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观察各学校的实施情况
20(拓年10月19日,吴江市教育局在平望实验小学组织了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主题目的课堂观察,拉开了全市进行规范化课堂观察研究的帷幕。接着,又在平望镇成立包括全镇(含梅堰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观察试验区”,在各试导片进行面上探索,在一些学校尝试点上突破。12月7日,我们在盛泽实验小学举办“课堂观察务虚会”。本文是这次“务虚会”的整理稿,虽然名为“务虚会”,与会者的实践取向依然是十分明晰的,老师们亲历了课堂观察的尝试,显然感受到了在这种微观研究中引发的一场头脑风暴。背景思考:“为了有效教学的真正落实”
沈正元(吴江市教育局副局长): 2003年,我们提出了在全市区域内实施“有效教学”的设想,在广泛讨论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05年4月,我们出台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实施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必须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我局另一个文件《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可以说与是“有效教学”的文件是一个姐妹篇,那么,“校本研究”的关键又是什么?我们重点要做的就是改进教研组建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我们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发也许标志我们认识层面的深化,但是,这些文件的精神又如何真正地落实到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中去呢?我们一直设想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微观研究引发教师的头脑风暴,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不断推进“有效教学”。我们的基本逻辑是“有效教学—校本研究—教研组建设—课堂观察”:,可以说,我们探索“课堂观察,正是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从而促进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实。有人说我们的研究是“越做越小”,我觉得,摒弃浮躁,求真务实,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徐国荣(盛泽实验小学科教处主任):“课堂观察”是我市继“有效教学”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教科研改革的创新举措,是有效教学的深化,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的必然是一次头脑风暴,引起心灵的震动进而引发教学理念的震动与变革,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教学管理实现精细化的一种必然形式。我本人对 “课堂观察”这种科研形式十分感兴趣。我觉得“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课堂,引发反思,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发展。一般教师观察或听名师的课是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艺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管理层或骨干教师观察或听一般教师的课主要是为了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反思,引导一般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课堂的理念和方式上,课堂观察注重的是专题观察、分析、反思、建构,关注的是教学行为或教学情景中某一方面的细节,这种研究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反思更具有科学性,解决问题更有实效性。它改变的.田愉回日脚曰草自幽.口.........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思维方式,以观察者身份出现的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胡阿生(梅堰中学教科室主任):现状,需要我们换一种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梅堰中学,由于教师自身之求或组织提拔之需,已有12位骨干教师陆续外调,其中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就有3位,吴江市学科带头人1位,教坛新手或能手4位。自然对学校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学校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之势。为了改观现状,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校级A级优质课评比、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校长室教务处随机听课反馈活动,也特邀教研室教研员对学校课堂教学评估,随机抽听位教师的课。如此集中听课,然后评议,虽然有所促进,但似乎效果与学校急需培养课堂教学新手、能手,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愿望相差仍是很远。面对现状,我们也在思索如何改变一种形式来加快课堂教学改观的速度。本学期市局提出“课堂教学观察”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也积极要求加人“课堂教学观察”实验研究行列。目的是想换一种课堂评估的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袁云美(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以课堂观察来改善教研活动,以课堂观察来改变教育科研的“粗放” “无效”现象,我认为是很有效的。我觉得这对于学校的校本教研或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回顾我们的教研活动,我们也曾围绕 “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倾听” “有效训练”等每月设定一主题,有重点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形式为开展 “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同题开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每次活动上课教师可谓辛辛苦苦备课,认认真真上课,然而听课、评课教师若是认真型的教师都能认真听、认真记,评课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更多则是在“参加”教研活动,思维并不能进人“研究”,评课时做做听众,或是说上些不痛不痒的话,没有针对性。这样的听课,评课,开课教师又怎能有提高。长期以往,教研活动便会失去研究的价值。而成为个别教师的专利,而如果我们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逼着教师认真听、深入思,促使听课教师在评点时能从某一点人手进行了剖析,有话说,围绕主题评,针对性强,实实在在,人人参与研讨、进行精细化分析,开课教师受益多,教研效果一定很好。再者,课堂观察不是随便走进教室就可以进行的。必须进行充分的淮备,要确立观察的主题,由主题引申出观察的内容,必要时制定出观察的量表。通过多次有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教师们在选题、讨论观察内容、制定量表的同时,更加明确如何来从不同角度评价一堂课,促使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教师)学会评课。几次课堂观察的尝试,我们观察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观察后的分析与反思也是十分清晰的,教师在听课后的点评也就不再是泛泛而谈。总之,课堂观察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加实在,更富实效,课堂观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良策。实践感悟:“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听课!”
李新(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和我们平常的听课、评课不同在哪里?我想,一般情况下,听课、评课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上课老师改进教学,属于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指导、交流。课堂观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记录、分析某一主题(问题、课题)的各种现象来解释或揭示一定的教学规律,因此,观察报告就在一定范围,一定阶段里对许多老师或教学研究、管理人员有启发、指导的价值。而目前,我们要做的课堂观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课堂观察来培养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能力,同时,由于课堂观察的要求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就有可能使老师们固有的一些理念、观点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受到碰撞、冲击、震撼,从而也使观察者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提升。第三个目的,可能就是针对被观察者了。但是,事实上,为了强调常态下的研究,被观察者课前并不知道观察的主题,甚至不知道听课老师的真正目的,所以,课堂观察对被观察者的作用、价值应该包含在第一方面的目的中,只是相对于其他仅阅读观察报告的老师来说,被观察者阅读观察报告或参与观察讨论时体会更深、更真切,触动可能更大。
沈群英(芦墟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我觉得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堂观察,所做的课堂观察,它既不能等同于我们以往工作中的日常话语—“听课”,也不能等同于专家们所说的“课堂观察”。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听课往往与评课联系在一起,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帮助他人改进教学,因而听课活动更多地指向他人。我们的课堂观察是由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因而更多地是指向自己。而专家们所说的课堂观察一般以认识课堂、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则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因而对我们来说,课堂观察应是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的,是我们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研究活动。当我第一次接触课堂观察,震动很大,原来我是可以这样去听课的!原来听课关注更多的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目的达成,但是经历课堂观察,带着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听课,一下子发现的问题就多了,评课的时候说的也多了。更重要的是,由别人的课堂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我的课堂也是这样呢?那么我应该怎样改进呢?可以从观察别人的课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钱坤南(平望实验小学校长):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观察学生人手。自从课堂观察的第一次实战以来,通过沙龙、座谈等形式,我们对课堂观察的意义、功能、价值等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我觉得课堂观察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研模式,它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弃遭翻自笙蟹~.更加精细化,使我们解决问题更具针对性,使我们的研究内容更富情境性,课堂观察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我认为课堂上首先应从观察学生入手。我们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发展学生。我们学校提出“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适性教育”的构想,都是强调了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状态又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以学论教”。通过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去寻找教师教学设计上的不适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课堂上的生成来自学生。生成的也许就是精彩的,而非预设的生成就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学生的精彩去追溯分析教师的设计,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去反思教师的行为。再则,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主体,教师如果失去了这一主体,那么,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因此,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观察学生入手,因为,这样更有价值。
孙惠芳(梅堰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课堂观察其实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我们学校在实施中也有一些收获:第一,我们认为,观察的方式可以灵活采用,如运用对比观察,在实践中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当我们在观察中遇到困惑时,如果采用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最好是同一内容)进行对比观察,问题的症结就会找到‘第二,课堂观察的主题应结合教师特点或学校特色来确定,在几次观察过程中最好能形成一个系列,“把观察进行到底’,这样收效更大,应避免各自为战的局面;第三,传统的听课方式之所以为广大教师所接纳,自然有它优势的存在,因此,课堂观察应吸收“听课”中的精华部分,扬长避短,为大家所接受,避免与广大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背离。
陆文龙(平望二中教科室主任):作为市“课堂观察”实验区的成员校,平望二中及时成立了相关的工作小组,也印发了相关资料,营造课堂观察气氛。把课堂观察作为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课堂观察并不神秘。每堂课上,老师都在进行着自我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着交流。这和一般意义上的“诊断式”的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有效地让老师提高自我观察的能力和手段,也是值得探讨的。
钱小强(市第二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我们学校进行课堂观察活动的初衷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我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给每个教研组和教师下了“硬指标”,即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参与课堂观察活动三次,我们正在探索的方法是通过为教师们摄制录像课,教师通过录像观察自我的课,震动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课的语言、体态、点拨等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我相信这种录像观察法,能使教师感觉“刺痛”,而这种“刺痛”正是研究带来的理念变革。
顾建荣(横扇中心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我校干前一阶段开展了一次课堂观察实战演习,二十多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执教上课的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上的是《秋姑娘的信》。因为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培训、学习,为此,我们确定了三个观察主题—教师提问、教师评价及学生学习投入情况的观察。课后,我们先组织听课教师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再由校教科领导汇总,做出比较详细的分析结果,然后,组织听课教师一边观看课堂录像,一边进行同步分析、点评。应该说,我们的这次课堂观察处女秀收到的效果是很好。
这次实战演习给我们的思考是,课堂观察必须深入细致。以课提问的观察为例,如果听课者只是记录几个问题,统计一下问题的个数,对问题简单地作出有效、低效或无效的评价,这样的课堂观察是不深入的,缺少实质性的分析,最终可能会使课堂观察流于形式。怎么办?还要深,还要细。还是如提问,不仅要观察这是个什么问题,还要观察教师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提这个问题的。是先指名再提问,还是先提问再指名?是指名优等生回答,还是指名学困生?是给学生思考时间之后再指名回答,还是马上指名回答?是让一人回答,还是让多人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有效还是低效,不仅在问题本身,还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处理得当,问题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处理不当,同样的问题可能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了。
邓益萍(松陵镇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本学期,我们正在尝试用“课堂观察本”来引领教师的课堂观察,特别是对于新上岗老师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因为我们汇总了关于课堂观察的很多要素。由于这些要素比较齐全,所以观察的主题不明确,而且缺乏学科特点,参加了这次沙龙,我们很受启发,我想,我们应该以一种半开放的表格来给教师的课堂观察提供更多的自主,不同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主题与方法,这样也有利干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探索与展望:‘.课堂观察是一次头脑风暴”
沈兴根(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通过几次实战演练和专题研讨,认识上逐渐从困顿走向了清晰。沈正元副局长说:“课堂观察是一次头脑风暴,有助于改进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课堂观察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因此,对干我们基层学校来说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面。下面我就简单谈以下三个尝试:1.同一层次教师,尝试互补性观察。假如将学校的教师按层次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年新上岗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往往每个层次的教师之间教学的素养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学校教科室、麟,硒玻翔............教务处可以每学期开展一些如同教材、同教时、同教案、同课题的课堂观察,让同一层次的教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各自的不同教法、学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2.不同层次教师,尝试学习指导性观察。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多是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主要是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等等,但是,弊端是缺乏理性和系统的培养,走过场的多。为了,使此活动更务实和更有针对性,课堂观察时师傅可以预先告知徒弟观察和学习的重点,让学习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师徒之间还可以开展跟踪或者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让学习和指导更深入。另外,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可以组织一些如 “师傅同台献艺”或者“师徒合上一课”等活动,让其他教师来观察、比较、鉴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通过第三者的评价、点拨更能发挥学习和指导的作用。3.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性或微格化切片式观察。教研组是执行校本教研的主体,担负着课堂观察方案的策划、制定、组织、实施、汇总的任务。为了优化和丰富课堂观察研究的形式,切实让课堂观察真正成为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校本研究途径。在不同学科和同学科之间开展主题性的观察,切入点越小越好,选题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另外,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辅助观察手段对某一教学情境或者某一教学片段进行微格化切片式观察。使课堂观察更具活力。
李建明(震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应体现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对于学校层面尤其是普通教师,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对于课堂观察的组织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能够从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开展富有实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教学研究的理想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通过两次课堂观察,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观察强烈的目标意识、操作意识、反思意识,无论对于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是一种教学思想的震撼与提升,所以它的确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研究方式。
盛伟华(同里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是多维的。以往的听课评课活动只有上课者是精心准备的,可水平也未见提高;而听课者更是毫无负担,听课过程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流水作业。如今的课堂观察,教师必须深人细致地走进课堂,才能真正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即在整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因为听课者的角色从参加者—参与者一一研究者,使得整个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开课者与听课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主体。因此有人说课堂观察是:“带着思想上路”、“直面课堂本质”。在具体的课堂观察中,应该具有这样几个要素:一是主题,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该根据观察主题来表达的;二是情境,脱离课堂情境的范式分析不是课堂观察的直接成果;三是分析,没有分析的现象罗列,是不利于理念转变与思维深化的;四是建议,应在课堂观察的各种成果中体现出“建设性特征”,没有“建设”就没有课堂观察的成果,课堂观察不仅仅是研究有哪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更好”的问题。
课堂观察在西方是一种主流,但是在国内,真正意义的课堂观察并不多见,而且,即使有,也常见于科研专家的研究,而非“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研究。我们在区域范围内推进课堂观察,是属于“教师怎样做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我们教师做的课堂观察。目前的课堂研究中,存在着无主题、非精细、去情境等弊端,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实施,而我们课堂观察由粗放走向精细、由离散走向主题、由范式走出情境,通过教研组层面、教师个人层面、自我观察层面等进行,通过基干教学问题的主题确立、基于系统思考的细节观察、基于情境描述的分析反思,实现基于理念更新的行动跟进,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头脑风暴,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科研保障。
沈正元:听了大家对课堂观察的论述,我想再说“三性”。一是针对性。就是课堂观察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尤其要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譬如提问就可以分解许多小的点去观察,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提问后的反馈等等;另外,这个针对性还体现在要结合教师的实际,可以是某类教师,诸如新上岗教师、骨干教师等,课堂观察的主题要又区别,还要体现某个教师的实际,针对某个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观察,帮助进步。二是多样性。课堂观察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观察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报告等,譬如手段,可以用量表,也可以用录音录象设备,还可以用课堂实录,等等;譬如方式,可以是自我观察、对比观察,也可以是跟踪观察、相互观察,等等。要根据实际来确定。三是简约性。课堂观察才开始,一定不能搞得太复杂,使教师望而生畏,必须操作简单,实效明显,所以要在简约上下工夫。包括观察的程序、方法,包括观察后的反思,特别是观察报告的撰写,不可能每次都形成规范的文本,可以表格式,可以是反思笔记式,也可以是沙龙式,要不拘一格。要做到规范化的严密观察与简约化的大众观察相结合。张菊荣(整理).............侧脚翔.
第二篇:课堂观察材料(本站推荐)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子课题与主课题的关系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是当前我国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决定本次新课改成功的关键。通过课堂观察这个平台,深入掌握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本子课题借助课堂观察,从校本研修层面帮助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本子课题从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力图探索出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学校的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校本研修既是实践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更是教师专业化和构筑学习型学校的有效途径。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
在学习专业理论、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农村完中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运用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从而探索出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努力提炼并形成一种充满实践张力的学校教研文化。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内外专家非常关注课堂观察这一话题。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提出并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柳夕浪先生是国内较早关注课堂观察问题的专家之一,所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有关章节介绍了一些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技术。傅道春所著《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有较少篇幅论及教师观察自己课堂的技术。陈瑶所著《课堂观察指导》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课堂观察研究的理论专著。书中大量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有关课堂观察的方法技术,并专列章节论及“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教科院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等,用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国内首次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所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重新审视沿用已久的传统听、评课手段和量化工具。
从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来看,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做法是:一是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二是国外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2.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已在国内生根开花。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实践性的职业。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理念。我国古典书籍中的“相观而善之谓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语句,都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校本研修是指在校长领导下,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紧密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在职教师培训活动。从国内校本研修的实践成果来看,研修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综合的校本研修主题,表现形式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再备课等,它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一类是在课改的背景下,以本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校本研修主题,这种研修课题比较单一的。这两种研修主题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虽然形成了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校本研修的一些有效策略,但针对农村高中的特点形成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而将课堂观察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很少。身处农村高中的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分析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增强校本研修的实效?本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农村高中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对校本研修领域的研究有实践价值
在目前的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课堂观察方法的运用一直以来受到充分重视,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没有真真进入课堂;二是将课堂观察与校本研修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策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课题研究,比以往的研究更整合、更系统、有发展。既重视课堂观察,又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策略,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丰富校本研修的方式和内容,实现农村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我校自身发展有价值
(1)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基础。在课堂研究方面,我校建立了“学科指导与督导研修共同体”,它由各学科蹲点行政人员、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及外聘校外专家组成,通过指导备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研究教材与教法、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科指导与督导机制等。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研修环节,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2)能促进我校校本研修策略的进一步提炼。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我校青年教师占很高的比例,他们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强烈,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较高,但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没有真正从教师自身需求出发的不多,研究课堂教学时重视的是如何上课,却往往忽视了如何观察课堂。即使是课堂观察,也往往面面俱到,评课也是“全堂点评”,“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观察者“哄评”现象,这些瓶颈成为我们农村高中许多一线教师们的“科研焦虑”,亟待我们去研究。本课题研究,希望能提升教师对课堂观察在农村高中校本研修中的理解与认识,在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明确提炼出我校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推动学校研修文化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堂观察在农村高中校本研修中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研究,提炼出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 3.通过研究,形成校本化的研修主题,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研究内容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
在课堂观察、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研究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的改进策略、行为跟进策略等。找到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的主题,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本课题预设了几方面的研修主题,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建立课堂观察资源平台等,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会作出调整、发展。研究重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具体围绕课堂观察的理念、课堂观察的框架、课堂观察的程序等方面开展具体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课堂观察和校本研修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课堂观察,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形成研修主题——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通过总结与提炼,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从而总结与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研究过程
计划用两年半时间,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第一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1)调研课堂教学活动现状,制定好开题报告。(2)了解国内关于课堂观察的发展情况,印发关于课堂观察方面的相关理论资料。(3)研讨、制定和修改《基于课堂观察的农村高中校本研修策略研究》课题方案。2.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1)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重集体研讨。(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就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研究。(3)课题组成员根据本阶段的研究情况认真进行总结,积极进行论文撰写。(4)认真进行总结反思。积累材料,准备迎接课题的中期评估工作。3.第三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突出研究重点,完善研究成果。(2)开展课题组现场观摩活动,交流基于课堂观察的实施策略。(3)形成一批新的研究论文、研究心得。(4)重视课题研究初步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后期管理,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4.第四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1)进行课题研究的后测并形成分析报告。(2)整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形成案例集、教学设计集、论文集。(3)召开结题研讨会、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
2.课堂观察法。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观察、分析成功课堂与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3.案例研究法。一是进行课堂观察研究,二是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策略研究。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课堂观察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课,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观察,不断反思教学行为背后潜藏的观念,检视日常教学习惯,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2.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变革。在农村高中的校本研修中,没有课堂观察任务的听评课活动常常收效甚微。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变革:同组观察者(即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话、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共同理清课堂教学思路,及时纠正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可以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既重视课堂观察,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策略,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更整合、更系统、有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之处
1.可以进一步丰富校本研修的方式和内容。2.努力形成农村高中校本化的研修模式。3.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
4、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第三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随笔
一、课堂观察与听课
以往的听课,带着学习和了解的想法去看看别人是怎样上课的,没有倾向性,没有很具体的目标取向,只是很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有时也有一定的目的,或赏识他的问题设计,或赏识他的朗读指导,或赏识他的组织教学等等。有时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去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相同的问题的。
而课堂观察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思想,在全面观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还要有一定的观察方法,将收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属性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它可以是一种教学研究的前提,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可以是一个手段,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个活动,人人参与进来。它还可以具备以上各种特点。课堂观察可以借助一个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课例诶载体来研究一个课题。通过观察,产生问题,产生案例,产生需要探究的东西。提出问题后,再去课堂观察,再获取,再发现,再研究,如此良性循环。
课堂观察的内容
■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
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观察他人(听课):
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
课堂研究的问题
教师课堂研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它们并不一定能吸收较大的研究课题的注意,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来说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说在课堂中有如下的问题可以研究:
教师和学生在课题哪个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度过课堂的时间? 课堂中发生了哪种互动,谁跟谁说话,说些什么?
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他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学生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 从学生的观点来看,一个学校日或一节课是什么样的,个人或小组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什么相关的学习活动?
对学习能力超常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措施? 相同的主题是怎样教给不同年龄的团体?
当教育政策发生变化时,课堂中有什么反应,比如新的课程、新的作息时间表、新的教材或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决策是如何进行的?由教师?有由学生?还是由双方进行协商? 当学生搅乱可谈个或者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时,教师会采取社么措施? 我可以怎样提高我的教学?
课程有没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从学生的观点来看是不是脱节而不连贯的? 在同一学校或部门的教师有相似的还是不同的时间、信念、期待、报酬和惩罚、习俗,这些学生能否理解?
教师和学生感知同样的事件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方式? 当一个学生不理解某事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教师如何给学生解释一个新的主题? 学生的工作在课题那个中如何被监测和评价?
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工作,他们从事哪种任务,谁来决定,他们是否相互协作? 学科知识的地位如何,他们可能获得什么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如果教师不知道某一特殊题材的细节时情形会是怎样? 教师如何进行他们的课堂决策?
课堂中像这类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很多问题可以作专门的研究,也可以成为某一研究的焦点,可以作为偶然性的研究,也可作为日常长期的研究。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8个视觉出发,即:内容设计、教学表述、进度安排、资源运用、激发动机、师生湖动、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课堂观察的范围与重点
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
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3.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这方面着重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到黑板练习时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活动是否焦虑或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性行为,有无退缩、冷漠的行为表现等。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重点观察,教师就可以大致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管理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四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心得体会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座,我对课堂观察,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于“课堂观察”的定义
以前简单以为课堂观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听评课活动,现在明白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我们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很重要,这点跟日常的听课有所不同。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同时也给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所以,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对待。
课后会议同样很重要,被观察者要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以观察信息完成的量表为证据,作必要的推论。会上,形成某些结论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措施。对于像我们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课后会议就是我们求经的平台了。我们可以汲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改正。所以课后会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明白了对于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要注意四个问题:进入现场的时间与任务、观察位置、记录方式以及观察者行为等。第一、观察者要在上课前进入课堂,不可迟到。同时必须明白进入课堂的观察任务以及可用的观察工具。这点很重要。第二、观察者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这个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第三、观察者要如实记录自己看到的与听到的种种现象。不能模糊记录,不能想当然,不能遗漏一些信息。第四、观察者的行为不可影响正常的教学。例如讨论、走动等
四、合作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模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一周二次的会议即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便是倾听、交流、讨论的平台。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创造成更优秀的成绩。
第五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一、当前听评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几乎所有学校都在给老师布置听课任务,据我所知,最多的是每学期38节。
名为备课组、教研组,其实只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合作体,听评课不是―合而作之‖的。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的分工。
2.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
假如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没有证据
相类似的有:本节课技能训练具体到位……有效教学时间长,如果能让学生多参与一点就更好,这堂课可以打90分——证据不充分
3.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
每次都在做,但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也没有采用有效收集证据的意识与方法,没有形成基于证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专业的问题,简单化地处理——
4.出路何在——改变心智模式
◆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
– 关于理论与实践:―死猪与活猪‖说
– 听评课:就此课与此人对话
– 好课是什么:多样性的统一(标准与底线)
◆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
– 自我本位——换位思考
– 改进缺点——发挥优势
◆从业余思维走向专业思维
– 关注学生学习
– 基于证据
– 同行评议
二、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有哪些?程序怎样?
1.何为课堂观察?
运用必要的工具观察课堂,收集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作出有证据的解释与推论。
听评课是什么?
听评课就是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
听课就是收集证据;
评课就是作出基于证据的解释与推论。
2.课堂观察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课堂观察至少需要三方面的知识基础:
第一是何为课堂教学?4个要素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中心是学生学习,三大要素影响学生的学习。20视角68观察点详见讲义。
第二是何为科学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1)核对清单法;(2)级别量表法;(3)记叙性描述。
◆优点:自然、真实、生动,还可获得出乎意料、无法言表的资料
◆缺点:受观察者、对象、时间、方法本身的限制
第三是何为合作?
3.课堂观察的程序
有关每个阶段的程序参见讲义或PPT
课前会议——
◆上课教师陈述: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
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
4、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课中观察——
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
◆提前进入课堂
◆明确观察任务
◆选择观察位置
◆如实做好记录
◆避免影响教学
课后会议——
◆上课老师陈述:
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情景创设、讲解、对话、小组讨论、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
三、如何开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1.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开发的一般程序
◆澄清―我想解决什么问题‖(观察点)
◆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
◆寻找符合该核心概念的关键行为(证据)
◆设计便于收集证据的图表(工具)
2.如何确定观察点?
◆谁来决定?
观察者
被观察者
合作体
◆观察什么?
– 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或合作体的需求
– 该课的关键行为、要素、创新点、目标达成……(参考课堂观察框架)
3.如何按观察点设计工具?
以―学生课堂参与‖为例。
要观察学生课堂参与,首先要分解课堂参与,然后寻找与观察点相关的关键行为表征,再结合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相应的记录工具。
四、如何评价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1.一种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评议框架
◆指向明确
拟解决的问题比较明确
该问题与此人/此课的关系密切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或教师专业发展
◆分解合理
该问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按某种逻辑合理分解
分解后的相关次级概念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关键行为
该关键行为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
关键行为记录与表格的匹配程度
◆记录可行
该表格已说明―用户‖是个人还是合作及特别要求
– 该表格容量适合记录人在现场边观察边记录
– 该表格便于记录后的整理/归纳/推论
2.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它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
它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作为教研文化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
基于证据组织专业的听评课
省级课程团队(初中段)
听评课就是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听评课技能是教研员必备的、最重要的技能。为了提高听评课的效果,教研员必须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听评课的技能水平。
学习本次研修的第六个课题《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关键是学习基于证据的听评课。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
1.明确听评课的目的,找准观察点,开发评价工具
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素有多种,听评课的目的不同(这里我们以研究型听评课为例),观察点就不同(研究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的设置也不同)。
众多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主要有课程、教师、学生、课堂等4个。每个要素有5个视角,各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如下83个。
(1)课程——教与学的内容
课堂是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课程这个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练习‖等5个视角,均可从―预设‖与―生成‖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1个。
―目标‖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的课时目标(学会、会学、乐学)是什么?怎么样?②课时目标是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③预设的课时目标在课堂遭遇到怎样的生成问题?生成什么?怎么样?④课时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矛盾是什么?教师如何解决?怎么样?
―内容‖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预设哪些教与学的内容?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课时、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②生成哪些教与学的内容?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③教与学内容突显本学科的主导概念、核心技能、逻辑关系是什么,怎么样?④教与学内容有没有明显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的错误?为什么会产生?⑤教与学内容的容量、新旧知识迁移、重点难点处理、兼顾学生差异等方面怎么样?
―方法‖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哪些教与学方法(启发、讲授、讨论、活动、探究式)?根据什么预设的?怎么样?②生成哪些教与学方法?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③预设与生成的教与学方法有没有体现本学科的特点?④预设与生成的教与学方法有没有引起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关注?
―资源‖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哪些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人)?意图是什么?②预设资源有没有得到实际利用?利用(对教师、学生)的效果如何?③生成哪些资源?利用的效果如何?④向学生推荐哪些资源?现实性、有效性如何?
―练习‖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生成哪些(课堂、课外)练习?怎么布置的?②练习的质和量,发挥怎样的作用?③练习有指导吗?指导的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怎么样?④在练习和―回归生活‖上有哪些探索?怎么样?
(2)教师——教师教的技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他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教师这个要素包括―环节‖―活动‖―手段‖―机智‖和―特色‖等5个视角,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0个。
―环节‖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由哪些环节构成?②这些环节是切合教学目标吗?怎么样?③这些环节是否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④这些环节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学习?
―活动‖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有哪些活动(讲授、训练、讨论、提问、合作学习、自学指导、作业设计、评价)?②这些活动是如何展开的?怎么样?③这些活动的展开切合教学目标吗?怎么样?④这些活动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手段‖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运用哪些手段(语言、板书、实物与模型、多媒体、实验)?②这些手段是根据什么(自身水平、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学生特征)选择的?③这些手段是如何运用的?怎么样?④这些手段的运用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机智‖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遇到哪些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怎么样?②教师遇到哪些课堂管理事件?如何应急处理?怎么样?③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调整的依据?效果怎么样?④学生答错、犯错后的反应、态度、语言表达方式怎样?
―特色‖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哪些方面(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比较有特色?②这个特色是怎样表现的?③推测这个特色的形成因素是什么?④对这个特色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3)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学生这个要素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学‖和―达成‖等5个视角,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4个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2个。
―准备‖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3个:①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②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③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分别怎么样?
―倾听‖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3个:①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对哪些感兴趣?②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有多少人没认真听?③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互动‖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7个:①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②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学生,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③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④提问对象(向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⑤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⑥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⑦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自学‖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难生的参与情况?②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③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④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达成‖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②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有多少人?③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有多少人?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认同、领悟?⑤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完成情况?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4)课堂——文化氛围
课堂是师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对话。课堂文化从―课程‖出发,以建设―对话‖文化为目标。
课堂这个要素包括―愉悦‖―自主‖―合作‖―探究‖和―特质‖等5个视角,均可从主体(师生)和(课程、客观世界)多重关系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0个。
―愉悦‖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学生兴趣盎然的时间有多长?②对整堂课有兴趣的人有多少?③课堂结束后,学生的表情是怎样的?④从学生的语言或表现推测,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吗?⑤从教师的语言或表现推测,教师是否享受成功感?
―自主‖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的情境设置、资源利用与生成、自主学习指导能从学生出发吗?②学生在课堂主动参与(个体、群体、小组、师生探讨)的时间有多长?③学生能否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并自由表达观点?④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合作‖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课堂呈现的合作形式有哪些?运用的流畅程度怎么样?②教师和学生运用哪些合作技能(表述、倾听、询问、赞扬、支持、说服、接纳)?③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课堂表现,有怎样的差异?④课堂中出现各种争端时,能否有足够时空表达观点?是否顾及他人的需要?
―探究‖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课堂产生了哪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是怎么产生的?②有没有进行探究?探究是怎样展开的?有多少人参与?③教师是否有指导?提供哪些资源和方法?④探究是否有结果?影响结果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特质‖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3个:①整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怎样一个词可以概括?②基于哪些方面作出这样的判断?③对这一文化特质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以上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是综合各种情况归纳出的,一次听评课活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涉及,根据听评课的目的选择部分观察点,编制观察量表(平时我们说的评价表)
2.提前备课,准备听课物品
安排听评课工作后,为了提高听评课的质量,听课者首先要对听课的内容备课;然后根据听评课计划,印制观察量表与问卷等,为观察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召开课前会议
教研员组织的听评课应该让讲课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因此,在听课前课前召开一次时间15分钟左右的会议,为听评课做好准备。
课前会议的地点安排和会议气氛应该保证听课者与讲课者都感到轻松和舒适,活动主持人主持会议,先让讲课者进行课前说课,然后组织听课者讨论,达到以下目的:①明确教学主题;②明确教学目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③明确授课计划(如有可能,可以让讲课者为每个听课者准备一份教学设计);④明确困难和问题;⑤明确观察工具;⑥明确观察重点;⑦明确听课后的讨论时间和地点;⑧让讲课者介绍学生情况(最好能提供优秀生于学困生的座次表)。
二、现场听课
听课的过程就是收集评课证据的过程。需要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进行。
1.进入课堂
最好在上课开始前就进入教室,选择能观察到学生学习的位置,否则只能看到教师教的情况,看不到学生学的情况。
2.课堂观察的进行
上课开始后,观察者应该立即进入记录状态,对所需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记录。
3.记录方式
利用课前制定的量表,记录所观察到的行为,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行为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关于观察对象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如果有条件可以借助音像设备记录音像资料。
听课时的重点是听、看教与学的情况,尽可能的记录观察到的信息,为评课搜集和记录证据。对于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思考,能够记录的也记录下来,但是,一定要与观察到的信息区别开来。
4.辅助观察
根据听评课计划,利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等做好辅助观察。
三、课后评价
课堂观察结束后,双方都应该认真参加课后会议,进行评课。会议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1.会议遵循的原则
会议开始后,双方都应抱着―对话‖的研究心态,就具体的话题开展平等、民主、专业的讨论。每位观察者都应该遵照―开诚布公,崇尚分享;尊重隐私,澄清误解;就课论课,提升专业‖给被观察者一定的反馈信息。
2.课后说课
课后会议观察者不要急于宣读观察记录,为保证讲课者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感觉。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应该是讲课者的课后说课。因为课前会议已经有了说课,因此,课后说课主要是结合授课实际,说教学执行情况。即对教学设计与授课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观察者评课
由于评课就是作出基于证据的解释与推论。所以,观察者在讲课者说课后,应该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有理有据的与讲课者平等对话。
4.评课报告
课后会议后,被观察者需要撰写一份反思报告,围绕一定主题,有选择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或行为变化过程。
主持听评课活动的人,要根据活动过程和证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写出评课报告,报告中要充分肯定讲课者的优点,同时给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对策。