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窦桂梅老师二年级《从绘本中学创作》作文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二年级《从绘本中学创作》作文课有感
城西完小袁艳芬
2011年 9月21日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有幸观看了窦桂梅老师二年级作文课《从绘本中学创作》教学视频,深刻体会了名师的教学风采,体验了专家独特的教学魅力。
窦老师的课就是一种感染的过程,一种融入融合、投入情感的过程。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看,一节课有多少收获:“我可以说句子、写句子、我可以写文章、我们可以编一本写爸爸的书,甚至更多的书……”
二年级是作文起步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兴趣,以说为主,说练结合,培养成就感、培养自豪感。从绘本中学创作区别在于贴近现实生活,通俗有趣,更生动、更鲜活。
在整堂课中,联系师生的是一本安东尼布朗的一本图画书——《我爱爸爸》。窦老师是激情洋溢的、是亲切的,也是活泼的,是温柔的,也是明媚的。先是看画面说句子,分为四组,由扶到放,最后学生自己创作——写出自己的心里话、配上自己画的图,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一张张小脸,在台下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满是自豪。
一、在情感上,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已深深陶醉。老师的角色无形中就要求我们有这样细腻的情感,还要有足够的自信,去渲染感召每一颗稚嫩心灵的魅力。
整个礼堂座无虚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而教室设在了主席台上,前后两台摄象机。二年级小学生,只有七八岁,拘谨是难免的。但窦老师平和的表情,关注的眼神,亲切的声音,甜甜的笑容,丰富的表情,深深地用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小家伙们忘记了害怕,忘记了羞涩,忘记了台下黑压压的人群。
二、谁说生活中没有美,那是因为缺少发现的眼睛;谁说身边没有爱,那是你没有用心静静体味。老师正是要做这样的引路人,轻轻、轻轻拨动每一根细细的的心弦。
第二篇: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我爸爸》(下)
发表时间:2008-06-21 23:21:43 [查看原文]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我爸爸》(下)
(说明:本课堂实录摘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7—8合期。)
绘本与作文:《我爸爸》
执教:清华大学附小
窦桂梅
第一版块:
导入
(实录与品读略。详见《一首父爱的赞歌——《我爸爸》(上)》)
第二版块:
看图
(实录与品读略。详见《一首父爱的赞歌——《我爸爸》(上)》)
第三版块:
回味
1.整体感知图画书。
师:同学们,看完书之后,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书合上,想想,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呢?噢,在脑子里过一下电影,我们就发现,围绕爸爸的酷画了这么多的图,围绕爸爸这么多的特点,写了爸爸的酷。原来,这就是一个网络图啊。大家看,这就是你们看书的时候,放在你脑子里的网络图。你们现在用这样的方法看图画书,慢慢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提纲。(学生听得认真。)
(品读:这里体现了一种学习习惯、读书方法的指导,而黑板上窦老师的板书,形成了一份形象的网络图。)
师:我们把书合上,还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呢?我们再重新把书打开,这回可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要重点看你印象深的那几幅图,再好好品味品味。现在大家说说看,哪幅图给你留下的印象深?
(品读:好一个再“好好品味品味”,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了电影”,那一幅幅印象深刻的图画又仿佛出现眼前。)
生:里面猩猩用手举杠铃的时候,我的印象最深。生:爸爸跳过月亮那么高。
生:他不怕大野狼,像猫头鹰那样聪明……
2.发现 “画中画”。
师:我是多么喜欢你们啊,让我们再一次打开书,看看给你们留下印象深的几幅图。这回再看图的时候,可不能是走马观花了。看吧,哇,这是一只大野狼,大家好好看,画里面还藏着画,里面还有什么? 生:树后面有一顶小红帽。
师:对了,读过小红帽和大野狼的故事吗?(大多数学生说:读过。)生:还有三只小猪。
师:你读过大野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吗?(生答:读过。)师:对啦,亲爱的同学们,这里面原来藏着《小红帽和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和大野狼》的故事呢!回去以后,没有读过的,都去找来读读。你们发现没有,当你细细观察图画时,就会发现原来画里还藏着故事呢!看看,小红帽和三只小猪都吓得藏在树底下了,可是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谁不怕? 生 :爸爸。大野狼的眼睛在瞅着爸爸呢。
师:“瞅”字用得好!吓得不敢正眼看爸爸呢。想象大野狼平常走路的样子(老师让学生表演野狼“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
师:再看看现在的样子,尾巴藏在哪里了? 生:这叫夹着尾巴溜走了。
师:哈哈,用一个成语,叫 “逃之夭夭”。不仅这一幅,我们细心看看,每幅图都有呢!
(品读:一个“瞅”字,一个动作,一个成语,语文尽在其中。)
师:这幅,了不起的歌手,你知道爸爸和谁一起唱歌吗?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作曲家,应该是了不起的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生:帕瓦罗蒂。(热烈掌声)
师:你真的了不起,又让我们多了一份知识。瞧瞧,帕瓦罗蒂惊呆了,本来他才是世界第一男高音,可爸爸敢与帕瓦罗蒂站在一起,没想到,爸爸还在前面,他上后面去了。知道唱的是什么代表作吗?(学生不知道,有的说“两只蝴蝶”,有的说别的……)
师:是帕瓦罗蒂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我的太阳……”(学生跟着喊唱起来)
(品读:一个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杂家”,同理,一本经典的绘本作家,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杂家”。《我爸爸》里多次出现一些名人,比如刘易斯、帕瓦罗蒂,童话中的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而爸爸跳过月亮的画面,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童谣里说:“嘿!滴兜,滴兜,猫咪伴着小提琴,母牛跳过月亮,看到这么好玩的事儿,小狗笑了,盘子也跟着汤匙跑了!”图画里爸爸跳过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让这样的一些课程资源从自己的身边溜走。)
3.体会句子表达样式。
师:就这样,一幅一幅,里面藏着无穷的奥妙。谢谢你们的眼睛,更感谢你们心里藏着的想象。还是这幅图,前面还有半句,读啊!
生:“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师:刚才我们是一幅图说一句话,没想到,这里把两幅图连起来了,有一个字特别关键,它起了桥梁的作用。哪个字啊? 生:是“也”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就是这个“也”字把它们连起来了。读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桥梁的作用。
师:你看,不仅发现“画中有画”,还发现句子也有特点呢!还有你们提到的几幅图,我们一起读读里面的句子。(生纷纷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师:我把你们说的这些话放在一块儿,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句子都有“像”,还有“一样”。师:你也能这样说说你爸爸吗? 生:我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飞翔。师:噢,可以。
生: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威猛。师:噢,你爸爸好威猛啊!生:我爸爸像狮子一样在草原上称霸。师:呵,就像《狮子王》中的狮子王一样。
师:一起来看这两句,很简单,二年级啦,没问题,两句话变一句话,中间的句号怎么办? 生:把句号变成逗号。(课件改正原句。)师:再读读这句,如果变成一句通顺的话,用上“也”,怎么办呢?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师:真好。爸爸哪儿去了,用哪个词替换掉了。生:是“也”字。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们的创造,竟然和书上的创造一模一样。我不仅崇拜刚才的同学,我也崇拜你们呢。太棒了!瞧爸爸高兴的。
(品读:谁说绘本不能教学“遣词造句”?这段课例,窦老师巧妙运用书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练习了“也”、“像„„一样”、“两句话变一句话”等句式表达样式,为下面的“创作”环节再作铺垫。)
师:这次让我们再回到书的第一页。我记得刚才你说的一句话——(对着刚才发言的同学。)生:爸爸傻乎乎的。
师:那你现在还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你好棒,酷毙了!师:虽然刚才你说傻乎乎的,这回再看爸爸的时候,你说的傻乎乎的味道中又多了爱,就像妈妈说爸爸一样,“瞧你那傻样”。意思是一样,透着你对爸爸的……
生:喜欢。(笑声、掌声。)师:所以,今天中午回家,你就这么说你爸爸。这回,谁还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我刚才可听见有人说爸爸你懒,你笨啊!生:爸爸,对不起。
师:也不用说对不起,其实你说的每一句话爸爸都爱听。生:爸爸,人不可貌相。师:海水不可斗量。
生:爸爸你真了不起,我好喜欢你呢。
(品读: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里的评价和打招呼,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第四版块:
创作
1.创作提示。
师:长得漂亮叫帅,但是我爸爸有这么多的特点,很有个性,很有味道,所以说,我爸爸是“酷”。到此,你想不想为你爸爸画一张像,为你爸爸写一句话。
师:这是我在我们学校教这一课时,我班同学自己的创造。他们画了这样一幅图:“我爸爸像猪一样懒。”你看他画的,盖着带花边的棉被,打着呼噜睡懒觉,多有意思啊。我相信你们会比他更富有想象。我这里还有一幅图,他没有完全停留在说爸爸像动物,而是把爸爸形容成了水啊、山啊,比如“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师:看看提示(1.____像 ____一样 ____。2.____像 ____一样 ____,也像 ____一样 ____。)用上刚才你们发现的句式说一句话,画上一幅图,或者写几句话都成。智慧就在你的手指间,开始吧。(学生纷纷创作起来。)
(品读:明确的创作要求,鲜明的作品示范,清楚的句式提示,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2.展示与点评。
师:好,现在让我们把同学们请到台前来,看看这些同学画的画,听听这些同学的表达。
生: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大。
师:浦东的金茂大厦是吗?那可是世界第三大高楼啊!这个比方好,哈哈,不是“高”,而是高大!而且打的比方就是你看得见的,给他掌声。
生:我爸爸像装了磁带的录音机一样经常给我讲故事。师: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很好。
生:我爸爸下班回家像耕完地的牛一样“劳泪”。师:爸爸的辛苦你看在眼里,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劳累”,你回去改一下。不过,透过这个“劳泪”,看得出你心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掌声)
生: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像火山喷发一样。
师:爸爸的脾气好大啊,发火的时候有时也是为了你好。不过这回,你回去把这幅画送给他,再给他读读这句话,看看你爸爸怎么说。(笑)
生: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也像飞机一样飞得快。师:这句用上了“也”,说了爸爸两个特点,不错。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有很多毛。(大笑)师:哈哈,你也像爸爸一样很会搞笑。我发现,不管是爸爸的优点还是缺点,在你的眼里都喜欢。
生: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园”,爸爸的头也“园”,“园”得像西瓜一样。
师:注意,这里是表示形状的“圆”,不是表示地点的 “园”,回去改过来。
生:我爸爸抽的烟跟火车一样多。
师:看起来多有意思啊,火车爸爸,多好的创造啊。这可真叫图文并茂。看这句,都写成一段话了,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这就是我爸爸,真的很酷!
师:把我们模仿到的和创作的都放里面了。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也是创造。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手里都是同学们刚才创作的作品,我们把它们装订在一起,这不就是我们这堂课创作的图画书吗?我为你们自豪,你们也和爸爸一样好伟大!
(品读:这是本堂课的高潮之一,学生的精彩创作,让大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注意窦老师对每个孩子习作的点评,体现了“作文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师:不过,我要问问亲爱的同学们,其实,爸爸的个头真有金茂大厦那么高吗?爸爸真的一跳,就能飞过月亮吗?爸爸真的能走钢索,又不用安全带?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我要这样夸? 生:因为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
师:那你要通过这个想象的世界表达什么呢? 生:我喜欢爸爸,我爱爸爸。师:你会写这个字吗?请你写上去吧。
生:我爱爸爸。(学生在题目中间工工整整写上了 “爱”。)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字。读吧。生:我爱爸爸。
(品读:原来课前板书时,窦老师有意在“我爸爸”之间空下的格,是为这儿预备着的!)
师:其实爸爸就像我们大多数的爸爸一样,他没有那么多的本领。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爸爸,所以……
生:我爱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第一幅图。原来爸爸很普通,很平凡。但是,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那份爱,所以,爸爸在我的眼里,就像……
生:太阳。(学生发现了“爸爸”后面还画着一个太阳。)生:原来图中藏着的太阳告诉我们,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品读:第三次回到首页的图画,这就是一咏三叹的艺术,这也是图画书不厌百回读的价值。)
第五版块:
升华
师:不是我的创作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爸爸富有感情,我爱爸爸,爸爸就像太阳一样给我温暖、力量。那就把你们刚才画的,再加上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一起带着这份爱,再回味回味这本图画书吧。(全体静听儿童配音朗诵,学生一起再从头至尾看一遍《我爸爸》:这就是我爸爸……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
师:(这幅图前面没有出现过,定格这幅图)看,我的一双小手扑向爸爸的怀里,爸爸的衣扣变成了什么(小太阳!),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读到此处,停顿)
生: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这是最后一幅图的一句话)
师:(音乐起。慢镜头播放扑向爸爸怀抱的 “我”的画面。)原来,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原来,这本图画书可以翻过来看。原来,我们说……
生:我爱爸爸。(指着从左至右读课题。)
师:却猛然间发现……
生:爸爸爱我。(指着课题,从右至左读。)
师:下课。(学生没有动。)
师:下课了,走吧!(掌声响起!)
品读:这是明显具有“窦氏风格”的结课。学生的感悟在“我爱爸爸”和“爸爸爱我”看似文字游戏的诵读中,瞬间升华,以致于教师提醒“下课”,学生竟然一动不动,孩子们想起了谁?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呢?虽然他并不高大,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点„„但是,“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的快乐都是为了让我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的爸爸,我的太阳!
【教者自述】
走走停停的艺术
———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窦桂梅
感谢这本图画书带给我的那份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图画书与写作的探索,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一、一幅一幅地看。
如何把绘本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课上,我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看,看后适当地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像我们老师所熟知的那样从整体入手的方式来读,一页一页地看,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便讨论一番,这样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曾说————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 “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
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
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边讲边议和猜故事要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
以往,我们总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走进绘本世界,我们会发现,图画不是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
既然图画如此重要,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绘本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
(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并适时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2)图中爸爸和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
(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 ———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二、一幅一幅地说。
杨茂秀教授建议“看图说话”的过程应坚持下列几个原则 :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要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理由、找证据、做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是要鼓励儿童进行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做思考的训练。的确,老师(家长)总会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强,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其实,在学生面前,老师要示弱而不是示强,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不然,压抑了学生,他们是无话可说的。必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 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整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和孩子一道表演“强壮 ”、“夹着尾巴逃跑 ”,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我仿佛回到童年,也让孩子感到放松和开心。
从学科特点上看,我力避把这节课不上成单纯的语文课,不做字词句的品读理解。而是重点让孩子笑起来,多一些幽默轻松,少一些死板的匠气。比如理解爸爸的“哈哈大笑”,我不仅仅和孩子们做出图中的爸爸的样子,还给学生扮“小猪”“小狐狸”的鬼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对于“哈哈大笑”这个词,学生不仅是看到的,更是体验到的。三、一幅一幅地创作。这节课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但它已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把绘本中的文字当成习作例文进行干巴巴地仿写,以至失去了读绘本的乐趣和美妙。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写作提纲),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 “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为你爸爸画一张像。(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用你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文算是对绘本导读的一个小结,可以说窦桂梅老师的这堂绘本作文课,达到了绘本导读所能达到的极致和巅峰。再难以写出一篇能超越这样导读绘本的文章了,因此,决定暂时停笔写“绘本导读类”的文章。即将推出新蕾出版社“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导读文章,敬请关注!!)
第三篇: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我爸爸》
绘本与作文:《我爸爸》
执教:清华大学附小
窦桂梅
第一版块:
导入
第二版块:
看图
第三版块:
回味 1.整体感知图画书。
师:同学们,看完书之后,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书合上,想想,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呢?噢,在脑子里过一下电影,我们就发现,围绕爸爸的酷画了这么多的图,围绕爸爸这么多的特点,写了爸爸的酷。原来,这就是一个网络图啊。大家看,这就是你们看书的时候,放在你脑子里的网络图。你们现在用这样的方法看图画书,慢慢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提纲。(学生听得认真。)(品读:这里体现了一种学习习惯、读书方法的指导,而黑板上窦老师的板书,形成了一份形象的网络图。)
师:我们把书合上,还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呢?我们再重新把书打开,这回可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要重点看你印象深的那几幅图,再好好品味品味。现在大家说说看,哪幅图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品读:好一个再“好好品味品味”,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了电影”,那一幅幅印象深刻的图画又仿佛出现眼前。)
生:里面猩猩用手举杠铃的时候,我的印象最深。生:爸爸跳过月亮那么高。
生:他不怕大野狼,像猫头鹰那样聪明„„ 2.发现 “画中画”。
师:我是多么喜欢你们啊,让我们再一次打开书,看看给你们留下印象深的几幅图。这回再看图的时候,可不能是走马观花了。看吧,哇,这是一只大野狼,大家好好看,画里面还藏着画,里面还有什么? 生:树后面有一顶小红帽。
师:对了,读过小红帽和大野狼的故事吗?(大多数学生说:读过。)生:还有三只小猪。
师:你读过大野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吗?(生答:读过。)师:对啦,亲爱的同学们,这里面原来藏着《小红帽和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和大野狼》的故事呢!回去以后,没有读过的,都去找来读读。你们发现没有,当你细细观察图画时,就会发现原来画里还藏着故事呢!看看,小红帽和三只小猪都吓得藏在树底下了,可是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谁不怕? 生 :爸爸。大野狼的眼睛在瞅着爸爸呢。师:“瞅”字用得好!吓得不敢正眼看爸爸呢。想象大野狼平常走路的样子(老师让学生表演野狼“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师:再看看现在的样子,尾巴藏在哪里了? 生:这叫夹着尾巴溜走了。
师:哈哈,用一个成语,叫 “逃之夭夭”。不仅这一幅,我们细心看看,每幅图都有呢!(品读:一个“瞅”字,一个动作,一个成语,语文尽在其中。)师:这幅,了不起的歌手,你知道爸爸和谁一起唱歌吗?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作曲家,应该是了不起的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生:帕瓦罗蒂。(热烈掌声)
师:你真的了不起,又让我们多了一份知识。瞧瞧,帕瓦罗蒂惊呆了,本来他才是世界第一男高音,可爸爸敢与帕瓦罗蒂站在一起,没想到,爸爸还在前面,他上后面去了。知道唱的是什么代表作吗?(学生不知道,有的说“两只蝴蝶”,有的说别的„„)师:是帕瓦罗蒂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我的太阳„„”(学生跟着喊唱起来)(品读:一个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杂家”,同理,一本经典的绘本作家,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杂家”。《我爸爸》里多次出现一些名人,比如刘易斯、帕瓦罗蒂,童话中的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而爸爸跳过月亮的画面,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童谣里说:“嘿!滴兜,滴兜,猫咪伴着小提琴,母牛跳过月亮,看到这么好玩的事儿,小狗笑了,盘子也跟着汤匙跑了!”图画里爸爸跳过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让这样的一些课程资源从自己的身边溜走。)3.体会句子表达样式。
师:就这样,一幅一幅,里面藏着无穷的奥妙。谢谢你们的眼睛,更感谢你们心里藏着的想象。还是这幅图,前面还有半句,读啊!生:“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师:刚才我们是一幅图说一句话,没想到,这里把两幅图连起来了,有一个字特别关键,它起了桥梁的作用。哪个字啊? 生:是“也”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就是这个“也”字把它们连起来了。读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桥梁的作用。
师:你看,不仅发现“画中有画”,还发现句子也有特点呢!还有你们提到的几幅图,我们一起读读里面的句子。
(生纷纷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师:我把你们说的这些话放在一块儿,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句子都有“像”,还有“一样”。师:你也能这样说说你爸爸吗? 生:我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飞翔。师:噢,可以。
生: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威猛。师:噢,你爸爸好威猛啊!生:我爸爸像狮子一样在草原上称霸。师:呵,就像《狮子王》中的狮子王一样。
师:一起来看这两句,很简单,二年级啦,没问题,两句话变一句话,中间的句号怎么办? 生:把句号变成逗号。(课件改正原句。)师:再读读这句,如果变成一句通顺的话,用上“也”,怎么办呢?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师:真好。爸爸哪儿去了,用哪个词替换掉了。生:是“也”字。师: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们的创造,竟然和书上的创造一模一样。我不仅崇拜刚才的同学,我也崇拜你们呢。太棒了!瞧爸爸高兴的。
(品读:谁说绘本不能教学“遣词造句”?这段课例,窦老师巧妙运用书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练习了“也”、“像„„一样”、“两句话变一句话”等句式表达样式,为下面的“创作”环节再作铺垫。)
师:这次让我们再回到书的第一页。我记得刚才你说的一句话——(对着刚才发言的同学。)生:爸爸傻乎乎的。
师:那你现在还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你好棒,酷毙了!师:虽然刚才你说傻乎乎的,这回再看爸爸的时候,你说的傻乎乎的味道中又多了爱,就像妈妈说爸爸一样,“瞧你那傻样”。意思是一样,透着你对爸爸的„„ 生:喜欢。(笑声、掌声。)师:所以,今天中午回家,你就这么说你爸爸。这回,谁还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我刚才可听见有人说爸爸你懒,你笨啊!生:爸爸,对不起。
师:也不用说对不起,其实你说的每一句话爸爸都爱听。生:爸爸,人不可貌相。师:海水不可斗量。
生:爸爸你真了不起,我好喜欢你呢。
(品读: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里的评价和打招呼,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第四版块:
创作 1.创作提示。师:长得漂亮叫帅,但是爸爸有这么多的特点,很有个性,很有味道,所以说,我爸爸是“酷”。到此,你想不想为你爸爸画一张像,为你爸爸写一句话。
师:这是我在我们学校教这一课时,我班同学自己的创造。他们画了这样一幅图:“我爸爸像猪一样懒。”你看他画的,盖着带花边的棉被,打着呼噜睡懒觉,多有意思啊。我相信你们会比他更富有想象。我这里还有一幅图,他没有完全停留在说爸爸像动物,而是把爸爸形容成了水啊、山啊,比如“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师:看看提示(1.____像 ____一样 ____。2.____像 ____一样 ____,也像 ____一样 ____。)用上刚才你们发现的句式说一句话,画上一幅图,或者写几句话都成。智慧就在你的手指间,开始吧。(学生纷纷创作起来。)(品读:明确的创作要求,鲜明的作品示范,清楚的句式提示,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2.展示与点评。
师:好,现在让我们把同学们请到台前来,看看这些同学画的画,听听这些同学的表达。生: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大。
师:浦东的金茂大厦是吗?那可是世界第三大高楼啊!这个比方好,哈哈,不是“高”,而是高大!而且打的比方就是你看得见的,给他掌声。
生:我爸爸像装了磁带的录音机一样经常给我讲故事。师: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很好。
生:我爸爸下班回家像耕完地的牛一样“劳泪”。
师:爸爸的辛苦你看在眼里,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劳累”,你回去改一下。不过,透过这个“劳泪”,看得出你心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掌声)生: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像火山喷发一样。师:爸爸的脾气好大啊,发火的时候有时也是为了你好。不过这回,你回去把这幅画送给他,再给他读读这句话,看看你爸爸怎么说。(笑)生: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也像飞机一样飞得快。师:这句用上了“也”,说了爸爸两个特点,不错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有很多毛。(大笑)师:哈哈,你也像爸爸一样很会搞笑。我发现,不管是爸爸的优点还是缺点,在你的眼里都喜欢。
生: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园”,爸爸的头也“园”,“园”得像西瓜一样。师:注意,这里是表示形状的“圆”,不是表示地点的 “园”,回去改过来。生:我爸爸抽的烟跟火车一样多。
师:看起来多有意思啊,火车爸爸,多好的创造啊。这可真叫图文并茂。看这句,都写成一段话了,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这就是我爸爸,真的很酷!师:把我们模仿到的和创作的都放里面了。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也是创造。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手里都是同学们刚才创作的作品,我们把它们装订在一起,这不就是我们这堂课创作的图画书吗?我为你们自豪,你们也和爸爸一样好伟大!
(品读:这是本堂课的高潮之一,学生的精彩创作,让大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注意窦老师对每个孩子习作的点评,体现了“作文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师:不过,我要问问亲爱的同学们,其实,爸爸的个头真有金茂大厦那么高吗?爸爸真的一跳,就能飞过月亮吗?爸爸真的能走钢索,又不用安全带?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我要这样夸? 生:因为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
师:那你要通过这个想象的世界表达什么呢? 生:我喜欢爸爸,我爱爸爸。
师:你会写这个字吗?请你写上去吧。
生:我爱爸爸。(学生在题目中间工工整整写上了 “爱”。)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字。读吧。生:我爱爸爸。(品读:原来课前板书时,窦老师有意在“我爸爸”之间空下的格,是为这儿预备着的!)师:其实爸爸就像我们大多数的爸爸一样,他没有那么多的本领。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爸爸,所以„„
生:我爱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第一幅图。原来爸爸很普通,很平凡。但是,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那份爱,所以,爸爸在我的眼里,就像„„
生:太阳。(学生发现了“爸爸”后面还画着一个太阳。)生:原来图中藏着的太阳告诉我们,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品读:第三次回到首页的图画,这就是一咏三叹的艺术,这也是图画书不厌百回读的价值。)
第五版块:
升华
师:不是我的创作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爸爸富有感情,我爱爸爸,爸爸就像太阳一样给我温暖、力量。那就把你们刚才画的,再加上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一起带着这份爱,再回味回味这本图画书吧。(全体静听儿童配音朗诵,学生一起再从头至尾看一遍《我爸爸》:这就是我爸爸„„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师:(这幅图前面没有出现过,定格这幅图)看,我的一双小手扑向爸爸的怀里,爸爸的衣扣变成了什么(小太阳!),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读到此处,停顿)生: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这是最后一幅图的一句话)师:(音乐起。慢镜头播放扑向爸爸怀抱的 “我”的画面。)原来,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原来,这本图画书可以翻过来看。原来,我们说„„ 生:我爱爸爸。(指着从左至右读课题。)师:却猛然间发现„„
生:爸爸爱我。(指着课题,从右至左读。)品读:这是明显具有“窦氏风格”的结课。学生的感悟在“我爱爸爸”和“爸爸爱我”看似文字游戏的诵读中,瞬间升华,以致于教师提醒“下课”,学生竟然一动不动,孩子们想起了谁?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呢?虽然他并不高大,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点„„但是,“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的快乐都是为了让我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的爸爸,我的太阳!【教者自述】
走走停停的艺术———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感谢这本图画书带给我的那份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图画书与写作的探索,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一、一幅一幅地看。
如何把绘本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课上,我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看,看后适当地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像我们老师所熟知的那样从整体入手的方式来读,一页一页地看,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便讨论一番,这样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曾说————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 “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
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边讲边议和猜故事要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
以往,我们总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走进绘本世界,我们会发现,图画不是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既然图画如此重要,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绘本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并适时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2)图中爸爸和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
(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 ———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二、一幅一幅地说。
杨茂秀教授建议“看图说话”的过程应坚持下列几个原则 :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要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理由、找证据、做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是要鼓励儿童进行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做思考的训练。的确,老师(家长)总会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强,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其实,在学生面前,老师要示弱而不是示强,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不然,压抑了学生,他们是无话可说的。必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 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整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和孩子一道表演“强壮 ”、“夹着尾巴逃跑 ”,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我仿佛回到童年,也让孩子感到放松和开心。
从学科特点上看,我力避把这节课不上成单纯的语文课,不做字词句的品读理解。而是重点让孩子笑起来,多一些幽默轻松,少一些死板的匠气。比如理解爸爸的“哈哈大笑”,我不仅仅和孩子们做出图中的爸爸的样子,还给学生扮“小猪”“小狐狸”的鬼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对于“哈哈大笑”这个词,学生不仅是看到的,更是体验到的。三、一幅一幅地创作。
这节课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但它已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把绘本中的文字当成习作例文进行干巴巴地仿写,以至失去了读绘本的乐趣和美妙。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写作提纲),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 “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为你爸爸画一张像。(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用你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作文来一次“心灵感应” 钱明辉
王崧舟《亲情测试》教学片段:
经历失去的过程
师:打开作文纸,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安顿一下自己的身、心,在空白纸上写下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五个人,不能多,不能少。不着急,慢慢写。
(生写,师巡视)
师:请从这五个你最爱的人当中,划掉一个。想好了再划。
(学生表现出踌躇,有学生小声说不想划掉,师让一生站起来发表意见)
师:你必须划掉一个。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不想让他走,可他就是会走。
(渐渐有学生完成并举手)
生:我划掉了奶奶,因为其他的四个人都是最关心我的,只有我的奶奶„„
(生停顿,师提示听课老师不要笑)
师:奶奶还健在吗?
生:没有。
那你刚才为什么把她写下来?
生:因为她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压抑,情绪激动)
师:虽然她永远离开了你,但你依然记着她。她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在不情愿与无奈中又划去了一个又一个,每次交流明显感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师:还剩最后一个,我相信,这个人是你在世界上最最爱的人。请你把她(他)也从你的本子上划去。
(在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已经走向极端的无奈,所以最后一位交流的学生说:“当我划掉所有我爱的人的时候,我的一切欢声笑语全部被磨灭了,(哭)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当中,留给我的是遗憾和后悔。”)
抒写真实的心声
师:同学们,刚才发生的这一幕是假的,但是你们竟然把它当真了。短短的十五分钟,你仿佛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你仿佛从阳春三月走进了数九寒天,你仿佛从明媚的清晨落入漆黑的子夜。为什么?想过吗?来,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赶紧用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从上课开始记,记我怎么说,你怎么做,你做的时候心里怎么想,什么感受什么滋味,什么心情。开始。
(十分钟后,师请一学生朗读后交流)
师:你把刚才她的什么话记下来了?
生:我记下了“我手中的笔像个刽子手,砍断了我那已经逝去的爸爸唯一的挂念,唯一的无价的父爱。”
师:你为什么记这句?
生:我觉得她把手中的笔比喻成刽子手,我觉得她的不忍心,她当时的犹豫。她没写犹豫,但是我从她的话中感受出了犹豫。
师:你当时是这种感受吗?(生:“是”)
生:我还记下了“我仿佛本来是在天堂快乐生活的天使,一下子被抛到了寒冷的低谷,不,是地狱。”
师:为什么记这一句,而且记得很完整。
生:我觉得刚开始有五个最爱的人,觉得自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而被抛到了低谷、地狱,是写出了不忍心,伤悲。
……
师:停下手中的笔。短短的一个小时马上就要过去了。正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你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下了地狱,然后,你仿佛突然惊醒了,你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你的那颗破碎的心又出来了。于是,这一颗心就化作了你刚才写下的三百字、四百字甚至六百字的文字。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随着这样的文字化了„„
是唤醒生命还是摧残心灵?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06-12-20 10:40:00
据媒体报道: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菘舟在作文课上,让小学六年级学生把自己最爱的五位亲人逐一划去,让孩子们体会生离死别的痛苦,从而唤醒他们埋藏在心底的亲情,体验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让学生写出感情充沛、言之有物的作文的教学目标,完成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教学任务。这件事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褒贬不一。本期话题就来说说这个事件——
李建波:
莫让恶梦伴终生
“嘭”,一声枪响,五花大绑的罪犯应声倒下,殷红的血从头顶汩汩流出,瞬间染红大片土地,双腿剧烈地挣扎着„„
这不是电视画面,也不是电影场景,而是我十几年来每年要做无数次的恶梦。每次被恶梦惊醒都是呼吸急促、大汗淋淋、心跳加速。这个梦是我初中时接受“重要的一次法制教育”结出的恶果。
17年前,我15岁,上初三。一天,班主任通知我们第二天去接受一次重要的法制教育课,同学们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无故不参加。
第二天早上8点,镇上一个空旷的地方,警笛长鸣,人们翘首观看。前几辆卡车上满是被绑着的犯罪嫌疑人,最后的一辆车上几名武警押着一名罪犯,被绑得很严实。老师说这个是要枪决的„„
这节“课”在枪响之后并没有结束,也许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组织者还要同学们围着已死的罪犯转一圈观看。胆小的不只我一人,我班十几名学生不知何时成了“逃兵”。他们虽然“逃掉”了一场恶梦,但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校以早退为名给他们以警告处分。
以后,这个恶梦就一直追随着我,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如影随形,让我痛苦不堪。与我一起共同经历这场“惨剧”的学生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仍在做恶梦,但愿就我一个。
时下,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付诸于行动。可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画”不惊人誓不休,以为悲惨的画面、触目惊心的现场,才能震憾人心唤醒心灵,才能起到警示、警告、警戒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殊不知,这种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心灵的摧残,造成的伤害甚至会伴随孩子终生。
但愿,教育者能从我的恶梦中得到启示。在孩子的心灵上多种植仁爱。不要再让孩子们去看行刑的场面,不要再让孩子们去玩亲手“杀”掉自己亲人的游戏了。
侯明甫:
“残忍”的成分更多些
王菘舟老师的这节课,无论给学生还是亲临现场的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我们看一节课好不好,有许多标准,但我觉得他这节课的确过于“残忍”。
首先,老师为了追求“心灵的震撼”,要学生列出自己“最爱的5个亲人”,然后逐一划掉,并且说“划去后,这个人就等于不存在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情感判断、态度判断,尽管老师在“模拟生活”,但仍然是一种超现实的恐怖。而此时的学生,完全被一种真实的价值判断所左右,在“划去”的时候,有“不舍得”、“痛苦”的心理体验。但是,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必须选择,这可能造成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上的无端、鲁莽、残忍。
其次,学生在这样一节课上,到底是得到了“情感的塑造”,还是“情感的创伤”呢?我觉得后者多于前者。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给学生一些伤痛、一些悲哀,但它仅仅是在“体验”的层面上。王老师让学生用笔划掉自己的亲人——“等于不存在了”,我不明白王老师此时的用意何在?如果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那学生在现实中可以这样做吗?如果现实不可以的话,我们让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又是为了什么呢?太为“技巧而技巧”的教学,是一种“虚无”,也是一种“张狂”,不值得提倡。
苏丁一: 一堂好课
语文教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人文功能,一是工具功能。在教学目标中具体体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先来看看王老师的作文课在人文方面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什么。我没有现场听课,只能从记者的文章与学生的作文中所流露的情感进行分析:记者写到“丁怡不假思索地划去了表妹琪琪,——‘她总是比我多讨到一份压岁钱,还和我抢外婆’。可划完之后,刚觉着有点解气的丁怡马上就开始难过了。‘琪琪这个小不点儿,有时真的挺烦人,但她对我撒娇的样子又很可爱。’”前后不难看出丁怡对表妹琪琪的复杂情感变化,由不爱到很可爱,没有王老师设计的“这个不存在了”,丁怡对表妹是很难有这样的情感转变的。可以想象,这节课后,丁怡对表妹琪琪的态度、价值取向都会有好的转变。还有“坐在不远的周佳嘉想都没有想,就划掉了爸爸——‘爸爸是个工作狂,感觉不亲近,爸爸在不在身边几乎没什么区别。’划完之后,她也后悔了,感觉自己心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视线有些模糊,与爸爸在一起时的一幕幕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以为我们很陌生,但我竟记下了这一个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并且记得那样清楚!我是爱他的。’她想着,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没有王老师,周佳嘉平时会为想念爸爸而哭吗?能想到爸爸的好而为爸爸“小声抽泣”?
再来看看王昕颖同学的文章,“„„妈妈、爸爸、外婆、外公、奶奶。老师说:我们写下的不止是十个汉字,更不是十个符号。对呀,我们写下的,是亲人给我们的爱,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在纸上的那十个字,此时此刻,我感觉它们的周围散发着圣洁的光芒。”王老师在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又想到了什么?体验亲情啊!这位王同学还写道“直至划去最后一个汉字,不,它不仅是个汉字,还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汉字周围圣洁的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暗,阴影笼罩着心房。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这段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是得到了升华——见字就如见到了它所代表的人,就如同感觉到了两代人真挚的情感,相反则“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脆弱的,一次车祸,一场急症,一次意外,就可能撒手人寰,离开自己的亲人。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很好地珍惜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珍惜好与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珍惜好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王老师的课是从这个角度去启迪学生的,也收到了预期效果。所以这节课的人文教育目标是完成得比较好的。至于有人硬要说“残忍”,我觉得夸张了!我们还是要多一点宽容吧。
课的工具性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不难看出,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过程及方法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魏伯河:
为“残忍”的作文课一辩
我感到这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应予肯定。尤其在我们的独生子女成了“草莓”一族、不知责任为何物、不懂感恩为何情的今天,这样的教育很有必要。但驾驭这样的课堂并非易事,不宜机械模仿,更不可形成套路。
有人认为,“残忍”的办法确实使一些孩子写出了感人的作文,也可能使一些孩子从此珍惜亲情;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在一些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残忍”的种子,他们从此知道了用什么办法“对付”与自己不和的人。
社会上青少年杀父弑母的案例不少,这些当事人并不是因为上了这样的作文课才走上犯罪之路,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造成的。
有人指出,“亲情测试”有很大的副作用,让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承受这么大的感情压力,未必合适。还有论者认为“亲情测试”的对象应该是高中以上的学生群体。
我认为,这类教育最适宜的年龄阶段恰恰应该是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级。这时候形成的东西,才真正能终生不忘。
写到这里,我不由感叹,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需要改革探索的东西是如此之多,而进行任何一点改革探索又是如此之难。王菘舟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他执教的这一堂课如此成功,尚且受到这样多的非议;如果执教者是一位年轻教师,课堂效果又有某些差距,其改革探索必然会胎死腹中!这才是值得我们,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们所应该忧虑的。
顾文东:
既非天使也非恶魔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积极与消极效应。课堂现象与教学效果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眼泪与哭泣,文字与心声,证明了这是一节有效的作文课。
中国人讲究忌讳,言谈中往往回避死亡、性等现象。然而,到了信息时代,如果还坚守传统,未免显得有些可笑。生命是灵与肉、情与理的综合体,王老师不避讳,引导学生面对生命的脆弱与归宿,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对踏进青春期门槛的孩子是适宜的。“许多事物人们只有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孩子有感而发的理性思考不正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吗?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该课重在创设情境,激荡情感,生发理性,倾诉心声。“言为心声”是作文的重要原则,王老师帮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15分钟时间内,学生一气呵成完成习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当然,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多重的,学观察、学立意、学叙议、学评改„„但一节课无法成为一部作文教学辞典。毕竟,40分钟的时间,它承载的很有限。
王菘舟是名师,名师固然有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即便他的课没有异议,在普通教师身上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力,还要“拜托”听课者本人。就这一节哭声一片的作文课来看,教者王菘舟既非天使也非恶魔。
李圣雨: 好一把手术刀
《泰坦尼克号》中也有死亡而且死的很惨,全世界那么多人看,那么多人为之流泪,请问给谁留下了伤害?所以说,不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引导着进入情感深处,有所触动、有所流泪,就说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其实,这一节课就像一把手术刀,解决了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顽疾。
首先它直接解决了一个困扰教育界多年的问题——学生不会写作文:写得不真实,不感人。试想,学生对事物不用心体验,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怎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品?学生想像亲人失去了,用心体会亲人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对自己的帮助和那份亲情,才会倍感惋惜和留恋,此时的哭声和眼泪代表着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和升华,这样的作文怎能会没什么可写?写出的作品怎么能不感人?
还有就是,这样的作文教学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中的渗透。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长辈的呵护下,生活在“蜜罐”中,生活得到无限满足。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知道去关心别人,认为向亲人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稍不顺心就会以死相要挟,不知道生命的珍贵,体味不到亲情,不知道感恩。这样的课堂会让他们更加珍重亲情,懂得感恩。
乔昌利:
一个成功的教学范例
王菘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境界。实践证明,好似生死抉择的心路历程最终幻化成了一篇篇饱蘸真情的作文——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境界吗?
尽管人们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但没有人能阻止生活中的悲剧,更没有人能随意抹杀文学艺术殿堂中“悲情”的审美教育功能。鲁迅说得好,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们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呵护下过着“喜剧”般的生活,“悲情”教育渐渐地远离了他们。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现在,是我们应该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
有人说这种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残忍”,不应该让单纯的孩子过早地背起沉重的情感包袱。我们当然反对那种泯灭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但是,正像王菘舟老师对孩子们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你必须选择。更何况有些事也容不得你选择!既能对孩子心灵进行一次砥砺,又能让孩子在悲情中感悟到亲情的好课不多,王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无疑是一个范本。
第四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9月28日,我们学校一行12人去北重宾馆有幸聆听了中国小语界大师级人物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的课和讲座。尽管那周我们只有那一天休息,尽管很累,但一天下来,所有人都陶醉着、笑着、思考着,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
窦桂梅老师标志性的东北人特有豪爽、率真、幽默的性格,与我们之前所听过的来自南方的特级教师温婉、含蓄的性格完全不同。我们被她独特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所打动。
上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会务组没有给上课学生印全窦老师所需要的课文资料,因此窦老师临时先上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上,听课的老师和所有的学生完全沉醉在窦老师为我们营造的书的意境中。《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描写父子之情的绘本,书的题目就是儿子所说的一句话,儿子的这句话和父亲的一句话在书中反复出现,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传递出的却是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意境。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课文大都为读者展示了独特的意境,意境是需要体会的,感悟的。如果在课堂上老师把话说得太开了,引导学生说得太白了,那么这一美的意境也就没有了。要想实现这一效果,必须是在教师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
窦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课堂上引导评价学生的语言也堪称一流,课堂上老师有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当学生有所偏离之时,老师能够巧妙引导,潜移默化渗透。我觉得看一个老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课堂上随机应变巧妙引导、恰当评价的功力。
第五篇:听窦桂梅老师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通阳小学
赵越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在这酷暑难耐的六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观摩读书课———一本瑞典作家波•R•汉伯格的小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如同夏日的一场及时雨洗涤着我的心灵.第一次听窦老师的课,深深吸引我的是她那甜美的声音和亲切的诵读,可以这么说她的声音是我听过的课当中最好听的一位。让人感到新鲜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讲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最好的读书赏学课,在听这一节课之前我有一个观点是绘本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听完这一节课以后我觉得我原来的观点需要改一改,绘本凭着它那丰富形象的画面,简短的文字,可以根据书的内容适合不同的人群去阅读。
窦桂梅老师,并非我想象之中的老教师,她40出头,但看上去也就三十几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饱经评优课、观摩课的女教师,却依然保持着秀美的容貌,匀称的身材,浑身上下充溢着的朝气,看不出丝毫疲惫,这不禁让我有些惊诧了。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十分欣赏的名师窦桂梅吗?
窦老师以《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一本情节并不复杂的“小人书”为教学蓝本,从“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四方面入手,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感受。教学一开始,窦桂梅老师以低沉温婉、深情款款、饱含磁性的声音再现故事情节,老师的动情引领着学生们入境入情,同时也让与会者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回味无穷。
1、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纵观两节课,文章语言简单,蕴意深刻。窦老师紧抓一个主题“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通过文中人物两句话“这是我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两句简单的语言表达,反复地让孩子们朗读,比较各种各样的语气语调,直到找到最切合当时情景的读法为止。通过朗读体会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这份浓浓的父子情。
2、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发现
窦老师注重细节,精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映射出父爱的动人光彩;而且善于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去演绎子爱父丰富具体的内涵。她还注重启发的巧妙,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巧妙的启发,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之中的简单语言,感受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引领学生转向书本简单的图片,去寻找丰富的感动。通过对绘本语言、画面、细节、环节等方面的学习,体现“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一主旨,如“想一想画面之中,还会有哪些简单的表达?从头至尾看画面,想:色彩的变化,书中的细节带给你怎样的发现?把你的发现,用读书的眼光说给大家。”学生的思考因老师的启发引导而越加明朗,回答越加精彩。如有学生发现故事的构图都是方的,而只有最后一幅是圆的,学生就有了“画家希望他们一家能够团圆、完满”的精彩回答。故事虽然有些伤感,但他们愿意让故事有更优美的结局。整个教学没有多样的游戏,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她只是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教学,让上课的学生和与会的老师领悟到: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简单的表达”也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动”。
3、轻松的沟通,情感的延伸
结束此课之前,窦老师还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去真实地体会生活中的这份情感。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处得到了真实地体现。孩子们在文本的欣赏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生活作出了恰如其分地判断,这份爱得到了升华。正如窦老师所说“希望我们的读书课,能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当下儿童的情感问题,”文中的荻姆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坚强起来,不因父母的感情问题而自卑、孤僻,而会更加地坚强、乐观。现实中的孩子们也会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更加珍惜这份爱,更加用心体悟这份爱。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以读书为载体,以简单的环节,使儿童对当下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我们在随意之中,用心去教语文;在努力之中,用语文教做人。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引领着我的思想。窦老师的这一节主题阅读赏学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寻找教科书以外的营养来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和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并且应该善于发现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品读文本。同时,阅读文本要注意观察图画的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文本的意图。以她的教学作为一面镜子,我也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的诸多不足,如朗读,在教学中窦桂梅老师声请并茂地朗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窦老师扎实的语文素养,教师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年龄变换不同的语气:将孩子那种天真、稚嫩的声音读出来了,父亲的说话的语气则是稳重、深沉、幽默。从中可以看出她那扎实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技巧。反思自己平时的自己虽然注意到了教师朗读的重要性,但没有认真地去训练,语文功底不扎实。其二,从窦老师身上,我深深懂得读书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就凭自己现在仅有的知识经验?那这肚子里的水是活水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水也会慢慢干枯的。没有源头的活水的不断滋润,很快就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那么这样的老师只是一位让学生嫌弃的老师。其三,她讲时妙语连珠而且风趣、幽默,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丝毫没有觉得累。我在想:讲课能如此生动,作她的学生多幸福呀。学生不注意听我们讲课,只能怨自己讲的不生动。
我们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还在教会孩子们生活。也许,窦老师朗诵的功底,生动的语言我无法复制,但终于有了一个前进的动力,为今后的教师道路找到一些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