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2013年3月19、20日,我们学校有幸邀请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泰斗人物于永正先生来指导教学。早在去年5月,我已在东莞体育馆欣赏过于先生的《祖父的园子》现场教学,当时就被他简洁、清新、高效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而现在,我竟然能与这位“偶像”级人物近距离接触,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更是不言而喻。
这两天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号上午于老师在阶梯教室讲授的《珊瑚》作文课。《珊瑚》一文本是语文书上的课文,于老却能把一篇平时只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活用为作文课的生动教材,真让人佩服。记得上课伊始,于老出示了很多珊瑚的图片。色彩斑斓而又形状各异的珊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个个孩子瞪着大眼睛仔细地看着,偶尔还发出惊叹。看着看着,于老试着让孩子们给珊瑚取名字。一开始,不少孩子对这个问题都感到有些难度,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于老一点都不慌,他慢慢地对孩子们进行点拨。于老说,你们觉得这个珊瑚像什么?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孩子们随着于老给的思考方向,不一会儿就把珊瑚的名字想出来了。按照同样的方法,于老让孩子们给许多珊瑚都取了名字,而且于老还会给孩子们介绍每种珊瑚的特点,加深了孩子们对各种珊瑚的认识。就这样,于老把许多许多的珊瑚带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说实话,当我不断的听着于老用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认识珊瑚的时候,我不禁在想:鼎鼎大名的于老,教学方法怎么会如此单调?这样不怕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吗?带着疑问,我耐心地听下去„„随着课堂的渐渐深入,于老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根据每种珊瑚的不同外形,给它取个适合的名字,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珊瑚的不同特点,想象珊瑚活动的情形,把自己想到的话串起来,变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话。于老先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内容在班上跟其他同学作交流,孩子们也纷纷地作出评价。随后,于老还让孩子们把他们想到的话写下来,再加以适当的评价,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于老之前重复了很多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是用来潜移默化地交给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孩子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教学中把老师的方法内化了,才能收到这么多的课堂生成的优秀成果啊!
于老的这节课,让我至今还不断回想,获益良多。最让我敬佩的,是于老用自己那最简单、朴实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感染在场的所有老师。于老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语文课永恒的真谛。于老在上《珊瑚》的时候,他的ppt绝不像我们公开课那样精美,这里插一个动画,那里插一段背景音乐。于老紧紧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珊瑚的特点写珊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于老用了大量能体现出珊瑚各种形态、特点的图片,力求把珊瑚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多青年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尽办法都得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亮点,尽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安排各类环节,用上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打造出来的课堂,也许能让人心里留下些许精彩的镜头,可是课后却缺少让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于老的课堂教学简洁而高效,实在而精彩。
还让我深深敬佩的是于老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代名师,于老对待学生以及平时的待人接物是那样的亲切友善、平易近人。早就听闻于老跟学生的关系相当亲近,这大概就是跟于老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犯的错误,还有哪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孩子,于老从不会破口大骂,只会给他们善意的提醒和耐心的教育。在我身边,我偶尔会看到有的老师经常批评学生,甚至会用一些比较过分的言语,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还让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多多深入学生的内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的一句狠狠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更加无地自容,心里更加难过,也伤害了师生间的关系。如果在这时给学生多一点包容、理解和改正的机会,学生就会认为,你就是那个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
听于老这节课,还有一点小小的得意之处,因为这天的晚上,正值我出阁之喜!能在我人生如此重要的一天,有于老作伴,真是增添了无限光彩。带着于老给我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宗旨和“与人为善”的为人之道,我相信我会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篇:听于永正老师课有感
本次周末万校、我、张燕、陈霞、欧阳宝、袁萍、汤晓等人参加了宜春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艺展示会。
周六上午听的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课《爱如茉莉》。课堂部分实录和感受如下:
师:我们一起上课。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导课略过)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小声齐读)
师:喜欢于老师的字吗?
喜欢哪一点?
生:喜欢老师的字大方、工整。
师:凡是写给别人看的字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听课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字写好,让孩子的心理装着他人,以身作则,有榜样,有要求。优秀的孩子会自觉模仿。写字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感染。春风化雨。)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三遍
师:有没有不止三遍的?
生:我读了五遍。
师:我读了七八遍。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板书“嗔怪”)读什么?
生:嗔(chēn)怪
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没查。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
师:再检查一个:(板书)眸子
生:眸子
师:“眸子”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
师:眸子是眼睛,那于老师又考试了“眸”的本意是什么?(于老师边说边在眸字下面点了个点)
生:眼珠
师:眼珠里面是什么?
生:瞳人。
师:瞳人的“人”字怎么写?
生:瞳仁
师:这两个,人和仁都对。
请上两位同学,面对面对视。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人。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也有个人。所以用“瞳人”也对。
师:好好学语文,语文很有意思。看书多了,就知道很多知识。在预习时要使用工具书。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种意思,所以,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用“眸”组词。(听课感受:教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习。学习用工具书,是学语文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但平时我们都没有利用机会教孩子、培养孩子使用工具书。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生:双眸。
生:回眸一笑
师:“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
师:你真不错,看了很多课外书。“回眸一笑”出自《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课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生笑。
师:不要笑,应该支持他。
师:读的正确。在同学读的时候,我们不要笑,要给他支持。(再找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我很欣赏你的语气,语气比较自然。指导读——赶忙把“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师:加了引号,里面的句子要强调。
生读3、4自然段。
师:我断定你是一个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我断定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差。因为你读书读得好!
师:我是认真地听你们朗读。读书是很难的,我读了七八遍也不满意。现在你们仔细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停顿是为了转换语气,自己酝酿感情。还要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出人物的内心,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要读谁像谁。妈妈就要用妈妈的声音,爸爸就要用爸爸的声音,小孩就要像小孩,要演什么像什么。
教师范读,读到结尾,读出了泪花。
(听课感受:教孩子读书一直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教的,现在被于老师一点:读什么像什么,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感到指导朗读也没有那么难,只要用心体会课文情感,沉进去即可。)
下面就不再一一详述。
师:1—4自然段主要写母女的对话,下面光练对话,看看怎样读。
指名一生找出本班读的最好,而且表演最好的同学。
师生表演情景剧,指导学生读对话时要“读谁像谁”。
练读女儿进病房门看到的一幕。
师:读第一部分清楚明白;第二部分要轻声、慢。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爸妈睡着了。
于老师范读本部分,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
师:有进步!掌声送给她。
师:不仅写了爸妈睡的样子,还写了阳光,为什么?
生:是衬托。
师:爸妈感人的一幕,连阳光都被感动了。一定要学会写景衬托。好好读书,多读书,就会写作文!
(第二课时)
师:书读到这份上,这个爱是谁和谁之间的爱,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像茉莉呢,咱们先研究一下茉莉有什么特点,静心读书,默读,朗读可以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而默读可以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出声,仔细地,从头到尾遇到写茉莉花的关键词标出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默读,默读要有速度,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生:平淡无奇
师:画出平淡无奇这个词语的举手?(于老师竖起大拇指)
师:在文中找出含有平淡无奇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还画了那些词语?
生:第二个是清香。
师:还有么?清香前面还有一个写香味的词语叫什么来着?
生:缕缕幽香。
师:(板书)缕缕幽香
师:齐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师:还有写茉莉花的一个词
生:洁白纯净。
师:洁白纯净,把这句话读一读。(板书)洁白纯净
师:这叫会读书,会抓关键词。
师:把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句子画下来。默读做上记号就深入了。
生:默读句子。
师:按顺序读读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你还没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学生和听课老师笑)
师:(学生边读,教师板书)买吃完没直奔坐握伏
师:爸爸怎么做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悄悄地进行着,悄悄地传递着。谁来读读病房内感人的一幕。
生读。
师:联系茉莉,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说说为什么爱如茉莉。
生答。
师:引导小结
师:下面我们写字,(提要求)
1、首先认真观察,慢慢描,把红色全部盖住。
2、注意头正肩平。
3、注意起笔和收笔
生写字描红。
师:已经描完的同学不要罢工,本节课只写四个字
生写字,学生推荐四个优秀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师:写的不好的我给它整容。
生再次到黑板上写“幽”。
师:好,下课之前送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读好书,第二句做好文,第三,写好字。
(下课)
于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层面,还是在处理关键词、关键段落、重点句子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巧妙理解字词。《爱如茉莉》,出示“嗔怪”,“嗔”字典上怎么解释?往往不经意间从一个字词,从一句话提起,但课堂往往起到出奇效果。学生生成也较快。于老师匠心独运抓住妈妈一个一个动作,“嗔怪”。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嗔”之意,现身说法,于老师和学生配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博得在场师生开怀大笑,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氛围中很快理解词意。这要比苍白的说教、死记硬背,不知要强多少倍。相信,扎根在学生心里的不只是几个简单词语而已。接着考查词语“眸子”,什么是眸子?放手学生自己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于老师的耐心点拨,几个学生学生配合表演,自己找出了答案。从而正确理解“瞳仁”,也记作“瞳人”。词语的处理,看似随口一说,随手一写,实质是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抓住有关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嗔怪”、“眸子”、“袅袅”,抓住了母女之间、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线,抓住了文本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实质。于老师处理方法轻松自然,没有“强买强卖”,学生学得有趣。关键词的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给在座的听课老师处理文本不同角度出发,就可能达到事半功效的效果。几个苦涩、生硬的词语,在于永正老师的演绎下变得如此有内涵活力,有人情味。不让人折服哪行?正是:爱在细微处,读到情感中。
二、读字当头。检查学生读书环节,于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错音,力争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接下来于老师范读课文,爸爸、妈妈和莺儿的三个不同人物角色定位,在于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读书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妈妈的虚弱,妈妈的嗔怪、爸爸的体贴入微及莺儿的聪明善解人意,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爱,淡淡的、纯洁的、散发出缕缕幽香,犹如茉莉。指导学生读对话,也正是学生所期盼的环节,现实指导读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强调读谁像谁,师生配合,学生之间配合。指导文中其他对话,独处病人的虚弱,体会当时的情景。做到入情入境。理解为什么“爱如茉莉"?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一下接触到文本的实质。茉莉花的特点,父母之间感情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板书“直奔、握、副、坐”。是啊,爱就是这样悄悄地、平淡地、无奇地传递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情真爱留美名。
总之,名师的课,听一节,有滴水见苍海的感觉。有大道至简的感觉。有榜样的感觉。于老师就是我们教学的榜样。
第三篇: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定稿]
语文教学的魅力
——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罗城县东门镇二小 黄 群
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亲自执教的《梅兰芳学艺》一课。于老师全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仿佛也置身于学生行列,在知识的神圣殿堂自主探索,任意畅游。我觉得,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两堂课,而是师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激情演绎过程,是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实现知识与能力及至生命同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导而弗演。
优秀的导演,对“戏”总是有透彻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总能将“戏”还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体味、创造,只是在之前作一些关键性的指导,在其中给予必要及时的点拨与帮助,在之后作总结与提升。至于具体的一举手、一投足,并不作硬性规定。于老师完全配称教学领域的“优秀导演”。他已全窥了导中之“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闪光点,创设更多的发展机会,来激趣、导疑、引思、促创。例如:在分析梅兰芳学艺的投入神态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入戏”:假如你是梅兰芳,你是怎样学艺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寓思于“动”,发挥自己的创意,以细腻而传神的动作,再现了梅兰芳学艺过程。继而“出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真正涵义。真正凸现了“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主体。”我想,这样的教学,远比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的效果要好得多。疑趣相依,以“动”促思,“学”识兼得。
二、润物无痕。
于老师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笔”,几乎不用什么外设辅助,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课后,有老师问于老师为什么他总能把课上的激情无限,于老师透露说: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当然,这是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老师对这些“高帽子”的重视度。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那么吝啬,无视这些“动力资源”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把极有价值的 1 “高帽子”冷置一边。
人性中都有一种被人理解、肯定、赞扬的欲望,儿童更为外显。“高帽子”效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只是毫不费力地动了一下嘴皮子,但对学生而言,这种激进的动力是多么巨大啊!”于老师在课堂中,总是选择最佳时机,轻附于学生耳边,把这顶“高帽子”不露痕迹地送出去:“你总是坐得那么端正!”“老师发现你读得最棒!”„„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不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所最需要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吗?得到老师的鼓励,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学生当然是坐得更正,读得更棒,学得更好„„“一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又何必一定要留恋以文字的形式,圈死自己,而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学生在主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学必有获,学必“能”获。此情此景,已是“无义”胜有义,“无言”胜多言。
三、师以“媒”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课本交往有时也需要“媒人”,这个“媒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成为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即使的作用是帮助,不是代替。于老师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隐到幕后,以学习课文内容的直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明理、悟情”的朗读比赛,从而把学习推向高潮。这种看似没有要求却精心安排的的师生朗读比赛深深打动了学生。不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后学生有理有据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是学的认真,悟的深刻。“老师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但最好不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于老师说:“当我的教学理念已经阻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会毫不犹豫地退出这个历史舞台。”那么,到时,我们将作何抉择呢?“只要你在教学中能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那你还是走在前列的。”
第四篇: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2013年10月20日,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东丽华明中学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课堂实录】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这是冯骥才的照片。
师:通过刚才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珍珠鸟很漂亮,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话?
生:主人呀,你对我真好,把我养得胖胖的。祝你写作越来越好!师:你们看,果然很胖。(拍拍孩子的肩膀,众人笑)生:主人呀,你照顾我真周到呀!师:于老师对你有个问题,你怎么让我知道,冯骥才对你照顾得真周到?怎么让我知道,他对你好?
生:我在主人肩膀睡觉的时候,他连写作都是轻轻的。
师:我听出来,他在珍珠鸟睡觉时,动作都是轻轻的。真不错!还有别的事例吗? 生:在我在笼子里还没飞出来的时候,你从来不睁大眼睛看我。师:嗯,一瞪大眼睛,我就害怕了。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真细心。师:还有例子吗?证明对我照顾得真周到。生:我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你也不来管我。
师:我在灯绳上晃,他都不生气。还有没有例子? 师:你们看着我,就是不说。你来说,还有没有例子? 生:没有发现。
师:呵呵,那你的眼睛不够明亮。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里一样安全。”
师:是不是呀?照顾得好不好?再举一个例子。
生:我用嘴啄他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师:嘴啄他的笔尖,都不生气。不错。
师:眼睛看于老师。于老师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
学生不敢回答。
师:把课文打开,来看一看冯骥才怎么写你们的。第一段谁来读? 生读第一段。
师:你看。珍珠鸟高兴,“真好!”如果你来写冯骥才,第一句话怎么写? 生: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
师:嗯,好极了。你看冯骥才,到底是作家。他心中一高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段话是押韵的。刚才她写的“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也是押韵的,好。这句话写完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大家说的例子都可以用。他是怎么照顾你的,举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四个例子都可以。会写了么?
师:这个任务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你能写一段话,就是成功的。开头,会了吧?下边举例子说明,他对你怎么好的。当然,你要是能写两段话,三段话,就更棒了。我告诉你们哦,于老师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了两篇作文,等一下你们写好了念给我听,我也念给你听,好不好?
师:如果你有困难,不会写了,就举手示意,我会走到你的跟前。
师:题目就是“冯骥才”,写在当中。第一句夸一夸冯骥才,然后写一写冯骥才怎么照顾你的。
学生开始写作。
于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或是低声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给学得好的学生画上五角星。间或,还集体指导一两句:
● 头抬起,身坐正。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你们在写冯骥才时,能不能写写外貌啊? ● 写的时候,可以看看课文,课文可以参考。● 你的姿势是最正确的,最端正!
整整20分钟!会场里一片寂静,仿佛可以听见学生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20分钟过后,于老师请画上五角星的同学到台前来,读给大家听。学生精彩的习作,不断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写的两篇下水作文。要求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苏教版的《珍珠鸟》备受质疑,说改编后的课文删去了原文的眼睛——“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许多老师就改教原文。而于永正老师却尊重编者,采用了变换人称的方法,用小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创造了一堂简单而又扎实的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于老师在课后谈到了教学的两种境界:第一,读;第二,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第五篇: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黄楼街办大王小学 史秀红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如果能够跟名师学习,接近大师我们的进步是指日可待的。
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小学,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给我们上示范课《珍珠鸟》。听完于老师的课我体会如下:
首先,我切实地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需要简简单单教语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其次,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我们语文老师难道不应该向73岁的于老师学习呢?不难看出,于老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分不开的。
再次,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朗读好课文真的不简单。最大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舍得花时间在朗读课文上,给学生时间,也给老师时间,一切都不能心浮气躁。第二点就是要努力做到“书是读懂的,要带着思考去读”——这也是于老师的经典名言,能多花时间读就多花时间读、能多带些思考读就多带些思考,别怕浪费时间,更别怕浪费脑细胞,时间长了、思考多了,教好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举。
最后,让我受益匪浅的要数于老师的习作教学了。简简单单的要求,以我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的视野是有限的,在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一篇篇佳作诞生了。教师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啊!
总之,作为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向于老师学习,珍惜每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更要做好终生学习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