把书合上,还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呢?我们再重新把书打开,这回可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要重点看你印象深的那几幅图,再好好品味品味。现在大家说说看,哪幅图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品读:好一个再“好好品味品味”,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了电影”,那一幅幅印象深刻的图画又仿佛出现眼前。)
生:里面猩猩用手举杠铃的时候,我的印象最深。生:爸爸跳过月亮那么高。
生:他不怕大野狼,像猫头鹰那样聪明„„ 2.发现 “画中画”。
师:我是多么喜欢你们啊,让我们再一次打开书,看看给你们留下印象深的几幅图。这回再看图的时候,可不能是走马观花了。看吧,哇,这是一只大野狼,大家好好看,画里面还藏着画,里面还有什么? 生:树后面有一顶小红帽。
师:对了,读过小红帽和大野狼的故事吗?(大多数学生说:读过。)生:还有三只小猪。
师:你读过大野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吗?(生答:读过。)师:对啦,亲爱的同学们,这里面原来藏着《小红帽和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和大野狼》的故事呢!回去以后,没有读过的,都去找来读读。你们发现没有,当你细细观察图画时,就会发现原来画里还藏着故事呢!看看,小红帽和三只小猪都吓得藏在树底下了,可是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谁不怕? 生 :爸爸。大野狼的眼睛在瞅着爸爸呢。师:“瞅”字用得好!吓得不敢正眼看爸爸呢。想象大野狼平常走路的样子(老师让学生表演野狼“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师:再看看现在的样子,尾巴藏在哪里了? 生:这叫夹着尾巴溜走了。
师:哈哈,用一个成语,叫 “逃之夭夭”。不仅这一幅,我们细心看看,每幅图都有呢!(品读:一个“瞅”字,一个动作,一个成语,语文尽在其中。)师:这幅,了不起的歌手,你知道爸爸和谁一起唱歌吗?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作曲家,应该是了不起的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生:帕瓦罗蒂。(热烈掌声)
师:你真的了不起,又让我们多了一份知识。瞧瞧,帕瓦罗蒂惊呆了,本来他才是世界第一男高音,可爸爸敢与帕瓦罗蒂站在一起,没想到,爸爸还在前面,他上后面去了。知道唱的是什么代表作吗?(学生不知道,有的说“两只蝴蝶”,有的说别的„„)师:是帕瓦罗蒂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我的太阳„„”(学生跟着喊唱起来)(品读:一个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杂家”,同理,一本经典的绘本作家,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杂家”。《我爸爸》里多次出现一些名人,比如刘易斯、帕瓦罗蒂,童话中的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而爸爸跳过月亮的画面,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童谣里说:“嘿!滴兜,滴兜,猫咪伴着小提琴,母牛跳过月亮,看到这么好玩的事儿,小狗笑了,盘子也跟着汤匙跑了!”图画里爸爸跳过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让这样的一些课程资源从自己的身边溜走。)3.体会句子表达样式。
师:就这样,一幅一幅,里面藏着无穷的奥妙。谢谢你们的眼睛,更感谢你们心里藏着的想象。还是这幅图,前面还有半句,读啊!生:“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师:刚才我们是一幅图说一句话,没想到,这里把两幅图连起来了,有一个字特别关键,它起了桥梁的作用。哪个字啊? 生:是“也”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就是这个“也”字把它们连起来了。读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桥梁的作用。
师:你看,不仅发现“画中有画”,还发现句子也有特点呢!还有你们提到的几幅图,我们一起读读里面的句子。
(生纷纷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师:我把你们说的这些话放在一块儿,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句子都有“像”,还有“一样”。师:你也能这样说说你爸爸吗? 生:我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飞翔。师:噢,可以。
生: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威猛。师:噢,你爸爸好威猛啊!生:我爸爸像狮子一样在草原上称霸。师:呵,就像《狮子王》中的狮子王一样。
师:一起来看这两句,很简单,二年级啦,没问题,两句话变一句话,中间的句号怎么办? 生:把句号变成逗号。(课件改正原句。)师:再读读这句,如果变成一句通顺的话,用上“也”,怎么办呢?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师:真好。爸爸哪儿去了,用哪个词替换掉了。生:是“也”字。师: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们的创造,竟然和书上的创造一模一样。我不仅崇拜刚才的同学,我也崇拜你们呢。太棒了!瞧爸爸高兴的。
(品读:谁说绘本不能教学“遣词造句”?这段课例,窦老师巧妙运用书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练习了“也”、“像„„一样”、“两句话变一句话”等句式表达样式,为下面的“创作”环节再作铺垫。)
师:这次让我们再回到书的第一页。我记得刚才你说的一句话——(对着刚才发言的同学。)生:爸爸傻乎乎的。
师:那你现在还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你好棒,酷毙了!师:虽然刚才你说傻乎乎的,这回再看爸爸的时候,你说的傻乎乎的味道中又多了爱,就像妈妈说爸爸一样,“瞧你那傻样”。意思是一样,透着你对爸爸的„„ 生:喜欢。(笑声、掌声。)师:所以,今天中午回家,你就这么说你爸爸。这回,谁还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我刚才可听见有人说爸爸你懒,你笨啊!生:爸爸,对不起。
师:也不用说对不起,其实你说的每一句话爸爸都爱听。生:爸爸,人不可貌相。师:海水不可斗量。
生:爸爸你真了不起,我好喜欢你呢。
(品读: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里的评价和打招呼,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第四版块:
创作 1.创作提示。师:长得漂亮叫帅,但是爸爸有这么多的特点,很有个性,很有味道,所以说,我爸爸是“酷”。到此,你想不想为你爸爸画一张像,为你爸爸写一句话。
师:这是我在我们学校教这一课时,我班同学自己的创造。他们画了这样一幅图:“我爸爸像猪一样懒。”你看他画的,盖着带花边的棉被,打着呼噜睡懒觉,多有意思啊。我相信你们会比他更富有想象。我这里还有一幅图,他没有完全停留在说爸爸像动物,而是把爸爸形容成了水啊、山啊,比如“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师:看看提示(1.____像 ____一样 ____。2.____像 ____一样 ____,也像 ____一样 ____。)用上刚才你们发现的句式说一句话,画上一幅图,或者写几句话都成。智慧就在你的手指间,开始吧。(学生纷纷创作起来。)(品读:明确的创作要求,鲜明的作品示范,清楚的句式提示,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2.展示与点评。
师:好,现在让我们把同学们请到台前来,看看这些同学画的画,听听这些同学的表达。生: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大。
师:浦东的金茂大厦是吗?那可是世界第三大高楼啊!这个比方好,哈哈,不是“高”,而是高大!而且打的比方就是你看得见的,给他掌声。
生:我爸爸像装了磁带的录音机一样经常给我讲故事。师: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很好。
生:我爸爸下班回家像耕完地的牛一样“劳泪”。
师:爸爸的辛苦你看在眼里,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劳累”,你回去改一下。不过,透过这个“劳泪”,看得出你心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掌声)生: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像火山喷发一样。师:爸爸的脾气好大啊,发火的时候有时也是为了你好。不过这回,你回去把这幅画送给他,再给他读读这句话,看看你爸爸怎么说。(笑)生: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也像飞机一样飞得快。师:这句用上了“也”,说了爸爸两个特点,不错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有很多毛。(大笑)师:哈哈,你也像爸爸一样很会搞笑。我发现,不管是爸爸的优点还是缺点,在你的眼里都喜欢。
生: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园”,爸爸的头也“园”,“园”得像西瓜一样。师:注意,这里是表示形状的“圆”,不是表示地点的 “园”,回去改过来。生:我爸爸抽的烟跟火车一样多。
师:看起来多有意思啊,火车爸爸,多好的创造啊。这可真叫图文并茂。看这句,都写成一段话了,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这就是我爸爸,真的很酷!师:把我们模仿到的和创作的都放里面了。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也是创造。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手里都是同学们刚才创作的作品,我们把它们装订在一起,这不就是我们这堂课创作的图画书吗?我为你们自豪,你们也和爸爸一样好伟大!
(品读:这是本堂课的高潮之一,学生的精彩创作,让大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注意窦老师对每个孩子习作的点评,体现了“作文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师:不过,我要问问亲爱的同学们,其实,爸爸的个头真有金茂大厦那么高吗?爸爸真的一跳,就能飞过月亮吗?爸爸真的能走钢索,又不用安全带?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我要这样夸? 生:因为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
师:那你要通过这个想象的世界表达什么呢? 生:我喜欢爸爸,我爱爸爸。
师:你会写这个字吗?请你写上去吧。
生:我爱爸爸。(学生在题目中间工工整整写上了 “爱”。)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字。读吧。生:我爱爸爸。(品读:原来课前板书时,窦老师有意在“我爸爸”之间空下的格,是为这儿预备着的!)师:其实爸爸就像我们大多数的爸爸一样,他没有那么多的本领。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爸爸,所以„„
生:我爱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第一幅图。原来爸爸很普通,很平凡。但是,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那份爱,所以,爸爸在我的眼里,就像„„
生:太阳。(学生发现了“爸爸”后面还画着一个太阳。)生:原来图中藏着的太阳告诉我们,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品读:第三次回到首页的图画,这就是一咏三叹的艺术,这也是图画书不厌百回读的价值。)
第五版块:
升华
师:不是我的创作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爸爸富有感情,我爱爸爸,爸爸就像太阳一样给我温暖、力量。那就把你们刚才画的,再加上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一起带着这份爱,再回味回味这本图画书吧。(全体静听儿童配音朗诵,学生一起再从头至尾看一遍《我爸爸》:这就是我爸爸„„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师:(这幅图前面没有出现过,定格这幅图)看,我的一双小手扑向爸爸的怀里,爸爸的衣扣变成了什么(小太阳!),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读到此处,停顿)生: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这是最后一幅图的一句话)师:(音乐起。慢镜头播放扑向爸爸怀抱的 “我”的画面。)原来,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原来,这本图画书可以翻过来看。原来,我们说„„ 生:我爱爸爸。(指着从左至右读课题。)师:却猛然间发现„„
生:爸爸爱我。(指着课题,从右至左读。)品读:这是明显具有“窦氏风格”的结课。学生的感悟在“我爱爸爸”和“爸爸爱我”看似文字游戏的诵读中,瞬间升华,以致于教师提醒“下课”,学生竟然一动不动,孩子们想起了谁?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呢?虽然他并不高大,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点„„但是,“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的快乐都是为了让我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的爸爸,我的太阳!【教者自述】
走走停停的艺术———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感谢这本图画书带给我的那份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图画书与写作的探索,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一、一幅一幅地看。
如何把绘本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课上,我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看,看后适当地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像我们老师所熟知的那样从整体入手的方式来读,一页一页地看,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便讨论一番,这样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曾说————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 “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
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边讲边议和猜故事要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
以往,我们总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走进绘本世界,我们会发现,图画不是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既然图画如此重要,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绘本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并适时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2)图中爸爸和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
(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 ———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二、一幅一幅地说。
杨茂秀教授建议“看图说话”的过程应坚持下列几个原则 :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要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理由、找证据、做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是要鼓励儿童进行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做思考的训练。的确,老师(家长)总会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强,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其实,在学生面前,老师要示弱而不是示强,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不然,压抑了学生,他们是无话可说的。必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 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整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和孩子一道表演“强壮 ”、“夹着尾巴逃跑 ”,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我仿佛回到童年,也让孩子感到放松和开心。
从学科特点上看,我力避把这节课不上成单纯的语文课,不做字词句的品读理解。而是重点让孩子笑起来,多一些幽默轻松,少一些死板的匠气。比如理解爸爸的“哈哈大笑”,我不仅仅和孩子们做出图中的爸爸的样子,还给学生扮“小猪”“小狐狸”的鬼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对于“哈哈大笑”这个词,学生不仅是看到的,更是体验到的。三、一幅一幅地创作。
这节课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但它已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把绘本中的文字当成习作例文进行干巴巴地仿写,以至失去了读绘本的乐趣和美妙。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写作提纲),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 “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为你爸爸画一张像。(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用你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作文来一次“心灵感应” 钱明辉
王崧舟《亲情测试》教学片段:
经历失去的过程
师:打开作文纸,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安顿一下自己的身、心,在空白纸上写下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五个人,不能多,不能少。不着急,慢慢写。
(生写,师巡视)
师:请从这五个你最爱的人当中,划掉一个。想好了再划。
(学生表现出踌躇,有学生小声说不想划掉,师让一生站起来发表意见)
师:你必须划掉一个。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不想让他走,可他就是会走。
(渐渐有学生完成并举手)
生:我划掉了奶奶,因为其他的四个人都是最关心我的,只有我的奶奶„„
(生停顿,师提示听课老师不要笑)
师:奶奶还健在吗?
生:没有。
那你刚才为什么把她写下来?
生:因为她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压抑,情绪激动)
师:虽然她永远离开了你,但你依然记着她。她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在不情愿与无奈中又划去了一个又一个,每次交流明显感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师:还剩最后一个,我相信,这个人是你在世界上最最爱的人。请你把她(他)也从你的本子上划去。
(在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已经走向极端的无奈,所以最后一位交流的学生说:“当我划掉所有我爱的人的时候,我的一切欢声笑语全部被磨灭了,(哭)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当中,留给我的是遗憾和后悔。”)
抒写真实的心声
师:同学们,刚才发生的这一幕是假的,但是你们竟然把它当真了。短短的十五分钟,你仿佛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你仿佛从阳春三月走进了数九寒天,你仿佛从明媚的清晨落入漆黑的子夜。为什么?想过吗?来,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赶紧用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从上课开始记,记我怎么说,你怎么做,你做的时候心里怎么想,什么感受什么滋味,什么心情。开始。
(十分钟后,师请一学生朗读后交流)
师:你把刚才她的什么话记下来了?
生:我记下了“我手中的笔像个刽子手,砍断了我那已经逝去的爸爸唯一的挂念,唯一的无价的父爱。”
师:你为什么记这句?
生:我觉得她把手中的笔比喻成刽子手,我觉得她的不忍心,她当时的犹豫。她没写犹豫,但是我从她的话中感受出了犹豫。
师:你当时是这种感受吗?(生:“是”)
生:我还记下了“我仿佛本来是在天堂快乐生活的天使,一下子被抛到了寒冷的低谷,不,是地狱。”
师:为什么记这一句,而且记得很完整。
生:我觉得刚开始有五个最爱的人,觉得自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而被抛到了低谷、地狱,是写出了不忍心,伤悲。
……
师:停下手中的笔。短短的一个小时马上就要过去了。正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你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下了地狱,然后,你仿佛突然惊醒了,你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你的那颗破碎的心又出来了。于是,这一颗心就化作了你刚才写下的三百字、四百字甚至六百字的文字。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随着这样的文字化了„„
是唤醒生命还是摧残心灵?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06-12-20 10:40:00
据媒体报道: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菘舟在作文课上,让小学六年级学生把自己最爱的五位亲人逐一划去,让孩子们体会生离死别的痛苦,从而唤醒他们埋藏在心底的亲情,体验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让学生写出感情充沛、言之有物的作文的教学目标,完成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教学任务。这件事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褒贬不一。本期话题就来说说这个事件——
李建波:
莫让恶梦伴终生
“嘭”,一声枪响,五花大绑的罪犯应声倒下,殷红的血从头顶汩汩流出,瞬间染红大片土地,双腿剧烈地挣扎着„„
这不是电视画面,也不是电影场景,而是我十几年来每年要做无数次的恶梦。每次被恶梦惊醒都是呼吸急促、大汗淋淋、心跳加速。这个梦是我初中时接受“重要的一次法制教育”结出的恶果。
17年前,我15岁,上初三。一天,班主任通知我们第二天去接受一次重要的法制教育课,同学们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无故不参加。
第二天早上8点,镇上一个空旷的地方,警笛长鸣,人们翘首观看。前几辆卡车上满是被绑着的犯罪嫌疑人,最后的一辆车上几名武警押着一名罪犯,被绑得很严实。老师说这个是要枪决的„„
这节“课”在枪响之后并没有结束,也许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组织者还要同学们围着已死的罪犯转一圈观看。胆小的不只我一人,我班十几名学生不知何时成了“逃兵”。他们虽然“逃掉”了一场恶梦,但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校以早退为名给他们以警告处分。
以后,这个恶梦就一直追随着我,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如影随形,让我痛苦不堪。与我一起共同经历这场“惨剧”的学生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仍在做恶梦,但愿就我一个。
时下,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付诸于行动。可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画”不惊人誓不休,以为悲惨的画面、触目惊心的现场,才能震憾人心唤醒心灵,才能起到警示、警告、警戒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殊不知,这种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心灵的摧残,造成的伤害甚至会伴随孩子终生。
但愿,教育者能从我的恶梦中得到启示。在孩子的心灵上多种植仁爱。不要再让孩子们去看行刑的场面,不要再让孩子们去玩亲手“杀”掉自己亲人的游戏了。
侯明甫:
“残忍”的成分更多些
王菘舟老师的这节课,无论给学生还是亲临现场的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我们看一节课好不好,有许多标准,但我觉得他这节课的确过于“残忍”。
首先,老师为了追求“心灵的震撼”,要学生列出自己“最爱的5个亲人”,然后逐一划掉,并且说“划去后,这个人就等于不存在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情感判断、态度判断,尽管老师在“模拟生活”,但仍然是一种超现实的恐怖。而此时的学生,完全被一种真实的价值判断所左右,在“划去”的时候,有“不舍得”、“痛苦”的心理体验。但是,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必须选择,这可能造成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上的无端、鲁莽、残忍。
其次,学生在这样一节课上,到底是得到了“情感的塑造”,还是“情感的创伤”呢?我觉得后者多于前者。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给学生一些伤痛、一些悲哀,但它仅仅是在“体验”的层面上。王老师让学生用笔划掉自己的亲人——“等于不存在了”,我不明白王老师此时的用意何在?如果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那学生在现实中可以这样做吗?如果现实不可以的话,我们让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又是为了什么呢?太为“技巧而技巧”的教学,是一种“虚无”,也是一种“张狂”,不值得提倡。
苏丁一: 一堂好课
语文教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人文功能,一是工具功能。在教学目标中具体体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先来看看王老师的作文课在人文方面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什么。我没有现场听课,只能从记者的文章与学生的作文中所流露的情感进行分析:记者写到“丁怡不假思索地划去了表妹琪琪,——‘她总是比我多讨到一份压岁钱,还和我抢外婆’。可划完之后,刚觉着有点解气的丁怡马上就开始难过了。‘琪琪这个小不点儿,有时真的挺烦人,但她对我撒娇的样子又很可爱。’”前后不难看出丁怡对表妹琪琪的复杂情感变化,由不爱到很可爱,没有王老师设计的“这个不存在了”,丁怡对表妹是很难有这样的情感转变的。可以想象,这节课后,丁怡对表妹琪琪的态度、价值取向都会有好的转变。还有“坐在不远的周佳嘉想都没有想,就划掉了爸爸——‘爸爸是个工作狂,感觉不亲近,爸爸在不在身边几乎没什么区别。’划完之后,她也后悔了,感觉自己心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视线有些模糊,与爸爸在一起时的一幕幕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以为我们很陌生,但我竟记下了这一个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并且记得那样清楚!我是爱他的。’她想着,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没有王老师,周佳嘉平时会为想念爸爸而哭吗?能想到爸爸的好而为爸爸“小声抽泣”?
再来看看王昕颖同学的文章,“„„妈妈、爸爸、外婆、外公、奶奶。老师说:我们写下的不止是十个汉字,更不是十个符号。对呀,我们写下的,是亲人给我们的爱,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在纸上的那十个字,此时此刻,我感觉它们的周围散发着圣洁的光芒。”王老师在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又想到了什么?体验亲情啊!这位王同学还写道“直至划去最后一个汉字,不,它不仅是个汉字,还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汉字周围圣洁的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暗,阴影笼罩着心房。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这段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是得到了升华——见字就如见到了它所代表的人,就如同感觉到了两代人真挚的情感,相反则“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脆弱的,一次车祸,一场急症,一次意外,就可能撒手人寰,离开自己的亲人。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很好地珍惜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珍惜好与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珍惜好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王老师的课是从这个角度去启迪学生的,也收到了预期效果。所以这节课的人文教育目标是完成得比较好的。至于有人硬要说“残忍”,我觉得夸张了!我们还是要多一点宽容吧。
课的工具性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不难看出,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过程及方法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魏伯河:
为“残忍”的作文课一辩
我感到这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应予肯定。尤其在我们的独生子女成了“草莓”一族、不知责任为何物、不懂感恩为何情的今天,这样的教育很有必要。但驾驭这样的课堂并非易事,不宜机械模仿,更不可形成套路。
有人认为,“残忍”的办法确实使一些孩子写出了感人的作文,也可能使一些孩子从此珍惜亲情;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在一些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残忍”的种子,他们从此知道了用什么办法“对付”与自己不和的人。
社会上青少年杀父弑母的案例不少,这些当事人并不是因为上了这样的作文课才走上犯罪之路,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造成的。
有人指出,“亲情测试”有很大的副作用,让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承受这么大的感情压力,未必合适。还有论者认为“亲情测试”的对象应该是高中以上的学生群体。
我认为,这类教育最适宜的年龄阶段恰恰应该是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级。这时候形成的东西,才真正能终生不忘。
写到这里,我不由感叹,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需要改革探索的东西是如此之多,而进行任何一点改革探索又是如此之难。王菘舟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他执教的这一堂课如此成功,尚且受到这样多的非议;如果执教者是一位年轻教师,课堂效果又有某些差距,其改革探索必然会胎死腹中!这才是值得我们,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们所应该忧虑的。
顾文东:
既非天使也非恶魔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积极与消极效应。课堂现象与教学效果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眼泪与哭泣,文字与心声,证明了这是一节有效的作文课。
中国人讲究忌讳,言谈中往往回避死亡、性等现象。然而,到了信息时代,如果还坚守传统,未免显得有些可笑。生命是灵与肉、情与理的综合体,王老师不避讳,引导学生面对生命的脆弱与归宿,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对踏进青春期门槛的孩子是适宜的。“许多事物人们只有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孩子有感而发的理性思考不正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吗?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该课重在创设情境,激荡情感,生发理性,倾诉心声。“言为心声”是作文的重要原则,王老师帮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15分钟时间内,学生一气呵成完成习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当然,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多重的,学观察、学立意、学叙议、学评改„„但一节课无法成为一部作文教学辞典。毕竟,40分钟的时间,它承载的很有限。
王菘舟是名师,名师固然有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即便他的课没有异议,在普通教师身上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力,还要“拜托”听课者本人。就这一节哭声一片的作文课来看,教者王菘舟既非天使也非恶魔。
李圣雨: 好一把手术刀
《泰坦尼克号》中也有死亡而且死的很惨,全世界那么多人看,那么多人为之流泪,请问给谁留下了伤害?所以说,不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引导着进入情感深处,有所触动、有所流泪,就说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其实,这一节课就像一把手术刀,解决了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顽疾。
首先它直接解决了一个困扰教育界多年的问题——学生不会写作文:写得不真实,不感人。试想,学生对事物不用心体验,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怎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品?学生想像亲人失去了,用心体会亲人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对自己的帮助和那份亲情,才会倍感惋惜和留恋,此时的哭声和眼泪代表着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和升华,这样的作文怎能会没什么可写?写出的作品怎么能不感人?
还有就是,这样的作文教学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中的渗透。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长辈的呵护下,生活在“蜜罐”中,生活得到无限满足。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知道去关心别人,认为向亲人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稍不顺心就会以死相要挟,不知道生命的珍贵,体味不到亲情,不知道感恩。这样的课堂会让他们更加珍重亲情,懂得感恩。
乔昌利:
一个成功的教学范例
王菘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境界。实践证明,好似生死抉择的心路历程最终幻化成了一篇篇饱蘸真情的作文——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境界吗?
尽管人们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但没有人能阻止生活中的悲剧,更没有人能随意抹杀文学艺术殿堂中“悲情”的审美教育功能。鲁迅说得好,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们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呵护下过着“喜剧”般的生活,“悲情”教育渐渐地远离了他们。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现在,是我们应该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
有人说这种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残忍”,不应该让单纯的孩子过早地背起沉重的情感包袱。我们当然反对那种泯灭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但是,正像王菘舟老师对孩子们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你必须选择。更何况有些事也容不得你选择!既能对孩子心灵进行一次砥砺,又能让孩子在悲情中感悟到亲情的好课不多,王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无疑是一个范本。
第四篇:窦桂梅老师
2013年3月22日,我和李娜老师赴长沙参加了《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引领老师们“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通过两天的学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为我们上示范课及讲座的都是名师,大家。北京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带来的《威尼斯的小艇》,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王红梅老师的《纪昌学射》,以及现任清华附小校长的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示范课《魅力》和带给我们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
窦桂梅老师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能够有机会去现场学习听课、观摩她的教学,我感到很荣幸。收获用语言表述只能是一点点,更多的是无法言传的心灵的感悟。
虽然窦老师的课和讲座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窦桂梅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体裁特点和人文内涵。窦桂梅老师把握住了《魅力》一课作为一篇小说的体裁特点,在“预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会了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引领学生围绕着主要情节展开学习,感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窦老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也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应该遵循读小说的独特规律。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还凸显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教什么,孩子学什么,不是来自教师的设想和拟定,而是来自学生学习的实际,即孩子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共学”环节开始,窦老师便启发组织学生质疑提问。学生在课上纷纷发问,提出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既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也牵涉到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
表达形式。窦老师就像个巧手的纺织娘,先引领学生去掉枝杈,把握主干、关键的问题,然后围绕着关键问题“为什么买?为什么卖”,展开阅读学习,探讨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这正体现了窦老师所说的,处于老师的位臵,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下午是窦老师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其中关于回到母语的部分带给我无限的思考。我们的儿童接受什么样的学习,终究要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专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能跨越地域的局限,疏通五千年文明脉络的,滋养我华夏几千年文化的——汉语,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母性”学科。对于学生,母语也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母语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基础意义。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文化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别忘了我们是小学语文老师,怎么让我们的孩子有“根”才是我们的任务。
窦桂梅校长首先明确了教育的主张是: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她指出“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的文化素养”。在当今社会,当语言成了娱乐、消遣、颓废的工具时,我们不禁感慨:“别拿母语不当回事!”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语文教育需要“种子和泥土、阳光、水”。儿童是种子,母语是土壤,教师是阳光和水,阅读是提供优质土壤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种子在土壤中孕育,在阳光和水的滋润下成长。对母语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言语操守。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发展起来,当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活动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领略到了每位名师所独具的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每一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我知道了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对老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积极地向名师和身边的好老师学习,努力
更认真地搞好教学工作。真诚的关爱自己所遇到的孩子们,让他们的人生最初的地方能因为有我的陪伴而留下美好的记忆。
第五篇:窦桂梅老师名言
窦桂梅老师名言(转载)、一个教师要发展,得有点激情,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境界!一个教师要发展,得有所追求,没有追求,没有火如何照亮你的心灵。最重要的是心态,找到自己的座位,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谁来救你,唯有你自己!要真正发展,得学会思考,学会思变,学会反思,浓缩之就是思想。在我自己的领地里,开出我自己的果子,这就是思想!
2、相信命运,何为命,人字在上,小口在下,命就是天定的,你没权选择你的父母,你必须爱他们;你没法选择环境,你也必须爱之,不服命也不成,你得心平气和的,你得认命;何为运,走字底上一片云,那是朝霞,那是晚霞,那是流动的风采,那是飘动的彩旗,它时而还会是冰雹,是变化的,也是靠你自己走出来的,它全靠你的心!命在前,运在后,要想改变后天的运,你得延伸,你得拓展,你得努力,你得承受,你还得力所能及地改造它。(多么的好!又富有哲理)
3、要想把学力转为生产力,光议论是不行的,要关于琢磨,敢于实践。
4、摆正位置很重要,一旦摆错位置,有可能成为垃圾,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
5、不要嘲笑自己的文字,你就是你自己。要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6、文字,记录人生的跑道,记录自己的脚印,我的文字不是最好的,但我也写写我自己,不在于文才如何,在于自己好好的用心在积累。那些文字,是你人生永远纪念的丰碑。
7、一个女人,留在丈夫心里是青春美丽的时候;留在孩子心里是母亲鬓白双眼的期待;留给下一代,是一个个方块字,那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
8、善写的语文老师一定是讲课讲得好的老师!语文老师不写,不知其可怜;语文老师不读,不知其可怜。
9、你不要埋怨,你做的都是为别人,终有一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10、改良了今天,你就比昨天更出色,你就达到了跨越。改变自我,改变家人,改变学生,改变社会,改变一切,同样也改变了命运,这也是积善成德。
11、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内化为执着。这样你的种子才会散发无限的潜能,才能生根发芽,才会开出属于你自己的果子。
12、什么是教育?陪伴孩子走过童年的过程。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个牧羊人,你得找草源丰富的地方引领孩子们去,你既要有钻进去的力量,也得有飞出来的底气。教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教孩子读书积累的过程。
13、男人没有温度,是立不起来的破麻袋;女人没有温度,是没有光泽的破花瓶。
14、麻木的人不会思考。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