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文阅读: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今天单讲“群文阅读”。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心里总是有遗憾。神话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并没有感受到,孩子对神话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感,我真的感觉到挺没劲的。
于是,我要“开天辟地”似的大刀阔斧地换一种上法。我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让孩子读了7篇神话(详见《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堂实录)。在那堂课里,孩子们疑惑、好奇、不解、发现,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发现了一些神话的“母题”,孩子们在创世神话发现了哪些神话母题呢?
1.“宇宙卵”的母题。天地之初,混沌一片。什么是混沌?可作混沌的比喻很多,例
如“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是混沌”。但在神话里,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即宇宙最初像一个大蛋。《开天辟地》里说“混沌如鸡子”,在伊朗神话、印度神话、罗马神话等诸多神话中,都有这样的描述,宇宙或者是鸟蛋,或者是石蛋,或者是金蛋,这就是“宇宙卵”的母题。
2.“英雄创世”的母题。《开天辟地》的故事结构也是非常明晰的:先是说宇宙混沌,昏天黑地;接着说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最后说盘古化生万物改天换地。这就是典型的神话故事结构,很多神话结构都是这样的:人类的苦难——神(英雄)的出场——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即使长篇如《西游记》,一百回,也是如此,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德圆满。在这个叙事结构中,英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天辟地》里是盘古,在《女娲造人》里是女娲,在《后羿射日》里是后羿,在其它的神话中,也总会出现一个神,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来帮助人类。这就是“英雄创世”的母题。
3.“垂死生化”的母题。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个部分化为万事万物。在其他神话中,这样的想象也是屡见不鲜,神或者动物的身体器官,化成日月,化成山河,化成风云,化成庄稼。如果说,“宇宙卵”和“英雄创世”的母题还只适用于部分世界创世神话,那么“垂死生化”的母题却是世界创世神话的普遍共性。
当你看完这三个神话母题的描述后,你或许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太深了。但是我必须要强调我在课堂上的切身感受,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探索与发现中,讨论是那样积极而热烈,尤其当他们得知老师是不会将讨论的结果作为考试的题目的时候,更是放松、坦率。而且,我自己感觉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适可而止”的境界,这是“群文阅读”带来的。
于是,我决定,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补充“群文阅读”。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什么
我并想否认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学的价值,我坚持认为在现有的背景下,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技能取向的课文教学(如认字、识词、句式掌握、篇章组织、理解等等),也是有其意义的。因此,在我自己的课堂里,是不可能出现那种“大手笔”的、“大刀阔斧”地将教材撇在一边的改革的。我所指的“群文阅读”是指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5-6组文章,或者更多,进行教与学。即使是这样,也需要老师的勇气和魄力,因为“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我们要作出相应的巨大的改变。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 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你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你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你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
把怎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个关键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有“另起炉灶”呢?这真是个关键问题,在我眼里,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基于老师的“教”的。为了将我心目中的“群文”这一概念解释清楚,先列举一些我校已经和打算实践的4-6年级的群文主题: 四年级:
“反复结构的故事”一组
“友情诗”一组(《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图像诗”一组
各个版本“龟兔赛跑”一组(一个故事多种版本)“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一组 “大作家也写流水账”一组
各个版本“三个儿子”的民间故事一组 “淘气包”文章一组 穿越式“幻想小说”一组 “大人国小人国”类文章一组 五年级
“创世神话”一组 “对话”组成的文章一组 突出“声音”的文章一组 突出“色彩”的文章一组 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一组 “月亮”在组
“一句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文章一组 “吝啬鬼”文章一组 “言不由衷”文章一组 六年级
观点完全对立的文章一组 父母与孩子的“通信”一组 谢尔·希尔福斯坦作品一组 老舍文章一组 豪迈与温婉风格一组
“一部作品不同人翻译”文章一组 谈论”死亡”的文章一组 谈“人与环境”文章一组 谈“幽默”文章一组 “通感”一组
透过上面的“群文主题”,大家或许已经发现,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
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但是,“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就是教材里的单元做得还不够好的,这种“结构性”体现在两点: 1.组合的线索非常明确。以文学类文本为例,“反复结构故事”群文的组合线索是“表达形式”,“友情诗”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主题”,各个版本“龟兔赛跑”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内容”,“淘气包”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中的人物,“创世神话”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体裁”,“老舍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作者。线索虽然丰富多样,但相对明确,不模糊。这种线索清楚的一组一组的文章,如果后面的教学跟进得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叶圣陶先生所担忧的单篇阅读的弊端:“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
2.线索背后又有明确的意图。一群文章,按一定线索放在一起的意图一定要明显,有的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是要强化学生某一种认识,有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学生领会读某类文本的方法„„笔者所实践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详见后面的课堂实录),选用了7个不同地区的创世神话,就是要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因为这一组文章“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相似处”,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把远古的世界想象成一个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有一个不畏艰险、法力无边的大神?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想象最后是神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为了找到这7个神话,我真是费劲周折,但是这种“费尽周折”的意义在于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再如后面的“群诗阅读”的案例中,五首诗虽然都是讲“友情”的,但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的提供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这五首诗歌也是精挑细选的,“精挑细选”的意义在于,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
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要读好几篇文章,客观上决定了“群文阅读”和单篇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客观的被动的“不同”不是我们选择“群文阅读”的理由,你想啊,你在“群文阅读”的课堂里不强调字词了,你不做繁琐的分析了,也不一味感情朗读了„„那你要干嘛?你总要有所作为吧,你到底怎么做呢?“群文阅读”应该树立自己的教学取向。
1.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也许有人会说,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多读”啊,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去重读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的,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学生的主动阅读会占取很大的比例。2.多质疑,多分享,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教育观点:在学校里往往只发现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而一个记忆不好的儿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们的“课文教学”不能否认还是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缺少质疑和发现。我们在课文教学的课堂里,即使有问题,问题大部分是老师的问题,即使有发现,发现大部分是老师的发现。这不仅是我们的教学操作出了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自身的局限。
当然,有人也许会问,单篇文章的阅读难道就没有真问题、没有真发现了?当然有,但你仔细想想,那些疑问和发现往往是读者将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与自己曾经读过的其它文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生活情境中的类似事件(文章的另一种形式)加以连结后产生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群文阅读”。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的孩子阅读能力还在发展中,很多孩子在读一篇文章时还不具备连结其它文章的能力。群文,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容易引发高质量的思考——例如一则报道说维生素C多吃大有好处,再一篇文章说多吃维生素C有害健康,这样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完以后,你疑惑自然来了,你努力想做出判断,于是,你就会自我发问、重读、辨析„„
“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4.多学习、多实践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
大家都明白,课文教学比较强调逐字的阅读、朗读和美读。凡是阅读教学的研讨,都强调有感情朗读,就像“一白遮百丑”,课堂上的书声琅琅可以掩盖这堂阅读课的其它许多不足和“失误”。逐字的阅读、朗读以及美读当然重要,但是过于强化乃至强势,就让人忧虑,沈大安老师说“把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运筹上的一个失误”,沈大安老师的这一观点,法国政府教育部早在1972年就落实到实践上,1972年法国政府教育部将“无声视读”正式定为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阅读可以只需依靠眼睛,而无需依赖嗓音),因此,朗读作为教育体制的首选手段和最终目标的地位,在70年代的法国已经受到严重动摇。
那么,除了朗读和美读,我们还可以怎么读呢?我们还可以默读,我们还可以速读(扫读、跳读和技巧阅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以及其它各类阅读。过去,信息交流缓慢、不够准确、有限并且昂贵;如今,交流变得快捷、相对准确、无限而且廉价,但同时也将我们淹没在信息之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要求每一位成熟的读者每天进行理性选择、分析和理解。因此,那些帮助我们获取信息、更适于思考的阅读方式,如浏览、略读、跳读等,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学习和实践。4.多了解、多尝试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
最近赵镜中老师“教课文”还是“教阅读”、吴忠豪教授“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追问,以及PISA、PIRLS阅读测试的被知道,大家开始关注“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重读、比较、视觉化、连结、统整等,关于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在专门的文章中探讨。“群文阅读”就是要变单篇的课文教学重视分部的知识、技能的精熟学习的模式为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的模式。
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策略需要透过老师的教学活动,步骤化、程序化,让每个学生,不限天生能力、先天条件不同,背景知识多寡,都能循着老师有步骤、有程序的教学设计,每个人都往前进展一些。所以,真正成功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那种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有可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
第二篇:关于群文阅读的一组资料
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主要课型和课堂策略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杭州市开展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并举行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效地更新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期从中选择了一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以飨读者。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
(一)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快速阅读列为独立学科,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时间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一)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是“父母之爱”,课文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别样的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习得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策略,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其他三篇课文;也可以先分课教学,再利用“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提示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读一读课文中这样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上好单元总结课,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基于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让略读课文教学简略而丰厚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了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为了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我们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略读课文。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刷子李》,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再泛读《俗人奇事》一书中的《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在大量阅读中充分感受冯骥才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课,让阅读材料成为探究学习资源
为了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如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选编了《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等“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课文不一样,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们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中发现诗歌描写内容、古诗与现代诗表达方式、不同诗人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充分感受诗歌魅力,为学生接下去开展确定主题、搜集诗歌、整理诗歌、编小诗集等实践活动打开思路。
(四)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课外阅读的指导更有成效
随着儿童阅读的推广,书店里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什么,怎样读,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围绕某一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好方法。课外书中还有一些书是由多篇小文章组成的,如《俗世奇人》《中外神话故事》等,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同步阅读》等,我们也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开展群书阅读的指导。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提示学生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作品,就可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深入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
三、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策略
(一)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之一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
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从表达方式角度定主题。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西湖民间故事”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群文阅读等。
(二)有结构地呈现文章,让群文有机组合起来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
三、分组递进、反复重读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高利佳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分组递进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如汪燕宏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太阳·石头·风》,先指导学生读两首有关太阳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想象的丰富性;再指导学生读两首有关石头的诗歌,在学生感受诗歌想象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发现诗歌语言的有趣性;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有关风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有趣性。这种教学结构,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复重读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如台湾赖玉莲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对友情多面向的探讨》,先指导学生从《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等五首友谊诗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诗读一读,写一写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出五首诗中所传达的有关朋友的想法,如朋友之间有快乐、有争执、有生离、有死别等。如台湾陈易志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先让每个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整理出本小组阅读文章中的角色、困难、结果等信息,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新的小组里坐着读不同文章的学生,请他们把自己写的便利贴贴在海报上,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一节课时间内每个学生相当于读了六篇文章。这种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有整体地设计问题,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立足群文阅读的比较性问题设计。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利佳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等四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立足群文阅读的迁移性问题设计。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立足群文阅读的冲突性问题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四)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功效综合起来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策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和略读、浏览,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阅读方式,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如教学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的群文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可以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一目十行地读,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园子,把自己的感受用词语记录在课题的旁边;再读课文时提出要求:我们知道了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生气勃勃的园子,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浏览课文,可以跳读、扫读,把表现这些特点的句段画下来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如戴一苗老师教学非连续性文本《寻找食物》的群文阅读,就运用了范恩图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湿原虫怎样寻找食物》和《蚂蚁的路径》两篇文章中提取信息,比较蚂蚁和湿原虫在寻找食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渗透概念圈的阅读策略,通过在多篇文章阅读中不断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渗透对照表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提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等。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我认为鸡蛋里黑糊糊的,当时混沌的世界也是黑色的;世界上所有的星球都是圆的,蛋也是圆的;蛋是封闭的,我估计原始人认为宇宙是永远都走不出去的„„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心里总是有遗憾。神话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并没有感受到,孩子对神话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感,我真的感觉到挺没劲的。
于是,我要“开天辟地”似的大刀阔斧地换一种上法。我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让孩子读了7篇神话(详见《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堂实录)。在那堂课里,孩子们疑惑、好奇、不解、发现,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发现了一些神话的“母题”,孩子们在创世神话发现了哪些神话母题呢?
1.“宇宙卵”的母题。天地之初,混沌一片。什么是混沌?可作混沌的比喻很多,例
如“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是混沌”。但在神话里,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即宇宙最初像一个大蛋。《开天辟地》里说“混沌如鸡子”,在伊朗神话、印度神话、罗马神话等诸多神话中,都有这样的描述,宇宙或者是鸟蛋,或者是石蛋,或者是金蛋,这就是“宇宙卵”的母题。
2.“英雄创世”的母题。《开天辟地》的故事结构也是非常明晰的:先是说宇宙混沌,昏天黑地;接着说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最后说盘古化生万物改天换地。这就是典型的神话故事结构,很多神话结构都是这样的:人类的苦难——神(英雄)的出场——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即使长篇如《西游记》,一百回,也是如此,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德圆满。在这个叙事结构中,英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天辟地》里是盘古,在《女娲造人》里是女娲,在《后羿射日》里是后羿,在其它的神话中,也总会出现一个神,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来帮助人类。这就是“英雄创世”的母题。
3.“垂死生化”的母题。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个部分化为万事万物。在其他神话中,这样的想象也是屡见不鲜,神或者动物的身体器官,化成日月,化成山河,化成风云,化成庄稼。如果说,“宇宙卵”和“英雄创世”的母题还只适用于部分世界创世神话,那么“垂死生化”的母题却是世界创世神话的普遍共性。
当你看完这三个神话母题的描述后,你或许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太深了。但是我必须要强调我在课堂上的切身感受,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探索与发现中,讨论是那样积极而热烈,尤其当他们得知老师是不会将讨论的结果作为考试的题目的时候,更是放松、坦率。而且,我自己感觉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适可而止”的境界,这是“群文阅读”带来的。
于是,我决定,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补充“群文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什么
我并想否认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学的价值,我坚持认为在现有的背景下,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技能取向的课文教学(如认字、识词、句式掌握、篇章组织、理解等等),也是有其意义的。因此,在我自己的课堂里,是不可能出现那种“大手笔”的、“大刀阔斧”地将教材撇在一边的改革的。我所指的“群文阅读”是指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5-6组文章,或者更多,进行教与学。即使是这样,也需要老师的勇气和魄力,因为“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我们要作出相应的巨大的改变。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
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你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你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你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
把怎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个关键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有“另起炉灶”呢?这真是个关键问题,在我眼里,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基于老师的“教”的。为了将我心目中的“群文”这一概念解释清楚,先列举一些我校已经和打算实践的4-6年级的群文主题:
四年级: “反复结构的故事”一组
“友情诗”一组(《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图像诗”一组
各个版本“龟兔赛跑”一组(一个故事多种版本)“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一组 “大作家也写流水账”一组 各个版本“三个儿子”的民间故事一组 “淘气包”文章一组 穿越式“幻想小说”一组 “大人国小人国”类文章一组 五年级 “创世神话”一组 “对话”组成的文章一组 突出“声音”的文章一组 突出“色彩”的文章一组 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一组 “月亮”在组
“一句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文章一组 “吝啬鬼”文章一组 “言不由衷”文章一组 六年级
观点完全对立的文章一组 父母与孩子的“通信”一组 谢尔·希尔福斯坦作品一组 老舍文章一组 豪迈与温婉风格一组
“一部作品不同人翻译”文章一组 谈论”死亡”的文章一组 谈“人与环境”文章一组 谈“幽默”文章一组 “通感”一组
透过上面的“群文主题”,大家或许已经发现,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
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
但是,“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就是教材里的单元做得还不够好的,这种“结构性”体现在两点:
1.组合的线索非常明确。以文学类文本为例,“反复结构故事”群文的组合线索是“表达形式”,“友情诗”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主题”,各个版本“龟兔赛跑”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内容”,“淘气包”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中的人物,“创世神话”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体裁”,“老舍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作者。线索虽然丰富多样,但相对明确,不模糊。这种线索清楚的一组一组的文章,如果后面的教学跟进得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叶圣陶先生所担忧的单篇阅读的弊端:“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 2.线索背后又有明确的意图。一群文章,按一定线索放在一起的意图一定要明显,有的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是要强化学生某一种认识,有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学生领会读某类文本的方法„„笔者所实践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详见后面的课堂实录),选用了7个不同地区的创世神话,就是要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因为这一组文章“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相似处”,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把远古的世界想象成一个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有一个不畏艰险、法力无边的大神?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想象最后是神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为了找到这7个神话,我真是费劲周折,但是这种“费尽周折”的意义在于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再如后面的“群诗阅读”的案例中,五首诗虽然都是讲“友情”的,但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的提供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这五首诗歌也是精挑细选的,“精挑细选”的意义在于,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
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要读好几篇文章,客观上决定了“群文阅读”和单篇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客观的被动的“不同”不是我们选择“群文阅读”的理由,你想啊,你在“群文阅读”的课堂里不强调字词了,你不做繁琐的分析了,也不一味感情朗读了„„那你要干嘛?你总要有所作为吧,你到底怎么做呢?“群文阅读”应该树立自己的教学取向。
1.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
也许有人会说,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多读”啊,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去重读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的,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学生的主动阅读会占取很大的比例。
2.多质疑,多分享,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教育观点:在学校里往往只发现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而一个记忆不好的儿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们的“课文教学”不能否认还是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缺少质疑和发现。我们在课文教学的课堂里,即使有问题,问题大部分是老师的问题,即使有发现,发现大部分是老师的发现。这不仅是我们的教学操作出了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自身的局限。
当然,有人也许会问,单篇文章的阅读难道就没有真问题、没有真发现了?当然有,但你仔细想想,那些疑问和发现往往是读者将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与自己曾经读过的其它文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生活情境中的类似事件(文章的另一种形式)加以连结后产生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群文阅读”。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的孩子阅读能力还在发展中,很多孩子在读一篇文章时还不具备连结其它文章的能力。群文,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容易引发高质量的思考——例如一则报道说维生素C多吃大有好处,再一篇文章说多吃维生素C有害健康,这样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完以后,你疑惑自然来了,你努力想做出判断,于是,你就会自我发问、重读、辨析„„
“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
4.多学习、多实践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 大家都明白,课文教学比较强调逐字的阅读、朗读和美读。凡是阅读教学的研讨,都强调有感情朗读,就像“一白遮百丑”,课堂上的书声琅琅可以掩盖这堂阅读课的其它许多不足和“失误”。逐字的阅读、朗读以及美读当然重要,但是过于强化乃至强势,就让人忧虑,沈大安老师说“把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运筹上的一个失误”,沈大安老师的这一观点,法国政府教育部早在1972年就落实到实践上,1972年法国政府教育部将“无声视读”正式定为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阅读可以只需依靠眼睛,而无需依赖嗓音),因此,朗读作为教育体制的首选手段和最终目标的地位,在70年代的法国已经受到严重动摇。
那么,除了朗读和美读,我们还可以怎么读呢?我们还可以默读,我们还可以速读(扫读、跳读和技巧阅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以及其它各类阅读。过去,信息交流缓慢、不够准确、有限并且昂贵;如今,交流变得快捷、相对准确、无限而且廉价,但同时也将我们淹没在信息之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要求每一位成熟的读者每天进行理性选择、分析和理解。因此,那些帮助我们获取信息、更适于思考的阅读方式,如浏览、略读、跳读等,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学习和实践。
4.多了解、多尝试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
最近赵镜中老师“教课文”还是“教阅读”、吴忠豪教授“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追问,以及PISA、PIRLS阅读测试的被知道,大家开始关注“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重读、比较、视觉化、连结、统整等,关于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在专门的文章中探讨。“群文阅读”就是要变单篇的课文教学重视分部的知识、技能的精熟学习的模式为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的模式。
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策略需要透过老师的教学活动,步骤化、程序化,让每个学生,不限天生能力、先天条件不同,背景知识多寡,都能循着老师有步骤、有程序的教学设计,每个人都往前进展一些。所以,真正成功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那种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有可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
第三篇:一组脑筋急转弯
1°旅行家萨米·琼在周游世界之后,回到他阔别十年的故乡。有一次,他向人们诉说了 这十年中他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他还向人们提出了两个柽问题。问1:在非洲的某地,我 看到一个人的身体内有两颗心脏,而且都跳动得很正常。你说,这有可能吗?问2:在大洋洲的
某一个村庄里,所有的人都只有一只右眼。你说,“这有可能吗?
2°某人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乘坐的船驶到海上后就慢慢地沉下去了,但是,船上所有 的乘客都很镇静,既设有人去穿救生衣,也没有人跳海逃命,却眼睁睁地看着这条船全部沉 没。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3°一年中有些月份有30夭,有些月份有31天。问:有多少个月份有28天?
4°美国的总统死了,副总统就是总统;那么,副总统死了,谁是总统?
5°曼谷市正处于雨季。某天半夜12点钟,下了一场大雨。问:过72小时后,当地会不会
出太阳? 答案:
1.孕妇/都只有一个右眼 2.潜水艇 3.每月都有
4.总统,死的又不是总统。5.72小时后还是半夜
6°某君看书逐渐养成习惯,12月1日开始,他规定自己每天看书20页。12月3日因故没有
看书。问:12月1日后的第八天,他读了多少页书?
7°某个人到外国去了,可是,周围全是中国人,这是怎么回事?
8°一个人走进森林,最多能走多远?
9°有个男人站在时速250公里的列车顶上,虽然他不是一个会飞墙走壁的超人,但是,他仍然显得从容自如,毫不紧张。这是为什么?
10°有两个孩子,在父母亲的携带下去学校办理新生入学手续。这两个孩子的脸几乎一 模一样,出生的年、月、日都相同,而且是同父同母生的。老师问:”你们俩是双胞胎吗?“"不
是。”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老师奇怪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组标准答案: 答题6 20页。
答题7 外国人到了中国。答题8 最远是走进森林的一半,再走就是走出森林了。答题9 列车停在铁轨上。
答题10 三胞胎或四胞胎、五胞胎。
-11°有一对亲兄弟好久不见面了。某天见面了,谈话间,哥哥再接然想起自己的侄女最近要结婚,他把这事同弟弟说了。可是,对于弟弟来说,他却没有一个要结婚的侄女。这 又是怎么一回事?
12°村边有一棵树,树底下有一条牛,它被主人用两米长的绳子拴住了鼻子。一会儿,主人拿着饲料来了,他把饲料放在离树三米远的地方,坐在一边抽烟去了。可是,当他没有 注意的时候,牛把饲料全吃光了。当然,绳子很结实,没有断,也没有被解开。这是怎么一 回事?
13°有两个人,一个人脸朝东、一个人脸朝西地站着。不准走动,不准照镜子,怎样才 能看到对方的脸?
14°有一个试场监考非常严密,考生要作弊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试卷交齐后,阅卷 的老师发现在50份卷子中,有15份卷子除了考生的姓名之外,答案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什么 原因?“
15°一个男子惊恐地发觉头部的某处有黑色生长物,但他根本没求医服药,就顺利地除 掉那黑色生长物。他是怎么办的?
-答题11 哥哥说的”侄女“,即是弟弟的”女儿“。答题12 绳子没有拴在树上。
答题13 面对面站着。这样当然也是 ”一个脸朝东,一个脸朝西“。答题14 15份白卷或15份卷子全对。答题15 剃掉胡子。
16°在美国,有这样的一对夫妻,他们两人年纪相同,都是40岁。婚后,他们每天都要 吵架,而且每天只吵架一次。可是,在上个月,他们只吵架15次。这是怎么回事?
17°有一名非常善辩的律师,办理离婚案件一贯蛄在女方立场,且为女方进行免费辩护,使女方从男方那里多得赡养费。然而,有一次这个律师自己出现了离婚问题,而这个律师 仍不改变立场,仍为女方免费辩护,结果又使女方多得了赡养费,而且该律师在钱财上又没 有什么损失。会有这样的事吗?
18°如果一架飞机不偏不倚正好坠落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在哪 一个国家埋葬幸存者?
19°天主教教会准不准许男人娶他的遗孀的姐妹为妻?
20°一只酒瓶装了半瓶酒,瓶口用软木塞盖住。不拔去瓶塞,而且不破碎酒瓶,用什么 办法才能把酒喝光? 答题16 他们在上个月的16日结婚。答题17 这位善辩的律师是女的。答题18 幸存者是不可能被埋葬的。
答题19 既然是”遗孀“,说明这个男人己经死了,哪里谈得上娶谁为妻? 答题20 将软木塞往瓶内推。
21°在什么场合里,将军和元帅是同一个级别? 22°什么字,在任何场合下你都会念错? 23°什么东西打破了,大家都叫好? 24°什么东西打破了才能用? 25°怎样用红墨水写出蓝字来?
笞题21 中国象棋。笞题22 ”错“字。笞题23 世界纪录。笞题24 蛋。
笞题25 写个”蓝"字。
第四篇:心得一组
一组:豆旺
心得
今天听了那么多,再谈谈自己的入党动机吧。
以前就听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但当时还小,一直不明白总理的这种强大志向的动因何在,直到最近读了总理的传记,才算是懂得了一点的原因。
今天又看了一遍《建党伟业》,每看一遍,心潮还是那样的澎湃,为那些热血青年的爱国行为而激动,自豪和感动。深深体会到像总理那些有志青年的立志报国的坚强愿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为祖国谋求生的希望的坚持不懈。多想也出生在那个年代,能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尽自己的力量,与那些有志青年一起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去抗议、游行、示威,像他们一样,孜孜不倦的学习着,奋斗着,研究着,为祖国的明天找寻一条光明的出路。
生在九十年代的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最近几十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的时候,方便面在老家是一种很好的食品,能够三五天吃上一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看看现在,别说是一天一袋了,有时是给你吃都不吃,为什么呢,很简单,吃了不健康。像以前那讲健康不健康啊,就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日子过的幸福了,我们想到了吃健康的,穿轻便的,住宽敞的,行方便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国家在稳定中得到迅猛发展。一个国家要发展,稳定是基本,所以要维持这种发展的势头必须要保证稳定。要维护这种关系,要实现共产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必须的选择。
第五篇:关于孔子塑像的一组讨论文章
关于孔子塑像的一组讨论文章
一、孔子塑像——一个政治符号的诞生
长安街出现孔子塑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是所在地段的敏感性,塑像位于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与天安门遥遥相对,是处于国家权力中心的塑像;二是塑像高度的敏感性,塑像高9.5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封建王朝的所谓的“九五之尊”。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孔子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正被世界所接受,国外的一些排行榜上,孔子也不止一次被列为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影响深远而积极;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稳定器。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核心是“仁”,这当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可以弘扬,但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仁”的表现形式是礼,是尊尊亲亲,是正名,这些都是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原则。孔子的治国方略是“为政以德”,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好皇帝”也想朝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也让天下的老百姓成天眼巴巴盼望出一个“好皇帝”,但说到底所谓的“为政以德”的“德治”依然是“人治”,是靠不住的。作为“仁”的方法论的“中庸”,强调“无过无不及”,被历代大儒奉为圭臬,视为做人的极致。依据“中庸”去修炼,或许能达到“从容中道,天人合德”的境界,但“中庸”也无疑会扼杀冒险精神或者说创新精神,中国缺少伟大的发现似乎也与“中庸”有关。
伟大的孔子在中国历代都有许多敬仰者,老百姓敬仰孔子是因为他是民间教育的祖师爷,寄托着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朝廷敬仰孔子是因为他要求老百姓做顺民,按照礼的要求建立等级制度下的秩序;知识分子敬仰孔子是因为他思想的深邃,追求的执着,以及做人所达到的境界。但在这些敬仰者的眼里,真实的孔子已经不存在。老百姓是敬神,似乎孔子可以佑庇自己,朝廷是把孔子作为工具来使用,知识分子则是为本身塑造了一个终极目标。
孔子塑像立在长安街,自然不是哪个个人或者哪个部门的意愿,应该得到高层的认可或者是高层的直接授意。作为在敏感地段的醒目的符号,孔子塑像不仅是文化的,更是政治的。那么,这个政治符号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第一,中国将坚持“精英治国”的道路。就目前的实际状况,中国的精英大部分集中在中共党内,从人才的选拔制度来看,中共可能是世界上人才选拔最严格的政党,中共各级领导成员无疑是优秀人才,中共高层肯定都是最拔尖的顶级人才。中共治国的障碍不是人才的缺失,而是内部利益和外部利益的平衡问题,权力的制衡以及由权力引发的腐败问题。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这两个问题,孔子的“为政以德”与老百姓的诉求相近,也暗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够在利益调整上起作用;对于执政的精英们,孔子强调的个人修炼,儒家强调的“慎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可能是遏制中共内部腐败的药方。中共一方面提出要实施民主政治,一方面又坚决不走西方的三权鼎立的道路,自然有他的道理,事实上,许多国家实施的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带来的**和灾难给中共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中共决心要在自身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强盛国家的路子,也就是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也就是“精英治国”。孔子塑像立于权力中心,所昭示的首要意义当如此。
第二,中国将执行“和为贵”的外交政策。中国的迅速崛起正在打破世界原有的格局,引发了世界的震荡,世界一方面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经济上的好处,一方面又明显地感到失落和威胁。是的,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历史上曾无比强盛的国家,一个在意识形态上仍然与西方对立的国家,她的迅速强大怎么能够不让世界担心?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恰如其分的阐述了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为贵”便是不搞对抗,不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较劲,与所有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一心一意把国家的实力搞上去。对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最想要的就是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下一个几十年的发展,否则会功亏一篑。“和而不同”是对西方诟病中国政治体制的回应,如同中国领导人所说的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西方可以三权鼎立,中国也可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而且中共将不断改善领导并建立民主政治。将孔子这个伟人的理念拿出来演绎中国的外交政策,无疑是高招。
第三,中国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中共在取得政权后,仍然以革命党的姿态看待一切,在打碎旧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同时,认为崭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必然建立。事实上,旧的是打碎了,但新的却没有能够成功建立,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状况是大家都知道的。重构完备的社会道德体系非一朝一日,不仅需要耐心,还要有社会成员认可的一系列道德观念的确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孔子的伦理思想有深厚的社会根基,比其它的任何一套都易于让国民接受,引入现代观念加以改造,会逐渐形成社会主流意识,进而建立起完备的社会道德体系。
以上三点当是孔子塑像这个政治符号的基本涵义,但如前文所说孔子毕竟是一个历史人物,他不是救星,他思想体系中的许多成分与当今时代是不合拍的,他能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孔子的出现甚至能够滞碍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些,站在全球的角度科学的对待孔子,小心的研究孔子,在世界大潮流中以孔子思想丰富民族文化,以民族特有的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那是有益的,可行的;如果将孔子视为什么“九五之尊”,视为又一个至高无上的神,那这个神也会很快从云端跌落。
孙启放 安徽巢湖
资料来源:http://
二、孔子塑像落地天安门广场一侧谁高兴谁不高兴?
李定凯(2011.01.22)
1、对孔子塑像落地天安门广场争议很大
2011年新年刚过,在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重组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侧广场,竖起了一座9.5米高的孔子青铜塑像。这可是一件大事儿,与在曲阜和北京的孔庙举办官方祭孔仪式不可同日而语。大家试想,竖起孔子塑像的是什么地方?紧挨着天安门广场,面向长安街,与天安门城楼毗邻而望!天安门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象征,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几位共产党“老祖宗”的画像在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临时摆一下的传统都被取消了,天安门广场的管理又极为严密,若没有很高层级(高到什么程度?)的政治决定,孔子的青铜塑像能巍巍然立在那里,而且有“九五至尊”的寓意,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孔子塑像一立起来,就引起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关注。国内的主流报纸、网站当然是喝彩不断,“儒家风范”、“文化泰山”、“膜拜的丰碑”等溢美之词比比皆是,而且都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名义加以赞美;英、法、美、加的媒体敏感地认识到“这是这位古代思想家的学说被压制数十年后恢复影响力的最新迹象”,中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
然而可能会使主流精英感到诧异的是,中国的网民发出了与主流媒体非常不和谐的声音。左派的网站且不去说他,只拿官办的人民网为例。有统计称,在人民网推出的“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主题调查中,22万多网民接受了调查,结果“近七成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辩论大厅”里,1月14日的一个统计是:支持立孔子像的有29人,得483 票,反对者254人,得10610票,反对者占压倒性的多数。这种对在天安门广场建立孔子塑像官热民冷的巨大反差,反射出民意不可欺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老百姓不买精英的账?我想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个是在国家博物馆前面立孔子塑像这件事的操作不透明,先是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后又把它说成为普遍的民意;另一个就是现如今已经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有关孔丘本人的家世故事和儒家学说的历史沿革,都有详细的典籍著述记载流传了下来,愚民政策早就行不通了。国家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国家博物馆北边“这样一个位置特殊、意义不凡的广场上,该进行怎样的布置才最为合适呢?经过意见征集,最后决定竖立一个雕像,而且是一个孔子雕像。”问题是,他们公开向全国民众,或者至少是北京市的民众征集意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到底征集了谁的意见?没有明说。据媒体披露的消息,去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博馆长吕章申找到了塑造孔子像的“专业户”吴为山,正式将打造国博前面孔子像的任务交付于他。对这样近似暗箱的操作,老百姓不反对才怪呢。再说了,如今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塑像,不过像寺庙里金身泥胎的如来、观音,仅仅是一个虚拟的偶像而已,凭什么非信众的老百姓要对他顶礼膜拜呢?吴为山接到任务后,“煞费苦心”地找遍了古书、古画,还“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但令他失望的是,并没有看到心目中的孔子像。”吴为山创作的孔子形象,是从他熟识的一些“大文化人”“从内到外”的“一股儒气”中悟出来的,也就是说,立在天安门广场边上的孔子塑像,是时下中国新儒家的自我画像和标榜,是造了一个假孔子的外在形象,借机推销他们的儒学 “普史价值”和“普世价值”。什么是他们的儒学“普史价值”?就是把孔子打扮成古往今来中国人 — 不管是奴隶主阶级还是奴隶阶级,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 — “瞻仰和礼拜的圣像”,中国“跨时空的精神坐标”,把儒学鼓吹为等同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他们的儒学“普世价值”?就是认为儒学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对剥削者和压迫者,而且对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都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他们这样做,当然也骗不过对中国精英们高度警惕了的中国人。
从孔子闻世的那一天起,对他的臧否荣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把2500多年来围绕孔子和儒学的争论作粗线条的勾勒,那么对在天安门广场边上竖立孔子塑像这件事的态度,大致就有两个不同的阵营。
2、谁高兴?
第一个高兴的当然是孔子本人和他的忠实弟子,像颜回、曾参、子路这些人。孔子一生处于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地主阶级正在兴起的天下大乱,正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可是孔子逆历史潮流而动,死心塌地鼓吹克己复礼,要回到周礼兴盛时的社会状态,结果可想而知,只能郁郁一生不得志,被“斥乎齐,逐乎宋、魏,困于陈、蔡之间”,何曾受到过在一国首都的中心立像膜拜的荣耀?在孔子死后将近2500年的今天,不仅奴隶社会,连封建社会都飞灰湮灭了,资本主义已经危机重重,社会主义也搞了一些年,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像突然被立在天安门广场,孔子能不高兴?孔子的弟子们将他们老师的讲学和平日的语录汇总起来,编成了《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传了两千多年,到了新中国突然传不下去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孔子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论语》作为“国学”的经典重新开始吃香起来了,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能不高兴?
接着该是汉朝的董仲舒高兴了。此人在孔子死后300年(公元前179年)出生,汉武帝 “举贤良文学之士”时,董仲舒对策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自此以后两千多年,儒学经过一次次与时俱进的加工包装,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正统。汉武帝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巩固,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了社会新的统治和剥削阶级,虽然在中央集权等方面是“汉承秦制”,但需要一个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以巩固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相统一的社会秩序。而主张保守、反对进步、维持社会等级制度的儒学正好适合了这个需要,遂成为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现在,董仲舒亲手给孔子和儒学搭建起来的、已经垮了几十年的舞台又在天安门广场边上恢复了,董老先生当然会高兴的。
再往后一茬一茬的孔门硕儒,帝王将相就不细说了。到了近现代,老百姓比较熟悉的,中国著名的尊孔派人物有袁世凯、蒋介石和林彪。
袁世凯早年效命清王朝,出卖过戊戌维新派,镇压过义和团,出任过北洋大臣。辛亥革命后,他凭借北洋旧部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从孙中山手里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位,建立了北洋军阀卖国政权。袁世凯实行反动统治,上演了一幕幕尊孔闹剧。1913年,他发布尊孔祀孔令,提倡尊孔读经;1916年复辟帝制,册封“衍圣公”孔令贻领“郡王”衔。然而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只当了81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就被迫取消帝制,以后不到3个月便忧惧而死,由他掀起的尊孔小浪潮也暂且退却。
蒋介石靠国民革命起家,骗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孙中山逝世后,他摄取了国民党中央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要职。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集国民党党政军权力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至1949年逃离大陆,负隅于台湾、澎湖等岛屿。蒋介石是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总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尊孔派。1934年,疯狂围剿共产党和红军的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要义》的演讲,提倡“尊孔读经”,鼓吹剥削阶级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重修孔庙,以孔子诞辰为“国定纪念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以《礼运大同篇》为孔子纪念歌;1935年,国民党新设“至圣先师孔子奉祀官”,15岁的孔子后裔孔德成在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就任此官职,后来又跟到台湾,一做就是50年。蒋介石一生满口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皈依基督教,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害国害民。他的尊孔,完全是出于扼杀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反动统治的需要。
林彪是另一类革命阵营里的尊孔派。除了共产党建党初期的活动外,他几乎经历了共产党领导的所有重大的革命斗争:16岁入团,18岁进黄埔军校,入党,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功勋卓著,曾在党章中被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红极一时。但是这个人就是过不了社会主义这一关,官越当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这与他自幼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不无关系。要不是他叛逃之后从他的住处发现了诸如“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以君子长者待天下,故曰忠厚之至也。”“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以宽宥原谅之恕,儒家的原理。”“中庸之道„„.合理”“既受于天,且受于人”“法家是‘罚家’”之类的条幅、手记、记录等遗物,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林彪是如此的尊孔崇儒。这些发现,启发人们去思考:林彪到底要实行一条什么政治路线?他从革命功臣蜕化到篡党叛国与孔孟之道有什么关系?因而引发了文革中有名的“批林批孔”运动。
袁世凯、蒋介石、林彪在不同时期都被当作近现代中国的尊孔派代表人物批判过(不仅是来自共产党方面的批判)。如今天安门广场边上俨然竖起了孔子塑像供人膜拜,还大吹特吹其功德不朽,尊孔的政治含义丝毫不比袁世凯、蒋介石、林彪的行为逊色。照此推论下去,袁、蒋、林都可以因为尊孔而正名,不亦乐乎?
3、谁不高兴?
首先不高兴的应该是和孔子同时代的造奴隶主阶级反的人,如少正卯、盗跖这样的文武之士。和孔丘同时,同在鲁国的法家先驱少正卯,办私学的规模和吸引力超过了孔氏学堂,甚至把孔子的弟子都竞争过去听他的课,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少正卯宣传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道理,为孔子所不容。孔子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才当上鲁国代理宰相,三个月后就把少正卯杀了。杀了以后,还下令暴尸三天。孔子对新兴力量一点也不讲民主,一点也不施仁政,而是血淋淋地进行奴隶主的专政。大约在孔子死前一两年,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带领队伍在泰山南面休整。孔子顾不上年迈体衰,跑到柳下跖面前游说,要他们不要造反了。柳下跖骂他是“盗丘”,一点也不把他当“圣人”,搞得孔子很狼狈。少正卯、柳下跖这些当时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和孔子当面锣对面鼓地斗争过,对孔子的底细很清楚,怎么能服气孔子像立在天安门广场!
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对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像是不会高兴的。在诸子百家中除了儒家,还有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等。这些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往往既是哲学家、教育家,又是政治家。况且在那个时代,因为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顽固守旧的儒家常常不是“主流”,而提倡变法革新的法家却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重用。管仲、李悝、吴起、商鞅这些春秋战国前期的著名法家,还有后期的李斯都是出将入相的人物,能够直接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主张付诸实践;荀子、韩非在哲学、政治思想方面的成就,远远优越于儒家。当时诸子百家的活跃,虽不能说绝后,但实为空前。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的繁荣文艺和科学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就是借用那一段历史。为什么到了现在,共产党也像当年的董仲舒一样,搞起丢掉百家,独尊孔子来了?退一步说,要在国博前立像,也不能只立孔子的像,应当立诸子百家的群像才对。进一步说,诸子百家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思想文化发展史,更不能代表中国全部的历史,为什么单单一个孔子的像就最适合放在国博前的广场上呢?
秦始皇就更不高兴了。秦始皇是结束春秋战国历史,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第一个封建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他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货币,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秦始皇能有所作为,与他奉行尊法反儒的路线密不可分。他重用李斯,对秦国统一六国和后来秦朝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后来历代的尊儒反法派,都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污其为暴君。如果秦始皇不对旧的反对势力的代表 — 儒生的颂古非今活动进行必要的镇压,刚刚统一了的国家就难以站稳脚跟。
我想最不高兴的,就是刻在距孔子像不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烈士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全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其中“三十年以来”就是“1919年以来”。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爱国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前呼喊“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孔家店”不倒,“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就不会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先生,对孔子和儒学看得最真切。他说:“维新”(近者戊戌变法,远者洋务运动)之前“‘子曰诗云’似乎无用”,“维新”之后“‘子曰诗云’也愈挤愈苦,愈看愈无用。”(《鲁迅全集》1,热风:四十八)“孔夫子的坐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吃尽了苦头的。”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全集》6,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为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英勇斗争,砸碎了他们握在手中的孔夫子这块“敲门砖”。毛泽东同志对此早就做了总结:“在中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他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新民主主义论)如今,孔子这块敲门砖又被人重新拾起来,这就意味着,又有新的“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出现了,他们要恢复旧文化,打倒新文化,为他们复辟旧政治和旧经济服务。搞了一个孔子像来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唱对台戏,始作俑者其心可诛。
4、毛泽东高兴吗?
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里安放着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如果他的灵魂不死,对离他不远的孔子塑像这位新来的邻居会是什么态度呢?
通过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论述,又看了《毛泽东传 1949 — 1976(下)》中的一些内容,我认为,毛主席会不高兴又高兴,因为毛主席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毛主席会不高兴勿须赘言,因为他自己说过:“我这个人比较有点倾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 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这是他对孔子一贯的态度。
为什么毛主席又会高兴呢?
1973年毛主席关心评法批儒,1974年又搞了批林批孔,当时很多干部、知识分子和一般群众不理解:我们都到了社会主义了,孔子和四书五经早就进了博物馆了,为什么还要对孔学大加批判呢?过去年代的儒法斗争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法家毕竟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为什么要那么肯定他们呢?当时这些疑问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毛主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深知今天的中国与昨天的中国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搞得不好,资本主义复辟是完全可能的。毛主席提倡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历史问题,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他“认为林彪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法家的道理就是厚今薄古、主张社会要向前发展、反对倒退的路线,要前进。”“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则满口仁义道德,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毛泽东传 1949 — 1976(下)》,1656 — 1657页)毛主席当年有些无奈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将来搞修正主义,莫说我事先没讲。”(同上)今天,天安门广场上竖起了孔子的塑像,证明了毛主席具有远大的眼光,当年许多人(包括我本人)的疑问同时被证明是错误的。“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72年版):马克思致弗·波尔特,1871年11月23日)这是一种历史规律。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想,毛主席对和孔子当邻居是会高兴的。
我看到一个材料,题目是毛主席和毛远新谈批孔,其中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如果(有一天)共产党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尽管没有查到正式的出处,我认为这个说法符合毛主席的思维逻辑。所以一切革命的人们必须高度地警觉起来,认识到摆在面前的巨大的现实危险。如果坚持继续革命的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下定决心把被人请回来的孔子再一次打倒,那共产党不是又可以恢复活力了吗?
我还有一个怀疑,今年会不会有人把原来在北京孔庙搞的官方祭孔活动搬到国博前面的孔子塑像前上演呢?如果尊孔派真的这么搞,那么反孔派就要在孔子塑像前组织一个对等的批孔大会,大家唱唱对台戏,那一定会很精彩的。
资料来源:http://
三、孔子塑像进天安门有失偏颇
鲁国平
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孔子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人物,要尊孔可以去山东孔庙,为何要把孔子请到天安门广场?官媒表示,孔子进入天安门,象征着中国正在彻底摆脱“革命”走向“国家、民族”的认同。(据01-14 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随着这些年传统文化热的加温,各方面对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解读已经趋于白热化,但是作为一桩文化公案依然争议不断,了结很难,其主要核心价值观分歧在于: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孔子、需要他的儒家学说,传统文化复兴的价值以及意义甚至负面影响在哪?不言而喻,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私欲对人们传统道德体系冲击,大多数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体系、价值观以及信仰在人们中处于或即将处于土崩瓦解的窘境,这时政府主导的以孔孟之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复兴工程是有一定意义的。并且这些古代经典人物及其文化作品里面只要剔除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普及也未尝不可,不过毕竟孔子是一位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议不断和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的人物,在下以为,轻易让“孔子”塑像进天安门广场似乎有关方面考虑得有失偏颇,甚至显得过于草率。
毋庸置疑,现代再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偏激的批评以及批判业已失去现实意义,以前本人就写过一些类似过敏性的矫枉过正的文章,然而正像官方媒体所认为的那样,中国正在彻底摆脱“革命”走向“国家、民族”的认同,高举孔子的文化大旗只是出于一种弘扬国家精神象征以及强大国际影响力的考虑,和平时代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也非他莫属,所以,复兴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果真如此吗?尽管笔者一些方面基本和其主流官方思想合拍,可还有些不同看法,出于一种文化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得不老鸦饶舌一番。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的原因,使孔孟之道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高出其他流派文化思想,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标志,但并不能够说明,其他流派文化思想就不可与之相提并论或不值一提,恰恰相反,孔孟之道的道德构建是必要的,像法家等倡导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也值得大力弘扬以及推广,甚至后者哪怕不能和现代相对健全的民主法制体系以及思想相比,可是其文化价值一点都不比前者逊色,或更加关键。
显然一个是主张道德,一个是主张法制。道德修养内心,法制管理约束外在行为。两者达成完整的治国御民架构以及体系,那么政府为何却要顾此失彼以及厚此薄彼呢?“孔子”塑像进天安门当然可行,可是墨子、老子、商鞅、韩非等传统代表性文化大家塑像都进天安门那才对啊!这不会又是一个“独尊儒术”做法的翻版吧?何况如今社会道德败坏,人们丧失了传统礼义廉耻的价值观,最主要的还是法制的欠缺,法律的松弛,因为道德靠自律,法制靠强制,一旦法制偏废,道德作用就极其有限,或名存实亡。
而“孔子”塑像进象征着国家的天安门广场绝非仅仅代表一种整体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归属的含义,“以德治国”政治意味也很明显!于是政府意在单将孔孟之道提升到治国方略地位,实为不妥,至少也是不全面的。“以法治国”思想当下尤其需要强化,望有关部门三思!
资料来源: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